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同法第六章合同的变更和转让第一节合同变更一、合同变更概述(一)合同变更的概念广义上的合同变更,即合同的变化,包括合同内容的变更与合同主体的变更。狭义的合同变更,即合同内容的变更,指在不改变合同主体的前提下仅仅改变合同的内容。合同主体的变更又被称为合同权利义务的移转(或合同的转让),是以新的合同主体取代原合同关系的主体,合同内容并不发生变化,分为合同权利的转让、合同义务的转让以及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让。一、合同变更概述(二)合同变更的要件1.合同关系已经存在2.有合同内容的变化3.合同变更须依当事人协商一致、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裁判机关的裁判等方式进行4.合同变更须遵守法定方式一、合同变更概述(三)合同变更的效力合同变更原则上仅向将来发生效力,不对已履行的部分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通常原合同中已履行部分不因合同变更而失去法律依据,合同中未变更的部分也将仍然有效。由于合同变更以原已存在合同关系为前提,是对原合同已有内容的变更,因此合同变更实际上是以变更后的合同代替了原来的合同,合同变更以后当事人应按变更后的合同内容履行,任何一方不履行变更后的合同内容都将构成违约。二、合同的协议变更合同变更可依当事人的协议而变更,可依法律规定而变更,也可因裁判机构的裁判或者形成权人的单方意思而变更。《民法典》第543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首先,必须对合同变更的内容协商一致。其次,当事人应当对合同变更的内容作出明确的约定。最后,依照《民法典》第502条第2、3款规定。二、合同的协议变更我国《民法典》第544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民法典》第502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当事人必须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合同变更在办理上述手续后才能发生效力。二、合同的协议变更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适用前款规定。思考:什么是合同变更的必要性?第二节合同的转让一、合同转让的概念合同转让为广义的合同变更中的合同主体的变更,是指在不改变合同内容的前提下,合同当事人依法将其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从合同转让的产生来看,法律的直接规定、法院的裁判、法律行为均可导致合同的转让。一、合同转让的概念从合同的转让的具体形态来看,合同转让包括三种形态:(1)合同权利的转让(合同权利的让与)(2)合同义务的承担((合同义务的转移)(3)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移)合同转让既可以是合同内容的部分转让,也可以是合同内容的全部转让,不同类型的合同转让,其条件和效力各不相同。二、合同权利的转让(一)合同权利转让概述合同权利的转让,又称为债权的让与,是指在不改变合同内容的前提下,合同债权人将其债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其中,转让债权的人称为让与人,第三人称为受让人。二、合同权利的转让合同权利的转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合同权利转让的主体通常为债权人和第三人,债权人与第三人通过协议将合同债权转让给第三人,债务人不是合同权利转让的当事人。(2)合同权利的转让不导致合同内容的变化,仅仅是合同当事人的变化。(3)合同权利转让的对象是可转让的债权,而不是物权或者其他权利。(4)合同的转让既可以是全部转让,也可以是部分转让。二、合同权利的转让(二)合同权利转让的条件1.须存在有效的合同权利。有效的合同权利,是指该债权真实存在且并未消灭,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即让与人负有保证它确实存在的义务,但并不负有保证债务人一定能清偿的义务。二、合同权利的转让(二)合同权利转让的条件2.转让的合同权利需具有可转让性合同权利转让,是合同权利从让与人处转移到受让人之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以合同权利具有可让与性为必要条件。合同权利不具有可让与性,相当于有体物为禁止流通物,不会发生权利转移的效果。按照《民法典》第545条第1款的规定,法律不允许转让的权利包括以下三类:(1)根据债权性质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二、合同权利的转让(二)合同权利转让的条件3.当事人之间达成合同权利转让的协议,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合同权利转让本身也是一种合同行为,该行为的成立与生效须符合《民法典》关于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规定,否则合同权利转让的目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合同权利转让过程中存在合同无效之原因,将导致合同权利转让的目的不能实现。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权利转让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则合同权利转让在办妥这些手续后才能生效。