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甘肃省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甘肃省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甘肃省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甘肃省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中国考古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大地塑造了全民族的历史认知。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之前,通过考古学的介入,就已经有了5000年前后有关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掘资料作为实证。相比之下,一部中华文明史似乎整整比人家少了1000年。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处于被动挨打、任人欺凌的境地。时人不仅对中华文化丧失信心,甚至对中国人种的来源和“种族优劣”,都持种种怀疑、悲观的论调,“动言中国不如各国之文明”。曾经在西方学者中早已流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此时也再度泛起,影响甚烈。如何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成为解放全民族思想桎梏至关重要的一步。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考古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重建国史”成为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历史使命。殷墟发掘取得了重要标志性成果。一是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甲骨文,使得流传于世的甲骨文研究有了科学的考古出土背景;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揭示了甲骨卜辞中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的事实,从而确证商代为有据可考的信史。二是殷墟发掘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车马坑,以及考古发现的大型宫殿遗址和王陵区,更是以全新的面貌,为国人展示了现代考古学“重建国史”的显著成果和科学前景。由商代殷墟上溯追寻夏代,进而再对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进行考古学的探索。一系列史前考古的重大成就不仅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且还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科学普及,人们认识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打开了一扇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和理论方法去认知中国远古文化来龙去脉的大门,也为重塑全民族的历史认知提供了可靠的知识源泉。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考古学的价值与意义,指出:“考古成果还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些重大成就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会、历史意义。”④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考古学是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的一手材料?⑤首先,就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而言,在这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从纵向而论,考古学延伸了历史轴线,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在这个漫长的时段中,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仅3000多年,可以说约占人类发展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历史认知,都来源于考古学。从横向而论,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随着考古发现在地理空间上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例如,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中心论”几乎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唯一范式。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20年来,通过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西北地区等各个区域内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突破了单一线条的演进叙事,从更为丰富的层面揭示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⑥其次,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但在传统的历史文献记载和历史叙事中,有所谓“夷”“夏”之分。关于“夏”的记载相对较多,并且呈现出较为明晰、连贯的历史脉络;关于“夷”的历史资料则相对较少,对其发展脉络的记载也相对笼统、缺少连贯性。