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江苏专用)-2023年秋季高一语文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21/1C/wKhkFmYdWBuAV-g9AAKTcoKyRpY827.jpg)
![语文2(江苏专用)-2023年秋季高一语文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21/1C/wKhkFmYdWBuAV-g9AAKTcoKyRpY8272.jpg)
![语文2(江苏专用)-2023年秋季高一语文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21/1C/wKhkFmYdWBuAV-g9AAKTcoKyRpY8273.jpg)
![语文2(江苏专用)-2023年秋季高一语文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21/1C/wKhkFmYdWBuAV-g9AAKTcoKyRpY8274.jpg)
![语文2(江苏专用)-2023年秋季高一语文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21/1C/wKhkFmYdWBuAV-g9AAKTcoKyRpY82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秋季高一入学分班考试模拟卷(江苏专用)02
语文
(满分iso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
更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
体观和联系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文学基本的特质。
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
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
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度,
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蔑视人类或者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生态
文学家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有效地
消除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主或根本
利益。
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
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
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
人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在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时,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
义务,急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街,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特
牲,生态文学不能忽视生态责任,它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
生态文学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落点却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
式、社会发展模式上。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明
批判的特点。许多作家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和统治自然观、发展至上论等思想观念,对破坏
生态平衡的自然改造、竭泽而渔地榨取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违反自然规律和干扰自然进程的
科技创造、严重污染自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社会现象提出了严
厉的批判。正因为这一特征,在判断具体作品是否属于生态文学时,可以不把直接描写自然作
为必要条件。一部完全没有直接描写自然的作品,只要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也堪
称生态文学作品。
生态文学在艺术上与其他种类文学一样,并无特别之处。它仅仅是文学的一部分,也并不
夸望取代以人为本的文学。但是,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使它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价值。生态文学
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反映,是作家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
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中的必然表现。文学家强烈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推动着
生态文学兴起、发展并走向繁荣。
(摘编自王诺《什么是"生态文学“?》)
材料二:
中国生态文学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转型期。此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生态
文学作品。在公众对生态问题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今天,这些作品对进一步深入思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的伦理尊严、人类的生态责任等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
短暂四十年内,我国的生态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学受到前所
未有的重视,获得了令人嘱目的长足进步,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形成勃兴局面。
不过,我们在为生态文学创作兴盛发展欢呼的同时,也要警惕某些打着“生态文学”旗号,
却没有真正深入生态现实中去,仅靠“书斋式”的想象替代对生态困境复杂成因的直切观察,
使作品脱离生态现实的现象。这些应被生态文学作家抵制。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生态文
学的“返祖”,即主张从人类中心走向自然中心的极端化倾向。这类写作者则一味沉溺于自然,
反对现代文明与改造自然,过分官扬和依赖中国“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命意识,
在作品中传达“虚静""无为”“不争”等价值观。诸如此类制作出来的“文学”,只是取巧地贴上
“生态”的时髦标签,使得生态文学作品千篇一律。最终,读者对生态文学作品失去了热情。
文学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一旦脱离了现实,那么无论语言多么富有诗意、故事写得再
怎么曲折也是枉然,那样的东西也只能是“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生态文学写作的生命
力,正如这一名称所蕴含的,主要体现在“文学“"自然”"生态”三个方面。作为生态文学写作者,
应该走出书斋,到自然中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律动,包括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
温暖的阳光,在风雨中接受洗礼等,主动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疏远、紧张和敌对的现状,平等
地对待自然,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土地和土地上的存在物。当然,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
在这方面,除了西方国家涌现的大量的优秀的生态作品值得生态写作者们从中吸取有益的成
分,中国也有不少值得参照和借鉴的作家作品。
(摘编自马忠《生态文学莫走偏》)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生态文学应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其写作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文学自然”"生态”
三个方面。
13.对于主张从人类中心走向自然中心的极端化倾向,生态文学作家应该提高警惕,在创作
实践中自觉抵制。
C.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只包括:自然对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影响、人类
在自然界的地位。
