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因此对文学的认识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许多精彩的内容、形式和特点都被忽略或者遮蔽了。文学地理学借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
#布、迁徙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揭示文学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中,不乏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言论,却鲜有论及文学与气候关系的。刘勰和钟嵘最早提到“气候影响文学”。《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谓“物色”,就是指“自然景色”,准确地说是物候学所讲的“物候”。《诗品·序》则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郭绍虞解释“气,气候。这四句说:气候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又感动着人,所以被激动的感情,便表现在舞咏之中。这是讲诗歌产生的原因。”“物色”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的变化引起物候的变迁,物候的变迁引起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激动导致文辞(文学)的产生,这是文学作品产生的一种机制。在20世纪的自然科学领域,地理学家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中引用杜甫的《杜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诗,谈文学对气候、物候的反映,借以证明物候学的相关问题。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气候影响文学家生命和生命意识,从而影响文学。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它包括人对生命本身的感悟和认识,如对生命的起源、历程、形式的探寻,对时序的感觉,
戋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也包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和把握,例如对人生的目的、意义、质量、价值的不同看法。前者属于“生命本体论”,后者属于“生命价值论”。生命意识如此丰富的内容,自然气候可以触发它,但不能全部培育它,尤其是“生命价值论”方面的内容,能够担当培育之责的,主要是人文气候。自然气候能够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紧迫感或危机感,多是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如人的生老病死或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物候现象。一般人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不够敏感,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农民)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他们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此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自身的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或强化更多的人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物候之所以会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因为它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就其与文学的关系而言,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题材,能激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但这种激发的原动力是气候。农民根据相关物候的出现来判断季节的迟早,从而适时地安排农事,文学家则由相关物候的变化,感知时序的更替,从而引发种种关于生命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生命意识并不是先天的存在,它是后天培育的。通常来讲,生命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长期积淀,它是已然存在的,潜伏在人的脑海深处,只有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尤其是近距离的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才能唤醒它,让它浮现出来。需要强调的是,人文气候(风俗、风气、民风、民俗)的形成,与自然气候也有关系,虽然不那么直接。一个地方的自然气候,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与风俗(风气、民风、风俗),即人文气候。因此,我们讲人文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培育作用,并不意味着自然气候没有加入到这种培育,只是不那么直接而已。