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站(桩)技术规范汇录423_第1页
充电站(桩)技术规范汇录423_第2页
充电站(桩)技术规范汇录423_第3页
充电站(桩)技术规范汇录423_第4页
充电站(桩)技术规范汇录4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充电站(桩)技术规范汇录2/2 充电站(桩)技术规范汇录目录县域示范性公用集中式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规范 4电动汽车公用充电站能源消耗限额 27电动汽车储能充电站设计规范 32电动汽车充电站(桩)服务与管理规范 56内河港口船舶充电站通用技术要求 68电动汽车充电站防雷技术规范 83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技术规范 93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站建设与管理指南 111公交充电站运维管理服务规范 119电动汽车充电站(桩)验收规范 148电动汽车充电站(桩)防雷技术规范 166高原山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站应急管理指南 174电动汽车充电站消防安全技术标准 200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 210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与管理规范 222电动汽车充电站(桩)运营及服务规范 247电动汽车充电站管理与服务规范 269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服务管理规范 286电动汽车充电站验收规范 299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的一般要求 33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充电站 338电动汽车储能充电站设计规范 356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一般要求 364风光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技术要求 368电动汽车立体充电站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382电动公交车充电站安装施工验收规范 391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规范 410电动汽车充电站安全要求 417县域示范性公用集中式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规范来源:DB41/T2635—2024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县域示范性公用集中式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基本要求、充电站规划、供配电系统、充电系统、监控与通信、土建、消防、节能与环保、互联互通、施工和竣工验收。本文件适用于县域示范性公用集中式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7945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GB/T18487.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0234.2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GB/T20234.3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7930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GB/T28569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GB/T29316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电能质量技术要求GB/T29317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术语GB/T29318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电能计量GB/T29781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GB/T36278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配电网技术规范GB/T41578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7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06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7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91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5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流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2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50575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617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1251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309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T51313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NB/T33001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NB/T33002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NB/T33004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规范NB/T33005电动汽车充电站及电池更换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NB/T33007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池更换站监控系统与充换电设备通信协议DL/T448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502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T5210.1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一部分:土建工程3术语和定义GB/T293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充电设施采用整车充电方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相关设施的总称。[来源:GB/T29317—2021,3.1.1]3.2公用集中式充电站在固定位置集中建设多个充电桩,同时为多辆电动汽车提供社会化充电服务的场所,主要由三台及以上交直流充电桩,以及相关供电系统、充电系统、监控系统组成。3.3县域示范性充电站在县域范围内先行示范建设的电动汽车公用集中式充电站。3.4充电设备以传导或无线方式与电动汽车或动力蓄电池连接,为其提供电能的设备。[来源:GB/T29317—2021,3.3]3.5直流充电桩固定连接至交流或直流电源,并将其电能转化为直流电能,采用传导方式为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充电的专用装置。3.6交流充电桩采用传导方式为具备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能的专用装置。3.7供电系统为充电站提供电源的电力设备和配电线路组成的系统。3.8充电系统充电站内的所有充电设备、电缆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的系统。3.9监控系统对充电站内设备运行状态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包含充电站的用电状态、设备运行状态、环境监视、故障及报警等监控。4基本要求4.1设计和建设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关资质。4.2应在主管部门省级充电设施监管平台完成项目立项和竣工验收材料提交。4.3应满足消防安全、用电安全、节能和环境保护要求。4.4运营企业应具有河南省充电设施运营商资质。