P.在生态文学创作中,仅靠“书斋式”的想象替代对生态困境复杂成因的直切观察的现象
是需要反对的。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带有文明批判的特点,因而一些生态文学家借助生态文学作品探寻、揭示造成
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
13.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使生态文学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价值,可以预见,生态文学终有一天
会取代以人为本的文学。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生态文学作品要反对改造自然。不过从整体上看,二者论述的
重心并不相同。
D.某篇散文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自然,但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那么这篇散文可
以被认为是生态文学作品。
3.(3分)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论证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徐刚等作家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地球生态,用深沉的文学情感,把自己走近自然,体验自
然的感受诗意地叙写了出来。
8.阿尔贝特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生
态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C.一些写作者足不出户,一天能轻松写出几首甚至十几首多采用花草树木等意象加上生态
思想或哲理构成的生态诗歌。
D.《山海经》《小石潭记》《徐霞客游记)等景物记、游记,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学基本
面貌,至今为读者所称道。
4.(4分)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生态文学基本的特质”。
5.(4分)生态文学写作者应当如何做到让“生态文学莫走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案】工•C2.D3.A4.①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
文学;
②生态文学是一种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
③生态文学是一种探寻导致生态危机社会根源的文学。》①对生态文学创作中的不良现
象,如生态文学的“返祖”等,提高警惕;
②重新认识生态,回归自然,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③借鉴中西方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从中吸取有益成分。
【解析】i.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自然对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错误,以偏概全,依据文本,生态文
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除了自然对人物质和精神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外,
还包括“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推残,
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
的和谐等”。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因果关系有误,原文是“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
文明批判的特点;
生态文学终有一天会取代以人为本的文学”曲解文意,推断依据不充分,原文的相关表述
是“生态文学在艺术上它与其他种类文学一样,并无特别之处。它仅仅是文学的一部分,也并
不奢望取代以人为本的文学”“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获得了令人
服目的长足进步,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形成勃兴局面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生态文学作品要反对改造自然”表述有误,两则材料都没有这种观
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观点(论点)是当今生态文学创作不能闭门造车,生态文学写作者应该走出书
斋,到自然中去汲取创作的养料或借鉴其他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
B.所述阿尔贝特《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文学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但并未涉及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实践本身。
C表达内容虽然与生态文学创作有关,但与材料二作者的观点完全相反。
D.所述,重在强调《山海经》《小石潭记)《徐霞客游记》等景物记、游记在中国古代生态文学
中的地位,也未涉及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实践本身。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
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
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可知,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
由“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
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
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
人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可知,生态文学是一种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
由“生态文学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落点却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
式、社会发展模式上。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明
批判的特点”可知,生态文学是一种探寻导致生态危机社会根源的文学。
S.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我们在为生态文学创作兴盛发展欢呼的同时,也要警惕某些打着,生态文学,旗号,却没有
真正深入生态现实中去,仅靠,书斋式'的想象替代对生态困境复杂成因的直切观察,使作品脱
离生态现实的现象。这些应被生态文学作家抵制。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生态文学的‘返
祖',即主张从人类中心走向自然中心的极端化倾向”可知,对生态文学创作中的不良现象,如
生态文学的“返祖”等,提高警惕;
由“作为生态文学写作者,应该走出书斋,到自然中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律动,
包括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在风雨中接受洗礼等,主动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疏远、
紧张和敌对的现状,平等地对待自然,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土地和土地上的存在物‘‘可知,重
新认识生态,回归自然,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由“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在这方面,除了西方国家涌现的大量的优秀的生态作品值得生
态写作者们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中国也有不少值得参照和借鉴的作家作品”可知,借鉴中西
方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从中吸取有益成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菊英的出嫁
王鲁彦
菊英离开她整整十年了。这十年中她不知道滴了多少眼泪,瘦了多少斤肉了,为了菊英,
为了她的心肝儿。
人家的女儿都在自己的娘身边长大,时时刻刻倚傍着自己的娘,“阿姆阿姆”的喊。只有她
的菊英,她的心肝儿,不在她的身边长大,不在她的身边倚傍着喊“阿姆阿姆”。
她能知道她的菊英现在的情形吗?菊英的口角露着微笑?菊英的眼边留着泪痕?菊英的
世界是光明的?是黑暗的?有神在保佑菊英?有恶鬼在捉弄菊英?菊英胖了?菊英瘦了?或
者病了?——这种种,只有天知道!
