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C4.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5.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A.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B.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且不是“文化”方面。C.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D.说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意义。这两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装进准则,是因为这两句话中蕴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传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找到立身之基。由第二段“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可知,需要与时俱进,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可以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生活在天上毕飞宇①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每一个蚕季最后的几天总是难熬的,一到夜深人静,这个世界上最喧闹的只剩下来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所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②一到夜间蚕婆婆就会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蚕婆婆看久了就会感受到一种揪心的空洞,一种无从说起的空洞这种空洞被夜的黑色放大了,有点漫无边际。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③日子一过了谷雨连着下了几天的小雨,水汽大了,站在二十九层的阳台上,就像是在天上,再也看不见地面了。站了一阵子,感觉到大楼在不停地往天上钻,真的是云里雾里。蚕婆婆对自己说“一定得回乡下,和天上的云活在一起总不是事”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④蚕婆婆再也没有料到儿子给她带回来两盒东西。蚕婆婆定了定神,发现盒底黑糊糊的,像爬了一层蚂蚁。她发现那些黑色小颗粒一个个蠕动起来了,有了爬行的迹象。它们是蚕,是黑色的蚕苗。蚕婆婆的胸口咕嘟一声就跳出了一颗大太阳。另一只盒子里塞满了来叶芽。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蚕婆婆捧着两只纸盒,眼里汪着泪,嗫嗫嚅嚅地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⑤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蔑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⑦蚕仔的身体一转白就开始飞快地成长了。所用的筋匾一天比一天多,所占的面积一天比一天大。阳台和整个客厅差不多都占满了。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了,大儿子突然要飞一趟东北。蚕婆婆一个人在家,心情很不错。她打开了一扇窗,在窗户底下仔细慈爱地打量她的蚕宝宝。快上山的桑蚕身子开始笨重了,显得又大又长。蚕婆婆从蚕床上挑了五只最大的桑蚕,让它们爬在自己的胳膊上。蚕婆婆指着它们,自语说“你是老大,你是老二……”蚕婆婆逗弄着来蚕,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重新怀了一遍,重新分娩了一遍,重新哺育了一遍仿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了眼前。而意外事件说发生就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轰”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关死了。蚕婆婆握着钱包,十分慌乱地扒在门上,拍了十几下,蚕婆婆失声叫道“儿,儿,给你妈开开门!”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康师傅方便面。母亲面色如土,头发散乱。儿子打开门,蚕婆婆随即就跟过来了。蚕婆婆走到蚕床边,蚕婆婆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蚕床都空空荡荡,所有的桑蚕都不翼而飞。蚕婆婆喘着大气,在二十九层楼的高空神经质地呼喊“蚕!我的蚕呢!”大儿子仰起了头,雪白的墙面上正开始着许多秘密。墙体与墙体的拐角全部结上了蚕茧。不仅是墙,就连桌椅、百叶窗、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与影碟、酒杯、茶具,一句话,只要有拐角或容积,可供结茧的地方全部结上了蚕茧然而,毕竟少三四天的桑叶,毕竟还不到时候,桑蚕的丝很不充分,没有一个茧子是完成的、结实的,用指头一摁就是一个凹坑。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桑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蚕婆婆合起双手,紧抿了双唇蚕婆婆说“罪过,罪过噢,还没有吃饱呢,——它们一个都没吃饱呢!”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围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被自己束之高阁。(选自毕飞宇《中国短经典•唱西皮二黄的一朵》)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断桥镇是蚕婆婆昔日生活的地方,在断桥镇,蚕婆婆生活自在,养蚕得心应手,拉扯大了孩子。B.新时代大厦二十九樱是蚕婆婆现在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蚕婆婆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天上,很不适应。C.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与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关系,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D.小说善于描摹物象表现情境,文中的排风扇、百叶窗、影碟机等物品构成了现代生活情境。7.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节中,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句中的蚕”,寄托了蚕婆篓对断桥镇养蚕生活的割舍不断的深情。B.第③节中,“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句中的“雾”和“云”形象地表现出蚕婆婆此时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状态。C.第⑥节中,“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句,用愉快、伤心这两种情绪代表了蚕婆婆的生活内容,用词凝练,却也凸显了生活的滋味,让人唏嘘。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充满韵味,表现出断桥镇生活的充实、诗意和浪漫,让人不禁对断桥镇充满向往。8.文章一开始就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蚕婆婆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9.小说中“蚕”有怎样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D8.①表现了蚕婆婆对充实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也反映了对现在生活的不适和孤寂;
②与实写二十九楼的生活相呼应,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凸显了情节的合理性;
③表现了转型生活的无奈和困惑(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需求的错位)9.①断桥镇的蚕是蚕婆婆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②二十九楼上的蚕是蚕婆婆的陪伴和精神寄托;
