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含问卷)17000字(论文)】_第1页
【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含问卷)17000字(论文)】_第2页
【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含问卷)17000字(论文)】_第3页
【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含问卷)17000字(论文)】_第4页
【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含问卷)17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不断增多的垃圾使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等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采取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围绕围场县务本堂村的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在简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及公共物品利用的相关理论下,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垃圾处理的相关文献,从三个大方面对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客观上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小方面,垃圾种类复杂,分类难顺;基础设施设置不合理;垃圾回收的再利用率低。从各类主体的主观角度上看主要从村民和村委会两个主体上进行分析。从政策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缺少资金支持、法律规范不到位以及管理体系混乱的情况。最后在合理借鉴国内外垃圾处理的有效方式并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下对已经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关键词:农村,垃圾处理,主体,对策研究目录摘要 ⅠTOC\o"1-3"\h\u11634第1章导论 16411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32131.1.1研究背景 117781.1.2研究目的 1295271.1.3研究意义 219581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205421.3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363581.3.1研究内容 3325561.3.2研究框架 463341.4研究方法 4326341.4.1研究方法 495671.5创新点与不足 520691.6理论基础 5314111.6.1农村垃圾处理 5191451.6.2公共物品理论 6148891.6.3合作治理理论 617461.6.4生态文明理论 625455第2章调查情况 733262.1问卷调查情况 7318822.2现状分析 7107342.2.1村民垃圾处理方式现状 7111652.2.2垃圾桶及垃圾点现状 8202692.2.3垃圾处理投资现状 922551第3章农村垃圾处理存在问题 10230973.1客观存在的问题 10220463.1.1垃圾种类复杂化并分类难顺 1042843.1.2基础设施设置不合理 11303143.1.3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低,处理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 12254653.2多方主体主观问题 13261003.2.1村民缺少参与积极性 13219493.2.2村委会宣传和行事过于简单浮于表面 15256353.2.3村民和村委会缺少彼此交流 1654693.3政策角度(政府角度)问题 17192953.3.1缺少资金支持,垃圾处理的资金不足 17285393.3.2农村垃圾处理法律规范不到位,缺少具体规章制度 1718373.3.3垃圾处理管理体系混乱,人力和物力运行缺乏连贯性 1828850第四章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解决对策 19131394.1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相关内容的宣传,培养环保观念 19190114.1.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逐步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 19135294.1.2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 2030314.1.3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垃圾回收利用率 2050624.1.4引进人才,创新垃圾处理方式 2086264.2提升村民积极性,约束村民行为 21249534.2.1催发村民自主进行垃圾处理 2154904.2.2出台具体村规民约 21204284.3完善对村委会的管理 22198084.3.1形成对村委会工作的管理监督机制 221134.3.2加强村民与村委会沟通,设立沟通有效渠道 2237794.4资金引入多样化 23113704.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3317574.6疏通管理体系,增强连贯性 2319473第五章结语 2513615参考文献 2627782附录:农村垃圾处理问卷调查——基于围场县务本堂村的调查研究 28第1章导论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1.1研究背景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1]。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解决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问题已经不容小觑。但是,在过往的几十年发展中,我国的垃圾处理基本上都是在城市,农村的垃圾处理则相对落后。尤其是隶属于贫困县的行政村,农村垃圾处理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村垃圾处理是农村公共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农村垃圾处理的研究应该得到重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杨家湾乡务本堂村地处围场县城东南部40公里,所处位置很偏僻,社会总面积25850亩,全村有11个自然营子17个居民组,共计525户.全村总人口1970人。产业主要以马铃薯,玉米为主产业。其中骡子沟有匾杏,苗圃特色。本村的垃圾处理工作刚刚处于开始阶段,并且由于村里的特色产业,塑料垃圾也比其他村数量更多。在越来越多的政策下发和国家关注的情况下,对本村的垃圾处理也应该进行相对真实的调查,以数据研究为基层公共治理提供一些理论帮助。