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新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稀土是我国的丰产元素,17种稀土元素性质非常接近,用有机萃取剂来分离稀土元素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有机萃取剂A的结构式如下,据你所学知识判断A属于(

,A.酸类 B.酯类 C.醛类 D.酚类2、下列关于化学观或化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蕴藏的能量来自远古时期生物体所吸收利用的太阳能B.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C.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D.根据元素周期律,由HClO4可以类推出氟元素也存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FO4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羟基与氢氧根离子有相同的化学式和电子式B.乙醇的官能团是—OH,可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C.常温下,1mol乙醇可与足量的Na反应生成11.2LH2D.已知乙醇的结构式如图所示,则乙醇催化氧化时断裂的化学键为①③4、下列属于二次能源的是A.氢气 B.煤 C.石油 D.天然气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9gD2O中含有的电子数为5NAB.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3NAC.1molC2H6分子中含共价键总数为6NAD.7.1gC1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6、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7、已知镓和铝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纵行,氮化镓可把手机信号扩大10倍,让电脑的速度提高l万倍。将CD缩减到l英寸。下列有关氮化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氮化镓是由主族元素与副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B.镓元素比铝元素金属性强C.氮化镓中氮元素显+3价D.氮原子最外层比镓原子最外层多3个电子8、下列说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A.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体系体积减小,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因而反应速率增大B.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一定为有效碰撞C.升高温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D.加适宜的催化剂,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从而增大反应速率9、下列有关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海水提溴是将海水中的化合态的溴富集再转化为游离态的溴B.石油裂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汽油的产量C.煤干馏的产品很多,是一个化学変化D.海水提镁的过程为:MgCl2(aq)Mg(OH)2MgOMg10、根据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L层上的电子数为奇数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B.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也相同C.I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II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D.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11、如图为铜铁原电池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铜棒逐渐溶解 B.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C.电子由铁棒通过导线流向铜棒 D.正极反应为Fe-2e-=Fe2+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及时治理污染B.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称为皂化反应C.含氮、磷的污水任意排放会造成水华或赤潮D.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13、核外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一组微粒是(

)A.Na+、Mg2+、S2-、Cl-B.Na+、Mg2+、O2-、F-C.F-、Cl-、Br-、I-D.K+、Ca2+、Ne、S2-14、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海水中的MgSO4转化成Mg(OH)2,试剂①可选择石灰乳B.加入试剂①后,分离得到Mg(OH)2沉淀的方法是过滤C.加入试剂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H+=H2OD.通过电解熔融的无水MgCl2得到48gMg,共转移4mol电子15、一定温度下反应4A(s)+3B(g)2C(g)+D(g)经2minB的浓度减少0.6mol·L-1,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mol·L-1·min-1B.分别用B、C、D表示反应的速率,其比值是1∶2∶3C.2min末的反应速率v

(B)

=0.3mol·L-1·min-1D.在这2min任意一段时间内用B和C表示的正反应速率的值随时间变化都是逐渐减小的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也可能含极性键②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③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④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⑤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化学键⑥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③⑥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已知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下列转化,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物质C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2)分别写出②、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下图所示。能完成本实验的装置是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试管B内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__。18、前四周期元素X、Y、Z、R、Q核电荷数逐渐增加,其中X、Y、Z、R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为58;Y原子的M层p轨道有3个未成对电子;Z与Y同周期,且在该周期中电负性最大;R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1,其d轨道中的电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5∶2;Q2+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9。回答下列问题:(1)R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为________。(2)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是___________。(3)Y、Z分别与X形成最简单共价化合物A、B,A与B相比,稳定性较差的是______(写分子式)。(4)在Q的硫酸盐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至形成配合物[Q(NH3)4]SO4,现象是_________。不考虑空间结构,配离子[Q(NH3)4]2+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为_____(配位键用→标出)。19、某学生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来计算中和热。他将50mL0.5mol/L的盐酸与50mL0.55mol/L的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由图可知该装置有不妥之处,应如何改正?_____。(2)实验中改用60mL0.50mol/L的盐酸跟50mL0.55mol/L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理由是_____。(3)该同学做实验时有些操作不规范,造成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A.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烧杯时动作迟缓C.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D.在量取盐酸时仰视计数E.将50mL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取成了50mL0.55mol/L的氨水(4)将V1ml1.0mol/L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温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通过分析图像可知,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22℃,该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_____mol/L。(5)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实验序号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120.020.223.2220.220.423.4320.320.525.6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0、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含氯消毒剂,主要用于水的消毒以及砂糖、油脂的漂白与杀菌。以下是过氧化物法生产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图:已知:①NaCl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条件下可结晶析出NaClO2·3H2O;②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至10%以下较安全;(1)NaClO2中Cl的化合价为______。(2)在发生器中鼓入SO2和空气混合气的原因是______(填序号)。A空气稀释ClO2以防止爆炸BSO2将NaClO3氧化成ClO2C稀硫酸可以增强NaClO3的氧化性(3)Na2O2可改为H2O2和NaOH的混合溶液,吸收塔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吸收塔的温度不能超过20oC,主要原因是______。(4)从滤液中得到NaClO2·3H2O粗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是______(填序号)。A蒸馏B蒸发浓缩C灼烧D过滤E冷却结晶21、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①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填字母)。a.Ba(OH)2·8H2O与NH4Cl混合搅拌b.高温煅烧石灰石c.铝与盐酸反应②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测量稀盐酸与烧碱溶液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实验表明,反应温度升高;由此判断该反应是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电能是现代社会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中,负极是____,正极上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若消耗锌6.5g,则放出气体_______g。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B【解析】

