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概述】【单元概述】从1949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历史分期历史年代时段特点中国现代史脉络(1949-至今)1949~19521953~19561956~19661966~19761976~19781978年至今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一化三改曲折发展严重破坏停滞不前改革开放过渡时期恢复时期改造时期全面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两年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并开始进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56-197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空坐标]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三、开创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四、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的建立P155学习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P157学习聚焦: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措施,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P158学习聚焦: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P160学习聚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纪元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西藏和平解放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接管改造旧教育;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剿匪镇反抗美援朝积极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指导思想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影响一、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1949—1956年底)历史阶段历史主题主要大事(史实)1949—1952年底

1953—1956年底【知识梳理】(一)建立新中国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二)巩固人民政权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建国准备);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开国大典(1949.10.1);3.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1949.10—1950.6),西藏和平解放(1951.5);4.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运动;5.接管改造旧教育;6.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如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1.稳定物价(1949年春—1950年春)和统一财经(1950年)2.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夏—1952年底);3.抗美援朝战争(1950.10—1953.7)(三)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初步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2.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1.法制建设——1954年宪法考点一:第一届政协会议与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地点任务参会人员内容职责性质;北平筹建新中国各党派、各团体等662人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了国旗、国徽和国歌等代行全国人大部分职权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总人数党代表(中共)党代表(民主党派)已解放与待解放区代表解放军代表社会团体代表特邀人士662181471167123575蒋介石的“旧政协”会议(1946.1)总人数国民党共产党青年党民盟无党派3887599从两党政协会议的参与人数以及代表阶层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蒋介石的“旧政协”会议(1946.1)【2021•6浙江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2020·1浙江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微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D考点二:从不同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P156【2020天津14】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B人类社会总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并不断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演进的趋势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为其他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宝贵启示,鼓舞其他国家和地区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主权独立,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考点三: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主要措施背景(目的)概况和结果作用和意义稳定物价(1949年春—1950年春)统一财经(1950)⑴新中国国家财政困难;⑵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物价趋于稳定,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目的: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特点:党和政府的强力作为;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

手段相结合;主要在大城市进行。【2021河北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这一变化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A考点三: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考点三: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主要措施背景(目的)概况和结果作用和意义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⑴建国之初大部分农民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⑴解放农民⑵解放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目的和实质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实质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表2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项目1949195019511952

指数

指数

指数

指数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68.5100.087.4127.6111.4162.6127.9186.7人均净货币收入(亿元)14.9100.018.7125.523.6158.426.8179.8【2020海南12】表2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C考点三: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主要措施背景(目的)概况和结果作用和意义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抗美援朝(1950—1953)⑴建国之初大部分农民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⑴解放农民⑵解放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⑵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出国威军威;提高国际地位;民族凝聚力增强;团结人民保卫建设祖国。⑴美国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⑵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2018·北京·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A考点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意义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材料二: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由毛泽东任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3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决定:将宪法草案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全民大讨论中,宪法起草委员会共收集到各类意见五十二万多件。

——人民版《历史》必修ⅠP66“知识链接”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了什么特点。(4分)特点:①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意愿(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2分)②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高昂。(2分)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资产阶级议会制经济基础阶级本质组织原则政党活动权力主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全国人民资产阶级相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定期选举;间接民主等。美英议会的立法权、监督权;(间接民主)政治协商制度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事构,推讲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量政治系统的三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其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十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山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票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根据材料,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丰厚土壤。人大与政协的区别:人大:国家制度范畴,国家权力机关;(协商后表决)政协:政党制度范畴,各党派的协商机关,其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决策前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大省级自治区示意图【特别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所有人民的自治,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我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策略:一是“内华夏而外夷狄”,也就是协调“华夷关系”;二是“因俗而治”,也就是在保证中央权威和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些措施表明(

)A.和抚夷狄是古代统治者施政要点B.历代统治者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必然危害民族关系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历史渊源D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确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回眸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主制度的探索】1.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

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共设计和实践民主制的开端。3.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

实行“三三制”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形式。4.1945年,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先后推动并参加了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5.1945—1949,中共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分别在各解放区召开各级人

