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留守儿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含问卷)17000字(论文)】_第1页
【新式留守儿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含问卷)17000字(论文)】_第2页
【新式留守儿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含问卷)17000字(论文)】_第3页
【新式留守儿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含问卷)17000字(论文)】_第4页
【新式留守儿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含问卷)17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7新式留守儿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石,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教育问题,以留守儿童家庭为例,早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随着经济社会城市化的发展,留守儿童群体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村。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家庭会将孩子带至务工城市,但这并不代表家庭教育问题得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新式留守儿童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着手进行探讨,以幼儿园及小学阶段为研究方向,通过调查研究、问卷调查、走访、面对面采访等方式,分析其问题、探讨其缘由。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1.家庭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影响。2多子女家庭对长子(长女)的忽视。3.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4.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引起学界对新式留守儿童的关注及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提供基础建议。关键词:幼儿;发展心理学;家庭教养;城市留守儿童目录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1(一)选题缘由 1(二)选题意义 2二、文献综述 3(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3(二)国内外对城市留守儿童及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4三、研究设计 5(一)研究方法 5(二)研究对象 6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7(一)家庭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影响 7(二)多子女家庭对老大的忽视 8(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10(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3五、讨论与建议 15(一)讨论 15(二)建议 18六、创新与不足 21(一)研究的创新点 21(二)研究的不足 21参考文献 22附录 23一、选题缘由和意义(一)选题缘由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近年来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越演越烈,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家庭教养”等幼儿的教育问题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关于“留守”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农村儿童,可是现在社会的现状,农村有留守儿童已经不是独有的了。由于笔者实习在新一线城市的慈善家学校,学校内的学生大多都属于外来务工子女,他们不身处农村,有些也与父母一同生活,但由于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他们中间的部分群体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或行为习惯问题,令笔者心疼与思考。关于留守问题,笔者认为一类:农村留守儿童;二类:城市留守儿童;三类:家庭教养缺失或不当,都是我所认为的留守儿童。第二类与第三类将是我此次论文的重点。非常规意义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在去年六月到今年四月的实习期间,笔者采取调查研究、问卷调查、走访、面对面采访等方式,以杭州萧山区友谊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基础,依据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旨在研究新一线城市(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及家庭教养方式(包含多子女家庭)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针对性建议。(二)选题意义理论意义。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石,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教育问题,一个人从出生到五岁所受到的照护,足以影响他的一生,阿德勒、弗洛伊德等都对儿童幼年时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正如心理学家而言,童年是人们心理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家长的陪伴及家庭温暖的滋养。这个时期需要的“心理营养”(爱、陪伴、自尊等)得不到满足,心理发育不良的孩子,在内心的某个部分就停止了长大。等到成年后,一旦遇到挫折,行为就会被内在的那个“小孩”指挥,沉浸在痛苦中,造成人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痛苦。现实生活中,父母由于自身成长经历与文化的因素,很少能够完全懂得并满足孩子的需求,每个人都承载着家庭的创伤,文化的创伤。而留守儿童,首当其冲。不同的时代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是不同的,之前我们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乡下是留守儿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家长有条件把子女带到务工的城市,但是由于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和行动力不足,缺失陪伴、无效陪伴也使得这些跟从父母来城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足够照拂,且家长老师并没有足够重视新式留守下孩子的心理问题。