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陕西宝鸡一模]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A.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解析:根据材料“‘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可以得出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故D项正确。答案:D2.[2018·太原市高三模拟]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尊卑观念根深蒂固解析:材料中既体现家庭观念也体现了国家观念,故A、B两项错误;“忠孝同义……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明显反映家国一体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强调等级,故D项错误。答案:C3.[2018·山东菏泽一模]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解析: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会出现有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答案:C4.[2018·济宁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人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政治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牵涉儒术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5.[2018·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解析:“(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的农具是耦犁,耦犁不能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故A项错误;耦犁是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故B项正确;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的是曲辕犁,故C项错误;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的是灌溉工具,不是耦犁,故D项错误。答案:B6.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可以避免技术竞争,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A项正确。答案:A7.[2018·河南洛阳二模]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和分封制瓦解的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子贡……大商人……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得出诸侯看重子贡,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商且社会地位提高,受到诸侯的重视和礼遇,进一步分析得出政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子贡是商人身份不是地主阶级,所以无法得出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子贡受重视是由于他的儒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B8.[2018·安徽合肥二模]“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析: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上层建筑彼此之间并不能相互决定,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直至两汉时期才得以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们不难得知,地理环境决定论显然是错误的,故D项错误。答案:A9.[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四]“孔子修成康(周成王、康王)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这一历史记述表明()A.孔子兴办私学成就卓著B.儒学完全承袭西周礼乐制度C.孔子重视道德伦理教育D.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解析:由材料中孔子继承整理周朝文化,教授周朝礼乐,继承传统古儒文化,可知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8·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解析:“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将“德治”思想提升到天意的高度,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8·天津河北区一模]下表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化学农学机械水利兵器项数2225925779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B.科技成果主要服务农业生产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科举制度推动科技迅速发展解析:材料所涉及的类别与儒家人伦无关,故A项错误;数学是为解决农业土地丈量等问题,天文历法气象、农学、机械、水利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8·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下图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这批简牍写于秦统一前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律,书体主要为秦隶。该简牍说明当时()A.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B.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C.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D.法律文书使用独立书体解析:“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可以看出文字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书体主要为秦隶”比小篆要简化,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隶书的使用,首先在民间实行,没有官方规定,故C项错误,“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无法得知当时秦国法律文书使用书体的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17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国”等。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封建制度早已推翻”,说明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第二小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来回答,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回答。答案:(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肯定: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要求对材料中“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进行评述,或者对材料中“百家争鸣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观点进行评述,或者自己提出新观点展开评析。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