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
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现代科学。希腊
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
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现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
增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
未来命运的主导力量。现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数理实验科学通过人为设置的
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如同对自然的“拷打”,从而发现自然规律,使得人类有效
地征服和控制自然,但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
为此,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它是着眼于事物的具体
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在人类的诸种文
明中,每一种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博物学传统。博物学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
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材料二:
王安石曾写过一首《残菊》诗,其前两句为“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意
思是黄昏风雨大作,使得满地都是残菊的落英。欧阳修则针对“残菊飘零满地金”发表自己
的看法:“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也不甘示弱,用《楚辞》之中“夕餐
秋菊之落英”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反讽欧阳修不学之过。于是,二人拉开了菊落之争的大
幕。因争辩双方闻名遐迩,所以之后不断有士人加入辩论队伍之中,冀求为菊落之争作出评
判。我们从争辩中可以看到宋代士人引经据典来证明菊有无落英。但也注意到,宋学逐渐兴
起,其探寻形而上义理的精神与方法改变了他们中的部分人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使其从故
纸堆中走出,用亲事壅培的事实来佐证菊有无落英。这与重视实践和重归经典的宋代博物学
不谋而合,也使得大量与中国传统博物学特征相契合的植物学专著涌现出来」
其实,严格说来,王安石的“残菊飘零满地金”本没有错,南宋人史铸便在《百菊集谱》
中列举前人诗句来证明菊有落英。同为南宋人的史正志也以亲身实践来说明菊花瓣扶疏者多
落、结密者不落。实际上,后来学士也多未在王安石自吟的诗句上做文章,而是将注意力放
在了他所持论据即“夕餐秋菊之落英”上。确切地说,大家将重点放在了诗句的“落”与
“英”二字上。经文献考证,得出的结论为“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乃始意,“英”
作叶解,合起来意为初生之苗叶,并非王安石所理解的落地菊英。
诸多士人在详考“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后便戛然而止,原因或是众士人虽多为饱学之士,
钻研儒家经典却不务农事,使得他们在园艺领域缺乏基本常识。即使像撰写了牡丹专谱《洛
阳牡丹记》的欧阳修,也因没有亲身事稼嵇而有失客观地作出“秋英不比春花落”的结论。
看来,没有实践经验的众士人在故纸堆中究事理,凭借名物考证还能辨析出“夕餐秋菊之落
英”的真意,而菊落与不落因无前朝文献考证,他们就只能徒增为之奈何的感叹。士人们也
退而求其次,认为既然王安石可用“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证明自己所吟“残菊飘零满地金”
是正确的,那么证明了“夕餐秋菊之落英"非王安石所解之意,不就可以反证其所写之诗的
错误吗?
事实上,从逻辑学上来说,王安石的情况应属于虽错解古意但并不影响结论的正确。而
众士人却将焦点聚集到论据上,冀求论据的错误来导出结论的错误。殊不知,论点的正确与
否才是这个逻辑公式中的关键,只纠缠于论据对错难以撼动结论的正误。综合来看,菊落之
争的双方各有“一对一错”。双方的“一对一错”,相辅相成,互为呼应,使后人既知菊有落
英,亦解“夕餐秋菊之落英”中“落英”之意。
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对自然物种进行辨识、命名、分类的一门知识,是关于自然各类知识
的总汇。按阶段划分,中国传统博物学大致经历了先秦至晋、晋至宋、元至清中叶、清末四