5充电站规划5.1建设规模充电站规模宜结合所在县域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综合确定,宜分为:大型充电站、中型充电站、小型充电站,其中大型充电站规模为30及以上车位,中型充电站规模大于10车位且小于30车位,小型充电站规模为10及以下车位,充电站设计方案见A.1、A.2和A.3。直流充电桩每枪不低于60kW,交流充电桩每枪不低于7kW。5.2站址规划5.2.1站址规划应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配电网规划相协调。5.2.2站址选择应符合GB50966的规定。5.3规划设计5.3.1站区布置县域充电站站区总布置应符合总体功能要求,并满足站内工艺布置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利和节约用地的要求。根据功能宜划分为:供配电区、充电区、行车道、消防区、商超休息区。5.3.2供配电区供配电区主要有变压器及高低压配电装置,供配电设施布置宜尽量靠近充电设备。5.3.3充电区5.3.3.1充电区主要有充电设施和充电车位。5.3.3.2充电设施布置宜结合车位合理布置并便于使用、操作及检修,充电设施底座应满足防撞、防积水要求。5.3.3.3充电车位应与站内行车道统筹布置,便于车辆停放。5.3.4行车道5.3.4.1站内道路设置应满足消防和服务车辆通行,以及车辆疏散。5.3.4.2出入口设置应结合站址周围道路条件合理确定,宜分开设置并明确指示标识。5.3.4.3进出站道路应与站外市政道路顺畅衔接,站内车位和道路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5.3.5消防区消防设备宜整体存放,辅以部分车位分散存放。5.3.6商超休息区商超休息区主要为车主提供便民服务。建筑面积设计应综合考虑充电站规模、使用人数及需求。6供配电系统6.1设计要求6.1.1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52的规定。6.1.2供配电装置的布置应符合GB50053的规定。6.1.3供配电系统低压母线及二次回路应符合GB50149的规定。6.1.4供配电系统低压配线应符合GB50054、GB50575的规定。6.1.5供配电系统电能计量应符合DL/T448的规定。6.1.6供配电系统电能质量应符合GB/T12326的规定。6.1.7供配电系统防雷接地设计应符合GB/T50065的规定。6.2主要设备选型6.2.1变压器可采用屋外箱式变电站;10kV进线可采用负荷开关配合熔断器或断路器;低压侧采用框架、塑壳断路器。变压器型号和配置等技术参数应符合GB50053的规定。供配电系统变流柜及控制柜等盘柜应符合GB50171的规定。6.2.2中压电力电缆宜选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类型,低压电力电缆宜选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类型,也可选用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类型。电缆型号和配置等技术参数应符合GB50168、GB50303的规定。6.2.3站用电源电压应采用交流380V/220V。照明光源宜以高效节能灯为主。应急照明灯及应急疏散指示灯宜自带蓄电池。主要场所照度及功率密度值设计应符合GB50034的规定。6.2.4充电站功率因数应达到0.95及以上。7充电系统7.1设计要求7.1.1充电系统设计要求应符合GB/T18487.1的规定。7.1.2充电设备充电接口应符合GB/T20234.2、GB/T20234.3的规定。7.1.3充电系统通信协议应符合GB/T27930、NB/T33007的规定。7.1.4充电系统电能质量应符合GB/T12326、GB/T29316的规定。7.1.5充电系统电能计量应符合GB/T28569、GB/T29318的规定。7.1.6充电系统防雷接地设计应符合GB/T50065的规定。7.1.7充电系统环境条件及防护应符合NB/T33001、NB/T33002的规定。7.1.8充电设备应在桩体醒目位置标识操作说明文字及图示。7.2主要设备选型7.2.1直流充电桩设备性能及配置应符合NB/T33001的规定,并具有以下功能:a)计量功能,包括显示充电时间、充电电量及充电费用信息等;b)刷卡启动、停止功能;c)运行状态、故障状态显示功能;d)充电连接异常时自动切断输出电源的功能;e)锁止装置功能;f)动态调整充电参数的功能;g)获得车载电池状态参数的功能;h)过压、欠压、过负荷、短路、漏电保护和自检功能;i)记录充电行为功能,记录内容包括充电起始时刻、起始时刻电量值、结束时刻、结束时刻电量值和充电电量;j)外部手动设置参数和手动控制的功能。7.2.2交流充电桩设备性能及配置应符合NB/T33002的规定,并具有以下功能:a)计量功能,包括显示充电时间、充电电量及充电费用信息;b)刷卡启动、停止功能;c)运行状态、故障状态显示功能;d)充电连接异常时自动切断输出电源的功能;e)锁止装置功能;f)与监控管理系统的通信功能;g)记录充电行为功能,记录内容包括充电起始时刻、起始时刻电量值、结束时刻、结束时刻电量值和充电电量。7.3充电设施布置7.3.1充电车位布置应与站内行车道统筹考虑,便于车辆出入和停放。7.3.2充电设备布置和使用应不妨碍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和紧急疏散。7.3.3充电设备应靠近车位布置,便于充电使用和维修。7.3.4充电设备布置要有防雨措施,充电区上方可安装雨棚。7.3.5充电设备位置应与永久建筑物应保持0.5m及以上距离。7.4安装要求7.4.1充电系统应采用接线端子与配电系统相连。7.4.2充电设备金属壳体应设置接地端子(螺栓),应有接地标志保护接地端子可靠接地。7.4.3充电设备应垂直安装于与地平面垂直的立面,偏离垂直位置任一方向的误差不应大于5°。7.4.4室外充电设备基础应高出充电站地坪0.2m及以上,宜在设备附近设置防撞栏,且应不阻挡行车视线。8监控和通信8.1监控系统8.1.1应配置监控系统,包括充电监控系统、供配电监控系统和安防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宜配备不间断电源系统。8.1.2充电监控系统应能实现充电设备运行和充电过程中的监视、保护、控制、管理和事故情况下的紧急处理。充电监控系统应包含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备份与恢复、事件记录、充电信息管理等功能。8.1.3供配电监控系统应实时采集和记录供电系统运行信息,对供电状况、电能质量、开关状态、设备运行参数等监视和控制。供配电监控系统应包含遥测、遥视、遥控、保护动作、继保管理、历史告警查询、告警级别设置、消闪及光字确定、对时等功能。8.1.4安防监控系统应包含环境监测、设备安全监控、出入口控制、防火防盗及视频监控、停车场管理,应能实现在发生危机安全事件时发出声光告警,显示、记录、回放事件前后的监控信息,且信息保存时间满足相关管理要求。8.2通信8.2.1县域充电站数据传输安全应符合GB/T41578、GB/T22239的规定。8.2.2县域充电站通信设计应符合GB50966、GB/T36278的规定。9土建9.1站区建(构)筑物9.1.1县域充电站内建(构)筑物应按工业建筑标准设计,做好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9.1.2县域充电站内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应符合GB50016的规定。9.1.3县域充电站建(构)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等应符合GB50007、GB50009、GB50010、GB50011、GB50017、GB50191的规定。9.2给排水9.2.1生活给水和排水设计应符合GB50015、GB50268的规定。9.2.2优先采用市政自来水作为站区水源,应设供水总管水表等流量计量装置。9.2.3雨水排水系统宜采用有组织排水方式排入市政雨水系统,当不具备集中排水条件时,站内地面雨水可散流排出站外。9.2.4产生的生活污水宜排入市政管网,不具备条件的宜集中收纳后处理。9.2.5餐厨含油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方可排入站区污水管网。9.3采暖通风9.3.1采暖设备宜使用空调或分散式电暖气,使用分散式电暖气应满足房间采暖和安全防火要求,设计应符合GB50019的规定。9.3.2监控室、商超休息区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宜设置空气调节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应符合GB50019的规定。9.3.3室内配电间宜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系统,通风量应按排除室内设备散热量确定,使夏季室内环境温度不高于40℃,冬季室内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10消防10.1消防设计消防给水、防火分区、安全疏散、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烟与排烟系统、电气系统等设计应符合GB50974、GB50016、GB50067、GB51251的规定。10.2灭火器配置10.2.1宜充分利用市政消防设施。10.2.2建筑物灭火器的配置应符合GB50140的规定。10.2.3应设置火灾报警系统,消防控制器应设置在监控室内。10.3消防照明与疏散消防照明与疏散系统设计应符合GB17945的规定。11节能与环保11.1规划、设计和建设应符合国家节能政策,合理利用能源。11.2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GB8978的规定。