二、合同权利的转让(三)合同权利转让的通知我国《民法典》第546条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转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是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我国采取了通知主义,即合同权利人不需征得债务人同意,仅需将合同权利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合同权利转让行为即对债务人发生效力。二、合同权利的转让表见让与现象当合同权利人将债权让与第三人的事实通知债务人后,即使债权让与未发生或者债权让与无效,债务人基于对让与通知的信赖而向该第三人所为的履行行为,仍将产生法律效力。表见让与一般只在债权人为让与通知时才产生,在受让人为让与通知时,只有受让人已经向债务人提示了债权已经属于他的充分证据,足以证明债权已经发生移转,才可成立表见让与。二、合同权利的转让(四)合同权利转让的法律效力合同权利转让有效成立后,即在让与人(原债权人)、受让人(第三人)及债务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合同权利转让在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效力,为其内部效力。合同权利转让对债务人所具有的法律效力,为其外部效力。二、合同权利的转让(四)合同权利转让的法律效力1.合同权利转让的内部效力(1)合同权利在让与人(原债权人)与受让人(新债权人)之间发转移如果让与合同规定债权于未来某个时点转移,则让与合同生效后该时点到来之前,让与人仍享有债权,只是该债权受到限制,该债权在该时点到来后才发生债权移转的效果。二、合同权利的转让(四)合同权利转让的法律效力1.合同权利转让的内部效力(2)根据民法原理,合同权利转让时,依附于该债权的有关从权利也随之移转,但专属于债权人的从权利不能随主权利的转让而转让。受让人取得从权利不因该从权利未办理转移登记手续或者未转移占有而受到影响。根据担保物权的不可分性原理,债权部分转让的,抵押权、质权通常将同时担保已经转让部分的债权与尚未转让部分的债权。二、合同权利的转让(四)合同权利转让的法律效力1.合同权利转让的内部效力(3)为了保障交易安全并使受让人能够顺利行使债权,让与人应将债权证明文件全部交付给受让人,并且应将有关主张债权的一切必要情况告诉受让人;此外,让与人占有的担保物及抵押文书也应全部交付给受让人。二、合同权利的转让(四)合同权利转让的法律效力1.合同权利转让的内部效力(4)让与人对让与的债权负有瑕疵担保责任。让与人应担保让与的合同权利不存在瑕疵,如果让与的权利存在瑕疵并因此给受让人造成损失,让与人应向受让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是,让与人在让与权利时,若已明确告知受让人权利有瑕疵,则受让人无权要求赔偿。(5)按照《民法典》第550条的规定,因债权转让增加的履行费用,由让与人负担。二、合同权利的转让2.合同权利转让的外部效力:(1)原债权人(让与人)脱离合同债的关系,不再向债务人请求履行债务,原债权人也无权再继续接受债务人的履行,否则构成不当得利。(2)债务人应向新的债权人(受让人)履行债务,不得向原债权人履行债务,否则不构成合同的履行,如果因此给受让人造成损害的,债务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3)债务人在合同权利转让时所享有的对抗让与人的抗辩,均可以向受让人主张。二、合同权利的转让(4)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到期债权时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我国《民法典》第54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一是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二是债务人的债权与转让的债权是基于同一合同产生。三、合同义务的移转(一)合同义务移转的概念合同义务的移转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义务的移转,包括在不改变债之内容的前提下,由第三人取代债务人的地位,将债务由第三人承担和第三人加入合同债的关系中与原债务人共同承担同一内容的债务。前者称为免责的债务承担;后者称为并存的债务承担。三、合同义务的移转《民法典》增设第552条对并存的债务承担进行了规定,改变了《合同法》仅规定由第三人取代债务人的地位而承担债务之免责的债务承担的立法状况。《民法典》第552条规定:“第三人与债务人约定加入债务并通知债权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表示愿意加入债务,债权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确拒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其愿意承担的债务范围内和债务人承担连带债务。”三、合同义务的移转免责的债务承担和并存的债务承担的区别:1.两者的性质不同免责的债务承担是债务的特定承受,即第三人对原债务的承受,而非新债务的承担;并存的债务承担属于新的债务负担,由于并存的债务承担并不产生免除原债务人合同债务的效果,承担人的债务与原债务人的债务不必相同,所以是新产生的债务负担,并非债务的特定承受。三、合同义务的移转免责的债务承担和并存的债务承担的区别:2.两者的主体变动不同免责的债务承担导致原债务人脱离合同关系,第三人取代原债务人成为合同的新债务人,从而引起合同主体的完全改变;