1.1.2研究目的本次研究以河北省承德市围产县务杨家湾乡本堂村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务本堂村的垃圾分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分析出本村目前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村实际和相关理论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改善农村环境问题出一份力。1.1.3研究意义为农村垃圾处理研究活动提供更多的例证,以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所在,依据不同的问题提出多角度的解决对策,丰富和拓展现有的研究内容。在当下农民垃圾处理得不到足够重视的背景下,以实际数据对务本堂村垃圾处理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实际情况为村民和村官敲响警钟,为本地的垃圾处理改善提供新思路,改善乡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村民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幸福度和宜居度,在实际生活中为农村垃圾处理提供真实的帮助。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研究均较多,但是由于国外对垃圾处理的研究更早,而且国内国外的农村发展差异极大,所以在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和深度确实是领先我国。在对农村垃圾处理的研究中,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技术是重点。但是由于本学科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所以本次文献整合更偏重于理论分析和社会分析。虽然国内的相关研究较晚,但是在众多研究学者的努力之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21世纪开始之初,我国更侧重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的环境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忽视的。但是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目标,农村垃圾处理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一般逐渐增多。党的十八大之后,农村环境建设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研究也更为细化。这种细化体现在各种领域,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学者研究了垃圾产量,垃圾的物理特征,土地健康与垃圾丢弃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垃圾处理技术方面也提出了现在农村垃圾处理的最基础方式,比如学者罗俊超认为:针对不同的垃圾需要进行不同处理,而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三种:焚烧、填埋及有机肥转化,前两种对环境危害很大[2]。在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对垃圾处理的社会影响,治理模式,制度完善等都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我国的国情和国外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对待外国的一些优秀经验我们不能照搬,走中国式农村垃圾处理道路才是正确之举,比如学者张峰认为:未来我国环境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是一种整合——优化型环境治理模式,强调治理理念的包容性、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治理制度的系统性[3]。总体来看,我国的垃圾处理研究还仍在起步状态,研究的内容其实还处在基础的“发现问题,提出理论性解决问题对策”阶段,也就是说,对于提出的这些问题,对策是提出了,但是对策可以发挥作用的现实条件是有限的。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乡间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差距比较小。美国等国家城乡差距小,农村垃圾处理机制研究起步早,农村基础设施非常完善,收运处理体制日趋成熟。发达国家很少单独考虑农村垃圾的处置,一般是将城乡垃圾统筹考量。其研究重点主要是垃圾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比较、废弃物成分分析及有效利用、新技术推广、医疗设备等特殊垃圾处理等[4]。虽然这样看来外国的农村垃圾处理的研究对本国的农村垃圾处理借鉴意义存在争议,但是从垃圾分类教育和垃圾处理技术等方面看我们国家可学习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韩国和日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自身的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坏,但是他们吸取自身的经验教训,对自身的政策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提升。韩国学者认为“实绩主导”的政府对远景发展缺少规划,以发展经济和硬件建设的名义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不可逆的破坏,所以他们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环境亲和农民教育等政策。日本学者则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重要的对策,尤其是在资源的再利用和新型资源的开发,立法和政策保护,以及垃圾处理的技术发展这三个方面[5]。1.3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1.3.1研究内容根据本文的研究题目,本文从研究务本堂村的垃圾处理方式角度出发,以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垃圾收集设施,村民参与意愿,村委会决策等方面进行数据收集,然后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村委会及村民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和显示情况进行对策提出。1.3.2研究框架根据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具体的研究内容框架如下:第一章,导论。研究背景及意义放在首位,接着对国内外的研究综述进行整理,并进行简要的评述,,然后对研究的框架和内容进行简述,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不足进行简单的分析。最后,就是简要说明在本文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所用到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二章,调查情况分析。