另外,与其他孩子不同,这座不属于他们的城市给不了这些孩子归属感和安全感。不一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语言习惯,都令这些新式留守儿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更需要家庭的保护和社会的关注。2、实践意义。(1)在走访和调查的过程中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及时与幼儿父母反应其心理问题,尽早让其家庭重视此类问题。(2)将新式留守儿童搬上台面,与缺少物质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不同,在家庭条件很好的新一线城市孩子的心理问题依旧严峻。(3)对多子女家庭的研究,一胎往往会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在国家支持生育的大环境下,每个多子女家庭都应该更重视其家庭教养方式。(4)家庭教养中存在的语言暴力,绝非个例,应当得到广泛关注。二、文献综述(一)新式留守概念的界定新式留守儿童是指:虽然为城市户籍,但因条件有限,被迫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住校、隔代教养、或独自成长。解决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负重致远的一个过程。不只是因为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很多的可能性,而且还源于当下的人口结构分布不均匀,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社会福利无法满足当下流动性较大的人口需求等一系列的问题(二)国内外对新式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在“中国知网”输入“城市留守儿童”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查到10篇关于城市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硕士论文,与学前阶段相关的留守儿童心理期刊论文若干篇。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后发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社会经济、留守儿童种类、儿童需求心理、家庭教养方式这四个方面展开。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笔者将重点放在在儿童需求心理与合格的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上1.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基础和起点。留守家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通过对前人关于家庭结构、功能、气氛、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的回顾,笔者发现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在对学前儿童的研究、纵向研究及研究的实应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引导意义。2.心理健康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杨国才等人在2012年统计相关文献时发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占总量的59.27%。多数研究认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方面,其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或仅在认知、情绪的维度上存在差异。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起始点。布朗芬伦娜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不仅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平台,更是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具有关键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家庭因素主要将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单位、所在地、家庭结构等方面。内部因素则指家庭的心理环境,包括家庭功能、气氛和环境、教养方式等。家庭结构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对父母外出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导致儿童的内、外在心理健康状况均发生恶化,且通过配对的实验处理组发现,若父母不外出,则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尽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其带来的不同监护类型却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留守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监护类型主要分为单亲看护、隔代看护、同辈或自我看护及叔辈看护几种。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较少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监护类型,且主要表现在过敏和冲动倾向上;同辈监护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常处于“无人求助”的状态,常体验到较强烈的学习焦虑;儿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来源于母亲,因而母亲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和恐怖感较少;隔代看护的儿童可能由于老人在教育时常采用恐吓等方式,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恐怖感;叔辈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焦虑水平较低,但在过敏倾向上得分较高。与父母看护的普通儿童相比,隔代、母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水平和孤独倾向较强。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普通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比留守儿童高,并由此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家庭中父母监护、关爱和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而并非完全是由于他们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所致的结论。