11.3噪声排放标准应符合GB12348的规定。11.4建筑物宜采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应不采用粘土实心砖。11.5应采用节能变压器。12互联互通12.1应具有充电设施运营管理系统。12.2充电设施运营管理系统应能对其充电设施进行有效管理、监控和运营服务,并对运营数据进行监测、采集、存储、备份和恢复。12.3充电设施运营管理系统应与主管部门省级充电设施监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上传信息包含但不限于充电设备实时电压、实时电流、实时功率、实时温度、实时状态、报警状态、充电订单。13施工13.1工程测量应符合GB50026的规定。13.2施工应符合GB50016、GB/T50065、GB50093、GB50312的规定。13.3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应符合GB50268的规定。13.4钢结构施工应符合GB50205的规定。13.5防雷接地装置施工应符合GB/T21431、GB50966的规定。13.6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应符合GB50617、GB50966的规定。13.7供配电设备施工与安装应符合GB50255、GB50575、GB50149、GB50168、GB50171的规定。13.8消防灭火系统安装应符合GB50067、GB51309的规定。14竣工验收14.1县域充电站项目竣工验收应符合电力建设施工、验收及质量检验评价按DL/T5210.1的规定。14.2竣工验收流程和要求应符合NB/T33004的规定。14.3验收条件具备后,建设管理单位参照附录B组建验收工作组。14.4验收工作组参照附录C进行验收,并签署竣工验收报告。附录A(资料性)县域充电站设计方案A.1小型充电站设计方案10车位配置4台120kW直流充电桩(1桩2枪)和2台7kW交流充电桩(1桩1枪)的小型充电站设计方案为:a)规模:站区用地面积1225m2,建设功率494kW;b)平面布置:充电区位于站区中部,行车道环绕充电区布置;站区宜设2个进出口,便于车辆通行;建筑物集中布置于站区一侧,供配电区位于站区一角并与建筑物轴线对齐;c)示意图:见图A.1。A.2中型充电站设计方案20车位配置10台120kW直流充电桩(1桩2枪)的中型充电站设计方案为:a)规模:站区用地面积1435m2,建设功率1200kW。b)平面布置:充电区位于站区中部,行车道环绕充电区布置;站区设2个进出口,便于车辆通行;建筑物集中布置于站区一侧,供配电区位于站区一角并与建筑物轴线对齐;c)示意图:见图A.2。A.3大型充电站设计方案30车位配置15台120kW直流充电桩(1桩2枪)的大型充电站设计方案为:a)规模:站区用地面积2088m2,建设功率1800kW。b)平面布置:充电区位于站区中部,行车道绕充电区“U”型布置;站区设2个进出口,便于车辆通行;建筑物集中布置于站区一侧,供配电区位于站区一角并与建筑物轴线对齐;c)示意图:见图A.3。附录B(资料性)电动汽车充电站验收申请书和验收证书样式B.1电动汽车充电站验收申请书样式见表B.1。表B.1电动汽车充电站验收申请书B.2电动汽车充电站验收证书样式见表B.2。表B.2电动汽车充电站验收证书附录C(资料性)电动汽车充电站验收表C.1供电系统验收表见表C.1。表C.1供电系统验收表C.2充电系统验收表见表C.2。表C.2充电系统验收表C.3监控系统验收表见表C.3。表C.3监控系统验收表C.4土建及其他配套设施验收表见表C.4。表C.4土建及其他配套设施验收表C.5消防设施验收表见表C.5表C.5消防设施验收表

C.6节能环保验收表见表C.6。表C.6节能环保验收表电动汽车公用充电站能源消耗限额Energyconsumptionlimitofelectricvehiclepublicchargingstation来源:DB11/T2160—2023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电动汽车公用充电站能源消耗限额的技术要求、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节能管理与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电动汽车公用充电站能源消耗限额的计算、管理、评价和监督。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28569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GB/T29318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电能计量DB11/T880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充电站chargingstation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专用场所。注:充电站由多台集中布置的充电设备以及相关的供电设备、监控设备、配套设施等组成。[来源:GB/T29317—2021,3.1.1.1]3.2供电系统power-supplysystem为充电站提供电源的电力设备和配电线路组成的系统。[来源:GB/T29317—2021,7.1]3.3充电系统chargingsystem由充电站内的所有充电设备、电缆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的系统。[来源:GB/T29317—2021,7.2]3.4监控系统supervisorandcontrolsystem应用信息、网络及通信技术,对充电站内设备运行状态和环境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来源:GB/T29317—2021,7.3]3.5充电站电能利用性能系数performancecoefficientofelectricenergyutilizationinchargingstation统计期内充电站的输入电量与输出电量之比。4技术要求4.1充电站电能利用性能系数的限定值、准入值和先进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充电站电能利用性能系数的限定值、准入值和先进值4.2在用电动汽车公用充电站电能利用性能系数应符合表1中限定值的要求。4.3新建电动汽车公用充电站电能利用性能系数应符合表1中准入值的要求。4.4充电站应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管理,使电动汽车公用充电站电能利用性能系数达到表1中先进值的要求。5统计范围5.1充电站的输入电量包括供电系统、充电系统、监控系统的电能消耗量,不包括充电站内人员办公区域的照明、空调等系统的电能消耗量。5.2充电站的输出电量包括充电站内所有充电桩的输出电量之和。5.3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应以年度为周期统计。6计算方法充电站电能利用性能系数应按公式(1)计算。

7节能管理与技术措施7.1节能管理7.1.1应建立能源管理制度,明确能源管理岗位职责,加强运营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7.1.2应建立能耗统计体系,建立各充电站能耗统计、核算和分析结果的文件档案。7.1.3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符合GB17167的要求。能源计量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并有可溯源的原始记录。7.1.4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电能计量应符合GB/T29318的计量要求、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应符合GB/T28569的计量要求。7.1.5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得采用国家已公布的淘汰产品。7.1.6充电站的运营管理应符合DB11/T880的要求。7.2节能技术措施7.2.1宜采用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对充电站用电进行监控分析,实现充电站的优化运行。7.2.2在“无人值守”的自助式充电站,宜采用智能化、充电停车一体化等技术措施提高充电车位的利用率。7.2.3充电站内照明设备宜选用高效节能光源。