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附导学案)_第1页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附导学案)_第2页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附导学案)_第3页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附导学案)_第4页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附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了解温室效应。知道二氧化碳用途。过程方法对二氧化碳的结构、性质、用途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现象;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用途、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用途、性质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CO2在自然界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CO2的性质。[活动]制取CO2并收集到三个集气瓶、一个软塑料瓶中。[活动与探究]1.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台阶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2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注意:集气瓶上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1/3),观察现象并分析。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根据上述观察分析如下性质: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烧 是否燃烧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同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2.向软塑料瓶中加入水,盖紧瓶塞后,发现塑料瓶向内凹陷。这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3.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介绍]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设问]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活动探究]: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一朵小花和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CO2+H2O====H2CO3H2CO3====H2O+CO2↑[教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CO2+Ca(OH)2====CaCO3↓+H2O[练习]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得潮湿?[设问]二氧化碳有广泛的用途,请你根据所学二氧化碳性质总结它有关用途。[学生讨论总结]1.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作温室里的气体肥料。2.能灭火。3.因为易溶于水,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饮料。4.干冰可用作人工降雨,创造云雾缭绕的景象;还可作制冷剂,冷藏食物。5.可用来检验澄清石灰水。6.是一种很好的化工原料。[过渡]二氧化碳的用途这么大,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没有负面影响呢?1.全球温度升高,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许多城市。2.现在温带的农业发达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干旱,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3.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采取以下措施: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小结][作业]习题4、7,以“CO2的功与过”为题写一篇小论文。阅读教材,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思考;自学;回答教师给出的讨论问题。[学生发言]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学习方法。从有利面和有害面认识二氧化碳与生活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学习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方法导航:1、知识回顾:(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填相同或不同)因为:;(2)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于空气;能使燃烧的木条:、能使澄清石灰水:;2、自主学习,密切协作:认真阅读、完成问题:(1)观察二氧化碳倾倒图片,能够获取有关二氧化碳的哪些信息?;(2)看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由该试验所得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是唯一结论?;(3)固态二氧化碳又称:;干冰可以:;它在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该性质可用于:、。(4)完成表格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二氧化碳(5)图6-14中:①喷稀醋酸的目的是:②喷水的实验目的是:③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的实验目的是:④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的目的是:;(6)写出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7)二氧化碳的用途有:、、、、固体二氧化碳还可作:;在汽水制造上利用了CO的性质(8)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温室效应的危害: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有:。3、尝试练习:(1)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能些方程式的写出反应的方程式:①久未开启的地窖、干涸的深井、深洞在进入之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②打开汽水、啤酒、饮料喷出大量泡沫?③石灰浆抹墙,刚开始墙壁潮湿,逐渐变应变白?④长期存放水灰水的瓶壁上有白膜?⑤长期放置在空气里的石灰水会变质?(2)CO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制汽水;B制干冰;C被石灰水吸收;D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3)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从这一角度分析CO的性质和用途:①干冰可作制冷剂,是因为?②CO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在大棚蔬菜种植中做③CO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来:疑难感悟,合作交流:整理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自我检测:(1)下列有关CO的说法正确的是()ACO可有甲烷在足量氧气中燃烧产生,BCO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定;C在实验室可用石灰石和浓硫酸反应制取;D干冰用于制造舞台烟雾是因为CO能溶于水。(2)将一盛满CO的大试管倒置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里。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解释其原因:;(3)A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试验,证明CO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设计方案分别如下:甲:甲同学直接将CO气体通入到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乙同学取用石蕊试液浸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分四步进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导学案目标要求: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学习重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方法导航:1、知识回顾:(1)使用氢气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这是教材67页的一句话,为什么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怎样检验?(2)CO燃烧时可能发生的两个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以用炉火取暖易发生煤气中毒,因为有毒。2、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回答下列问题:(1)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的反应现象是:方程式为:;(2)CO极易与血液中的结合,从而使造成生物体;(3)CO与氧化铜反应,方程式是:表现了CO具有性。(4)CO和氢气一样具有可燃性,且CO有毒,从环保、安全角度考虑在如图实验时。(5)CO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3、尝试练习:(1)某地曾发生使用燃气热水器,由于通风不畅使人中毒事件,造成中毒的气体是()A氮气,B氧气,C一氧化碳,D水蒸汽;(2)下列气体中,既有可燃性又有强还原性的是()ACOBOCCODN;(3)CO气体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能燃烧,B无色无味,C难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4)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下图设计意图的是()A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B说明生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C说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需要加热;D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能源。感悟疑难、共享收获: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为什么要参入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在房间里放几盆水能否防止煤气中毒?在CO还原氧化铜试验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尽量消除CO对大气的污染?自己列表比较一下:C与CO、CO与CO。自我检测:(1)将两只用于医学研究的小白鼠,分别放入A、B两个瓶中,A瓶内装有氧气和CO;B瓶内装有CO气体,拧紧瓶盖,结果两只小白鼠很快都死了,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A瓶:;B瓶;(2)区别CO与CO的方法很多,下列不能用来区别二者的是()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B分别通入灼热的氧化铜;C分别通过澄清的石灰水;D用鼻子闻气体的气味。(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O易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B实验室用石灰石和浓盐酸反应制取COC、CO和木炭都具有还原性;D干冰可用于保存易腐败的食品。下列对二氧化碳利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