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新建二中、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语文

试题

考试日期:2023.6.28分值: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命题:新建二中杨悦审题:新建二中刘敏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

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

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

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

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

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就是一切现象的体和用。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

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洞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

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

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

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

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

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

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

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

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

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

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

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礼之本

还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

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

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

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

并不缺乏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观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

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

质。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

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脸。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脸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

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

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在乡土社会

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

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

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

手所指的,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

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

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

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

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

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

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I.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基础,“礼”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

序条理。

B.中国人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有条理的,其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比西洋探

求的“悲剧精神”的艺术境界高。

C.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两者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靠国家的权力推行,礼则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

构维持。

D.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

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诗和乐尤其能陶冶性灵人格,教育的目的是以感情动人,

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

B.在中国的文化里,物质器皿,礼乐生活,天地境界,三者由实用性的低层升华到形而上的高层境界,

界限清晰。

C.法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维持的,礼是人们从教化中自动形成的秩序,即使在没有入的地

方也会有主动服膺的习惯。

D.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变迁很快的时代是不会出

现礼治社会的。

3.下列选项,最能表现材料二中的“合于礼”的一项是()

A.《论语》中孔子谓季氏:“八倍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B.《乐记》里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C.《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曰:“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吾其还也。”

D.《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礼,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礼记》记载:“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箧、诸侯七鼎六箧、大夫五鼎四箧、上士三鼎二箧、下士一鼎一

篌。”(箧,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九鼎八震”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体现的文化内

涵。

【答案】LB2.D3.C

4.①材料一论述的重心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乐与艺术的关系,“礼”构成社会生活的秩序,“乐”滋润群体

内心的和谐,礼乐反射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②材料二论述的重心是乡土社会的秩序模式,辨析了“礼”和“法”的概念,维持礼的力量是传统,乡土社

会如果变迁,传统没有效力,那么礼治就会往法治方向转变。

5.①天子、诸侯、大夫在使用“鼎”和“藻”在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

了贵族等级的高低,体现的是礼的秩序条理。

②礼乐使“鼎”和“箧”从烹调器和食器升华到艺术领域,升华到国家的至宝,“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箧”

表出政治的权威,是中央政权的象征。

③鼎能表象天地人,能表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爱,能表现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比西洋探求的‘悲剧精神’的艺术境界高”于文无据。原文“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

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可知,原文并无比较高低的相关论

述。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教育的目的是以感情动人”错误,“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B.“界限清晰”错误,原文“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

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可知,界限并不清晰。

C.“自动形成的秩序”错误,原文“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可

知,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僧,诸侯用六僧,卿大夫用四僧,士用二僧。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

僧,他却用八僧。这是不合于礼的。

B.讲礼乐与自然关系,不是讲合不合于礼。

C.仁是礼的内核,晋文公遵从“仁”,拒绝攻打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秦国,这里晋文公的做法是合于礼的。

D.项羽、项伯本是主人,可他们却占据了坐西朝东的尊贵之位,而客人刘邦却被安置在坐南朝北的座位

上。这是不合于主客之礼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

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

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

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可知,材料一论述的重心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乐与艺术的关系,“礼”构成社会生

活的秩序,“乐”滋润群体内心的和谐,礼乐反射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由原文“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

的性质。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

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也就是所谓“法治”。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

土社会的特色”可知,材料二论述的重心是乡土社会的秩序模式,辨析了“礼”和“法”的概念,维持礼

的力量是传统,乡土社会如果变迁,传统没有效力,那么礼治就会往法治方向转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原文“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和题目中的“天子可享用九

鼎八箧、诸侯七鼎六箧、大夫五鼎四霞、上士三鼎二:!、下士一鼎一箧”可知,天子、诸侯、大夫在使用

“鼎”和“薄”在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体现的

是礼的秩序条理。

由原文“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霞,古代盛食

物的器具”可知,礼乐使“鼎”和“霞”从烹调器和食器升华到艺术领域,升华到国家的至宝,“天子可

享用九鼎八箧”表出政治的权威,是中央政权的象征。

由原文“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

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

中”“‘九鼎八答’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可知,鼎能表象天地人,能表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爱,能

表现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到这样的深夜,

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

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

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

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

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

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

子回来。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

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

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

声。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

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

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

喊:

“她挂花了!”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

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

苇,找到了那窄窄的人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

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

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

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

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

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

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

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

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

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加横线的“敌人的愿望”,指的是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

