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Ⅱ(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1页
现代文阅读 Ⅱ(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2页
现代文阅读 Ⅱ(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3页
现代文阅读 Ⅱ(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4页
现代文阅读 Ⅱ(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1)(学生版)

时间:45分钟分值:5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本题18分)

陈树湘

魏巍

保卫队长从队伍后面带过两个人来。前面那个是商人打扮,后面那人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

保卫队长对那两个人说:“这是我们的负责人,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

那个商人打扮的人,神色激动地说:“这下好了,总算找到你们了!”

说着,他撩起棉袍的大襟儿,拆开一条缝儿,取出一个纸条递过来。周恩来接过一看,立刻满

脸喜色,紧紧握住那人的手说:“哎呀,原来是你们,真太辛苦你们了!”

“没什么,都是我们该做的事。”那人和悦地一笑,接着指指另外一个人说,“这位是三十四师

的连长高春林同志。”

周恩来一听是三十四师的,喜出望外,连连拍打着他的肩勝说:

“小伙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

高春林由于过分激动,竟呜呜地哭起来,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唉唉,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讲讲情况,你们师现在还有多少人哪?”

'’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等中央

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撤也撤不出来了。”

“不是让你们突围吗?”

“我们接到了军委的电报,就开始突围;可是只杀出来二百多人,其余的又被敌人打回去了,

师政委也牺牲了……”

“出来以后,你们到哪里去了?”

“我们按照军委的指示,到兴安东南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可是敌人又追了上来。这地方尽是

瑶族,话又不懂,没法开展工作,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困在大山上了。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

了,陈师长就找我们开会商议,大家觉得还是到汉族地区好些,于是就决定突围向道县前进。等到

了道县,已经剩下八九十人了。我们边打边向东撤,中午还有五六十人,到下午就剩下十几个人了,

重机枪带不动,陈师长就让我们破坏了两挺,最后留下了一挺……等到黄昏,就剩下陈师长、他的

警卫员和通讯员,还有我一共四个人了。敌人一看只剩下我们几个人,就疯狂起来,吼吼叫着往上

冲,要抓我们活的。这时陈师长就对着敌人骂道:'白狗子,不怕死的,你们来吧!'说着一卷袖子

就抱着那挺重机枪打起来。霎时间就把冲锋的敌人搭倒了一片。敌人就干吼吼叫不敢往上冲了。没

想到,这时候,陈师长的腹部也负了重伤,肠子流出来了,连重机枪腿也泡在血汪里了……”

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停了停才说下去:“眼看着敌人又冲上来,我抱着机枪把敌人打下去了。

警卫员给师长包上伤,师长指指自己的头说:'你们赶快补我一枪,行吗?你们要知道白狗子抓住

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我们哭着说:'师长,我们死就死在一块儿吧。'他看看我们,样

子很不满意,要拔警卫员的短枪,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天渐渐黑了下来,师长就拉着我

的手说:'高连长,你比他们大几岁,也比他们懂事。今天我死了,只是小事一件,不算什么。遗

憾的只是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另外,我们三十四师今天全军覆没,连个汇报情况的都没有,

这是叫人十分难过的。'说着,他又紧握着我的手,望着我说,'高春林同志,你能突围出去给中央

送个信吗?你能接受我最后给你的任务吗?'我一想,他的意见也对,不然,全军会怎样议论我们

三十四师呢!我一定要赶上部队,给中央汇报:我们全师是打到了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我们

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投降!”

周恩来的大眼睛里充溢着明晃晃的泪水。他轻声地问:“陈树湘呢?他后来怎么样?”

“我借着夜暗突围以后,第二天就听说他们三个人被俘了。敌人逼迫百姓用担架抬着陈师长,

想回城献功。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眼看天快亮了,他就悄悄解开衣服,

撕开警卫员给他扎上的绷带,用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了出来,用尽平生气力把自己的肠子

扯断...”

周恩来一向有极强的抑制力,这一次却抑制不住,倾泄了大串的眼泪。

那位穿银灰色大褂的来人补充道:“陈树湘同志的事,我们在全州也听说了。这都是抬担架的

老百姓传出来的。老百姓还说,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关于陈树湘的消息,报上也

登了,我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份报纸。”

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陈树湘之首级

解省悬挂示众》。周恩来看到这里,心里登时一震,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钟。接着看下

去的时候,眼睛有些模糊,句子在断续地跳动:

自江西兴国出发,迭被国军击溃……经派员解至石马桥,伤重毙命……合将该首级示众,仰军

民人等一体知照....