而考古学能够通过对边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探讨边疆各古代族群对于建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族群”,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考古学对其遗存进行辨识和复原,考察其对缔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作用。⑦最后,考古学“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重要的认知概念: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两个概念都突破了考古学“物”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考察。考古学家们常说要“透物见人”,也就是要通过考古实物来观察其背后更为复杂的不同时代人与社会、人的信仰与精神、人的审美好恶等价值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从中升华和凝炼中华文化的精华。例如,考古学家刘庆柱从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等载体入手,深层次地揭示出以“中和”思想为中心的核心观念是如何体现于社会主导文化和国家文化之中的,总结出诸如“择中建都”,都城“择中建宫”,宫城“择中建宗庙”,都城、宫城辟四门,都城城门与宫城正门均为“一门三道"等形而下的物化载体,认为其折射出的正是“国家文化基因”——中国人的“中”“中和”核心理念与“家国一体”“国家至上”的思想。(摘编自霍巍《中国考古何以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历史及神话传说来看,中国的文明史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史,大约少了1000年。B.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考古学,一开始就担负着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C.殷墟发掘所取得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既指出土的甲骨文,还指出土的青铜器、车马坑,及大型宫殿遗址和王陵区。D.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西北地区等各个区域内新的考古发现,使“黄河中心论”不再是讨论中华文明起源的唯一范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可知,当民族的历史资料仅依靠神话和传说支撑,而缺少实证时,民族自信也会不足。B.从第二段的内容来看,中国考古学者以“重建国史”为使命,用科学的考古资料向世人展现出古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系和发展脉络。C.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而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仅3000年,可见我国对人类发展史的历史认知大部分来源于考古,考古学延伸了中华文明历史轴线。D.从刘庆柱的考古研究可以发现,如果没有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等客观载体,历史研究者就不可能发现民族的“文化基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A.1933年,傅斯年先生作《夷夏东西说》,将五帝时代至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概括为东方的夷族、商族和西边的夏族、周族之间的交流。B.1962年,夏鼐在《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谈到,正是由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先人同汉族的先人建立了密切联系,才构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C.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曾作过概括:在距今5000~4000年期间,从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下游,乃至长城地带,都陆续由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D.“马家窑文化的溯源地和核心实际上在临夏区域内,从青藏高原北部追溯史前文化脉络,临夏是最值得关注的史前文化摇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全涛说。4.文中画线句子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论证考古学塑造了全民族历史认知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A2.D3.B4.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后文论述的观点: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②与文章开头处习总书记的话呼应,将论述的中心由考古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的重大的学术价值转向社会价值的分析,使文章结构严谨。5.①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具有权威性。②对比论证:对比我国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明史,彰显了考古学的重要意义。③举例论证,列举考古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的一手材料,增强说服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从……来看,中国的文明史……大约少了1000年”主观臆断。