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卷08(15+4模式)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新七省专用)(解析版)_第1页
黄金卷08(15+4模式)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新七省专用)(解析版)_第2页
黄金卷08(15+4模式)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新七省专用)(解析版)_第3页
黄金卷08(15+4模式)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新七省专用)(解析版)_第4页
黄金卷08(15+4模式)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新七省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2222页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新七省专用)黄金卷08(模式:15+4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如表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

)《左传》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吴语》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A.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 B.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C.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 D.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葬之以侯,礼也”“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显示了西周政治的血缘和等级色彩,春秋时期,五等爵制在一些国家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说明春秋时期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A项正确;材料并未呈现礼崩乐坏形势的日趋严峻,排除B项;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因“五等爵推动了社会转型”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2.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92年,孝文帝诏令“改谥宜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

)A.将祭祀制度规范化 B.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有效控制士人阶层 D.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目的是表明北魏政权继承刘汉政权后的合法正统性,完成北魏政权合法正统性的论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北魏政权的正统性,非将祭祀制度规范化、有效控制士人阶层及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排除ACD项。故选B项。3.下表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潜镇剑南东川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税负情况(参考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据材料可知,该税法(

)州名元和二年秋税数(贯)元和年间当州户数(户)平均税率(贯)陵州24606198512.21合州346228921.57绵州3809371486.2A.减轻了纳税农民负担 B.进一步简化了纳税程序C.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D.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从该表数据看,剑南东川治下的各州府之间税负轻重不均,差别很大,会发生大量的纳税户逃亡现象,不利于统治,这反映两税法在制度设计上没有颁布同一的税额标准,存在明显缺陷,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纳税农民负担的加重,排除A项;材料与简化纳税程序无关,排除B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4.阅读下面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漫画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A.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 B.遭到新兴势力的强烈反对C.存在用非其人的失误 D.实施保甲法激化社会矛盾【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干还是要干,但不能好好干”“打着新法旗号反新法,让它变味儿”“催命法”可知,王安石变法存在用人不当(“用非其人”)的不足,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排除A项;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些人及利益受损的百姓,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期间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主要是因为变法用人不当,排除D项。故选C项。5.(元)文宗(1304年—1332年)建奎章阁,“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帝王之治”。为此搜罗才俊,其中既有汉族学者虞集、宋本等,也有蒙古族燕铁木儿、朵儿直班等,还有色目学者忽都鲁儿迷失、赵世延等。这表明奎章阁的修建(

)A.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 B.推动了元朝教育的发展C.强化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D.化解了民族之间的矛盾【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为此搜罗才俊,其中既有汉族学者虞集、宋本等,也有蒙古族燕铁木儿、朵儿直班等,还有色目学者忽都鲁儿迷失、赵世延”可知,文宗修建奎章阁,搜罗汉族、蒙古族以及色目人的学者,这客观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A项正确;奎章阁不是教育机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理学思想,排除C项;元朝时期并没有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6.《东京梦华录》记载:“如宣德门,元夜点照,门下亦置露台……都下卖鹌鹑馉蚀儿、圆子、䭔拍、白肠……龙眼、荔枝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这说明宋朝(