队伍。

B.“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

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C.从全文来看,老头子“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指的是帮助抗日队伍运输粮草,护送

干部和两位小英雄回来。

D.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一一“老头子”,同时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

里坚持抗战的队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手里拿着一根竹篙。”此处运用全知视角勾画出位战争年代

水上老交通员的形象。

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这里借助细节描写刻画老头子为诱惑敌人上当

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用意是为后面写水

下藏有钩子做铺垫。

D.“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

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8.诗化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常常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老头子”的传奇特征

的。

9.孙犁谈及创作时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环境中可以

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课文《荷花淀》,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

良”和“美好”。

【答案】6.C7.C

8.①用强烈的反差渲染老英雄的传奇。一方面写敌人监视封锁严密,另一方面写老英雄悠闲自信,巨大的反

差使老英雄极富传奇色彩。

②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英雄的传奇。一是他胸有成竹,二是女孩一再怀疑,用女孩的怀疑凸显其行为之

奇。

③叙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传奇色彩更为浓郁。如在报仇这一情节,读者需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

9.①女性的善良和精神之美。无论是大菱、二菱,还是《荷花淀》中“水生嫂”们,在作者笔下均单纯、美

丽,贤惠、识大体,是“美”的化身,且都是抗日的战士。

②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善良与美。文中对老头子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了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

的美;而“水生”们对家人的爱、勇敢与信心,也是善良和美的象征。

③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让战斗场面洋溢着智慧与力量的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物成长的心理轨迹

自然融合,精神上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共同构成了一种诗意的美好生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护送干部和两位小英雄回来”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

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

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可知,“护送两位小英雄回来”是后面发生的事。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做铺垫”说法有误。铺垫是一种烘托手法,是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

的基础式描写。伏笔是指上文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

或暗示,或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此处的“钩子”看似无关紧要,应该是埋下伏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文章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英雄“浑身

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而且不带一枝枪”,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

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

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②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

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

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

行为之奇。

③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

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

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

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

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①女性的善良和精神之美。根据原文“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还这么爱干净!”“在敌人的炮火里打

滚,在高梁地里淋着雨过夜,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

队伍就好了!”可知,作者笔下美丽的女孩子,不仅单纯、美丽,更是“美”的化身,小小年纪就已经是抗

日战士了。而《荷花淀》中“水生嫂”们,同样是那么美丽、贤惠、识大体,最后也为抗日贡献了自己的

一份力量。因此,无论是大菱、二菱,还是《荷花淀》中“水生嫂”们,在作者笔下均单纯、美丽,贤

惠、识大体,是“美”的化身,且都是抗日的战士。

②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善良与美。作者对老头子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的

美;借助他的语言描写,“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

天明,你们看吧”等语言描写都生动地表现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和要为小姑娘报仇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了老头子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是写他“自信又自负”,把人

物写得有血有肉,老英雄的形象更加善良和美了。《荷花淀》中,“水生”们对家人的爱、勇敢与信心,

如“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

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

你”等,也是善良和美的象征。

③在抗日战争这个非常态的生活中,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转化为诗意的景物描写;人物的自信、自尊、悔

恨、自责、智慧和勇敢,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美;人物成长在纯美的水乡,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意境优美的

自然环境与人物成长的心理轨迹自然融合,精神上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共同构成了一种诗意生活,这

就是作者说到的极致的美。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论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

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

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

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

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煞然

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

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举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

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世之蔽者方日:"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

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驾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重车,

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驾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

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腰衰与莺始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

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彝,然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鹑到之劲翩,加强鸯之上调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兜之捍,无

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整抄,则无以异于朽槁之

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

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

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牵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日天下果无材亦未

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目:“天下法度未立之先,

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

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令,,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

宗欲治,而漠谋谏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

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3处)。

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未知其故也”的“故”与课文《鸿门宴》里“故遣将守关者”中的“故”意义不同。

B.“及其引重车”的“引”与课文《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义不同。

C.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敲,短者为扑,与课文《过秦论》里“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的

“敲扑”意义相同。

D.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等六国联合与秦抗衡,与课文《谏逐客书》里“遂散六国之从”中的

“六国之从”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人才任用存在三种偏见,而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即天下没有自己

想要的人才。

B.王安石认为古时的君主明白要按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于是他们仔细考量人才的才能并谨慎使用,做

到因材而用。

C.王安石认为当下社会形势严峻复杂,一定要先寻求人才来使用,这样才可能廓清乱世纷繁,恢复先王

的法律制度。

D.王安石从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才观,充分表现了这位矢志改革的政治家

的远见卓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

(2)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

14.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与《答司马谏议书》在行文构思上的相同点。

【答案】10.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11.C12.