能得出“中国的文明史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史,大约少了1000年”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选项陈述不完整。其次,原文说《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是商代以前的历史,不包括神话传说。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如果没有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等客观载体,历史研究者就不可能发现民族的‘文化基因’”过于绝对,文章只是陈述了考古学家刘庆柱从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等载体入手,深层次地揭示出以“中和”思想为中心的核心观念是如何体现于社会主导文他和国家文化之中的。这是作者所举的一个例子,但并不是说明这就是发现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唯一途径。原文是充分非必要条件,选项将其错误理解为必要条件。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第六段观点是:考古学能够通过对边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探讨边疆各古代族群对于建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轨迹。A.未涉及考古实证研究。C.讲述的是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分期问题。D.未涉及边疆各古代族群。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文章画线句主要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学的价值与意义”这一问题的相关阐释。在他的话中,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考古成果还说明了……揭示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这些重大成就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一手材料”,而其中的“一手材料”正与其后第④段承上启下的观点问句“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考古学是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的一手材料”相照应。由此可见,此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后文论述的观点。对于该段的说话者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对象,我们可以联想到文章开头处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而文章开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述的是考古工作所承担的重要时代使命以及具备的重大学术价值,而此处画线句的内容论述的则是考古工作所具备的社会价值。两处语句形成呼应,形成内容上的递进,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作用。首先,文章开头和中间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考古学的价值与意义,指出:‘考古成果还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会、历史意义。’”分别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这是运用引用论证论述了考古承担的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的重大的学术价值以及具备的社会价值。文章第二段中,作者分别将中国“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之前,通过考古学的介入,就已经有了5000年前后有关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掘资料作为实证”进行对比,充分说明我国在没有考古学的时候所面临的困境。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我国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明史,彰显了考古学的重要意义。文中,作者分别举了“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从而确证商代为有据可考的信史”“殷墟发掘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车马坑,以及考古发现的大型宫殿遗址和王陵区”等等一系列具体真实的事例,说明20世纪初期考古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后,我国在历史发现和研究上取得的一系列突破。由此可见,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考古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的一手材料,增强说服力。(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从文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那里既无一个熟人,因此什么事都只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用夹板绱鞋。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直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在这些时节,我便觉得学校真没有意思,简直坐不住,总得想方设法逃学上山去捉蟋蟀。