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消息二则第一单元新闻聚焦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2.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素养)
2019年是南京解放70周年。今天让我们走近那个历史时刻,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新课导入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词作代表还有《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等。走近作者文体知识新
闻
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狭义上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上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新闻有传播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三个属性。文体知识消息
消息指报道事件的概貌而不讲述事件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使事件的高潮在前,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文体知识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文体知识
背景:指发生新闻事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一方面构建长江防线,一方面大搞“和平”阴谋。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清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背景资料字词梳理芜湖()
督战()荻港()诸城()要塞()
泄气()溃退()
歼灭()
锐不可当()摧枯拉朽()wúdūDízhūsàikuìxièjiāndānɡkū字词梳理词语解释经营:溃退:突破:要塞:业已:筹划、组织并管理。(军队)被打垮而后退。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已经。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锐不可当:摧枯拉朽: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
整体感知2
精读细研3
疑难探究4
主旨归纳目录CONTENTS整体感知认真阅读这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芜湖、安庆之间三十万人民解放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发起渡江战役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如何:读完这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吗?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整体感知精读细研从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你获知了哪些信息?你认为消息的标题应具备哪些特点?获知信息:人物、地点、事件标题特点:简明、醒目,概括性强精读细研正文开头的黑体字是消息的什么部分?它的作用有哪些?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黑体字是电头,也称“消息头”。它是用来表示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以及时间的。精读细研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总领了全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作用:认真阅读这则消息,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疑难探究1.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地描写渡江战斗的情景呢?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根本不值得去详细介绍。疑难探究2.浏览全文,体味消息的语言,说一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即“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疑难探究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反衬出解放军的英勇。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主旨归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及时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顺利渡江一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
整体感知2
精读细研3
疑难探究4
主旨归纳目录CONTENTS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三路大军横渡长江如何:整体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导语: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精读细研
从情节发展来看,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疑难探究1.本文为什么按照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从战况来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放在最后陈述更能表现我军的英勇和敌军的溃败之势。
从新闻主体部分三个层次的衔接来看,中路和西路都以时间为序,依时叙事。而后,作者对两路“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由第二点原因自然引出汤恩伯督战,最后由汤恩伯对战场形势的分析引出战场实际发展的情形,将话题自然地从“西面”转向“东面”,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2.本文在分述中、西、东三路军战况时,是如何做到一气呵成的?疑难探究疑难探究3.作者是如何在客观的新闻报道中体现自己的主观情感的?
作为新闻报道,语言表达必须真实、准确、客观。但作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既准确概括了兵力与事件,又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敌人的气势,胜利的豪情跃然纸上。导语部分的“均是”一词,强调渡江范围之广,取得的胜利之巨大,同样洋溢着作者的自豪之情。主体部分在报道敌军与我军的战斗情形时,将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与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主旨归纳主旨归纳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谢谢大家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第一单元新闻聚焦1
学习目标2
新课导入3
背景资料4
字词梳理5
整体感知6精读细研7疑难探究8主旨归纳7
疑难探究
课后作业9目录CONTENTS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大家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
他们分别是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和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除了文学奖和医学奖,诺贝尔奖还设有哪些奖项呢?评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解开心中的疑惑。背景资料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一百多种发明,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背景资料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出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背景资料路透社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是排名世界前三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主要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128个国家运行。路透社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于1850年在德国亚琛创办,次年迁往英国伦敦。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讯社扩展成为一家大公司。1916年,公司被改组为路透有限公司。它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威巨嘱