但是菊英长得高了,发育成熟了,到了十八岁的时候想要一个老公,她相信是必然的。他
会给菊英许多温和的安慰和许多的快乐。菊英灵魂有了依附,便会快活起来,不至于再陷入危
险的地方去了。于是菊英的娘把女儿的责任照着向来的风俗放在自己的肩上了。
为这事,她已经耗费了许多心血。五六年前,一听见媒人来说某人要给儿子讨一个老婆,
她便要冒风冒雨,跋山涉水的去打听。于今,她心满意足了,她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女婿。因
了媒人的说合,她已和他的爹娘订了婚约。他的家里很有钱,聘金的多少是用不着开口的。四
百元大洋已做一次送来。她现在正忙着办嫁妆,她的力量能好到什么地步,她便好到什么地步。
这样,她才心安,才觉得对得住女儿。
菊英的爹是一个商人,手头已有数千元的积蓄。菊英的娘对于穿吃,非常的俭省。虽然菊
英的爹不时一百元二百元的从远处带来给她,但她总是不肯做一件好的衣服,买一点好的小菜。
她虽然多病,但总是不肯雇一个女工。她以为自己是不要紧的,不论多病或不寿。她以为要紧
的是,赶快给女儿嫁一个老公,而且都要热热闹闹阔阔绰绰的举办,尽她所有的力给菊英预备
嫁妆。这是她的责任,又是她十分的心愿。
哈,这样好的嫁妆,菊英还会不喜欢吗?人家还会不称赞吗?你看,哪一种不完备?哪一
种不漂亮?哪一种不值钱?大略的说一说:金簪二枚,银簪珠簪各一枚。金银发钗各二枚。金
戒指四枚,又钻石的两枚。手镯三对。四季衣服粗穿的三套四套,细穿的各二套。
吉期近了,有许多嫁妆都须在前几天送到男家去,菊英的娘愈加一天比一天忙碌起来。一
切的事情都要经过她的考虑。尽管日夜的忙碌,她总是不觉得容易疲倦,她的身体反而比平时
强健了数倍。
她心中非常的快活。人家都由"阿姆,'而至"丈姆",由“丈姆"而至“外婆\她以前看着好
不难过,现在她可也轮到了!邻居亲戚们知道罢,菊英的娘不是一个没有福气的人!
“是的呀,喜期近了呢,我的心肝儿!”她暗暗的对菊英说,"你到他的家里去,做,他的人,
去!让你日日夜夜跟着他,守着他!''