③作茧自缚的蚕象征蚕婆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和无法突破的精神困境〖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与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关系”错误,从文中来看,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主要与蚕婆婆对充实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以及精神需求无处安放有关。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D.“表现出断桥镇生活的充实、诗意和浪漫”错误。由第一段蚕婆婆追忆的断桥镇养蚕的日子可以看出,断桥镇的生活是充实的,是接地气的,是安然的,并非“诗意浪漫”。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分析蚕婆婆回忆内容,然后分析这一内容与下文所写内容之间的关系。先看回忆的内容。文章在第一段写蚕婆婆回忆断桥镇的养蚕生活,“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这生活是充实的,令人满足的,可以看出蚕婆婆对断桥镇生活的怀念,也间接反映出蚕婆婆对现在生活在城市二十九楼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内心的孤寂。再看与下文内容的关系。下文写蚕婆婆在城市二十九楼上的生活,两种生活之间形成呼应;断桥镇的物质生活不富足,但蚕婆婆的内心、精神是充实的,被儿子接到城市身处二十九楼的蚕婆婆物质生活是富足的,内心却无所依靠,前后内容的对照之间表现了时代发展进程中人们内心的无奈和困惑。【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写“蚕”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这些“蚕”的寓意。文中一开始写蚕婆婆回忆的断桥镇的“蚕”,“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所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这里的“蚕”是蚕婆婆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通过对“蚕”的回忆表现蚕婆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不舍。文中中间写儿子给蚕婆婆带来一盒蚕,“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蚕婆婆捧着两只纸盒,眼里汪着泪”“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篾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这里的“蚕”是蚕婆婆的陪伴和精神寄托。文章最后提到那些作茧自缚的蚕,“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蚕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围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被自己束之高阁”,这些蚕用蚕丝把自己包裹起来,就好像蚕婆婆一直生活在断桥镇的回忆中,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无法突破自己的精神困境。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亟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该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北,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叉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娃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B.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C.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D.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B.胡越,即胡与越,是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各民族。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这一时期曾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D.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侍从规谏帝王。12.下列对以上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材料一开篇运用排比句,通过“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的道理。B.材料二中唐太宗说君主想要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这说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认为它与古人所讲的道理相同。C.两则材料都谈到民心向背与国家安危的紧密关系,阐述了百姓可以“载舟覆舟”的重要作用,警示君主治国要先存百姓。D.两则材科都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强调君主理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直至今天仍有较大的借鉴价值。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14.对于唐太宗提出“创业和守成哪件事更难?”的问题,房玄龄和魏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述其理由。〖答案〗10.C11.B12.D13.(1)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领兵接连两次使秦国退却。(2)我常想伤害我们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由于贪求欲望才酿成了灾祸。14.①房玄龄:创业更难(答“草创为难”也可)。理由:创业的时候,豪杰竞起,要战胜他们才能取得天下。
②魏征:守成更难(答“守成则难”也可)。理由:君主取得大下后,容易骄傲放纵,致使国家衰败。〖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征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这样必定会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守成这一难事就当和诸位一道谨慎处理了。“骄逸”修饰“端”,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与”的宾语是“公等”,共同作“慎”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是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各民族”错误。胡越,胡在北,越在南,当改为“北方和南方”。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两则材科都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错误。材料一没有“具体的事例”,主要是说理。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再”,两次;“却”,使……退却。(2)“外物”,身外的东西;“嗜欲”,贪求欲望;“成”,酿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结合“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可知,房玄龄认为创业的时候,豪杰竞起,要攻破他们,战胜他们,才能取得天下,所以创业更难。结合“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可知,魏征认为君主取得天下后,容易骄傲放纵,致使百姓穷困,国家衰败,所以守成更难。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使百姓存活。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伤害我们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都是由于贪求欲望才酿成了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所想要的越多,损害的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我每当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所以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际上和古人所讲的道理相同。”