卓仲款
世发有成就
yí遗nuó挪bō拨bān颁shèn渗é额zhòng裁shì逝zhuó透字词梳理字词梳理词语解释颁发: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建树:建立的功绩。仲裁:遗嘱: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如国际仲裁、海事仲裁、劳动仲裁等。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第一段第二、三段第四段整体感知这是消息的电头,主要用来介绍发电单位和发电时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精读细研
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机构、时间、事件,总括新闻的内容,让读者了解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1.文章开头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2.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详细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原因:①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②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③这篇新闻报道的是诺贝尔奖的首次颁发,其具体的获奖情况自然也是万众瞩目的,详细介绍这些信息,既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又能凸显诺贝尔奖的重要性与庄严性。精读细研3.本文结尾部分交代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的分离,表现了诺贝尔的奉献精神和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同时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精读细研
本消息堪称“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速读课文,体会“倒金字塔结构”的结构安排。疑难探究疑难探究时间、地点、事件颁奖对象应具备的条件获奖者情况颁奖机构、时间、地点新闻背景交代时间、地点、事件,采用引述资料的方法介绍颁奖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既准确,又具有权威性。获奖者信息是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放在主体优先位置。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在重要性上不如获奖者信息,但又是报道颁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放在主体的第二部分。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和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的分离。导语主体背景本文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获奖者、颁奖机构、颁奖资金来源等情况,揭示了诺贝尔奖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赞扬了诺贝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主旨归纳主旨归纳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谢谢大家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第一单元新闻聚焦1
学习目标2
新课导入3
背景资料4
文体知识5
字词梳理6
整体感知7精读细研8疑难探究7
疑难探究8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9写作特色10目录CONTENTS课后作业11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重点)3.欣赏新闻特写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难点)新课导入新课导入中国跳水队是中国体育王牌中的王牌,是中国体育奥运冠军团队,包括中国女子跳水队和中国男子跳水队,涌现了高敏、吴敏霞、熊倪、郭晶晶等领军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跳水的新闻特写,领略跳水运动员的风采。背景资料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本文是对吕伟跳水比赛的报道。
【时代背景】第九届亚运会于1982年11月19日至1982年12月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自1951年第一届新德里亚运会以来,经过了31年,亚运会再度在新德里举行。共有33个国家,4500队职员,3345名运动员,参加21种运动196项比赛。该届运动会共破90多个亚运会纪录。参赛国家和选手规模都超过以往各届亚运会。在此次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61块金牌,51块银牌,41块铜牌,金牌和总奖牌数均是第一。背景资料文体知识新闻特写所谓特写,本是摄影、电视、电影的一种常用手法,指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放大占据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优yǎ雅lüè掠过收敛liǎnqiáo翘首dūn敦煌bǐng屏息zhōnɡ衷由línɡ凌空kù酷似bēng绷直缭liáo乱字词梳理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酷似:极像。悄然:形容寂静无声。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字词梳理词语解释整体感知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这则新闻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是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一(1):吕伟站在十米高台,准备跳水。二(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三(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全文着重刻画了吕伟跳水的几个镜头?试着找一找。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精读细研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写吕伟跳水前沉静自若,用白云、飞鸟之动衬托她的沉静。镜头一:准备精读细研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镜头二:起跳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的美妙身姿比作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身姿的轻盈、潇洒。精读细研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镜头三:腾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在空中转体的速度比作旋风,把她翻腾的动作比作流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动作的娴熟,体现了她的沉静。精读细研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镜头四:入水
用一个比喻“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一个动词“插”,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的水花之小,作者抓住跳水动作每个阶段的独特之处,把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写出吕伟精彩瞬间的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文章为什么开篇用“她”而不直接写出吕伟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开篇就把“她”定格在十米高台上,让她与白云、飞鸟为伴,却不直接写出她的名字,是为了设置悬念。这样写既符合新闻特写的特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疑难探究2.第2~4段的细节描写有何精彩之处?
