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_第1页
第4章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_第2页
第4章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_第3页
第4章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_第4页
第4章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纪录片的艺术特性概要1纪实本性与政论性2纪实本性与真实性3纪实本性与文献性第一节纪实本性与政论性诸多纪录片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同行常说的“形象化的政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和苏联等国家一直把“形象化的政论”视为纪录片的根本特性,乃至视为纪录片的定义。在强化意识形态控制的苏联,列宁的话被演化为权威定论,即“新闻纪录片是形象化的政论”,并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组成部分输往中国。单就字面而论,仅仅将纪录片视为形象化政论显然有排斥纪录片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之嫌,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也被缩小了。(一)“形象化的政论”一、认识纪录片的政论性“照相本性论”(即“摄影影像本体论”)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的基石。巴赞认为,电影是一种通过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艺术,是照相的延伸。照相能再现客观现实的面貌,而无须人的介入。(一)“照相本性论”二、“照相本性论”与“形象本体论”的争论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cahierducinemas)》杂志、并担任主编。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一)“照相本性论”二、“照相本性论”与“形象本体论”的争论其积极意义在于:强调摄影影像的“再现”功能,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反对脱离现实粉饰生活;总结并提高了广角镜头和长画面的美学地位。其偏颇在于:夸大了照相术的物质性作用,对人的作用否定多于肯定;忽视了人的文化参与,忽视从表面走向深入、从现象触及本质的创作规律;否定一切电影艺术技巧;否定电影的娱乐作用等等。(一)“照相本性论”二、“照相本性论”与“形象本体论”的争论“形象本体论”是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鲁道夫和苏联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等人的主张。他们明确反对把电影仅仅视为机械物理过程和现实的复制物。他们指出,电影手段有主观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强调电影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概括、提炼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二)“形象本体论”二、“照相本性论”与“形象本体论”的争论鲁道夫·爱因汉姆RudolfArnheim(1904年7月15日—2007年6月9日)原籍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早年在柏林大学攻读心理学。1939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任艺术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电影,电影研究只是他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电影理论活动集中在30年代,移居美国之后基本放弃。(二)“形象本体论”二、“照相本性论”与“形象本体论”的争论“照相本性论”与“形象本体论”都承认并强调摄影术的纪实特性,其差异在于将其置于何种地位,摄影物质特性与人的作用是何种关系。(三)二者的关系二、“照相本性论”与“形象本体论”的争论纪录片的物质特性与人的作用是不能分开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眼睛观察的局限性告诉我们对于摄影、照相,不能过分夸大其“再现”功能。