[7]本研究主要研究以下问题:家长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影响。2.多子女家庭对长子(长女)的忽视。3.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及性格的影响。4.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问卷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问卷是自制问卷,通过对部分硕博士论文问卷进行参考,征求导师意见进行修改、调整制成。考虑到家庭教养对幼儿的影响深远,本论文以5到13岁(即幼儿园大班至小学毕业)为研究范围,旨在贴近研究者生活,问卷真实。为了本研究的普遍适用性,随机选择108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三所学校、不同年龄阶段的孩童。采用问卷调查法可以快速地获取大量信息,有效地收集数据资料。问卷的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信息情况、家庭结构、家庭情况、家长教育类型、学历、家庭教养方式、学生性格、学生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等(二)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采用先分类再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对杭州萧山市心幼儿园、萧山区市心小学、萧山区友谊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10份问卷,其中收回10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2%。这三所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多样性,有公立幼儿园、公立小学、寄宿类私立完全学校。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本问卷采取不记名、不公开和随机发放的方式。本问卷主要了解被试群体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信息:表1被试群体的基本信息项目类别数目比例学生学段大班及以下5248.15%1-3年级3-5年级5年以上27131625%12.04%14.81%学生家庭情况本地双亲家庭1816.67%本地单亲家庭3027.8%外来务工双亲家庭4743.5%外来务工单亲家庭1312.03%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家庭4743.52%非独生子女家庭6156.48%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整体分析,从家长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来看:孩子在幼儿园的人数占被试群体的48.15%;小学低年龄阶段占被试群体的25%。小学中年龄段占被试群体的12.04%;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占被试群体的14.81%。从学生的家庭情况上来看,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民办学校里外来务工双亲家庭比例最大,占被试群体的43.5%其次,本地单亲家庭占27.8%、本地双亲家庭占16.67%。而外来务工单亲家庭人数比例,最少仅为12.03%。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外来务工子女如果父母双方都在一线城市,那有一定的概率会将他们的孩子带到身边,虽然时间上可能难以妥善照拂,但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应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开支。通过详细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如果孩子为本地户口,且为双亲家庭的情况下,只有极少数家长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民办完全学校,上述数据中18位本地双亲家长,有17位是将孩子送入公立的市心小学。民办完全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如公立学校,那些新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引得笔者深思。可能因为在一线城市生活压力较大,外来务工单亲家庭很难再次落户入学,此次的问卷也真实反映了现实情况。从家庭结构上来看,由于近些年国家放宽生育政策,支持二胎三胎政策,所以,在被试群体中,有56.48%的家庭,都为非独生子女家庭,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在鼓励生育的同时,多子女家庭的教育问题也逐渐被大家注意。四、调查结果与分析本论文从家长教育理念学生发展的影响、多子女家庭对长子(长女)的忽视、家长行为对幼儿性格的影响、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新式留守儿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了以下结论:家长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影响表2家长学历层次基本情况人数比例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1219562111.11%17.59%51.85%19.44%从表2中我们可得知,有51.85%的的家长学历层次在大专水平,占被试群体的大多数,该类家长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基础。学历层次在初中及以下的家长人数最少,占被试群体的11.11%,根据准确数据显示,该类家长在后来的调查问卷中选项及其两极分化,有一半的家长认为学习是靠孩子自己的,而其他五位家长则完全认为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历层次为本科及以上的和学历为高中的人数接近表3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情况人数比例专制型(采取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2926.85%放任型(一切顺从溺爱,百依百顺)1513.8%权威型(民主,会征求孩子意见,对孩子有要求的同时也会去解释背后的意义)5147.2%不作为型(父母只顾自己工作,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1312%从对幼儿家庭教育的方式上来看,有47.2%的家长都属于权威型的权威型的家长,民主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也是我们比较支持的家庭教育类型。而有26.85%的家长属于专制行,专制行家长通常会采取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教育,专制型家长也可以称为是传统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有很大比例的。