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妇闺怨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②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反旆勒燕然?[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秦城:泛指中原之地。秦城一作“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流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陚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小题2】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寻觅觅”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寻觅”的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词人想抓住点什么作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词人直接抒写了寂寞难耐的苦楚,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C.上阕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D.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小题2】词人借由“守着窗儿”调动多种感官表现细腻敏感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中的“乍”,相当于“忽然”“突然”。B.“最难将息”中“将息”的意思是“保养身体”。C.“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是指“春天黄色的花”。D.“这次第”中“次第”的意思是“情形”“光景”【小题2】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冷冷清清”,写出了环境的凄冷和处境的孤独。B.“如今有谁堪摘”,表明没有谁敢来采摘花朵。C.“独自怎生得黑”,表明词人希望早点天黑。D.“怎一个愁字了得”,说明用一“愁”字可概括词人的心情。【小题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见到旧时相识的大雁,让作者的心情由悲转喜。C.满地黄花和梧桐细雨,渲染了悲戚的氛围。D.全词描写了一个内心充满怨情的妇人形象。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添字丑奴儿·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含蓄深沉地表达出词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B.上片着力前染色蕉树的繁盛,因此才有了下片雨打芭蕉声响之大,更好地体现主人公凄凉的心境。C.词人从北方逃难到南方,听到雨打芭蕉声,漂泊之感顿生。“不惯”不只是词人在水土、气候方面的难以适应,还有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D.上下两片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而且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触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小题2】词人在这首词里写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她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孤雁儿李清照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①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②。(注)①吹箫人去:这里引用了萧史、弄玉的典故。相传萧史极善吹箫,秦穆公便将爱女弄玉公主许配给他,后来二人一同成仙而去。此处实指词人亡夫赵明诚。②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小序,语意谦逊,似在咏梅,然本词是一首将咏梅与悼亡熔于一炉,情感真挚的悼亡之作。B.“沉香”二句,承“无佳思”之意,早起之后,沉香时断时续,玉炉已冷,情怀如水寒凉,更突显词人的孤寂凄苦。C.外面不知何人用在笛子吹奏《梅花三弄》,引得梅花破蕊而出,也引出了词人的春情幽恨。D.词中善用典故,如“梅声三弄”、“吹箫人去”以及“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等,让整首词显得典雅含蓄。【小题2】词的下阕“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与《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手法与所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之处?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王琪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树半晴阴”描绘出江天云树,时晴时阴的画面,给人捉摸不定、变化莫测之感。B.“山下”“柳边”两句塑造了遥远而缥缈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凄清伤感的心情。C.“南北别离心”一句从怀古到咏怀,从空间到时间,再现了行客的“凄凉意”。D.“行客莫登临”中的“莫”字表达了作者登临时的孤独和落寞,劝勉行客莫要登临。【小题2】“帆去帆来天亦老,湖生潮落日还沉”备受称赞,下列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帆去”句,江中船帆来来去去,历经人世变迁,天若有情也要为之衰老。“天亦老”化用李贺诗“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B.“潮生”句,江中湖水时起时落,阅尽沧海桑田,太阳还是日日西沉。“帆去帆来”和“潮生潮落”都是虚写江边景物,但却深含怀古之情,给人一种人事迁、历史悠悠之感。C.“帆去帆来天亦老,湖生潮落日还沉”,借景抒情,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和兴废难料的孤独寂寞之情。D.诗人们常把人世变化,和自然变化寓于“帆”和“潮”之中,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和“潮打空城寂寞回”。表达出强烈的因离别而产生的感伤情绪。7.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诗,完成下面小题。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其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比兴,将思妇的情思喻为绵绵不绝的“青青河畔草”,营造了一种青草萋萋、情思般延绵的景象。“绵绵思远道”是全诗的关键句之一,统领全篇,引起了下文思妇的一系列咏叹与想象。B.“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前两句写入梦,中两句写梦中境况,末两句写梦醒后的情态。C.从“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两句中,可见主人公独守空房,冷落凄清,无人可相安慰,与他人形成鲜明对比。D.“长跪读素书”表现了主人公思念之深,急切想要知道丈夫状况的心情,也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崇拜和恭敬。【小题2】从下列诗句中选择你认为最能契合《饮马长城窟行》中抒情主人公情感的一句,并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A.“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唐·温庭筠《望江南》)
B.“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春怨》)
