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

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

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

“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

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

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

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

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

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

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

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

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

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

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

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

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

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

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

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

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

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

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

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

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

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

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

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林。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

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

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

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B,

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

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

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

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

“《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

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

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

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

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

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

翟(摘,不编需自要郑陶林潜华、《李〈墨白子。》”他与还中认国为共墨产子党的人》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

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

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

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

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

“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是我国的国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

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

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

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

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C.“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和收废品的女人

李建华

耿嫂第一次来技校,朝他办公室窗户探一探头,很快又缩了回去。他在做学期规划,没注意到她。

她又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老师!”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去,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

他惊得差点儿从椅子上站起来……

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绷着脸朝窗外问:“你找谁?”

她还在窗外站着,摩拳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旧书旧报纸卖啊,老师?”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他叫她从走廊那边进门来。

她进来了。她的动作比脸上的表情要勤快许多,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归到了一起,包扎好了。

“送你,都拿去吧。”他说。“这么多,好几块钱呢!"她有点儿吃惊,又有点儿喜出望外。

“没事。你拿去吧。”他轻声道。

“哦……那我去拿袋子装。”她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

“我弄脏了地,把地拖一下吧,老师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用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的好的。您这老师人真好……”她麻利地把这些旧书旧报纸塞进蛇皮袋,出去了。

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却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瘦小

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这个突然出现的收废品的女人,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母

亲如果在世,年龄比她大多了,但是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

就是母亲最后留给他的记忆中的样子……

她第一次出现之后,他留了心把所有的旧报纸都留给这个不知名的收废品的女人。他心里有了份

奇怪的牵挂,屋角的旧报纸堆得有点儿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她算是个灵活的女人,保安称她耿嫂。学校的门卫其实是很难对付的,不知为什么,她总是有办

法混进来。有一回,他到另一幢教学楼开会,看到走廊的尽头堆满了旧书、废纸、废练习本,忍

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呢。耿嫂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

捋头发,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

耿嫂渐渐在学校跟保安和大部分老师混熟了。他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耿嫂的手里扛着拖把,

倚靠在门侧,跟保安在聊天。她的谦卑和勤奋渐渐获得了老师们的同情和帮助,她几乎包揽了学

校废品收购的业务。他远远地旁观着这微妙的变化,有时思绪就突然飘远了。

耿嫂对他还是那么尊重,少了初次见面的谦卑,但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

“老师,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

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但看着她,不免又想起了母亲,她讲话的声音太像母亲了。耿嫂第一次

被他拒绝搞卫生后,她再没提出为他拖地做卫生什么的,但是能看得出来,对他每一次的馈赠,

她总是面带微笑。

有一天,耿嫂又来到他的窗前,问:“老师,前几天我在外面收购废品的时候,人家卖给了我几

样东西,老式的收音机,还有铁的轴轮什么的,我想你们技校可能教学生有用,我已经拿来了,

你们要吗?”出乎意外,他重新打量了她,忙说:“有用,你卖给我们吧!”耿嫂说:“你们有

用,那正好,就送给你们学校。”

耿嫂的废品收购生意越做越顺,他看到她己经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快放暑假的时候,学生

已经考完了试,各个班级大扫除,清理出的旧书旧练习本旧报纸等废品特别多。她忙了一天半,

第二天上午,她带了个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默不

作声慢慢地走了过去。

耿嫂骑在三轮车上,那个小男孩跟在车后面。“小明,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

车上的东西遮住了她的视线,她并不知道,他就站在车后面。

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急刹住了。她和她载满废品杂物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这是一个新来

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情绪有些激动。“师傅,我一直在这学校收东西的……

我不骗你……”

“你别叫好听的。”这个新来的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

这时候,耿嫂看到了他。“老师……”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耿嫂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去了,那个小男孩跟在后面。她骑得很慢,小男孩走得更慢。他目睹

着这一切,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

过了一个暑假,又要开学了。上班以后,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主任,不好意思,

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你家亲戚……”

“你说什么?谁的亲戚?你没看到她拉的都是学生清理出来的废品吗?”他的脸上瞬间布满了怒

气,“我不认识她,但我知道,这些废品是她出钱买的.”