下面还登有一张图,正是陈树湘尸体的拍照。周恩来看到这里,眼睛发黑,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他把报纸交给警卫员,由悲痛转为愤恨,喃喃自语:''走着瞧吧,我们是不会便宜他们的!”

(节选自长篇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对话方式推动了情节发展,尤其是周恩来的询问,既是情节的一部分,又引出了

高春林对三十四师情况的叙述。

B.小说开头写高春林“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一连用三个“黑”字,使其特点突岀,能

够给读者以较为深刻的印象。

C.陈树湘说“赶快补我一枪”的话语,表明他自知伤情极重,无法成功突围,这为他后来被

捕以及断肠牺牲悄然做了铺垫。

D.小说写穿银灰色大褂的人掏出《大公报》,旨在突出其做事细心,即使对于小说的次要人物,

作者也认真着笔、细致刻画。

2.关于“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领起的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渐渐黑了下来”承上段的“等到黄昏”,带出下文“夜暗”,时间脉络十分清晰。

B.陈树湘受重伤后,宁可早些死去也不希望敌人抓活的,因为那会使敌人得到赏钱。

C.“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属于动作细节,表现了警卫员当时的痛苦心情。

D.陈树湘向高春林交代任务,要求他突围出去,照应了前文高春林见周恩来的情节。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周恩来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设计高春林、穿银灰色大褂的人、《大公报》三方作为陈树湘事迹的叙述者,分别产生

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本题18分)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

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

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

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

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

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

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

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朿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

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

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

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

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

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

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

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

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

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

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

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

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

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

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

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

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

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哈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

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一一高,脚一一远,胆一大。这才是关中

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一一战胡儿啊一一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一一为国家

啊何"惧■-----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

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

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

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匐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

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

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

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

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描写,营造了雄壮

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

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

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

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6.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

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

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

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形成对比,突岀侵略者的外强

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怛的英雄气概。

7.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

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本题18分)

父亲离休

石钟山

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

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

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

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

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噺,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

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

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

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

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

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

把人憋死。

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

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

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

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

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

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

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

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

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

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

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

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

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

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

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

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

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

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

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

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

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

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

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

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

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

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

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枱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

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

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

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

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

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

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

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

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

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

景。

B.“无可奈何”“坐卧不宁”等词语形象地写出父亲离休时以及离休后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

状态。

C.父亲渴望见到孩子们,却不知如何去做,母亲给孩子们打电话,为后面的家庭欢聚拉开了

序幕。

1).父亲觉得小儿子“顺眼而亲切”并“拍了一下”他,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

回忆。

10.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子以“那时”“此时”对举,承上启下,体现了父亲此时的失落和烦躁。

B.口头禅“老子毙了你(们)”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

C.文中两处“破天荒”写出父亲态度的变化,由此看岀父亲对天伦之乐的渴盼与珍惜。

D.文末客厅的“空荡冷清”与父亲的“踏实”形成反差,凸显出父亲内心的喜悦。

11.在得知孩子答应回家后,父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父亲是一名军官,作者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

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1)(教师版)

时间:45分钟分值:5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本题18分)

陈树湘

魏巍

保卫队长从队伍后面带过两个人来。前面那个是商人打扮,后面那人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

保卫队长对那两个人说:“这是我们的负责人,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

那个商人打扮的人,神色激动地说:“这下好了,总算找到你们了!”

说着,他撩起棉袍的大襟儿,拆开一条缝儿,取出一个纸条递过来。周恩来接过一看,立刻满

脸喜色,紧紧握住那人的手说:“哎呀,原来是你们,真太辛苦你们了!”

“没什么,都是我们该做的事。”那人和悦地一笑,接着指指另外一个人说,“这位是三十四师

的连长高春林同志。”

周恩来一听是三十四师的,喜出望外,连连拍打着他的肩勝说:

“小伙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

高春林由于过分激动,竟呜呜地哭起来,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唉唉,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讲讲情况,你们师现在还有多少人哪?”