个阶段。其中,因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博物学到了宋代逐渐兴盛,涌现出了一大批药学、动
植物学和农学著作。而像前述史正志的《史氏菊谱》、史铸的《百菊集谱》等观赏类植物专
著的大量出现,是中国传统博物学兴盛的集中体现。
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将中国古代植物学专著作者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在特殊植物资源丰富
的地区任职的官员;第二类是专门负责征集和运输政府贡品的官员;第三类是对某些栽培植
物有很大热情的官员;第四类是退休的文职人员,他们把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奉献给园艺事业;
第五类是艺术家;第六类是16世纪后期明末出现的学者。欧阳修被李约瑟归为第一类,史
正志则被归为第四类。其他四类,除第六类“16世纪后期明末出现的学者”外,在宋代植物
学专著的作者群体中都能一对应。这其中不乏像欧阳修、陆游、范成大这样的士大夫领袖。
从其著作内容来看,儒者士子具有博物意识,追求知识的方式也不断变化。
(摘编自郭幼为《从“菊落之争”重新审视博物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数理实验科学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科学对希腊科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显著的
实际用途。
B.“菊落之争”中的王安石、欧阳修二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不少士人参与到这场
辩论之中。
C.南宋的史铸和史正志,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证明了王安石的诗句“残菊飘零满地金”
的正确性。
D.参与“菊落之争”的众多士人中有不少饱学之士,他们沉迷儒家经典因而缺乏园艺
领域的常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材料二可知,加入“菊落之争”辩论的宋代士人中,支持王安石的人数比较多。
B.依据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观点,中国古代植物学专著的作者多是儒者士子或官员。
C.博物学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因而当今社会不需要发展数理实验科学。
D.“菊落之争”中,宋代部分士人主动借鉴宋代博物学的治学方法,影响了宋代的学术
追求。
3.某中学学生组成的博物学研究小组对博物学研究范畴进行讨论,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
博物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与当地山脉形成有关的神话B.当地杨树的种类
C.当地候鸟迁徙的时间D.当地夏天不同鸣蝉的体型
4.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提到菊落之争的双方各存在的“一对一错”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4分)
5.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古代儒者士子探求博物知识的方式与西方现代科学家了解自然物种
性质的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差异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树碑
史鑫
这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具体来说,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立在村前的南山上。
故事已经很老了,至少有八十年。故事里的人们,先是褪去了名,后来又褪去了姓,再
后来,只剩下了性别。但那棵树,那棵柏树,越长越高,四季葱茏。站在树下,必须仰望,
才能看见不断向天空延伸的树梢。
故事的主角.是我大姑。
小伙伴问我:“恁大姑叫啥?”
“她没名。”我回答。
“没名?俺不信,没名还认定为烈士?”
“真的没名,我大姑牺牲的时候,才六个月,还没来得及起名。”
“那么,她就是无名烈士了?”
“当然不是。她是我大姑,我亲大姑!”我有点儿急眼了。
我气呼呼赶回家,跟父亲谈及此事,我问父亲:“我大姑是怎么牺牲的?”父亲并未立刻
作答,而是点燃一根烟,吧嗒吧嗒抽了起来,①我把那烟雾缭绕的形态暗暗地比作硝烟弥漫.
“我也是听你爷爷讲的。由于汉奸通风报信,你爷爷所在的连队遭到鬼子追击。你奶奶
怀里抱着你大姑,那时,你大姑才六个月,估计是饿了,你大姑哇哇大哭。这还了得,鬼子
正追得紧,这一哭,岂不暴露目标了啊!”