表代表会议和设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国统区掀起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的人民民主运动,通过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二、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1949—1956年)历史阶段历史主题主要大事(史实)1949—1952年底(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发展农业生产;4.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5.精兵简政;6.在国营工矿业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1953—1956年底【知识梳理】(二)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五”计划(1953年)“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考点一:过渡时期总路线背景工业基础薄弱,国内资金短缺,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业化体系建设。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使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苏联模式的影响。1952年9月,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成立。至1960年年中,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的技术引进总额达41.7251亿美元,而技术出口总额仅为19,437万元人民币。这反映出()A.新中国经济技术基础的薄弱B.和平外交政策促进外贸繁荣C.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D.技术引进加速社会主义改革A内容一化三改①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②进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考点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材料: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率团访苏,到1954年10月赫鲁晓夫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典期间。中苏之间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协定,至此,苏联援华项目共计156项,通称“156项工程”。此后,1955年3月,中苏双方又签署了新的协定,包括军事工程、造船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建设项目共计16项。1955年通过口头协议又增加2项。前后共确定174项工程。经过反复核查调整后,最后确定为154项。因计划公布156项在先,故通称为“156项工程”。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经过反复多次论证,“156项工程”中最后投入实际施工建设的共计150项。

——摘编自王奇《“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56项工程”的特点,并简析“156项工程”实施的意义。特点:苏联对华援助建设;主要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反复论证,以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受国际格局影响。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东北地区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主导)⑤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同时进行)②借鉴苏联,立足国情④群众运动式(激发人民建设热情)⑥目的的双重性: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和维护国家安全(两极格局、美苏冷战背景下)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特点和影响一五计划成就图长春沈阳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②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③借鉴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④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019全国1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2021湖北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A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

国内因素A.囯内经济恢复、政治稳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B.1954年宪法的颁布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C.全国人民积极高涨的建设热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的国际、国内的有利因素

国际因素A.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我国提供了大量可参考经验。B.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援。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相对稳定。考点三:三大改造项目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针原则方法步骤意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和平赎买自愿互利典型示范,逐步展开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初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的农户已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这说明()A.人民公社化运动讯速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效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

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C注意:方针与实践并不完全相符农业合作社:是建国初期为恢复生产,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成立的农村生产互助组织。是人民公社的较低级形式,在当时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产生。后来农业合作社的活动不断扩大,才于1958年发展成人民公社。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是一种典型的由国家力量主导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以国有、国有控股、国营为主导的资本形式。就是国家一定程度上控制社会生产,控制社会资源,对社会财富分配一定程度上形成干预。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统购包销:统购是指某些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产品,按法令规定由国营商业部门统一收购,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包销是指国营商业部门对私营工厂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某些产品按规定规格、质量和合理价格,予以收购,这些产品一般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知识拓展】“一化”与“三改”的关系?体现了什么原理?(1)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2)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适应关系理论:【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三、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1949—1956年)(一)文化教育具体措施影响确定文教性质彻底改造旧教育1.接管改造旧教育⑴: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⑵人民政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⑴“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⑴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⑵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⑴确定了新中国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发展方向;⑵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4.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2.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制定正确的教育原则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教育政策。这表明新中国A.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B.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重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D.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CC二、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1949—1956年)【知识梳理】(二)社会生活过渡时期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过渡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⑴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地位的急剧变化;⑵经济恢复发展(土改),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⑶医疗卫生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⑷“一边倒”外交方针;⑸交通、通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⑴报刊和电影;⑵美术作品:漫画、宣传画、年画、连环画;⑶民歌;⑷人民币上的图案、邮票等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C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出版社创作了大量连环画,涵盖了抗美援朝、工人生活、农民翻身、战斗事迹、英雄劳动、思想改造、破除迷信、科学知识、婚姻问题、儿童故事等方面。此举旨在A.践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B.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C.利用连环画的通俗性教育民众D.推动扫盲教育的顺利开展C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三、过渡时期的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1956)角度1949年10月—1952年1953—1956年国际国内形势外交任务/主题外交原则外交方针国际形势:⑴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⑵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国内形势: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舰队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国内形势: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⑴结束屈辱外交,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⑵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⑴对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⑵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1949.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6)“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1949年上半年)“求同存异”方针(1955)角度1949年10月—1952年1953—1956年主要外交活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⑴同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先谈判再建交,⑵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一边倒”外交方针:同苏联及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毛泽东访苏和中苏结盟⑴发展中印、中缅关系(1953、1954);⑵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⑶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考点一: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废除旧的不平等条约,订立新的平等条约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2020·海南高考·11)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B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材料说明新中国A.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带来的不利影响B.并未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束缚C.已经出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D.初期外交“一边倒”的说法需完善B与国民政府关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与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方针: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它并不是指依附苏联,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考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识形态浓厚阶级、革命外交封闭、半封闭国家利益至上和平、合作外交走向开放标志外交政策的成熟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包容性、开放性、平等性、创新性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把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摘自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1)背景:新中国经济恢复,政权得到巩固;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一五计划”蓬勃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渐展开;新中国积极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