可是后来,耿嫂再也没有出现在这所技校。

(原载《微型小说选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他“惊得差点儿从椅子上站起来”,是因为眼前这张“干瘦而谦卑的脸”太像

他的母亲,勾起了他的回忆。

B.耿嫂之所以能够包揽学校废品收购的业务,这主要得益于她的谦卑和勤劳,这其中与他对

耿嫂的帮助也不无关联。

C.小说写新来的保安对待耿嫂的态度前倨后恭,是因为保安看到了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表明

保安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

D.小说结尾写当他听到保安道歉说耿嫂是他的亲戚时“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这与先前的

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的伪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在“他”和“耿嫂”之间自由切换,不受时空限制,

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B.小说善用标点符号表情达意,一句“老师,你人真好”,同样的话语,省略号和感叹号的

使用,契合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态。

C.小说对耿嫂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渐次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

的收废品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小说语言质朴,但也不乏清新之句,如第五段中有意通过“表情”和“勤快”一词的错配

移用,产生了新人耳目的表达效果。

8.小说中小男孩的形象,看似闲笔,但闲笔不闲,请说说作者设置这一人物的作用。

9.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多余,删去反而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晏字休默,仕宋,初为建安国左常侍。晋熙王燮安西板晏主簿,时齐武帝为长史,与晏相遇。

府转镇西,板晏为记室。沈攸之事难,随武帝镇盆城。齐高帝时威权虽重,而众情犹有疑惑,晏

便专心奉事,军旅书翰皆见委,渐见亲待,常参议机密。

您不初,为太子中庶子。武帝在东宫,专断朝事,多不闻启,晏虑及罪,称疾自疏。武帝即位,

为长史兼侍中意任如旧。迂侍中祭酒,遭母丧,起为司徒左长史。晏父普曜藉晏势,多历通官•

普曜卒,晏居丧有礼。

永明六年,为丹阳尹。晏位任亲重,自豫章王嶷、尚书令王俭皆降意接之,而晏每以疏漏被责,

连称疾。久之,转为江州刺史,泣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终以旧恩见宠。时尚书令王俭虽贵而

疏,晏既领选,权行台阁,与俭颇不平。俭卒,礼官欲依王导谥为“文献”,晏启上曰:“导乃

得此谥,但宋来不加素族。”武帝朋,遗旨以尚书事付晏及徐孝嗣。

郁林即位,转左仆射。及明帝谋废立,晏便响应接奉,转尚书令,封曲江县侯,给鼓吹一部、甲

仗五十人入殿o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遨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谟时人以此

维明帝与晏东府语及时事,晏抵掌曰:“公常言晏怯,今定如何?”建武元年,进号骡骑大将

军,给班剑二十人,又加兵百人,领太子少傅,进爵为公。

晏笃于亲旧,为时所称,至是自谓佐命惟新,言论常非武帝故事,众始怪之,明帝虽以事际须晏,

而心相疑斥,料简武帝中诏,得与晏手诏三百余纸,皆是论国家事。永明中,武帝欲以明帝代晏

领选,晏启曰:“鸾清干有余,然不谙百氏,恐不可居此职。”乃止。及见此诏,愈猜薄之。晏

性浮动,志欲无医,自谓旦夕开府,人或讥之。

(节选自《南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退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退议/时人以此窥之

B.时明帝形势己布/而莫敢先言萧退/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讴议时人/以此窥之

C.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退/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谟议/时人以此窥之

D.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湛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退议时人/以此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南齐高帝萧道成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在汉武帝时始

设。

B.迁,指贬官或降低官职。此处与《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字含义相同。

C.崩,指帝王去世。古代把国君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陵塌陷来比喻,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周

代。

D.厌,在文中为“满足”之意,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字意义相

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高帝称帝前就己经威权很重,但众人心里仍然有疑惑,王晏则专心侍奉他,逐渐受到宠