7.2.4鼓励优先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参考文献[1]GB/T29317—2021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术语[2]DB11/T1455—2017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电动汽车储能充电站设计规范Designspecificationforenergystoragechargingstationofelectricvehicle来源:DB61/T1758—20231范围本文件为推广电动汽车储能充电站(以下简称电站)技术的应用,规范了电站的设计,做到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本文件适用于电化学介质储能的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功率为500kW且容量为500kW·h及以上的电站的设计,功率为500kW且容量为500kW·h以下的电站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GB51048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GB/T34120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GB/T34131电力储能用电池管理系统IEC60870-5-104Telecontrolequipmentandsystems-Part5-104GB/T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50060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DL/T5222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规程GB5005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582室外作业场地照明设计标准DL/T5390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GB19517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DL5009.3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3部分:变电站GB/T1428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DL/T5003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DL/T5202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44电力通信运行管理规程GB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DL/T5044电力工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GB503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9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L/T5457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2015年版)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870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3术语和定义GB/T19596、GB5096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储能系统energystoragesystem通过储能介质进行可循环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设备系统。3.2储能单元energystorageunit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及其相连接的功率变换系统组成的最小储能系统。[来源:GB51048-2014,2.2.0.2]3.3功率变换系统powerconversionsystem(PCS)与储能电池组配套,连接于电池组与电网之间,把电网电能存入电池组或将电池组能量回馈到电网的系统,主要由变流器及其控制系统构成。[来源:GB51048-2014,2.2.0.4]3.4储能变流器powerconversionsystem电化学储能系统中,连接于电池系统与电网(和/或负荷)之间的实现电能双向转换的变流器。[来源:GB/T34120-2017,3.3]3.5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system(BMS)监测电池的状态(温度、电压、电流、荷电状态等),为电池提供管理及通信接口的系统。[来源:GB/T34131,3.6]4站区规划和总平面布置4.1站区规划应遵从功能分区明确,节约用地原则。4.2站区宜包括站内建筑、站内外行车道、安全通道、电动汽车充电区、临时停车区、储能系统区及供配电设施等。4.3应与站外已有或规划的道路、排水系统、周围场地标高等相协调。4.4户外敞开式电站储能区应设置栅栏、围墙等。4.5站区围墙、大门和站内道路应满足设备运输、安装、运行、检修、消防等要求。4.6站区道路宜布置成环形,如有困难时应具备回车条件;站内环形消防通道路面宽度宜为4m,站区运输道路宽度不宜小于3m;站内道路的转弯半径应根据行车要求确定,但不应小于7m。4.7站区的管道、沟道应按最终规模统筹规划。4.8站区宜单独设置车辆出入口。5储能系统5.1储能单元5.1.1储能系统充电装置功率因数不应小于0.95。5.1.2储能单元应根据储能类型、电站容量、接入电压等级、功率变换系统性能、电池的特性和要求及设备短路电流耐受能力进行设计。同组储能电池应由同型号、同容量、同制造厂的产品组成。5.1.3电池组的成组方式及其连接拓扑应与功率变换系统的拓扑结构相匹配,并应减少电池组并联个数。5.1.4电池组回路应配置直流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开断、保护设备。5.1.5电池组的出口回路、充电装置直流侧出口回路应采用直流断路器或隔离开关。5.1.6电池组的电池裕度应根据电池的寿命特性、充放电特性及最佳充放电区间和经济性进行配置。5.1.7储能单元设备应选择节能、环保、高效、安全、可靠、少维护型设备。5.1.8储能系统输出的交流电源和电站配电的低压电源的进出线开关、分段开关宜采用断路器。来自不同电源的低压进线断路器和低压分段断路器之间应设机械闭锁和电气连锁装置,防止不同电源并联运行。5.1.9储能监控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a)储能监控系统应具备数据读取、数据处理与存储、控制调节、事件记录、报警处理、报表管理和打印功能、可扩展性、对时等功能;b)数据读取功能:通过电池管理系统读取储能电池的电和热相关的参数,读取储能电池的荷电状态,最大充放电电流(或者功率);c)储能监控系统应能够实现双向充放电设备发控制命令、控制充放电设备的起停、紧急停机、远方设定充放电参数的控制调节功能;5.1.10储能监控系统应提供图形、文字、语音等一种或几种报警方式,并具备相应的报警处理功能。5.2功率变换系统5.2.1功率变换系统交流侧电压宜从表1的标准值中选取表1交流侧电压5.2.2功率变换系统的额定功率宜从表2的标准值中选取。表2额定功率5.2.3功率变换系统功能、性能要求应与储能单元需求相匹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具备并网充电、并网放电、离网放电三种基本功能;b)应具有有功功率连续可调功能;c)应具有无功功率调节能力;d)应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5.2.4功率变换系统的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采集功率变换系统交、直流侧电压、电流等模拟量和装置正常运行、告警故障等开关量信息;b)应接收电池管理系统上送的电池电压、温度、计算电量等模拟量和故障告警等开关量保护、联合控制所需信息;c)应完成装置运行状态的切换及控制逻辑,且应包括功率变换系统的启停、控制方式的切换、运行状态的转换;d)应具备保护功能,确保各种故障情况下的系统和设备安全。功率变换系统保护配置宜符合表3的规定;表3功率变换系统保护配置e)宜支持IEC61850、IEC60870-5-104、CAN或ModubsTCP/IP通信,并应能配合监控系统及电池管理系统完成储能单元的监控及保护。5.2.5在额定运行条件下,功率变换系统的效率应符合GB51048的要求。5.3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5.3.1电池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选择安全、可靠、环保型电池;b)应采用模块化设计;c)容量应与储能单元容量、能量相匹配;d)不应过充、过放;e)应具有安全防护设计。在充、放电过程中外部遇明火、撞击、雷电、短路、过充过放等各种意外因素时,不应发生爆炸;5.3.2电池管理系统选型应与储能电池性能相匹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供电电源可采用交流或直流电源。其中交流电源额定电压宜为220V,直流电源额定电压宜为110V或220V;b)电池管理系统与电池相连的带电部件和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MΩ;c)电池管理系统应经受绝缘耐压性能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应无击穿或闪络等破坏性放电现象;d)所检测状态参数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表4的规定;表4状态参数测量误差e)SOC估算精度要求宜符合表5的规定;表5SOC估算精度f)应能在供电电源电压上限、下限时,持续运行1h,且状态参数测量精度满足要求;g)应全面监测电池的运行状态,包括单体/模块和电池系统电压、电流、温度和电池荷电量等,事故时发出告警信息;h)应可靠保护电池组,宜具备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流保护、过温保护和直流绝缘监测等功能;i)电池管理系统的均衡功能宜按电池特性合理配置;j)宜支持CAN或ModbusTCP/IP通信,配合功率变换系统及站内监控系统完成储能单元的监控及保护。