放任型和不作为型的家长比例大致相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不作为、放任的家庭情况往往比较优越,孩子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根据后期的交流走访,一些家长由于平时工作过于忙碌,或者常常处于高压的工作状态,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且出于某种原因对孩子有愧疚的情感,这些愧疚都从物质生活方面进行了补偿。将家长学历与家庭教育方式两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家长,学历,层次在本科及以上的基本上都属于权威型家长,而家长学历层次不高的,往往会处于两极分化状态。说明,家长学历的高低对家庭教育方式是有直接影响的。当然也并不排除一些家长由于自身少年时期的特殊原因而没有继续求学,但是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经过后期自主学习,也探索到比较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情况,我们在研究中也不能一概而论。多子女家庭中对老大的忽视(61份)表4家长是否关注老大对二胎的意愿基本情况人数比例老大的意见至关重要813.11%适当参考老大的意见2032.78%象征性询问,并不影响父母做决定1626.22%父母决定就行1727.87%如上表可知,仅仅是13.11%。的家长认为老大的意见对于二胎中至关重要。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老大的意愿对于父母生二胎并不十分重要。32.78%的家长认为要适当的参考老大意见,还有超过一半的家长完全忽视老大意愿。得到这个结论令笔者十分震撼,笔者认为,在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意见都对家庭的重大决策十分重要。在是否应该充分尊重老大意愿在这场争论中并没有标准答案,父母有权利,在孩子成长的需要和家庭资源分配中,权衡利弊选择是否要二胎或三胎,但是尊重老大,尊重每位家庭成员的意见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更好的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表5陪伴时间基本情况人数比例陪伴大宝时间多陪伴二宝时间多基本一样多都不多6328159.83%52.46%13.11%24.59%从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时间上来看,有52.46%的家长都在二胎生养后陪伴二宝的时间更多.大多数家长都表示,因为二宝三宝年纪较小,更需要家长的呵护,所以,家长们将大多数时间都分给了年纪较小的孩子。有13.11%的家长表示,陪伴大宝和二宝的时间基本同样多,也有24.59%的家长,由于工作忙碌,家中请保姆或者由爷爷奶奶担负起看护子女的责任。仅仅有六位家长,在二宝出生后选择陪伴大宝时间更多,关注安抚大宝的情绪表6对于大宝消极情绪的态度基本情况人数比例无所谓,没怎么关注69.83%没关系,顺其自然,过一段时间就好了3659%比较担心,害怕会对老大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1422.95%非常担心,害怕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58.19%当大宝在于二胎问题中产生消极情绪的情况下,家长的处理办法是怎样的呢?根据数据显示,有59%的家长都认为大宝有消极情况属于正常现象过一段时间,可以自我消化。其次,有22.95%的家长会比较担心大宝的消极情绪,会给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有9.8%升的。家长认为大宝的消极情绪是无所谓的,他们并没有怎么关注。非常担心害怕大宝的消极情绪的家长最少,仅仅5位,占被试群体的8.19%。笔者认为,大宝有消极情绪,属于发展心理学中的正常现象,家长既不用非常困扰,但也万万不能漠不关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家庭中二胎的出现,会使大宝产生落差感。如果家长能理解这份落差感,并合理化的处理这份情绪,就不会加剧演变成愤怒、嫉妒。但如果对大宝的心理过于忽视,可能会发展为焦虑,抑郁等极端心理问题,据科学统计,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大多产生于幼年时对亲密关系的缺失。所以多子女家庭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让大宝二宝都在阳光下成长。(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表7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行为规范基本情况人数比例会,我会以身作则6459.26%偶尔,有时候我自己也做得不是很好3835.19%不会,靠孩子自己学习65.56%关于日常行为中,有超过一半的家长认为他会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作为孩子的榜样,也有35.19%的家长认为,有些时候家长自己也做得不是很好,当然,也有5.56%的家长认为日常行为规范要靠孩子自己学习与家长无关。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家长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愿意在生活中作为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起启蒙作用。家长凡事以身作则,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10]表9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情况基本情况人数比例询问原因,对孩子耐心教导,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习惯5349%打骂幼儿,必须严厉地纠正孩子的错误2624%认为孩子还小,任由其发展,长大就不会了1110.19%不明说,而是靠自己潜移默化的动作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816.67%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情况下,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根据数据调查,在被试的家长中,有49%的家长会询问原因对孩子耐心教导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习惯,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民主型家长通常采取的措施。而有24%的家长会认为打骂幼儿严厉的纠正孩子的错误更行之有效,通常采取这种措施的为专制型家长。同时有10.19%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任其发展长大,以后不良情况会自然消退,这种不作为的教育手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还有16.67%的家长认为身教大于言传,家长做好榜样会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表10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或有所进步时基本情况人数比例丝毫没有注意1412.98%看见了却没有任何言语或行为表示54.63%物质表扬2624%精神表扬1312.04%物质表扬和精神鼓励并用5046.29%当孩子有所进步时,家长行为占比最多的是物质表扬与精神表扬并行。