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第一讲导论
1、景观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实践--景观学专业工作是什么?
1.1景观概念
本专业的概念
1〕群众的概念
2〕相邻专业的概念
3〕本专业的概念
1.2从景观的起源演变理解景观
7类景观
景观1:旷野森林——人类远古的家园?——景观的起源/源头景观
景观2: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水体:人类生命之源
景观3: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森林:人类生息繁衍的庇护所
景观4:人类原始生存环境景观——草原:人类丰衣足食的根底
水•森林•草原景观为人类奠定了关于景观的原始自然美感
自然山水——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的根底
景观5:人类农耕生存环境景观——乡村田野、乡村小镇
景观6:人类现代的生存环境景观——旅游度假地景观
景观7:人类现代的生存环境景观——都市居住景观
1、景观的三层含义
1〕形态——大地外表
2〕环境——生存空间
3〕活动——行为心理
2、人类对于景观的本性需求
1〕人类的本性必需——自然的生存环境
2〕人类的开展需要——美好的生活场所
3〕人类的精神向往——精彩的生命历程
3、“景观”与相关专业术语的差异
1〕景观与风景
2〕景观与园林
3〕景观与环境
4.人居环境中的景观
1〕聚居建设
2〕聚居活动
3〕聚居背景
1.1景观学专业实践概览
1.2社会对于景观师的三大领域的需求
(1)规划设计
(2)环境与资源保护
(3)建设与管理
景观学专业的实践领域
1公园绿地
–国家公园、都会公园、都市公园、都市广场、社区邻里公园、儿童游戏场等。
2休闲游憩与旅游区
–风景区、森林游乐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休闲渔业、温泉区等。
3大型综合园区
–科学/科技园区、教育园区、校园、主题园区、动植物园区等。
4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公路景观、街道景观、林荫道路、步道与自行车道等。
5滨水景规划设计
–河川堤防/高滩地、河滨公园、海岸景观、亲水空间等。
6绿化美化工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开放空间、公共建设、环境艺术等。
7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与开展
–景观保育、复育、修景、视觉景观评估等。
8城乡风貌
–社区总体营造、地区环境改造、社区规划设计等。
1.2.2景观学专业实践领域概览
三大根本领域:1〕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资源-保护
自然环境、城乡环境、历史人文
2〕景观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
形象空间、环境生态、功能使用
3〕景观建设与管理——
建设-管理
施工建设、养护管理、活动组织
1.2.3中国景观的当务之急
需求1:资源与环境保护〔环保与生态化〕
需求2:城市化
需求3:游憩与旅游化
1〕生命性:生长、变化
2〕时间性:形成、变化周期
3〕地方性:自然的、人文的
★人居问题:
1、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人聚问题:以人为本,创立人类聚集环境,满足游憩娱乐需求
——景观环境创造问题〔规模、生态、风格……〕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满足人们旅游需求
★不可再生与可再生自然资源问题
2景观学专业与学科简介--如何正确看待理解景观学专业?
2.1景观学百年初期积累与专业开展历程
2.1.1景观学专业的百年初期积累
1〕1839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激起民众对环境改造的向往与意识
2〕1899年,美国成立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
3〕1901年,Olmsted与Vaux共同参与推动美国华府地区的规划开始对于大尺度开放空间和轴线林荫道路以及重要重点景观与水池等布局的重视
4〕1903年,英国人霍华德于《明日之田园城市》书中首开推动人与城市空间之关系
5〕1903年,第一个田园城市设想由翁文〔R.unwin〕及帕克〔B.Parker〕于伦敦北56公里处----莱奇沃斯〔Letchworth〕建成。
2.1.2景观学专业的开展历程
1〕1899—1924年:1899年ASLA成立,1901年LA专业创办。景观学的启蒙期,关注于应用科学、植物生态、艺术整合,开创对人类公共福利的关注与专业责任之养成。
2〕1925—1945年:随着景观专业系所成立,景观教育也较有系统开展出专业训练的范畴与能力,并视专业为一种公共效劳。
3〕1945—1965年:景观专业最大转折点与挑战期,提升对于更大尺度景观的开发利用、景观建设与环境结合,提升环境整合性品质。
4〕1966—1974年:景观专业的多元化开展,进一步探讨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如何提升都市核心区高密度摄取及参与式社区规划与社会相关议题之挑战。
5〕1975—1981年:此时期有许多小型事务所诞生,开展出各类主题园、植物园、水岸更新开展以及闲置工业区再利用……等,更精准设计象度
6〕1982—1989年:景观专业事务所开始在规模上、制度上、形式上及职业专业范畴上有精准之市场区隔,并逐渐以整合性团队合作〔teamwork〕方式呈现
7〕1990—今:——环境规划、永续开展、经济缓慢开展,促动了专业者对传统价值与对新科技之重新整合与认知
——生态危机带动了生态复育、生态保存以及文化景观复育、修复之更深刻责任
——景观生态学之开展也带动专业界在教育与实务运作上对于大尺度景观问题之整合思维
——GreenWay之运动结合环境教育、摄取再开展与景观修复正是这十年来具体之景观网络串连之成果
——减法设计思潮带动的又一融合意境与生态之风潮〔如JamesCorner,滨谊1999〕
——而欧洲之景观界也自80年代起即从生态保育、复育之角度,开创更多地域性思维、地域性工法及其地域性、自明性之地方开展操作模式
——东欧在景观生态学方面之研究、以及欧盟对景观分类之共同合作下,也开创出区域合作〔Regionalism〕之新视野,区域规划〔RegionalPlanning〕再度被重视
2.2专业与学科构成
(1)从圈内看——景观学专业的要素
(2)从圈边缘〔边界〕外看:景观学的近亲远邻--景观学与相关学科专业的关系
(3)从圈与圈交叉看〔当今世界的特点:多元化、学科交叉化〕:景观学开展趋势
(4)当今景观学专业的4个特点:
扩展化、多元化、交叉化、专门化
3景观学学科专业的根本概念--什么是正确的景观学科专业观?