电池室应有良好的通风,无腐蚀气体,干净整洁;室内温度宜为10℃~35℃。5.4布置5.4.1设备布置应遵循安全、可靠、适用的原则,便于安装、操作、搬运、检修和调试,预留分期扩建条件。5.4.2设备宜选用户内布置。5.4.3户外布置的储能系统,设备的防污、防盐雾、防风沙、防湿热、防水、防严寒等性能应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柜体装置外壳防护等级宜不低于IP54。5.4.4户内布置的储能系统应设置防止凝露装置。5.4.5储能系统设备可采用标准柜式,也可采用框架式。站内功率变换系统尺寸宜保持一致,站内电池柜/架尺寸宜保持一致。储能系统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储能系统四周或一侧应设置维护通道,其净宽不应小于1200mm;b)当储能系统采用柜式结构多排布置时,柜式布置维护通道宽度宜满足表6的规定,且不宜小于单侧门宽加800mm。表6柜式布置维护通道宽5.4.6功率变换系统在站内布置应有利于通风和散热。5.4.7电池的布置应满足电池的防火、防爆和通风要求。5.4.8电池管理系统宜在电池柜内合理布置或就近布置。6电气一次6.1并网要求6.1.1电站接入电网的电压等级应根据电站容量及电网的具体要求确定。6.1.2电站接入电网公共连接点电能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12325、《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2326、《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和《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15543的规定,向电网馈送的直流电流分量不应超过其交流额定值的0.5%。6.1.3电站有功、无功功率控制应满足应用需求,动态响应速度应满足并网调度协议的要求。6.1.4电网频率异常时的电站响应,应符合下列要求;a)电站并网时应与电网保持同步运行;b)接入电网的电站的频率异常响应特性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接入电网的电站的频率异常响应特性要求6.1.5电网电压异常时的电站响应,应符合下列要求:a)无低电压穿越能力要求的电站,电压异常响应特性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电站的电压异常响应特性要b)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要求的电站,当并网点电压在额定电压的85%及以上时,电压异常响应特性应符合表8的规定;当并网点电压在额定电压的85%以下时,电站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应满足并网调度协议的要求。6.1.6电站的无功补偿装置配置应按照电力系统无功补偿就地平衡、便于调整电压和满足定位需求的原则配置。6.1.7并网运行模式下,不参与系统无功调节时,电站并网点处超前或滞后功率因数不应小于0.95。6.1.8电站的接地形式应与原有电网的接地形式一致,不应抬高接入电网点原有的过电压水平和影响原有电网的接地故障保护配合设置。6.2电气主接线6.2.1应根据电站的规划容量、电压等级、线路和变压器连接元件总数、储能系统设备特性等要求确定,并应满足供电可靠、运行灵活、节约投资和便于过渡或扩建等要求。6.2.2高压侧接线形式宜选用单母线、单母线分段等接线形式。当电站经双回路接入系统时,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6.3电气设备选择6.3.1应满足电站各种运行方式的要求。6.3.2电气设备和导体选择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GB50060和DL/T5222的规定。对于20kV及以下电站还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GB50053的规定。6.4电气设备布置6.4.1应结合接线方式、设备形式及电站总体布置综合确定。6.4.2应符合GB50060、GB50053的规定。6.5站用电源及照明6.5.1应根据电站的定位、重要性、可靠性要求等条件确定。电站宜采用单回路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时,宜互为备用。6.5.2站用电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54的规定。6.5.3电气照明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GB50034、GB50582和DL/T5390的规定。6.5.4照明设备安全性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GB19517的规定;灯具与高压带电体间的安全距离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DL5009.3的要求。7系统及电气二次7.1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7.1.1应满足电力网络结构、电力系统、电气主接线和电站的各种运行方式的要求。7.1.2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14285的规定。7.2调度自动化7.2.1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DL/T5003的规定。7.2.2电站可配置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监测点宜选择在储能电站接入电力系统的并网点。7.2.3电站的关口计量点应设置于两个供电设施产权分界点或合同协议规定的贸易结算点。7.2.4电站电能量计量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DL/T5202的规定。7.2.5电能计量装置宜具备电能计量信息远传功能。7.2.6采用网络方式上传信息的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设计,应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7.3通信7.3.1电站系统通信应满足监控、保护、管理、通话等业务对通道及通信速率的要求,并应预留与上级监控系统通信接口。7.3.2电站通信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DL/T544的规定,中、小型电站设备配置可根据当地电网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化。7.3.3站用通信设备宜采用一体化电源,事故放电时间不应小于2h。7.3.4通信设备宜与电气二次设备同室布置。7.3.5电站通信宜采用网络方式。7.3.6通讯系统应符合GB50966的规定。7.4计算机监控系统7.4.1应能实现对电站监视、测量、控制,宜具备遥测、遥信、遥调、遥控等远动功能。7.4.2宜能够实现多个储能单元的协调控制并根据其功能定位实现削峰填谷、系统调频、无功支撑、电能质量治理、新能源功率平滑输出等控制策略。7.4.3可由站控层、间隔层和网络设备等构成,并应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网络系统实现连接。7.4.4监控系统站控层和间隔层设备宜分别按远景规模规划和本期建设规模配置。7.4.5通信网络宜采用以太网连接,并应具备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7.4.6监控系统与电池管理系统、功率变换系统通信应快速、可靠,通信规约可采用IEC61850、IEC60870-5-104、ModbusTCP/IP等。7.4.7监控系统宜设置时钟同步系统,同步脉冲输出接口及数字接口应满足系统配置要求。7.4.8系统结构应符合GB50966的规定,系统配置的原则应符合GB50966的规定。7.4.9电动汽车充电监控系统应符合GB50966的规定。7.5二次设备布置7.5.1应根据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及特点确定,可分别设主控制室和继电器室。7.5.2主控制室的位置应按便于巡视和观察配电装置、节省控制电缆、噪声干扰小和有较好的朝向等因素选择。7.5.3主控制室宜按最终建设规模在电站的第一期工程中一次建成。7.5.4继电器室布置应满足设备布置和巡视维护的要求,并应留有备用屏位。屏、柜的布置宜与配电装置的间隔排列次序对应。7.5.5主控制室及继电器室的设计和布置应符合监控系统、继电保护设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要求。7.6站用直流系统及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7.6.1电站应设置站用直流系统,宜与通信电源整合为一体化电源。7.6.2电站直流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DL/T5044的规定。7.6.3站用交流事故停电时间应按不小于2h计算。7.6.4电站宜设置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并应满足计算机监控系统、消防等重要负荷供电的要求。交流不间断电源宜采用站用直流系统供电。7.6.5充电装置交流端宜由低压线路供电。