审美价值观研究进展及其概念结构分析_第1页
审美价值观研究进展及其概念结构分析_第2页
审美价值观研究进展及其概念结构分析_第3页
审美价值观研究进展及其概念结构分析_第4页
审美价值观研究进展及其概念结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审美价值观研究进展及其概念结构分析摘要审美价值观是指导审美主体由审美需要引起,经主客体审美关系满足审美需要,达到审美愉悦高峰体验的一套心理结构系统。现有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将审美价值观视为一般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全景式地研究审美价值观的内涵结构和测量方式;二是分析审美价值观的构成因子,包括审美需要、审美感知、审美趣味与倾向、审美理想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审美价值观的词源结构,利用三层次模型解析其概念结构,提出包括审美需要、审美关系和审美反应三个阶段的审美价值观形成过程,建构“稳定/变化”“包容/单一”“整体/局部”“现实/超越”四个价值向度,为审美价值观测量、美育和价值观教育及培育良好社会审美风尚提供参考。关键词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概念结构;审美需要;审美关系;审美反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传播、个性化追求甚至经济利益的驱使都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追求。网络上的各种文艺作品、创意广告、潮流时尚中传达的另类审美观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对“何为美”“何为美的”“审美的个性化是无限的吗”“是否有美的标准”等问题的回答表现出个体的审美价值观。作为青年审美与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价值观能够在意识与行为层面指导和规范个体崇尚美、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各项活动,但是对审美价值观的研究及其概念的分析比较笼统分散,未能将审美价值观作为一种素养进行整体性的概念分析。本研究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审美价值观的概念结构,以期为审美价值观的测量与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1价值观内涵、结构与特征研究的进展为了便于梳理审美价值观的研究进展,先对价值观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叙述,把握价值观研究的基本特征与结构,进而对审美价值观相关概念及内部组成部分的研究进行剖析,明确审美价值观的研究脉络。所谓价值,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相互关系,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适应与满足所表现出的效益、效用和意义。价值观的研究关联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范畴。其中涉及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过程、功能等问题,并运用实践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和测量。20世纪20—30年代,Perry和Allport最早对价值观进行研究,到20世纪50至70年代,通过Kluckhohn、Rokeach等人的努力,将价值观的基本定义表达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并对人的行为有所影响”,是否“需要”或“值得”也成为价值观的重要标志。Schwartz和Bilsky又将价值观拓展出“关于值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凸显价值理想的存在。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不仅包含认知的范畴,还应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因素,又指出价值观最主要表现为兴趣、信念和理想,具有主观性、选择性、稳定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杨国枢将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的持久性偏好,其实质是一种包含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的信念,并具有社会文化的属性。至此,关于价值观的内涵基本确立为既是个体对外部事物进行认知、判断和选择的内在观念,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情感因素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后续研究者又对价值观进行具体情境的应用性研究,如张国华从价值认知、取向、实现、目标、主体五个角度来讨论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刘波从价值心理、价值观念凝聚和价值观外化三个环节探讨价值观在个体内外因素反复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张兴国等对价值观的概念做了狭义与广义之分,后者不仅强调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主观意识和观念取向,还突出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模式,具有主体性、客体性、多样性、历史性和未来指向性的特征等。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是伴随着概念探索进行的,辛志勇等指出对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元结构的角度分析价值观的成分,如Schwartz将价值观分为权力、成就、享乐主义、刺激作用、自我取向等10类,包括开放/保守和自我强化/自我超越两个维度;第二种方法是从逻辑维度来划分价值观的结构,如Rokeach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两个维度,包括舒适自在的生活、令人兴奋的生活、有成就感等36个项目;第三种方法则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价值观的结构,如Perry将价值观分为认知、道德、经济、政治、审美和宗教6类,Allport将价值观分为政治型、社会型、经济型、理论型和审美型等6类。