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l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①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②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礼记·大学》)注释:①偾(fèn)事:败坏事情。②喻:教训。2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韩非子《商君书》)9.以下对前文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B.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C.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D.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孝者,所以事君也”中“事”的词性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中的“事”一样。B.“未之有也”中“之”的用法和“臣子之不孝父君,所谓乱也”中“之”的用法是一样的。C.“地广,民众,万物多”中的“民众”和现代汉语的意思相似,即指普通老百姓。D.“故分五官而守之”中的“而”的用法和“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的用法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主张治国要从齐家开始,孝、悌、慈可以推及到治理国家;韩非则主张以法制治国。B.《礼记·大学》将尧、舜和桀、纣做比,说明残暴必然导致民众反抗残暴。C.《礼记·大学》中除对比论证外,还采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D.两篇文章都使用了排比句式,增加了论述层次,增强了文章气势。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2)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13.通过两篇节选内容,对比儒家和法家的“君臣观”,说说二者有什么异同?浙江省S9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注]①辟:亲近、偏爱之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小人闲A居B为不善C无所D不至E见F君子G而后厌H然I掩J其不善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虑而后能得”的“得”是得到之意,与“客得之,以说吴王”(《五石之瓠》)中的“得”意思相同。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王者之意,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是天下的共主,这里并非指皇帝。C.“心不在焉”,文中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情色彩上是不一样的。D.“恶而知其美者”中的“恶”是动词讨厌之意,与“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中的第一个“恶”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的“大学”,是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大学问。其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B.只有不自欺欺人才能做到“诚意”,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才能做到“正心”,从国家元首至平民百姓,人人都以修养品性为根本,才能有好的治理。C.选文提出的“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格物”就是今天所说的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是修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比喻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说理生动形象,又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4.选文最后一段中引用了谚语“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有何作用?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顗,字伯仁,安东将军浚之子也。少有重名,神彩秀彻,虽时辈亲狎,莫能媟也。广陵戴若思东南之美,举秀才,入洛,素闻顗名,往候之,终坐而出,不敢显其才辩。州郡辟命皆不就。弱冠,袭父爵武城侯,拜秘书郎,累迁尚书吏部郎。元帝初镇江左,请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大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顗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帝不许。帝宴群公于西堂,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而起,手诏付廷尉,将加戳,累日方赦之。顷之,以醉酒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顗性宽裕而友爱,弟嵩尝因酒瞋目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尝枕顗膝而指其腹曰:“此中何所有也?”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足容卿辈数百人。”导亦不以为忤。又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及王敦构逆,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伯仁,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护军长史郝嘏等劝顗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与戴若思俱被收,路经太庙,顗大言曰:“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神祇有灵,当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于石头南门外石上被害,时年五十四。敦使缪坦籍顗家,收得素簏数枚,盛故絮而已,酒五瓮,米数石,在位者服其清约。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中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射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选自《晋书·卷六十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B.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C.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D.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此处为选拔官吏的科目。B.胡越,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也可分别称蛮和夷。C.太庙,古代皇帝的宗庙,本只供奉皇帝先祖,后来在皇帝批准下也可供奉皇后和功臣。D.石头,指石头城,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建康、白下、越城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顗才华横溢,但无心仕途。州郡任命一律辞不赴任,后元帝征拜尚书,仍上书极力推辞,固请未许。B.周顗不拘礼节,狂傲不羁。他嗜好饮酒,酒后妄言,揶揄王导,皆议皇帝,因而屡遭劾奏。C.周顗宽容敦厚,清廉俭朴。弟弟对他出言不逊且以燃烛掷之,他不以为意;他被查没家产,竟无长物。D.周顗凝正耿直,守节秉义。同辈狎儿不轻慢待之;王敦谋逆,严辞以抗,生命临危,容止不改。13.文末王导悲不自胜,说:“幽冥之中,负此良友。”王导为什么这样说?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浙江省t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鳌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减)【注】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孝文皇帝初立A闻河南守吴公B治平C为天下第一D故与李斯同邑E而尝学事焉F乃征为廷尉。1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B.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拔”“擢”“陟”等。C.害,嫉妒,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词义相同。D.无状,行为失检,没有礼貌,与成语“出言无状”中“无状”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D.贾谊因文帝分封淮南厉王子上奏疏,并多次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2)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4.屈原和贾谊生于不同朝代,但是司马迁却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列传里,请结合文本,试分析司马迁这样处理的原因。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材料二:墨者夷之①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②之。其颡有泚③,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梩④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⑤,曰:“命⑥之矣。”(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注】①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夷之:姓夷名之。