3.1景观学——景观学(LandscapeStudies)指研究景观的形成演变和特性、并且以此为依据保护创造与管理生存环境的学科。
——景观学内涵:是由景观规划设计学科扩展而来,涉及多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根底上的应用性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引领性学科。总目标是通过景观筹划、规划、设计、养护、管理、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类聚居环境。
——景观学科三个根本分支:
学科方向或支撑专业
1〕景观环境生态及其包含的资源〔环境-生态〕
----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2〕景观的规划设计及其对应的三元〔形态-美学〕----
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
3〕景观的行为与文化〔行为-文化〕
----
游憩学与旅游学
——三大核心理论:景观资源学与生态学
风景园林美学与景观美学
景观游憩学与旅游学
三大核心理论的根底理论:景观分析评价
3.2景观
●景观源自于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了解及对土地伦理的坚持。
●景观专有名词代表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所呈现的美好环境。
3.3景观规划设计
●牛津字典:Apersonwhosejobisplanninganddesigntheenvironment,especiallysothatroads,buildings,etc.combinewiththelandscapeinanattractiveway.
●ASLA:Landscapearchitectureencompassestheanalysis,planning,design,management,andstewardshipofthenaturalandbuiltenvironments.
3.4景观学学科专业的三大核心
(1)景观环境空间形态〔形态〕
(2)景观环境生态资源〔背景〕
(3)游憩与环境行为感受〔活动〕
景观的三元之一:
〔1〕景观环境空间形态层面:基于空间与视觉形态的所有自然与人工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即狭义景观规划设计----重点在人-神关系。景观的三元之二:
〔2〕景观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空间、土地、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重点在人-地关系;
景观的三元之三:
〔3〕游憩与环境行为感受层面:人类行为感受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涉及潜在于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与精神环境规划设计---重点在人-人关系。
3.5景观学学科理论
3.6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1〕三元构成的景观环境:
〔2〕景观规划设计应用的三元:
〔3〕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核心的三元:
〔4〕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组成的三元:
4景观学专业的学习方法途径--如何学好景观学专业?
4.1景观学专业学习的三元,简图:
4.2实践:各类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框架〕
4.3理论: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理论研究框架〕
4.4学习:掌握实践技能;了解〔理解〕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感觉〔直觉、主张〕〔学习框架:教学方案表〕
4.5新疆四地州旅游开展战略规划
4.6中国新疆奥依塔克冰川公园概念规
5本课程学习--如何学好本课程?
5.1通过本课程学习,理解根本概念,熟悉
实践方法,树立根本的专业世界观。5.2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专业使命
景观规划设计师是从事包括环境视觉形态艺术、环境生态绿化、人类环境活动行为三方面规划设计内容的专业人员。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景观资源保护、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范围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专业及核心知识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筹划、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环境。
6结语
1950年同济大学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办了风景园林专业,强调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1979年同济大学正式创办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
1996年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并入城市规划专业
1996—1999景观学三大领域的思路已酝酿形成
2000年同济大学首次提出一个明确的三为一体
2005—2006中国景观学开展的重要转折
2004.12全国高校景观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筹〕成立
2005.420所高校在同济大学共同研讨编写景观学本科核心教材
2005.10.于同济召开了首届国际景观学教育大会〔99个院校机构〕
2005.11独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和博士点得到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同济开设
2006.4
《景观学》本科〔工学〕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招生
2006.3.17上海景观学会成立1.Fromlandscapearchitecturetolandscapestudies
从景观规划设计学到景观学
LandscapeArchitecture: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Design
景观规划设计学包括: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
LandscapeStudies: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Design
+etc
景观学包括: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
LandscapeStudies:landscapearchitecture+etc
LandscapeStudiescomefromLAwithbroadendisciplines
景观学是景观规划设计学的扩展
2.ThreeBasicFieldsofLandscapeStudiesRequirementsandPracticesunderSocialDevelopment
社会开展对于景观学的需求与景观学实践的三大根本领域
Threesocialrequirements,whichtodayandfutureLandscapeStudiesarefacedwith,include:
当前和未来景观学面临的三大社会需求是:
1.EnvironmentandEcology
环保与生态化;
2.Urbanization
城市化;
3.RecreationandTourism
游憩与旅游化;
Relativetotherequirements,thepracticesofLandscapeStudiescanbedividedintothreebasicfieldsingeneral:
与需求相对应,景观学实践也可概括划分为三大根本领域:
1.ConservationandUtilizationofLandscapeResources
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
2.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
景观规划与设计;
3.Landscap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
景观建设与管理;
图3.景观学专业实践三大根本领域的细化
第二讲国际景观规划设计教育的趋势
1.国际景观规划设计教育的演变
1.1初始期
1.2环境运动时期
1.3后现代运动时期
1.4全球信息化时期
2.今后开展的趋势
2.1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引发更广泛的使用计算机,一些新型的计算机教育模式出现。
2.2更广范围的跨学科的合作将会出现,而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将在其间起到统领、中间媒介的角色。
2.3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将成为一项综合的、健康的、具有创造性的城市系统,并保护文化的可识别性。
3.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大趋势
3.1如何培养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我国预想花20年时间赶上他们,而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实践也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从纽约中央公园、黄石公园算起〕,我国预想花50年。
3.2专业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3.3景观规划设计的本科教育
4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特点
第三讲景观行为与景观分析评价
第一局部
景观行为
1根本概念
1.1Landscape
Land土地;
scape空间观察;
Humanactivity人类活动
1.2“土地”——地形地貌、地质、水体、植物、动物、变迁、高原、峡谷、环境生态
1.3“人类活动”——历史、文化、习俗、景观使用方式、对待景观的态度
1.4“空间观察”——近景、中景、远景;点状景观〔景点Viewpoint〕、带状景观〔景观轴Visualaxis〕、
面状景观〔景观区域:景域Viewshed〕;俯视、平视、仰视;层次、开阔、宏伟、壮观、遥远……空间形态
2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要素分析
★物质构成要素——景观、环境、时空
★精神构成要素——物镜〔景象〕、情境〔情景〕、意境〔境界〕
★综合构成要素——空间、场所、领域
2.1景观规划设计视觉形态要素〔景观感受I〕
1、景观视觉原理——垂直水平差视觉错觉原理、格式塔完形理论
2、视点、视线、视距
3、景观空间感受——物理的、心理的、精神的
2.2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心理行为要素
1、景观行为〔本能/社会标准〕
一、背景知识
●景观中的人类行为与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是行为规划设计还是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
●人类户外活动内容有那些?可以归结为几大类?