并存的债务承担并不影响原债务人的地位,第三人只是新加入合同关系,导致合同主体中增加了新的债务人。三、合同义务的移转免责的债务承担和并存的债务承担的区别:3.两者的成立条件不同免责的债务承担,对于合同的履行和债权的实现关系甚大,因而免责的债务承担须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并存的债务承担由于原债务人并不脱离合同关系,而且第三人的加入通常会有利于债权的实现,所以并存的债务承担原则上不须取得债权人同意。三、合同义务的移转免责的债务承担和并存的债务承担的区别:4.第三人承担合同债务的方式和范围不同免责债务承担中,第三人只能独立承担所转让的合同债务,其承担范围一般与原债权及其从债务相同;并存的债务承担是由第三人与原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其承担的范围不得超过原债务的限度,可以小于原债务。三、合同义务的移转(二)合同义务移转的条件1.须有合同义务存在合同义务移转以债务的存在为前提,如果债务根本就不存在或者因某种原因而不再存在,例如因合同被撤销而不再存在,则不能发生合同义务移转问题。2.移转的合同义务须具有可让与性不能移转的合同义务通常包括如下三种:法律规定不能移转的合同义务、性质上不可移转的合同义务与当事人特约不能移转的合同义务。三、合同义务的移转(二)合同义务移转的条件3.须存在合同义务移转的协议债务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义务移转的协议是合同义务移转的通常形式。除此之外,合同债权人也可以直接与第三人达成合同义务移转的协议来实现合同义务的移转。4.须经债权人同意。根据《民法典》第551条第1款的规定,“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三、合同义务的移转(二)合同义务移转的条件5.须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对于合同权利义务移转的方式,法律一般不作特别要求,但法律、行政法规对其有特别规定的,则应遵循该规定。三、合同义务的移转(三)合同债务移转的效力1.在免责的债务承担中,受让合同义务移转的第三人,即债务承担人将取代原债务人地位而成为合同新的债务人,原债务人脱离合同关系。合同义务全部移转的,债务承担人向债权人履行合同义务,如果其不履行合同债务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债务,债权人只能向承担人而不能向原债务人请求履行或者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合同义务部分移转的,则第三人加入合同关系,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合同义务。三、合同义务的移转(三)合同债务移转的效力2.原债务人基于合同关系而享有的对债权人的抗辩权移归承担人,承担人(债务人)可凭此权利对抗债权人《民法典》第553条规定,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原债务人对债权人享有债权的,新债务人不得向债权人主张抵销。三、合同义务的移转(三)合同债务移转的效力3.从属于主债务的从债务(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移归新债务人承担。《民法典》第554条规定,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但是该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第三人为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所提供的保证,在保证人未书面表示同意债务移转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因债务移转而消灭。四、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一)合同权利义务概括移转的概念合同一方当事人将其合同债权债务概括地移转于第三人是单纯的合同权利转让和合同义务移转外的第三种情形。该种合同权利义务概括移转是指由原合同当事人一方将其债权债务一并移转于第三人,由第三人概括继受这些债权债务。四、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一)合同权利义务概括移转的概念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行为而发生,也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发生。基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行为而发生的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称为合同承受或者意定概括移转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发生的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称为法定的概括移转。法定的概括移转中最典型的表现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并、分立所引起的合同权利义务概括移转。四、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二)合同承受合同承受又称合同权利义务的意定概括移转,是指一方当事人与他人订立合同后,依照其与第三人的约定,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将合同上的权利义务一并移转于第三人,由第三人承受自己在合同上的地位,享受权利并负担义务。
《民法典》第555条规定之“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四、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并和分立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概括移转