在这一部分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对务本堂村的垃圾处理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三章,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就是对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从客观角度,主观角度及政策角度进行问题分析。第四章,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对垃圾处理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对策分析。1.4研究方法1.4.1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互联网中的检索工具,如知网检索,万方检索等资源平台,对和农村垃圾分类有关的文献进行收集,分类和阅读。然后在对当地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查阅和了解,依实际情况对所借鉴的相关知识进行取舍,并运用于调查研究之中。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的对象是务本堂村的村民,实地调查的方法是:观察,访问,座谈,填写问卷等。实地观察法:利用假期活动时间,实地走访本村的各个角落,对本村的垃圾清洁情况,垃圾桶的数量,摆放位置以及农户对垃圾处理的方式进行一个初步探查,并随时观察记录,整理信息,以防后期运用到调查之中。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主要通过网络进行散播,实地走访过程中也以口头询问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填充。在所调查的村庄中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访问法:访问主要在年纪较大的村民,和村委会成员中进行。一则减少上年纪村民在填问卷时的麻烦,二则有些情况村民和村委会成员的了解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具体的实行方式就是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以平常的聊天习惯进行,在交谈中获得所需信息。通过沟通交流不仅可以对农村的垃圾分类情况有整体的了解,还可以对以往的论文文献资料进行初步的比对。统计分析法:利用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以推测出本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以推进实际研究,增加研究的可信度。1.5创新点与不足创新点:本此调查是以自身生存环境作为灵感来源,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主要分为了三个方面进行,包括客观存在的问题、多方主体的主观问题、和政府政策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切入,同时在提出对策的过程中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对应,提升解决对策的针对性。不足:本次研究的主要是务本堂村的垃圾处理情况,但是由于问卷设计,样本情况和人力资源情况都有限,所以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到非常准确全面的信息。同时由于笔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调查能力也有限,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难以进行更深刻的分析,所以得到的结果可能含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1.6理论基础1.6.1农村垃圾处理农村垃圾处理,就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居民),对产生在农村的垃圾进行处理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其目的是祛除产生的垃圾带来的危害以清理农村环境,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6]。1.6.2公共物品理论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农村公共物品应是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主体,为满足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消费需要,主动提供的各种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质或服务产品。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村社区居民共享的物品,它的特殊性在于满足了农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公众消费欲望”。[7]1.6.3合作治理理论农村环境具有公共属性,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良好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从整体大局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社会方面的问题,那么只要是存在于社会之中,且从社会公共服务中获益的群体,都有义务来为公共利益服务。由于,公共组织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共同目标是服务公共利益,因而,各组织之间应广泛开展合作以共同营建合作治理环境,只有通过不同组织(主体)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制定合作程序与规则,建立合作治理的相关体系,才能有效推进农村的环境治理[8],在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靠政府主体来牵头,还要靠其他公共组织的共同参与,来积极构建和完善合作治理的体系与机制。1.6.4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生态,生态与文明是息息相关的,呈正向发展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此时,生态文明,开启了在我们国家的新征程;美丽中国,将会为美丽世界美丽地球贡献一份力量,这不仅是中国人民想看到的,也是世界人民所共同期待的。现在,生态与文明,开始了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关于环境生态的各种美好变化将不断出现[9]。