“那怎么办?”我追问道。
“战士们都盯着你奶奶和她怀里的孩子,然后,又看看你爷爷,他的眉头蹙成一个疙瘩。
说时迟,那时快。只几秒钟的工夫,你爷爷便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让你奶奶瞬间泪如雨
下……”
“什么决定?后来,到底怎样了?“我急得抓耳挠腮。
“唉!我那可怜的姐姐啊!”父亲的话里带了哭音,“你爷爷的原话是,'舍小家,保大
家',用你大姑的命,换整个连队的命。否则,整个连队不仅走不脱,而且将会全军覆没!”②
说到这里,我看见父亲把烟头掐灭,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喉咙。“你爷爷把你大姑从你奶奶
怀里抱过来,对大家说,你们穿过这片密林,朝东走,我往西去,天黑前,咱们在弥河滩会
合。说完,他大步流星向南山方向奔去。”
后来,我证实了父亲的说法。南山的东北方向,确实有一大片苹果林,以此为界,穿过
苹果林往东,是蜿蜒流淌的弥河以及河两岸密密匝匝的杨树林;苹果林的西面,则是乱石岗,
越过乱石岗,就是南山。南山上杂木丛生,尤其是每年霜降前后的红叶,像一片熊熊燃烧的
火海,又像层林尽染的血海,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红啊!很容易令人溢出眼泪来。
我看见,爷爷抱着他的第一个孩子,穿过乱石岗,走进红树林,像走进了火海,走进鲜
血染成的红树林。孩子啼哭不止,枪声吆喝声也越来越近了,他不由得加快脚步,登上南山
的一处高坡,这才停了下来。他把孩子搁在一块石板上,因为啼哭,孩子小脸通红,任由鼻
涕眼泪在脸上滂沱。爷爷摸摸孩子的脸蛋,抹了一把泪,然后,迅速离开。有那么几秒钟,
孩子似乎不哭了,可能因为不再颠簸了,又或许因为爷爷摸了一把她的小脸蛋,可是爷爷一
走开,她的哭声更大了。鬼子很快就围了上来,定睛一瞧,原来只是个婴儿,这才发觉上当
被骗了,穷凶极恶的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挑起地上的婴儿,然后狠狠地朝山石上摔去,
随着一声凄厉的哭嚎,婴儿的声音消失在红树林里……
毫无疑问,连队安全转移了,③但天黑前,爷爷并未跟连队会合。入夜之后,爷爷借助
皎洁的月光,返回了南山,在那块大石板附近,他看见了被鬼子杀害的孩子,他浑身颤抖,
掩面而泣啊。爷爷也知道,此地不宜久留,他遵循入土为安的古训,把孩子就地掩埋。次日,
附近的村民上山砍柴,发现了山石上凝固了的血迹,发现了一棵柏树下新添的一杯黄土。再
后来,他们才了解到,我大姑牺牲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从未见过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也过世了。关于他们的故事,大都是从父亲或
村里人口中了解到的。对我大姑的事情,他们所知甚少,毕竟那是一个仅在世上存在了六个
月的婴儿;但是,她也是我所知道的我们那个地方年龄最小的烈士。
八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和事都如过眼烟云,不复存在。但是,我跟父亲当年的那段对话,
却牢牢地记了下来,当然,话题仍是关于我大姑的。
“如果我大始能够活下来,不知道爷爷会给她起个什么名字?”
“你二姑叫金穗,你三姑叫银穗,你大姑……应该叫玉穗吧!”
“玉穗?这个不好听,不如叫麦穗
“小孩子,你懂什么?一边儿去!"父亲瞪着眼珠子,大声呵斥我。
我想,虽然是假设,但是爷爷给我大姑起什么样名字,都是有道理的。我大姑牺牲时葬
在柏树下,我们四代人居住在南山下的村庄里,长久地守着这片土地,都是有道理的。
正如,红叶的红,是有道理的。
我把那棵柏树当作我大姑的墓碑,逢年过节,我都登上南山看看我大姑,也是有道理的。
④您说,对吗?大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南山上的一座碑“不是石的,而是木的”“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给人
以新奇之感,并紧扣小说的题目“树碑”。
B.小说写小伙伴对大姑的“质疑”以及村子里的人对爷爷、大姑的事迹的不了解,意
在提醒人们康续红色传统刻不容缓。
C.“他的眉头蹙成一个疙瘩”,写出了爷爷此刻内心的煎熬:几秒钟之后,爷爷“便做
出一个决定”则凸显他的牺牲精神。
D.小说描写红叶”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又像层林尽染的血海”,营造出悲凉的氛
围,暗示了大姑悲剧性的结局。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烟雾缭绕的形态”被比作“硝烟弥漫”,暗示接下来父亲所讲之事弥漫着
战争的气息。
B.句子②中关于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的刻意停顿和特别强调,引出下
文父亲讲述爷爷的做法。
C.句子③中爷爷并没有按约定在天黑前和部队会合,是因为大姑被敌人杀害,他悲痛
难当,深感愧对亲人,不愿前去会合。
D.句子④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您”,转为面对面的倾诉,没有距离感,表现了“我”对
大姑的无限的敬意。
8.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祭奠•颂扬•拷问;乙组提
出一组关键词:柏树•载体。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太宗践昨,授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
今。突厥部种离畔,帝方图进取,以兵部尚书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劲骑三千繇马邑趋恶阳