《民法典》第67条第1款规定:法人合并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合并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除合同的承受会引起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外,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并和分立也会引起债权债务的概括移转。这种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基于法律对合同债权、债务移转的直接规定而发生,无须通过约定方式来实现。四、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并和分立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概括移转1.因合并所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概括移转合并前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同权利义务概括移转于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此情形下,就吸收式合并而言,被吸收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解散;就新设合并而言,被合并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解散,均丧失行使债权和履行债务的能力,合同另一方当事人不能再向其主张债权或者履行债务,而只能向概括承受债权债务的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张债权或者要求其履行债务。四、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并和分立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概括移转2.因分立而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概括移转。分立指一个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分成多个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新设分立和派生分立。前者指解散原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分立为多个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后者指原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存续,而从中另分出新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民法典》第67条第2款规定:法人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分立后的法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思考:1.合同权利转让存在怎样的内部效力与外部效力?2.合同义务移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合同义务移转产生什么效力?完合同法主编李少伟张晓飞第七章合同的消灭第一节概述一、合同消灭的概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合同的消灭,又称为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简称合同的终止,是指由于出现特定的法律事实,已存在并生效的合同法律关系以及合同权利与义务归于消灭。一、合同消灭的概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合同的消灭与合同的变更、合同的转让、合同的中止均有所不同。合同的变更,是指合同的主体不变,但主要条款即当事人的主要权利义务内容发生变化。合同的转让,是指合同的内容不变,但主体发生变化。合同的中止,又称为合同效力的中止,是指基于债务人的抗辩,合同的请求力暂时停止,抗辩权消灭后,合同又重新恢复原有的效力。一、合同消灭的概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合同的消灭与合同被撤销、合同无效也不同。合同被撤销或合同无效,是指合同本身存在效力上的瑕疵,因而自始在法律上就不应当具有效力,合同权利与合同义务自始就不应该存在。合同的消灭,指的是效力上没有瑕疵的合同,由于出现了法定或约定的原因而归于终结。合同效力是否有瑕疵是区分二者的关键。二、合同消灭的原因与效力合同的消灭,是因为出现了一定的法律事实,此法律事实可能是法律行为(如合同债务的免除),也可能是事实行为(如物权合意之外的合同履行行为),还可能是事件(如委托人死亡)。从各国立法来看,合同消灭的原因主要有:清偿、抵销、提存、混同、免除,以及合同解除(含合同终止)。二、合同消灭的原因与效力合同的消灭,除原来的合同债权债务关系消灭外,还发生如下效力:从权利义务(如抵押权等)归于消灭;相互返还债权证书;当事人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合同的消灭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思考:合同解除与协议解除、合同撤销之间有何区别?第二节清偿一、清偿的概念和性质所谓清偿,是指依据债务的本旨,实现债务内容,致使债权债务关系消灭的行为。清偿的性质历来存在争议。大体上有法律行为说、非法律行为说(又包括单纯事实行为说和准法律行为说两种见解)以及折中说(有时是法律行为,有时是事实行为)。大多数学者赞成事实行为说。根据事实行为说,合同的清偿无须清偿人具有法律行为能力,无须其有清偿意思,即债务之履行,不问债务人是否真意,有支付行为即应发生效力;同样,根据事实行为说,清偿不适用代理的有关规定。二、代为清偿根据代为清偿人与债权人、债务人是否有利害关系为标准,可将代为清偿分为: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为清偿和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为清偿(代位清偿)。