●景观中人类行为根本方式:视觉等五官感受、时空活动——尺寸、尺度…
1〕几大类景观活动:观看、参与、交往
2〕行为理论:人的根本需要〔表〕
3〕视觉五官感受
A〕人类眼睛的视觉特性——我们讲的景观感受,这些结论大家都应该知道。非常根本的。对于景观的感受,除非商人,对于正常人,他的信息来源,五官、眼、耳、鼻、舌、身、视觉占了很大成分,至少是80—90%的范围。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最后对视觉问题更加敏感,做了很多研究,其实我们从空间构成、视觉形态、景观形象,这些都是在研究景观的视觉
B〕景观的三大门槛:
一类是25米见方的小型的,比拟亲密的空间。空间往往要有变化,所谓要有变化,就是要从人类使用感受来分的话,有亲密的,开敞、宏伟的。三大门槛就给了这样一套数据,最小的就是这样一个见方
第二种就是25米以上,110米以下这样一个空间,我们说这是中等尺度的。
110米—390米是一种宏伟的空间,390米以上是壮观的景观空间。
2、景观心理〔经验〕
3、景观审美〔文化〕
2.3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环境生态要素
1、景观环境因素及相互关系
生态区位分析——区域山水格局、区域绿化格局、区域生物格局
2、景观生态因素及相互关系
A〕生态因子现状分析:农田、山体、水体〔鱼塘、湿地、河流〕、村庄〔工业、居住〕
B〕生态平安格局分析:生态基质分析、生态斑块分析、生态廊道分析
3景观中人类的时空活动
A〕了望---庇护理论〔Prospect—refuge〕Appleton1975
B〕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合成性活动〕
C〕景观中人类活动的时空感受范围——空间、场所、领域
D〕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
3.1人的空间-场所-领域
3.2景观感受空间
3.3景观感受场所
3.4景观感受领域(景域)
4现代景观中的人类行为
要点:
相互交往是现代人类在景观场所空间中的主要行为
行为选择场所空间;场所空间影响制约行为
户外公共场所空间-多重交往的发生器
行为组织-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
户外活动是景观空间中最具吸引力的因素〔儿童的游戏空间、公共空间中的坐位的选择、步行街的诱人之处〕
A)现代户外活动的主要类型: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合成性活动)
几大景观活动:观看、参与、交往
B)交往-景观场所空间的主要行为
1〕交往强度:0---0.45米
亲密距离
0.45---1.3米
个人距离
1.3---3.75米
社会距离
3.75米以上
公共距离
25米以内--近景〔较亲密〕、25-110米--中景〔中等尺度〕、110-390—中景〔宏伟〕、
390米以外〔壮观〕
2〕社交网络序列:集中与分散、综合与分解、吸引与排斥、开放或封闭
1〕集中与分散:通过为少量的人和活动提供超尺寸的区域,就能在空间上把活动分散开;相反,根据知觉范围预计会可使用人数,有克制地确定街道和广场等的尺寸,就能使活动集中起来。
2〕综合与分解:综合是对同一区域各项功能的社会关系的实际优点进行评价,只有在集中带来的缺点明显大雨优点时,才采用分区的方式。
3〕吸引与排斥:产生吸引的景观空间特征〔在行为上〕---公共与私有地域的平缓过渡;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短捷的道路;有地方可走;有事可做。
4〕开放或封闭:
开放—通过人的观察和感受、使公共环境中的各种活动与眦邻的住宅、商店等和公共空间中的各种活动融合贯穿,就能从两个方向大大扩展和丰富体验的可能性。
封闭—把人和活动有效地封闭起来,会导致人群的分散,使得公共空间缺乏人气,变的冷清,乏味。
C)场所空间与行为活动
行为类型
场所空间环境质量
差
好
必要性活动
●
●
选择性活动
●
●
社交性活动
●
●
D)景观行为理论研究
知觉的根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错觉
1〕感知觉与景观空间: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
直接型感受器官---皮肤和肌肉
嗅觉
距离〈1米:问到别人头发,皮肤和衣物上散发出的软弱气味
距离〈3米:闻到香水或别的较浓气味
距离〉3米:嗅出浓烈气味
听觉
距离〈7米:一般交谈
距离〈35米:演讲
距离〉35米:难于交谈
视觉占人的感受信息来源的70%--80%
视域方面:垂直视角130度
水平视角160度〔一般情况下水平视域超过60度,所见的景物便模糊不清,30度内较清楚〕
仰角:18度可观全貌及周围环境
27度根本能看清景物的整体
45度只能看清景物局部或细部
2〕了望—庇护
●动物在长期演替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感知觉,人类同时具有猎人和猎物的属性和特性,要求既能方便地观察四周,也可以有平安感的场所;
●平安点:对每一个人了来说,既要能退避到有私密性的小天地里,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时机。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根本点在于创造条件求得两者间的平衡,满足两方面的需要。
3〕户外活动的必要性
●创造一种低强度接触的时机;创造一种深化交往的可能方式;创造一种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时机;创造获得有关社会环境信息的时机;创造启发的时机;创造独特的激情感受。
4〕促进和阻碍交流的方式〔视听觉〕
抑制交流
促进交流
有隔墙
无隔墙
间距长
间距短
高速
慢速
不同标高
相同标高
背对背布置
面对面布置
E)景观行为构成的根本元素
需求()、容量(人数)、组群(根据年龄、文化背景、性格等确定)、性质(内向聚集、外向离散、静态、动态)、规模(占据空间与花费时间)、感受(好、中性、恶)、空间布局等等。
F〕景观行为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的异同
差异因素
建筑学
景观规划建筑学
使用性质
室内、空间为主
使用空间所限定的功能内容较为确定
使用者活动内容较为确定,空间易于限定
空间强化,场所淡化
户外、场所为主
使用空间所限定的功能内容不确定
使用者活动内容变化较大,难以单一化,空间难以限定。
空间淡化,场所强化
空间/环境平均规模幅度
数百平方米—数公顷
数百平方米~数公顷
数平方公里~数十平方公里~数百平方公里
平均容纳人数规模
数十人—数千人
数十人~数千人~数万人~数十万人
专业教学根底核心
空间构成为主,行为构成为辅
行为构成为主,空间构成为辅景观分析评价
景观分析评价的必要性:资源保护、城市化、游憩与旅游化
一、景观分析评价概念;
二、景观分析评价的四大学派与两大阵营;
三、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实践;
四、景观分析评价的理论前沿
一、景观分析评价的概念
1、起源
●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开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从六十年代中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
●美国:《野地法》1964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海岸管理法》1972年
●英国:《乡村法》1968年
●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有法律地位
●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平衡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开展
●二十年来,景观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
●研究团队特点:多学科综合性,包括:景观规划专家、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景观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气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
2、概念
●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AssessmentorLandscapeEvalution
●时间:始于60年代中期
●地点:以美国为中心开展
●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
●景观评估与评价,是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
●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视觉质量”那么被认定是景观“美”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icBeauty.
