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_第1页
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_第2页
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_第3页
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_第4页
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作为对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核心,是研究人们行为的关键科学决策依据。它涉及到各领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合理保护,也涉及对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以及对于自然环境的有效维护和管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开发等多个关键领域和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由于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日益增长,国土资源使用的种类、规模、结构等都在不断产生着改变,对国土资源的有效使用及其与自然环境、农林牧发展等问题的影响也日益突出。探索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对国土的发展将起着关键的意义。对此我们需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找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为投资者提出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使用的意见。西双版纳州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边疆地区,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西双版纳州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由于城市用地的面积持续扩大,人地关系和环境保护问题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严重,土地利用局势的变化,将严重阻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通过探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动态变化,分析土地资源发展变化条件下的生态环境效应,就可以揭示人类社会活动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规律,对区域国土资源的总体发展,乃至整个西双版纳地区今后的主要功能区和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综合分析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西双版纳州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宏观地分析了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情况,得出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微观规律,再进一步推断出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联系,最后归纳出影响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揭示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1.2.2研究意义从古至今,土地资源都与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存活动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成为人们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最基本的质量保证。土地利用过程是人们活动与自然界对于整个生态景观形成作用的直观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使得人们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能力日益提高。人们为适应自身活动,而进行的各种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环境地表覆被改变,从而导致其他自然环境条件与环境过程改变。在当下剧烈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变迁情况下,其改变主要表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土壤质地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增减、土地形态的变化等方面。生物之间进行的物质传递和能源传递,将影响地区的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从而给地区生态效益带来巨大冲击。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中,合理有效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将给自然环境带来积极正面的作用,而土地的粗放型问题,则直接会造成巨大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土壤侵蚀和对生态敏感性加剧等,在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也将影响人们今后在土地上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于土地利用问题的探讨,对改善人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发都有着重大价值。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外国最早对于土地利用理论的分析,可溯源到德国杜能。杜能在十九世纪前期对德国的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土地利用模型这一概念。注重功能、追求完美城市形式的城市设计理念是德国早期的城市设计思想,但是到了近代在欧美国家大都市建设中产生了新古典主义式的大都市改造设计。虽然在当时都已经形成了城市的可持续设计基本模型,但关于处理城市化关系和实现城市化功能的城市规划方面,则形成了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设计理论。学者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被之间的联系,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发展提供理论基础[1,2]。譬如,法国的勒柯布西埃提出“集中大都市”学说、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及美国著名的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观念”等理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伦敦以地方政府组织的形式研究了英国全国的土地利用状况,最开始的土地利用研究所于1930年建立,英国经济地理学家斯坦普率领他的学生们在英国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并完成了大量的土地利用报告和土地利用专题图。国际地理联合会于1938年在荷兰召开了第十五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会议强调了土地利用调查的重要性。1940年,全球性大范围的土地利用调查开始了,当时有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荷兰、印度、墨西哥等国分别进行了对本国土地资源方面的调查。1.3.2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宏观政策、城市规划等方面,土地使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是一种遵循传统科学研究方式和依据的社会助人服务过程,通过开展关于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土地的动态变化的有关科学研究,通过分析土地使用变动下的生态环境效应,可以发现人为活动与地方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为研究区域国土资源的整体格局,以及区域规划与城市化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策略REF_Ref17216\r\h[3,REF_Ref14099\r\h4]。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于土地利用/覆被演变的有关科学研究在国内外相继进行,并获得了丰硕成果。而当前我国的土地使用变动研究成果,则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动态度建模、土地资源利用过程建模,以及土地资源利用转移矩阵建模等方面REF_Ref13511\r\h[5,REF_Ref13527\r\h6]。