信。

B.王晏的父亲王普曜借着王晏的势力,做了许多显达官职。王普曜死后,王晏居丧有礼。

C.王俭去世,礼官想给他加“文献”的谥号,王晏不同意,认为自宋以来就不给寒族加此谥

号。

D.明帝虽然在关键时刻需要王晏,但心里却怀疑他,直到翻阅武帝给王晏的手诏后才消除疑

虑。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帝在东宫,专断朝事,多不闻启,晏虑及罪,称疾自疏。

②久之,转为江州刺史,泣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终以旧恩见宠。

14.王晏为什么被当时的人称赞?后来又为何受到责怪?请简要概述。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如梦令•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曳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

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

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

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5.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

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

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

《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16.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到“,”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

生去践行的。

(2)智、仁、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美德,他在《论语•子罕》中这样评价具有这三种美德的人

“,",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就不能实行礼,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

告诉士人“”,因为士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材料二:

2020年12月29日,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把教育惩戒纳入法

治轨道。

要求: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

代》中称赞长征是①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②

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是

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

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

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

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

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

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一一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

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

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的。

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一一这太可怕了!”

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一但己经永远地睡着了。

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一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一一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它的

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表现为一种①。儒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

是显而易见的,但②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

族的主要精神。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它的

“无为”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庄子的“无为”是保全自我,遵从个性;而汉初采取黄老的“无

为而治”其实是与民休养生息,不去扰民,让百姓安心恢复生产,以利于经济复苏和稳定。

儒家的“有为"③。《。

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C、D、、

【解析】(1)A.“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错。原文是“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

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

可见大同理想不是墨子提出的,文中是说兼爱学说是大同理想的绝唱。C.“在墨子看来,远近、

贵贱、亲疏、上下有别”错。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

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D.“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

粹”扩大范围,原文是“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

国粹也”,被陈独秀成为“国粹”的是墨子的“兼爱”而非墨子的思想。故选B。

(2)C.“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错。结合原文“儒家的爱

重‘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

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对比的目的在于证明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的意识,不是为

了证明其更具有进步意义。故选C。

(3)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A.是孟

子的推己及人思想;B.是孟子的仁政思想;C.是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D.是墨子的兼爱思想。

故选D。

(4)第一部分第一段,先说墨子自立门户,聚徒讲学,热衷游说,然后说他的政治主张有十项,

最后突出“'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

得挖掘和珍视”。可见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

第二部分第二段,接着引用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和《淮南子•要略》对墨子的评

价,论述“兼爱”思想的内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隐含着平等观,“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

乱痛心疾首,针对……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第三部分第三至五段,然后先总说墨子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

“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

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接着分别论述,“其一,爱

无等差”“其二,兼以易别”,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

平等观。

(5)首先看墨子的“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

之”,这种思想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从当前现实来看,墨子的“兼爱”思想倡

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材料一中墨子主张爱无等差,"'兼相爱’要

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主张兼以易别,“以‘爱无差等'为原则,

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

“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可见有利

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材料一中墨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

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这种“非攻”思

想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材料二中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

《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

有教育意义。材料二中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

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

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可见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

的社会责任感;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他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

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可见墨子是一

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答案:

(1)B

(2)C

(3)D

(4)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接着,结合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论证其隐含着平等观;第三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

观。

(5)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兼爱”思想蕴含

着平等意识,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墨子的“非攻”,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

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

责任感;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

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3)本题考查推断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

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

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B、C、、

【解析】(1)A.“太像他的母亲,勾起了他的回忆”错,从下文可知勾起他联想到母亲的是“她

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瘦小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等;

B.正确。

C.“前倨后恭”谈不上,也不能因此说明保安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选项过度解读;

D.“突出人物的伪善”错。“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原因很复杂,也许有对保安不能同情那个女

人的愤怒,不能由此看出他“伪善”.