同理,我们讲自然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触发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人文气候就不能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总之,气候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生命意识,而文学家生命意识又影响到文学家对生活与写作环境的选择,影响到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形成,影响到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从而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内部景观等。(摘编自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徒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的地域特点及差异,既是作品学,也是作家学。B.刘勰和钟嵘在其论著中最早提及气候对文学的影响,他们笔下的“物色”和“气”,指的就是物候和气候。
C.竺可桢写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最早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论及气候、物候与诗人写作的互动关系。
D.文学家不仅对物候变化有细腻敏锐的感知体验,而且能够用诗化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影响更多人的生命体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换言之,就是只重视人文气候,而忽视自然气候。
B.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其中,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对人生意义的探究,都属于
生命价值论”的内容。
C.生命意识来自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常处于潜伏状态,需要人世生老病死或自然物候现象的触发,才会将其唤醒。
D.气候及物候不仅影响文学家对环境的选择,还直接影响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形成,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内部景观。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作者关于“气候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B“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退暮。”(屈原《离騒》)C.“遵四时以逝,瞻万物而思紛。悲落叶于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人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4.材料第四段(见画线句)指出,气候是激发文学家创作灵感的“原动力”。请依据原文,简要概括作者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4分)
5.杜甫的《登高》流传古今。试运用本文观点,简要说明诗人生命意识被激发的过程。(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过冬
红柯一群群雪片静悄悄伞兵似的,拖着胀鼓鼓的白降落伞来到老头身边。①屋上屋下全是雪,整个冬天就这样被大雪白净的翅膀驮到地上。车子摇摇晃晃开到老头家门口,儿子从驾驶室跳下来,进大门。“爸,大雪天你跑哪去了?”“我在路上转转。”“我怎么没看见你?”“我跟雪待一起你当然看不见。”吃饭时儿子叮咛爸爸不要出去乱跑,不要待雪地,那会把人冻僵的:“你就在屋做饭,看电视,吃的用的全给你安顿好了。”几天前,儿子把前边厨房搬进来,院子的菜窖里储备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果子和菜。儿子说:“过几天我拉两只羊,爸你好好享福吧,等我分到房子,就把你接到奎屯去,咱们跟这里拜拜了。”老头说:“我喜欢这里,跑奎屯去干什么。”儿子说:“那里建起了城市,你儿子在那里工作,你肯定要在那里安度晚年。”儿子又大谈一气宏伟蓝图,嘴里咯儿咯儿响像青蛙在叫。儿子把行李搬到车上,让老头不要送,老头就站在门口,看着车子消失在白雪中。老头感到有些冷,他来到前边的土房子里,门后边有一个轮胎制作的皮桶,老头用它装煤,装满满一桶。炉子里的火焰扑轰扑轰,跟健康人的心脏一样。等火的轰轰声衰弱下去,老头揭掉炉盖,火烬渗出岩熔状的红光,炉子有个结实的铁壳,跟堤坝一样把波涛滚滚的洪流压向远方。老头用火钳试一下,火钳跟电炉丝一样一会儿就红透了,火烬很瓷实,像牝马胸前的筋肉。是时候了,老头夹一块煤,像给一个壮汉递一块烤羊腿,他的动作豪迈大方。煤块刚递进炉膛,就像鱼饵在深水里似的,猛然一抖。火扑上来,煤块没有立即燃烧,而是焊接在火烬上,焊得很紧。
火焰如同少女的红晕一下子涌到煤块中央,在一片爆裂声中煤块喷出大火。炉子有个好胃口,跟吃果子似的把一桶煤咔嚓光了。火焰一跃而起,老头绝不让它们冲出来,他把他的大铁壶搁在上边,火焰被压进火墙,沿着远程火炮的膛线射向屋顶射向寒冷蔓延的各个角落。寒冷覆盖整个冬天,却对房子无能为力,房子里有他这样的老头和炉子。老头喜欢这个炉子,喜欢火焰的轰轰声,老头忍不住把脚搁在炉子上,就像把脚搁到牲口身上一样。一个烧得很旺的炉子就跟一头黄缎般的牛犊一样,就跟浑身雪白的儿马一样,牲畜身上那种暖烘烘的感觉很诱人。老头睡觉前关了灯,炉子一下子到了暗处。梦里,听见炉子在地上腾腾走动,老头猛地坐起来,揉揉眼睛,天空泛出青光,天快要亮了。老头摸下床,拨开炉子,火焰又困又乏,老头只给它几块煤,就像对待一个饿汉,不能给它太多,那会撑坏它的胃。很快有一股蓝色火苗蹿上来,像春天泥土里蹿出来的嫩芽。大清早就要这种火苗,嫩而不娇,一脸淳朴的蓝色,像个新鲜的婴儿。老头真想抱一抱,就把手伸进密炉膛,让蓝色火苗吮他的手。他的手又干又黑,伤痕累累,可蓝色火苗不嫌弃,热烈地吮着他丑陋的手。