有时没有什么东西安置这小东西,就走到那里去,把第一只捉到手后又捉第二只,两只手各有一只后,就听第三只。我总还可以想方设法把第三只从泥土中赶出,看看若比较手中的大些,即开释了手中所有,捕捉新的,如此轮流换去,一整天方捉回两只小虫。约当下午三点左右时,赶忙走到一个刻花板的老木匠那里去,很兴奋地同那木匠说:“师傅师傅,今天可捉了大王来了!”那木匠便故意装成无动于衷的神气,仍然坐在高凳上玩他的车盘,正眼也不看我地说:“不成,不成,要打打得赌点输赢!”我说:“输了替你磨刀成不成?”“嗨,够了,我不要你磨刀,上次磨凿子还磨坏了我的家伙!”这不是冤枉我,我上次的确磨坏了他的一把凿子。不好意思再说磨刀了,我说:“师傅,那这样办法,你借给我一个瓦盆子,让我自己来试试这两只谁能干些好不好?”我说这话时真怪和气,为的是他以逸待劳,若不允许我,还是无办法。那木匠想了想,好像莫可奈何才让步的样子:“借盆子得把战败的一只给我,算作租钱。”我满口答应:“那成那成。”于是他方离开车盘,很慷慨地借给我一个泥罐子,顷刻之间我也就只剩下一只蟋蟀了。这木匠看看我捉来的虫还不坏,必向我提议:“我们来比比,你赢了,我借你这泥罐一天;你输了,你把这蟋蟀给我。办法公平不公平?”我正需要那么一个办法,连说公平公平。于是这木匠进去了一会儿,拿出一只蟋蟀来同我的斗,不消说,三五回合我的自然又败了。他用的蟋蟀照例却常常是我前一天输给他的。那木匠看看我有点颓丧,明白我认识那匹小东西,担心我生气时一摔,一面赶忙收拾盆罐,一面带着鼓励我的神气笑笑地说:“老弟,老弟,明天再来,明天再来!你应当捉好的来,走远一点,明天来,明天来!”我什么话也不说,微笑着,出了木匠的大门,回家了。有时逃学又只是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主人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时,就飞奔而逃,逃到远处一面吃那个赃物,一面还唱山歌气那主人。总而言之,人虽小小的,两只脚跑得很快,什么茨棚里钻去也不在乎,要捉我可捉不到,就认为这种事很有趣味。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选自《从文自传》,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我”因为“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而轻视学校学习并时常逃学可知,“我”所上的学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对学习兴趣的激发。B.“我最欢喜天上落雨”,是因为可以赤脚在街上走路,在被水浸没的地方穿行,甚至还可以泅水,“看人在洄水里扳罾”,足见平日父母对“我”要求严苛。C.从“我”家到新的学塾里去,要穿过热闹的街巷,“我”得以有更多机会观察各种店铺中的各种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使得“我”更加觉得学塾学习生活无趣。D.文章结尾处的议论,点明了正是儿时逃学四处游荡的经历,使“我”形成了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性格,带有对当时学校教育进行反思的意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对“我”多彩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街市生活画面,表现了童年的“我”对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人事的强烈兴趣。B.“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一句中,“跳动”一词,将“死”的猪肉写成了“活”的,丰富了文章的趣味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C.本文写“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的园子主人,既突出“我”的顽皮和捣蛋,又写出园子主人的豪放、爽直,表现出当地良善与野蛮交织的民风。D.本文借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城外庙里殿前廊下、街道店铺内外、山地田塍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8.文中与“我”斗蟋蟀的老木匠充满童趣。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老木匠“童趣”的具体表现。9.“传记的最重要条件是纪实传真。”请据此简要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案】6.B7.C8.①看出“我”想斗蟋蟀的急切心情,却欲擒故纵,不断逗引“我”的兴趣,让“我”心甘情愿地交出用一整天的时间捕捉的两只蟋蟀;

②善于和“我”斗蟋蟀,怕“我”输了会生气,亲切地称“我”为“老弟”,安慰“我”明天再来。9.①客观写实的笔墨,再现“我”逃学的情境。写“我”逃课、闲逛、“偷窃”的调皮顽劣,写“我”对形形色色的人和职业充满兴味,体现湘西的自然和社会带给“我”的教益。

②客观写实的笔墨,再现当地生活图景。通过“我”在街上针铺、皮靴店等各种各样铺子中的观察,体现人们劳作生活的辛苦;写到人们的相骂、尚鬼习俗,体现湘西社会的落后封闭。

③通过真实情景,表现了作者客观审视自己、解剖自己的勇气,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足见平日父母对‘我’要求严苛”错误。赤脚在街上走路,在被水浸没的地方穿行,甚至还可以泅水,这些只有在下雨天才能实现,并不是平时父母对“我”要求严苛。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表现出当地良善与野蛮交织的民风”错误。我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园子主人“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是园子主人保护自己东西的行为,够不上“野蛮”。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那木匠便故意装成无动于衷的神气,仍然坐在高凳上玩他的车盘,正眼也不看我地说:‘不成,不成,要打打得赌点输赢’”,看出“我”想斗蟋蟀的急切心情,故意装成无动于衷的神气,仍然坐在高凳上玩他的车盘,却欲擒故纵,不断逗引“我”的兴趣,“好像莫可奈何才让步的样子:‘借盆子得把战败的一只给我,算作租钱’”“必向我提议:‘我们来比比,你赢了,我借你这泥罐一天;你输了,你把这蟋蟀给我。