二、代为清偿
(一)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为清偿一般情形下,清偿由合同债务人向合同债权人来履行。但原则上,清偿可由第三人为之。第三人不得代为清偿的例外情形,包括:(1)当事人明确约定不得代为清偿。(2)债务性质决定不可代为清偿,这一般出在具有人身属性的债务中(3)代为清偿有违法律强行性规范或公序良俗。(4)对于第三人代为清偿,债务人不认可,债权人也不同意,此种情形下第三人不得代为清偿。
二、代为清偿
(二)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为清偿(代位清偿)代位清偿的特点:(1)无论债务人是否认可,债权人对此类第三人代为清偿均不得拒绝;(2)在代位清偿,第三人享有的则是由原债权人法定让与的债权,即第三人成为新债权人,继承原债权人的法律地位;
二、代为清偿
(二)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为清偿(代位清偿)代位清偿的特点:(3)由于第二点不同,代位清偿中的第三人要比代为清偿的一般第三人享有更广泛的抗辩权;(4)在部分代位清偿的场合,代位清偿人对债务人的代位请求权在效力层次上要劣于原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的(剩余部分的)债权请求权。三、清偿客体、清偿期、清偿地及清偿费用(一)清偿客体所谓清偿客体,是指债务的内容,即清偿人应依债务本旨以实现债务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更。合同债务的清偿以一次性全部清偿为原则,在无约定的情形下,债务人无权(在清偿期到来前)进行部分清偿或分期给付;但部分清偿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所谓代物清偿,是指债权人受领另外一种给付,以代替原先合同约定的给付,并使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归于消灭的情形。
三、清偿客体、清偿期、清偿地及清偿费用
(二)清偿期清偿期,是指债务应当履行的时点,亦称履行期或给付期。合同约定有清偿期的,债务人应当在清偿期到来时进行清偿,债务人也可以提前清偿,原则上债权人不得拒绝,除非债务人能证明此种提前清偿会损害其利益。如果合同没有约定清偿期,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补充协议来确定,如果达不成协议,则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三、清偿客体、清偿期、清偿地及清偿费用
(三)清偿地清偿地,又称为给付地或履行地,指债务人应进行清偿的地点。《民法典》第510、511条的规定,合同履行地有约定的按约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来确定;不能达成一致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来确定。如果仍不能确定履行地而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三、清偿客体、清偿期、清偿地及清偿费用
(四)清偿费用清偿费用是指清偿债务所必需的费用。清偿费用,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由债务人负担。但因债权人变更住所或迟延受领等无关债务人员而造成的新增费用,由债权人自行负担。根据《民法典》第531条第2款的规定,债务人部分履行债务给债权人增加的费用,由债务人负担。四、清偿抵充所谓清偿抵充,是指对于同一债权人负担数宗给付种类相同的债务,当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额时,决定其给付应充偿何宗债务的办法。如果债务种类不同,如除本债外,还有利息或费用,而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时,则应依照费用、利息、原本债务的顺序抵充。四、清偿抵充《民法典》第560条规定:“债务人对同一债权人负担的数项债务种类相同,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由债务人在清偿时指定其履行的债务。债务人未作指定的,应当优先履行已经到期的债务;数项债务均到期的,优先履行对债权人缺乏担保或者担保最少的债务;均无担保或者担保相等的,优先履行债务人负担较重的债务;负担相同的,按照债务到期的先后顺序履行;到期时间相同的,按照债务比例履行。”五、清偿的效力1.债权债务关系消灭,其附随的担保或其他从属权利也同时消灭。2.清偿人有权请求返还或涂销负债字据。负债字据不能返还时,清偿人有权请求清偿受领人交付已为清偿的证明文件。3.在代为清偿的情形,原有的债之关系消灭,在代为清偿的第三人和原债务人仍可能存在债的关系;若的确存在诸如无因管理或不当得利的关系,第三人可以依法请求原债务人为给付。思考:1.在无事先约定和事后补充约定的情况下,清偿期和清偿地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2.什么是清偿抵充?第三节抵销一、抵销的概念、性质及功能抵销的概念:抵销是指两人互负债务,且给付种类相同,并均届清偿期时,双方均可使其债务与对方债务在对等数额内同归于消灭。主张抵销的债权,即债务人的债权,称为主动债权。被抵销的债权,称为被动债权。抵销有法定抵销和约定抵销之分。法定抵销是依单方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抵销效果的抵销;做出抵销意思表示而使自己所负债务消灭的权利被称为“抵销权”。约定抵销则需要双方合意,从而彼此债务同归于消灭的效果。一、抵销的概念、性质及功能抵销的功能包括:1.节省交易成本2.预防风险或避免损失,确保债权效力二、抵销的要件抵销权是一种形成权,一方向另一方做出意思表示而产生特定的法律效果。依照我国《民法典》第568条,抵销权的行使须具备以下要件:1.