C.“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方知海非深。”(唐·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D.“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E.“衾冷添炭寒增衣,夜读更深早歇息。君旁此刻无人伴,饮食起居当顾己。”(无名氏)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谷风①《诗经·小雅》习习谷风,维风及雨②。将恐将惧,维予与女③。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习习谷风,维风及颓④。将恐将惧,寘⑤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⑥。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注)①谷风:来自山谷的大风。《谷风》是一首弃妇之诗。②维风及雨:大风夹带阵阵大雨。维,语气词。③维予与女:只有我帮助你。维,只,仅。女,同“汝”。④颓:旋风。⑤寘:同“置”,放。⑥遗:遗忘。【小题1】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2】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元)王实甫(十二月)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尧民歌)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小题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宫调名是“中吕”,由曲牌名为“十二月”“尧民歌”的两支曲子构成这两支曲子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又和谐统一。B.前曲重在写景寓离别的寂寞、悲苦于景物之中其中“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出了借酒浇愁的女子喝醉酒后面颊如桃花绯红。C.后曲侧重抒情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了相思之深、离别之苦其中“新啼痕压旧啼痕”中“压”字表现了主人公每天以泪洗面突出其相思之悲苦。D.这首元曲是王实甫为相思怀人的闺中女子而写的代言之作曲中写尽了一个独处幽闺的女子思念远在异地的爱人的悲切心情。【小题2】试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伯兮①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⑤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⑥,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④殳(shū):古兵器。⑤杲(gǎo):明亮的样子。⑥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⑦痗(mèi):忧思成病。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兮》与《采薇》都与战争有关,而写作角度不同。《伯兮》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而《采薇》则从战士的角度来写。B.《伯兮》的第一章通过“朅”“桀”“为王前驱”等内容,赞扬了“伯”的形象、才华与地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C.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所用手法完全相同。D.诗歌紧扣一个“思”字,边叙事,边抒情,塑造了一个温婉的女性形象——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但并没有过于激烈的怨愤。【小题2】《伯兮》的第二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于役①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②哉?鸡栖于埘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④?鸡栖于桀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⑥。君子于役,苟⑦无饥渴?(注)①选自《诗经·国风·王风》,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②曷:何时。至:归家。③埘(shí):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④有佸(huó):相会,来到。⑤桀:鸡栖木。⑥括:来到。⑦苟:表推测的语气词,大概,也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前三句,是女主人的内心独,感叹丈夫归期遥遥。B.四至六句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图:夕阳西下,鸡儿归窠,牛羊入圈。C.第二章的末句,把妻子的期盼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真挚感人。D.整首诗语言朴素,画面优美,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小题2】这首诗歌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2.根据课本所选的《氓》这首诗,完成小题。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小题1】下列各项对《氓》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氓》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她对负心人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中女主人是个敢爱敢恨、果断坚强的妇女。B.《氓》第三章写女主人公对惑于爱情而不能自持的悔恨,运用了《诗经》六义中“赋”的手法,自然、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少女的告诫。C.《氓》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卑鄙、无信的伪君子形象,他趁着卖布的机会,诱骗对她一见钟情的女主人公与之约定婚期,后又无情地把她抛弃。D.《氓》这首诗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是带有自叙传性质的抒情长诗,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源头。【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B.《氓》的三、四章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桑叶嫩绿到枯黄这一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的变化,形象鲜明,激发读者联想。C.“兄弟不知,其笑矣”,说明女主人公面对婚烟不幸的痛苦还无法向亲人倾诉,只能一个人暗暗地忍受。D.诗中的女主人公明明知道这样一个爱情定律:“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可是她还是沉迷于爱情之中,与“氓”结婚,最后境遇悲惨。【小题3】《氓》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试作简要分析。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篞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B.《氓》的三、四章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桑叶嫩绿到枯黄这一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的变化,形象鲜明,激发读者联想。C.“兄弟不知,其笑矣”,说明女主人公面对婚烟不幸的痛苦还无法向亲人倾诉,只能一个人暗暗地忍受。D.诗中的女主人公明明知道这样一个爱情定律:“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可是她还是沉迷于爱情之中,与“氓”结婚,最后境遇悲惨。【小题2】《氓》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试作简要分析。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②之。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④!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注]①问遗(wèi):馈赠。②绍缭:缠绕。③拉杂:折断,打碎。④妃呼豨(xī):叹息声,或以为表声文字。⑤晨风飔(sī):晨风,鸟名,或以为雉;飔,急风。⑥高(hào):同“皜”,白。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B.“用玉绍缭之”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既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C.“拉杂”“摧烧”“扬”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在遭遇男子变心后的情感态度。D.第三部分写女子回想起当初与情人幽会的情景,痴情难断,辗转思虑,彻夜不寐。【小题2】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有着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概括。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塑造形象生动。