办法公平不公平’”,通过比试和借给我泥罐的方法,让“我”心甘情愿地交出用一整天的时间捕捉的两只蟋蟀;“那木匠看看我有点颓丧,明白我认识那匹小东西,担心我生气时一摔,一面赶忙收拾盆罐,一面带着鼓励我的神气笑笑地说:‘老弟,老弟,明天再来,明天再来!你应当捉好的来,走远一点,明天来,明天来’”,善于和“我”斗蟋蟀,那木匠看看我有点颓丧,怕“我”输了会生气,亲切地称“我”为“老弟”,你应当捉好的来,安慰“我”明天再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客观写实的笔墨,再现“我”逃学的情境。“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我”逃学成习惯,天气坏一点,不便上山里去玩,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写“我”逃课、闲逛;“有时逃学又只是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主人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来时,就飞奔而逃,逃到远处一面吃那个赃物,一面还唱山歌气那主人”,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主人拿着长长的竹竿子大骂着追,“我”飞奔而逃,“偷窃”的调皮顽劣;从“我”家到新的学塾里去,要穿过热闹的街巷,“我”得以有更多机会观察各种店铺中的各种人及他们的生活,写“我”对形形色色的人和职业充满兴味,体现湘西的自然和社会带给“我”的教益。客观写实的笔墨,再现当地生活图景。“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用夹板绱鞋。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通过“我”在街上针铺、皮靴店等各种各样铺子中的观察,观察各种店铺中的各种人及他们的生活,体现人们劳作生活的辛苦;“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写到人们的相骂、尚鬼习俗,体现湘西社会的落后封闭。通过对“我”多彩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街市生活画面,“逃学”“斗蟋蟀”“偷窃”,表现了作者客观审视自己、解剖自己的勇气,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十一月,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帝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也?”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商旅野宿焉。臣祖禹曰: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信哉斯言也。盖君者本也,民者末也,君者原也,民者流也,本正则末正,原清则流清矣。是以先王之治,必反求诸己,已正而物莫不应矣。夫重法以止盗,法繁而盗愈多,则有之矣,未见其能禁也。去奢省费,轻徭薄赋,此清原正本,止欲之道也。太宗行之,其效如此,君人者无以迂言为难行,而以峻法为足恃,则知致治之方矣。(节选自《唐鉴》)材料二: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德之盛者,求诸已而已。舍己而求诸人,名愈正,义愈伸,令愈繁,刑将愈起;如彼者,不谓之凉德也不能。求民之利而兴之,求民之害而除之,取所谓善而督民从之,取所谓不善而禁民蹈之,皆求诸人也;驳儒之所务,申、韩①之敝帚也。夫善治者,已居厚而民劝矣,谗顽者无可逞矣;己居约而民裕矣,贪冒者不得黩矣。以忠厚养前代之子孙,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以节制养百姓之生理,非求之彼也。捐其疑总之私,忍其忿怒之发,戢其奢吝之情,皆求之心、求之身也。人之或利或病,或善或不善,听其自取而不与争,治德蕴于已,不期盛而积于无形,故曰不谓之盛德也不能。求之己者,其道恒简;求之人者,其道恒烦。烦者,政之所繇②紊,刑之所繇密,而后世儒者恒挟此以为治术,不亦伤乎!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政刑烦而民之耻心荡然,故曰不谓之凉德也不能。(节选自《宋论》)【注】①申、韩:指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②繇:通“由”。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太祖A勒石B锁C置D殿中E使嗣君F即位G入H而跪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指顾念、考虑,与《项脊轩志》中“瞻顾遗迹,如在昨日”的“顾”意思相同。B.迂言,指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观点和言论,与现在所说的“迂谈阔论”意思一样。C.凉德,指薄德,文中与“盛德”相对,是说君主治国缺少仁义,所施政令于百姓不益。D.生理,意思是生计,与《水浒传》中的“汝等良民,各安生理”的“生理”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不主张用严刑重法来解决民众为盗的问题,他认为应当通过去除过多花费,减轻赋税徭役,选用廉洁官吏等措施,使百姓衣食有余,不做盗贼。B.祖禹引用季康子向孔子“问盗”之事来表明对孔子观点的认同,他认为国君既要端正自己节制欲念,又要适当依靠刑罚,这是治国之要,是使天下大治的方法。C.《宋论》认为,国君以利民、害民为名,用所谓的善和不善来督促或禁止民众,本质上是求于他人;这与驳杂之儒所追求的一样,都未能认识到从自身做起的重要。D.《唐鉴》认为,国君与百姓是树根与树梢、源头与水流的关系,国君自身是治国根本;《宋论》认为,善治之君会用自己的忠厚之德、俭约之行来施政御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先王之治,必反求诸己,已正而物莫不应矣。(2)而后世儒者恒挟此以为治术,不亦伤乎!14.材料二中,宋太祖的三条戒律,分别要达到什么目的?【答案】10.BEG11.A12.B13.(1)因此先代的君王治理国家,一定先回过头来要求自己做到,自己(的行为)端正了,那么(天下)万物没有不响应的了。