从视听形象性到政论性,有一段物与人结合的过程。把物质特性绝对化,不承认不重视社会人的作用,是机械唯物论。(三)纪录片的物质特性与人的作用二、“照相本性论”与“形象本体论”的争论第二节纪实本性与真实性真实是纪录片艺术各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最重要的基石。失实的纪实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真实性又是纪录片感染力的酿造基础。缺乏真实感的纪实,虽真犹假,全无价值。纪录片的真实是主创者职业伦理和人格的镜子;作为认识追求,它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相一致;在共产党领导的传播事业中,真实同时又是党性的体现。(一)真实的重要性一、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纪录片的真实特性也是来自照相术再现物象原貌功能——照相本性。在各种叙事艺术中,纪录片的真实效果因为物象还原功能而优势独具。真实的程度直接受创作主体影响。这种物与人互动追求真实的途径,符合物质—精神辩证统一的认识规律。(二)真实受主客观的影响一、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纪录片首先必须受新闻学和历史学真实性原则的制约——内容须真实无误,这是底线,否则便无纪实可言。仅有时、空、人与事及其相关内容(所谓五W)的真实,可能成为有权威的消息或史料,却不等于有价值的影视纪实艺术。审美意义的真实性不可能离开形象思维。二、真实性与真实感(一)事实真实不等于真实性其基本度是内容的非虚构、非表演;其延伸度是非虚构加逼真效果,也叫“真实感”。前者是内容真实——纪录片的合格度,后者是艺术真实——度量着合格品、优品、佳作和经典之作的差异。前者以事实无误为限;后者唯逼真效果是求,这种效果是以观众接受为假定性的。二、真实性与真实感(二)真实性与真实感真实自然是主体作用于客观生活的一种艺术效果——对生活进行观察、选择、记录的结晶。真实自然效果是纪录片艺术性的集中表现,是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所在。真实内容在技巧、手段作用下能产生艺术的真实性。直观的“璞”之表象未必都能“归”艺术之“真”。三、真实性与“返璞归真”前者通过“选择”实现,后者借“艺术概括”和“典型化”获取。纪录片“典型化”等于自杀。(一)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其他艺术真实性的区别四、真实性与干预拍摄主张“适当干预”者认为,广义而言拍摄就是“干预”,不存在无干预的拍摄。至于拍摄中必要的“加工”(也叫摆拍、导拍)、“补拍、重演”(也叫“真实再现”)、采访对话等并不妨碍真实,而是达到艺术真实的手段。反对者认为,对非虚构内容的各种干预掺入了主观成分,影响了客观性,甚至干脆就视其为不真实。他们主张以纯客观手法追求纯客观效果,不仅反对拍摄中的任何“干预”,甚至反对人工照明。(二)“干预生活”是妨碍作品真实还是有利于达到真实?四、真实性与干预拍摄成功的客观记录——写实风格——以最大限度隐藏主观意识为策略,追求高度客观、自然状态的真实性。这是以“直接电影”为代表的客观记录风格的理论和方法。

适当的干预拍摄——表现风格——以观点鲜明、感情明朗为策略,追求作品相对深刻的真实性。这是主题表现创作方法。在合理干预基础上,施以客观记录,则能有效地兼两者之长。这便是“真实再现”手法。(二)客观纪实手法和干预手法四、真实性与干预拍摄两种方法也都存在影响真实效果的可能:不适当的干预会造成主观意识过强而损害真实自然效果,所以,有人提出了“导演容许限度”概念。两种方法在后期制作中的差别是:

客观记录方法继续排斥主观因素。解说词、音乐、蒙太奇剪辑手法往往都在排斥之列。

主题表现方法则重视综合艺术处理,让解说、音乐、蒙太奇技巧等各尽其妙。(二)客观纪实手法和干预手法四、真实性与干预拍摄纪实是一种方法,一种风格,一种追求,一种效果;纪实是非虚构、非表演(包括反对不科学的重演、补拍和干预)的客观记录,对逼近真实有利。纪实远非真实,纪实与真实性之间还有很大距离。拍摄纪实所显现的仅是事物的若干表象片段;纪录片是经过摄影取得某些表象,再经过剪辑层层选删的特定时空、特定内容的记录,很难说是事物全貌。在逼近真实和揭示事物本质方面,现场声、访谈、解说各有一定作用。(一)纪实是什么五、真实性的相对性影像特性的浮浅性、表面性,是对真实的先天折损。真实的主观色彩对真实性的影响,不同人(或不同政治集团摄制人)反映同一事件必有差异,甚至结论完全相反。视听形象素材作为词语素材另作他用时,存在被反用和作假的可能性。对真实效果有影响的不仅是创作方法,其他主观和客观因素也起作用,包括历史条件、工作环境,以及认识水平、业务能力等。(二)影视纪实艺术的局限性五、真实性的相对性(一)实践中公认的注意点六、比真实重要的是观点秉持职业伦理道德和实事求是精神,认真负责地对待真实性问题二是警惕因追求客观效果而陷入自然主义六、比真实重要的是观点秉持职业伦理道德和实事求是精神,认真负责地对待真实性问题;警惕因追求客观效果而陷入自然主义。