陶蕴之等人利用转移矩阵的模型,对环渤海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展开深入的研究REF_Ref7654\r\h[7]。学者黎雅楠在2021年于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中基于ArcGIS平台及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研究了199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期为当地科学开展生态治理提供决策参考REF_Ref11685\r\h[8]。学者曹宇鹏于2021年在林芝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中探究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三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REF_Ref12326\r\h[9]。白义辉等人于2021年利用RS技术分别对明光市1998~2018年共5期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得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土地利用演变的驱动力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政策、自然环境等REF_Ref12450\r\h[10]。学者李梦宇于2021在基于遥感的石河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中通过对石河子市系列遥感影像的处理与解译判读,采用多种数学模型分析石河子市4个阶段各类用地的动态演变情况,预测未来12年石河子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时建立石河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石河子市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石河子地区土地利用提供有效依据REF_Ref12564\r\h[11]。在2016年秦富仓等人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角度对多伦县2004-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发现区域的建设用地增加,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但草地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REF_Ref12855\r\h[12]。郭鑫,王亭停等人通过分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此更好地助力各类用地的合理安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REF_Ref13782\r\h[13-REF_Ref13785\r\hREF_Ref13792\r\h15]。1.4研究内容与方法1.4.1研究内容西双版纳州是中南半岛角的重要地理位置,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土地利用变化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首先分析西双版纳州2017-2021年土地利用现状;其次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等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揭示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1.4.2研究方法(1)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动态的指数可以用来推测出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土地动态程度是指一定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变化的数量,土地利用动态程度以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基础,反映出了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可以表达特定区域内,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且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单一的指标不能真实反映情况的缺点,引进多方面的指标,但又将复杂因素归结为几个主成分,使得复杂问题得以简化,同时得到更为科学、准确的信息。第2章研究区概况2.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西双版纳州地处中国大陆省区的西北部,云南省的最南端,地理范围为99°56′E~101°50′E和21°08′N~22°35′N之间。西双版纳全州土地总面积为18994.51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9%,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2%。该州的东北面与普洱市和江城县相接连;西北面与澜沧市相邻,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依次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边界线长达966.3km,大约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边境线全长的1/4。州人民政府所在地为景洪市。(2)地形地貌西双版纳州位于横断山山脉的南边延伸区域,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褶皱系的终点,高山丘陵大约占全国的95%,而山间盆地(坝子)与主要河流地区则仅为全国的5%。西双版纳州地形特征为周边高,中部低,西北高,东南低。东侧为无量高山,纵贯于景洪市东北与勐腊县,平均海拔1000-1500m。而西南部则为怒江山余脉,散布于勐海县全境。其间大多切割丘陵,山区平均海拔一般在1500-2000m左右。中间被澜沧江流域及其支流所侵袭,切割成许多的宽阔低峡和山脉所环绕的宽谷盆地,主要聚集于景洪市西面、南面和勐腊县西面,地形较为平缓,一般平均海拔在500—1000m左右。地形四周群山环绕,中间是较为低缓的盆地,或者是又宽又长的谷地,低山丘陵把盆地和山间间隔开。小勐养、象明一线以北等区域位于在澜沧江东岸,曾有过标高1100-1300m完整的高原面积,后这些高原被河水切割,形成了如今起伏和缓、浅丘密布的残存高原面积,外围则主要为侵蚀的中山山地,到后来二者相接连形成了中山山原地貌类型。域内各类山川交错,山岭和谷地相间。在澜沧江的下段和罗梭江的下游,因受到西北至东南走向和东北至西南走向的两组构造线的控制,形成两组不同方向的山川并列、山岭和山谷交杂的地貌类型。其间还有盆地,盆地内部相对平坦、周边相对较高或崎岖。内部地面坡度在12°以下的山间盆地、谷地、冲积平原、宽谷丘陵、冲积扇等的总面积在1km2以上的小的地形区,是中国高原山地里气候环境良好、最适宜于人类生活栖息的小地貌。2.2社会经济条件(1)行政区划根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知道全州有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三个县市,另外还设有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磨憨经济开发区、景洪工业园区3个区,驻中央、省属科研单位6家。有31个乡镇,265个村,2254个村民小组。根据州及各县(市)统计公报,各农场、中央、省属科研单位的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指标等划入到农场所在的乡镇进行统计。(2)人口据统计,于2021年底全州的常住人口为130.60万人,比去年年底增加2000人。在这其中,城镇的常住人口为62.77万人,占全州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8.0%。全年全州出生人口为10500人,出生率为8.01‰;死亡人口为9000万人,死亡率为6.90‰;自然增长率为1.15‰。截至2021年底,户籍人口为101.81万人,比去年年末增加了0.46万人。(3)国民经济现状根据西双版纳州统计局发布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全州的生产总值为676.1528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7.8%。其中,第一产业升值159.178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5%,较上年增长了8.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2.9473亿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6%,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值增长344.0269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35.4%。全年人均生产总值51812元,同比增长7.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69.979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7%。 第3章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分析3.1土地利用现状通过在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土地统计年鉴、西双版纳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进行资料的检索,收集获取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数据。通过表3.1和表3.2可清楚了解各类用地面积情况以及各类用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比例。表3.1西双版纳州各类用地情况统计(单位:万亩)年份耕地林地草地园地2017年209.432090.0616.53625.672018年210.12469.6516.53639.062019年260.442084.1815.42671.862020年173.351615.2915.08700.342021年174.142081.3915.08712.95

