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时跟踪训练8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时跟踪训练8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时跟踪训练8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时跟踪训练8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课时跟踪训练8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训练(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2015·四川自贡高三诊断)右图是冯玉祥漫画《播种图》:“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该漫画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1928年冯玉祥就有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B.七七事变后冯玉祥号召老百姓起来抗日C.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积极宣传抗日D.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图片的解读方法是首先读标题,本题标题为《播种图》;其次是读图片的主体事物和背景信息,本题图片的主体是一家三口播种活动;再次是读标注文字,特别注意图片中标注文字“二八”指民国二十八年,即1939年,据此判断,B项正确。[答案]B2.(2015·四川南充高三适应性考试)1939年新生活运动把“礼、义、廉、耻”(四维)修订成“严严整整的纪律、慷慷慨慨的牺牲、实实在在的节约、轰轰烈烈的奋斗”。由此看来,这一时期内的“新生活运动”()A.促使国民政府实现了思想上路线上的统一B.成为抗日战争的根本保障C.鼓励了军民的抗战精神,有利于抗战的开展D.继续宣扬儒家的伦理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国统区的统治政策。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39年”可知,当时处于抗战时期;材料强调了“纪律”“牺牲”“节约”“奋斗”,符合在抗战时期对军民的思想要求,有利于抗战的开展,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3.(2015·河南郑州高三质检)《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入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在抗战中的经济发展。随着日军侵占中国的华东、华中地区,当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向西部撤退,保存了抗战的物质基础,B项符合题意;日军对沦陷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并没有因为“宜昌大撤退”而放松,A项错误;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内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发生于抗战之前,D项错误。[答案]B4.(2015·安徽淮南高三一模)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解析]本题通过中共中央驻地的转移,纵向考查中国革命史。1933年中央驻地从上海转移到瑞金,是因为“左”倾错误导致上海组织的破坏,转移后使“左”倾错误在苏区泛滥,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A项错误;1935年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结束后中央驻地为延安,有利于抗战,B项错误;从延安到西柏坡,是解放战争第二阶段战略反攻的需要,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从西柏坡到北平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D项错误。[答案]C5.(2015·天津文综)《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答案]C6.(2015·四川成都高三诊断)下图是进步青年发表的漫画《蜡炬成灰泪不干》。它意在讽刺“蒋政权”()A.背叛国民革命,背信弃义B.“围剿”工农红军,手足相残C.实行消极抗战,国土沦丧D.坚持独裁内战,自取灭亡[解析]本题通过漫画考查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图片展现的是一个蒋介石形象的人物守在一个即将熄灭的蜡烛面前,图片的说明文字指出其意在讽刺“蒋政权”,这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蒋介石政权穷途末路,D项符合题意。[答案]D7.(2015·辽宁三区联考)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解析]“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故选C。[答案]C8.(2015·汕头质检)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B.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D.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解析]抓住题干的时间“1937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抵抗日本侵略。[答案]B9.(2015·廊坊模拟)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解析]符合“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等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中,一路日军孤军深入台儿庄被我军包围歼灭;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节节抗击,最后日军占领上海;百团大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深入敌后根据地的日伪势力赶出根据地;平型关大捷是伏击日军的运输队;A、B、D都不存在诱敌深入的战术;故C正确。[答案]C10.(2015·廊坊模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解析]长征后中共领导的红军后改编为八路军主要集结在西北,要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必须东度黄河进入晋察冀一带。B、D容易排除,C项陇海铁路是中国东西向的主要铁路干线之一。它横贯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五省。八路军华北战场活动和控制地域,西起同蒲线,东至津浦线,北抵正太路和沧石线,南临黄河和陇海线,因此八路军无须跨越陇海线。[答案]A11.(2015·正定中学月考)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解析]1937~1945年是八年抗战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的是全民抗战,故1942年若“逃兵役”则会被“骂为冷血运动”。C项符合题意。[答案]C12.(2015·正定中学模拟)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C.三大战役的胜利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蒋介石二十年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可以判断,该事件发生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二十年之后,符合要求的是D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945年,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和三大战役的胜利是1949年。[答案]D13.(2015·新疆乌鲁木齐高三诊断)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这种超出寻常的战争承受能力的客观条件是()A.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B.华北和华东良好的农业基础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受到解放全中国的鼓舞[解析]解放区在1947年实行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他们积极参军参战,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保障,故A项正确;华北和华东良好的农业基础和受到解放全中国的鼓舞都不是主要原因,故B、D两项错误;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主力才基本被消灭,故C项错误。[答案]A14.(2015·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模拟)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当年毛泽东说“进京赶考”的背景是()A.解放战争取得完全胜利B.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建立C.全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D.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解析]新中国成立后,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解放军继续追歼残敌,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全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故A、C两项错误;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才在中国建立,故B项错误;1949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进京赶考”,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5.(2015·江苏无锡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期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材料二“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材料三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以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材料四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15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38年10月)(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3)材料三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据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并说说你对“因势利导”的理解。(4)材料四中“15个月经验”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毛泽东所讲的“最后胜利”有何深远影响?[解析]第(1)问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目标来回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可以判断是五四运动,目的和理想从反帝反封建角度来回答。第(3)问背景从20世纪初的经济、思想的角度来回答。“因势利导“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角度来回答。第(4)问“15个月经验”最主要的经验可以从引文中获得提示。影响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即可。[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对内:反对北洋军阀统治(追求民主);对外:争取国家主权(争取独立)。(3)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理解: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4)经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国共合作抗日。影响: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16.(2015·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材料二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