②姑:与方言璧(gǔ)字同,用嘴吸血。嘬(chuài):咬,吃。③颡(sǎng):额头。泚(cǐ):出汗。④蔂梩(léilí):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⑤为间:停了片刻。⑥命:接受教命。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泚A也B非C为人D泚E中心达F于面目G盖归反H蔂梩而掩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孺子,儿童、幼儿。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诸侯的继承人。材料一中指前者。B.乡党,指家乡、同乡,与现在所说的“党同伐异”“党群”的意思不一样。C.施,指实行、实施,与《兼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施”词义不相同。D.信,的确、确实,与“掩之诚是也”的“诚”,用法和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B.材料一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C.材料二面对孟子的挞伐,夷之运用求同思维用自认为是儒墨公认的主张来为自己辩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D.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比喻、假设、对比等论证方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材料二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14.材料二所述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儒墨之辩”。结合材料概括儒墨双方的论点,并指出孟子是抓住了夷之哪一种逻辑错误进行批驳的。答案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9.A10.D11.A12.(1)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2)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见识,也不能做到。13.儒家强调的君臣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关系。君主不应滥用权力,臣子也不应盲目服从。同时,儒家也提倡“君君臣臣”的观念,即君主和臣子各自应恪守自己的本分,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法家强调的君臣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君主可以依据法律对臣子进行奖惩,而臣子则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违抗君主的意志。【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圣人划分贵贱,设立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圣人”作主语,“列”作谓语,“贵贱”作宾语,应在“贵贱”后停顿,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C;“制爵位”“立名号”与“列贵贱”句式对称,都是动宾短语作谓语,故应在“制爵位”“立名号”二者前后都停顿,排除D。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一样”错误;“侍奉/事业”;句意: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B.“用法是一样的”错误。“代词,这样的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没有这样的事。/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C.“和现代汉语的意思相似,即指普通老百姓”错误。“人口众多/百姓”;句意:国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泛指人民大众。D.正确。“表示目的关系,来/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句意: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A.“韩非则主张以法制治国”错误。由原文“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可知,韩非不仅主张以法制治国,还主张划分贵贱,设立爵位,建立名号,分设五官来管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齐”,管理好;“其家不可教”,宾语前置句,不能管教好家人;“……者,……”,判断句。(2)“而求君之尊也”,被动句,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虽”,即使;“知”,见识。【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可知,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所以,儒家强调的君臣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关系。由原文“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可知,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所以,君主不应滥用权力,臣子也不应盲目服从。由原文“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可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教训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没有这样的事。儒家也提倡“君君臣臣”的观念,即君主和臣子各自应恪守自己的本分,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由原文“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可知,国君受到尊崇,法令才能推行;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法家强调的君臣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君主可以依据法律对臣子进行奖惩,而臣子则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违抗君主的意志。参考译文:1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出嫁的人啊!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教训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没有这样的事。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2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等级的时候,人民纷乱不得治理。所以圣人划分贵贱,设立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口众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所以创立法度作为行为标准来限制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职守、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分设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国君受到尊崇,法令才能推行;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见识,也不能做到。浙江省S9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10CEI11.A12.C13.(1)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2)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14.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小人”是主语,“闲居”是状语,“为不善”是动宾结构,其后C处应断开;“无所不至”是个成语,主语“小人”承前省略,中间不能断开,其后E处应断开;“见君子”与“厌然”之间是承接关系,用连词“而”连接,中间不能断开,其后I处应断开。故选CE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错误。处事合宜;得到。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B.正确。C.正确。“心不在焉”,文中指心思不在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是贬义词,思想不集中,两者在感情色彩上是不一样的。D.正确。动词,讨厌;疑问代词,哪,何。句意: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C.“其中‘格物’是核心”错误。“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其中“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物”,万物;“知”,知道,明白;“近道”,接近大学的宗旨。(2)“润”,装饰,修饰,“心广体胖”,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意思是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结合前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可知,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据此看出,说明了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这就说明了本段的观点“要注重修身”,这样才能破除这种偏见。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10.D11.B12.B13.(1)周顗尽心解救自己,自己不能理解其良苦用心,反而衔恨在心。(2)王敦得势,向王导探问应如何处置周顗,王导不赞一词,不置可否。