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女子的美丽,以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B.体现美学精神。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C.写法也很讲究。采用《诗经》典型的铺排手法,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由“花”到“实”再到“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D.反映审美理念。女子既“尽美”、又“尽善”,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小题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青青河畔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共使用了六个叠音词,其中“青青”“郁郁”是形容人的丰姿和美貌。B.青青草色、郁郁翠柳的生机盎然与少妇内心的孤寂、哀怨形成了鲜明对比。C.少妇外表装束的娇艳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抑郁形成了鲜明对比。D.自然景物色彩的天然生成与少妇外貌色彩的有意粉饰形成了鲜明对比。【小题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这是王昌龄的《闺怨》。请将此诗与《青青河畔草》比较,自选角度说出它们的两个不同点。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南柳?隋堤远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用字艺术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字既写隋堤之远,又写行人旅程之长,也刻画出送者目送留恋的情态。B.“何况”一词表现了情感的递进,见人离别尚能生愁,自己送别的愁绪之浓自不待言。C.“重”字写主人公独倚高楼,一遍又一遍地仰望新月,尽写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D.“愿”字引出女主人公化身明月伴人远行的心意,使词意具有浪漫气息。【小题2】本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进行简要分析。1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鹊踏枝冯延巳①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②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注)①冯延巳(903--960),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两次被罢相。②不道:不知不觉。
【小题1】请简要赏析“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有人认为这首词借思妇抒发了个人情感,旨意深远,请作简要分析。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皇甫冉吹角出塞门,前瞻即胡地。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转念关山长,行看风景异。由来征戍客,负得轻生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句写吹起了嘹亮的号角,军队浩浩荡荡开出塞门的场景。B.第二句承接首句,“胡地”点明军队要去的地方,预示战斗即将来临。C.颈联写征人欣赏异域风景,由此触发了征人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D.尾联议论,表达了征人难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无尽的悲愁催人泪下。【小题2】有人说本诗的领联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在形象塑造和情感抒发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0.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子夜吴歌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临洮: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小题1】下列对这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歌》中“捣衣”蕴含着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在长安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多。B.《秋歌》中“玉关情”具体指的是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秋月秋声秋风交织而成,营造出浓浓的玉关情。C.《冬歌》中妻子因得知丈夫明天就要出发到边关应征,所以连夜赶制征袍,时间紧迫,可以想象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D.《冬歌》未具体叙写妻子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的过程,只写她抽针把剪时的感觉,但更凸显出了她对丈夫的真情。【小题2】两诗最后两句皆以问句结尾,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2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题。摊破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小题1】下列对作品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菡萏”,即荷花的别称。“菡萏香销”,写花之凋零,也寓有美人迟暮的意味。B.“韶光”,即美好的时光。“还与韶光”,写光阴荏苒,含有对青春易逝的慨叹。C.“鸡塞”,代指边塞远地。“梦回鸡塞”,写梦中思念,表现出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D.“玉笙”,对笙管的美称。“吹彻玉笙”,写楼上奏乐,含有独尝寂寞的凄清与哀伤。【小题2】下篇结句“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试从全词概括“恨”有哪些。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春怨
长信秋词(其三)(唐)刘方平
(唐)王昌龄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小题1】从题材上看,两首诗都属____诗。其中,刘诗“金屋无人见泪痕”句引用的典故是______。
【小题2】两首诗都抒发了主人公的怨愤之情,请分析两首诗后两句表达技巧的不同。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的“不知愁”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娇憨的情态。B.第二句紧承首句,用春日盛妆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C.三四句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并说出了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这是平日所积聚的情感的爆发。D.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抑扬的写法,深刻表现了少妇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小题2】“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怨悔”之情?请结合诗歌意象的“暗示性”作分析。2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小题1】下列对诗人及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闺怨》前两句的“闺中少妇”的心理是“不知愁”,并用“凝妆上翠楼”这件事来表现此时她欢乐自娱的心态。B.《闺怨》中“闺中少妇”的夫婿去“觅封侯”,与盛唐国力强盛,不少人对立功边塞“觅封侯”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有关。C.《从军行》首句点明了地点一荒寂的原野,第二句点明了时间——秋天,这种时间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D.《从军行》三、四句点明了征人正在关山上望月吹羌笛,希望将自己的“万里愁”融入笛声之中,并由“海风”吹走。【小题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2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小题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小题2】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浣溪沙李清照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院”一句写小院荫蔽在浓郁的春色之中,营造了寂寥、落寞的意境。