7.7视频安全监控系统7.7.1视频安全监控系统的配置应根据电站规模、重要等级以及安全管理要求确定。7.7.2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宜按有、无人值班管理要求布置摄像监视点,应实现对功率变换系统、电池、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站内环境等进行监视。7.7.3应与站内监控系统通信,并可通过专用数字通道实现监控。7.7.4宜能够接受站内时钟同步系统对时,且应保证系统时间一致。7.8安防监控系统7.8.1电站安防监控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348的有关规定,宜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并具有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设计。7.8.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395的有关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a)根据安全管理要求,在电站的充电区、营业窗口宜设置监控摄像机;b)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宜具有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接口。7.8.3入侵报警的设计应符合GB50394的有关规定。根据安全管理要求,宜在电站供电区、电池室、监控室设置入侵探测器。7.8.4电站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396的有关规定。根据安全管理要求,宜在储能充电站出入口设置出入口控制设备。7.8.5电站安防监控系统可以接受时钟同步系统对时,以保证系统时间的一致性。8土建8.1建筑物8.1.1建、构筑物的布置应根据总体布置要求、环境条件、站址地质条件、电池类型以及有利于站房施工、设备安装和运行管理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8.1.2建筑物宜单层布置,可由监控室、配电室、电池室等功能房间组成。8.1.3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满足当地气候条件及节能标准,外墙及屋面应根据电池和其他设备的温度特性、通风和采暖要求采取相应的保温隔热层。8.1.4电池室应防止太阳光直射室内,当设有采光窗时可采用遮阳帘等遮光措施。8.1.5布置有酸性电解液且为非密闭结构电池的电池室:地面应采用易于清洗的耐酸材料;墙面及顶棚宜涂耐酸漆;楼地面标高宜低于相邻房间和过道的楼地面标高不小于20mm,并应设置坡度不小于0.5%的排水坡度,通过耐酸的排水管沟排出作妥善处理。布置有强碱性或其他腐蚀性电解液的电池室,地面、墙面、顶棚亦应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8.1.6电池室及其他电气设备房的通风口、孔洞、门、电缆沟等与室外相通部位,应设置防止雨雪、风沙、小动物进入设施。通风窗、通风机、孔洞的一侧可设细孔钢丝网,门槛处应设置挡鼠板。8.1.7布置有电池或重要电气设备的建筑物屋面防水等级应采用Ⅰ级结构。8.1.8电站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宜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0.5Ω。8.1.9电站的防雷与接地不应与市电配电网共用接地装置。8.1.10电站内的建(构)筑物应设置防直击雷的装置,并宜采用避雷带(网)作接闪器。当彩钢屋面金属板厚度不小于0.5mm、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且紧邻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彩钢屋面可直接作接闪器。8.1.11电站工作场所工作面上的照度标准值不应低于表9规定的数值。表9电站工作场所工作面上的照度标准值8.1.12站内照明灯具应优先选用配光合理、效率高、寿命长的节能灯具。室内开启式灯具的效率不低于75%,带格栅灯具的效率不低于60%。8.1.13储能系统区的照明,应采用防爆型照明器,不应在电池室内装设开关熔断器和插座等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室外照明宜选用金属卤化物灯或高压钠灯。8.1.14室内外照明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维修。照明器与带电导体或设备间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对工作时有可能损坏灯罩的场所,应采用有保护罩的照明器,金属保护罩应与保护地线可靠连接。8.1.15监控室、配电室宜装设事故应急照明装置。疏散通道应设置疏散照明装置,疏散通道及出入口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灯。8.2结构8.2.1主要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8.2.2建筑结构设计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8.2.3建筑楼面、屋面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应按GB50009及DL/T5457的有关规定取用。电池室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应按实际计算。8.2.4建、构筑物的承载力、稳定、变形、抗裂、抗震及耐久性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09、GB5000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2015年版)》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和GB50017等的规定。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9.1电池室应装设环境温湿度控制系统、防爆型通风装置,电池室外应设置排风开关。9.2电池室通风与空调系统中的风管、风口、阀门及保温材料等应采用难燃材料。9.3电站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19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50016的规定。9.4位于严寒或寒冷地区的电站,应设置供暖设施;其他地区可根据工艺与设备需要设置供暖设施。电池室内不应采用明火取暖。采用电采暖时应采用防爆型设备。9.5电池室内通风量应按空气中的最大含氢量不超过0.7%计算,且不应小于3次/h,通风设备采用防爆型。9.6配电装置室夏季室内温度不宜高于40℃,通风系统进排风设计温差不应超过15℃。9.7电气设备房间内不应布置有压的热水管、蒸气管道或空调水管。10给水和排水10.1给水和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15、GB50966的规定。10.2供水水源应根据供水条件综合比较确定,应优先选用已建供水管网供水。10.3生活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749的规定。10.4站区雨水、生活排水、生产废水宜采用分流制。10.5站内生活排水、生产废水应处理符合相关标准后排放或站内回用。11消防11.1一般规定消防设计应根据电站的不同规模、各类电池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消防措施,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11.2站内各建、构筑物和设备的火灾危险分类及其最低耐火等级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建、构筑物和设备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11.3引用标准11.3.1电站内建筑物满足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体积不超过3000m³,且火灾危险性为戊类时,可不设消防给水。不满足以上条件时应设置消防给水系统,消防水源应有可靠保证。11.3.2电站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50016的有关规定,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应按一次设计。11.3.3电站消防给水量应按火灾时最大一次室内和室外消防用水量之和计算。消防水池有效容量应满足最大一次用水量火灾时由消防水池供水部分的容量。11.3.4建筑物灭火器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140的有关规定,电池室危险等级应为严重危险级。11.3.5电池室宜配置砂池。单个砂池容量不应小于1m³,最大保护距离为30m。11.4建筑防火11.4.1电池室可采用多层建筑。建筑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承重的框架或排架结构;当采用钢柱承重时,钢柱应采用防火保护,其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50016的有关规定。