'’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等中央

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撤也撤不出来了。”

“不是让你们突围吗?”

“我们接到了军委的电报,就开始突围;可是只杀出来二百多人,其余的又被敌人打回去了,

师政委也牺牲了……”

“出来以后,你们到哪里去了?”

“我们按照军委的指示,到兴安东南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可是敌人又追了上来。这地方尽是

瑶族,话又不懂,没法开展工作,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困在大山上了。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

了,陈师长就找我们开会商议,大家觉得还是到汉族地区好些,于是就决定突围向道县前进。等到

了道县,已经剩下八九十人了。我们边打边向东撤,中午还有五六十人,到下午就剩下十几个人了,

重机枪带不动,陈师长就让我们破坏了两挺,最后留下了一挺……等到黄昏,就剩下陈师长、他的

警卫员和通讯员,还有我一共四个人了。敌人一看只剩下我们几个人,就疯狂起来,吼吼叫着往上

冲,要抓我们活的。这时陈师长就对着敌人骂道:'白狗子,不怕死的,你们来吧!'说着一卷袖子

就抱着那挺重机枪打起来。霎时间就把冲锋的敌人搭倒了一片。敌人就干吼吼叫不敢往上冲了。没

想到,这时候,陈师长的腹部也负了重伤,肠子流出来了,连重机枪腿也泡在血汪里了……”

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停了停才说下去:“眼看着敌人又冲上来,我抱着机枪把敌人打下去了。

警卫员给师长包上伤,师长指指自己的头说:'你们赶快补我一枪,行吗?你们要知道白狗子抓住

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我们哭着说:'师长,我们死就死在一块儿吧。'他看看我们,样

子很不满意,要拔警卫员的短枪,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天渐渐黑了下来,师长就拉着我

的手说:'高连长,你比他们大几岁,也比他们懂事。今天我死了,只是小事一件,不算什么。遗

憾的只是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另外,我们三十四师今天全军覆没,连个汇报情况的都没有,

这是叫人十分难过的。'说着,他又紧握着我的手,望着我说,'高春林同志,你能突围出去给中央

送个信吗?你能接受我最后给你的任务吗?'我一想,他的意见也对,不然,全军会怎样议论我们

三十四师呢!我一定要赶上部队,给中央汇报:我们全师是打到了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我们

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投降!”

周恩来的大眼睛里充溢着明晃晃的泪水。他轻声地问:“陈树湘呢?他后来怎么样?”

“我借着夜暗突围以后,第二天就听说他们三个人被俘了。敌人逼迫百姓用担架抬着陈师长,

想回城献功。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眼看天快亮了,他就悄悄解开衣服,

撕开警卫员给他扎上的绷带,用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了出来,用尽平生气力把自己的肠子

扯断...”

周恩来一向有极强的抑制力,这一次却抑制不住,倾泄了大串的眼泪。

那位穿银灰色大褂的来人补充道:“陈树湘同志的事,我们在全州也听说了。这都是抬担架的

老百姓传出来的。老百姓还说,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关于陈树湘的消息,报上也

登了,我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份报纸。”

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陈树湘之首级

解省悬挂示众》。周恩来看到这里,心里登时一震,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钟。接着看下

去的时候,眼睛有些模糊,句子在断续地跳动:

自江西兴国出发,迭被国军击溃……经派员解至石马桥,伤重毙命……合将该首级示众,仰军

民人等一体知照....

下面还登有一张图,正是陈树湘尸体的拍照。周恩来看到这里,眼睛发黑,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他把报纸交给警卫员,由悲痛转为愤恨,喃喃自语:''走着瞧吧,我们是不会便宜他们的!”