A

13.(1)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

向,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

(2)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

一样的原因。

14.①两文均采用了驳论式论证思路,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

②《答司马谏议书》敏锐地抓住司马光五点责难的实质,点明其为名实之争(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

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

③《材论》开篇提出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然后并从在实践中考察人才、量才为用、人才应运

而出等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

好想过罢了。

“盖”表揣测,一般放在句首,故其前面要断开;

“也”在此处句末语气词,故其后断开;

“而坐日"翻译为“而只是说……”,并不是具体引用谁的话,故其后不断;“亦……而已矣”,翻译为

“也不过是……罢了”,故其前面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故”:原因。句意: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故”:……原因,之所以。句意:之所

以派遣将领守(函谷)关。可见,两句中的“故”意义不同。

B.正确。“引”:拉。句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引”:引导,引来。句意:(把水)引来作为飘传

酒杯的环形渠水。可见,两句中的“引”意义不同。

C.“长者为敲,短者为扑”错误,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扑,短者为敲;“意义相同”错误,

“敲扑”:敲打。句意:用它来敲打。/“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扑,短者为敲。句意:用

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D.正确。句意:六国实行合纵政策。/句意: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可见,意义相同。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错误,“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翻译为“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

危害是相同的”,而非“原因”;另外“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这三种偏见可

以探讨其中失误的原因,就是认为天下没有想要的人才”,而不是说作者认为“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

才”。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补于治乱之数”,状语后置句,”于治乱之数无补”;“补”,补益、好处;“数”,运数;

“偃然”,安然或任意;“肆”,放纵或展开;“卒”,最终。

(2)“治”,能处理好;“画策”,出谋划策或谋划;“安利”,使动用法,使……安定;”异于

人”,状语后置,“于人异”;“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判断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王安石在《材论》中先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然后分别加以驳斥,表达了“索天

下之才而用之”的政治改革家的宏图大略。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可见,两文均采用了驳论式论证思路,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

《答司马谏议书》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批驳司马光的攻击名

实不符,全是谬论,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司马光之流保守、腐

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材论》开篇就指出“是有三蔽焉”,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这三种偏见也正是

作者在《材论》中要分别驳斥的三种错误观点。从“精察之、审用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

已”“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可知,然后并从在实践中考察人才、量才为用、人才应运而出等三个角度层

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

参考译文:

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

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

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

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

患,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向,而最

终使国家进入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这是一个失误。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

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

到我身边”,则也会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也是一个失误。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养和

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忡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那么最终同样会陷入败亡混乱危险屈辱的境

地,这也是一种偏见。这三种偏见,它们的危害是相同的。不过,当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还可以讨论

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

因罢了。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

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所以,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

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如皋、夔、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

不上他们的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

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

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

领的人大错了。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

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当这时候,如果让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得车轮倾斜、缰绳断掉、筋累骨伤、昼

夜不停追赶,还是远远的赶不上,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辨出来了。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

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适

合他们的工作罢了。

南越长长的竹子作箭杆,用百炼的精钢作箭头,用秋鹑的劲翻作箭尾,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

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武力决定胜负

的法宝。但是如果使用不恰当,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

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

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既

然这样,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用尽他们所掌握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

凡的人呢?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

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

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

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

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

哎!如今天下忧患没有人才啊。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

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铮的人才来辅

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名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如今君王想要找人才,而人才担心不被君王寻求

和任用。天下之大人才众多,却说没有人才,我不相信这种说法。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洞庭①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②一湾纹缀®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释:①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调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

湖所作。②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③缀:读xia有花纹的纺织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从湘江抵达洞庭湖,看见远处林立的青峰与辽阔的楚天,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的山水画面。

B.旗梢,即旗揩。词中抓住细节,描写船头上纹丝不动的旗梢,呈现了船只停泊时的景象。

C.“红蓼一湾纹缴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对仗工整,“红”与“白”相对,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D.“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作结,耐人寻味,“凉”字既写夜之寒凉也略含心境之凉。

16.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也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请

简要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与本词在写景上有何不同.