故选Bo

(2)C.“心理描写”错。小说是以“它他”的视角来写的,文中写“他”时运用了心理描写,对

耿嫂的描写中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Co

(3)①原文"第二天上午,她带了个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耿嫂骑在三轮车上,

那个小男孩跟在车后面。'小明,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小男孩也许是耿嫂

的儿子,这么小的孩子也跟着母亲来收废品,可以相见她们的生活多么艰难。小男孩人物形象的

设置,让底层人物耿嫂的艰辛生活具体可感,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原文“耿嫂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去了,那个小男孩跟在后面。她骑得很慢,小男孩走得更慢”,

这里的“慢”含义丰富,一是因为废品太多太沉重,耿嫂和男孩走不快;二是这个“慢”象征他

们生活的艰难。通过写小男孩和耿嫂走得很慢,象征人物生活的艰难,使得主题变得厚重;

③原文“第二天上午,她带了个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

亮,默不作声慢慢地走了过去”“耿嫂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去了,那个小男孩跟在后面。她骑

得很慢,小男孩走得更慢。他目睹着这一切,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眼睛一亮”“心里涌起

了一种酸楚”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通过写“他”目睹小男孩,“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

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

④小说原本写耿嫂在技校收废品的事,结果小男孩的出现使得情节更加丰富,内容也变得更有意

味,他是谁?他这么小就帮助大人干活,生活一定不容易,小男孩为什么引起文中的“他”的复

杂情感?总之,小男孩的形象使小说隐含的情节更加曲折,引起读者更多设想。

(4)小说结尾是“可是后来,耿嫂再也没有出现在这所技校”,分析结尾是否多余,可从情节、

人物、主题、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如同意删掉,从情节上看,上文写他帮助耿嫂,并且通过对保安发怒“我不认识她,但我知道,

这些废品是她出钱买的”写出他对耿嫂的理解和同情,小说结构已经完整;从主题上看,以他对

保安说的这句话结尾,更能凸显作品歌颂人与人之间不分地位,应当互相理解、帮助的主题,没

有结尾这一句,小说主题更加集中;从人物塑造来看,他对保安说的话更能塑造他善良的形象,

加上后画蛇添足,不仅显得突兀,而且耿嫂再也没有出现在技校,也不利于小说对“他”这一人

物形象的塑造。

如不同意删掉,从效果上看,上文他理解、帮助耿嫂,连保安都误以为耿嫂是他的亲戚,耿嫂在

学校的生意应该更好做,然而结尾“可是后来,耿嫂再也没有出现在这所技校”,这个结尾出人

意料,形成情节的反转,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文学张力;从人物形象上看,耿

嫂为何不再到技校来?或许是因为有人不让她来了,因为毕竟她不是主任的亲戚;或许是她自己

不愿意来了,因为保安的阻拦伤害了她的尊严,总之,个结尾能够突出人性的复杂,同时还表现

耿嫂作为下层人的尊严;从主题上看,耿嫂不再来了,原因可能多元,这样写更加有利于表现小

说的多元主题,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尊重。

答案:

(1)B

(2)C

(3)①小男孩人物形象的设置,让底层人物耿嫂的艰辛生活具体可感,丰富了文章内容;②通过

写小男孩和耿嫂走得很慢,象征人物生活的艰难,使得主题变得厚重;③通过写“他”目睹小男

孩,“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④小男孩的形象使小说隐含的情节更加曲

折,引起读者更多设想。

(4)同意。①小说结构已经完整;②没有结尾这一句,小说主题更加集中;③加上后画蛇添足,

不仅显得突兀,也不利于小说对“他”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不同意。①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形成情节的反转,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文学张

力;②这个结尾能够突出人性的复杂,同时还表现耿嫂作为下层人的尊严;③更加有利于表现小

说的多元主题,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尊重。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0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人物在文中的描写以及小

说的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观点,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

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A、B、D、、

【解析】(1)句意:当时明帝形势己经公开,而没人敢于先说,萧退兄弟握有兵权,迟疑不决,

王晏接连三夜便装步行到萧洪家中商议,当时的人们因此观望着他们。

“萧返兄弟”是“握兵权”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时人”意思是“当时的人们”,

是“以此窥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2)B.“贬官或降低官职”错误。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文