菊英羞着抱住了头想逃走了。
“好好的服侍他,”她又庄重的训导菊英说:“依从他,不栗使他不高兴。欢欢喜喜的明年
就给他生一个儿子!对于公婆要孝顺,要周到。对于其他的长者要恭敬,幼者要和蔼。不要被
人家说半句坏话,给娘争气,给自己争气,牢牢的记着!……”
音乐热闹的奏着,渐渐由远而近了。住在街上的人家都晓得菊英的轿子出了门。菊英的出
嫁比别人要热闹,要阔绰,他们都知道。他们都预先扶老携幼的在街上等候着观看。
最先走过的是两个送嫂。她们的背上各斜披着一幅大红绫子,送嫂约过去有半里远近,队
伍就到了。
为首的是两盏红字的大灯笼。灯笼后八面旗子,八个吹手。随后便是各色纸童,纸婢,纸
马,纸轿以及许多纸做的器具。后面才是菊英的轿子,轿后十几个人抬着一口小小的棺材,四
面结着彩。后面跟送着两个坐轿的,和许多预备在中途折回的,步行的孩子。
看的人都说菊英的娘办得好,称赞她平日能吃苦耐劳。她们又谈到菊英的聪明和新郎生前
的漂亮,都说配合得得当。
这时,菊英的娘在家里哭得昏去了。娘的心中是这样的悲苦,娘从此连心肝儿的棺材也要
永久看不见了。菊英幼时是何等的好看,何等的聪明,又是何等的听娘话!那时她的爹不走运,
跑到千里迢迢的云南去做生意,半年六个月没有家信,四年没有回家,也没有边烂钱寄回来。
娘和她的祖母千辛万苦的给人家做粗做细,赚来养她,她六岁时自己学磨纸,七岁绣花,学做
小脚娘子的衣裤,八岁便能帮娘磨纸,挑花边了。但是,天呵!为什么不留心肝儿在娘的身边
呢?那时虽是娘不小心,但也是为的她苦得太可怜了,所以娘才要她跟着祖母到表兄弟那里去
吃喜酒,好趁此热闹热闹,开开心。谁能够晓得反而害了她呢?
去了八日回来,她咳嗽了几声,娘没有留意。谁知过了一天,她咳嗽厉害了,声音有点哑
了,娘很担忧,忙去摸她的头,她的头发烧了。娘连忙喊了一只划船,带她到四里远的一个喉
科医生那里去。医生的话,骇死了娘,他说这是白喉,这是一个可怕的名字!娘听见许多人说,
生这病的人都是一礼拜就死的!
娘虽然不大相信西医,但是眼见得中医医不好,也就不得不去试一试。首善医院是在万邱
山那边,娘想顺路去求药,便带了杳烛和香灰去。
但是,命运注定了,还有什么用处呢!咳,娘是该要这样可怜的!下半天,她的呼吸渐渐
透不转来,就在夜间十一点钟……天呀!
(选自《柚子》,有删改)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村母亲为己去世的女儿办了一场冥婚的故事,体现了当时乡村文化的
愚昧、落后,也看出了作者对冥婚这一陋习的抨击。
8.菊英娘在菊英婚前反复叮嘱"做‘他的人‘去''"依从他,不要使他不高兴对于公婆要孝
顺,要周到H体现的是父权阴影笼罩着奴役着她们。
。菊英是个懂事的姑娘,六岁学磨纸,七岁绣花,学做衣裤,八岁磨纸、挑花边,这些举
动不仅是对母亲的孝顺,也隐含着对父亲缺席的不满。
D.菊英娘看到中西医对菊英的喉病都没有效果,于是就带香烛香灰去庙里求“药",这体
现了封建迷信对当时民众影响之深。
7.(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叙述手法,由18岁的菊英出嫁回忆8岁的菊英的天亡,营造了一种
悲剧性的艺术效果。
B.作者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文章第三段通过十个问句,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美
好生活的期许和现实生活的无奈。
。小说中“菊英离开她整整十年轿后十几个人抬着一口小小的棺材‘‘暗示了菊英的婚姻
是一场冥婚,显示出作者构思的匠心。
D.小说中写看的人都夸菊英的娘,称赞菊英婚事登对,这一社会环境描写展现了当地风俗
的普遍性。
8.(6分)结合菊英出嫁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菊英娘的形象特点。
Q.(6分)茅盾认为,乡土文学应不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
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请结合小说,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6.C7.B8.①十分慈爱,极度思念心疼女儿,为女儿张罗婚事极尽细微;
②勤劳节俭,丈夫寄回来的钱舍不得用,把钱留下来为女儿操办婚事;③思想落后,精神愚昧,
相信灵魂不死,为死去的女儿办冥婚,到庙里为女儿求医问药。q.”应当还有普遍性的
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的意思是:乡土文学要对农民命运有所关注,对乡村世界有所
批判。
①菊英娘作为一个传统女性,生存空间狭小,不能轻易接触社会。这也使菊英娘精神空虚观念
更为传统。作为一个女人,她生命意义是悲凉的。
②通过菊英娘为死去女儿操办冥婚以及女儿得病却求助封建迷信的故事,显示了古老的宗法制
下的中国农业社会的落后情状。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也隐含着对父亲缺席的不满”错误。原文"那时她的爹不走运,跑到千里迢迢的云南去做生
意,半年六个月没有家信,四年没有回家,也没有边烂钱寄回来”可知,是因为生活贫穷,父
亲被迫远走他乡做生意,并没有对父亲缺席不满的意思。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美好生活的期许及现实生活的无奈''错,小说一开始对菊英娘的心理描
写就已经显示菊英十年前就死了。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
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
容。
结合“菊英离开她整整十年了。这十年中她不知道滴了多少眼泪,瘦了多少斤肉了,为了菊英,
为了她的心肝儿”“她能知道她的菊英现在的情形吗?菊英的口角露着微笑?菊英的眼边留着
泪痕?菊英的世界是光明的?是黑暗的?有神在保佑菊英?有恶鬼在捉弄菊英?菊英胖了?