脱离正确方向追求真实,方法上走极端,实践上行不通,也不是对社会负责的职业品格,有害无益。强调观点重要并不是否定真实的重要性。(一)伪纪实七、反造假的现实意义为特殊政治和经济目的而造假的现象,是影视纪实艺术领域的害群之马,是职业道德沦丧,是亵渎艺术。伪纪实弄虚作假的伎俩在一定时间内往往能欺骗舆论捞取某种政治和经济私利,然而,其原形一旦显露,无不遭到口诛笔伐,甚至被课以重罚,绳之以法。(一)伪纪实七、反造假的现实意义/a/227452420_508571BBC纪录片被爆造假,深扒之后发现“造假”仅是冰山一角第三节纪实本性与文献性一、文献性与文献片构成文献片的首要条件是重大政治性题材内容。不管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报道还是对历史的追述,内容特别重要者才堪称文献片。它的重要性在于现实的社会意义和历史的学术价值——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对历史的记述、评价的价值。文献片的现实意义和史学价值表现在高度权威性上。其文献性体现在影像所记述的事件内容、人物谈话及片中引用数字等材料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新内容、新观点固然最好,重要的旧资料的广征博引也同样重要。对重要事件的报道同时即是书史,纪录片制作人肩负记者与史家双重使命。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人电影组织正是敏锐地认识到纪录电影的这一特性,提出了“形象化文献”的口号。这是对一种艺术特性的科学概括,也是一种艺术主张。文献特性要求制作人以对现实和历史的双重责任感进行创作。文献性直接表现为作品所含信息的重要性、丰富性、鲜活性。信息重要与否固然是客观的,也与媒体传播时机、角度、方式有直接关系。二、文献性——影像史学纪录片创作过程就是处理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过程。文献特性尤其重视运用客观手法。平等的态势、讨论的态势、尊重不同意见的态势,既是科学精神,也是艺术策略,因而被广泛运用。虚与实也是一种主客观关系,处理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作品的文献价值大小。影视纪实艺术以实为本。三、客观手法与文献性文献性与时空特定性密不可分。时空特定性不是外加的(不是简单靠解说表明),而是作品内容的有机部分,即那些散发着时代气息的具有时空限定性的内容。影视艺术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四、时空特定性与文献性文献性是纪录片的特性之一,文献片则是主创者认识和运用这一特性的结晶。纪录片的文献性与真实性同生同在,主创者必须自觉维护。为重要文献佳作付出艰辛、风险,乃至以生命为代价者并非罕见。五、文献性与历史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都曾广泛收集可以作为战争证据的纪录片作为国际法庭审判之用。国际审判之前,在负责收集战犯罪证的机构中,每个调查队都配有专职摄影师,专司拍摄文献资料。在无解说访谈片《消失的1945》,50年后的叙事依然令人惊心动魄。五、文献性与历史责任二次世界大战尾声,德军入侵匈牙利,彻底改变了一群犹太人的命运。《消失的1945》中由五个犹太人亲身述说亲身经历大屠杀过程。从他们在故乡的童年谈起,到被遣送至集中营,在处决前夕死里逃生,战争终了获得释放,最后移民美国。周恩来逝世的消息传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运用机智冲破“四人帮”限制,拍摄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哀悼之情。结果是,电影纪录片的“超限编辑”版被扼杀了。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后,删掉邓小平致悼词镜头的影片才与群众见面。直到周恩来逝世两周年之际,该片重放时才恢复邓小平致悼词的画面和声音,复原了作品的本来面目五、文献性与历史责任如何认识纪录片的艺术特性?纪录片本性在于视听形象纪实性,纪实之谓包含物质和人工双重作用。其具体表现为若干特性,有真实性、文献性和政论性等。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其某种特性或强或弱,有所不同。真实性、文献性是众多媒介、艺术和科学学科所共有的。思考题如何认识并坚持纪录片的真实性?真实的重要性:真实是纪录片艺术各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最重要的基石。失实的纪实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真实性又是纪录片感染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