(2)然而后代的读书人经常凭借政令和刑法作为治国的策略,不也是有害的吗!14.①国君要消除猜忌,以忠厚之心奉养前朝帝王的子孙;②国君要克制性情,以宽大之心培养士人的正直之气;③国君要克制欲望,以仁爱之心保护百姓的生计产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宋太祖赵匡胤勒石为碑放在殿里,让每任新继位国君都要来到太庙,跪在碑前诵读。“太祖勒石”,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其后断开,即B处;“锁置殿中”,“殿中”作“锁置”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E处;“使嗣君即位”,介宾结构,其后断开,即G处。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顾念、考虑;看。句意: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瞻仰回顾这些往事遗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B.正确。句意:管理者不要把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观点和言论作为难以施行的借口。/形容说话内容虚浮、不切实际,或者谈论过于夸张而不切题。C.正确。D.正确。句意:用节约克制涵养百姓的生计。/你们都是良民,各自安于自己的生计。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又要适当依靠刑罚”错,原文“夫重法以止盗,法繁而盗愈多,则有之矣,未见其能禁也”,可见并不认同依靠刑罚治理百姓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以”,因此;“诸”,相当于“之于”;“应”,响应。(2)“恒”,经常;“治术”,治国的策略;“伤”,有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以忠厚养前代之子孙”可知,国君要消除猜忌,以忠厚之心奉养前朝帝王的子孙;②由“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可知,国君要克制性情,以宽大之心培养士人的正直之气;③由“以节制养百姓之生理”可知,国君要克制欲望,以仁爱之心保护百姓的生计产业。参考译文:材料一:十一月,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臣祖禹说: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这话说的确如此啊。国君是国之根本,百姓是末流;国君是源头,百姓是流水,根本端正则末流清澈。因此先代的君王治理国家,一定先回过头来要求自己做到,自己(的行为)端正了,那么(天下)万物没有不响应的了。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偷盗,法律繁多而盗贼更多,这种情况是有的,没有看见这种办法能禁止偷盗。去掉奢侈节省费用,减轻徭役,少收赋税,这是清除源头端正根本,禁止贪欲的方法。太宗施行这种方法,达到如此效果,管理者不要把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观点和言论作为难以施行的借口,而把严刑峻法作为自己的依靠,那么就是懂得治理的方法了。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勒石为碑放在殿里,让每任新继位的国君都要来到太庙,跪在碑前诵读。立下三戒分别是:一、绝不伤害柴氏的子孙后人;:二、绝不杀文人士官;三、绝不增加农田赋税。唉,像这三件事,不能不说是美好的德行。真正有圣德的人,都是从自身做起。舍弃自己而要求他人,名声越正,正义越得到伸张,法令越繁琐,刑法也将要兴起。如那样做,不能不称作薄德。寻求对百姓有利的然后去施行它,寻求对百姓有害的然后铲除它,选择所认为好的地方然后督促百姓去做,选取所谓不好的然后禁止百姓去做,全部都是要求别人;这是迂腐的儒生所致力的,是法家代表人所看重的。善于治理的,自己平时品行端厚而百姓得到勉励,进谗言的和顽固的人没有施展的空间;自己平时节约而百姓就会富裕,贪婪的人不能贪污。用忠诚厚道养育前代的子孙,用宽厚大度培养士人的正气,用节约克制涵养百姓的生计,不是从他人那里求取。舍弃自己怀疑的私心,忍住自己的怒气不发,收敛自己的奢侈的想法,都是从己心、自身求得。人们或者贪利或者困窘,或者品德好或者不好,听凭他自取而不跟他争夺,治理的品德在自己内心蕴藏,不用期待盛大却能从无形中积聚起来,所以说不能不说是有美好的德行。从自己这里求取的,那方法总是很简单;从别人那里求取的,那方法总是很繁琐。繁琐的,政令越来越紊乱,刑法越来越繁多,然而后代的读书人经常凭借政令和刑法作为治国的策略,不也是有害的吗!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政令刑法繁琐而百姓的羞耻之心荡然无存,所以不能不说是薄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天暮雪王之道冻云垂地风栗冽,万里江天暮飞雪。九华①何处正嶙峋,琼树瑶林斗明洁。扁舟突兀依寒芦,朝来残酒犹半壶。夜寒独酌不成醉,卧听宿雁鸣相呼。【注】①九华:秋菊的别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江天,风雪料峭,江天一色,广阔的天地在严冬时节别具韵味,壮美中充满凄迷。B.冬日的菊花经受不了酷寒,早已零落凋谢,雪后的树木银妆素裹,如美玉般纯净明洁。C.清晨诗人守着半壶残酒,寒夜诗人独自饮酒,在欲醉却不得醉中卧听阵阵雁鸣相和。D.诗人身处渺茫、凄冷、孤独的环境中,哀伤愁思席卷心头,连远方亲人也无心牵挂。16.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突出“江天暮雪”的特点。全诗围绕“江天”的阔远和“暮雪”的明洁,多角度展现这种特点。

②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诗人用拟人、衬托的手法,将严冬中菊花瘦骨嶙峋、扁舟与芦苇相依、雁鸣相呼等自然之景描写得细腻灵动。