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尽收眼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疑难探究3.文章除了正面描写吕伟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还写了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及一个印度观众的惊讶和赞扬,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了出来。疑难探究这篇人物特写,具体描写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取桂冠的精彩瞬间,以及外国记者、观众的反应,表现了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爱国情。主旨归纳主旨归纳1.角度独特,中心突出。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选取的角度很独特。作者没有写运动员们平时辛苦的训练,没有写紧张的参赛过程,也没有写五星红旗在运动场上空高高飘扬的画面,而是选取了跳水运动员由腾空到入水的一瞬间,对其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写,突出了吕伟精湛的跳水技术,表现了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从而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写作特色2.动静结合,增强表达效果。“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动衬静;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地停留在空中,与“旋风般”“疾如流星”的动作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构成了动与静的协奏曲。动静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写作特色3.巧用比喻,生动形象。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写吕伟的跳水动作时,作者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如“动作疾如流星”“像轻盈的、笔直的箭”。精彩的比喻句不仅使文章富有文采,还使人物的动作更加可视可感。写作特色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谢谢大家4
一着惊海天原文朗诵——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第一单元新闻聚焦1
学习目标2
新课导入3
背景资料4
文体知识5
字词梳理6
整体感知7精读细研8疑难探究7
疑难探究8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9写作特色10目录CONTENTS课后作业11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重点)2.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难点)3.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新课导入新课导入你认识图片中的航母吗?没错,它就是辽宁舰。多少年来,航母建设一直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2012年11月23日,备受瞩目的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这艘举世期待的航母就是中国首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辽宁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过程。背景资料
2011年7月,当我国对外宣布正在改建第一艘航空母舰时,外电引用有关大国专家的话说:“驾驭航母,中国至少要用10年时间……”然而,我国航母事业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2011年8月10日,我国航母平台拉开了常态化出海试验的大幕,首次出海进行海试。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被命名为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2012年10月9日至29日,辽宁舰完成入列后首次科研试验和训练。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首次着舰成功。文体知识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和消息一样,通讯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5.议论色彩较浓。通讯的特点文体知识字词梳理
呼啸(xiào)澎湃(pài)
桅杆(wéi)凛冽(lǐn)浩瀚(hàn)娴熟(xián)默契(qì)镌刻(juān)紧绷(bēnɡ)咆哮(páo)字词梳理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一丝不苟:惊心动魄:震耳欲聋: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词语解释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并找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几个主要环节。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着舰前检查准备精读细研阅读课文,找出正面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并认真品读。
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舰载战斗机着舰难度很高。精读细研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这段话对舰载机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在空中滑翔时的轻巧和灵活。精读细研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这段话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写出了战斗机着舰时安全、平稳的状态。精读细研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这段话使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了阻拦索的形状,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点出这次降落的意义,并为下文描写舰上人们感情的爆发蓄势。精读细研
课文除了正面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还穿插了语言描写和搜集的资料等作为细节补充和内容延展。找一找,并分析其作用。精读细研这段交代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自然环境。“海风呼啸,海浪澎湃”“斩浪向前”“军旗迎风招展”等词句,一下子把整体布好了局,很容易在读者心里荡起涟漪,仿如一位画家已将画布底色定格。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精读细研精读细研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这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精读细研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运用具体数字,举例说明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危险性。精读细研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一个“揪”字将着舰的难度和紧张的气氛做了更深一步的渲染。作者笔端情感流露的自然表达,寥寥数字,虽无声,却将个人情绪融入着舰过程,渲染了着舰工作人员紧张、激动的心情。精读细研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一双双”说明不是一个人,“布满血丝的眼睛”说明人们为这次着舰做了辛苦的准备工作,“紧盯着”说明人们对这次着舰很重视。精读细研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引用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话,属于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的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说明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疑难探究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主旨归纳主旨归纳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写起,到飞行塔台内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对话,再到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写作特色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塔台指挥和着舰方式是关系到着舰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读者最关注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写作特色3.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新闻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把舰载战斗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战斗机比作“凌波海燕”等,语言优美,使文章极富文采。写作特色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谢谢大家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第一单元新闻聚焦1
学习目标2
新课导入3
背景资料4
文体知识5
字词梳理6
整体感知7精读细研8疑难探究7
疑难探究8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9课后作业10目录CONTENTS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新课导入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牢记历史,维护和平。背景资料
2017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世界人民都爱好和平,但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日本右翼分子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本文写于这个大的背景之下,目的是让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让人们警钟长鸣,牢记历史。文体知识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