岭。颉利可汗大惊,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于是帐部数恐。靖纵谍者离其腹
心,夜袭定襄,破之,可汗脱身遁磕口。进封代国公。帝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
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躁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
矣!"颉利走保铁山,遣使者谢罪,请举国内附。以靖为定襄道总管往迎之,又遣鸿胪卿唐
俭、将军安修仁慰抚。靖谓副将张公谨日:“诏使到,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
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
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遇候逻,皆俘以从。去其牙七里乃觉,部众
震溃。斩万馀级,俘男女十万,禽其子登罗施。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禽以献。
孙子曰:“死间者,为诳于外。''靖因唐俭使虏而袭破突厥是也。
(节选自张预《十七史百将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日:“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朕至今疑焉。如何?”
靖中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以击之,所以去大恶不
顾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案《孙子》②,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
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
大宗日:“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
矣。”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西鼠公,世称李卫公。②《孙子》:指《孙子兵
法》。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非仁义不同能使间同此回岂纤回]人所为乎同周公回大义灭亲团况一使人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躁血,形容激战而流血很多,其中的“喋”理解为踏、踩。
B.行人,指使者,与现在所理解的“在路上走的人”并不一样。
C.”卿因击而败之”的“因”与成语“陈陈相因”的“因”意思相同。
D.束发,古代成童的代称和标志,文中理解为年轻的时候。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各部叛离.李靖率领强劲的骑兵由马邑直奔恶阳岭,颉利可汗对此做出推测,
认为唐军此次是倾国而来.
B.定襄一战,李靖大破突厥,颉利可汗脱身逃到磺口。唐太宗认为此战足以洗刷自己
在渭水之役所受到的耻辱。
C.颉利可汗退守铁山后请求举国归附。虽然唐太宗已派遣使者前去抚慰,但李靖认为
应抓住机会袭击攻破突厥。
D.关于“用间”之策,李靖的观点与《孙子兵法》相左,他认为“用间”是最为下等
之策,君臣同心足以应对此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4分)
(2)督兵疾进,行遇候逻,皆俘以从。(4分)
14.材料一最后一段为张预的观点。从材料二看,李靖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简要说明。
(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功父先成,辞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
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②,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
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
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韶装一声声更苦。
【注】①张功父:词人的好友。②庾郎:指庾信,南北朝文学家,著有《愁赋》。③离
宫: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宫。④词人自注:“官政间,有七大夫制《蟋蟀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序内容较为丰富,除了介绍本词的写作缘由,还介绍了蟋蟀的“善斗”的特点及
当时养蟋蟀的风气。
B.词人以庾信“吟愁赋”引出蟋蟀的鸣叫;“凄凄”句中,词人以“私语”写出蟋蟀鸣
叫声细碎而凄切。
C.“露湿”三句,词人以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蟋蟀鸣叫声传播范围之广,很多
地方都可以听到。
D.词人由蟋蟀的鸣叫声写出不同人的愁思,如失眠的思妇等,整首词呈现出一种哀怨
凄凉的艺术境界。
16.南宋词人张炎认为“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此词的过片“西窗又吹