●美国土地管理局,那么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Quality〕”,并将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
●从主观上讲,景观评价那么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Value〕”的认识,Jac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
3、研究意义
●复原景观资源固有的内在价值
●进行景观区规划的根底
●进行景观资源管理的根本依据
二、景观分析评价的四大学派
●专家学派〔ExpertParadigm〕
●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
●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
●经验学派〔ExperientialParadigm〕
1、专家学派〔ExperParadigm〕
●指导思想:认为但凡符合形式美原那么的景观都具有较高的景观质量。
●参与人员:有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完成。
●四个根本元素: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
●控制景观视觉的4个视觉元素:形态〔Form〕、线〔势〕〔Line〕、色彩〔Colour〕、质感〔Tecture〕
●评价指标:形式美原那么,例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
生态学原那么
●分类:形式美学派和生态学派〔Danial&Vining1983〕
●代表人物:最早---Lewis等人
●影响最大---Litton等人
●运用范围: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景观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近二十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景观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机构所采用。
●应用:●美国林务局的景观管理系统VMS〔VisualManagementSystem〕
●美国土地管理局的景观资源管理VRM(VisualResourcesManagement)
●美国土壤保护局的景观资源管理LRM(LandscapeResourcesManagement)
●联邦公路局的视觉污染评价VIA〔VisualImpactAssessment〕
●美国林务局的VMS系统和美国土地管理局的VRM系统主要使用于自然景观类型,主要目的是
通过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山川、水面等〕的景观质量评价,制定出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措施。
●美国土壤保护局LRM系统主要以乡村、郊区景观为主。
●联邦公路局的VIA系统主要用于较大范围的景观类型,主要目的是评价人的活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等〕对景观的破坏作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景观资源。
根本框架结构〔以VMS系统为例〕
VRM——VisualResourcesManagement
VMS——VisualManagementSystem
●数据库、数据调查——》景观类型分类——》景观质量评价——》敏感性评价——》管理以及规划目标——》视觉污染的评价——》决策
●第一步、景观类型的分类——VMS系统的重要环节
●根据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特点,根本上按照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来划分景观类型〔charactertypes〕,在每一景观类型下面,又可以根据具体区域内的多样性,划出亚区〔sub-types〕。
●在VMS系统中,虽然并不十分强调景观类型的划分,但在景观评价中也应用自然地理区划的成果。
●第二步、景观质量评价
●VMS系统中,丰富性〔多样性〕是景观质量分级的重要依据,根据山石、地形,植被、水体的多样性划分出三个景观质量等级:A---特异景观
B---一般景观
C---低劣景观
●VRM先对7个关键因素分别评分:
●地形地貌:根据比例及陡峻度
〔1---5分〕
●植被:以丰实性为依据
〔1---5分〕
●色彩:强烈性以及丰富
〔1---5分〕
●眦邻景观:眦邻景观对所评价景观的衬托作用〔1---5分〕
●特异性:常见--奇特
〔1---5分〕
●然后将各个单项评分相加,划分出三个景观质量等级:
A---总分大于19分;
B---总分12—18分;
C---总分小于11分
●这些景观质量等级,都由专家在地图上标出
●第三步、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sensitivity〕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景观点关心〔注意〕程度的一个概念。人们注意力越集中的景观点,其敏感性程度就越高,即在该点的任何变化就越能影响人们审美态度的改变。
●在VMS系统中,把景观区域根据敏感性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1—高度敏感区;2—中等敏感区;3—低敏感区
●在各敏感性登记区内,又以主要欣赏点及娱乐中心划分出三个距离:
1--前景带;
2—中景带;3—背景带
●第四步、管理及规划目标的设定
●管理目标是以景观质量评价和敏感性评价为依据的。把标有景观质量等级的地图同标有敏感性等级和距离带的地图重叠起来,决定每一地段或区域内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
●在VMS系统中根据根据管理措施的差异划分为四个等级区:
1—保存区;2—局部保存区;3—改造区;4—大量改造区
●第五步、视觉影响评价
●视觉影响〔或称视觉冲击〕的评价〔visualimpactassessment〕,就是评价或预测某种活动〔如公路的开设,高压线路的架设等〕将会给原景观的特点及质量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冲击〕。
●在VMS中,常用“视觉吸收能力〔VisualAbsorptionCapability〕”这一概念描述景观本身对外界干扰的忍受能力。
●VRM系统中的视觉污染评价体系较为完善,它首先以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建筑等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为根本元素,分析现状景观的特点,然后,将方案活动〔工程〕也分解为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根本元素,再对这两组根本元素的比照度评价,划分出四个等级:
●没有比照——各对应元素之间的比照性不存在或看不到。
●比照不明显——各对应元素之间的比照性能够觉察,但不引人注意。
●比照中等——比照性开始引人注意,并将成为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
●比照强烈——比照成为景观的主导特征,并使人无法避开对它的注意。
●一般认为,比照度越烈,那么对原景观的冲击也就越大,景观的破坏也就越严重。
2、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
●主要思想:●把景观与景观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响的关系。
●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景观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景观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景观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景观成分间建立起数学关系。
●景观评价模型:〔两种〕
●评价模型一、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景观美景度〕