我国学者黄希庭等依据前人分类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理论思考,又将价值观归纳为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等十大类别,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总体而言,价值观可以分为基础价值观和应用价值观,前者强调个体对世界、人生等的整体理解与一般认识,后者则强调能为个体在特定情境或对象的价值判断上提供明确的倾向。但雷蒙·布尔认为必须坚持价值观的普遍性与情境性是不可“单独理论化的”,这意味着对价值观的研究既要有基础价值观的支撑,又要有应用(具体情境,如政治、审美等)价值观的实践。2一般价值观系统中的审美价值观研究进展显然,审美价值观是人的一般价值观系统的组成部分。相关研究从哲学(美学)、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等学科,就审美价值观及其内部因子进行探索分析。(一)审美价值观的全景式研究审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界对审美价值观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审美价值观是人对事物审美价值所持有的观念意识、基本态度或评价尺度等,如张大均等认为审美价值观是个体在评价事物对自己的审美意义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陈章龙等认为审美价值观是人们从美学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判断,表现为情感和态度上明显的倾向性,舒也认为审美价值观念是指特定文化区域的人类群体在特定时期关于美的价值观念。同时,国内外学者又从审美价值观内部各要件进行更加细致的探索。如赵伶俐等提出审美价值观具有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审美需要与审美趣味)、核心层次(审美判断与审美标准)和高级层次(审美理想),徐祯认为审美价值观三个不同的层次是人的心理操作的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和审美意志三种基本过程在审美活动中的体现,梁明认为审美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等。审美价值观的测量多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如赵伶俐领衔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子项目团队以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和社会人体美观为基本维度,研究不同区域、职业身份、年龄层次国人群体的审美价值观,相关成果收录在《中国公民审美心理实证研究》一书中,胡敏从个体外在审美取向、个体内在审美取向、人际交往审美取向、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物质追求审美取向五个因素测量大众审美价值观,王雪梅等从深邃、形式化、沉浸和高雅四个维度测量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显然,这三种测量问卷正对应了元结构、逻辑维度和内容分析三种方法,为审美价值观的测量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二)审美价值观内部因子的直接研究这里应首先说明的是关于审美需要的研究,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审美需要是仅次于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成长性的高级需要。而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将人的审美需要理解为感性完满的需要,首先立足于感性的生命层面。牟岱则将审美需要分为浅层的存在需要和深层的超越需要两个层次,前者关乎生命存在的意志,后者则强调生命发展的意志。徐碧辉在考察了审美需要的生物学基础和历史文化根源后,也认为审美需要不仅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也是深厚生物基础的自然需要。但不论审美需要为何种层级,只有审美需要才能产生审美活动及与之对应的心理过程。因此,在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审美感知、审美趣味(倾向)、审美理想中都具有审美价值观的因子,影响并建构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结构。1.审美感觉与知觉的研究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起点,是形成审美价值观的基础,回答人如何得以审美的问题。首先,关于审美感知的哲学研究反映了这一过程的理性思考,印象主义哲学的审美感知论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一个瞬间的心理对象,通过感知,可以将五光十色、似乎毫无关联的现象以神奇的方式相互组合起来,形成最美妙的形象。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指出了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的交互性,认为“审美对象只有在审美的知觉中才能完成”。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反映了这一过程的身心机理。现代心理学指出:“感觉也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感知觉是审美心理最基本的要素,审美心理的起始为感觉。审美感觉是感官对对象存在深度的感知并从中获得合目的性的、非功利性的自由的感觉。它不直接与理智思考和意志欲念相关联,而直接与情感体验相关联,艺术家通过情感体验在想象中把一般知觉形象加工、改造为艺术形象。审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外部各部分审美特性的整体反映。其中,偏重情感的审美知觉是由于主体捕捉到能够唤起情感因素的对象结构而产生的,偏重认识的审美知觉突出对于对象意义的认知和对象识别性的认知。