暗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苏轼与客人月下泛舟,客人不由发出慨叹:当年曹操率军顺流而下,
战船千里,声势浩大,他“,
",可谓一世英雄,如今已成过眼烟云。
(2)古代诗人多借山水意象状形色之美,如黄庭坚《登快阁》中的“
,",描绘诗人登阁所见天地阔远、江水如练
的胜景。
(3)唐人于诗中写时事,常托之于汉朝,如“”或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巨变为社会背景,①以边塞
诗人高适的回忆为主线,②以高适等唐代举世闻名的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诗歌为载体,
③传递的诗人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④截至到7月31日,该影片的票
房已破15亿。⑤取得这样的成绩,⑥除了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之外,⑦还得益于影片前期
的营销方式一一跟着电影背唐诗。
电影中的唐诗无疑是观众欣赏影片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A,恐怕不能全面
地领略其中的诗意和其背后的意蕴。著名学者王宁说:“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
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这种观点说明了诗乐舞之间无法割裂的紧密关联,同时也启示我
们在欣赏这部影片时,B影笏中,音乐、舞蹈与唐诗共同诉说着诗人的情怀与命
运以及大唐的辉煌与没落。
唐代很多诗人都熟悉乐舞,在吟诗时常会奏乐起舞。这种诗乐舞结合的表演场景在影片
中很常见,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李白拨奏琵琶为舞动的胡姬伴奏并吟诗。
这种场景将李白豪放洒脱、豁达不蠲的性情刻画得C。诗人还会借助乐舞表达个人
的内心情感等。在流传至今的唐诗中,描写乐舞表演的诗句D。在影片《长安三万
里》选用的四十八首唐诗中,有二十首都包含与乐、舞有关的诗句。例如,高适目睹了汪伦
与一群舞者踏歌送别李白的场景,正如李白《赠汪伦》诗中所写:“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
岸上踏歌声。”
18.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6分)
(1)请在文中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请在文中C、D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承平已久,又多丰衣足食,坊间烹茶,闻香,藏石,抱琴,行游,悠闲气日见浓郁。我
平时喝茶比较简单,拿一只玻璃杯,放些茶叶冲泡即可。
每次喝茶,总想起故乡一一皖南大地。地气升腾,花红茶绿。得了桃花、杜鹃花的渲染
衬托,满山明媚,处处喜气。新茶上市之际,暖暖的春风殷勤为媒。有一年年初,天气不同
以往,清明前后雨雪时有,皖南大地的新茶迟迟未上市,如出嫁之女久不现身于宾朋面前。
新茶露面后,茶客才解了一腔渴盼。春日饮茶,重在新味。因了暑气浓烈,夏日饮茶多是直
奔主题,大口解渴,大汗淋漓最为畅快。秋日饮茶。亦因天高气爽,品茶之人心境愈发平和。
冬日饮茶,若是窗外飞雪,围炉闲谈或夜读都恰如其分,但凡一盏热茶入腹,暖意便流转全
身。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
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分)
21.文中的重叠形式“处处、暖暖、迟迟”,和“处、暖、迟”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
同?请简要说明。(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n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如……”,但用法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3分)
(1)如李白拨奏琵琶为舞动的胡姬伴奏并吟诗。
(2)如出嫁之女久不现身于宾朋面前。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一期如期上演,节目围绕《永乐大典》的都总裁陈济立志、
悟道、修书的过程进行演绎,展示他对文化的热忱及坚守之心,同时也体现他和父亲、恩师
动人的情谊。陈济自幼博学强记,虽读遍天下典籍,却从未考取功名,被称为“两脚书橱
他说“别人只会笑我嘴两样东西一一啃书、啃老子。”正是靠父亲精神和财力上的全力支持,
陈济才得以读遍天下典籍,从而成为皇皇巨著的都总裁,统领群儒,修撰了中国最著名的一
部大型古代典籍。
陈济这样的文化先贤居然也曾经是一位“啃老族”,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感悟和思
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1)(3分)
【解析】“他们沉迷儒家经典因而缺乏园艺领域的常识”错.强加因果。原文是“钻研儒家经典却不务农事,使
得他们在园艺领域缺乏基本常识”,‘'缺乏园艺领域的常识”是因为“钻研儒家经典却不务农事”;另外,“钻研
儒家经典”也不等于“沉迷儒家经典”。
2.【答案】B(3分)
【解析】A项“支持王安石的人数比较多”于文无据。C项“因而当今社会不需要发展数理实验科学”推断有
误。D项“主动借鉴”曲解文意,原文是“这与……宋代博物学不谋而合”;“影响了宋代的学术追求”错,由原
