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法律专业论文范文法律专业论文范文
当今社会“隐私”不在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国际人权的相关文件已经体现对隐私权的确认和爱护,综观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基本上都明确了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而我过对于隐私权的爱护还很不完善,至少存在着以下的缺陷:法律规定上过于原则;侵害隐私权在何种状况下应当担当民事责任;对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担当民事责任的方式不明确等等。这些方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进展和完善:尽快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爱护;科学规范隐私权爱护的内容和范围;正确确定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等等。本文拟对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法律爱护现状和隐私权的立法建议等问题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随着社会的演化,人们对于自己的隐私越来越关怀,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爱护自己的隐私而对簿公堂。但是人们发觉翻遍厚厚的法规,却找不到爱护隐私的特地法律条文,只是利用了名誉权等的法律规定予以调整。但是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都确认了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因此探讨如何完善爱护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问题是特别有必要的。
一隐私权的概念
提及隐私权我们必需首先明确隐私的构成要件。在我国,“隐私”一词意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在立法上,隐私一词最早消失于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的第66条的规定中。一般认为隐私的构成要件一是“私”,一是“隐”。“私”指的是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仅涉及个人的私生活、电话号码、财产状况、个人数据资料、生活习惯等等,“隐”是指个人不愿将这种私事向他人公开,让他人知晓。其中“隐”是隐私的本质特征所在。
关于隐私权,对其概念学界尚无统肯定义,一般认为,隐私权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两位闻名法学家萨谬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律评论》1980年第4期上发表了名为《隐私权》(THERIGHTTOPRIVALY)一文之中。隐私权这一概念在我国各学者中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依法维护个人
论隐私权的法律爱护
生活领域内的事和个人信息等,不受他人非法侵害和干扰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
1、隐私权是主体仅限于自然人,法人、死者都不能成为隐私权的主体,另外公众人物是否是隐私权的主体呢?笔者认为公众人物也是自然人,同样也是隐私权的主体,只不过公众人物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等有着肯定的关系,只要是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等无关的公众人物的个人的隐私,法律对于这部分的隐私应当是予以爱护的。
2、隐私权的客体应当包括个人信息、私人事务和私人领域等,比如婚恋状况、夫妻生活、身体的隐私部位等。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际关系的简单化、生活的多样化,能够成为隐私权客体的信息、事务、空间越来越广。
3、隐私权的内容笔者认应当包括:隐私维护权、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和隐私处分权。
二隐私权的法律爱护现状
(一)国际立法爱护
对于隐私权的爱护已呈现出国际统一化趋势。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的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被任意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得被攻击”;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7条就刑事审判种的隐私权问题也作了规定,即“刑事审判应当公开进行,但为了爱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另外,一些区域性公约也包含有爱护隐私权的内容,如《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美洲人权公约》第11条等等。
(二)外国的爱护现状
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的立法爱护不外乎以下三种状况:一是直接爱护,二是间接爱护,三是概括爱护。笔者也同意这种观点。
1、直接爱护。即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通过立法加以爱护。从隐私权产生时起,美国就实行对隐私权进行直接爱护的方法。1965年美国最高法院正是承认个人享有宪法给予的隐私权,之后,美国于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训练和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成为最早爱护隐私权的国家。1954年以后,德国将隐私权解释为民法典823条第1款所称的“其他权力之一”,隐私权也就成了独立的
论隐私权的法律爱护
一项民事权利,当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得直接以此为诉因诉诸法院,恳求爱护域救济,这也是直接爱护方法的一个重要的例子。而在其后的一系列判例中,德国的最高法院坚持了这种的观点。
2、间接爱护。即法律不承认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当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不能以侵害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诉诸法院以恳求爱护,而只能这种制定附属于其他诉因如名誉损害等理由恳求法院爱护。最典型的国家就是英国英国不承认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他对公民隐私权的爱护是通过损害名誉、诽谤等理由提起诉讼的。这种间接的爱护方法对于受害人一方的爱护力度和范围明显不及直接爱护的方法。当受害人一方仅只有隐私被侵害而没有其他权力被侵害时,则难以找到可以依靠或者“寄生”的对象,而无以附着于其他的诉讼恳求赔偿。而当其找到的“寄生”的对象是一种较小的损害时,也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能“维持其生命及养分”③,不利于受害人得到充分的法律爱护。