)A.市民阶层物质生活的充裕 B.长途贩运贸易高度发达C.经济发展丰富了饮食文化 D.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监管【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中信息:“都下卖鹌鹑馉饳儿、圆子、䭔拍、白肠……龙眼、荔枝诸般市合”可知,宋代市场上有丰富的食物可以选择,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市场的繁荣不等同于市民阶层物质生活的充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1861年,奕诉等上奏折设立总理衙门时,就明确了“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的基调。可事实是总理衙门不仅没裁撤,反而越办越庞大,越办越规范,最终在清末新政中发展为外务部。其主要原因是A.民族矛盾的激化 B.西方政体的影响 C.汉族官僚的崛起 D.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总理衙门不仅没裁撤,反而越办越庞大,越办越规范,最终在清末新政中发展为外务部”可知,总理衙门的设立由临时到正式再到规范,最后地位提升,它反映的是晚清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相应的需要国家政府职能的调整,以此来提升国家治理的能力,D项正确;材料今体现了总理衙门的发展,没有涉及民族矛盾和汉族官僚的崛起,排除AC项;西方政体可能影响了中国国家机构的设立,但本质来讲,还是因为中国社会治理的需要,排除B项。故选D项。8.1896年,李端装提出了"一经五纬"的教育改革主张。所谓"一经",指在京设立大学堂,在地方创设新式学堂:所谓"五纬",指开设藏书楼、创设仪器院、设立译书局、建立报馆、选派游历者等。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治力增强 B.清政府财政危机有所缓解C.维新与救亡思想广泛兴起 D.改革已成为统治阶层共识【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年(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896年”,“一经五纬”的教育改革主张提出的背景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维新思想与救亡思想广泛兴起,C项正确;19世纪末的中国,中央对地方的管治力下降,排除A项;当时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实际上日益严重,排除B项;“成为统治阶层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9.国民政府某高官认为:江西环境最利于共产党发展……民国以来,江西遭受军阀的摧残,为各省之冠。北伐成功后,人民对于改善政治环境的要求很高,希望非常之大。不想当时国家统一徒俱虚名,军阀割据,内乱迭起,政府对于改善地方政治,有心无力。人民的希望破灭了,在艰苦中挣扎生活,似乎毫无出头之日。这反映出当时共产党(

)A.拥有开展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B.重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利用了国民大革命的积极影响 D.能够适时调整革命策略【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民国以来,江西遭受军阀的摧残,为各省之冠在……人民的希望破灭了,在艰苦中挣扎生活,似乎毫无出头之日”可知,高官的观点讲的是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江西的社会治理非常失败,人民生活痛苦,所以江西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统一战线问题,排除B项;江西遭受军阀的摧残,人民生活痛苦,这不是国民大革命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讲的是江西的社会状况,而未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革命战略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0年5月,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的外交政策,建立在五千年优秀文明的传统之上……对于蓄意的中伤,我们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的荣誉和民族尊严。对于无端的抹黑,我们一定会摆明事实真相,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良知。”这表明(

)A.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 B.国力提升增强了外交自信C.国际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 D.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的中国。根据“对于蓄意的中伤,我们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的荣誉和民族尊严。对于无端的抹黑,我们一定会摆明事实真相,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良知”可知,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展示了较为强硬的态度,而中国在2020年能够展现出这种强硬的态度主要是源于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B项正确;中国尚未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排除A项;材料展现的是中国的外交态度,并没有说明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的外交宗旨,排除CD项。故选B项。11.以雅典城邦确立和早期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神话传说,构成了雅典人城邦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忆传承的过程中,雅典的节日承担了载体功能,节日将这些神话仪式化、符号化,反复在节日活动中出现。雅典历史记忆的构建旨在(

)A.丰富精神生活 B.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C.强化城邦认同 D.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雅典的节日承担了载体功能,节日将这些神话仪式化、符号化,反复在节日活动中出现”可知,雅典节日中经常出现以雅典城邦确立和早期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神话传说,有利于增强城邦公民的凝聚力,强化城邦认同,C项正确;这些节日确实可以丰富雅典人的精神生活,但并不是目的,排除A项;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与构建历史记忆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些历史记忆有利于增强城邦公民的凝聚力,目的在于强化城邦认同,而不是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排除D项。故选C项。12.某学者指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创的全球经济大交流促进了拉美“两种生产”的相对协调发展,欧洲殖民者为开拓殖民地,源源不断从欧洲本土运去了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炼铁、制糖等技术……如果没有来自欧、亚、非、澳等各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输入,拉美经济不可能在第三世界处于相对领先地位。该学者意在表明(