【答案】15.A16.①《登岳阳楼》主要描写白天洞庭湖动态之景。”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两句

中用“诉”仿佛是湖水把吴、楚广袤的区域分裂开来;用“浮”使人想象到洞庭湖包容了万物,日月星辰都

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②《浣溪沙•洞庭》主要描写月下洞庭

湖的静态之景。“旗梢不动晚波平”是船只晚泊时的景象,表明此刻风平浪静;“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

描绘了一幅疏星淡月倒影湖中,水中船影浸盖着星空倒影的静美的画面,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看见远处林立的青峰与辽阔的楚天,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的山水画面”错误,应是看见远处林立的

青峰与辽阔的楚天,还有傍晚风平浪静的湖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的山水画面。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

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圻”是分裂的意思,仿佛湖水把吴、楚广袤的区域分裂开来;用“浮”使

人想象到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主要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

《浣溪沙•洞庭》中“旗梢不动晚波平”,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表明此

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是描写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

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夜凉船影浸疏星”,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

影。描绘了一幅静美的画面,也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所以《浣溪沙•洞庭》主要描写月下洞庭湖

的静态之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下列各句中空缺的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当我们读到“,"时,能够感受到陶渊明的“无

官一身轻”。

(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

中“"一句用星宿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一句则用星宿给月

亮定位。

(3)春雨滋润万物生长,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审美对象,频频见诸古人笔端,如:“,

【答案】①.舟遥遥以轻阚②.风飘飘而吹衣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深巷明朝卖杏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扪,参,胁,徘,徊。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同比增长11.5%。从三大细分版块看,大众阅

读市场营收335.91亿元,占比72.47%;有声阅读95.68亿元,占比20.64%;专业阅读31.93亿元,占比

6.89%»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虽然与前些年比,我国数字阅读产业

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其内在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增效、提质、降速成为行业发展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是

国为至近来生的产业生态便规援扩.张的动熊感艺。,数字阅读作品已成为新时代展现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

化影响力的一种新符号和表现形式,成为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的“”。

在用户规模方面,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达5.3亿,较上年增加2400万;在用户年龄方面,19~45

岁的人群依然是数字阅读的主力军,占比达67.15%。在主要群体保持稳定情况下,数字阅读也不断向银发

族和青少年延伸。

从''看见书''到”听见书"再到”感受到书“,业界普遍感叹——技术发展不仅为数字内容生产和传

播带来多重变革,也为数字文化消费带来更具沉浸感、更加多元化的体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AR、

VR、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互动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场景化。AI技术

已能让一部电子书生成分角色、声音多元的音频产品,在多角色对话模式下配备不同音色,大力提高了出

行人群、视障和老年人等群体的阅读便利程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分别用一个单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

【答案】18.遥遥领先(一马当先、名列前茅)中流砥柱(中坚力量)日新月异(一日千里)

19.数字阅读产业总体规模稳步增长;数字阅读覆盖年龄段更为广泛;新技术为数字阅读带来沉浸式体验。

20.但其内在原因,一方面在于降速、提质、增效成为行业发展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在于多元共生的产业生

态使规模扩张的动能降低。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指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高,可用“遥遥领先(一马当先、名列前茅)”。遥遥领先:远远

地走在最前面(多指成绩、比赛等)。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

众前面,积极带头。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

第二空,语境指数字阅读作品在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中起支柱作用,可用“中流砥柱(中坚力

量)”。中流砥柱(中坚力量):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第三空,语境形容发展变化快,可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形容发展迅

速,变化很快。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第一段,在“与前些年比,我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之后又强调数字阅读总体发展趋势,概

括出:数字阅读产业总体规模稳步增长。

第二段,分析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用户年龄”,“不断向银发族和青少年延伸”说明覆盖年龄段更为

广泛。概括出:数字阅读覆盖年龄段更为广泛。

第三段,第一句具有概括性,“从‘看见书'到‘听见书‘再到‘感受到书'”说的是数字阅读新技术,

“不仅为数字内容生产和传播带来多重变革,也为数字文化消费带来更具沉浸感、更加多元化的体验”重

点强调“带来沉浸式体验”,概括出:新技术为数字阅读带来沉浸式体验。

注意分别用一个单句概括。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式杂糅,“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