中“迁侍中祭酒”指升迁为侍中祭酒;《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指降低官

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故选B。

(3)D.“直到翻阅武帝给王晏的手诏后才消除疑虑”错,依据原文“明帝虽以事际须晏,而心相

疑斥,料简武帝中诏,得与晏手诏三百余纸,……及见此诏,愈猜薄之”可知等看见这张诏书后,

明帝更加猜忌和鄙薄他。

故选D。

(4)①“闻启”,上报;“虑”,担心;“罪”,获罪;“疏”,疏远。译文:齐武帝做太子时

就常独断朝政,很多事情都不上报,王晏担心这会牵连自己,便自动疏远他。

②“出”,离开京城;“以”,因为;“见”,被。译文:时间久了,转任为江州刺史。他哭着

不愿离京任职,又留在京城担任吏部尚书,最终因为旧恩而被宠信。

(5)①依据原文“晏笃于亲旧,为时所称"可知王晏对亲戚旧友十分真诚,因此被人称赞;

②依据原文“至是自谓佐命惟新,言论常非武帝故事,众始怪之”可知后来他自认为辅佐维新,

言谈之间常常非议武帝旧时的事情,因此受到责怪。

答案:

(1)A

(2)B

(3)D

(4)①齐武帝做太子时就常独断朝政,很多事情都不上报,王晏担心这会牵连自己,便自动疏远

他。

②时间久了,转任为江州刺史。他哭着不愿离京任职,又留在京城担任吏部尚书,最终因为旧恩

而被宠信。

(5)①王晏对亲戚I日友十分真诚,被人称赞;②后来他自认为辅佐维新,言谈之间常常非议武帝

旧时的事情,因此受到责怪。

参考译文:

王晏字休默,在宋朝做官,起初是建安国左常侍。晋熙王刘燮在安西任命王晏为主簿,当时

齐武帝为长史,与王晏相遇。军府转为镇西,又任命王晏为记室。沈攸之发难后,他跟随武帝镇

守盆城。齐高帝当时虽然威权很重,但众人心里仍然疑惑,王晏则专心侍奉,军事文件都委托给

他。他逐渐受到宠信,常常参与议论机密。

建元初年(479),他担任太子中庶子。武帝在东宫,专断朝政,很多事情都不上报,王晏担

心会获罪,便称病自动疏远他。武帝叩位,他做长史兼侍中,信任如旧。升为侍中祭酒,中间遭

到了母亲的丧事,后来起用为司徒左长史。王晏的父亲王普曜借着王晏的势力,做了许多显达官

职。王普曜死后,王晏居丧有礼。

永明六年(488),担任丹阳尹。王晏地位重要而且很受信赖,豫章王萧嶷、尚书令王俭等都

放下架子和他结交,而王晏常常因为工作出现疏漏受到责备,所以连连称说有病。时间久了,转

为江州刺史。他哭着不愿离京任职,结果留下担任吏部尚书,终于因为旧恩而被宠信。当时尚书

令王俭虽然官位高贵,却被疏远,王晏负责选拔官吏以后,权力管到台阁,和王俭很不融洽。王

俭去世,礼官想依照王导的先例给他追加谥号为“文献”,王晏上奏说:“王导才能得到这样的

谥号,但宋朝以来不加给素族。”武帝去世,遗旨把尚书事交给王晏和徐孝嗣。

郁林王即位,转为左仆射。后来明帝谋划废立皇帝,王晏便响应推举,转为尚书令,封为曲

江县侯,配给乐队一部、卫队五十人入殿。当时明帝形势已经公开,而没人敢于先说,萧退兄弟

握有兵权,迟疑不决,王晏接连三夜便装步行到萧谟家中商议,当时的人们因此观望着他们。明

帝与王晏在东府谈到时事,王晏和他击掌说道:''您常说王晏怯懦,现在如何?”建武元年(494),

晋升官号为骤骑大将军,配给班剑二十人,又加兵一百人,兼太子少傅,晋升爵位为公。

王晏对亲戚旧友十分热情,为当时人所称赞,现在自认为辅佐维新,言谈之间常常非议武帝旧

时的事情,众人才开始加以责怪。明帝虽然在关键时刻需要王晏,但心里却怀疑排斥。他翻阅武

帝时的诏令,得到给王晏的手诏三百余张,都是议论国家政事。永明时期(483-493),武帝想让

明帝代王晏兼管选举,王晏启奏说:“萧鸾精明干练有余,然而不熟悉诸姓百家,恐怕不能担任

这一职务。”于是停下了。等看见这张诏书后,明帝更加猜忌和鄙薄他。王晏性情浮躁,私欲无

厌,自己声言旦夕之间就可以官至开府,有人便对他进行讥讽。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