须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第一,必须是对等的双方互负债务第二,必须都是有效完好的债权。这就要求任何一方债权不得是无请求力的自然债权。2.须双方债务种类相同、品质相同二、抵销的要件3.须被动债务已届清偿期“被动债务”就是指“对方的债务”,是主动提出抵销一方的对方所负有的债务。果只有一方债权到期,另一方债权未到期,那么债权先到期的债权人(所负债务未到期的债务人)享有抵销权,而债权未到期的债权人不得主张抵销权。一般说来,享有给付品质较高、范围较窄的债权人,可以对给付品质较低、范围较宽的债权人行使抵销权二、抵销的要件4.须非不得抵销的债务不得抵销之债分为当事人约定不得抵销之债和法定不得抵销之债。法定不得抵销之债包括如下几类:(1)法律禁止强制执行的债权不得被抵销(2)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或者故意、重大过失侵害他人财产权益产生的损害赔偿债务不得抵销(3)单行法如《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上的债务抵销有其自身的要件,应适用其规定。(4)无不得抵销的约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不得抵销的情形,符合约定的情形的,不得抵销。三、抵销的方法根据法律行为的一般规则,向对方做出的意思表示,必须让对方有所了解(即时通讯),或者到达对方(电子邮件等非即时通讯)。抵销的意思表示不得附有条件或期限。对于抵销的异议,双方约定有期限的,应当遵守该期限的规定。四、抵销的效力1.债之关系在抵销数额内归于消灭这里的债务应做广义的理解,不仅包括主债务,还包括利息、违约金或者损害赔偿金等,抵销使互负的上述债务在同等数额内消灭。2.剩余债权诉讼时效重新起算抵销也是债权的一种行使方式,而且其主张效果及于全部债权。因此,在部分抵销的场合,剩余债权的诉讼时效要重新起算。四、抵销的效力3.债之关系溯及最初适于抵销时其溯及力体现在:自能抵销时就发生抵销效果,债之关系消灭,因而不再发生支付利息的债务;不存在迟延清偿的问题;在能抵销的情形发生后,一方当事人的违约金责任等因抵销的溯及力而不复存在。思考:抵销有哪些要件?会产生何种法律效果?第四节提存一、提存的概念、性质和功能提存的概念,是指债务人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向其交付标的物时,将该标的物交托给有关机构而消灭合同关系的一项制度。提存的性质,我国学者的传统见解是:提存人与债权人的关系为私法关系,他们与提存机关的关系是公法关系。即便是提存人和提存机关,本质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同关系。提存机关为行政管理机关的性质不影响它可以作为民事关系的主体。提存的功能,首先,除去债务人身上的“欠债”状态,将债务人从合同关系中解脱出来。其次,标的物不宜久存时确保债务人利益不受损害。二、提存的要件关于提存要件,首要的是提存的原因。主要包括: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2.债权人下落不明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确定监护人4.其他法定情形二、提存的要件提存要件之二是关于提存物的限制。提存,以给付原物为原则。只能是动产,而不可能是不动产。根据我国《民法典》第570条第2款的规定,提存的标的物,以适合提存(保管)者为限。对于标的物不适合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可以申请提存部门拍卖或变卖标的物,提存所得的价款。三、提存的方法提存应当在合同履行地的提存机关进行,提存机关一般是公证处。提存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内做出受理与否的决定。《民法典》第571条规定:“债务人将标的物或者标的物依法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交付提存部门时,提存成立。提存成立的,视为债务人在其提存范围内已经交付标的物。”四、提存的效力(一)提存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自提存之日起,提存人的债务归于消灭。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同时,相关的维护费用也由债权人负担。
四、提存的效力
(二)提存人与提存机关的关系提存机关应当依法保管提存物。提存人可以凭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提存之债已经清偿的公证证明取回提存物。提存人取回提存物的,视为未提存;同时,提存人应承担提存机关保管提存物的费用。
四、提存的效力
(三)提存机关与债权人的关系提存后,债权人可以随时受领提存物,但是,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以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5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但是,债权人未履行对债务人的到期债务,或者债权人向提存部门书面表示放弃领取提存物权利的,债务人负担提存费用后有权取回提存物。提存期间,提存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提存受领人负担。思考:提存的要件有哪些?提存会产生何种法律效果?第五节免除