第2章调查情况2.1问卷调查情况以围场县杨家湾乡务本堂村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方式,在所调查的村庄中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2.2现状分析在进行调查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首先是在村里进行实地走访,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就是通过自行观察和对村民进行口头询问作为初步调查,并对本村的垃圾处理基本状况进行了解,同时观察村民对垃圾的处理的方式。随后调查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进行数据的进一步搜集,并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对现在务本堂村的垃圾处理现状有以下总结。2.2.1村民垃圾处理方式现状实地访谈表明,本村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以下四种:①随意倒弃.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附近垃圾桶已满或者垃圾体积过大的情况,倾倒地点一般为村庄的河道或者坑洼地,临街道空隙地等地方。②焚烧处理.村民会采取焚烧易燃物的方式减少垃圾量,达到短期处理垃圾的效果。尤其是冬天,由于北方冬季需烧炉取暖,锅炉焚烧成为一大垃圾处理方式。③填埋和堆肥,主要用于厨余垃圾等的处理,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特点,村民使用较多。④堆放在固定垃圾点.所谓“固定地点”,一种是村委会规定的固定垃圾点,还有一种就是村民自己长年累月的习惯丢弃点。同时数据表明,各种垃圾的处理方式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基本上都是除了放在附近垃圾桶就是随意丢弃在河道坑洼处或者焚烧(见图2-1)。其中农业废弃垃圾的处理方式中焚烧占比达19.8%也和本村苗圃行业的农用废弃塑料焚烧有关。这个数据结果基本和实地访问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图2-1各类垃圾处理2.2.2垃圾桶及垃圾点现状垃圾桶的数量基本达到三户一桶的标准,但是都是非分类垃圾桶(见图2-2)。图2-2垃圾桶数量全村的大型垃圾点总共有11处,平均下来一个自然营子有一个垃圾点。垃圾桶数量达到150个以上,但是在比较偏僻的村户周围仍然存在垃圾桶不足的情况。但是总体上处于合格水平。2.2.3垃圾处理投资现状这方面的现状主要是从访谈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分别和村民,村委会成员进行了讨论,在谈话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村民对于垃圾处理投资根本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一部分资金是专门用于垃圾处理的。而在和村委会成员的谈话中了解到目前村垃圾处理活动的资金都是乡镇政府下拨的财政资金,并没有社会资金的注入。第3章农村垃圾处理存在问题研究通过对务本堂村的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以拓展性思维对农村垃圾处理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可以得出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3.1客观存在的问题3.1.1垃圾种类复杂化并分类难顺过去的20年间,农村的垃圾种类从原来的大多是厨余剩菜,植物秸秆等可降解垃圾渐渐变成了各类垃圾的集合,不可降解的垃圾比例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深入,使得农村接触到的商品越来越多,制造的垃圾也越来越复杂多样。除了例如快递行业带来的各种塑料垃圾,建筑垃圾也开始变得随处可见。这些垃圾不仅体积大不宜清理,更大的问题是其中存在的大量有害物质对环境会造成很大影响,甚至有些会通过土壤、水源等危害到村民的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垃圾处理就不仅仅是一个当时的即时处理,甚至还有后续对环境的修复工作。但是对于现在大部分农村来说,即时处理都存在很大难度。与此同时垃圾分类的顺利进行也成为了重要环节,不同的垃圾以不同的手段进行处理才是一个更加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进行垃圾分类根本上仍缺少条件,首先就是垃圾桶的问题,虽然三户一桶的最低标准已经达到,但是所有的垃圾桶都是没有分类标志的垃圾桶,这样一个设施不合理的情况使村民即使愿意垃圾分类也没有充足的条件。同时由于垃圾较多,垃圾桶较少,村民对垃圾点处理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垃圾点的设置也并不科学,垃圾只是从家里的一小堆变成村里的一大堆,然后进行无差别焚烧处理(见图3-1、3-2)。图3-1垃圾点满意度图3-2垃圾点处理其次,垃圾的分类标准和需要的时间成本对于村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村民,对垃圾分类几乎没有概念,而且还要对一些分类标准,分类细节进行更加详细的学习,这些都是需要精力和时间的。在农村艰苦劳动的背景下,村民的注意力很难从土地转移到日常垃圾处理中去。3.1.2基础设施设置不合理调查显示,村里的垃圾处理场地缺少科学有效的设置,垃圾处理相应的设施不足。在垃圾收集环节,垃圾桶的数量仍是相对不足,虽然垃圾桶的数量标准基本达到,但是由于垃圾较多,垃圾桶和垃圾点的清理速度过慢,垃圾的生产速度明显比垃圾桶可用的容量更大(见图3-3)。在垃圾运送处理环节,处理垃圾的工具设备也不足,垃圾处理员在处理的过程中甚至都没有专业的工作服和工具,仅仅是利用农用时的铁锹、小推车等来运送垃圾,运输效率低而且人工成本高。图3-3垃圾点处理同时村里的垃圾堆放点的设置也不合理,首先是位置不合理,有的垃圾点甚至就在道路河道的旁边,以原来村民的习惯地点为主要的垃圾堆积点,当垃圾点满了之后,村民又会习惯性的将垃圾随意丢弃在附近的河道坑洼处。其次是垃圾点的建设方式不合理,大部分垃圾点都是简单的用水泥土砖搭砌而成,缺少必要的密封和清洁措施,既不美观也不洁净。尤其是在夏季,垃圾堆放会产生很大的气味,给附近的村民造成很大的困扰。3.1.3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低,处理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通过调查显示,对于村民来说,垃圾主要就是分为两类,一种是可以卖钱回收的,一种就是不能卖钱随意丢弃的。对于那些废旧书本,纸壳,易拉罐等,大多数村民都会将这些收集起来,等待收废品的商贩上门收购,这种偶尔进行的垃圾回收不仅对环境减少了一定的压力,也使村民获得了一定的收入。但是这种回收利用的垃圾仅仅只是村民了解到的可回收垃圾,对于那些本来可回收但是商贩不收购的垃圾还是没有得到再利用。问卷数据显示,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只有28%左右(见图3-4),这说明垃圾的再回收利用率并不高,而且在这个回收的过程中很多可回收垃圾也因为不能卖钱而被忽视掉。图3-4对于那些不能卖钱的垃圾,村民们就会以他们认为是最简单方便的方式进行销毁,比如焚烧掩埋或者直接“眼不见为净”的丢弃。尤其如果村里有某一项特殊的农业特色,会大量产生某一种垃圾时,如果对此没有一个特定的有效的处理方式,就只能以焚烧或掩埋的形式进行处理,对环境会产生更不利的影响。比如在调查本村的过程中,农业废弃垃圾的处理方式中主要有一点是“焚烧”这和本村的果树、苗圃产业有密切的关系。果树的农药喷洒和嫁接裁剪会产生大量的塑料垃圾,有毒物质和塑料薄膜的处理就以焚烧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如果扔进河道或道路两侧反而会对环境造成更不利的影响。