续表3.1西双版纳州各类用地情况统计(单位:万亩)年份湿地城镇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设施用地2017年1.2940.5123.4134.432018年1.0640.5123.8534.182019年0.8450.8824.134.572020年0.6848.0224.6835.282021年0.6750.3124.9335.63表3.2西双版纳州各类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单位:%)年份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湿地城镇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设施用地20171.09710.9450.0873.2760.0070.2120.1230.18020181.10012.9330.0873.3470.0060.2120.1250.17920191.36410.9140.0813.5180.0040.2660.1260.18120200.9088.4590.0793.6670.0040.2510.1290.18520210.91210.9000.0793.7340.0040.2630.1310.1873.2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基于西双版纳州2017-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可以计算出5年间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果,表3.3所展示的便是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情况。表3.3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2017年(万亩)2021年(万亩)2017-2021年变化(万亩)变化率(%)耕地209.43174.14-35.29-16.90林地2090.062081.39-9.060.43草地16.5315.08-1.45-8.78园地625.67712.9587.2813.95湿地1.290.67-0.62-48.10城镇及工矿用地40.5150.319.8024.19交通运输用地23.4124.931.526.4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4.4335.631.203.90通过上述数据的整理计算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在2017年至2021年间,西双版纳州的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从数据分析中可看出园地,城镇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在增加,园地是数量变化最大的达到了87.28万亩,变化率为13.95%。而相反的是耕地、林地、湿地土地利用在明显减少。耕地是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类型中减少的数量最多的,变化值为35.29万亩。湿地和草地因初始面积较小,所以减少面积也相对较小。在上述存在变化的地类中,林地地类是所有用地类型中变化幅度最小的地类,它的变化率仅为0.43%,推测出这可能与西双版纳州相关的保护政策有关。园地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在这五年,园地增加了87.28万亩,变化率达到了13.95%。这种土地类型的急剧变化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种植园经济发展方式随之就出现了人工种植橡胶林和一些采摘园,可增加人均收入和解决就业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社会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当地人口的增长,进而造成社会对于园地的需求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园地转变,进而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的建设发展,因而耕地、林地减少,城镇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增加,分别增加了9.8万亩和1.52万亩。3.3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动态程度以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基础,反映出了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可以表达特定区域内,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情况。其中,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其表达式如下:式(3-1)式中,K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Ua和Ub分别为研究初期和研究末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代表研究时间。式(3-1)表3.4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单一动态度时段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湿地城镇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17-2019年0.128%-0.0014%-0.036%0.037%-0.174%0.128%0.015%0.002%2019-2021年0.061%-0.0007%-0.168%0.018%-0.087%0.064%0.007%0.001%表3.4中计算结果显示,该州土地利用总体变化速度不大,只是个别地类变化速度明显,在2017-2019年这个时间段,耕地和城镇工矿用地变化速度比其他地类较为突出,都为0.128%;而草地减少速度较快,为-0.036%。在2019-2021年这个时间段,同样也是耕地和城镇工矿用地变化增速较快,草地减少速度最快。3.4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而该变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是土地利用变化发展趋势。从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历史来看,该州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此之前,西双版纳州的土地利用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业、森林经营以及渔业等传统活动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森林经营和渔业等传统活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城市化、工业化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开始兴盛发展。从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该州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趋势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发展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段,主要是以传统的种植农业、森林经营以及渔业等传统活动为主,后开始逐步退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舞台;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表现在城市化、工业化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兴起;21世纪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发展绿色经济、新型农业、新能源产业等现代产业为主导。