菊英瘦了?或者病了?一一这种种,只有天知道”“哈,这样好的嫁妆,菊英还会不喜欢吗?
人家还会不称赞吗?你看,哪一种不完备?哪一种不漂亮?哪一种不值钱?大略的说一说:金
簪二枚,银簪珠簪各一枚。金银发钗各二枚。金戒指四枚,又钻石的两枚。手镯三对。四季衣
服粗穿的三套四套,细穿的各二套”分析可知,菊英娘十分慈爱,极度思念心疼女儿,为女儿
张罗婚事极尽细微;
结合“虽然菊英的爹不时一百元二百元的从远处带来给她,但她总是不肯做一件好的衣服,买
一点好的小菜”分析可知,菊英娘勤劳节俭,丈夫寄回来的钱舍不得用,把钱留下来为女儿操
办婚事;
结合“但是菊英长得高了,发育成熟了,到了十八岁的时候想要一个老公,她相信是必然的”“随
后便是各色纸童,纸婢,纸马,纸轿以及许多纸做的器具。后面才是菊英的轿子,轿后十几个
人抬着一口小小的棺材,四面结着彩”“娘虽然不大相信西医,但是眼见得中医医不好,也就
不得不去试一试。首善医院是在万邱山那边,娘想顺路去求药,便带了香烛和香灰去”分析可
知,菊英娘思想落后,精神愚昧,相信灵魂不死,为死去的女儿办冥婚,到庙里为女儿求医问
药。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原文"但是菊英长得高了,发育成熟了,到了十八岁的时候想要一个老公,她相信是必然
的五六年前,一听见媒人来说某人要给儿子讨一个老婆,她便要冒风冒雨,跋山涉水的去
打听。于今,她心满意足了,她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女婿好好的服侍他,'她又庄重的训导
菊英说:'依从他,不要使他不高兴。欢欢喜喜的明年就给他生一个儿子!对于公婆要孝顺,
要周到。对于其他的长者要恭敬,幼者要和蔼。不要被人家说半句坏话,给娘争气,给自己争
气,牢牢的记着!……”'可知,菊英娘作为一个传统女性,生存空间狭小,不能轻易接触社会。
这也使菊英娘精神空虚,观念更为传统。作为一个女人,她生命意义是悲凉的。
由原文“她以为要紧的是,赶快给女儿嫁一个老公,而且都要热热闹闹阔阔绰绰的举办,尽她
所有的力给菊英预备嫁妆。这是她的责任,又是她十分的心愿”“他们都预先扶老携幼的在街
上等候着观看”“首善医院是在万邱山那边,娘想顺路去求药,便带了香烛和香灰去”可知,通
过菊英娘为死去女儿操办冥婚以及女儿得病却求助封建迷信的故事,显示了古老的宗法制下的
中国农业社会的落后情状。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本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塞与遹袒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
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海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目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
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
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啥,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日:“沛公多枣樊哙。“项羽日:"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
待大王。大王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
麾樊哙去。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烈住》,有删改)
材料二:
羽因留沛公饮。范增数目羽击沛公,羽不应。范增起,出谓项庄日:"君王为人不忍,汝
入以剑舞,因击沛公,杀之。不者,汝属且为所虏。“庄入多春。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因拔剑舞。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闻事急,直入,怒甚。羽壮之,
赐以酒。哙因谯让羽。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滕公、
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羽问:“沛公安在?"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
间至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曰:"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节选自《汉书•高帝纪上》)
W.(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B.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C.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D.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体裁,是各方面代表人物、重要人物的传记。
B."因项伯面见项羽”与“因击沛公"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C.参乘: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
D.为寿:在酒席间向尊长敬酒或赠送礼物,并祝其健康长寿。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很早就追随刘邦起事,在“鸿门宴”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气概英武,连项羽
都不免赞叹爱惜。
B.范增决意要除掉刘邦,授意项庄以舞剑为由,伺机刺杀刘邦,宴席间的气氛顿时紧张
到了极点。
C.”汝属且为所虏”是范增告诫项庄不杀刘邦的后果,“吾属今为沛公虏矣”表明刘邦的表
现使范增预见项羽必败无疑。
P.刘邦脱身“独骑",安排张良“留谢";项羽欣然受璧,范增却怒“撞其斗”,这些细节体
现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大王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2)羽壮之,赐以酒。哙因谯让羽。
14.(3分)以上两则材料对樊哙形象勾画有一定的差异,请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W.Cii.B工2.Ci-3.(i)大王(因为)听信小人的谗言,与沛
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分裂瓦解,人心都怀疑大王。