一、免除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所谓免除,是指债权人抛弃债权从而消灭与债务人的债之关系的单方法律行为。关于免除的性质,有单独行为说和契约说两种见解。本书赞同单独行为说。当然,在免除损害他人利益(如破产人对其债权的违法免除)的情形下,这种免除当然是不被允许的。关于免除的特征,应当明确,它是一种处分债权的行为,具有无因性(免除的效力独立于原因行为的效力),本身是无偿的。同时,免除是非要式行为。二、免除的要件1.免除的意思表示只能向债务人或其代理人做出,而不能向第三人做出。2.免除作为法律行为,应当适用法律行为的有关规定。3.免除不得损害债务人或第三人的合法利益。4.必须是可免除的债务。这里特别指对将来之债的免除,必须是合法的。法律上,有一些将来之债不得预先免除。三、免除的效力债权人一旦向债务人做出免除的意思表示,就不得撤回。作为单独法律行为,免除意思表示生效后,将会使债权债务关系绝对地归于消灭,债权的从权利,如担保权、利息债权等,也一并消灭。仅免除部分债务的,债务仅部分终止。债权人免除连带债务人之一的债务的,则其余连带债务人在扣除该连带债务人应当分摊的份额后,仍应就剩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免除主债务的,保证债务也随之消灭,但免除保证债务的,主债务依然存在。思考:免除有哪些要件?其法律效果是什么?第六节混同一、混同的概念和性质混同,是指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致使合同关系消灭的事实。广义的混同,是指不能并立的两种法律关系同归于一人而使其权利义务归于消灭的现象。它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同归一人;债权与债务同归一人;主债务与保证债务同归一人。狭义的混同仅指债权与债务同归一人。
一、混同的概念和性质
关于混同的法律性质存在以下观点:仅发生履行不能效果;有清偿的性质;债权因混同而消灭,系因为目的已达到,即债权人已获得实质的满足;债权因混同而消灭,是基于债权的观念,即债权的存在必须有两个主体。通说是债权因混同而消灭,是基于债权的观念,即债权的存在必须有两个主体。二、混同的成立债权债务的混同,在概括继受和特定继受发生时成立。1.概括承受这是发生债务混同的主要原因。2.特定继受债务人由债权人受让债权,或者债权人承担债务人的债务,都属于特定继受。三、混同的效力混同将会使合同关系及其他债之关系绝对地消灭,附属于主债务的从权利和从债务也一并消灭。在如下例外的情形下,债之关系不消灭:1.合同债权为第三人权利的标的。最典型的是在债权质权的场合,债权不因混同而消灭,因为这里涉及第三人的利益。2.关于票据的特别规定。为维护票据的流通性,票据债务人(付款人、前手)以背书方式受让票据权利后,仍然可以在票据到期日前以背书方式将票据继续转让,或者以其他合法方式为票据权利设定负担。票据权利并不因债权债务同归一人而消灭。思考:混同不发生债之关系消灭的例外情形有哪些?第七节合同解除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成立后,当约定或法定的解除条件具备时,一方当事人根据其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自始或仅向将来消灭的法律制度。合同解除分为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约定解除是指当事人行使解除权的基础是合同的约定法定解除是指当事人行使解除权的基础是法律的明文规定。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
(一)合同解除的性质合同解除,其本质是当事人一方对某种困难情事采取的自我解救的法律手段和法定程序,其目的是免除自己的合同义务和/或追究相对方的合同责任。由于合同解除是一方当事人行使解除权的结果,因而从性质上说,它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
(二)合同解除的特征1.合同解除的对象是已经成立的合同。本书认为,合同解除的对象应当是已成立且不属于无效和效力可追认的合同。理由是:无效合同和(未被追认前的)效力可追认合同都处于无效状态,因而当事人根本无从解除;而可撤销合同在撤销前是有效力的;同时,许多附条件或附期限的合同,在条件成就前或期限到来前虽未生效,但应当可解除,因为这种合同对当事人仍有拘束力,一旦出现法定解除事由,应当允许当事人行使解除权;另有要式合同、要物合同,在成立和生效的过渡期内(等待批准或等待交付标的物)出现法定事由,当然也应允许当事人行使解除权。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
(二)合同解除的特征2.双务合同和单务合同均可解除。本书认为,单务合同也应当允许当事人解除,特别是允许债务人在不可抗力等情形下行使合同解除权。3.合同解除有一定的条件,并受到除斥期间的限制。合同解除是当事人行使解除权的结果,而解除权的行使必须有约定的或法定的事由出现。同时,为了维护当事人对合同的合理预期,解除权的行使也要受到除斥期间的限制。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
(二)合同解除的特征4.合同解除的目的和结果是合同消灭合同解除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合同消灭,即权利义务终止,并且通常具有溯及力(对继续性合同仅向将来发生效力),其效果等同于合同从未存在过。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
(三)合同解除与相关概念的区分1.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传统大陆法系区分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区分解除权和终止权。虽然二者的性质和功能大体相当,但解除适用于非继续性合同(一次性合同),而终止适用于继续性合同;前者具有溯及力,合同自始消灭——不仅面向未来还面向过去;后者不具有溯及力,即自现在起面向将来发生使合同消灭的效果。我国《民法典》并未区分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而是一概称为合同解除。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