可以看出,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特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传统活动的逐步退出到新兴产业的兴起再到现代产业的兴起,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都在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也是西双版纳州的土地利用变化的表现所在。2017-2021年间,该州的土地利用类型从耕地、林地、草地及其他植被和灌木林等植被类型,向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建筑用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及牧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破坏,而园地、建筑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则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此外,该州的土地利用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在2017-2021年间,西双版纳州的耕地、林地、草地及牧草地等土地利用的数量在减少,而园地、建筑用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的数量却有所增加。这表明,西双版纳州的土地利用类型正在向园地、公共设施用地、建筑用地等类型转变,而土地利用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多。第4章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4.1经济发展驱动力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在多变量的研究中,由于变量的个数很多,并且彼此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使观测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迭。本文研究选取SPSS软件进行辅助计算。(1)指标因子的选取从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公报等资料中选取了8个指标展开分析,建立了驱动力指标体系,包括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2)指标体系的建立利用选区的指标因子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指标体系,具体情况如下表4.1所示。表4.1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指标体系序号指标单位X1年末常住人口万人X2城镇化率%X3地区生产总值万元X4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X5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X6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X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X8农作物播种面积公顷表4.2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指标值指标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X1118.00118.80119.60130.40130.60X246.8548.0249.1847.0748.01X339264464177884568094860418046761528X49560431020890124721213825591591786X510662431143260133957515156141729473X619041602013734309416131436313440269X716958581738999207603023010222651010X8141337147485214066521715362230774(3)数据标准化对数据的相关信息使用标准差标准化的方式加工,同时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类。西双版纳州社会经济发展标准化数据如表4.3所示。表4.3社会经济数据标准化结果指标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X1-0.85177-1.05415-1.13828-1.08623-1.07849X2-0.727420.20953-0.93257-0.83791-0.79460X3-0.603081.462410.297180.02877-0.07099X41.07559-0.816530.592410.547070.57790X51.106680.198731.181261.348291.36618X6-0.85177-1.05415-1.13828-1.08623-1.07849X7-0.727420.20953-0.93257-0.83791-0.79460X8-0.603081.462410.297180.02877-0.07099 表4.4方差解释率表格 编号特征根主成分提取特征根方差解释率%累计%特征根方差解释率%累计%16.60782.58782.5876.60782.58782.58721.20415.04597.6321.20415.04597.63230.1602.00499.63640.0290.364100.00050.0000.000100.00060.0000.000100.0007-0.000-0.000100.0008-0.000-0.000100.000主成分分析一共提取出2个主成分,特征根值均大于1,此2个主成分的方差解释率分别是82.587%、15.045%,累计方差解释率为97.632%。特征根值远超过1,那么其对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关联度就越高。

表4.5主成分载荷系数编号名称载荷系数共同度(公因子方差)主成分1主成分2X1年末常住人口(万人)0.884-0.4450.980X2城镇化率0.2450.9600.981X3地区生产总值0.9980.0590.999X4第一产业增加值0.993-0.0490.988X5第二产业增加值0.986-0.0950.982X6第三产业增加值0.9790.1570.983X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985-0.0920.979X8农作物播种面积0.9390.1910.917从表4.5可知: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意味着研究项和主成分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主成分可以有效提取出信息。荷载系数的数值越大,驱动因子对该类主要成分的影响作用就越大,也因此对此类主成分所带来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越大。数据表明该地的国民经济指标与社会发展关联度较高,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占比最大,共同度达到了0.999,其他经济指标也都接近1,故而判断经济发展是影响该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计算线性组合系数矩阵,即载荷系数除以对应特征根的平方根。以及线性组合系数及权重结果如表4.6和表4.7所示。表4.6线性组合系数矩阵 名称成分成分1成分2S_年末常住人口0.3441-0.4056S_城镇化率%0.09520.8748S_地区生产总值0.38820.0541S_第一产业增加值0.3862-0.0443S_第二产业增加值0.3838-0.0866S_第三产业增加值0.38090.1429S_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3833-0.0843S_农作物播种面积0.36520.17384.7线性组合系数及权重结果 名称主成分1主成分2综合得分系数权重特征根6.6071.204方差解释率82.587%15.045%S_年末常住人口0.3441-0.40560.22859.51%S_城镇化率%0.09520.87480.21548.96%S_地区生产总值0.38820.05410.336714.01%S_第一产业增加值0.3862-0.04430.319913.32%S_第二产业增加值0.3838-0.08660.311312.95%S_第三产业增加值0.38090.14290.344314.33%S_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3833-0.08430.311312.95%S_农作物播种面积0.36520.17380.335713.97%通过SPSS软件计算,计算出综合得分系数,即线性组合系数分别与方差解释率相乘后累加,并且除以累计方差解释率。最后计算权重,将综合得分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各指标权重值,数据计算结果得知,选取的指标中,第三产业权重最大为14.33%。综合得分系数为0.3443。而城镇化率较低为8.96%,综合得分系数为0.2154。由此得知经济发展驱动力对于该州社会发展影响较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双版纳州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这主要得益于西双版纳州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定位。