3、概括爱护。即笼统规定爱护公民人格权或者人格尊严,不列举详细的内容,在实践中仍旧爱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对隐私权的爱护作出另行规定。日本民法对隐私权的爱护实行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三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爱护的现状及缺陷
(一)隐私权立法爱护现状
我国现行立法没有直接提到隐私权,但从立法精神和司法解释上看是加以爱护的。
(1)宪法爱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其中也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公民隐私权。如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害,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污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3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害”;“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第4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隐秘受法律爱护”。(2)刑法爱护。我国刑法虽未直接使用隐私权的概念,但其中几个条文可以理解为已涵盖对公民隐私权的爱护。如刑法第245条。(3)诉讼法爱护。民事诉讼法第66条、120条,刑事诉讼法第152条都规定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4)民法爱护。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出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爱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污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肯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据此可以认定,最高司法机关承认公民享有隐私权,只是在爱护上适用名誉权的爱护方法。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中重申了这一原则。2022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恳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这一司法解释对于隐私权的爱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措词中仍旧没有直接提到“隐私权”,而称之为“隐私”,因而回避了隐私权是一个独立人格权的问题。(5)其他法律法规爱护。如《未成年人爱护法》第30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条第三款、《律师法》第33条、《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9条、《商业银行法》第29条等等。
(二)我国对隐私权爱护的立法缺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过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爱护存在着以下缺陷:
1.在法律规定上过于原则
长期以来,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爱护,特殊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和作为基本法的民法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加以爱护。现有法律对隐私权的爱护是一种间接的爱护。最高法律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试行)》)和《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对隐私爱护方面的规定都过于原则而且不全都。《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肯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该规定表明侵害他人隐私造成肯定影响侵害的是公民的名誉权,而《解释》中规定:“问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权或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恳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可见该解释爱护的仅是一种隐私利益,而并非是人格权。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确定案由,在界定什么是隐私利益,隐私利益的范围,判定是否侵害隐私利益时都无法从上述条款中得到明确答案,从而使得一些相类似的案件得到差异很大的判决。
2.侵害隐私权在任何状况下担当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不明确。
目前法院的普遍做法是将《意见》与《解释》结合起来认定侵害隐私权案件,但《意见》的内容过少,过于原则,无法确定侵权人在何种状况下应当担当民事责任。而且《解释》中规定只有在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才能以侵权为由提起诉讼。但《解释》中的“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这一前提条件如何认定?假如不是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而是出于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由于其传播的行为,使受害人的精神受到影响,或使受害人安静的生活受到干扰,此类案件要不要受理?《解释》规定:只要符合这一前提条件,受害人均可以侵权为由起诉。那么,在此的隐私除了这一要件外,是否还有限制爱护隐私权的必要,会不会引起对隐私权爱护的滥用?另外对于当事人来说,有的隐私虽然不是见不得人的坏事,然而在当事人心灵的影响程度也大有不同,对当事人的身心损害程度会很大。与此同时,侵害他人隐私的当事人有的是出于有意,有的出于过失,出于有意,不肯定造成损害他人的后果,出于过失却有可能造成严峻后果。有的当事人就隐私权被侵害,寻求法律爱护,虽然对当事人而言,他的安静生活已经由于侵害者的行为而受到干扰,精神上已经受到损害,但由于“造成肯定影响”不好界定,往往导致其隐私权无法得到爱护。依据目前形势的需要,社会工作人员、下岗人员、其他人员社会流淌频繁,由就业、下岗分流、升迁、就学等各种因素引起的需公开个人隐私的情形增多,何种状况不宜公开个人隐私,何种状况下必需公开个人隐私、在什么范围内公开,法律没有作出界定,使审判实践中,《解释》的爱护隐私权的规定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在审判实践中详细应用。