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文体知识杀lù戮dǐng鼎宝国殇shāngmiǎn缅怀cuàn篡改yì呓语hàn捍卫zhōng衷初huán寰惨绝人悼dào念dùn遁形shǐ矢志字词梳理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聩,聋。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贯,贯穿。字词梳理词语解释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阐明国家公祭的目的——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第二部分:(2—4)用具体事实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妄图复活军国主义的行径,并指出国行公祭,警钟长鸣。第三部分:(5、6)以南京成为“和平之城”,表明中国立场——矢志捍卫世界和平。整体感知精读细研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精读细研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精读细研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精读细研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精读细研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7.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精读细研疑难探究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这篇文章针对2017年12月13日举行的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这一重大事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和现实,发表评论,倡议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主旨归纳主旨归纳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谢谢大家6
藤野先生第二单元人间大爱1
学习目标2
新课导入3
走近作者4
背景资料5
字词梳理6
整体感知7精读细研8疑难探究7
疑难探究8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9课后作业10目录CONTENTS学习目标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新课导入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背景资料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02年,鲁迅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后弃医从文,希望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多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去往厦门。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厦门大学写了这篇文章,作为对藤野先生的永久怀念。背景资料
【相关人物背景】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医生、教师。其家族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的第六代医生。他在读小学时,跟酒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过汉学。1901年10月,藤野严九郎应聘到仙台医科专门学校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他由讲师升为教授。藤野严九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他则步行。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着:“惜别藤野谨呈周君。”著有《谨忆周树人君》。字词梳理绯fēi红驿站yì解剖pōu畸形jī不逊xùn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诘责jié凄然qī教诲huì瞥见piē抑扬顿挫cuò恶深痛疾wù芋梗gěng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畸形: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诘责:责问。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曰,叫。字词梳理词语解释整体感知第(1-3)段: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去仙台的原因。第(4-35)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第(36-38)段: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藤野先生整体感知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4、匿名信事件5、看电影事件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在仙台在东京离开仙台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整体感知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目睹印象——耳闻亲见——治学严谨生活俭朴学者形象藤野严九郎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整体感知课文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详)(详)(略)(略)精读细研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找出文章的明线和暗线。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明线: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精读细研1、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参考《自题小像》)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精读细研这首诗是鲁迅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赠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剪辫题照。诗的意思是: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理解,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精读细研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所感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爱国在东京精读细研2、作者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日暮里,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鲁迅先生在他的《彷徨》的题辞中曾经引用过。鲁迅来到异国他乡,必然会想到灾难深重的祖国,看到“日暮里”,自然会触动作者思念故国之情。
水户: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精读细研去仙台日暮里:水户:触发忧国之情反清志士客死之地爱国精读细研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爱国3、分析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说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精读细研4、在课文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付诸行动——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爱国精读细研5.课文开头,作者交代了自己离开东京的缘由。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
作者远大的抱负与当时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含在这些句子中,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精读细研6.作者来到仙台,颇受优待,不仅学校不收学费,还有人操心食宿问题。在作者看来,受优待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是“物以稀为贵”。他感到的并不是尊重与友好,而是作为弱国国民的无比心酸,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疑难探究作者文笔犀利、幽默、讽刺,自成一派。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到的语言魅力。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极端憎恶的感情。疑难探究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弱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也无怪”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疑难探究文章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写“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日本“爱国青年”,反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写弃医从文,是为了交代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之情,同时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主旨归纳主旨归纳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谢谢大家7
回忆我的母亲第二单元人间大爱1
学习目标2
新课导入3
走近作者4
背景资料5
字词梳理6
整体感知7精读细研8疑难探究7
疑难探究8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9写作特色10目录CONTENTS课后作业11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生字新词,了解回忆录的文体特点。2.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记叙线索和感情基调。(重点)3.体会本文平实、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难点)4.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人民的思想境界。新课导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朱德为母亲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主要著作编入《朱德选集》。背景资料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原题是《母亲的回忆》,刊载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军日报》上,后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为人忠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她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朱德同志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跟她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锺太夫人于1944年逝世,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字词梳理佃农()祖籍()仪陇()溺死()劳碌()私塾()衙门()横蛮()不辍劳作()饱尝()妯娌()和睦()差役()迁徙()和蔼(