文“宋学逐渐兴起,其探寻形而上义理的精神与方法改变「他们中的部分人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可知,宋代
的学术追求影响「宋代部分士人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
3.【答案】A(3分)
【解析】由材料一“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以及材料二“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对自然
物种……的总汇”可知,只有A项不属于博物学研究范畴。
4.【答案】①支持王安石的一方:“残菊飘零满地金”是对的♦而对所持论据“夕餐秋菊之落英”却是错解其意。
②支持欧阳修的一方「秋英不比春花落”是错的.而考证出“落英”为“初生之苗叶”是正确的。(每点2分,意
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然后,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相关
信息;在此基础上简要说明,形成答案。
5.【答案】①前者注重文献并能结合实证,(1分)后者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1分)
②前者亲近自然、鉴赏自然,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小,可以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2分)后者有助于人类发
现自然规律并有效地征服和控制自然,但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大,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2分)(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思想观点•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要研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然后,找
准相关要点在两则材料中的位置,并进行概括。
6.【答案】B(3分)
【解析r村子里的人对爷爷、大姑的事迹的不了解”错.从原文来看,村子里的人对爷爷、大姑的事迹是r解
的;“提醒人们康续红色传统刻不容缓”错.小伙伴们质疑大姑,是因为大姑与人们在时间上相距遥远,并且大
姑又“没名字”.只是一名六个月大的婴儿•选项无中生有,故意拔高。
7.【答案】C(3分)
【解析r不愿前去会合”错,于文无据。从全文来看,爷爷返回是因为悲痛难当.对孩子不舍,同时也是遵循人
土为安的古训।•安葬孩子。
8.【答案】①既写出爷爷、大姑为革命所做出的牺牲•又体现出“我”对爷爷、大姑的崇敬之情.使主题意蕴更丰富
深刻。②"我''以现实证实父亲的回忆,使小说内容更加真实。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调节了叙事节奏,使情节
更加紧凑。④回忆和现实灵活切换,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感染力。(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亦可)
语文答案第1页(共5页)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叙述手法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白各种叙事角度的基本作用,然后围绕
小说的几个主要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深入思考,接下来结合具体作品分
析,最后按照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9.【答案】甲组:①本文叙写了六个月大的“大姑”为掩护部队转移而牺牲的故事.其安葬之处的柏树成碑”,
四代人居住在柏树所在的南山脚下始终为之守护•这是一种对亲人的祭奠之情;②爷爷为掩护部队转移牺牲
了自己的女儿“玉穗”•是对中华儿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义与尊严的歌颂;③密林中的六个月大的婴
儿,却逃不过鬼子冰冷的刺刀•体现了对战争中被磨灭的人性的拷问与反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乙组:①小说为r更好地表现主题.选择r柏树作为重要的载体:②当年大姑牺牲后,爷爷将她安葬在柏树
下,多年后柏树高大葱茏,人们必须仰望它;③柏树承载着丰富的意蕴.如崇高的牺牲精神.亲人的悼念与守
望,表达出人们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极高礼赞。(每点2分,意思时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思考每组的关键词与小说相
关内容的关联性,再组织语言作答。
10.【答案】EEG(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完整,所以在B处断句;“乎”为句尾语气词.应
在E处断句「况”一般放在句首,应在“G”处断句。
11.【答案】C(3分)
【解析】两者意思不同。前者理解为“趁着”,后者理解为“沿袭”。
12.【答案】1)(3分)
【解析李靖的观点与《孙子兵法》相左”错,依据原文.李靖认可《孙广兵法》的观点。