11.4.2电池室、主控制室、继电器室、配电装置室、电缆间的安全疏散应符合下列要求:a)建筑面积超过250m²时,其疏散出口不宜少于2个。当配电装置室的长度超过60m时,应增设1个中间疏散出口;b)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门的最小净宽不宜小于0.9m;c)门外为公共走道或其他房间时,该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d)电池室四周隔墙应符合下列要求:e)钠硫电池室隔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4.00h,其他电池室隔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f)隔墙上除开向疏散走道及室外的疏散门外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观察窗时,应采用甲级防火窗;g)隔墙上有管线穿过时,管线四周空隙应采用不燃材料填密实。电池室、控制室的室内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A级。11.5火灾探测及消防报警11.5.1主控通信室、配电装置室、继电器室、电池室、PCS室、电缆夹层及电缆竖井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1.5.2电站内主要建、构筑物和设备火灾报警系统应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电站内主要建、构筑物和设备火灾报警系统11.5.3电池室宜配置感烟或吸气式感烟探测器。对于可能产生可燃气体的电池,电池室宜装设可燃气体报警装置。11.5.4火灾探测及消防报警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116的规定。12环境保护12.1一般规定12.1.1电站的设计应对废水、噪声等污染因子采取防治措施,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2.1.2电站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2348和GB3096的规定。12.1.3电站的电磁防护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8702的规定。12.1.4电站的废水、污水应分类收集、输送和处理;对外排放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8978的规定。向水体排水应符合受纳水体的水域功能及纳污能力条件的要求,防止排水污染受纳水体。12.1.5电站的生活污水应处理达标后复用或排放。位于城市的电站,生活污水可排入城市污水系统,其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GB/T31962的有关规定。12.1.6电站中电池的电解液若发生意外泄漏,不应直接外排,应回收或处理达标后向外排放。12.1.7电池寿命到期后,应由原生产厂家或相关资质的机构等进行回收处理。12.1.8电站的节能与环保应符合GB50966的规定。电动汽车充电站(桩)服务与管理规范Specificationforserviceandmanagementofelectricvehiclechargingstation(spot)来源:DB3401/T289—2023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站(桩)运营的总体要求、服务、管理、评价与改进。本文件适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站(桩)的运营服务与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566.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总则GB/T20501.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导向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总则GB/T28569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GB/T29317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术语GB/T29318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电能计量GB/T29781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GB/T31525图形标志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标志GB/T35273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37024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网关安全技术要求GB/T37025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GB/T37093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接入通信网的安全要求DB34/T5075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29317、DB34/T507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充电站chargingstation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专用场所。注:充电站由多台集中布置的充电设备以及相关的供电设备、监控设备、配套设施等组成。[来源:GB/T29317-2021,3.1.1.1]充电站运营机构chargingstationoperator负责充电站内环境、设施设备等的安装、运营和维护,保障充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机构。充电运营管理系统chargingoperationsystem实现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运营服务、运行监控、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运行决策的系统。4总体要求4.1基本要求4.1.1充电站运营机构应证照齐全,杜绝无证无照经营。4.1.2充电站运营机构应建立并落实可行的运营管理制度、安全与应急管理制度。4.1.3充电站的硬件设施、环境建设、标志标识等技术要求应符合GB/T29781、DB34/T5075的相关规定。4.2软件要求4.2.1充电站运营机构应有能够供充电站以单桩或整站接入的充电运营管理系统,充电运营管理系统应接入市级运营管理平台。4.2.2充电运营管理系统应具有充电信息、客户信息及充电桩信息的记录、存储及查询功能。4.2.3应采用自运营或通过第三方平台方式向客户提供移动端充电信息服务。4.3人员要求4.3.1充电站应根据运营规模合理配置场站服务人员,宜设置负责人、安全员、运行维护人员、充电作业人员等。4.3.2服务人员应佩戴服务标识,使用文明规范用语提供服务,宜掌握本地特色方言。4.3.3服务人员应定期接受岗位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掌握电动汽车安全知识、用电安全知识,具备充电设施应急处理能力等。4.3.4安全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应持电工操作证,充电作业人员应熟悉充电操作规范和流程,按照充电操作规范进行操作。5服务5.1方式5.1.1充电站运营机构宜提供线上或线下多渠道接待服务,服务内容应包括信息咨询、开户与变更、充电业务受理等。5.1.2线上服务应提供包含热线电话和APP、公众号、官网等网络服务渠道,均宜具备24h不间断服务能力。5.1.3线下服务包括设置实体服务窗口,实体服务窗口应公示服务开放时间、配置专门的窗口服务人员和服务设备。5.1.4宜提供充电预约服务,并提供保证客户能按预约时间充电的功能和设施。5.2告知与引导5.2.1应发布提供充电站精准位置信息,支持导航至充电站。5.2.2应按GB/T15566.1、GB/T20501.1的要求,为客户提供明确的入口指示、道路引导和停车充电服务等引导标识。5.2.3应设置公示牌,明确充电站运营机构名称、运营时间、服务范围、收费标准、服务求助热线、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5.2.4应在充电设施设备醒目位置明示以下信息:a)充电操作流程及安全风险提示信息,具体要求参见附录A;b)充电设施的交、直流类型标识信息,具体标识设计应符合GB/T31525的规定;c)设备技术参数信息,应包含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额定功率以及充电接口版本号等信息。5.2.5客户端应显示充电设施实时状态信息,包括设施运营状态及设备使用、闲置、故障等信息。5.2.6设有服务人员执勤的充电站,服务人员应维持车辆充电秩序,出现车辆拥堵,应及时疏导。5.2.7宜提供包括但不限于语音、视频远程服务或现场服务等充电引导服务。3.5充电5.3.1自助充电服务中,宜提供智能语音提示服务,指导客户自助充电。提示内容宜包括充电设备检查、充电前车辆检查、充电过程中不应启动或移动车辆、不应带电插拔充电枪等信息。