贞观十年,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和守成哪件事更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这样必定会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守成这一难事就当和诸位一道谨慎处理了。”(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二)古代诗耿阋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眼儿媚范成大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酣酣日脚①紫烟浮,妍暖破轻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②。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③愁。溶溶泄泄④,东风无力,欲皱还休〖备注〗①日脚:穿过云隙下射的日光。②扶头:扶头酒,指易醉的酒,此处指醉态。③觳纹:绉纱似酌皱纹,喻水的波纹。④溶溶泄泄:荡漾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酣酣”两句描写春天天气乍晴的主要特征:天高地远,风清云淡,地气浮腾,日光显得强烈而温暖。B.“困人天色”句中,“天色”总结上文,“困人”引起下文;“午梦”句是对“困人“的具体描写。C.全词通过描写日光、水气、花香等景象和词人的“春慵”将序中文字演绎为具体可感的画面。D.“紫烟浮”“妍暖”“花气”“溶溶泄泄”等文字使人从多个感官感受到词人柳塘小憩的恬美。16.词的下片是如何写出春慵的感觉的?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善用比喻。“春慵”两句用绉纱似的细纹比喻春塘水的波纹,而春慵就像那春塘中细小的波纹一样,微妙而软绵:②巧用拟人。“东风无力”“欲皱还休”两句赋予东风和水纹以人的情态。东风太小。所以水纹刚起又平了下去,春慵就像这无力东风吹拂下的水纹,似曾可见又不可捉摸。〖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风清云淡”错误,“酣酣”表明日脚色调之深,故云彩不会是淡的。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毂纹愁”春慵就象蚕塘中那细小的波纹一样,叫人感到那么撒妙,只觉得那丝丝的麻麻痒痒、阵阵的软软绵绵。一个“似”字把“春慵”比作春天塘中微有波纹、轻轻荡漾的水,这春水形象的本身又给人以美感。这就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慵的不可捉摸。这几句用比喻来写春慵,把难以言状的困乏形容得如此具体、形象,作者的写作技巧真令人叹服。“东风无力,欲皱还休”,东风柔软无力,水面像要皱起微波又将微波去。作者以“无力”“欲”“还”来写“东风”与“春水”,这是使用拟人的修绛,形象生动她写出景物轻柔、缓慢的状态,也就是诗人慵懒的状态。(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春游图景“暮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______。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阿房宫赋》中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水流平缓地经过阿房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六国先辈们开辟事业的艰辛。〖答案〗(1)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二川溶溶流入宫墙(4)暴霜露斩荆棘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对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周朴园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B.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C.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D.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此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故选D。19.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①辇来于秦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朝歌夜弦⑥廊腰缦回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A.①②⑧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③④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辇”,名词作状语,乘着辇,用辇载。句意:乘坐辇车来到秦国。②“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句意:您为我将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③“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化为焦土。句意: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④“鉴”,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⑤“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琴。句意:从早到晚地唱歌弹琴。⑥“腰”,名词作状语,像人的腰部。句意:走廊像人的腰部曲折,如缦带回环萦绕。⑦“事”,名词作动词,做事。句意: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⑧“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句意: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综上可知,①②⑥为名词作状语,③⑤⑦为名词作动词,④为动词的意动用法,⑧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故选C。20.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B.洎牧以谗诛C.函谷举 D.终必不蒙见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A.省略句,应为“举之以之予人”。句意: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B.被动句,“诛”动词本身含被动。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C.被动句,“举”动词本身含被动。句意:函谷关被攻占。D.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滇东的初冬,如果不下雨,不刮风,竟有几分初夏的味道,太阳暖暖地照着,空气清新,让人①。如果下雨,屋檐下便是天落水唱歌的舞台。夜晚入睡前,细心的女人看看天幕,黑沉沉的不见一丝星光,就把水桶、瓦罐、洗脸的钢盆全摆在屋檐下。小雨就是雨打芭蕉,点点滴滴,叮叮咚咚,曼妙的诗意浸透土炕上的酣梦;大雨就是嘈嘈切切,万马奔腾,狂野之师席卷平冈,可屋内熟睡的农人依然②。乡下人爱那雨水,雨水是宝贝,天落水是最干净的,农人用它来洗衣服、喂猪、洗菜、洗碗刷锅,忙得③。很快,院子的晾衣绳上、竹帘上、树权上,上搭下挂,如彩旗招展。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线句子化用了哪些诗词句?请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1.①心旷神怡②高枕无忧③不可开交22.①“嘈嘈切切”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声之急、之密、之清浊交杂,犹如急促的乐曲。