这只是由于农村垃圾处理技术落后的无奈选择,如果,技术和处理方式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那么各种垃圾的处理手段也将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手段。3.2多方主体主观问题3.2.1村民缺少参与积极性首先,村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他们对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态度和农村垃圾处理的看法认识直接影响着村容村貌的变化和垃圾处理的成效。数据显示村民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调查结果显示有48.51%的农民认为农村现存的垃圾状况对环境污染影响不大,甚至有些村民对此毫无概念。(见图3-5)尤其是在实地采访的过程中,由于老年人填写问卷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访问时大多选择的都是村里年纪稍长的村民。在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年纪大的村民一般对农村垃圾处理的事情关心度都很低,有些甚至认为这个工作是没必要的。但是在问卷发放中年轻群体对垃圾处理的关心度相较于老年群体更高一点,但是有限。所以整体上还是一个对垃圾处理认知不足的水平。通过访谈,在与村民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村民对环保类报道都不太了解,比如上海垃圾分类相关的新闻,有些村民甚至都没有听过。在问卷的数据中也显示对环保类报道关注的村民不足50%(见图3-6)。这些都说明村民的环保意识确实薄弱,在他们的生活中更加关注农忙和务农成本。图3-5对环境影响图3-6环保关注度其次在问卷中甚至有少部分人认为垃圾处理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和村民无关,整体的参与意识不强。在问卷中发现通过各种渠道为政府及村委会提出相关建议的村民不足50%(见图3-7),说明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积极性并不高。而且,对于付出环保成本这件事村民们也存在反对态度,调查数据显示,如果在村民参与度较低的情况下以支付一定的费用雇佣他人来补充这种参与不足以提升垃圾处理的成果,大部分村民在支付费用较少的情况下愿意支付这笔费用,但是意愿并不高,如果费用过高,就会出现“既不想出人,也不想出力”的情况(见图3-8)。图3-7反馈问题图3-8清洁费同时村民大多认为垃圾处理不仅是一个费事费力的事情,而且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和年纪较大的村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足,环保意识薄弱,村民会忽视垃圾随意丢弃产生的隐藏危险,垃圾混装随意丢弃的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3.2.2村委会宣传和行事过于简单浮于表面调查显示,在村委会的日常工作中,环保宣传的频率明显过低,村民对环保宣传大多都是偶尔听说,真正参与的很少,甚至有些村民根本不知道还有此类活动。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村民了解到的垃圾处理宣传也基本处于一种口头宣传,表面形式主义的方式,实际工作根本就没有得到落实(见图3-9)。图3-9环保类宣传村委会对垃圾处理这件事本身就重视不足,在进行工作时方式简单,流程简单,成果一般。甚至连基本的专职小组成员都没有确定,更不用说引进专业的环境治理人才。村委会实行的治理政策一般都是由乡镇一级下达基本命令,村委会成员根据命令结合本村实际决定举措,然后再选择村民给予一定报酬进行最基础的工作。比如垃圾点的处理人员都是村委会自行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选择出的代行人员,比如贫困户参加可以多得到一部分收入,比如由裙带关系带来的村委会成员的亲戚也可能参加。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选出来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村民,在处理这些基层工作时素质偏低,偷懒不负责的情况时有发生,行事也比较简单,找不到最有效,省力的方式进行工作处理。在这样的处理方式下,村里的垃圾处理设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3.2.3村民和村委会缺少彼此交流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在垃圾处理方面,村民和村委会之间的消息并不相通,沟通也很少。村民很少通过正规渠道对村委会进行建议,村委会也很少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关于相关资金、人员情况的公开,所以两者在一些问题的回答上存在很大不同。(见图3-10、3-11)图3-10图3-113.3政策角度问题3.3.1缺少资金支持,垃圾处理的资金不足专项资金是农村垃圾处理的关键.农村垃圾处理的整个流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在实际情况中垃圾处理的专项资金来源很少.一个原因是村民本身的收入普遍不高,村民主动出钱处理垃圾的积极性也就不高,也不现实;二是由于政府部门对农村问题,尤其是像垃圾处理这类问题关注不大,而且,由于农村垃圾处理的问题并非是短时间内可以得到解决的,所以为了看到更好的成效,政府也更愿意把钱投入到城镇垃圾分类的工作中去,对农村拨款有限。垃圾处理需要设施,需要人力也需要处理方式的改革。调查显示,村里的垃圾处理人员在处理的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报酬,但是数量很少,一个月只有300元,所用工具也只是非专业的农用工具,处理方式也是堆放焚烧。这明显展现出垃圾处理的专用资金不足情况。其次,垃圾处理的方式改革是一个追求科学和专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更多的金钱来进行设备,人才的引进,投入成本大,后期的维护和运行成本更大,所以政府对这项资金的投入也就更加困难。除了政府的专项资金拨款,有的村委会可能会争取私人资本的引进,但是,除非本村有特殊吸引资本注入的产业,否则这个尝试基本都会失败。3.3.2农村垃圾处理法律规范不到位,缺少具体规章制度目前,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的细节方面还没有具体的立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一些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已经明显滞后,甚至有些政策在城镇实行后并不理想之后才开始在农村进行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具体防治措施主要由地方法律法规进行基本政策的规定,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基本上依靠自我意识,对垃圾回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符合本村实际的的垃圾处理指导。在规章制度方面,上级政府下发的关于农村垃圾处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在实行时几乎很难落到实处,在村委会一级,垃圾处理人员的录用也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条例,招收时甚至没有一个工作协议。