西双版纳州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土地利用变化,由于西双版纳州地处边疆,政策上有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前来投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土地利用变化。其中,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西双版纳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率达到了21.6%。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土地利用变化,比如,西双版纳州有大量的水田地,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田地被大量开发,所以致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另外,工业经济也是西双版纳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率达到了44.8%。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土地利用变化,比如,西双版纳州有大量的林地,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林地被大量开发,随之变化的就是用地类型的变化。此外,旅游业也是西双版纳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率达到了11.9%。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土地利用变化,比如,西双版纳州的景区被大量开发,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由此可知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推动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当然当地的农业、工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土地利用的变化,从而改变了西双版纳州的土地利用的格局。4.2政策驱动力政策驱动力是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西双版纳州自1980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改革土地利用管理体制、实施土地供应政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首先,西双版纳州政府采取了改革土地利用管理体制的政策措施,以有效地控制土地利用变化,其中包括增加政府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参与度,加强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监督,实施限制性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实施综合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其次,西双版纳州政府实施了土地供应政策,以促进土地供应,改善土地利用状况,实施政府支持的贷款政策,以及政府支持的住房建设计划,以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此外,西双版纳州政府还推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促进土地利用变化,其中包括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城镇发展规划、实施农村发展战略,以及实施其他政策措施,以尊重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均衡原则。以上政策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促进了土地供应,改善了土地利用状况,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并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均衡。4.3社会文化驱动力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也在发生变化。西双版纳州的人口不断增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工业化也在加快,这些都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农业用地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在改变,他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经济利益。这就导致他们更倾向于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把农田转变为工业园区、商业区、城镇化地区等。其次,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建设用地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新的建设项目也会带来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总之,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变化和社会文化变化等都会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因此,在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西双版纳州应重视社会文化的发展,加强社会文化变化的调查研究,以便为土地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4.4环境驱动力西双版纳州的环境驱动力对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西双版纳州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70%,为森林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次,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西双版纳州政府在2002年实施了“西双版纳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主要目的是改善西双版纳的环境状况,促进西双版纳的生态经济发展。此外,西双版纳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管控土地开发,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控制土地退化,改善土地利用规划等。另外,西双版纳州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如建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环境监测,建立环境信息系统,以及实施环境教育等。同时,西双版纳州还设立了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组织基层环保组织,落实环境管理措施,加强环境监管,实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实施环境教育和培训等。总之,西双版纳州的环境驱动力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双版纳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加强环境监管,落实环境管理措施,实施环境教育等,从而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西双版纳州的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论本文以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西双版纳州2017-2021年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该域土地利用的现状。随后展开了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分析,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度分析出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园地增加了87.28万亩,变化率达到了13.95%,耕地是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面积减少数量最多的,为35.29万亩。林地地类是所有用地类型中变化幅度最小的地类,它的变化率仅为0.43%,推测出这可能与西双版纳州相关的保护政策有关。利用单一动态度模型计算出西双版纳州地类中,耕地和城镇工矿用地变化增速比其他地类较为突出,都为0.128%;而草地减少速度较快,为-0.03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双版纳州经济发展驱动力进行研究,该地的国民经济指标与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