1913年,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一个“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证明了强化对人行为塑造的重要性,并且斯金纳还提出了四种强化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正强化对孩子的行为有促进作用,鼓励其继续进行下去。问卷中的物质表扬精神表扬都属于正强化。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有46.29%的家长,同时运用了物质表扬和精神鼓励,有12.04%的家长单独运用了精神鼓励,有24%的家长会单独运用物质表扬。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物质表扬还是精神表扬都要适度,尤其是物质方面,而且需要将表扬与具体的事例联合在一起,孩子的行为能更好得到强化。在问卷调查中,也有12.98%的家长,丝毫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进步或良好行为,也有4.63%的家长表示看见了,但通常没有任何言语或行为上的表扬。这两类家长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不利于强化其良好行为继续发展。表10孩子遇到困难时的表现基本情况数量比例请大人帮忙2119.44%自己试一试,不行再请大人帮忙4642.59%自己解决,不要帮忙2220.37%尝试几次后放弃1917.59%结合家长教育方式来看,孩子遇到困难时的具体表现,有42.59%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会自己去试一试不行再请家长帮忙,这类孩子通常有较好的亲子关系,能在自我探索与家长帮助中寻得平衡,从而解决问题。有19.44%的孩子会直接请大人帮忙,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尝试的过程。也有20.37%的孩子会自己解决,不需要帮忙。这类孩子虽然独立,但过于偏执,没有稳妥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17.59%的孩子会尝试几次后就放弃,这类孩子缺乏耐心,没有长性表11孩子性格概况基本情况数量比例外向型3835.18%内向型2523.15%稳定型3532.4%极端型109.26%结合以上家庭教养方式来看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根据详细的数据显示,专制行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特点更倾向于内向型;放任型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倾向于极端行和外向型;权威型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稳定性和外向型;不作为行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倾向稳定型、内向型。凡是以身作则的家长,孩子倾向于稳定和外向,同时孩子遇到困难时会向父母求助,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孩子认为家庭是温暖的、幸福的。性格为外向型和稳定性的比例基本相同,分别为35.18%、32.4%。在家庭教养中,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时,缺少注意、忽略孩子感受的家长,该性格选项多为内向型。有9.26%的孩子属于极端型,由于没有采取实名制的问卷调查方式,不能具体了解到这十位孩子的信息,不过通过这十份家长的调查问卷显示,这些家长工作繁忙,其中有六位是单亲家庭,且缺少对孩子日常行为的关注。(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表12幼儿不良行为的来源(多选)基本情况数量比例父母6963.89%身边亲近的人5450%电视、网络7872.22%溺爱娇惯5046.3%环境影响4945.37%同伴4137.96%幼儿出现不良行为的来源往往是方方面面,问卷选取了其中比较常见的几项。根据调查显示,有63.89%的父母认为原因来自于父母本身,也有50%的家长认为幼儿不良行为来自于身边亲近的人,由于此题为多选题,很多家长同时选择了AB选项。在这些选项中,认为,电视和网络是幼儿不良行为来源的家长最多,占试群体的72.2%。有50位家长认为溺爱娇惯是造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溺爱归根结底也能算作是父母的原因。有45.37%的家长认为造成幼儿不良行为的原因是环境影响。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确实有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来源于网络与电视,不仅仅是孩子自主选择上网浏览,有时父母在孩子面前进行网络冲浪,孩子潜移默化习得不良行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从出生到入学前这段时期与父母最为亲密,脑力发展也最迅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高,因此,孩子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处事态度等等,莫不与家长息息相关。综合数据分析,幼儿的不良行为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家庭教养方式绝对是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表13原生家庭有哪些不好(多选)基本情况人数比例A.重男轻女1513.89%B.完美主义,逼迫孩子做超过能力的事2825.93%C.认为学习大于一切4037.04%D.溺爱3128.7%E.过度保护丧失自由3128.7%F.要求孩子万事遵从长辈意愿4339.81%G.父辈关系恶劣87.41%H.言语暴力5450%I.与他人作比较3835.19%对于原生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有50%的家长都认为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言语暴力的问题。其次,有39.81%的家长在家庭中要求孩子万事遵从长辈的意愿。也有37.0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大于一切的,有25.93%的家长是完美主义,会逼迫孩子做超过能力的事。有31位家长同时选择了溺爱和过度保护致使孩子丧失自由是家庭教养中所存在的问题。35.19%的家长认为原生家庭存在的问题是经常把孩子与他人作比较。在问卷调查中,选择父辈关系恶劣的家长最少,仅占7.41%。在这些选项中,同时选择C、H、I的选项最多,说明在家庭教养中的言语暴力通常伴随着其他教育问题并行。也能说明言语暴力贯穿在其他原生家庭的问题之中,语言暴力是最不容易引起关注的问题,它藏的最深,涉及最广,言语暴力在潜移默化中摧毁孩子的自尊心,让家庭从避风港变成想要逃离的地方。五、讨论与建议(一)新式留守儿童及家庭教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1、极度缺乏安全感。在我第一次给友谊学校的孩子上课时,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得到了我的关注。