B.“重帘”一句写帘幕低垂、室内光线暗淡,但这些并没有影响词人对春天的热爱。C.下片采用了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词人的惆怅感情和无聊意绪。D.最后一句“梨花欲谢”一语双关,将景物描写和对内心伤感的抒写巧妙地结合起来。E.下片中着一“催”字,加速了夜幕降临;用一“弄”字,使轻阴转浓,融成一片,天色变黑。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傍晚时分天色变黑的景象。【小题2】请简要分析“倚楼无语理瑶琴”一句在词中的作用。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武陵春[注]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注]本词作于宋朝偏安南方、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其时金兵进犯,丈夫已病故,词人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语意含蓄,表面上描写了风止后景象,却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想象出大风肆虐时的景象。B.“欲语泪先流”一句描摹词人的动作神态,看似平易,内容精深,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满腹忧愁,难以控制,感人肺腑。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两句,写词人听说双溪春光明媚,遂生出游之兴,表现了词人一扫心中愁闷,心情喜悦起来了。D.全词感情深切真挚,婉转哀啼,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宋代婉约词的佳作。【小题2】本词最后两句与李煜《虞美人》的最后两句,无论在情感表达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甘草子柳永秋暮,乱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中,“乱”字既写出雨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间接地塑造了凭栏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B.“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两句,词连而境移,时空皆有变化,从雨打衰荷直到雨雾月升。雨来时池上已无鸳鸯,有冷漠空寂感,这是对女主人公愁闷原因的一种有力的暗示。C.下片“池上凭阑愁无侣”一句收束上片之意,点明愁因。“奈此个、单栖情绪!”则推进一层,写孤眠之苦,场景也由池上转入屋内,突出一个“单”字。D.这是一首绝妙的闺情词。上片写室外,集中写秋暮的萧瑟之景,映衬凭栏闺妇的孤寂之情;下片写室内,集中描写闺中孤栖的情景。(2)“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29.尾犯柳永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一片闲愁。想丹青①难貌。渐秋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只恁孤眠却。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记得当初,剪香云②为约。甚时向、幽闺深处,按新词、流霞③共酌。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珠珍博④。(注)①丹青:绘画。②香云:女子鬓发。③流霞:仙酒。④博:换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写景开端。写“夜雨”透着寒凉、“空阶”透着冷落、“孤馆”透着寂寞,可见词人于寂寞孤馆“梦回”之际又见雨打“空阶”,最觉凄凉难耐。B.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意象后,仅用“情绪萧索”四字就使人物的孤寂与环境的凄冷融在一处,为全词营造了伤感的氛围。C.词人凄凉的情绪是由无可名状的“一片闲愁”引起的,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无奈这“闲愁”太深重了,难以将其描绘出来。D.词人正“情绪萧索”,谁知夜深人静之时,又目睹灯花凋落,这不能不叫词人深深感叹辜负良宵的无聊。【小题2】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小题2】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秫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这两句词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效果?3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蝶恋花(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小题1】从字数看,这首属词中的
。
【小题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B.词人责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情。C.“独上”凸显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表达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怅惘之情。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抒写了离别相思之苦,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小题3】请赏析画线句中“凋”的妙处。3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蝶恋花晏殊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来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词的首句开始就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烘托主题。“千里”明两人分离之远。B.第一首词中“红笺为无色”是因为情到深处,女主人公不停流泪,写信时泪水落到纸上使其褪去了颜色。C.第二首词的首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外物抒写心情,透露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D.第二首词的次句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弥漫着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燕的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小题2】这两首词都写到无处“寄书”,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小题1】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_____________。
【小题2】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3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①?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②终不怨。何如薄倖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注)①秋风悲画扇:此用汉朝班婕妤被弃典故,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②雨霖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栈道雨中听到铃声与山相应,想起杨贵妃,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小题1】前六句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请赏析“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的表达效果。3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①北音书断,丹凤城②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③。(注)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句间含对比。玳瑁梁虽然简陋,但是栖于此的海燕却成双成对;郁金堂虽然豪华,但是居于此的少妇却形单影只。B.颔联句间藏虚境。风吹树叶、捣衣声声,勾起少妇对久戍远方的征人的思念,此日此况借“十年”而幻化出彼日彼况。