)A.哥伦布对美洲社会有双重影响 B.全球经济大交流始于哥伦布时代C.拉美发展得益于全球经济互动 D.拉美文化因殖民因素具有多元化【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从欧洲本土运去了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炼铁、制糖等技术”“欧、亚、非、澳等各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输入”可知,该学者强调拉美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欧洲殖民者带去的各种物种、技术和世界其他地区输入的文明。这也是全球经济交流互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不仅限于哥伦布对美洲的影响,排除A项;全球经济大交流始于哥伦布时代,与材料描述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虽强调了外来文明对拉美经济的影响,但并未凸显拉美文化的多元性,且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3.18—19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主体是小土地所有者和小商人。到20世纪末期,大批科技和管理人员、高学历白领雇员、部分蓝领雇员和政府庞大的官僚集团,发展成为美国中产阶级新的主体结构。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分工细化造成两极分化严重 B.国家精英教育的发展C.经济和政治变革促进了社会流动 D.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8世纪到20世纪,美国的中产阶级主体发生显著变化,这主要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文官制度变革等有关,C项正确;材料与社会分工细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中产阶级主体更接近普通大众,精英教育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福利国家的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C。14.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西法两国的海军几乎被英国海军歼灭。1807年,西班牙加入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由于英国的封锁,西班牙与殖民地之间的交通运输完全中断。据此可推知,西、法与英国的战争(

)A.因实力悬殊最终走向失败 B.改变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平衡C.导致西班牙霸主地位丧失 D.有利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影响题。据材料“西法两国的海军几乎被英国海军歼灭”,“英国的封锁,西班牙与殖民地之间的交通运输完全中断”等信息可知,英国对法国革命的阻挠客观上削弱了西班牙的海军,阻断了西班牙与殖民地的联系,这客观上有利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战争对拉美独立的影响,并不是强调战争的结果,排除A项;“改变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平衡”,表述夸大,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的一场战争,并不能判定西班牙霸主地位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15.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系统分析了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再生产情况,详尽描述了地主经济演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这可以用来说明(