A中含有的官能团有醇羟基,以及与磷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磷酸酯基,没有其他官能团,所以,B项正确;答案选B。【点睛】酯化反应并不一定是羟基只与有机酸发生的反应,还可以是与无机酸发生的反应;2、D【解析】分析:A.地球上的生物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于太阳;B.制取催化剂的元素大都属于过渡金属元素;C.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不强;D.F无正价;据此分析判断。详解:A.远古时期生物体吸收利用太阳能,经过非常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形成化石燃料,故A正确;B.制取催化剂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第ⅢB至ⅡB族之间,属于过渡金属元素,故B正确;C.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不强,常用于制备半导体材料,故C正确;D.F无正价,不能形成最高价含氧酸,故D错误;故选D。3、D【解析】

乙醇的官能团是—OH,属于醇类,能与活泼金属钠反应置换出氢气,能发生氧化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详解】A项、羟基的电子式为,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B项、乙醇的官能团是—OH,属于非电解质,不能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故B错误;C项、标准状况下,1mol乙醇可与足量的Na反应生成11.2LH2,故C错误;D项、乙醇催化氧化时,羟基发生氢氧键和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发生碳氢键断裂,断裂的化学键为①③,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察了乙醇结构和性质,注意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乙醇的性质由官能团羟基决定,注意分析反应时断键部位是解答关键。4、A【解析】分析:一次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二次能源是指需要依靠其它能源(也就是一次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据此判断。详解:A.氢气需要通过其他能源提供能量制取,属于二次能源,A正确;B.煤是化石燃料,属于一次能源,B错误;C.石油是化石燃料,属于一次能源,C错误;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化石燃料,属于一次能源,D错误;答案选A。5、B【解析】

A.1mol重水中含10mol电子,9gD2O的物质的量为=0.45mol,0.45molD2O中含有的电子数为4.5NA,A错误;B.NO2和N2O4最简式相同,均为NO2,46gNO2的物质的量为=1mol,由质量一定最简式相同的物质的混合物中所含原子个数为定值可知,含有原子数为3NA,B正确;C.C2H6分子中含有6个碳氢键和1个碳碳键,则1molC2H6分子中含共价键总数为7NA,C错误;D.C1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转移电子数目为e—,7.1gC12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则0.1molC1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D错误;故选B。【点睛】质量相等最简式相同的物质所含原子个数相等,质量一定最简式相同的物质的混合物中所含原子个数为定值是解答关键。6、C【解析】

A.根据能量--反应过程的图像知,状态I的能量高于状态III的能量,故该过程是放热反应,A错误;B.根据状态I、II、III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CO中的C和O形成的化学键没有断裂,故B错误;C.由图III可知,生成物是CO2,具有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故D错误。故选C。7、B【解析】A.氮化镓中N元素为ⅤA族,Ga元素为ⅢA元素,都是主族元素,故A错误;B.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则镓元素比铝元素金属性强,故B正确;C.氮化镓中Ga为+3价,则氮元素显-3价,故C错误;D.N元素为ⅤA族,Ga元素为ⅢA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3,则氮原子最外层比镓原子最外层多2个电子,故D错误;故选B。8、B【解析】