两种测量方法:
1〕评分法,SBE法〔ScenicBeautyEstimationprocedure〕
以归纳评判法为依据,让被测试者按照自己的标准,给每一景观进行评分〔0--9〕,各景观之间不经过充分的比拟。
2〕LCJ法〔LawofComparativeJudgment〕
以比拟评判法为根底,该方法主要通过让被试者比拟一组景观来得到一个美景度量表。
总结:从数学角度上看,两者没有根本的区别。
●评价模型二、对构成景观的各成份的测量
●起源:景观评价美学研究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最早出现于60年代末期。
●代表人物:最早——1969年,Rutherford和Shafer
●具体运用:在森林景观评价及景观管理、远景景观评价、娱乐景观评价和其他方面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及景观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的最为成熟的景观类型就是森林景观。它通过对森林景观的评价,建立美景度量表与森林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直接为森林的景观管理效劳。Buhyoff等人对城市绿地也作了景观评价方面的研究〔Buhyoff等1984〕,他们从两个方面来建立模型;
●心理物理学方法用于远景景观评价中
以公众的平均审美评判作为应变量,而以峻山在照片上所占的面积,远景森林所占的面积等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Buhyoff等1982〕
心理物理学派根本点
景观审美是景观和人之间共同作用的过程,而心里物理学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反映这种主客观作用的关系模型。
成认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景观审美观,并把这种普遍的,平均的审美观作为景观质量衡量标准
人们对景观的审美评判〔景色质量〕是可以通过景观的自然要素,预测和定量的。
3、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
●主要思想:把景观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识空间来评价,强调景观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响上的意义:试图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景观的审美过程。
●起源: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E.Burke(1729-1787),他认为“崇高”和“美感”是由于人的两类不同情欲引起的,其中一类涉及人的“自身保存”,另一类那么涉及人的“社会生活”。
●代表性理论:70年代中期英国地理学家Appleton的“了望---庇护”理论。
●开展历程:Appleton——“了望---庇护”理论(见纽拜〔英〕1978,Kaplan.S1979,Brown等1986)
Kaplan.S——景观审美理论模型〔Kaplan.S1973.1975〕
Ulrich——景观评价模型〔Ulrich1977〕:初级“情感/唤起”状态〔认识史〕景观知觉
初级情感反响〔如:喜欢—不喜欢〕认识
评价
行为冲动行为
●新开展:近年来,Ulrich等人探索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的测量人的情感反映,防止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如Ulrich198119831986〕
●在景观审美过程中,景观应具有:可以被辨识和理解的特性—“可解性”〔Makingsense〕:
●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可索性”〔involvement〕。
●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那么景观质量就高。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二维、三维
空间中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思维模型。
空
间
信息需要
可解性
可索性
二
维
平
面
一致性
复杂性
三
维
空
间
可读性
神秘性
Cimblett等那么将Kaplan模型中的“神秘性”专门拿出来研究,发现,在森林景观中,有5个因素决定着景观的神秘性,即:障景、视距、空间限定性、可及性和林中光线〔Cimblett等1985〕。
近年来,Kaplan的景观审美理论模型,经Brown和Itami等人的加工,转化为反映具体地形地貌特征的实用模型〔如Brown等1986〕
可索性
可解性
地形
坡度
相对地势
空间多样性
地势比照
地物
自然性
和谐性
高度比照
内部丰富性
4、经验学派〔ExperirentialParadigm〕
●指导思想:把景观的价值建立在人同景观相互影响的经验之中,二人的经验同景观价值也是随着两者的相互影响而不断的发生变化。把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局部,用历史的观点,以人及其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的价值及其产生背景,而对客观景观本身并不注重。
●代表人物:Lowental(美国地理学者)
●研究方法:考证文学艺术家们的关于景观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记等等来分析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及某中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
●采用心理测量、调查、访问等方式,记述现代人对具体景观的感受和评价,但这种心理调查方法同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是不同的,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被试者只需就景观打分或将其与其它景观比拟即可,而经验学派的心理调查方法中,被试者不是简单地给景观评出好劣,而要详细地描述他的个人经历、体会、及关于某景观的感觉等等。第五讲带状景观规划设计
1景观感受形态
景观感受(II)
—景观视点、视域
景观感受(III)—景观轴线、视觉走廊
1.1景观感受的研究目标:研究人-景观互动:景观对人的作用,以及人对景观的作用。
1.2景观感受研究的起点--视觉景观根本的构成:景点、景观轴、景域
1.3景观感受的构成形态--景观的空间-场所-领域
空间〔space〕
建筑
空间设计
有长、宽、高限定的空间
场所〔place〕
城市
场所规划
有文化的积淀,有历史,有事件发生
领域〔domain〕景观
动物的生存范围〔通过借景,感受把周围不属于自己的场所都纳入自己的视力范围〕
场域〔field〕
包括空间、场所、领域
1.4景观感受空间的心理学解释
景观感受直觉空间〔生理层面,只管感受到的空间〕—欧洲居多
景观感受知觉空间〔基于直觉空间的联想、判断、猜测〕—东方居多
景观感受空间特点:空间限定性较强
日常的景观感受空间:人类偏爱的景观空间-Applition的“了望—庇护”理论;景观感受空间定量
化描述;
1.5景观感受场所
景观感受场所
景观感受场所特色:
日常景观感受场所:
景观感受场所的描述
1.6景观感受领域(景域)
景观感受领域:
景观感受领域的特征:
日常的景观感受领域:
景观感受领域的描述
1.7景观环境认知
●景观环境感知:客观环境整体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心理过程,即把对环境的个别感觉综合成环境整体关系的过程。
●景观环境认知:个体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包括:知觉、意象、记忆、想象、推理、判断、感念形成等。
●景观环境意象:标志〔Landmark〕、节点〔Node〕、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
●景观环境认知地图〔有主观性、因人而异〕
●景观环境的认知特性、景观识别性
1.8景观感受的根本单元-视域
●视域的根本构造及构成元素
●视域元素的特征及其定量化描述
●视点、被视点、视角、视距、视域密度、视域介质
●视域的实际工程应用:可视区域识别、视频计算
2景观轴线
1、景观轴线的形式?景观轴线的构成?景观轴线的作用?