C.颈联句间有因果。因为远戍东北的征人音讯渺茫,所以守候京城长安的少妇格外思念、担忧,夜不能寐乃至度夜如年。D.尾联两句余韵长。可生“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之境,可见“玉户帘中卷不去”之情。【小题2】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少妇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乢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联化用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诗句,写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B.白狼河在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丹凤城,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全诗表达的是白狼河北征戍之人对长安城中少妇的无限思念。C.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细品,此指帷帐。诗歌最后一联写月光透过窗纱把帷帐照亮的场景,以“月照流黄”渲染“含愁独不见”的愁绪。D.诗歌中,诗人借隽永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诗歌构思精巧,读起来给人“顺流直下”之感。【小题2】下列诗词中的“月”,与“更教明月照流黄”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小题3】赏析“九月寒砧催木叶”中“催”的表达效果。3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涉江采芙蓉[汉末]《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是取首句为诗题;“一剪梅”是词牌名,规定了该词的形式。B.“荷花”这一意象常象征着美好、爱情和高洁,“芙蓉”“红藕”均指荷花。C.《涉》诗“浩浩”寓相思无尽,李词两个“自”道出对不解人情外物的怨怼。D.《涉》诗的“忧伤”一直伴老,李词的“忧伤”无法消除,都极写忧伤之多。【小题2】两首诗词抒情方式有什么共同点?试简要分析。38.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小题1】这两首词内容都属于_______________题材,都描写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小题2】比较两首词的下阕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39.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小题1】对李清照的《一剪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藕香残”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表现出词人孤独寂寞的感觉。B.“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句中的“独”点出夫妻离别后的孤独,暗含对丈夫归来的切盼。C.“花自飘零水自流”拿花来比喻岁月流逝,不见丈夫归来,内心极度悲伤。D.“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由外到内,此消彼长,表现出内心难消的愁绪。【小题2】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始于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0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D.词按照风格分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李清照属于豪放派词人。【小题3】《一剪梅》中词人用平常字眼表现出新奇的意境,写出愁的运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首词中写到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婉动人的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B.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诗歌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遗。C.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D.作者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上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小题2】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小题3】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4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宋)张先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小题1】这首词的上片塑造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小题2】这首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中的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4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小题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华丽,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小题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43.对下面宋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①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②。玉盆③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释)①水沈:木质香料。②然:通“燃”。③玉盆:指荷叶。A.描写是这首词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词中既有对景物、环境的描写,又有对本词抒情主人公——闺中少女的人物描写,环境和人物交融。B.词的上片通过调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景,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同时也烘托了环境的幽静。C.全词所描写的景色美好清新,生机盎然,很好地反衬出了这个闺中少女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形象特点,令人印象深刻。D.词的下片除了继续写景外,还叙述了这个闺中少女午睡醒后的活动:采摘荷叶,清池玩水。4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过秦楼[宋]周邦彦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空见说鬓怯琼梳,容消金镜,渐懒趁时勾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注)①本词是周邦彦知溧水县时所作。②才减江淹:《南史》记载,“江淹少时,宿于江亭,梦人授五色笔,因而有文章。后梦郭璞取其笔,自此为诗无美句,人称才尽”。③情伤荀倩:《世说新语》载,荀粲,字奉倩,娶妻曹氏有艳色。妻亡,叹曰“佳人难再得”。人吊之,不哭而神伤。未几,奉倩亦亡。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从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化出,“笑”“惹破”等写活了恋人的娇憨活泼。B.“闲依”六句先实后虚,将过去与现在、欢乐与愁思进行对比。接着慨叹韶华易逝、天各一方、音信稀少,流露出词人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C.“梅风”三句既写出了季节景物的变化,又通过这种描写间接表现出心上人因相思而内心黯然,可谓景中寓情,刻画至深。D.“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二句承上片“人静”句,以见明河、侵晓、星稀,暗示词人凭栏至晓,通宵未睡。【小题2】请简要赏析“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二句。45.