而且对于垃圾清理人员的主要责任,清扫标准,和处罚方式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和监督。在村民一级,缺少必要的村规民约来约束其行为,对村民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没有处罚条例,对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村民也缺少奖励办法。村庄的制度建设同村庄对垃圾处理要求的水平不匹配,不能满足垃圾处理任务的要求。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仍处于粗放管理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3.3.3垃圾处理管理体系混乱,人力和物力运行缺乏连贯性农村垃圾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需要从上到下,从人到物的过程。现在负责农村垃圾处理的干部基本都是临时兼职,没有明确的职责和足够的能力。村民也认为垃圾处理和自己的关系不大,而对垃圾处理人员也没有监管系统,自上而下没有一个完善人员管理体系。整个垃圾处理的流程也是极不连贯的,从村民丢弃垃圾到最后的垃圾处理点,每个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相通也不连贯的。在这种混乱的管理体系下,垃圾处理变成了一个既费时又费力的过程。对人力和物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第四章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解决对策4.1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相关内容的宣传,培养环保观念4.1.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逐步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垃圾处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村民短时间内要做到垃圾分类是不现实的。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把农村的环保知识教育摆在首位。要通过日常的环保知识来提高农村村民的综合素质,从小学教育到日常的村委宣传都可以将垃圾处理分类的知识融入其中,让农民深切体会到自身才是生活垃圾治理的实践者和最终受益者。学生是最容易塑造的群体,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有关环保教育的课程,包括课堂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实际体验,让学生明白垃圾处理不规范会给村民和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养成从小垃圾分类的习惯,从而对家长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其次,基层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有关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的知识。但是,在宣传方式的选择上,可以更加的趋向于多样化,以不同的宣传方式面对不同的群体,不能千篇一律,或者单纯的将在城镇里适用的宣传方式照搬照抄。例如,对年轻一代的村民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相关知识的推送,比如微信,短视频等方式。对于老年人而言,可以进行实地宣讲的方式,以实际案例来作为素材,以聊天的方式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播。村委会在这个过程中要绝对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定期举办讲座,对之前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结果进行一个阶段性的验收,“奖励和处罚”并举,对表现良好的家庭进行表扬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家庭进行批评教育,并提出改善建议。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村民的行为,增强农户对垃圾分类的自主性与积极性。4.1.2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垃圾点的建设,垃圾桶的投放方面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问题中有提到的垃圾清理工具的投放问题,村委会完全可以在和村民彼此沟通的情况下进行工具缺额的统计,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和村民合作来保证工具的完备。对于垃圾点建设中存在的不规律,不整洁现象都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逐步改造。只有以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去面对越来越有素质的村民,才会得到更好的结果。4.1.3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垃圾回收利用率绿色消费即是一种可持续性消费,在村民中倡导绿色消费就是引导村民进行简约消费,村民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无谓的浪费,比如购物袋的增加,一次性用品的增加,倡导绿色消费就是增加可再生材料的运用,在源头处减少垃圾的产生。在减少垃圾产生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提升垃圾的再利用率,调查显示村民对垃圾的回收利用只限于“可卖钱”这个范围,但是像破旧衣物一类的垃圾只能丢弃,这样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很低。所以为了提升回收利用率,可以在村里设置回收处,村民可以将自己认为可能还有回收价值的东西带去验收,符合要求的可以换取一定量的生活用品或直接换钱。在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同时提高回收利用率。4.1.4引进人才,创新垃圾处理方式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是在现在城乡差距如此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来。农村垃圾乱象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思想的指导,从基层政府到村民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没有科学的治理概念,所以随意丢弃,随意处置。那么想要吸引到人才,得到更加科学的指导,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人才待遇福利,以多种方式和渠道吸引人才回乡。只有福利提高了,才可能吸引那些有乡土情怀的青年一代回乡出力。吸引人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留得住人才。