1〕景观轴线在点、线、面中是最重要的。点是轴线的起点或终点,面由轴线构成轴网
•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分解为点、线、面。
•线——可以理解为带状景观。
•例如:道路景观、滨水带、景观视觉走廊、景观生态通道、建筑群、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轴线等。
自然、人工、自然结合人工、绿色廊道、生态廊道、建筑群廊道、旅游通道…
2〕景观轴线的作用
增强景观感受、明晰性、秩序性,分隔划分景观空间
•城市景观轴线
华盛顿中心区通过对政治文化功能的强调,构筑了公共性的政治文化中心。
•园林中的景观轴线
●范围:带状空间场所包括街道、滨水带、机动车交通道路、视觉走廊及生态走廊。
●规划设计方法要点:与根本的城市规划一样,包括现状分析、目标确定、原那么、构思、空间形态布局、空间结构分析、道路交通分析、绿化景观分析等等。
•范围确实定;基地本身范围、从空间、景观、视线分析得到的景观范围
•现状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现状资料分为三类:
1景观文化类:传统、历史、文化、现状景观照片、录像、遥感图像
2功能类:土地利用现状、交通、建筑、空间活动
3环境生态类:绿化、气候、水质、大气
3〕景观轴线的构成:轴线----廊道----绿道---道路
2、带状景观环境类型一: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化滨水驳岸
•确定生态敏感带:水陆交界处是生态敏感地带,是鸟类、动物、鱼类的天然食源及栖息地,在规划设计中,应划定生态敏感带,保护及改善植被的生长状态,使原有的野生动物、微生物的生境不受干扰。
•岸线与驳岸:设计水体的岸线应该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表达水的流畅柔美。驳岸及池底尽可能以天然素土为主,而且与地下水沟通,可以大大降低水体的更新及清洁的费用。
•驳岸尺寸:驳岸以缓坡入水至水下60厘米,宽度2米至3米,然后逐渐挖深,在面积较大的水域,要水底深度到达1。8米以上,才能以相对陡的坡度挖深。缓坡可以减小径流的冲刷,对儿童也是一种平安措施。在较大的水面中部可以方形或多边形直线深挖较为经济,在水深1。8米处以缓坡向水岸线连接。
•驳岸硬质防护:在冲刷较大的地点可用卵石、块石、原木加藤本植物加以稳固。如果是抛石驳岸,应该根据风浪的冲击力决定石块的大小,最好用带棱角的石块;或者抛以碎石打底,上部用大石压住;或者先设钢筋框或竹框再抛大于网孔的石块。滥用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的人工堤坝将对滨水地带的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破坏。
规划设计要点
设计类型——自然生活型、防洪技术型、城市空间型、旅游公园型
物质构成——蓝色、绿色、可变色
蓝色:偏重于水与天空
绿色:偏重于动植物,有陆地动植物,也有水上动植物。
可变色:通常情况是人工性的混凝土,也可以是自然的土地——棕色
3、带状景观环境类型二: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3.1道路景观构成模式与构成要素
道路景观构成模式
道路:道路线形的方向性、连续性及道路断面的形式、路面的材料色彩等景观、路面的材料色彩等景观元素,包括路面〔供车行的交通路面〕、道路边界〔路缘石〕、道路两侧的人行道、绿带等要素;
道路边界:可以是水体〔如河川、海岸线等〕、山体、建筑、广场、公园、植物或以上假设干要素的组合体;
道路的景观区域:在一条道路上,可以形成特征不同的假设干景观边界性区域。如近景区域、中景区域、远景区域。
道路节点:主要指道路的交叉路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如广场、公园、雕塑等〕。
3.1.2道路景观构成要素
与景观三元论相对应,城市道路景观同样也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软质景观——自然的景物,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
硬质景观——人造景物,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道路铺装、墙体、栏杆、广告牌等景观构筑物;
人与文化,通常指在道路上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景观,包括行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车辆的流动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道路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等。
3.2研究其中人的活动
坐在车上运行的人;
路上步行和骑车的运动着的人;
坐在道路两边的静止的人。
3.3道路景观视觉中的速度与空间尺度
关键问题:速度
车行的速度;
人行的速度;
通行的速度;
欣赏的速度。
不同车速下识别路边景物的最小距离
车速〔km•h-1〕
20
40
60
80
100
最小距离〔m〕
1.71
3.39
5.09
6.79
8.50
速度与空间尺度的关系
速度的不同引出了尺度的变化,这就要求道路景观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沿路植栽、树木的间距都会有所不同。对其综合的速度予以分解分析,分清主次。对应不同的速度,要有不同的景观尺度、不同的景观材料以及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法。
全面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当:
一方面,需要全面考虑现代交通条件下各种速度的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
另一方面,更需要根据道路的性质与功能,将道路分成假设干个视觉等级,选择主导的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作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
3.4道路景观效果分析
平安性;生态性;可识别性;可欣赏性;舒适性;便利性。
4、带状景观环境类型三: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绿道类型
•景观视觉走廊
•景观生态通道等。第六讲公园规划设计
1.概述
1.1宏观尺度中的景观界面
1.2纽约中央公园的时代意义
1.3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
2.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重点
2.1解决公园设计中的容量控制问题,明确城市公园首要功能——休闲
2.2将公园向市民开放,成为城市开敞是空间场所,是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大势所趋
2.3主题公园和结合旅游的公园建设是一种新方式的探索
3.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3.1起源:运动、欣赏
3.2本质:公共性
3.3特征:活动〔静、动〕
3.4格局:密度、容量
3.5要素:自然、人工
4.现代公园的规划设计手段
4.1设计要素的更新
4.2对场所精神的表达
4.3形式与功能的进一步结合
4.4深入的意义思索
4.5注重生态的改善和生态手段的表现
4.6与当代艺术相结合
5.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趋势
5.1从静态走向动态
5.2从平面水平走向空间立体
5.3功能日趋综合
5.4风格更趋多样性
6.公园实例
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
美国越战纪念园
美国朝鲜战争纪念园
美国旧金山某城市公园设计
通过园林博览会新建综合性公园
主题为“春特之火”〔STOKE-ON-TRENT〕的第二届“英国国家园林节”
第七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概述
1.1概念、任务
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开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到达高呼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开展的目的。
1.2城市绿地的种类和定义
城市绿地: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各个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采取点(指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指道路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绿带等)、面(指公园、风景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把绿地连接起来,形成整体。
城市绿地的种类:
原分类标准
新分类标准
公共绿地
公园绿地〔G1〕
生产绿地
生产绿地〔G2〕
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G3〕
居住区绿地
附属绿地〔G4〕
单位附属绿地
其他绿地〔G5〕
道路绿地
近郊风景林地
1.3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开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为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它的深化和细化。
★1.4城市绿地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具有多种功能。过去人们主要从美化环境、文化休息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人们可以从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中更深刻地认识和估价园林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
1、改善小气候:调节气温的作用〔太阳辐射、热岛效应〕;调节湿度〔干岛效应〕;调节气流。
2、净化空气促进健康:保持氧气平衡;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灰和粉尘;杀菌作用;健康作用〔负离子、芳香草、绿色植物对人体神经的作用〕。
3、防止公害灾害:降低噪声;净化水体和土壤的作用;涵蓄水源及保护地下水;