老头压根儿不管火烧火燎的疼痛,他只瞅着蓝汪汪的火苗从手指爬到手背,火苗和他同时看到了手背上唯一鲜嫩的东西——血管。血管还是新鲜的,身上的其他部件都坏了,不能用了,唯有血液能流到生命的尽头。②老头哽咽起来。半月以后,儿子拉回来一只羊,宰好的,连骨头都剔了。儿子把鲜嫩的整羊埋在院子的雪堆里,交给他一把利斧:“爸你用这只羊过冬吧,想吃就砍。”老头说:“我有炉子,有一车煤,它们可以陪我过冬。”老头叫儿子听炉子里的火焰,儿子说:“这又不是收录机,你要解闷看电视嘛。”儿子打开电视,发现父亲对电视没什么感觉。父亲蹲炉子跟前,像兽医给奶牛会诊。父亲很满足,儿子放心地走了。老头从雪堆里扒出羊肉,用斧子嚓地砍一方块,他只要一块。他把肉剁成拳头那么大,放铁锅里煮。他在汤里只放姜和大盐。这样煮出的羊肉味道很纯,肉也鲜嫩。老头开膳之前,先给炉子添上煤,他要炉子跟他一起用餐。他听到煤块碎裂的声音才动筷子。一盆羊肉全吃下去了,身上热烘烘的。下雪的日子,羊肉的香味就显得特别鲜美。老头喜欢白雪的清香。他走出院子,走到白茫茫的雪原上,嘴巴和喉咙一下子清爽了,舌头也薄了灵巧了。老头差不多一礼拜炖一次羊肉,吃饱喝足总是忘不了白雪的气息,总是走好远,在雪地里呼吸那种清爽而真切的芳香。③积雪的气息真厉害,一直透到肠子里,五脏六腑像洒了清水,潮润润的。老头迷恋这个冬天,他从来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冬天。炉子加了煤,老头张着嘴巴支棱着耳朵听炉膛里的轰响,沉醉在煤块激昂的燃烧里。积雪不怎么白了,开始变暗,有些地方雪成了干粉。儿子这时候来接爸爸,儿子在奎屯有了房子,三室一厅,有暖气有煤气,其中一间是给老头的。儿子一把大锁锁上大门,什么东西也不带,只接他的父亲。“没有炉子没有煤,日子怎么过呀?”老头问儿子,“暖气能不能接到炉子上。”儿子说:“能。”老头说:“接上暖气我还要烧煤。”儿子说:“你烧什么都行。”“我只烧煤,煤烧起来可好听了。”到了奎屯,新房子用不着炉子,老头听了很久也听不到煤块燃烧时那种雄壮的声音。炉子放在楼道里,老头蹲在它跟前一蹲就是大半天,儿子只好把它搬到老头床前。④儿子还给炉子装上四个滑轮,老头出去的时候,炉子轰隆隆跟在后边,像凶猛的猎狗。(摘编自《人民文学》1997年第4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子把整羊埋在院子的雪堆里,让老人想吃就砍上一块,表现了冬天的季候特点和当地人粗朴自然的生活习俗。
B.老头对电视没有感觉,也不喜欢城里的生活,唯有那只炉子给他的单调生活带来了满足感,
所以对它钟爱有加。
C.儿子用一把大锁锁上大门,不带东西,只接上父亲,意味着父子两人从此与老家告别,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告别。
D.洁白的冬雪,红色的炉火,赋予作品童话般的意境,诗化的语言更是尽显文中普通人过冬
生活的温暖美好。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用“白净的翅膀”“驮到地上”来描绘无声厚积的白雪,将雪花的轻盈、绵柔形象
化,营造了冬日的宁静氛围。
B.句子②中老头的哽咽,是因为在炉火映照下,他清晰地看到了手背上的血管,这就让他为
自己生命依然充满活力而兴奋。
C.句子③中“五脏六腑像洒了清水,潮润润的”这一表达,超越了传统美学中的视听描摹的
限制,创造一种新颖的感官体验。
D.句子④中“凶猛的猎狗”这一比喻,突显了炉子对老人情感的安慰,也揭示了老人在新环
境中感到的孤独与不适应。
8.“老头迷恋这个冬天,他从来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冬天。”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老头“迷恋”这个冬天的原因。(4分)
9.请结合原文简要赏析“炉火”这一物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董仲舒)以为:“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义说也,独可说以厚利,结之于天耳。”察仲舒之论,考诸行事,乃知其未合于当时,而有阙于后世也。当孝武时,虽征伐克获,而士马物故亦略相当;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此不合当时之言也。若不置质空约和亲是袭孝文既往之悔而长匈奴无已之诈也。夫边城不选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隧备塞之具,厉长戟劲弩之械,恃吾所以待边寇而务赋敛于民,远行货赂,割剥百姓,以奉寇雠。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节选自《汉书·匈奴传下》)材料二:(温彦博)“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节选自《贞观政要·安边》)10.材料一种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字母标号,每答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若不A置质B空约和亲C是袭D孝文既往之E悔F而长匈奴G无已之H诈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当,数量上差不多,相匹配。与《苏武传》中“汉亦留之以相当”的“相当”不同
B.所以,用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不同。
C.致,招致,招引。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相同。