3.对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侵权人担当的民事责任方式不明确。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责任有十种:即停止侵害,排解阻碍,消退危急,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造、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退影响,恢复名誉,赔礼赔礼。在这十种责任形式中,适用于民事侵权责任的有:停止侵害,排解阻碍,消退影响,恢复名誉,赔礼赔礼和赔偿损失。依据《意见》: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是一种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而在司法实践中侵害名誉权的主要责任形式是:消退影响,恢复名誉。那么,消退影响和恢复名誉也应当是侵害隐私权的主要责任形式。可是“消退影响、恢复名誉都是公开进行的,其内容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其范围一般与所造成的范围相当。”①假如这样做的话就会消失一个问题:行为人在担当消退影响、恢复名誉民事责任的同时,可能会在客观连续公开披露宣扬或传播他们的隐私资源,其结果非但没有使受害人的精神得到抚慰,反而使其受到进一步的损害,这就与民事责任制度的目的南辕北辙了。总之,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爱护比较零乱、琐碎,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爱护公民隐私权的立法。
四、我国隐私权爱护的立法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隐私权爱护的法律制度还不成系统,很不完善的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议应转变目前对隐私权实行间接爱护的方法,而因该采纳直接爱护的立法方式。
由于隐私权本质上是一种详细人格权,属于民法的范畴,隐私权的民法爱护应当位居各类爱护之首,而对公民隐私权最重要最详细的法律爱护形式,也是应由民法或侵权行为法担当的。笔者建议,在即将要制定的《民法典》中增加以下的内容:
1、对隐私权进行直接立法爱护,即明文规定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势隐私权从名誉权中分别出来,成为与名誉权、肖像权等并列的权利。在我国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隐私权还不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对于隐私权的爱护还是把它作为“名誉权”中的一类来进行爱护的。然而在事实上隐私权和名誉权虽然有肯定的内在联系,在某些时候也会消失竟合的状况,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以下的区分:一是享有的主体不同:隐私权享有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名誉权享有的主体不但有自然人而且还有法人;二是侵害的方式不同:侵害隐私权是以却有其事为前提,采纳的是公开散布的方式,并非凭空捏造、夸张参假;侵害名誉权行为人采纳的是污辱、诽谤的方式,如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等,或者依据的实事实失,如过分夸张、添枝加叶,等等。因此,隐私权是一项不同于名誉权的独立的人格权,应当从法律上确认他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
2、确定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的同时也要明确隐私权的范围才能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是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使公民的隐私权切实得到保障,因此要明确隐私权应当具有以下范围:“(1)公民姓名、肖像、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尤其指性器官)的隐秘,未经其许可,不得加以刺探、公开和传播。(2)公民的个人活动,尤其是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监听、窥视、摄影录像,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此处之住宅,不仅指法定住宅,也包括临时居住和栖身之处,如栖身的房间、工人临时居住的工棚、无房户居住的办公室等。(3)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窥视和骚扰。(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干预、窥视调查和公开。(5)公民的储蓄、财产不受非法调查和公布,但是依法需要公布财产状况者除外。(6)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包括储存于计算机内的私人信息)不受非法调查和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收集、传输、处理、利用。(7)公民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伴侣关系、不受非法调查和公开。(8)公民的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和扩大知晓范围。(9)公民未向社会公开的过去和现在的属个人的状况(如多次失恋、被罪犯强奸、患有某种疾病或者曾经患有某种疾病等),不得进行收集和公开。(10)公民的任何其它属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得非法加以收集、传输、处理和利用。”①同时,这些范围要受到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的限制,只要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内容都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奇异的植物世界》课件
- 如何提升护理服务态度
- 《员工知识培训》课件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二)
- 如何进行抖音短视频培训
- 《全院cpr培训》课件
- 《通信基站电源讲义》课件
- 唯客是尊意识培训
- 多肉主题活动课件
- 中班数学活动照片分享
- 2024年中国纺织品原材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Unit5HouseworkPartA(课件)闽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人教版PEP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1-My-classroom课件
- 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计划6篇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重点产品国际认证指南报告
- 2024年高考英语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概要写作(上海专用)(解析版)
- 《师说》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小小快递站》课件劳动四年级下册苏科版
- 院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昏迷、跌倒事件应急预案及程序
- 非暴力沟通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建筑工程检测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