②“席卷平冈”化用了苏轼的词句“千骑卷平冈”,写出了雨势之大、之猛,以及大雨随着狂风往前跑的气势。〖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太阳暖暖地照着”“空气清新”可知,这样的初冬让人感觉很是舒服,据此可填入形容人内心舒适的“心旷神怡”。心旷神怡:意思是心情愉快,精神舒畅。第二空,结合上文“炕上酣梦”“熟睡的农人依然……”,推断此处是说农人依然“熟睡”酣睡,可以填入“高枕无忧”之类的成语。高枕无忧:本义是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高枕:把枕头垫高);比喻身心安逸,无所忧虑。第三空,结合上文“用它来洗衣服、喂猪、洗菜、洗碗刷锅,忙得……”,推断此处是表现乡下人的忙碌不停,可以填入“不可开交”之类的成语。不可开交:形容没法解开或无法摆脱。【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嘈嘈切切”化用了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联系语境的描绘犹如“万马奔腾,狂野之师席卷平冈”,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雨”之时,雨声急促、稠密、清脆、“狂野”的特点。而“卷平冈”是化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诗句“千骑卷平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幕像卷席子、千军万马一般掠过的景象,写出了大雨密集而猛烈的特点,以及大雨随狂风往前跑的气势。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学习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的含义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对“学习与思考”的认识和感悟。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略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C4.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5.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A.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B.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且不是“文化”方面。C.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D.说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意义。这两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装进准则,是因为这两句话中蕴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传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找到立身之基。由第二段“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可知,需要与时俱进,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可以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生活在天上毕飞宇①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每一个蚕季最后的几天总是难熬的,一到夜深人静,这个世界上最喧闹的只剩下来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所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②一到夜间蚕婆婆就会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蚕婆婆看久了就会感受到一种揪心的空洞,一种无从说起的空洞这种空洞被夜的黑色放大了,有点漫无边际。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③日子一过了谷雨连着下了几天的小雨,水汽大了,站在二十九层的阳台上,就像是在天上,再也看不见地面了。站了一阵子,感觉到大楼在不停地往天上钻,真的是云里雾里。蚕婆婆对自己说“一定得回乡下,和天上的云活在一起总不是事”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④蚕婆婆再也没有料到儿子给她带回来两盒东西。蚕婆婆定了定神,发现盒底黑糊糊的,像爬了一层蚂蚁。她发现那些黑色小颗粒一个个蠕动起来了,有了爬行的迹象。它们是蚕,是黑色的蚕苗。蚕婆婆的胸口咕嘟一声就跳出了一颗大太阳。另一只盒子里塞满了来叶芽。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蚕婆婆捧着两只纸盒,眼里汪着泪,嗫嗫嚅嚅地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⑤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蔑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⑦蚕仔的身体一转白就开始飞快地成长了。所用的筋匾一天比一天多,所占的面积一天比一天大。阳台和整个客厅差不多都占满了。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了,大儿子突然要飞一趟东北。蚕婆婆一个人在家,心情很不错。她打开了一扇窗,在窗户底下仔细慈爱地打量她的蚕宝宝。快上山的桑蚕身子开始笨重了,显得又大又长。蚕婆婆从蚕床上挑了五只最大的桑蚕,让它们爬在自己的胳膊上。蚕婆婆指着它们,自语说“你是老大,你是老二……”蚕婆婆逗弄着来蚕,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重新怀了一遍,重新分娩了一遍,重新哺育了一遍仿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了眼前。而意外事件说发生就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轰”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关死了。蚕婆婆握着钱包,十分慌乱地扒在门上,拍了十几下,蚕婆婆失声叫道“儿,儿,给你妈开开门!”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康师傅方便面。母亲面色如土,头发散乱。儿子打开门,蚕婆婆随即就跟过来了。蚕婆婆走到蚕床边,蚕婆婆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蚕床都空空荡荡,所有的桑蚕都不翼而飞。蚕婆婆喘着大气,在二十九层楼的高空神经质地呼喊“蚕!我的蚕呢!”大儿子仰起了头,雪白的墙面上正开始着许多秘密。墙体与墙体的拐角全部结上了蚕茧。不仅是墙,就连桌椅、百叶窗、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与影碟、酒杯、茶具,一句话,只要有拐角或容积,可供结茧的地方全部结上了蚕茧然而,毕竟少三四天的桑叶,毕竟还不到时候,桑蚕的丝很不充分,没有一个茧子是完成的、结实的,用指头一摁就是一个凹坑。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桑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蚕婆婆合起双手,紧抿了双唇蚕婆婆说“罪过,罪过噢,还没有吃饱呢,——它们一个都没吃饱呢!”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围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被自己束之高阁。(选自毕飞宇《中国短经典•唱西皮二黄的一朵》)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断桥镇是蚕婆婆昔日生活的地方,在断桥镇,蚕婆婆生活自在,养蚕得心应手,拉扯大了孩子。B.新时代大厦二十九樱是蚕婆婆现在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蚕婆婆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天上,很不适应。C.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与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关系,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D.小说善于描摹物象表现情境,文中的排风扇、百叶窗、影碟机等物品构成了现代生活情境。7.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节中,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句中的蚕”,寄托了蚕婆篓对断桥镇养蚕生活的割舍不断的深情。B.第③节中,“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句中的“雾”和“云”形象地表现出蚕婆婆此时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状态。C.第⑥节中,“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句,用愉快、伤心这两种情绪代表了蚕婆婆的生活内容,用词凝练,却也凸显了生活的滋味,让人唏嘘。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充满韵味,表现出断桥镇生活的充实、诗意和浪漫,让人不禁对断桥镇充满向往。8.文章一开始就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蚕婆婆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9.小说中“蚕”有怎样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D8.①表现了蚕婆婆对充实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也反映了对现在生活的不适和孤寂;