5.3.2充电过程中,应支持通过客户端实时向客户反馈充电进度信息。5.3.3设有服务人员执勤的充电站,充电过程中,服务人员应定期巡视充电状况,若发现车辆未正常充电,及时记录处理并告知客户。5.3.4充电过程中,若发现冒烟、异味、起火或人员触电事故,场站执勤人员应及时切断电源,视情况启动相应应急预案。5.3.5充电结束后,应通过充电操作流程标识或客户端提示客户确认停止充电、安全拔出枪头并放回原位。5.3.6宜根据充电站规模、充电服务频次及实际需求,合理配备充电作业人员,为客户提供人工辅助充电服务。5.3.7应对作业区停车秩序进行管理,宜采用车桩位智能化管控技术规避非充电车辆和充电完成车辆占位问题。5.4计量与结算5.4.1非车载充电机及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应分别符合GB/T29318、GB/T28569等的规定。5.4.2收费标准应公开透明,根据公示价格核算费用,准确计价。5.4.3宜支持充电卡、现金或第三方支付等多种费用结算方式,费用结算完成后应向客户明示包括充电时长、充电费单价、充电量、费用总额等收费明细。5.4.4应及时向客户反馈支付结果,提供发票获取渠道。5.4.5应建立完善退款机制,客户申请退款(押金、余额),应按双方合同约定,原路径全额退回。6管理6.1设备管理6.1.1配电设备充电站配电设备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a)应做好配电房“防雷、防雨、防鼠、防小动物”四防工作;b)应配备消防器材和绝缘用具,保持功能完好,且摆放整齐;c)配电设备操作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d)应定期检查配电设备运行情况,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6.1.2充电设备6.1.2.1充电站充电设备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a)充电设备应进行编号,编号应纳入充电设备台帐;b)露天设置的充电设备应设有安全防护措施,保证雷雨等特殊天气充电安全;c)应及时清理废弃、退役等不能继续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设备;d)应建立充电设备巡检制度,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并解决。6.1.2.2充电设备巡检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a)根据充电站规模、位置、场站利用率等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合理安排正常巡检次数,频次不宜低于每三个月一次;b)遇到以下情况应安排特殊巡检:•大风、雷雨、冰雪、冰雹、地震等恶劣天气;•新设备投入运行或设备经检修、改造及停运后重新投入运行;•法定节假日、上级通知有重大活动;•充电设施运行可靠性下降或存在发生较大事故事件的可能;•用户投诉反应次数突然增加的情况;c)充电设备巡检内容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d)充电设备巡检中发现故障,应及时处理;若不能及时恢复,应张贴暂停服务标识。6.1.3消防设施充电站应合理配备消防设施,并做好以下管理工作:a)应制定消防设施工器具操作规程,不应随意挪用、埋压、圈占消防设施;b)应定期对消防设施、系统进行检查、维护与保养,发现故障和异常应及时反馈处理;c)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智能防控装置。6.2信息管理6.2.1充电站的网关安全、信息传输、通讯网络接入等应符合GB/T37024、GB/T37025、GB/T37093的规定。6.2.2应规范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客户个人信息,按GB/T35273对客户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未经授权,不得访问、使用客户个人信息。6.2.3设备运行监控数据采集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充电设施运行状态、供电系统运行状态、充电过程数据(充电起止时间、累计充电次数、充电电量等)等信息。6.2.4充电运营管理系统数据存储宜采用服务器本地存储或云存储模式,应对业务信息进行备份,备份介质应妥善保管。6.2.5充电运营管理系统应有防信息泄漏及篡改、防病毒、防网络入侵等措施。6.2.6运营数据保存期限应不低于3年,充电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数据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30d。6.3应急管理6.3.1应建立健全安全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火灾、爆炸专项应急预案;b)车辆伤害专项应急预案;c)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d)设备故障专项应急预案;e)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6.3.2应设置应急小组,合理配备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6.3.3应急物资设备配备齐全,指定场所存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和维护,并做好记录。6.3.4发生突发事故后,应立即按规定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行动迅速,及时处置。6.3.5危险因素消除后,应做好善后处置,对事件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和恢复运营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7评价与改进7.1投诉7.1.1应设立公开投诉电话、邮箱、网站、意见箱、来访等纠纷投诉渠道。7.1.2应建立投诉处理管理机制,明确投诉处理流程,及时听取各方投诉意见,并反馈处理结果,建立投诉档案。7.2评价7.2.1充电站运营机构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顾客满意度情况总体调查。7.2.2充电站运营机构应制定自我评价计划,成立评价小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内容应包括:a)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情况;b)工作人员现场记录情况;c)场站环境、卫生、标识标志等情况;d)客户满意度情况。7.3改进充电站运营机构应统计分析评价的结果,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服务的持续改进,包括:a)对不符合项实施改进,并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b)对用户进行回访,听取用户对处理结果或后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c)分析服务行为和管理制度的符合性和有效性,适时优化内部管理制度。附录A(资料性)充电操作流程及安全风险提示A.1电动汽车充电操作流程见图A.1。

A.2电动汽车充电操作安全风险提示内容见图A.2。

附录B(规范性)充电设备巡检内容充电设备巡检内容见表B.1。表B.1充电设备巡检内容内河港口船舶充电站通用技术要求Generaltechnicalrequirementsoftheinlandshipchargingstationatportarea来源:DB32/T4567—2023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内河港口码头船舶充电站的基本要求、安全性要求和试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扩建内河港口码头用于纯电动船舶、混合动力船舶充电站建设及监督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6934—2013电能计量柜GB/T36028—2018(所有部分)靠港船舶岸电系统技术条件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50150—20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217—2018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T51305—2018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51309—2018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55036—2022消防设施通用规范JTS155—2019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IEC60092⁃353:2016船舶电气装置第353部分:额定电压为1kV和3kV的电力电缆(Electri⁃calinstallationsinships-Part3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