(3)王导整理文书,发现周顗救自己的奏章,言辞恳切,懊悔不已。14.(1)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2)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退朝时反复思考,我学不通一经之术,智能不胜任一官之职,人知足而止很难做到,未能谨守本分,于是担负了重任,名位超过了实际才干。“臣退自循省”中“退”作“省”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忝显任”是动宾结构,“显任”的意思是“重任”,作“忝”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分别称蛮和夷”错误,四方少数民族分别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常酒后妄言,揶揄王导,訾议皇帝,因而屡遭劾奏”错误,揶揄王导并非在酒后,屡遭劾奏主要因饮酒,并非因訾议皇帝。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可知,周顗尽心解救自己,自己不能理解其良苦用心,反而衔恨在心。根据“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射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可知,王敦得势,向王导探问应如何处置周顗,王导不赞一词,不置可否。根据“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可知,王导整理文书,发现周顗救自己的奏章,言辞恳切,懊悔不已。【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敏”,勤勉;“慎”,谨慎;“就”,靠近、看齐;“正”,匡正。(2)“复”,补救;“过”,过错;“辅”,遵循;“为”,干预。参考译文:周顗,字伯仁,安东将军周浚的儿子。周顗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同辈之人相互亲昵狎玩,但却不敢轻慢放肆地对待周顗。广陵人戴若思是东南名士,举秀才后进入洛阳。平时听过周顗的大名,所以专门拜访,相对而坐好久,直到离开时,也不敢显示自己善辩的口才。此后州郡征召,周顗皆不应命。弱冠之年,承袭了其父武城侯的爵位,官拜秘书郎,多次升迁为尚书吏部郎。晋元帝司马睿初到江东,请周顗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大兴初年,再拜为太子少傅,仍任吏部尚书。周顗上疏推辞说:“臣退朝时反复思考,我学不通一经之术,智能不胜任一官之职,人知足而止很难做到,未能谨守本分,于是担负了重任,名位超过了实际才干。皇上没有准许。皇帝在西堂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大怒而站起来,亲手写诏书交给廷尉,将要杀死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来又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谪责罚。周顗天性宽厚仁爱。他的弟弟周嵩曾经有一次因为喝醉了酒,瞪着眼睛对他说:“你的才华比不上我,为什么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崇高的声望!”拿起燃烧的蜡烛掷打他。周顗若无其事,然后慢慢地说:“周嵩你施行火攻,这本来是使出了一个下策呀。”当时的宰辅王导非常重视周顗。王导曾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指着周顗的肚子,问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周顗回答:“这里面空空洞洞的,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王导也不因此恼恨。又曾在王导座间傲然啸咏,王导说:“你想学嵇康、阮籍吗?”周顗回答说:“我怎敢舍弃近处的你,而远效嵇康、阮籍。等到王敦叛乱,不久朝廷的军队被打败,周顗奉诏去拜见王敦,王敦向周顗说:“伯仁,你有负于我!”周顗说:“你举兵叛逆,我亲率六军而不能抵抗,令朝廷军队溃败,因而有负于你。”王敦忌惮他的言辞刚正,不能答复。护军长史郝嘏劝他躲避着王敦,周顗答复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不久周顗和戴若思被收捕,经过太庙,大声骂道:“贼臣王敦倾覆国家,乱杀忠臣,众神有灵,应当尽快诛杀王敦。”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不久在石头城南门外被杀,享年54岁。王敦派缪坦登记周顗家产,没收了几枚素簏,只是装了一些破旧的棉絮而已,又得到五甕酒,几石米,当时在位的人都钦服周顗的清廉俭朴。当初王敦举兵,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司空王导入朝请罪,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叫住对周顗说:“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径自去了。周顗入宫后向元帝进言,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极尽力量请求挽救王导,晋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周顗喜欢饮酒,又喝多了酒才出来。此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谢罪,看见周顗出来,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旧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出宫之后,周顗又上书朝廷,表明王导心意,言辞恳切。而王导却不知是救自己,却在心中怨恨周顗。王敦得志之后。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众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不说话。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辞感人,殷勤切至。王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对诸儿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对这样的良友。”浙江省t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10.ADF11.D12.B13.(1)(贾谊)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2)(我)读了《鵩鸟赋》,看到(贾谊)将生和死同等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又茫然若有所失了。14.①贾谊写过《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人生遭际表示过深深的同情,将二者合传顺理成章;②贾谊和屈原在精神境界、政治遭遇、才干学识上都有相似之处;③司马迁将二者放在同一个列传里,寄寓了对自身命运的深沉感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孝文皇帝初立”,是后文的时间状语,其后A处要断开;“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是动宾短语,其后D处要断开;“乃征为廷尉”,是“乃征(吴公)为廷尉”的省略句,是“乃”引导的表示结果的分句,要与前文表示原因的分句断开,即F处断开。
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句意: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句意: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D.“词义相同”错误。没有尽到责任/行为失检,没有礼貌。句意: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出言无状”:说话放肆,没有礼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是说后来各项法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并没有提到“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卑”,地势低洼;第一个“以”,认为;“谪”,被贬谪;“意不自得”,心情抑郁(不愉快)。(2)“同”,意动用法,把……同等看待;“轻”,形容词动用,看轻;“去就”,去职或在朝任职;“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可知,贾谊写过《吊屈原赋》,对屈原人生遭际表示过深深的同情,将二者合传顺理成章;贾谊和屈原在精神境界、政治遭遇、才干学识上都有相似之处;从“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可知,司马迁将二者放在同一个列传里,寄寓了对自身命运的深沉感慨。参考译文: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而且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非常精通诸子百家的书。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年纪最轻。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讨论问题,各位老先生都无法应对回话,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都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正是应该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从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多谦让而无暇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议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次有一只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鵩”。贾谊为此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的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此兴起了。贾谊又多次上书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我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