4、保护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环境
二、园林绿地在空间上的功能
1、平安防护作用:避震防火〔开放空间、珊瑚树〕;备战防空、防放射性污染;
2、提供游憩度假的条件:日常户外活动;文化宣传、科普教育;旅游度假;度假及休闲疗养的基地
三、园林绿地在精神上的功能
1、美化城市、装饰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条件,为人为的环境引进自然的景色;利用自然山水绿化丰富城市景观,形成城市特色;道路广场绿化提升市容面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绿化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遮挡有碍观瞻的景象,用园林植物不同形态、色彩和风格来到达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加艺术效果;激发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
2、自然美、艺术美和创造性:植物的自然特性,给人以是觉、听觉、嗅觉的美感;满足人的情感生活的追求、道德修养的追求和人际交往的追求〔托物言志〕;要满足人们的创造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开展,需要知识作为武器,园林植物可激发人的创造性〔苹果落地〕。
四、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物质经济收入〔园圃〕;旅游游赏收入〔风景名胜〕;
2、间接经济效益〔隐性收入〕:园林绿地的价值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价值,结合其生态环境效益来计算,其价值是巨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园林绿地的开展对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2.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开展进程
2.1“城市公园”运动---“公园体系”〔1843-1898〕
在19世纪初,工业兴旺的欧洲已产生了各种问题。而当时在新兴的美国,已有一批仁人志士呼吁防止重蹈工业化所产生的污染及城乡对立等问题的覆辙,并且在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梯子资源等问题的背景下,1858年,景观建筑师奥姆斯特德〔F.L.Olmsted〕主持的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通过。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高度的赞扬。人们普遍认为,该公园不仅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一块绿洲,并且改善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税金收入,十分成功,随即纷纷消防,在全美掀起了一场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的“城市公园运动”。
2.2田园城市运动〔1898-1919〕〔1898霍华德〕
1898年由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EbnezerHoward〕发表了著作:《明天:同望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模式,其根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城市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在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里,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人口限制在3万人左右,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所包围,农田的面积比城市大5倍,每个城市居民的公共绿地面积要超过35平方米。在霍华德的倡导下,1904年在离伦敦35英里的莱奇沃斯〔Letchworth〕建设了第一个田园城市;1919年在离伦敦很近的韦林〔Welwyn〕又建设了第二个田园城市。
2.3一战至二战期间:〔1919--1945〕〔雅典宪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和开展。仁厚更加集中,城市越来越大,矛盾也日益增多。人们感到知识建造住房,扩大城市并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多层面的需要。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的帕提农神庙下签署了《雅典宪章》。指出现代建筑的特征就是要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而现代城市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问题,并明确提出要在城市中建造公园、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场等户外空间,并要求把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和湖泊等自然景观优美之地段开辟为群众使用的公共绿地。
2.4战后大开展〔1945-----〕〔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斯德哥尔摩、马丘比丘宪章〕-----生物圈意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得到飞跃开展,也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大开展,人口的高度集中,高楼大厦大量的出现,高速道路的延伸,城市无节制的扩展,以及三废污染,绿色的小时,生态系统的破坏,危及到人们自身生存的环境,引起人们的反思。随着环境科学、生态学的形成、《寂静的春天》出版,以及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发表“只有一个地球”的宣言,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77年,一批建筑和规划的有识之士聚集在密鲁古代文化的遗址——马丘比丘,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自雅典宪章,近半个世纪的经验教训指出,城市规划与建设应适应新形式的开展和变化,并指出“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再统一”,也就是人工环境
2.5、世界环境宣言〔1992〕
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有100多个国家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开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开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原那么声明》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充分表达了各国在认识与开展自然上的共识与合作,促进了可持续开展从理论研究到行动措施范围的改革及展开。
3.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开展进程
3.1
1990年以前:
3.2
1991-2000
3.3
2000以后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来自莫斯科,提出了总体规划分支的专项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点、线、面”结合绿地系统这个重要概念。2004年提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4.衡量绿化水平的指标
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城市人口数量
式中:公园绿地包括了综合公园G11〔含市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G12〔含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G13〔如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等其他公园〕,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等。
2〕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
3〕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总和。
4〕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城市人口数量
●到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到达35%以上,绿化覆盖率到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达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到达6平方米。
●2004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提到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8%以上”
5.规划过程
1〕根底资料汇编: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文字、遥感、影像〕、现状分析评价〔人口、经济、绿化现状,生物多样性〕
2〕规划纲要:规划原那么、目标、总体布局,与规划部门、绿化管理部门商讨
3〕完善规划、提交成果:说明书、文本、图纸,根底资料汇编
调查分析——和指标相比——规划以到达指标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开展趋势
4.1广度上的拓展
4.2深度上的拓展
1〕网络化
2〕数量达标,布局结构合理
3〕立体化
4.4新技术的应用
刘滨谊总结
第一局部
绿地的意义:人居环境中的背景、1/3的“股份”
1、城市绿地〔绿地和绿化两者的关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绿化系统规划〕?