)
管束()慰勉()为富不仁()rénwèimiǎnshù
ǎixĭchāiyì
mù
zhóuli
cháng
chuò
hèngmánshú
lù
yá
nì
lǒng
diàn
jí妯娌: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平:悲惨:温和。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慰勉:安慰勉励。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字词梳理词语解释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勤劳朴素,为儿女付出全部。精读细研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直接点明写作此文的原因,同时抒发自己的悲痛之情。“勤劳”一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勤劳一生”是本文记叙的重点。“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起下文。阅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说说这一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精读细研点明写此文的原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点明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点明叙事线索“勤劳一生”第1自然段在全文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精读细研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这些事塑造了母亲怎样的形象?请做简要概括,并说说哪件事最让你感动。精读细研事件形象及性格给孩子做有“滋味”的饭食,亲手为孩子纺线织衣终日忙碌,煮饭、种田、种菜、喂猪等,是个好劳动悲苦勤劳、辛苦勤劳、能干家境贫寒,儿女多,不得已只得留下八个孩子精读细研事件形象及性格做家务农任劳任怨,协调一家和谐相处,周济和照顾比自己穷的亲戚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启发作者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生活困苦,却节衣缩食送作者读书性格和蔼,并有朴素的阶级意识朴素善良,同情穷苦人民有要求摆脱压迫的勇气精读细研事件形象及性格母亲给远走云南、参加新军的作者许多劝慰作者将母亲接出来,但母亲劳动惯了,回家继续劳动母亲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不论联系与否,都在家过着辛勤劳作的生活深明大义劳动者本质深明大义与辛勤劳作精读细研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为什么选择这些事情来写?这些事情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呢?
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些事件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即第一自然段中所说的“勤劳一生”。作者将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组成一个整体。疑难探究作者在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在文中找出能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并认真体会。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疑难探究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奢华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疑难探究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一分钟”写出母亲连如此短的休息时间也没有,突出母亲的辛劳之巨,而“生我前”更表现出了母亲为人母之艰辛。两个限定词不仅将母亲的辛苦表露无遗,同时还表露出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疑难探究作者在记叙事件的同时,还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找出文中的议论性语句,理解含义并体会作用。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话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母亲是个好劳动。这句话总领第4自然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疑难探究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疑难探究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疑难探究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疑难探究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请结合第16自然段,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由此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最后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主旨归纳主旨归纳1.通过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刻画了母亲勤劳形象。写作特色2.借助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烘托人物形象。文章是1944年作者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含泪写成的。但是作者没有孤立地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而是把母亲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写,如文章第8段中就展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四川连年旱灾,豪绅地主加紧剥削,农民走投无路起来反抗,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结果却遭到反动政府的镇压,“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个大背景的描写,衬托出母亲的坚强。写作特色3.夹叙夹议,情感真挚。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的内容为基础,阐述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如在文章第16段作者写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是在全文记叙母亲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议论,不但赞颂了母亲,而且由母亲推广到千百万劳动人民上,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写作特色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吊带上衣、超短裙、拖鞋等进入教室。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良好纪律秩序。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意后,起立提问。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可离开。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墙壁上涂写、刻划。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关好门窗、关闭电源。谢谢大家8*
列夫·托尔斯泰第二单元人间大爱1
学习目标2
新课导入3
走近作者4
背景资料5
文体知识6字词梳理7
整体感知8精读细研7
87
8主旨归纳疑难探究9主旨归纳10目录CONTENTS写作特色11课后作业12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特点。(重点)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位巨著累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走近作者茨威格(1881—1942)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犹太工厂主家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和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还著有回忆录《昨天的世界》等。背景资料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市个体工商户雇工劳动合同书范文
- 2025年度按摩店合伙人市场分析与竞争策略协议3篇
- 2025年度农村墓地建设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养老公寓入住与休闲娱乐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企业间新能源车辆购置借款合同3篇
- 2025年度工伤赔偿争议解决机制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养老机构兼职校医照护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养殖场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地下停车场开发与运营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电网设备采购合同风险识别与防范3篇
- TSG 51-2023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 含2024年第1号修改单
- 《正态分布理论及其应用研究》4200字(论文)
- GB/T 45086.1-2024车载定位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卫星定位
- 1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教师卷)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六上科学期末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 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合同助力教育公平
- 工地钢板短期出租合同模板
- 女排精神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超市消防安全巡查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