这就需要村民和村委会的一致配合,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让回村青年得到归属感,在实践中和青年共同服务村庄,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提升对方精神满足。在科学指导下完成垃圾处理方式的逐步转变,建设更美更优乡村环境。4.2提升村民积极性,约束村民行为4.2.1催发村民自主进行垃圾处理提升村民对垃圾处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显示,在探索垃圾处理的动力中,虽然物质奖励和授予荣誉称号这两种方式对村民的鼓舞性更大,但是村民的自我主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在村民之间是存在着一部分人对垃圾处理是有一定的主动性的。垃圾处理一切措施的实行都是在村民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村民已有的自主性下,地方政府和村委会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种自主性进行更大的催发。比如对已经进行垃圾处理的家庭进行表扬,着重于对态度的表扬。同时可以请这些已经被表扬的家庭在农闲时期进行宣讲活动,以村民来鼓舞村民,这种方式可以在身份上拉近亲近感,更有说服力。4.2.2出台具体村规民约出台具体的村规民约,细化村民责任,实行具体奖惩举措。对于那些仍然乱扔垃圾不听劝导的,有必要在垃圾处理方面进行义务劳动甚至经济处罚。对那些表现良好可以进行荣誉称号嘉奖等方式进行鼓励。坚持谁违规谁负责,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规范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治化道路。4.3完善对村委会的管理4.3.1形成对村委会工作的管理监督机制首先,要严格规范管理主体的责任。对政府部门和村委会相关管理人员的不负责行为进行批评处理。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工作进程有一个初步规划,对垃圾处理各项工作进行一个标准预期,这样的话就可以将基层工作人员短时间内阶段性的工作成果和预期进行一个对比,通过对比就可以得出一段时间内工作人员是否在认真履行职责。如果差距过大,就可以对近期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谈话,了解问题所在,解决问题。还可以在基层人员工作的过程中成立村民小组,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工作为民利民,公开透明。4.3.2加强村民与村委会沟通,设立沟通有效渠道有效的沟通渠道是村民和村委会进行交流的基础,调查显示,村民和村委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不密切,除了村委会没有对垃圾处理信息进行及时的公开,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村民和村委会之间缺少沟通,这种沟通不仅仅是指村民通过村委会公示板报了解情况,而是指一种双向的沟通。村民可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和相关的工作人员联系,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提出建议。为了提高这种交流的有效性,村委会可以建设专门信箱,村民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信件投放,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防止村民担心由于自己多说话受到村委会的不公待遇,也可以为村委会的垃圾处理工作提供文件留存,为监督小组提供监督方向。村民的意愿在这个过程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还可以开通网上专门渠道,如村委公众号,以特定渠道为村民提议提供便利。最后就是需要村民和村委会成员进行一定频率的面对面交流,这就需要村委会不定期举行宣讲会,在会议上面对面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对已经改善解决的问题进行后期检查,了解村民满意程度。对于新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表态,尽快解决问题。村委会和村民的交流更积极,那么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就会更及时,健康绿色的家园建设就会使每个人更加充满热情与信心。4.4资金引入多样化资金不足给农村垃圾处理带来的是最基础,最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基础设施的不足。当下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财政拨款。但是在现在这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单一的资金筹措方式明显是落后的,它没有办法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也无法满足垃圾处理的资金需求。政府应该在保证财政支出运行正常情况下,适当增加关于农村垃圾处理的财政比重,建立专项资金,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财政拨款,专款专向。同时以多种方式筹款,如吸引社会资金,以村特色产业为吸引力,引进投资进行环保治理。其次,还可以根据污染情况对附近的企业进行谈话,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那些产生污染严重的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还有日常对村民的经济处罚,都可以增加到收费中去,合理的垃圾收费可以成为垃圾处理专项资金的一大来源。但是在收费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取村民的建议,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通过宣传教育减轻他们的抵触情绪。要避免因资金问题影响到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垃圾治理的质量和效率。4.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垃圾分类起步较晚,农村垃圾处理方面的立法更是远远落后于城镇立法。由于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环境条件和传统习俗等有很大的不同,制定一个统筹全国农村地区的法律去规制农村垃圾处理的细节明显是有很大困难的。对于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需要的是省、市、县、乡、村共同协商,根据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垃圾处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法规,规章和办法,形成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比如围场县政府出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和《关于严格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通知》都是依据实际情况对围场各乡镇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全面压实乡、村、组三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形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其实各乡镇和村是有一定政策灵活性和主动性的。