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曲王维桂魄①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注)①桂魄:即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日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的首句写景,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B.王诗的三、四句抒情,主人公殷勤弄筝,沉浸于所弹乐曲之中而忘记归房。C.杜诗中的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D.杜诗中的二、四句写宫女,虽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的话,但情蕴其中,耐人寻味。【小题2】简析两首诗的尾句表达的感情有何共同之处?在表达感情上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思妇闺怨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②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反旆勒燕然?[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秦城:泛指中原之地。秦城一作“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流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陚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小题2】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拟人。“燕语”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形象写出了和平欢乐的场景。
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想象,表现了对征人的挂念。
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第一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第二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第一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第二句更显得沉郁悲壮。【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表述有误。“家住秦城邻汉苑”,这里的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只是在讲述京城与边关的距离遥远,而“皇宫奢靡的生活”与“顿生愦懑之情”都是曲解。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莺啼燕语报新年”中,“燕语”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莺啼燕语”,既是和平宁静的象征,又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形象写出了和平欢乐的场景。
其次,采用了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所以“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第三,采用了虚实结合。“莺啼燕语报新年”意思是“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这是眼前实景,“马邑龙堆路几千”,意思是“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这是想象,表现了对征人的挂念。
最后,运用了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手法。“莺啼燕语”写出了和平宁静和新年佳节时亲人团聚。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第一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第二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第一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第二句更显得沉郁悲壮。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寻觅觅”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寻觅”的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词人想抓住点什么作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词人直接抒写了寂寞难耐的苦楚,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C.上阕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D.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小题2】词人借由“守着窗儿”调动多种感官表现细腻敏感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
【小题1】A
【小题2】①“守着窗儿”感受天气“乍暖还寒”,通过触觉写出心绪不宁;②“守着窗儿”看到菊花铺地,通过视觉写出年华消逝的悲愁;③“守着窗儿”看到孤雁,通过视觉写出孤单凄凉;④“守着窗儿”听着雨声,通过听觉写出度日如年的苦闷;⑤“守着窗儿”借酒浇愁,通过味觉写出愁绪之浓。【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为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空虚,使她寻找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故选A。
【小题2】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乍暖还寒”是说“一时觉暖一时觉凉”。由此可知,词人借由“守着窗儿”感受天气的变化,通过触觉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烦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是说“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作者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通过视觉突出了自己当下的孤单凄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说“满地上落花堆积,菊花已经枯黄陨落,如今还有谁忍心去摘?”,作者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通过视觉写出了对年华消逝的悲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说“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词人“守着窗儿”听着雨声,通过听觉写出了此时度日如年的苦闷;“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说“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独自一人饮酒只会觉得分外凄凉。词人“守着窗儿”借酒浇愁,通过味觉写出愁绪之浓。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小题。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中的“乍”,相当于“忽然”“突然”。B.“最难将息”中“将息”的意思是“保养身体”。C.“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是指“春天黄色的花”。D.“这次第”中“次第”的意思是“情形”“光景”【小题2】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冷冷清清”,写出了环境的凄冷和处境的孤独。B.“如今有谁堪摘”,表明没有谁敢来采摘花朵。C.“独自怎生得黑”,表明词人希望早点天黑。D.“怎一个愁字了得”,说明用一“愁”字可概括词人的心情。【小题3】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见到旧时相识的大雁,让作者的心情由悲转喜。C.满地黄花和梧桐细雨,渲染了悲戚的氛围。D.全词描写了一个内心充满怨情的妇人形象。【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
C.“春天黄色的花”错误,诗歌内容应为秋季,黄花指菊花。
故选C。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能力。
B.“没有谁敢来采摘”错误。“堪”是忍心,意思是,不忍心采摘;
C.“希望早点天黑”错误;意思是孤苦伶仃一个人,怎样挨到天黑。表明日子难熬;
D.“用一‘愁’字可概括”错误。“怎……了得”,哪里是一个愁字概括得尽的?