起因是在我们打扫卫生搬桌椅的过程中,有一个凳子不慎从课桌上掉落下来,在快要砸到她的时候,我过去护住了她,作为老师,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选择,老师理所应当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健康。我护她了之后她就开始哭,起初我以为她是被突发情况吓到,温柔的安慰了他。可从此以后的每一节课上课和下课她都会跑过来,要求我抱抱她,并且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遇到我表扬了其他学生、多关注了其他学生,她都会制造噪音,试图得到我的关注,或者干脆在课堂上哭,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出现这种情况以后,我多次找她进行谈话,与她交流中里我察觉到她安全感的极度缺失,作为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一点,父母把她接来杭州,但是依旧无暇顾及她的心理健康,在得到与失去的心理落差中,使她十分渴望爱、渴望亲密接触。所以当我让她感受到被保护、被关心,她就将被补偿心理寄托在我身上。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到理论出发,可以得知当一个孩子幼年时缺少父母的有效陪伴。多数时候得不到亲情反馈,就容易让他们与周围的人建立错误的关系模式,长此以往在己丑年以后,仍然会影响他们爱人与被爱的能力。施琪嘉教授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里介绍了童年缺乏陪伴的人的心路历程。科胡特认为,人是自恋的,但是自恋的过程需要将另外一个人作为镜子,在这个镜子里看见自己后,就形成了自我。这也就是很多心理学书籍里说过的“镜映思维”。指的是,我们会通过外部环境或通过其他人的反应来看自己。我们习惯把自己放在外部环境里来审视自我。所以,如果一个人从小缺乏陪伴,他生活的环境就是不健全的,他通过这些不完善的环境来审视自己,往往就会产生被抛弃或者不被大家眷顾的消极态度。母亲在我们的成长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婴儿出生开始,她就作为我们最为亲密的对象存在于我们的成长中。母亲就像是我们成长中的一面镜子,孩子和母亲的每一次互动,都可以说是一次镜映过程,她见证着我们的成长,陪伴着我们从呱呱坠地到尝试现实的酸甜苦辣。但如果后来这样的母爱陪伴突然中止,这样的镜映过程没得到完善的发展,这就会在我们心里产生漏洞,随着时间积累,就会在心底里衍生出一个有创伤的人。如果这样的感受一直存在一个人的心里,这些消极感受得不到规正,就会导致我们在成年后的感情里,与周围人延伸出二种错误的关系模式:回避型依恋关系和焦虑型依恋关系。极端性格、学习障碍。上一个例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但在实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同样是二年级的小男孩,他的问题远比缺乏安全感更为严重。起初我只知道他是其他任课老师口中的问题学生,二年级的难易程度,他的数学语文成绩停留在二十分左右。他从小在城市长大,没有在农村留守的经历,但是幼年时母亲父亲工作非常忙,照看他的只有爷爷。父母对他缺少关心和陪伴。在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选择了要二胎,所以对他的教育更加力不从心。相处下来,我发现他不仅仅是成绩上的问题,他在心理上也存在很严重的缺陷,比如他会在老师批评了他或者让他做作业的时候,突然跑出教室,躲在没有人的黑暗的角落,任凭老师同学们怎么找他喊他,他也不会出来。有时他也会说一些令人惊悚的话,比如他会突然说,他想拿小锤锤杀全家、他想给我们都杀了这一类的胡话。他并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他总是跟我跟我讲,老师,我觉得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他属于典型的我论文题目中,所要讨论的新式留守儿童。他并不缺少物质生活上的保障,家境殷实也并不是单亲家庭,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却更令老师和家长心痛。他有很严重的学习障碍,在学习时,他会不由自主地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用双手敲打他自己的头试图让自己认真写作业。他是一个很善良的孩子,却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玩。他跟我聊天时眼睛里闪烁着光,却被自己家里人被自己的父亲、舅舅称为“脑子有病”。好在,经过多次的交流、家访,他的妈妈现在也已经认识到了之前教育上的问题,他不应该一次又一次的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他的妈妈保证以后会多陪伴他。在我实习结束之前,他的妈妈也来学校陪读了近一个月,现在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同时他也在接受相应的心理治疗。语言暴力对孩子的摧残。在研究过程中,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问题比比皆是,其中,最普遍且最不引人注意的问题就是家庭教育中(甚至于普通谈话交流中)的语言暴力问题。在调查问卷结果整理中可以发现,很多家长都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语言暴力,更没有认清楚语言暴力的主客体。语言暴力是使用低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害,损害受精神伤害的范畴。很多家长都忽略了语言暴力,在孩子做错或者没有达到家长期望值的时候,都会说出让孩子伤心甚至绝望的话,很多家长语言暴力之后都不觉得有什么错,甚至不觉得自己对孩子有过语言暴力!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不仅仅是指大声的谩骂,对孩子使用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甚至是恶意地拒绝与孩子说话,使得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都可以认为是语言暴力。家长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双方的不平等关系,也就是家长认为,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就得听我的。其实,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他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了语言暴力。家长望子成龙,孩子的行为却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家长情急之下,可能就会“随口”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做题怎么不动动脑子”有的孩子有偏激固执的倾向,就会将家长不经意的这些话语放大,认为爸爸妈妈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愤怒、逆反的心理(虽然当时不一定表现出来),这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后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甚至穷凶极恶的人。