再次,从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角度看,不同艺术形式所采用的感知觉通道也不相同,如音乐感觉是人尚未完全形成对音乐整体把握前所形成的直观印象,而音乐知觉的关键在于把握音乐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如音乐的音响结构、基本组织形式等“知觉物”,而审美的视知觉倾向于关注事物的色彩、造型、结构和整体关系等形式特征。最后,诸多研究总结了审美感知的基本特征,如综合性、整体性、互动性、主观性、解释性、社会性等。2.审美趣味与倾向的研究审美趣味与倾向是主体审美活动个性化的表达,是形成审美价值观的标志,回答人面对审美对象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首先,关于审美趣味与倾向的本体研究,这两个概念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人在接触对象前先验美感的存在。中国古代美学的趣味是在品赏作品时将想象与情思合二为一,把主体与客体的超越性相统一,而西方对趣味和审美趣味的分析更为系统,并形成经验派和理性派的论争,如康德将审美趣味分为反射性趣味(即经验到的刺激,后被剔除)和反思性趣味(即理性的、先天建立起的审美判断力),指出审美趣味是审美评价的主观标准和个人价值。神经美学的研究则证实人对美的感知程度决定其审美趣味,对审美趣味的评价也就是对其审美感受力强弱的判断,而审美倾向就是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已经具备的规划心理和行为意识,促使自身的审美性能发生变化并表现在具体行为上。其次,对审美主体的趣味及倾向的研究,又可以理解为审美的偏好。既有对个体的审美趣味的研究,如毛泽东古典、崇高而又浪漫的审美趣味、冼星海追求崇高、新颖、多元的音乐之美等,亦有对社会群体或时代的审美偏好的研究,不同主体的审美偏好千差万别,审美偏好既取决于主体情感过程,也取决于认知过程。如幼儿在视觉、音乐和美术方面具有一定的非艺术鉴赏水平上的审美倾向,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逐步形成了多元、开放、个性化的音乐审美趣味。最后,对审美对象的趣味的研究。一方面突出艺术作品审美表达的特征,比如齐梁时期骈俪文对音声之美和隐逸之风的倾向,宋词具有婉约柔媚、言尽情深、阐幽发微等审美特质,融媒体语境影响下电影杂志追求趋同、注重娱乐的审美趣味等。另一方面则运用大量实证方法研究审美对象自身特征对主体审美偏好的影响,如复杂性、前语境、感知新颖性等。3.审美理想的研究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是关乎主体审美活动结果的重要判断依据,是审美价值观的终极表现,且与解答美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首先,审美理想在本体论上仍然是个体的精神世界对现实事物的可能超越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它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个体性与集体性以及虚幻性与现实性三组二重性的价值特征。顾祖钊认为审美理想是人们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中形成并经过个人的审美经验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这里,观念尺度是指在观念形态的领域个体设定并为个体进行审美判断服务的整体观念,而范型模式则是个体能够契合并利于主体审美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出对审美理想的两个维度的研究:一是作为个体观念的审美理想,包括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论述,康德关于“符合观念的个体表现”的论述,以及中国古代追求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超越现实的永恒之美;二是作为行为目标的审美理想,表达出一类审美主体或一派艺术家、理论家秉持的何为美的判断标准,并作为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尺度和原则。但是,审美理想本身并不意味着理想的美,理想本身也并非具有审美价值观,并且它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能在引导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时表现为人的活动和行为,如文人山水画描绘的是文人的审美理想,一些少数民族也因生活环境而具有生态和谐的审美理想等。4.小结综合来看,相关研究既有理论性的哲学思辨,亦有实证性的数据支撑,对审美价值观的全景式研究从整体上分析了审美价值观的内涵与结构,并提供了一定的测量方法,接续价值观研究中对审美价值观的分析,是关于审美价值观的初步探索,进一步明确了审美价值观作为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意义。而对审美价值观内部因子的研究则运用了哲学与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尤其从审美心理的视角对个体产生审美需要、审美感知、审美趣味与倾向及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证实了个体在整个审美活动中受审美价值观指导、促进、反馈和评价的可能性。但是,这些关于审美价值观内部因子的研究皆为独立的、非系统性的分析,导致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对相关概念及其结构的分析存在诸多交叉重叠现象,同时,这些单独因子的研究并非专注于个体审美心理和审美活动的发生过程,而是着眼于某一概念的思辨分析。因此,要解析审美价值观的概念,测量审美价值观的样态,有必要给出审美价值观的系统性解释,从理论、结构和操作层次上建构概念框架。3审美价值观的概念与结构在对审美价值观的概念及其结构进行分析时,首先应从词源结构上分析审美价值观的词语构成,也要从已有研究中吸取合理成分。(一)审美价值观的词源分析从词源上看,审美价值观由“审美”“价值”和“观”三个单词构成,可以形成两种组合方式:第一,由“审美价值+观”构成的审美价值观的概念。审美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在价值学中,与功利价值、实用价值等是同族概念。从客体属性的角度看,审美价值是审美对象、美的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特征,但审美价值的形成必然需要审美主体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想象活动的参与。