(节选自长篇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对话方式推动了情节发展,尤其是周恩来的询问,既是情节的一部分,又引出了

高春林对三十四师情况的叙述。

B.小说开头写高春林“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一连用三个“黑”字,使其特点突岀,能

够给读者以较为深刻的印象。

C.陈树湘说“赶快补我一枪”的话语,表明他自知伤情极重,无法成功突围,这为他后来被

捕以及断肠牺牲悄然做了铺垫。

D.小说写穿银灰色大褂的人掏出《大公报》,旨在突出其做事细心,即使对于小说的次要人物,

作者也认真着笔、细致刻画。

【答案】D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

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旨在突出其做事细心”错误

,主次不分。穿银灰色大褂的人做事确实细心,但这不是小说要突出的内容,提到《大公报》是为

了表现陈树湘死后的遭遇和周恩来看到报纸后的反应。

2.关于“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领起的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渐渐黑了下来”承上段的“等到黄昏”,带出下文“夜暗”,时间脉络十分清晰。

B.陈树湘受重伤后,宁可早些死去也不希望敌人抓活的,因为那会使敌人得到赏钱。

C.“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属于动作细节,表现了警卫员当时的痛苦心情。

D.陈树湘向高春林交代任务,要求他突围出去,照应了前文高春林见周恩来的情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

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因为那会使敌人得到赏钱”错误,因果不当。陈树湘不希望

敌人抓活的,主要是想保持革命者的尊严,并非怕敌人得赏钱。另外,原文说的是“白狗子抓住我

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即陈树湘有一个考虑,是不想让敌人多得赏钱。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周恩来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喜悦,周恩来得知商人打扮的人和高春林的身份后满脸喜悦,并向高春林了解三

十四师的情况。②悲痛,周恩来从高春林的叙述中得知陈树湘壮烈牺牲的经过,抑制不住眼泪。③

愤怒,周恩来从《大公报》上知道了敌人将陈树湘的首级悬挂示众,“眼睛发黑”“由悲痛转为愤

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

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概括心理变化。

喜悦,结合“周恩来接过一看,立刻满脸喜色,紧紧握住那人的手说:'哎呀,原来是你们

,真太辛苦你们了!’……周恩来一听是三十四师的,喜出望外,连连拍打着他的肩膀说:'小伙

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可知,周恩来得知商人打扮的人和高春林的身份后满脸喜悦

,并向高春林了解三十四师的情况。

悲痛,结合“我借着夜暗突围以后,第二天就听说他们三个人被俘了。敌人逼迫百姓用担架抬

着陈师长,想回城献功。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眼看天快亮了,他就悄悄

解开衣服,撕开警卫员给他扎上的绷带,用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了出来,用尽平生气力把

自己的肠子扯断……”“周恩来一向有极强的抑制力,这一次却抑制不住,倾泄了大串的眼汨”可

知,周恩来从高春林的叙述中得知陈树湘壮烈牺牲的经过,抑制不住眼泪。

愤怒,结合“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

《陈树湘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下面还登有一张图,正是陈树湘尸体的拍照。周恩来看到这里

,眼睛发黑,一点儿也看不见了。他把报纸交给警卫员,由悲痛转为愤恨,喃喃自语:’走着瞧

吧,我们是不会便宜他们的可知,周恩来从《大公报》上知道了敌人将陈树湘的首级悬挂示众,

“眼睛发黑”“由悲痛转为愤怒”。

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三入手”:一是从情节入手,二是从细节入手,三是从环境描写入手。

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①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

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②際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

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③充分析人物

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

4.作者设计高春林、穿银灰色大褂的人、《大公报》三方作为陈树湘事迹的叙述者,分别产生

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设计高春林增强真实性,感染读者。春林是战斗的亲历者,是陈树湘事迹的“见证

人”,由他叙述,能够对陈树湘进行直接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进行议论,能真切地感

染读者;有很强的真实感,能够直接感动读者。②设计穿银灰色大褂的人从另一视角丰富人物形象。

穿银灰色大褂的人转述老百姓的话,突破了高春林叙述视角的限制,能够使陈树湘的形象更为丰满,

能够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③设计《大公报》,有力补充故事的结局。借《大公报》的报道对陈

树湘的事迹进行补充,带来了陈树湘的牺牲结局,表现了陈树湘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设计的叙述者(叙述者不同,视角也不同)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结合“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等

中央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撤也撤不出来了”可知,春林是战斗的亲历者,是陈树湘

事迹的“见证人”,由他叙述,能够对陈树湘进行直接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进行议论,

“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能真切地感染读者;结合“眼看着敌人又冲上

来,我抱着机枪把敌人打下去了。警卫员给师长包上伤,师长指指自己的头说:'你们赶快补我一

枪,行吗?你们要知道白狗子抓住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我们哭着说:‘师长,我们死就