13.【答案】(1)李陵率领五千步兵越过沙漠.然而最终投降了匈奴,他的功劳尚且可以记载于史册。(“以,绝”
第二个“卒,,和,.竹帛,,各1分)
(2)李靖督催大军快速前进,中途遇到突厥的巡逻兵,将他们全部俘获并让他们跟从。(“疾”“从”各1分,补
充主语“李靖”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以:率领;绝:越过;卒:最终;竹帛:指史册。(2)疾:快速;从:
让……跟从。
14.【答案】不同意。李靖主观上没有把唐俭当作“死间”的想法,(1分)他从国事的角度考虑,认为唐俭不能说
服突厥,应趁突厥懈怠之际进攻,为国除患。(2分)(只回答“不同意”而没有理由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言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卜.,找准关键信息
区间,提取核心信息,最后简要概括即可。
15.【答案】C(3分)
【解析】“露湿”三句没有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16.【答案】①“暗雨”承接上阕的“夜凉,将思妇的视角由室内转入窗外;引出下文的发问:蟋蟀的鸣声为何与窗
外传来的捣衣声相应和?(3分)②“夜凉独自甚情绪”暗示思妇之愁苦,“又吹暗雨”则加重这种愁苦之情,
“为谁”二句无理而愁苦更深。情感不断,层层加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先理解张炎的观点的意思以及诗歌的意思,再结合本首
闻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即可。
17.【答案】(1)醐酒临江横槊赋诗
(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3)示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皇重色思倾国[每空1分,第(3)题符合要求即可】
语文答案第2页(共5页)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第(1)(2)题内容分别出自苏轼《赤壁赋》、黄庭坚《登快阁》,都为《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应理解情境.再联系相关篇目的内容作答。
18.【答案】(1)A仅从唐诗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电影B应将唐诗与乐舞结合(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淋漓尽致D不胜枚举(每处1分,成语意思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衔接连贯能力。根据前后的语境,八处可填写“仅从唐诗的角度来欣赏
这部电影、根据前面的语境,B处可填写“应将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根据前面的语境.C处可以填写“淋漓尽致根据后面的语境,D处可以填写“不胜枚举”。
19.【答案】第②句,可修改为:以高适等唐代举世闻名的诗人(或“以高适等唐代的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
诗歌为载体;第③句.可修改为:传递了诗人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第④句,可修改为:
截至(或“截止到”)7月31日。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②语意重复,可删去“著名”或“举世闻名语句③中途易辙.
可将“传递的”修改为“传递了”;语句④“截至到”句式杂糅,可修改为“截至”或“截止到”。
20.【答案】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多个独立的短句,对这些动词起到强调作用;②逗号标示的停顿使得句子间的
节奏较为舒缓,表现出浓郁的悠闲气。(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几个逗号将各种行为分开,成为多个独立的短句,起到强调作
用,同时逗号标示的停顿使得句子间的节奏较为舒缓.表现出“悠闲气日见浓郁
21.【答案】①“处”表示地方,重叠后,“处处”表示每一个地方;②“暖”表示温暖,重叠后,“暖暖”表示温暖的程度
加深;③“迟”表示时间比较靠后,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亦可)
【解析】本题考杳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
22.【答案】第(1)句:举例论证,以李白的例子论证“诗乐舞结合的表演场景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的观点;第(2)句:比喻,将“迟迟未上市的新茶”形象地比喻为“久不现身宾朋面前的出嫁之女”,生动地写出
新茶久未上市的情形以及茶客们的期盼之情。(每点1分,全部答对得3分。只答“举例论证”“比喻”而没
有分析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句子理解“如”的作用。第(1)句中是举例
论证,第(2)句中是比喻修辞。
23.【写作指导】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突出陈济的成就,引出“两啃”之说,然后以“正是”引出评论,肯定
“啃老”对于陈济的人生意义。“陈济这样的文化先贤居然也曾经是一位‘啃老族'”一语点明了材料的核心