“绿地”的组成〔自然:土地、水体、植物、动物/人工用地:道路交通〕〔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屋顶花园算不算绿地?公园中的广场算不算绿地?城市中的广场?〕〔水在公园绿地中算是绿地,单在生产、防护、附属中都不算〕
绿地系统〔点、线、面:基于用地的〕
绿地系统现代化〔生态绿地系统《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公共绿地——公园绿地?
2、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环境-生态、活动场地、城市形象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目的?
4、中国城市绿地建设目标,国务院的目标:2010年
绿地率:
绿地覆盖率:
5、四大评价目标:人均公园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
〔绿化率:是开发商在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之间编造出的模糊概念
绿视率:映入眼帘,被人看到的绿化面积。一般绿视率>覆盖率>绿地率
绿量:三维绿量又称绿化三维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
第二局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时间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
空间范围: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与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市域+市区+建成区
结构:点、线、面〔公园、廊道、森林〕
空间布局:用地、水系、交通
材料:土壤、植物、动物
第八讲景观行为规划设计
1.背景知识
人的需求与行为应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问题〔景观三元究其根本也是为满足人的需求与行为〕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景观学产生与开展的根本动因
“亚里士多德在讲授说服的艺术和技巧时认为,一个演说家要吸引人必须首先了解和理解那个人。他详细论述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男人和女人的特点,并提出应考虑和针对的不光是每一个人,还应针对每一个人的特征。规划师也必须懂得这一点。从古至今,规划师都试图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这不仅反映而且生动塑造了人类的思想和文明。”
——西蒙兹
1.1景观行为规划设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2.2景观环境行为模式
行为选择或改造环境;环境制约或促进行为
2.人在景观中的行为
2.1本能需要〔吃、休、行、排泄、运动〕
2.2获取信息〔视、听、味、嗅、触〕
2.3表现自我〔演讲、表演、唱歌〕
2.4参与交往(聚会、游戏、仪式、庆典)犯罪活动
人们需要从景观环境中获得优美、愉快、放松身心、鼓励及灵感的源泉
3.满足人们行为需求的设计:
3.1设施:食品店、饮水器、坐凳、园路、垃圾桶、厕所、游憩、运动设施、廊道、亭台榭。
3.2设计特点:醒目的、悦耳的、好闻的、神秘的、耐人寻味的、变化多端的、与众不同的、勾起回忆的。
4.行为活动时距离考虑(空间、场所、领域)
5.景观中人类行为引发动因的心理学解释
5.1从众性:
从众性是动物的追随本能,就像人们常说的“领头羊”一样,当遇到异常情况时,一些动物向某一方向跑,其他动物会紧跟而上。人类也有这种“随大流”的习性。在公园入口处,人们会本能地跟随人流前行;本是经过游戏场地的儿童会强烈要求再玩一会儿;看到用餐的人群路过的人流会产生食欲,甚至感到饥饿等等。这种习性对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参考。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那么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拟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简单来说人是有社会性的,社会性就是群性,所以人会从众。当然,也有人喜欢独处,那毕竟是少数,与个性、工作、爱好、环境有关。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5.2好奇性
5.3聚集效应:
当人的空间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时出现人群聚集。所以常常有大的商场采用人体模特和售货员等来加大商场的人口密度,即使停业关门的时候商场还是会因为这些模特而显得热闹。
5.4选择性与多样性
5.5瞭望-庇护理论/边界效应:
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叫大变化,称为边界效应。
5.6最小消耗(抄近路):
经济学家认为人天生是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最经济的东西。即使没有学过两点间直线最短的数学公理,我们也常会为了追求“经济”而随意的在草地上走出一条路来,或是在围墙上敲出一个门。正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固然在追求一些艺术的美感,但是违反人们的生活习惯的美丽往往不会长久。所以当今天再次评价这些所谓懒惰且没有教养的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杰作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核这之中的对错。
5.7左侧通行与左拐弯
左侧通行。在没有汽车干扰及交通法规束缚的中心广场、道路、步行道,当人群密度到达0.3人/m2以上时就会发现行人会自然而然的左侧通行。这可能是右势力手者形成的右侧防卫的结果。虽然我国交通法中规定人应该靠右侧行驶,但是这对于户外场所规划设计还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左转弯。同样在转弯习惯众中人们也多表现出左转弯。所以我们常见的楼梯设计中一般采用左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尔夫球教练职业能力测试卷:教学设计能力评估试题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语文综合素养测评)作文素材拓展与应用试题
-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冲刺题库:古诗文默写技巧专项训练试题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易错易混题集(含答案)全面解析试卷
- 2025年养老护理员专业知识测试卷:养老护理员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试题
- 2025年张家口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呼伦贝尔货运考试题库
- 2025年巴彦淖尔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哪些项目
- 2025年昭通考从业资格证货运试题
- 冷色和暖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 山东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 物业公司工程部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责
- 《酒店产品定价》课件
- 青春期生殖保健知识讲座
- 纪检办案培训课件
- 机房吸音墙施工方案范本
- 高考语文小说专题阅读(9)2019年新高考I卷《理水》原文+真题+答案+解析
- 放射科腹部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地区校2024届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2年雄安新区容城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
- 2021年12月英语四级真题试卷第1套(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