故选A。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B.“心情由悲转喜”错误。“旧时相识”,是北放来的雁,但国已破,夫已死,物是人非,更添悲凉。不可能“转喜”,只能是更悲。
故选B。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添字丑奴儿·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含蓄深沉地表达出词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B.上片着力前染色蕉树的繁盛,因此才有了下片雨打芭蕉声响之大,更好地体现主人公凄凉的心境。C.词人从北方逃难到南方,听到雨打芭蕉声,漂泊之感顿生。“不惯”不只是词人在水土、气候方面的难以适应,还有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D.上下两片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而且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触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小题2】词人在这首词里写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她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小题1】A
【小题2】相同。①从词作时间来看,两首词都作于南渡之后,词人流落江南之时,饱含着词人对国破家亡、身世漂泊的凄苦之情;②从意象上看,都选取了“梧桐雨声”“芭蕉雨声”等渲染凄清孤苦的景物,刻画出词人孤独无依、寂寞冷清的心境;③结合两首词的上下文来看,《声》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词有“愁损北人”之句,都流露出词人对漂泊他乡,思念故土而不能归的无奈愁思。【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错误,从后文“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可见,词人对芭蕉并无迁怒之意,“谁种”点出芭蕉并非词人所种,体现出其流落江南的命运。
故选A。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
分析思想感情,可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与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来分析。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后,孤身一人漂泊江南的凄苦孤寂之情,其中“梧桐”“细雨”“黄昏”都是表达心境之凄凉苦痛的意象,而雨的“点点滴滴”,更是令词人难捱这凄凉光阴;
本词中,“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三更”“枕上”,已点出词人因国破家亡而愁绪满怀,以至于辗转难眠的心境;“点滴霖霪”的雨滴,恰又是打在芭蕉之上,“芭蕉雨声”与“梧桐雨声”都是营造凄清孤寂心境的意象,“霖霪”一词点出雨声的绵延不断,以至于诗人感到“愁损北人”,甚至吵得她无法入眠,只能“起来听”;实际上哪是雨声烦扰了她呢?实则是她本已满怀孤独凄凉,故而迁怒于芭蕉雨声。
由此看来,这两首词中的“雨”表达的情感相同,均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凄苦冷清的流亡痛苦之情;均蕴含了词人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苦痛;均流露出词人在流亡异乡,思念故土却无法回去的无奈愁思。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孤雁儿李清照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①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②。(注)①吹箫人去:这里引用了萧史、弄玉的典故。相传萧史极善吹箫,秦穆公便将爱女弄玉公主许配给他,后来二人一同成仙而去。此处实指词人亡夫赵明诚。②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小序,语意谦逊,似在咏梅,然本词是一首将咏梅与悼亡熔于一炉,情感真挚的悼亡之作。B.“沉香”二句,承“无佳思”之意,早起之后,沉香时断时续,玉炉已冷,情怀如水寒凉,更突显词人的孤寂凄苦。C.外面不知何人用在笛子吹奏《梅花三弄》,引得梅花破蕊而出,也引出了词人的春情幽恨。D.词中善用典故,如“梅声三弄”、“吹箫人去”以及“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等,让整首词显得典雅含蓄。【小题2】词的下阕“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与《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手法与所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之处?【答案】
【小题1】B
【小题2】这两首词这两句均用了借景抒情,运用外在景物的渲染(以声衬情),如《孤雁儿》的小风、疏雨,《声声慢》梧桐、细雨等,来烘托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情。【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沉香时断时续”错,“沉香断续玉炉寒”指。沉香燃尽了没有再往香炉中添续,香炉的温度也就凉了。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题干给出了明确的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比较的对象是“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词,比较的内容是手法与所抒发的情感上的相同点。这样就给了答题思路。首先,两句词,“小风疏雨萧萧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写景;“又催下、千行泪”“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抒情,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两句词虽然呈现的景象不同,但抒发的情感相同,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情。