死在一块儿吧。’他看看我们,样子很不满意,要拔警卫员的短枪,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

可知,高春林的叙述,有很强的真实感,能够直接感动读者。

结合“那位穿银灰色大褂的来人补充道:'陈树湘同志的事,我们在全州也听说J'。这都是抬

担架的老百姓传出来的。老百姓还说,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关于陈树湘的消息,

报上也登了,我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份报纸可知,穿银灰色大褂的人转述老百姓的话“共产党

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突破了高春林叙述视角的限制,能够使陈树湘的形象更为丰满,

宁可早些死去也不希望敌人抓活的,能够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

结合“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陈树

湘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周恩来看到这里,心里登时一震,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钟”

可知,借《大公报》的报道对陈树湘的事迹进行补充,敌人将陈树湘的首级悬挂示众,揭示了陈树

湘的结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本题18分)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

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

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

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

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

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

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

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

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

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

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

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潍上站起身来,膝

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

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

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

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

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

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

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

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

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

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

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

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

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

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一一高,脚一一远,胆一大。这才是关中

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一一战胡儿啊一一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一一为国家

啊----何惧------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

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

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

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匐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

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

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

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

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描写,营造了雄壮

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

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

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

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

错,曲解文意.司令并非为招募他们后悔,而是为他们的死感到愧疚悲伤。

6.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

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

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

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形成对比,突岀侵略者的外强

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忤的英雄气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比”有误,“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

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不是对比,三者没有对比的意义,内容也不在一个层次上;

“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外表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错,主次不分。写这些内容突出的

是抗战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

7.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人物形象更丰富。写孙司令选择离开老母为国尽忠,凸显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而

牺牲自己小家的利益的高尚品格;②使主题更深刻。以孙司令母亲之口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强

化了小说家国情怀的主题。③使内容更丰富。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听闻胜利消息喜极而

终,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性、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④与前面回忆三娃的情节相照应。回

忆和现实相交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孙司令回忆母亲)作用的能力(情节作用题)。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段文字表现了孙司令在忠孝之间的选择,“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

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体现出孙司令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小家的利益的髙尚品格,

丰富了孙司令的形象。

从主题表达上,这段文字强化了主题一一中国人民的胜利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密切相关。以孙

司令为代表的中国人,深明国与家的关系,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而舍弃自己的小家。而正是这种信

念让中国最后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文中作者借孙司令母亲之口,“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

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强化了小说家国一体的主题。

孙司令的母亲在儿子即将走向战场而不能尽孝时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

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

战场,听闻胜利消息喜极而终,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怕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

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在文章最后一段,这是在接受冈部直三郎所代表的日本军队投降时孙蔚

司令的回忆,”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

下,说不能尽孝了……”,回忆和现实相交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8.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

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中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等影响了陈忠实作品的人物塑造,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命运:

①关中水硬土硬的地域特色,培育了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死不屈的娃娃兵;②关中历史人物和

现实英雄的忠肝义胆,滋养了三娃们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情怀:③家中长辈的口曲、戏词等优秀

传统文化,使三娃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激励和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写作背景、探究写作意图能力。

此题的审题关键有两处,即“特定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人的性格、命运”。

考生可从“特定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浏览全文,看哪些因素属于“文化背景”,并分析它们是

如何影响“人的性格、命运”的。

从“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

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可知,特定的地域特色影响人的性格。蒲城水

硬土硬,养育了硬气的男人女人,所以娃娃兵也是硬气的,他们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可跳下黄

河也不做日军的俘虏。

从孙司令与娃娃兵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人的影响。从小说中“蒲城出忠臣啊!全中

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

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

可知,特定的历史文化传承影响人的性格和命运,蒲城出忠臣,关中历史人物和现实英雄的忠肝义

胆,滋养了三娃们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情怀;

从“哈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两狼山哎一一战胡儿啊一一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一一何惧——死啊一生……”

等内容可知,家庭教育影响人的性格和命运。三娃从小听爷爷奶奶唱戏唱曲,从中学到要要为国尽

忠,不怕牺牲,让他走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卫国家献出了生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本题18分)

父亲离休

石钟山

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

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

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

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

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噺,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

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

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

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

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

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

把人憋死。

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

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

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

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

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

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

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

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

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

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

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

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

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

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

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

母亲不解地望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