(2)项羽认为他是壮士,就赐酒给他。樊哙乘机责备项羽。J-4.材料一选自《史记•樊
郦滕灌列传》,虽是合传,但樊哙是传主,理应详写,突出他在鸿门宴中的作用;材料二节选
自《汉书•高帝纪上》,刘邦是传主,樊哙则是随从。(或从《史记》和《汉书》的风格作答:《史
记》叙事详备,细节丰富;《汉书》叙事简洁,交代事情原委。)
【解析】W.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以杀狗为生,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
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
“以……为”固定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查BD。
"起丰”是"起于丰”的省略,"丰”是"起”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查AB。
故选
li.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用法的能力。
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因",通过;趁机。句意: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趁机击
杀沛公。
故选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明刘邦的表现使范增预见项羽必败无疑”错误,主要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让范增感
到失望甚至沮丧,而非”刘邦的表现“,且“预见项羽必败无疑”这个判断也过于绝对化。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i)“隙",隔阂;“解",分裂瓦解;“心”,天下人心。
(2)“壮",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是壮士;“因",趁机;“谯让”,谴责,责备。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本特点的能力。
以上两则材料对樊哙形象勾画有一定的差异,请简要分析原因。
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明确两则材料在刻画樊哙形象上的差异是什么,然后再结合材料出处
的特点分析原因。
材料一共两段文字,第一段介绍樊哙的籍贯、起事以及与刘邦之间的关系;第二段是介绍樊哙
在鸿门宴上的表现,结合“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
帐下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
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等信息可知,
第二段既有对樊哙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也借助项羽的表现进行侧面衬托,同时还有危急情
势的烘托,描写非常详细,突出樊哙在鸿门宴中的作用之大。材料二一段文字,主要介绍鸿门
宴一事,涉及樊哙的文字是“樊哙闻事急,直入,怒甚"“羽壮之,赐以酒。哙因谯让羽”,比
起材料一显然简洁很多。
从两则材料的出处来看,材料一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
个人的合传,虽然是合传,但节选部分,樊哙显然是传主,所以材料中自然以他为中心,突出
他在鸿门宴中的作用,同时《史记》叙事详尽,尤其在人物刻画上注重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材料二出自《汉书•高帝纪上》,“高帝”是刘邦,传主显然是刘邦,而樊哙是刘邦的随从,自然
要略写,同时《汉书》笔法谨严,更注重事情的原委,叙事简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
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
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汨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
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
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
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
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
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
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
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
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
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
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项羽当天便留刘邦和他一起喝酒。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击杀沛公,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否则,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
请让我舞剑。”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
樊哙听说事情紧急,径直闯入帐中,非常气愤。项羽认为他是个壮士,赐他酒喝,樊哙趁机责
备项羽。过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乘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独自骑马脱身,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行跟随,从小路回到军营。留下张良进去道歉。项
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因此让我奉上白璧一双。”项王就接受了玉璧,张良又奉上玉斗给范增。范增发怒,撞破玉斗,