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

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

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

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15~16.【答案】C、

【解析】(1)C.“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不当,三、四句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

达了伤春凄冷之情。

故选Co

(2)首二句“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直笔写春,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

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下文抒发的却是

伤春之情,以乐景衬哀情。三四句"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天寒手冷,玉笙冰凉,

但吹笙的人却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悠扬,响彻天空,化用了南唐李璟《山花子》“小楼吹

彻玉笙寒”句,“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然而景象依旧,人和绿杨一样清瘦,“依旧,依

旧”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而“绿杨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答案:

(DC

(2)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

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

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③拟人。写人与绿杨

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

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

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诗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译文: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

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洪亮悠扬,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

盎然。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赏析: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

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

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

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

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

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

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

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

“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

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

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算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

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

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

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

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

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

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

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

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

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

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小题3】人而不仁,士不可以不弘毅

【解析】故答案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字:施)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重点字:惑)

(3)人而不仁士不可以不弘毅(重点字:弘)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

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

《论语》经典名句:

1.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7.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8.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18.【答案】教师应有惩戒权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

一方面学生犯错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一方面作为教育者的老师,有权力对犯错学生进行惩戒,

这是社会以及教育部门赋予教育者的一项神圣权利。

我国之所以缺少惩戒规定,原因主要是许多人混淆了“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的概念,

不管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还是教师法,都明确规定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与变相体罚,

所以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都不敢体罚学生,久而久之,连惩戒学生也不敢进行了。又加上近年来

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老师们更不敢惩戒学生了。

家长们也是误将“惩戒”简单当做了“体罚与变相体罚”,才会认为“提倡惩戒是倒退”。实

际上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是有区别的。体罚是指施予学生精神挫伤、肉体痛苦的行为,会给其

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比如威胁、恐吓学生,羞辱、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殴打学生,等

等。而惩戒的力度明显要温和,是用适当的强制手法,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退学、休学、警告、

放学后留校、抄写作业、打扫卫生、在教室里短时间站立听课、写反省等,都属于惩戒手段。惩

戒对学生身心一般不构成伤害,并且学生能够通过惩戒教育改正错误,纠正偏差。

当然,如果不注意边界,也会将惩戒过渡到“体罚与变相体罚”,这也是相关部门闭口不谈惩

戒合法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促使惩戒行为进一步“合法化”,让老师们敢于实施惩戒措施,

相关部门就应该细化惩戒的方式、范围以及分寸。越具体越好,操作性越强越好。

惩戒教育并非可有可无。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缺少对于教师惩戒权力的授权,才造成一些学生有

恃无恐,围殴老师、校园欺凌现象以及弑师案的不断发生。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却没有进行

惩戒教育的权利,这种责权的不统一,造成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进退两难,既不敢不管,又不敢放

手来管。

今天,“规则”对教师的惩戒行为有了明确的规定,使惩戒教育成为合法行为,这是教育的进

步。不过,规定应该再细一些,教师惩戒权限应该再大一些,只要不滑入体罚与变相体罚的深渊

就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强调的是对学生要宽

容,这样会给予他们内心触动。但是一味的无原则的宽容有时也会让学生没有敬畏之心。材料二

就提到最近出台的法规,将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教育惩戒权”是个近期的热门话题,可谓

万目关注。研读材料,核心话题是“教育惩戒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指出

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的情况。我们如何看待法规的出台?是支持肯定还是批判否定?

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考生激活思维,激发联想,还能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水平。至于

立意无外乎两种:教育需要惩戒权和教育不需要惩戒权。还有一种也可视为正确的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