②与实写二十九楼的生活相呼应,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凸显了情节的合理性;
③表现了转型生活的无奈和困惑(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需求的错位)9.①断桥镇的蚕是蚕婆婆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②二十九楼上的蚕是蚕婆婆的陪伴和精神寄托;
③作茧自缚的蚕象征蚕婆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和无法突破的精神困境〖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与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关系”错误,从文中来看,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主要与蚕婆婆对充实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以及精神需求无处安放有关。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D.“表现出断桥镇生活的充实、诗意和浪漫”错误。由第一段蚕婆婆追忆的断桥镇养蚕的日子可以看出,断桥镇的生活是充实的,是接地气的,是安然的,并非“诗意浪漫”。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分析蚕婆婆回忆内容,然后分析这一内容与下文所写内容之间的关系。先看回忆的内容。文章在第一段写蚕婆婆回忆断桥镇的养蚕生活,“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这生活是充实的,令人满足的,可以看出蚕婆婆对断桥镇生活的怀念,也间接反映出蚕婆婆对现在生活在城市二十九楼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内心的孤寂。再看与下文内容的关系。下文写蚕婆婆在城市二十九楼上的生活,两种生活之间形成呼应;断桥镇的物质生活不富足,但蚕婆婆的内心、精神是充实的,被儿子接到城市身处二十九楼的蚕婆婆物质生活是富足的,内心却无所依靠,前后内容的对照之间表现了时代发展进程中人们内心的无奈和困惑。【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写“蚕”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这些“蚕”的寓意。文中一开始写蚕婆婆回忆的断桥镇的“蚕”,“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所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这里的“蚕”是蚕婆婆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通过对“蚕”的回忆表现蚕婆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不舍。文中中间写儿子给蚕婆婆带来一盒蚕,“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蚕婆婆捧着两只纸盒,眼里汪着泪”“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篾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这里的“蚕”是蚕婆婆的陪伴和精神寄托。文章最后提到那些作茧自缚的蚕,“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蚕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围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被自己束之高阁”,这些蚕用蚕丝把自己包裹起来,就好像蚕婆婆一直生活在断桥镇的回忆中,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无法突破自己的精神困境。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亟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该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北,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叉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娃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B.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C.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D.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B.胡越,即胡与越,是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各民族。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这一时期曾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D.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侍从规谏帝王。12.下列对以上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材料一开篇运用排比句,通过“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的道理。B.材料二中唐太宗说君主想要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这说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认为它与古人所讲的道理相同。C.两则材料都谈到民心向背与国家安危的紧密关系,阐述了百姓可以“载舟覆舟”的重要作用,警示君主治国要先存百姓。D.两则材科都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强调君主理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直至今天仍有较大的借鉴价值。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14.对于唐太宗提出“创业和守成哪件事更难?”的问题,房玄龄和魏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述其理由。〖答案〗10.C11.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面商场清洗服务合同
- 保密协议商业合同的常见问题
- 肉鸭购销合同范本
- 健康养生信息咨询服务合同
- 时尚耳机购买合同
- 陕西省劳动合同
- 2024标准的长期供货合同(服装类)
- 2024网上订货与回购交易客户合同格式
- 2021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柑橘基地投资合同范例
- 呼吸消化科科室现状调研总结与三年发展规划汇报
- 与复旦大学合作协议书
- 第五单元(知识清单)【 新教材精讲精研精思 】 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 缓冲托辊说明书
- 煤矿机电运输安全培训课件
- 2023年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
- 安抚(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泌尿外科术后疼痛管理的基础药物
- 学前教育职业规划书
- GB/T 42249-2022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 《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制度》
-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