③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个人的体验。诗人将由“江天暮雪”之境所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与个人的境遇结合起来,表现出寂寥孤独之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连远方亲人也无心牵挂”错误。在欲醉却不得醉中卧听阵阵雁鸣相和,表现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指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突出“江天暮雪”的特点。万里江天,风雪料峭,江天一色,广阔的天地在严冬时节别具韵味,壮美中充满凄迷。全诗围绕“江天”的阔远和“暮雪”的明洁,多角度展现这种特点。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冬日的菊花经受不了酷寒,早已零落凋谢,雪后的树木银妆素裹,如美玉般纯净明洁,用雪后的树木衬托冬日的菊花,突出了严冬中菊花瘦骨嶙峋;“斗”“依”“相呼”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扁舟与芦苇相依,雁鸣相呼等自然之景,描写得细腻灵动。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个人的体验。万里江天,风雪料峭,江天一色,诗人将由“江天暮雪”之境所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与个人的境遇结合起来,身处渺茫、凄冷、孤独的环境中,哀伤愁思席卷心头,清晨诗人守着半壶残酒,寒夜诗人独自饮酒,在欲醉却不得醉中卧听阵阵雁鸣相和,表现出寂寥孤独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承上启下,从现实进入奇谲神秘的梦境。(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能让移栽树木长势良好、早熟多果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强华在他的散文《望星空》中写道:抬头仰望深邃广袤的夜空,不禁想起古人写景抒怀含有二十八星宿的诗文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一夜飞度镜湖月③.能顺木之天④.以致其性焉尔⑤.月出于东山之上⑥.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度”“致”“扪”“胁”“膺”“皎”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明丽的仲夏笼罩着英格兰,天空如此明净,阳光如此灿烂①。在我们这个波涛围绕的岛国,本来是难得有这样的好天气的,而近来却接连很多天都是这样,仿佛是意大利的天气来到了英国②。干草全都收进来了,桑菲尔德四周的田地都已收割干净,露出了一片绿色③。大路让太阳晒得又白又硬。树木郁郁葱葱,树篱和林子枝繁叶茂,一片浓荫,与它们之间洒满阳光的明亮的牧草地,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④。施洗约翰节的前夕,阿黛尔在干草村小路上采了半天野草莓,采累了,太阳一下山就去睡了。我看着她睡着后,才离开她,来到花园里。这是二十四小时中最美好的时刻——“白昼已耗尽了它炽热的烈火”,露水清凉地降落在喘不过气来的平原和烤焦了的山顶上。在太阳没有披上华丽的云彩就朴素地沉落的地方,展现出一片壮丽的紫色,只有在一座小山峰上的一点上,正燃烧着红宝石和熊熊炉火般的光辉。那片紫色慢慢扩展着,愈来愈高,愈来愈远,愈来愈淡,直至覆盖了整整半边天空。18.“——就像一群欢快的过路候鸟从南方飞来,在阿尔比恩的悬崖上暂时歇上一歇”这个句子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19.选文是宋兆霖译本《简·爱》中的一个片段,以下是吴钧燮译本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相应翻译。请从景物描写和句式角度对两版翻译分别作出评论。这紫色又高又远、愈远愈淡地覆盖了整整半片天空。【答案】18.B19.宋译版:①景物描写侧重描写颜色的渐变过程;②句式整散结合,表达灵活。

吴译版:①景物描写侧重描写景物变化的结果;②句式单一,节奏缺少变化。【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就像一群欢快的过路候鸟从南方飞来,在阿尔比恩的悬崖上暂时歇上一歇”比喻的是“仿佛是意大利的天气来到了英国”,用“候鸟从南方飞来”比喻“意大利的天气来到了英国”,形象生动,所以这个句子出现的位置是②处。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宋译版:“那片紫色慢慢扩展着,愈来愈高,愈来愈远,愈来愈淡,直至覆盖了整整半边天空”,景物描写侧重描写颜色的渐变过程“慢慢扩展着,愈来愈高,愈来愈远,愈来愈淡”;“那片紫色慢慢扩展着”“愈来愈高,愈来愈远,愈来愈淡”“直至覆盖了整整半边天空”句式整散结合,表达灵活。吴译版:“这紫色又高又远、愈远愈淡地覆盖了整整半片天空”,景物描写侧重描写景物变化的结果“覆盖了整整半片天空”;句式没有运用整散结合,只是一个长单句,句式单一,节奏缺少变化。(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中情绪表达的手段,数字情绪应时而生。数字情绪是指互联网媒介环境中利用不同形态的符号以再现和模仿人的情绪的一种数字化情感表达。①,是现实情绪在社交媒体中的变体和延伸。人们即使在现实中经由身体表现出无可避免的负面情绪,也能够在社交媒体的交流中通过策略式的电子修饰裁剪出适合社交场合的心情并进行传播。可控的数字情绪成为人们向言说对象进行自我展演的手段;而在更为公开、开放的平台中,数字情绪则变成了一种可利用的话语资源。人们应用数字情绪达到社交媒体中“态度”在场,致使公共舆论空间具备更丰富复杂的情感特征。在人们大量使用数字情绪的同时,那些流经身体带来感官一颤的现实情绪的意义,正在被屏幕里生动幽默的表情包所消解。原本鲜明的个体在找到归属的群体时反而无法拥抱现实情绪所流露的真实自我,也无法对公共场域中的人与非人的情感进行辨别。那么,②?我们只有摆脱对数字情绪的沉浸式依赖,保持对意见竞争中极端化数字情绪的敏感性,坚持基于事实和理性的意见取向,真正理解和应用数字情绪的逻辑,才能回归情绪的本质意义。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概括使用数字情绪的利弊。要求使用正反对比分析法,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答案】20.①数字情绪源于现实情绪②如何回归情绪的本质意义21.人们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