(三)合同解除与相关概念的区分2.合同解除与合同撤销适用对象上,撤销适用于已经成立并生效的单方法律行为与合同,而解除合同适用于已经成立并且不属于无效和效力待定的合同。原因性质上,撤销的原因是法定的,而解除的原因除了法定条件如履行迟延外,还有约定的条件。有无溯及力上,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来看,撤销均有溯及力,解除则可能没有溯及力(解除继续性合同时)。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
(三)合同解除与相关概念的区分3.合同解除与协议解除合同解除是一方当事人行使约定或法定解除权使合同归于消灭;而协议解除,是双方当事人通过协议自愿使合同归于消灭的一种情形。协议解除,只要不违反法律强行性规定和公序良俗,不损害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本属合同自由的范畴,无须特别规定。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
(三)合同解除与相关概念的区分4.合同解除与附解除条件的合同附解除条件的合同,又称为失权约款,是指当事人约定于一定事实(条件)发生或成就时,合同当然失效。合同解除,特别是与之形似度更高的约定解除,是当事人约定于一定事实发生时,一方当事人可以行使解除权而使合同归于消灭。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需要当事人为意思表示。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需要当事人为意思表示,在合同解除中,回答是肯定的;而在附解除条件的合同中,回答是否定的,合同自动解除,无须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为意思表示。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
(四)合同解除的类型1.约定解除与法定解除根据解除权行使的原因性质,可将合同解除分为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约定解除中,合同之所以被解除,是因为出现了双方事先在合同中约定的事由;法定解除则是因为出现了法律规定的、当事人一方可解除的事由。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性质、特征及类型
2.任意解除与非任意解除任意解除,又称无条件解除,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不附理由的随时解除合同。这样的合同一般是基于人身信任关系而存续的合同;或者是受特定法律政策规范的合同。非任意解除(有条件解除),即必须符合约定条件和法定条件才可以解除合同。最大的不同是结果不同。在前者,当事人虽然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亦属于合法解除),但需要对相对方的损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后者,由于当事人行使解除权属合法解除,并且除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外,大多是守约方对违约方行使,因此不仅一般无须对相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反而有权向相对方就有关损害进行索赔。二、解除权的行使条件和程序(一)解除权行使的条件约定解除权行使的条件当然是合同中约定事实的发生。法定解除权根据我国《民法典》第563条的规定行使。二、解除权的行使条件和程序法定解除权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不可抗力,通常理解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事件。合同目的是指当事人企图通过合同而实现的某种结果或状态。当这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法律赋予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利。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这种以言语或行动表示不履行主要债务的行为,已经构成了“预期违约”。一方当事人的拒绝履行,必须是无正当理由的拒绝履行。二、解除权的行使条件和程序法定解除权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所谓迟延履行,是指债务人没有在约定的期限或者依合同性质或交易习惯而确定的合理期限内履行债务。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52-2024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与外部电源传导连接的安全要求
- 《工程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仿古瓦生产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年代账委托代理合同范本
- 2024年代驾出车祸与车主之间赔偿协议书模板
- 2024年便利店车转让合同范本
- 品质出货检验培训
- 公司元宵节游戏活动
- 团购团长培训
- 2024广告代理合同协议书
- 江苏开放大学2023年秋《科学思维方法论 060053》形成性作业三参考答案
- 门诊医师出诊考勤表
- 项目经理职责及所具备的能力PPT讲义课件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 锤击管桩施工方案
- 2023安全生产法全文
-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My+New+Brother+读后续写学案 高三英语二轮专题复习
- 产品代销合同翻译(中英对照)
- 涉诈风险账户审查表
- 2023年江西高考历史真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