要义,也规定了作文的立意方向。文章可以从如何全面认识“啃老”现象的角度立意。为什么人们对陈济的
“啃老”感到意外,就是因为只看到“啃老”不道德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啃老”正当性的一面。文章可以将重
点放在阐述“啃老”的正当性和积极意义上,如“啃老”助长,“啃老”助学,“啃老”助残,等等。文章也可以比
较种种啃老现象,分析对与错,阐述正确的“啃老”观;等等。
【参考立意】①啃老是成才路上的驿站;②啃老为啃书.啃书需啃老;③啃老不是原罪,躺平才是过错。
【评分细则】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是探讨陈济的“啃老”。陈济的“啃老”不同于现在社会的“啃老后者指已有谋
生能力但仍然主要依靠父母•更多指向消极意义;后者则指向积极意义。陈济的啃老是为了完成某种有意
义的追求,不得不借助家庭,
语文答案第3页(共5页)
作文中,学生能围绕陈济的“啃老”展开论述,指出“啃老”的内涵,分析产生的原因和这种“啃老”的好
处.即可视为切题。(45分)
若没有提到“啃老”这个名词,但对•,啃老”的内涵有相关的论述,也可视为切题。
如学生能针对陈济的“啃老”与坚守梦想、借助家庭之力的关系展开论述,不低于48分。
若学生只写坚守梦想、借助外力,视为偏题。为照顾学生,分数也不可过低,最高不超过45分。
若没有围绕陈济的“啃老”展开论述,如啃书、啃事、扎根沃土、明志笃行、立牢精神根基、功成不论出处、
求知若渴等明显偏离材料内涵的,最高不超过36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
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审题立意语言表达主要特征
充分理解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
审题精准,语言有特色,言
一等上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角度选择精
立意深刻或近旨远,言简
54分以上当,有层次展开,结构精巧独特.议论精准、
一等卷新颖。意丰。
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感染力强,
48〜60分
审题准确,语言通畅、连能理解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
一等下
立意清晰.贯、得体,言能章观点正确,角度恰当,层次分明,说理透
48〜53分
有见识。尽意。彻,有逻辑性,感染力强。
审题比较准
二等上语言通顺,言能能理解主题的内涵,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
确,立意比
42〜47分达意。构完整,用例正确,说理清晰,有感染力。
二等卷较清楚。
36〜47分审题基本清语言大致通顺.
二等下基本能理解主题的内涵,观点明确,论证不
楚,立意基偶有不尽规范
36〜41分够有力,有一定的感染力。
本清楚。准确之处.
审题不完语言不够通顺.
三等上理解了主题的部分内涵,观点大致成立,论
整,立意不偶有不尽规范
30〜35分证不够有力,无感染力。
三等卷清晰。准确之处。
24〜35分语言拙劣,多有
三等下对主题和材料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
貌合神离。语病、标点随
24〜29分关,写作水平较差。
意。
语言粗俗、混
四等卷01~23分自说自话。全然不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交利物浦大学《药事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独立电影导演合作聘用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办公室耗材专业配送与售后服务合同2篇
- 武昌职业学院《空间解析几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投资顾问居间服务协议示范文本版B版
- 2025年度砂石料电商平台支付结算合作协议3篇
- 中建四局2024年度标准建筑工程协议模板版
- 2025年度智能照明系统安装与维护劳务外包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货物运输合同货物损坏赔偿及维修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家庭装修简易合同范本
- 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 课件 第1章 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概述
- 幼儿园反恐防暴技能培训内容
- 食品企业质检员聘用合同
- 中医诊所内外部审计制度
- 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国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护理员技能培训课件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答案
- 2024年资格考试-WSET二级认证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试卷中国电子学会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标准python三级练习
- 公益慈善机构数字化转型行业三年发展洞察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