并且这种情感的抒发,都是借景物引发出来的,景物特点和情感一致,景物起到了烘托情感的作和。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南王琪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树半晴阴”描绘出江天云树,时晴时阴的画面,给人捉摸不定、变化莫测之感。B.“山下”“柳边”两句塑造了遥远而缥缈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凄清伤感的心情。C.“南北别离心”一句从怀古到咏怀,从空间到时间,再现了行客的“凄凉意”。D.“行客莫登临”中的“莫”字表达了作者登临时的孤独和落寞,劝勉行客莫要登临。【小题2】“帆去帆来天亦老,湖生潮落日还沉”备受称赞,下列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帆去”句,江中船帆来来去去,历经人世变迁,天若有情也要为之衰老。“天亦老”化用李贺诗“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B.“潮生”句,江中湖水时起时落,阅尽沧海桑田,太阳还是日日西沉。“帆去帆来”和“潮生潮落”都是虚写江边景物,但却深含怀古之情,给人一种人事迁、历史悠悠之感。C.“帆去帆来天亦老,湖生潮落日还沉”,借景抒情,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和兴废难料的孤独寂寞之情。D.诗人们常把人世变化,和自然变化寓于“帆”和“潮”之中,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和“潮打空城寂寞回”。表达出强烈的因离别而产生的感伤情绪。【答案】
【小题1】C
【小题2】B【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
C.“从空间到时间”错误,前面“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既是写实景,又是怀古,应是从时间角度分析的;“南北别离心”中,北方大片土地被异族占领,“南北”相望,骨肉亲人被迫分离。“南北”是从空间角分析的。所以,应为“从时间到空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B.“‘帆去帆来’和‘潮生潮落’都是虚写江边景物”错误,由上句中“江南岸”可知,“帆去帆来”和“潮生潮落”都是作者在江边所见之景,所以应为“实写”。
故选B。7.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诗,完成下面小题。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其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比兴,将思妇的情思喻为绵绵不绝的“青青河畔草”,营造了一种青草萋萋、情思般延绵的景象。“绵绵思远道”是全诗的关键句之一,统领全篇,引起了下文思妇的一系列咏叹与想象。B.“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前两句写入梦,中两句写梦中境况,末两句写梦醒后的情态。C.从“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两句中,可见主人公独守空房,冷落凄清,无人可相安慰,与他人形成鲜明对比。D.“长跪读素书”表现了主人公思念之深,急切想要知道丈夫状况的心情,也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崇拜和恭敬。【小题2】从下列诗句中选择你认为最能契合《饮马长城窟行》中抒情主人公情感的一句,并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A.“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唐·温庭筠《望江南》)
B.“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春怨》)
C.“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方知海非深。”(唐·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D.“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E.“衾冷添炭寒增衣,夜读更深早歇息。君旁此刻无人伴,饮食起居当顾己。”(无名氏)【答案】
【小题1】D
【小题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音信皆无,如诗中先说“思远道”,就说“不可思”,只有在梦中才能相见,但刚一说梦,又忽然觉得梦境非真,相见仍然艰难。【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D.“也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崇拜和恭敬”错误,并不能表现出崇拜和恭敬之意,汉代人的标准坐姿——跽坐,也就是跪坐方式,结合语境“跪”当指“跪坐”。
故选D。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所给诗句中包含的情感,然后到诗歌中找到与之相同的情感。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意思是“成百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这是说自己思念的人音信皆无,内心满是失落。再看这首诗歌,由河边青绵延至远方引发对远道之人的思念,但接着说“远道不可思”;又说梦中见到远道之人就在身边,但醒来发现远道之人还在异乡,而异乡也各有不同的地区,远道之人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接着说同乡游子都回家了,但无人可以告诉自己远道之人的讯息,由此可知,这首诗歌也是表达对远道之人的思念,但远道之人却音信皆无。因此是最能契合《饮马长城窟行》中抒情主人公情感的一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意思是“赶飞黄莺,不让它在枝上啼叫。啼叫时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辽西跟丈夫相见了”,表达与丈夫梦中相见之意,表达对丈夫的思念。本诗也提到“宿昔梦见之”。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方知海非深”意思是“埋怨郎君的情意不能像潮水一样来去有定时,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水并不算深”,而本诗也提到“枯桑知天风,海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