起身说:“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节选自《汉书•高帝纪上》)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工S.(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似画图"三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是对湖上春光所作的整体概括。
8.湖上风景如画,作者却因不忍离别而心绪烦乱,故写群峰用以"乱''字。
C.诗人写景远近有序,善用比喻,衬染分明,生动地描绘出西湖的旖旎风光。
D.诗歌尾联一改之前绘形绘色的笔触,直抒胸臆写出西湖春色的动人力量。
16.(6分)本诗与《钱塘湖春行》均为白居易的咏西湖春景的佳作,请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
诗情感的异同之处。
【答案】IS.B16.《钱塘湖春行》侧重写早春西湖湖光天色、鸟雀花草带来的清新与
生机,表达诗人饱览西湖春景的愉悦陶醉与流连忘返之情;《春题湖上》由清新的山水图景写
到像碧毯线头的早稻,不仅体现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还体现了诗人对湖区农事的关注,对民
生的关怀。
【解析】工S.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诗人因不忍离别而心绪烦乱,故写群峰用以,乱'字‘'错。"乱峰”指参差不齐的山峰。并非写
诗人情绪。通观首联,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次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由
此可知,首联中,作者满心愉悦的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故选Bo
工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本诗。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
景色,谓其"似画图H“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
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
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
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由
此可知,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体现
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还体现了诗人对湖区农事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
其次分析《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
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颔联从静到动,
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颔联、颈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
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
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中,
诗人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全诗紧扣"春行’’二字展开,诗人
信马而游,以“行”为构思脉络,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诗人饱览西湖春景的愉悦陶醉与
流连忘返之情。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结尾","两句,用浪漫想象表
达词人的追求。
(2)面对污浊环境,周敦颐则以莲","(《爱莲说》)的形象,
抒写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3)诗人喜爱用各种颜色来描写春天之美,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答案】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两个
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碧鸟逾白,山青花
欲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雁“"鹏”"鹭逾”"燃"。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本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四面环山、清邃幽静,想必也正是因为这份静寂,才让唐代诗人李勃—①选择
在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至今,白鹿洞书院还存有纪念李渤等人的先贤祠和石雕白鹿。南
唐在此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北宋初年,九江人在此建起白鹿洞书院,
乃书院定名之始。两百多年后,理学兴盛,复兴书院成为潮流。理学家朱熹重建书院,亲自讲
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白鹿洞书院至此—②成为南宋之后的中国书院教育
的典范。
白墙、黑瓦、棕门……处处都彰显一份宁静。但假如只为求得静寂,那并不是兴办书院的
目的,也辜负了书院“以文化人”的初衷。就像陶渊明的田园之颂,说的是农桑之事、田园之
美,但一切则是来自他躬耕的切身体验。无论是书院更是其他文化讲坛,单凭空泛的说教不可
能教化人,更不可能影响人。在白鹿洞书院,我读到了千年前的修身之栗——正其谊不谋其
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读到了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中华文化的正大光明,来自无数个个体的自省反思,来自各个群体的自觉约束。
中国古代的书院全都深藏在大山之中,但向善向美的思想,依旧能够沿着清澈的溪水慢慢
流向山外,流向市井人家;依旧能够随着清风飘向山外,飘向③的里巷街市。在午后的