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内向顺从的倾向,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妈妈的语言暴力,可能就会将他们的嘲笑、谩骂转化为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懒惰的人,我一无是处,不受欢迎……这种自我否定、怀疑、消极的情绪,让孩子无法更好地处理健康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心理专家认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所以,家长认为无关紧要的、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对孩子造成的“杀伤力”可能是毁灭性的。(二)建议1、有效陪伴比陪伴时长更重要。宜家和FamilyKidsandYouth公司曾针对0-12岁儿童父母和7-12岁儿童合作进行了一次亲子调查。45%的父母称,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55%的父母称,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高质量时间不够;参与调查的中国父母中,80%表示,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是他们最常做的事情,90%的人会和孩子一起玩电子类产品。很多父母定义的“陪伴”就是出现在孩子身旁,但是往往人在那里,心却不在孩子身上了。孩子的内心是纯净敏感的,他们很容易就能感知到家长是不是真心的。所以,那些“假装在陪伴”其实比缺席更严重。亲子陪伴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陪,父母跟随孩子,陪同孩子做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需求的事情;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仅需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也能通过与孩子互动,不断反观自己,实现父母的自我成长。典型案例:一些家长与孩子在一起,家长一直埋头看手机,孩子自顾自玩,根本就没有感受到被关注,对于孩子的提问家长也是不予理睬或者敷衍了事,这样的陪伴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从这一角度来说,陪伴也是需要技巧以及方法的,目前很多家长对于什么事有效陪伴并不了解,这就导致了陪伴质量不高,同时也影响了到了陪伴作用的充分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于有效陪伴这一课题进行全面的探讨,让更多的家长对于有效陪伴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做到有效陪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陪伴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很多孩子的不自信往往来自家长陪伴的缺失,通过有效的陪伴,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以及支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父母就是自己最为坚强的后盾,那么孩子就可以更加自信,而强大的自信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是陪伴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很多的家长天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本身没有胆量去做一些事,没有家长保护会对于很多的事情存在恐惧,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丧失安全感,而安全感的缺失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学习等都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从这一角心说,家长的有效陪伴将会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给予孩子更多的胆量以及勇气,孩子可以更加勇敢。三是家长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具有责任感、学会感恩,孩子可以从家长的陪伴教育中理解什么担当以及责任,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对于家长,对世界做到更加感恩。不要忽视“老大”的需求个体心理学中将每个孩子在家庭当中的位置,比喻为“家庭星座”。《阿德勒心理学讲义》中提到:每个孩子都希望占据家庭星座中最耀眼的位置--太阳,他们无不竭尽所能地吸引父母的目光。他们对于自己手足地位的觉知,以及所创造出来的争取模式,将是人类原型的材料。在一个家庭中二胎的出现,会使大宝很自然地认为本属于自己个人的爱要被分割。或许年纪小的孩子不会用言语去表达这种失落,便会在行为上变的粘人、发脾气、哭闹。爱的落差导致安全感缺失。从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来看,在二胎出生后大宝很可能出现退行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其实这都是在向父母表达:我需要关注要怎么做才能不上演“相煎何太急”的戏码呢?首先应该注重大宝的意见,提前做好沟通工作,让大宝有被尊重的感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和即将出生的宝宝密切相关。其次,要利用良好的时机进行科普、心理教育。对于年纪小的宝宝,家长可以利用绘本、动画等,让大宝对即将出现的新生命,充满好奇和期待,培养大宝的责任感,减少排斥心理。第三,不要让大宝感受到被冷落。在之前的调查问卷中,根据家长的反馈,大多数家长都会在二宝出生后,减少对大宝的陪伴时间。父母中的一方最好安排出与大宝单独相处的时间,鼓励和倾听大宝对于家庭变化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如果大宝有负面情绪,要肯定他的存在,不能否认和忽视老大的感受。对于那些出现退行行为的大宝,比如出现尿床这样婴儿般的行为,自控力下降惹出一些麻烦,显得比之前更加需要父母的照料,这些都是大宝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导致的。父母可以给与大宝多一点的关注,同时也可以向大宝指出年长所带来的好处,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以更加独立,不需要完全依靠父母,也可以跟同伴们一起玩耍,这些是婴儿办不到的,父母可以陪同和鼓励他们外出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分散其注意力。两个孩子相处中会有冲突,对于小一点的孩子,要保持耐心,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进行教育,可以在他情绪稍好的时候,引导他认识一些道理。大宝的情绪,往往容易被忽略,但事实上,大宝经历了一种情感的落空,他更需要安慰。沟通的关键在于不要让他认为父母那份原本只属于自己的爱,变成了必须要进行分割的爱,而是要告诉他,父母依然很爱他,这不会发生改变,他们的爱不会消失,而且还多了一个弟弟妹妹的爱。父母应尽量做到事事公平,让两个孩子感受到同样的爱,千万不能出现偏爱或情感倾斜,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影。