A、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体积减小,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增加,活化分子数增加,反应速率增大,正确,不选A;B、活化分子之间的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错误,选B;C、升温,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活化分子数增加,反应速率增大,正确,不选C;D、加入适宜的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正确,不选D;故答案选B。9、D【解析】分析:A、根据工业上海水中提取溴的方法判断;B、石油裂化的主要目的是将长的碳链断裂成短的碳链,得到汽油;C、煤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产生很多新物质;D、海水提镁的过程中从海水中得到氯化镁,再电解氯化镁得到镁。详解:A、根据工业上海水中提取溴的方法可知,是先将海水中的化合态的溴富集再转化为游离态的溴,A正确;B、石油裂化的主要目的是将长的碳链断裂成短的碳链,得到汽油,以提高汽油的产量,B正确;C、煤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产生很多新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C正确;D、海水提镁的过程中从海水中得到氯化镁,再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得到镁,D错误。答案选D。10、A【解析】分析:A、L层上的电子数为奇数的元素是第二周期元素,可能是Li、B、N、F,它们一定是主族元素;

B、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Ar原子与S2-离子;

C、同一周期,I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II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D、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失去电子的能力越弱。详解:A、L层上的电子数为奇数的元素是第二周期元素,可能是Li、B、N、F,它们一定是主族元素,故A正确;B、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如Ar原子化学性质稳定,而S2-离子具有强还原性,故B错误;

C、同一周期,I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II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故C错误;

D、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金属性越弱,失去电子的能力越弱,如Na、Mg、Al的失去电子能力减弱,故D错误;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把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元素性质的特例。11、C【解析】

A.铜铁原电池中,铜是电池的正极,Fe是负极,Fe逐渐溶解,故A错误;

B.该装置为铜铁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B错误;

C.铜铁原电池中,铜是电池的正极,Fe是负极,电子由Fe流向Cu,故C正确;

D.Fe作负极,Fe原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负极的反应为Fe-2e-=Fe2+,铜是电池的正极,正极反应式是2H++2e-=H2,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明确:①活泼金属为负极,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②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12、A【解析】

A.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即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的化学品和过程的设计。其核心是原子经济性,即充分利用反应物中的各个原子,从而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A错误;B.油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该反应是制造肥皂流程的一步,因此该反应也叫皂化反应,B正确;C.含氮、磷的污水不经处理任意排放至下水道,最终会随水体流入江流、湖泊中,促进藻类等水生植物迅速大量繁殖,引起水华或赤潮,C正确;D.酸雨分为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顾名思义,酸雨是雨水中溶有了硫酸或硝酸。硫酸酸和硝酸主要源自于空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以说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D正确;故合理选项为A。13、B【解析】A.钠镁离子核外电子数都是10,硫、氯离子核外电子数都是18,所以这几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故A错误;B.Na+、Mg2+、O2-、F-核外电子数都是10,所以这几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故B正确;C.氟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氯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溴离子核外有36个电子,碘离子核外有54个电子,所以其核外电子数不等,故C错误;D.K+、Ca2+、S2-核外有18个电子,Ne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所以其核外电子数不都相等,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核外电子数的判断。简单阳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简单阴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14、C【解析】A、MgSO4转化为氢氧化镁需要加入碱液,可选取石灰乳,故A正确;B、氢氧化镁为沉淀,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B正确;C、试剂②为盐酸,氢氧化镁为沉淀,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故C错误;D、根据反应MgCl2Mg+Cl2↑,电解氯化镁时,生成48g镁,即为2mol,转移4mol电子,故D正确;故选C。15、D【解析】A.A为固体,浓度固定不变,不能用其表示反应速率,故错误;B.物质的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分别用B、C、D表示反应的速率,其比值是3∶2∶1故错误;C.不能计算某时刻的瞬时速率,故错误;D.反应随着时间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故正确。故选D。【点睛】在理解反应速率定义时需要注意计算的反应速率都为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且速率可以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改变量表示,但固体或纯液体因为浓度固定不变,不能表示速率。不管用哪种物质表示速率,可能数值不同,但含义相同,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16、D【解析】试题分析:①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可能含共价键,如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过氧化钠中含非极性共价键,正确;②含离子键的一定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含共价键,不可能含离子键,错误;③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可能为共价化合物,如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而NaCl为离子化合物,故确;④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为离子化合物,如铵盐为离子化合物,错误;⑤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可能不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的单质不存在化学键,错误;⑥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其构成微粒为离子,则作用力为离子键,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正确;答案选D。考点:考查化学键和化合物关系判断【名师点睛】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极性共价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单原子分子中不含化学键;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由共价键构成的晶体多数是分子晶体,少部分是原子晶体。注意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键可以断键,而共价键不能断键,是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验依据。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加成反应羧基2CH3CH2OH+O22CH3CHO+2H2O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乙、丙饱和碳酸钠溶液【解析】分析:乙烯经过反应得到A,A经过两步反应得到C,而A和C可生成乙酸乙酯,因此A为乙醇,B为乙醛,C为乙酸。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乙醇氧化生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详解:(1)应①为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经推断可知C为乙酸,乙酸中所含官能团是羧基;(2)反应②为乙醇的催化氧化过程,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反应④为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3)制取乙酸乙酯时,蒸汽中往往含有乙醇和乙酸,所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掉从而与乙酸乙酯分离,但是二者易溶于水而产生倒吸,乙导管没有插入到液面以下,丙导管上端容积较大,二者都可防止倒吸。18、1s22s22p63s23p63d54s2HClO4PH3先产生蓝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最终得到深蓝色溶液【解析】