因此,审美价值观就是表达关于“审美价值”的观点。如熊则坤、李林昆认为审美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使人获得审美精神享受,对艺术美的认识以及创造价值和教育价值、经济价值。黄凯锋认为审美价值不只是关系“美”的范畴,也包括丑、悲剧、喜剧、荒诞等。此外,仅把审美价值局限于诉诸主体的主观审美经验(如直觉、知觉、意识、判断等)或者仅把审美价值归结为客体形式结构的客观规律(如平衡、对称、和谐、完形等),都是片面的看法。“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运动,审美价值既不完全属于审美主体也不完全属于审美客体,而是在二者之间产生”。同时,价值作为实践的产物,个体的社会实践也应当客观地存在于其中并为人的审美意识所反映,指导人的行为。第二,由“审美+价值观”构成的审美价值观的概念,表达的是作为一般价值观系统中的一种应用价值观。已有研究多反映这种结构的概念,不再赘述。综合来看,这两种词源组合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审美价值观的概念,前者倾向于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美是否重要或审美有何作用等问题,关注审美对象能够满足主体何种审美需要等方面;后者则更倾向于从广义角度理解什么是美、美是否重要、以什么作为判断美的标准、出现冲突时如何选择等问题。(二)审美价值观的概念结构尽管审美价值观的研究对象十分明确,但相关成果一般沿用共识,即分析审美价值观的成分要素,对诸要素的整理倾向于推理演绎。这源于相关研究疏于对概念本身的厘清,以及操作化的指标限定。如何界定审美价值观的概念并能够予以测量呢?加里·戈茨在《概念界定:关于测量,个案和理论的讨论》中提出概念界定的三层次模型,即基础层次、维度层次和指标层次。同时又提出两种原型:一是“充要条件”原型,突出概念建构过程中事物是否符合给出的充分必要条件;二是“家族相似性”原型,不需要给出充要条件,只要有足够的下一层次相似性即可成为概念家族的一份子,在数学上表现为“与”(and)和“或”(or)的差异。两种概念建构原型完善了自柏拉图以来的“类属+种差”的定义逻辑,为构建审美价值观的多层次概念模型提供了指导。1.概念的基础层次基础层次是理论命题中所使用的概念。从“家族相似性”原型看,美学将审美价值观作为审美主客体联系的桥梁,艺术学将其作为艺术创作、欣赏和评价的标准,教育学强调其作为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作用,心理学视其为多种多层心理因素集合而成的具有高渗透和高泛化的价值子系统。前几种学科的定义均侧重于考察审美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心理学更强调该概念的内部结构,循此有利于下一层次进行概念结构维度的建构。2.概念的结构维度相关研究已证明审美价值观具有较多内部要素,如审美需要、动机、趣味、理想等审美倾向,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信念等。由于审美的生成本身是一种心理加工的过程,不同学者对这些心理要素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排序、组合,将审美价值观视为一种心理结构。根据“充要条件”原型,审美价值观是指导审美主体由审美需要引起,经主客体审美关系满足审美需要,达到审美愉悦高峰体验的一套心理结构系统。因此,按照审美心理的发生过程,从学理上解析审美价值观的成分属性,可将各要素间的关系绘制如图1:图1审美价值观的要素关系图审美需要是寻求满足人体验满意和愉悦情感的状态,是审美价值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并在漫长的与外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是“积淀了理性内容的高级审美情感”。审美关系是指在审美需要刺激的基础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交互活动。审美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审美主体对自身审美需要与审美对象之间关系的反映”,这一交互活动受个体本身、外部环境等影响,主要有审美趣味、审美认知和审美判断三种成分。其中,审美趣味是指以个人偏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倾向),是个体精神方面的倾向。审美认知是指通过感官感觉和知觉事物特征并最终形成审美体验。滕守尧详细区分了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差异,他认为,前者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后者则是对事物不同特征组成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形成事物(审美对象)的审美意象,共同“创造和引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与一般的知觉相比,审美的知觉中还存在主体的情感体验并受情感因素的干扰影响。审美判断是指对审美对象合乎主观目的性的形式的发现,赵伶俐将审美判断分为直觉判断、情感判断和理性判断三个层次。这种合乎目的的形式或称之为合乎需要的形式就是审美主体内在的审美标准,当发展成为完善的、高级的形态时便成了审美理想。审美反应是当审美判断完成后,主体即可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以满足审美需要。但不同形式的审美对象带给个体的愉悦差异很大,因而愉悦是广义的、多元复杂的,如优美感、壮美感、喜剧感和悲剧感等。3.概念的操作指标这一层次的分析可以让概念得以充分具体化并指导经验数据。戈茨提出的“疾病—症状”模型,表达了某些概念可在变化的提示性线索中分析。人们根据审美性目的对事物进行认知、判断和选择并产生审美反应的整个过程中会表现出诸多的变化,这也成为描述和度量审美价值观的观测点。根据前文对价值观及审美价值观定义与特征的总结,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释审美价值观的向度:第一是“稳定/变化”向度。已有研究表明,价值观既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又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改变。主体的审美意识根植于集体无意识的深处,受审美习惯和同化作用的影响,在保持原初的审美体验的同时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