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课时检测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六)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A级——合格考达标练1.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加强北部边防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巩固隋朝的统治解析:选C根据材料“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可知,大运河建成之后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故选C项;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不是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排除A项;加强北部边防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巩固隋朝的统治是大运河修建的根本目的,不是影响,排除D项。2.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值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的这些做法()A.削弱了中央集权B.体现了“开元盛世”景象C.分散了宰相职权D.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解析:选D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太宗此举使国家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开明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故选D项;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排除A项;“开元盛世”景象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散了宰相职权,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3.下面是我国发行的一组邮票,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做出的相同贡献是()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民族交融C.促进汉藏友好 D.强化边疆控制解析:选B昭君出塞与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交往,这种交往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深入发展,故选B项;昭君出塞与文成公主入藏都是个例,并非常态化的行政手段,无法起到加强中央集权或强化边疆控制的作用,排除A、D两项;昭君出塞的对象是匈奴单于,与藏族无关,排除C项。4.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朝廷委派的继承人选往往无法立足,朝廷也无可奈何。史学界对以上现象称之为()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C.朋党之争 D.五代十国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的节度使权力很大,可以任免下属官员、拥有私人武装、世袭统治,形成了独立的割据势力,史学界将此现象称为藩镇割据,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5.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锐减三千多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巾起义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解析:选C754年到764年之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是导致全国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隋代在618年已经灭亡,排除A项;黄巾起义是指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B项;黄巢起义爆发于875年,排除D项。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年),生活在高宗、武后、玄宗年代。《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几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以下是《贞观政要》目录摘编:第一篇君道第三篇任贤第四篇求谏第五篇纳谏第七篇择官第十八篇俭约第二十五篇奢纵第三十篇务农第三十一篇刑法第三十二篇赦令(1)判断《贞观政要》对研究唐代贞观年间历史的史料价值。(2)如果你是生活在贞观年间的唐朝大臣,请向唐太宗就“为君之道”提出至少四条合理建议。解析:第(1)问,判断史料的价值先从史料本身入手,再进行评价。据材料“《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年),生活在高宗、武后、玄宗年代”可知,《贞观政要》为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朝人吴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但作者生活时代与贞观年间相去无几,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第(2)问,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贞观政要》是一部治国施政的方案集合,可结合材料目录中的篇目内容进行思考探讨。据材料,《贞观政要》篇目内容包括:“君道”强调君主的个人修养;“任贤”“择官”主张君主应任人唯贤,加强吏治;“求谏”“纳谏”强调君主应广开言路,采纳各方建议;“俭约”“奢纵”强调为政要戒奢纵,提倡俭约;“务农”说明政府应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以民为本;“刑法”强调治理国家要依法治国,公正法治;“赦令”说明治国理政要赏罚分明,强调公平。答案:(1)史料价值:《贞观政要》是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朝人吴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建议一:注重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心存百姓”、勤政爱民的有道明君。建议二: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建议三:吸取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做到居安思危,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建议四:广兴科举,任人唯贤,不问门第、职位和从政时间的长短。所谓“为政之要,惟在得人”。B级——等级考高分练1.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有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解析:选C材料中“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说明唐太宗治国任人唯贤,不拘一格,故C项正确。2.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和对外交流频繁的特征,因此可用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来概括,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现象,而国家的产生与统一属于文明产生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隋唐统一稳定的时代特征,并非政权分立,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反映的是清朝的特征,排除D项。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摘编自[美]杜希德、芮沃寿《唐朝的概观》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冲突》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目可以自主选择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朝文化是保守的”。“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这一论题,可以从唐代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以及能够体现其兼收并蓄的史实来阐述。“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保守的史实;第二,如何评价唐朝文明的这一保守,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答案: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