另外,如果大宝有做得不妥的地方,父母应该单独与孩子交谈,孩子有时非常敏感,父母一定尽量避免让大宝难堪或心存误解。二胎家庭在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可能下意识地对二胎与老大之间进行了比较,造成了原独生子女对二胎产生不满情绪,尤其是在学习方面,部分家庭认为通过二胎与独生子女的相互比较,能够促进两者产生竞争精神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但事实上通过二胎与老大之间的比较,可能造成在孩子心理上认为父母并不关注自身的努力,同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可能也对原独生子女与其弟弟妹妹进行了比较,由于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过度比较可能造成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加强对二胎家庭环境的关注,建议家长不要对二胎与原独生子女进行比较。在未成年人生活中,学校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班主任也应该加强对原独生子女的关注,时刻关注老大的情绪表达,加强与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可以通过家访或电话约谈等形式对原独生子女在学校的表现进行沟通,探寻二胎家庭的教育情况,帮助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老大的心理健康发展,真正促进二胎家庭的和谐发展。3、注意家庭教养中的语言暴力。关于语言暴力的解决,也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去调控。降低声调,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听。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大声呵斥,以求先镇住孩子。然而,他们往往收到了相反的效果,孩子要么大声哭闹,要么使用高声调反抗。如此一来,双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家一肚子气,甚至引出家长对孩子的一阵揍打,可孩子的心里仍然是不服气的。大声骂没有效果,不妨试试降低你的声调。降低声音,不但可以约束自己,控制情绪,还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因为家长说话声调低,孩子也会因此更集中注意力听,他们虽然也知道自己是在被教育、被批评,但内心仍然感觉是被尊重的,因而也更容易接受家长意见。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性格想要让家长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那确实很难。该批评就批评,不必隐忍。只要在说话前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取得的效果一定会很好。低声调可以调节情绪、赶走愤怒。作为孩子人生中最早、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日后性格的形成影响非常大。一般情况下,遇事暴躁、不冷静、喜欢开口就大声责骂的父母,其孩子日后性格暴躁的几率也会更大。拒绝语言暴力,不是不能骂孩子,而是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运用正确的声调、语气和措词外,家长还要注意把你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解释给他们听。创新与不足(一)研究的创新点本论文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一改传统的仅仅关注农村孩子物质世界的匮乏,而是将目光转移到那些跟随父母一方或双方来到发达地区务工,他们不属于这个城市,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归属感,在家庭生活中表面虽有父母陪伴,实内心更渴望关注、渴望家庭的关怀。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其实不仅仅是新式留守儿童,大部分家庭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于是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将常见的家庭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献出一些基础性解决方案供参考。于此同时,笔者深入进新式留守儿童的生活,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心理发展、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根据实地考察辅以调查问卷,查考资料文献力求走入被研究者内心,完成真正有意义的论文实践报告。另外,关于本论文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尤其是多子女家庭对于孩子之间的平衡与教育问题,是如今放开生育政策下的普遍教育问题,也是我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完成此次论文的过程,也是我对原生家庭问题自我救赎的过程。(二)研究的不足由于本研究只选择了杭州友谊学校与杭州市心小学、杭州市心幼儿园为研究对象,调查范围较小,而且只采用了问卷调查一种研究方法,得出来的结论或许有些片面。另外由于问卷为自制问卷,所以许多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调查,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立意较为浅显,一些深层面的问题没有挖掘出来,在完成论文过程中有无力感,觉得想要剖析的问题太多,太浅,不成体系。参考文献[1]关注“隐性”留守儿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J].戴玉珍.好家长.2019.[2]论“隐性留守”与“显性留守”的关系[J].高敏.法制博览.2015[3]“隐性”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J].季宁宁.文理导航(下旬).2018[4]城市留守儿童精神帮助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张艳.苏州科技大学.2018[5]基于克莱因理论的留守儿童孤独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王梅.教育教学论坛.2020(45)[6]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以湖北仙桃市为例[J].洪雪芳.好家长.2015(15)[7]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的缺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吴美佳.现代教育科学.2014(12)[8]微时代的“失陪”隐忧[N].李泓冰.人民日报.2015(005).[9]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的缺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吴美佳.现代教育学.20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