D.师,效法,学习。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董仲舒认为匈奴只能用丰厚的利益迎合,班固认为此观点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也不利于后世B.孝宣帝时,汉朝廷利用匈奴内部之乱,恩威并施,使单于人朝请服,三代人做了汉朝外藩之臣。C.温彦博认为突厥前来投奔,可传授其礼教法令,挑选酋长为禁军宿卫,让他们既畏惧又感恩D.对于隋帝被困雁门,杜楚客虽与温彦博持不同看法,但也认为唐太宗应学习先哲,以保国家长治久安。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2)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14.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汉唐两朝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及由此带来的效果。(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春日即事吕本中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①自无知。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注】①两种植物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出了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强来”流露出诗人因担心花期将逝而急切赏春的心情B.颔联上句正面描述初春冰雪消融的景象,下句则借诗人的依恋来侧面烘托庭院的景致之美。C.颈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借自然界事物的“有意”和“无知”写出了诗人赏春的感受。D.诗歌前两联叙事,照应标题“即事”;后两联写赏春所见所感,情由景出,情景交融。16.请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围绕“垂柳”来表现诗人心绪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颜回位列“孔门十哲”之首,孔子曾用“,”两句,将其与他人比较来称赞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2)《念奴娇·过洞庭》中诗人设想自己为主人,“,”邀请天地万物作宾客,纵情豪饮,尽显旷达洒脱。(3)端午将至,学校计划开展“涵养家国情怀,赓续屈子之风”征文活动,小明想引用带有香草意象的诗文,彰显屈原的志洁行廉。他可以写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洛南和丹凤相接的地方,横亘着无尽的山岭,蜿蜿蜒蜒,成几百里地。①大凡群山有势,众水有脉,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岭奔趋了。回抱处就见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水边才有了一户两户人家。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而在悬崖险峻处,树皆怪木,枝叶错综,密密匝匝,使其沟壑隐而不见:白云又忽聚忽散,时远时近,幽幽冥冥,如有了神差鬼使。山崖之间常会夹出流水,轰隆隆泻一道瀑布。潭下却寂寂寞寞,水草根泛出的水泡,浮起,破灭,全然A。而路呢,忽而爬上崖头,忽而陷落沟底。常常要走投无路了,又常常一步过去,却B,别一个境界。②莽岭山脉将两个县截然分开,使得两县靠得如此近,来往又如此远!出奇地是就在莽岭主峰左四十里的地方,竟有一条沟接通了两县的隔阂。③沟里十六家分两县户口,但丹凤人住的有洛南的地,洛南人耕的有丹凤的田。十六户人家,几乎不知他们都是住在哪里,偶尔转过山嘴,一个黑石崖缝里就长出一搂粗的老松来,老松之后,那突出而空悬的岩石下,突然就有了人家,房顶却是有前半边,没后半边,那半边就是石岩,屋地也一半是土,一半是凿入的石洞,凡到此者,无不C。④随着过往行人多了起来,十六户人家又共同筹资修起山路,他们说:“这条沟说不定还要修火车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古书上讲:山深如海;真是越走越深不可测。”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众多关于心脏的疑难杂症中,有一种让人听起来匪夷所思,自带有“浪漫”气息的疾病,
叫作“心碎综合征”,然而这种病却没有它的名字那么浪漫,更多的是危险与遗憾。心碎是一种情绪问题,是一种极其悲伤抑郁的感受,在心理学领域,心碎可以说是一种持
久的焦虑情绪,受大脑所控制,①?众所周知,大脑是情绪的中心,情绪产生和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大脑的不同部分负责。但这不代表情绪只会对大脑产生影响。我们常封说的“我的心都要碎了”不单是对难过情绪的夸张表述,而是确有其事——人在难过时,确实会感觉到心痛。避免患上“心碎综合征”的最佳办法就是做好情绪管理,②,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释放压力,让自己尽快走出来,从而提高对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经常给自己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③,还能提高办事效率,形成良性循环。“心碎综合征”虽然是可逆的,但也可能会复发,复发率低于15%。科学合理地进行情绪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负面情绪,让心脏不再“易碎”!21.请分析两处画线词语中双引号用法的不同。(4分)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荷兰画家梵高对植物情有独钟。他曾说:“我从植物的默默生长中学会耐心。”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JJK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C(说竺可桢“最早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论及气候、物候与诗人写作的互动关系”属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段末说,竺可桢“谈文学对气候、物候的反映,借以证明物候学的相关问题”,可见他研究的是物候学,而非文学地理学。)