白鹿洞书院,我不仅读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找到了天下人间烟火气中的生命意蕴。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U(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
语,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化抽象为具体,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情有独钟②名声大噪(声名鹊起)③纷纷攘攘(车水马龙)1%无
论是书院还是其他文化讲坛,单凭空泛的说教不可能影响人,更不可能教化人。20.文
中画横线的句子将抽象的思想化作能随溪水流动的物象,用极具动感的两个动词“流”来描述
抽象的“向善向美的思想”向“市井人家”的传播,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表现了思想对人
的浸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语境“书院四面环山、清邃幽静,想必也正是因为这份静寂,才让唐代诗人李渤
,选择在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一可看出是说诗人李渤非常喜欢此处的环境,所以可
填充“情有独钟情有独钟: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
(她/它)上面。
第②处,根据前文“两百多年后,理学兴盛,复兴书院成为潮流。理学家朱熹重建书院,亲自讲
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可看出白鹿洞书院到此时更富有盛名,故填充“名声大
噪(声名鹊起)”;名声大噪:名声广泛地传播开去。(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
迅速提高。)
第③处,据语境向善向美的思想“依I日能够随着清风飘向山外,飘向的里巷街市”,此处
是修饰“里巷街市”,因此可填充“纷纷攘攘(车水马龙)”;纷纷攘攘:众多且杂乱,形容人
群杂乱。(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工/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两处:
一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是书院更是其他文化讲坛"中“无论……更是……”搭配不当,应改
为“无论......还是……”之前。
二是语序不当,”单凭空泛的说教不可能教化人,更不可能影响人",应先说"影响人",再说
内在蕴含的精神“教化人”。
故改为:无论是书院还是其他文化讲坛,单凭空泛的说教不可能影响人,更不可能教化人。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向善向美的思想,依旧能够沿着清澈的溪水慢慢流向山外,流向市井人
家”,将抽象的“向善向美的思想”化作能随溪水流动的具体物象,用极具动感的两个动词“流”
来描述,写“向善向美的思想“向"山外”"市井人家”传播。据此看出,此句化抽象为具体,生
动形象地表现出思想对人的浸润作用。
(本题q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子生得高大挺拔,隽秀清朗,人们被它迷惑总是以为它是“一棵树”——木本植物,然
而竹子是根正苗红的禾本植物,岂»,它是植物界当中名副其实的“千里马”——是世界上生
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有的竹子在一日之内最快可以生长工米左右,最高的可以达到24
米,妥妥的“竹立禾群”。
关于竹子究竟能活多久依然是个谜,大多数竹子的营养生长可以长达6(9多年。有趣的是,
大多数竹子不论其分布远近,同种竹子均会同时开花,@.早在20。。多年前,《山海经》
中就有相关现象的记载,“竹生花,其年便枯”。因此,竹子的大面积开花枯死也是研究的热
点课题,尤其是竹子开花问题,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主要有两种假说:内因论
认为竹子开花受独特的生物钟所调控,竹子开花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周期取决于它的内部发
育节律,生长到生理成熟年龄之后就会开花;外因论认为竹子开花受到W,尤其是干旱,高
温和水涝。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其他学说,如“周期衰老与复壮学说”
和“营养学假说”等。
2工.(3分)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文段中“千里马”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C.在散文中,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选材十分广泛。
D.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动化学科前沿》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消费者行为变化与企业营销策略调整研究
-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热工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团体操编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药学教育模式市场竞争策略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住房保障申请书
- 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的文化内涵解读
- 知识产权商业化运用与价值挖掘策略
- 知识产权让创意发光-意识提升课
- 2019年口腔行业经营报告
- 冷链产业园招商实施方案建议
- 干燥综合征护理查房课件
- 修理钳工培训课件
- (完整版)ERP流程及操作手册
- 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
- 高速公路养护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
- 新生儿气管插管操作评分标准
- 支委委员辞去职务申请书
- 变更更正户口项目申请表
- 冷轧工程专业词汇汇编注音版
-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培训2022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