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孟子介绍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个性大不相同孔子宽厚谦和、温文尔雅

VS孟子刚直不阿、个性张扬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巍巍然:不要把他那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公孙丑》)【在朝堂上,没什么比得上爵位;在乡党中,没什么比得上年龄;至于辅助君主统治百姓自然是没什么比得上道德。他凭什么拿他拥有的一种来侮慢我所拥有的两种呢?】孟子与孔子的个性大不相同孔子宽厚谦和、温文尔雅

VS孟子刚直不阿、个性张扬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易中天尝试概括三部分的内容,分析切分依据提出“王道”,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21—3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34—35)【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第一部分(1—20)【开头至“王请夺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事迹的人,因此后代没有传述下来。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宾语前置】。(如果)不得以(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概括:齐宣王与孟子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将话题由“霸道”转向“王道”。【霸道】霸者以力: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王者以德: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齐宣王)说:“(具备)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呢?”(孟子)说:“安养人民就可称王天下,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宾语前置】”(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养人民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根据什么【宾语前置】知道我可以做到呢?”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里听说它【省略“于”+状语后置】: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宾语前置】’(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省略之】’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人问)道:‘既然这样,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够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不忍心。”(之,取独)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会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状语后置】(之,取独)用小的动物换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如果怜惜看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它【状语后置】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主谓倒装】(之,取独)(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政之道。【判断句】(因为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动词)厨房。”概括: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孔子:仁(推己及人)

孟子进一步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性善论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恻隐之心……【怵惕,惊惧;恻隐,哀痛。】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wù)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同情之心是仁的首要,羞耻之心是义的首要,推让之心是礼的首要,是非之心是智的首要。】为什么“以羊易牛”的不忍之心是仁政的基础?为什么“以羊易牛”的不忍之心是仁政的基础?孔子:仁(推己及人)

孟子进一步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性善论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凡是具有这四种首要善心的人,若明白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刚点燃的火苗(终成燎原之势),刚涌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真的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肯扩充,最终连赡养父母都办不到。】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齐宣王高兴(“说”通“悦”)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宾语前置】。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话,对于我的心真是有触动啊。这种心理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向大王禀报【状语后置】的人说:‘我的力气足够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来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够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他的话吗?”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但功德却不能推及到百姓,却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宾语前置】,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宾语前置】,是不用目力的缘故;百姓没有被爱护,【被动句】是不用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不能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被动句标志:1、“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于”:“动词+于+主动者”。

王建禽于秦。3、“为”:“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受制于人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孟子)说:“挟着泰山跃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确实做不到。【判断句】为长辈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判断句】。因此大王不能行王道,不是挟着泰山跳过渤海一类的事;大王不能行王道,这是为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判断句】。“(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用什么【宾前】区别?”敬爱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状后】。《诗经》说:‘(国君)给正妻做榜样【状后】,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推广它到(诸,之于)他人身上罢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所以,推广恩德足够来安抚四海的百姓,不推广恩德就没有办法来安抚妻子儿女。古代圣人远远超过凡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所做的(好)事情罢了啊。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但功德却到达不了老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称量,这之后知道轻重;丈量,这之后知道长短,事物都如此,人心更加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这道理吧!概括:让齐宣王认识到他没有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并进一步表明“推恩“的重要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差序格局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乡土中国》)

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乡土中国》)梳理第一部分(1—20)孟子从理念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到齐宣王“心有戚戚焉”,孟子在谈话中运用了哪些说服技巧?齐宣王问:霸道之事可得闻乎?引导齐宣王抛弃“霸道”谈“王道”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引导齐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区分“不能”与“不为”,表明齐宣王如果愿意推恩百姓,便能安定国家。第一部分中,你能看出孟子哪些说服技巧?1、避实就虚,机智委婉。2、掌握心理,因势利导:(1)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激发齐宣王了解王道的兴趣。(2)帮助对方梳理信心,排除畏难心理。(3)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拉近思想距离。

3、取譬设喻,寓理于形。“【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诸侯国结怨,【状后】,这样之后(您)在心里才痛快吗?【状后】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在这方面感到痛快【状后】?(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我)可以听听吗?”王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想法?笑而不语时,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ián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孟子)说:“是肥美甘甜的食物不满足嘴巴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满足身体吗?还是因为绚丽的色彩不足够给眼睛看吗?美妙的音乐不足够给耳朵听吗?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够在跟前差遣呢?【状后】您的大臣们都足够来供给它们,但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扶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您),统治中原然后招抚四方少数民族。(但)用(您)如此的做法,去谋求(您)这样的理想,犹如爬树去抓鱼一样。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邹人胜。”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更严重啊。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不能抓鱼,(但是)没有后患,(可是)凭(您)这样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要这些东西,用尽心思和气力地去做它,之后必定有灾祸。”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hé)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匹敌大国,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匹敌人多的国家,弱国本来不可以匹敌强国。天下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合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状后】呢?

何不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状后】,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耕作【状后】,做生意的都要到大王的市集上存放(货物)【状后】,旅行的人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出入【状后】,各国有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跟您求告【状后】。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梳理第二部分(21—33)孟子第二部分中,孟子如何让自己的论说更具说服力?齐宣王曰: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一一提问所欲,最后指出齐宣王渴望一统中原的理想。告诫齐宣王如果以霸道的方式追求理想,必有灾祸。问:可得闻与?指出齐国力量弱小,难以敌众,进一步引出行王道可以得道多助。第二部分中,孟子如何让自己的论说更具说服力?

1、比喻手法:“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2、类比说理:以邹与楚战必败说明“霸道”不可行。类比: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推理。A与B具有相似性,因为A……,所以B……。孟子在使用类比推理时,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之中。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士师:司法长官】

王曰:“已之。”【已:罢免】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第二部分中,孟子如何让自己的论说更具说服力?3、正反对比:对比行“霸道”的危害与行“王道”的效果,突出“王道”的重要性。4、铺陈排比:大量使用排偶句,增强论辩的气势。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到达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志向。明确地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它。”“请”字表示请求,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第二种时请你允许我做某事,如“王好战,请以战喻”。在古汉语中,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孟子)说:“没有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此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放纵不正、邪恶过度,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陷入犯罪,然后紧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当政,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的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能赡养父母,向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在丰年时能一直吃饱,在荒年时也免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君王走啊很容易了。恒心:仁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三部分中,孟子阐述了施行王道的哪些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课文中,孟子为我们描绘的实施仁政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的理想社会。首先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而幸福,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为什么看似心悦诚服的齐宣王最后却没有真正采用孟子的建议?“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逻辑层面:如果你是一个不满孟子“妖言惑众”,主张武力称霸的谋臣,眼见宣王的称霸之心动摇,想要上书给齐王,批驳孟子的观点。您能找到孟子的哪些逻辑漏洞?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就可运于掌了吗?王之王,是“折技”这么简单的事情吗?及禽兽之“恩”,与及百姓之“功”是完全一样的吗?“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两者间真的可比吗?“小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真的正确吗?前提有错吗?信息可信吗?(是否来源权威?是否经过验证?是否有特殊情况)归因正确吗?类比恰当吗?比喻合理吗?观点句写作之初阶思维——黄金三问1、这个说法成立吗?2、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3、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拓展:《寡人之于国也》你愿意当谁的民?梁惠王的民?还是孟子的民?为什么?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梁惠王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思想性善论仁政养民——教民推恩于民民本思想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还有用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2021年6月29日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舍生取义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