前四周期元素X、Y、Z、R、Q核电荷数逐渐增加,Y原子的M层p轨道有3个未成对电子,则外围电子排布为3s23p3,故Y为P元素;Z与Y同周期,且在该周期中电负性最大,则Z为Cl元素;R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1,最外层电子数为2,其d轨道中的电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5∶2,d轨道数目为5,外围电子排布为3d54s2,故R为Mn元素,则X、Y、Z、R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为58,则X核电荷数为58-15-17-25=1,故X为H元素;Q2+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9。则Q的原子序数为29,故Q为Cu元素。【详解】(1)R为Mn元素,则R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2,答案:1s22s22p63s23p63d54s2。(2)Z为Cl元素,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高氯酸,其化学式是HClO4。(3)Y为P元素,Z为Cl元素,X为H元素,Y、Z分别与X形成最简单共价化合物为PH3和HCl,因非金属性Cl>P,则稳定性大小为HCl>PH3;答案:PH3。(4)Q为Cu元素,其硫酸盐溶液为CuSO4溶液,逐滴加入氨水先生Cu(OH)2蓝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又溶解形成配合物[Cu(NH3)4]SO4的深蓝色溶液。不考虑空间结构,配离子[Cu(NH3)4]2+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为;答案:先产生蓝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最终得到深蓝色溶液;。19、环形玻璃搅拌棒用碎塑料泡沫垫高小烧杯,使小烧杯口和大烧杯口相平不相等相等中和热是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用量无关ABE低于1.5-51.8kJ/mol【解析】

(1)由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大小烧杯口之间不相平且没填满碎纸条;(2)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3)根据中和热测定过程中误差判断;(4)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进行计算;(5)根据Q=cm△T进行计算。【详解】(1)由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由图可知该装置有不妥之处:大小烧杯口之间不相平且没填满碎纸条,应用碎塑料泡沫垫高小烧杯,使小烧杯口和大烧杯口相平;(2)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改用60mL0.50mol/L的盐酸与50mL0.55mol/L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但是中和热的均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中和热数值相等;(3)A.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在测碱的温度时,会发生酸和碱的中和,温度计示数变化值减小,导致实验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选项A正确;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烧杯时动作迟缓,会导致一部分能量的散失,实验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选项B正确;C、做本实验的室温和反应热的数据之间无关,选项C错误;D、在量取盐酸时仰视计数,会使得实际量取体积高于所要量的体积,放出的热量偏大,导致实验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高,选项D错误;E、将50mL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取成了50mL0.55mol/L的氨水,由于氨水是弱碱,碱的电离是吸热的过程,所以导致实验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选项E正确;答案选ABE;(4)从图形起点可知:5mLHCl溶液和45mLNaOH溶液反应放热后的温度已经是22℃,则溶液混合前的实验环境温度一定低于22℃;当酸碱恰好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最高,从图示可知V1=30mL,V2=50mL-30mL=20mL,二者体积比为:,c(NaOH)===1.5mol/L;(5)第1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1℃,反应后温度为:23.2℃,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1℃;第2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3℃,反应后温度为:23.4℃,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1℃;第3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4℃,反应后温度为:25.6℃,反应前后温度差为:5.2℃,与其他组相差太大,舍去;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为m=100mL×1g/cm3=100g,c=4.18J/(g•℃),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Q=4.18J/(g•℃)×100g×3.1℃=1295.8J=1.2958kJ,即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2958kJ,所以生成1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2958kJ×=51.8kJ,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51.8kJ/mol。20、+3AC2NaOH+2ClO2+H2O2=O2+2NaClO2+2H2ONa2O2产生的H2O2易分解BED【解析】

(1)NaClO2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Cl的化合价为+3价,故答案为:+3。(2)由信息②可知,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安全,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应是稀释ClO2以防止爆炸,SO2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S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