2.(3分)C(A、B、D项均为错项。A项“时代背景的分析”与“人文气候”,“地理环境的考察”与“自然气候”,彼此之间都不能画等号;B项,“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属于“生命本体论”而非“生命价值论";D项的“直接影响”是对原文最后一段的曲解,原文中反复强调了“文学家生命意识”的作用,不可忽略。)
3.(3分)D(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的四月间大林寺桃花仍在绽放的景象,可用以证明气候、物候具有地域性,但它不适合用来支撑“气候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的观点。)
4.(4分)①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源于其生命意识;②生命意识最初由物候触发;③气候周期性和地域性带来了不同的物候现象;④文学家由物候的循环变化引发种种生命体验。(每点1分)
5.(6分)①诗人登高远望,观察到深秋猿啸鸟飞和落木萧萧的物候现象,引发他对时间易逝的感叹。②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孤独漂泊、贫病交加的生命状态,并唤起了他对人生之秋与家国之秋的深沉思考。(每点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文中没有写老人与传统生活方式告别,老人进城以后依然用炉子。)
7.(3分)B(句子②中,老头的哽咽流露出生命步人晚年的复杂情绪。)
8.(4分)①在雪地里转悠,让老人感到喉咙清爽,舌头灵活。②围炉观火、“听”火的感觉很诱人。③羊肉鲜嫩、味道很纯,让老人身上热烘烘的。④儿子的孝顺、懂事和成就让老人感到温暖。(每点1分)
9.(6分)①炉火,是老头抵御寒冬的重要物质,也是他的精神寄托。(2分)②作者运用比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描写炉火,如写火苗“像春天泥土里蹿出来的嫩芽”“像个新鲜的婴儿”,写火焰“扑轰扑轰”像“健康人的心脏”,写火烬“像牝马胸前的筋肉”等等,表现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欢喜,喻示着生命的热情和活力。(4分)(意思接近或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CF(若不置质,空约和亲,是袭孝文既往之悔,而长匈奴无已之诈也。)(每处1分)
11.(3分)D(二者不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意为尊师学习)
12.(3分)B(“单于人朝请服”错误,根据原文“单于稽首臣服,遣子人侍”可知,单于叩头称臣,单于的儿子人朝侍奉。)
13.(1)相信虚假的好话,信守空无一用的盟约,却期望匈奴人不来人侵,这不也太过分
14.(3分)策略:汉朝以防备征战为主,唐朝以怀柔安抚为主。(2分)效果:边境安定,和谐共处。(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董仲舒)认为“仁义能够感动君子,利益能够鼓动贪婪的小人,像匈奴人那样的,是不能用宣教仁义来使他们明白的,只能用厚利金钱使他们高兴,和他们向天发誓,结下盟约。然而考察一下董仲舒的言论,与当时的事实情势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他说的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对后世来说也有不正确的地方。在孝武帝的时候,虽然攻打匈奴,所获甚多,然而士兵、战马死去的数目与获得的也大致差不多;虽然开辟了河套以南的原野,建筑了朔方郡,可是也抛弃了造阳以北九百多里的地方。匈奴的百姓时时来投降汉朝,单于也总是扣留汉朝使者来报复,他们桀骛不驯的性格还是原来那样,又怎么肯把自己的爱子交给汉朝做人质呢?这就是董仲舒言论不合时宜的地方。如果不能做到让匈奴人来做人质,和亲的盟约就是白纸一张,这就重犯了孝文帝过去的错误,而助长匈奴没完没了的欺诈行为。不选拔能够保卫国境的武将驻守边境上的城池;不修亭障、筑小路,准备保卫边塞的手段;不把长戟磨锋利、把劲弓准备好,使我们有所凭藉、有所依靠,却一味向百姓横征暴敛,远行贿赂匈奴,剥夺百姓的财产,送给我们的敌人。相信虚假的好话,信守空无一用的盟约,却期望匈奴人不来入侵,这不也太过分了吧!
到孝宣帝的时候,上承武帝奋勇攻击匈奴的余威,正碰上匈奴百年不遇的厄运,趁机利用他们的国内混乱、几乎亡国的灾祸,灵活地对待当时的情况,采取相适宜的方法,再加上对匈奴恩威并用,然后单于才向天子叩头,表示臣服,派儿子入朝侍奉,三代人做汉朝的外藩之臣,宾服于汉朝廷。材料二:(温彦博)“我听说圣人的道义无所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护士护理质量管理
- 语义对齐技术探讨-洞察分析
- 采购合同的税收筹划3篇
- 采购员安全责任说明3篇
- 弦论中的拓扑相变-洞察分析
- 采购文件样本速成3篇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艺术史与哲学思想探讨-洞察分析
- 采购合同税务与财务问题3篇
- IT运维述职报告
- 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团队建设模式
-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EPC+O”模式
- 解分式方程50题八年级数学上册
- 2024年安徽文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音乐盛典策划方案
- GB/T 16462.2-2023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检验条件第2部分:立式机床几何精度检验
- 初中英语五选四中考专项练习
- 四年级上册长话短说练习题
- 2022-2023小学二年级体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合规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