比如各村的垃圾桶投放量,垃圾整理工作人员选择等,在充分体现出法律法规重要性的同时,也表现出协商共管的重要性。4.6疏通管理体系,增强连贯性垃圾处理的管理按照最简单的说法其实就是三个步骤的管理:垃圾投放、垃圾整理、垃圾最终处置。这三个步骤是有着连贯性的,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本村的垃圾处理明显存在着连贯性不足的现象。从垃圾投放开始,应该建设一种完善的投放形式,对于村民来说,进行正确的投放方式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教育。面对村民的接受程度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垃圾处理设施,比如对那些大部分随意丢弃,完全不进行垃圾分类的村民,我们可以提供最简单的垃圾投放设施,比如不分类垃圾桶和垃圾点。但是对于少数已经开始逐渐进行圾分类的村民也不能忽视,对这些村民可以提供带有简单垃圾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同时可以在垃圾桶上贴上基础生活垃圾分类的标语,在这样的条件下,至少可以保证所有的垃圾都在垃圾桶中,而不是在坑洼河道处,同时还可以进行最简单的垃圾投放分类。垃圾投放的下一个步骤就是垃圾整理。在问题分析中也提到过,本村在垃圾整理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及时现象,和垃圾处理设施利用率不高的情况。这两个阶段的连贯性直接影响着垃圾投放的数量和设施利用的效率。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就需要对垃圾整理过程的人员进行更规范的挑选和监督。当前两个步骤做好之后,垃圾的最终处置就自然会更加的及时和有效。整体的连贯性才是整个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这个阶段目前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处理方式的变革,从简单的传统处理方式向新型科技的的处理方式转变。这个过程是非常需要时间和投资的,不在于一时。只有疏通整个管理体系,增强整个垃圾处理流程的连贯性才能将垃圾处理的效率提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通过以上举措来提升整个垃圾处理过程的质量。

第五章结语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村垃圾治理是每一位村民的职责,更是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的重要工作。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各个方面为农村垃圾处理争取更好的条件。针对村民,村委会两个主体,面向各种政策来对垃圾处理进行更适合农村发展,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改造。推进农村综合治理,为农民群体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1]诸培新,朱洪蕊.基于江苏省村庄调研实证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06):497-500.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0.06.031.[2]罗俊超.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置技术分析展望[J].农业工程技术,2019,30(20):46.DOI:10.16815/ki.11-5436/s.2019.20.029.[3]张锋.环境治理:理论变迁、制度比较与发展趋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6):101.DOI:10.14119/ki.zgxb.2018.06.014.[4]彭申华.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7.[5]朱亚娟.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6]王亚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研究[D].长江大学,2021.[7]李恒旺.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选择[D].山东大学,2007.[8]姚志友,张诚.我国乡村环境合作治理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理论探讨,2016(05):155-159.[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373-376.[10]陈娟风,孟存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困境与完善路径——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6(01):71-77.

[11]武儒力,刘艳,高旭.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辽市奈曼旗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研究[J].山西农经,2022(03):169-171.DOI:10.16675/14-1065/f.2022.03.056.

[12]高扬,刘长文.

农村垃圾处理与环境现状——以河北省保定市富昌村为例[C]//.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448-451.

[13]周晓羽,陈柄环,戴诗璇,杨雪莹.黑龙江省新农村垃圾处理现状调查报告[J].新经济,2015(05):20-21.

[14]耿燕礼,王道保,李素峰,李丰山,高晓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处理问题初探——基于石家庄地区平原农村的调查[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03):39-41.

[15]钟翔.农村社区垃圾分类处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山东省平度市Z社区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1,12(01):36-38.

[16]刘云超,刘萌.赤峰市西南地村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23):154-156.DOI:10.13398/ki.issn1673-260x.2012.23.085.

[17]王思尚,李荣,董景山.农村垃圾治理低效的原因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