)A.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具有的历史必然性 B.经济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条件C.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D.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从材料“系统分析了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再生产情况,详尽描述了地主经济演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可知,列宁重点是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个可以用来说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揭示俄国社会的矛盾,证明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推导出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具有的历史必然性,排除A项;唯一一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层面,与阶级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观点出处从传统的意义来看,所谓“盛世”,包括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权威秩序得以确认和强化,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吏治相对清明;通过对外用兵拓展疆域、巩固边疆,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对清朝的认同感、归附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士人在科举体制内获得对知识、权力的满足,异端情绪逐渐平息;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人口增长,农民生活相对富足。这些条件到乾隆年间都已具备。欧阳哲生《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乾盛世》新作物的种植普及为中国明清社会提供了农业革命式的影响,它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了引进新作物的重要性。……增加帝国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化解帝国目前面临的危机,而统治者只要多加育种,休养生息即可。罗振嘉《东亚前近代社会的形成探析—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视角》清王朝中叶最显著特点是人口急剧增长。乾隆一朝清朝人口大约增长了一倍。嘉庆、道光两朝间,全国人口又从3亿增加到4.2亿。萧一山《清代通史》明清之际100多年的时间里,来华的西方教士有两三千人,他们足迹遍及内地与边疆,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朝野尤其是士人群体表现了某种开放心态,对深层的科学与宗教思想也表现了相当的包容,士大夫中颇有心仪西学者,他们热切地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并由此而省悟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阙失。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明清时期科技图书的编撰出版无论是规模,还是学科门类,亦或是图书数量,又或者是图书选题的新颖和内容的创新,都是以前难以比拟的。李爽《我国明清科技图书编撰出版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明清时期的中国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拟观点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合理)【答案】示例一观点:明清是封建社会的盛世。(2分)论述: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并达到顶峰。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新作物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工商业市镇涌现,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科技文化上,一方面传统儒学继续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出现了很多集大成的科技巨著和大规模丛书、类书,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伴随着“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民族政策方面,设置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加强了边疆治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清盛世是以专制手段维持下来的盛世,是故步自封的盛世,是自我陶醉的盛世,是专制主义下的盛世,表面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10分)示例二观点:明清盛世之下有多重危机。(2分)论述:明清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但在盛世之下有很多隐患。经济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新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提高,明清社会紧张的人地矛盾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同时这也使传统的小农社会更加稳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思想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其始终不占主流;虽出现“西学东渐”,但是影响有限。科技上,虽出现了很多集大成的科技巨著和大规模丛书、类书,但是没有实现从古代科技到近代科学的转变。人口上,明清时期人口爆炸式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明清盛世在无形中延缓了中国前进的步伐。(10分)【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首先,审设问,提取关键信息。明确时间限定“明清时期”明确答题要求,即提炼一个观点并论述。其次,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这些条件到乾隆年间都已具备”“人口急剧增长”“省悟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阙失”“盛世下的忧患”等,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述。如明清是封建社会的盛世,论述时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也可从盛世之下的忧患方面提炼观点,论述言之成理即可。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国各地举办的土产品交流会等的统称。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市场活力略显不足,陈云指出:“工商界主要的困难,是商品滞销,由此而引起工厂关门,商店歇业,失业增加”。在吸取1951年上海市土产展览交流大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52年,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召开,大会下设土产部与工业品部,华东各省、市及全国各地共4300余人参会。其中,仅上海参加陈列的样品就达1万余种。会议贯彻了“以国营带动私营”的精神,明确了公私兼顾、鼓励私商经营运销的方针,土产部将商品分畅销、行销、滞销三类,分别拟定业务计划并每日对购销计划进行调整;在制定交易价格时使生产者、经营贩运者、消费者均有利可图。工业品部提议将牙刷的骨柄原料由获取困难的牛骨换为合成塑料赛璐珞,既解决了牙刷业原料困难的问题,也为销售困难的赛鹏珞业开拓了新的生产方向。大会还形成了以合作社为桥梁、工业品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的交易方式,也便于政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摘编自刘亚娟、刘辰宇《1952年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筹办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的意义。(8分)【答案】(1)特点:公私兼顾,以公带私,兼顾多方利益;吸取以往同类会议教训;组织调控,专门性,多样性,灵活性强。(6分)(2)意义:调动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改善公私关系方面具有示范意义;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国家对市场的有效调节。(8分)【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的问题。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以国营带动私营”“明确了公私兼顾、鼓励私商经营运销的方针”得出公私兼顾,以公带私,兼顾多方利益;根据材料“在吸取1951年上海市土产展览交流大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吸取以往同类会议教训;根据材料“……大会还形成了以合作社为桥梁、工业品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的交易方式,也便于政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可得出组织调控,专门性,多样性,灵活性强。(2)意义:本题是影响类的问题。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明确了公私兼顾、鼓励私商经营运销的方针,土产部将商品分畅销、行销、滞销三类,分别拟定业务计划并每日对购销计划进行调整;在制定交易价格时使生产者、经营贩运者、消费者均有利可图。”得出调动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工业品部提议将牙刷的骨柄原料由获取困难的牛骨换为合成塑料赛璐珞,既解决了牙刷业原料困难的问题,也为销售困难的赛鹏珞业开拓了新的生产方向。”可得出推动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明确了公私兼顾、鼓励私商经营运销的方针”得出在改善公私关系方面具有示范意义;根据材料“大会还形成了以合作社为桥梁、工业品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的交易方式,也便于政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得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国家对市场的有效调节。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系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析“中国礼仪之争”对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载《国外文学》,2008年第2期(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6分)(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9分)【答案】(1)发展变化: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手工业各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思想家有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4分)评价: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社会发展总体已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2)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伏尔泰肯定了中国的开明专制制度,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孟德斯鸠推崇宋儒的法治主张,并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6分)目的: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作为反教会神学斗争的思想武器;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用以抨击法国的专制制度,谋求建立资本主义社会。(3分)【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中国)。第一小问发展变化,据材料“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思考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手工业各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思想家有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第二小问评价,综合以上问题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评价明清社会发展可得出,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社会发展总体已落后于世界潮流。(2)本题是认识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世纪(法国)。第一小问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据材料“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等信息可知,伏尔泰肯定了中国的开明专制制度,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