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写作任务学案一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单元写作任务:本单元写作任务是在学习和理解单元内容的基础上,集阅读、思
考、写作、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
发散性思维的思想,引导学生既要重视理解和认识传统经典的意义价值,又要注重思考其
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由此带来的局限性与不足,学会批判性地学习、吸收,做到学有所思,
学为所用。
二、训练思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必修下第一单元写作任务,涉及提出观点并用
一定的思路和方法阐述观点,属于议论文的基本训练。结合学生忽视读题,写作“自由化"
的学情,主要立足于读题训练,用读题的方法进行:提出观点+逻辑思路(结构)+论证方
法+语言训练的基本训练。
三、【写作任务】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
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二他对实现理想社会
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思辨性材料)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
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发散
性材料)
四、【读题示范】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作为该主题统摄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单元的写
作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思考和感悟,提升其交流与写作能力,
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第一句概括了古代文化经典的意义和时代价值,"社会""人生"和"历史"三个词语
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材料内容)
第二句话指出阅读经典的科学途径,其中"充分理解"强调理解要准确、深刻、全面,
不能浅尝辄止或管中窥豹,这是"立足现实,自主思考"的前提;而“立足现实,自主思
考”则强调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应与时代相结合,融入独立的思考,是挖掘文化经典时代价
值的关键。(任务引导)
第三句话明确了写作的具体任务,包括话题、字数、文体和内容,写作时要有完成此
任务的意识。(写作要求)
▼写作任务要点:深入理解文化经典,理解它承载的思想及产生的时代背景、内涵、
积极意义等,这是前提;独立思考,辩证分析话题或发散思考话题,这是关键;挖掘文化
经典的现实意义,这是要求;选择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这是目标。
选题1示范
▼要结合时代背景,充分理解其产生的根源、时代内涵等。就拿《齐桓晋文之事》来
说,它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这和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知识分子渴望实
现个人政治理想有一定关系,他的“仁政"也是基于这样背景下的"仁政",与后世不同。
所以孟子描绘的理想社会是物质富足,衣食无忧,人心向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
礼义教化盛行,一幅天下太平、河清海晏的图景。不要说在纷争不断的战国时代,就是在
今天,也是人人向往的盛世局面。同时孟子还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行
"仁政":首先是"保民",也就是保全人民,安定百姓;"保民”的前提是有“不忍之心",
而且要推己及人,"推恩”的具体表现则是"富民""教民",也就是使百姓丰衣足食,知书
达礼,最终实现“王天下"的目标。这样的治国理政之道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先进的。
▼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并
对理想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首先,他认识到人民是社会与国家的根
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孟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一保民、
养民、富民、教民,倡导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百姓进行安抚和教化,与今天的科学发展
观一脉相承。但是,他的思想也存在着阶级局限性和不足。例如,他提出的“保民"是为
了“王天下",即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并非从百姓利益出发;他的“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的观点,显现出对贫民阶层的偏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推恩足以保
四海”的观点,将天下的安定完全寄希望于统治者;执政思想过于强调自我约束;等等。
这些都不适合今天社会的发展。
▼"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的表述,认为孟子的思想既
有可资借鉴之处,又有不足的地方,这就提示我们要辩证分析;(思辨性材料)
孟子的设想在今天有哪些值得借鉴,又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弥补?
①值得借鉴: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以及教育思想在那个战乱的时代体现了对百
姓的关爰,对和谐社会的渴望,与今天所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观点,与今天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与今天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传统
美德要求是一致的,依然有值得借鉴之处。
②哪些不足:但毕竟时过境迁,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孟子的思想是否也存在着不足?
与今天的"人民当家作主"有着本质的不同。孟子生活的时代是阶级社会,他虽然重视人
民的作用,但出发点仅仅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文中孟子的“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中对贫民是存在一定的偏见的;孟子说"推恩足以保四海"有点绝对,"保四海"
并不是由统治者一方决定的,还要看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如果天灾不断或天下大乱,"推恩"
也不一定能"保四海";孟子夸大了道德教化的作用,道德教化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只是规
范人行为的一种方式。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不可能通过道德教化做到人人都自我约束;孟
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太狭隘了。就拿今天来讲,教育至少包括德、智、体、美、劳五
个方面,而孟子只看重"德育"。所以孟子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固然是非常美好的,和我们提
倡的和谐社会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毕竟时代不同了,加之阶级局限性,其存在着严重的
不足。
③针对这些不足,今天应该如何弥补呢?比如让道德和法律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比如
实现理想社会,还要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大环境和平,国家才能安宁;国家安定,百姓
才能无忧。比如发展科技,用科技的力量来对抗天灾,减少人祸,维护天下太平。比如发
展现代教育,不仅要道德教化,还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对以上分析,按照逻辑关系,先结合历史背景充分解读材料,然后立足现实指出利
弊,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基本形成写作框架)
▼写作思路示例:观点是德治与法治并行。从孟子观点出发,分析其德治的进步性
和不足,顺势提出论点,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接着展开论证,按照"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为什么需要德治与法治并行——如何做到德治和法治并行”的思路展开论述。引用比
如张廷玉的"国无法则必乱",习近平总书记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法是他律
,德是自律”等名言,也会举"高铁霸座""酒后驾车""弃养老人”等事例,来说明道
德与法治并行的重要性。
选题2示范:
▼话题2中"有人认为……,有人则认为……,你怎么理解……"的句式,是在列举的
基础上让我们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发散+归纳思维)
中国寓言故事的鼻祖就是庄子,“寓言"一词,最早就见于《庄子•寓言》,可以说庄子
开创了先秦说理寓言的先河。"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即文字,"寓言"就是把作者
的意思寄托在文字中。此外寓言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具有丰富性,一个寓言故事不一定
只说明一个道理,换个角度,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举个简单的例子:狐假虎威、龟
兔赛跑等等都可以换个角度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多元的解读。先确定可以从哪些角度发散思
维:
▼充分理解材料,从庖丁角度发散:(用句式训练)
1.庖丁成功是因为他有理想的追求。(理想、目标)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能成为解牛高手,是因为他没有停留在解一头牛的"技术”层面,而是能够解所有"牛"
的更高的追求,而要达到这样的层面就会形成由"技"到"道"的飞跃。(没有更高的理想
追求,庖丁的成功极有可能中道而废在做一个普通厨师的低级目标上,就不会成为"大国
工匠""导师"型的人才。)
2.庖丁成功是因为他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意志)庖丁说,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了,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研仁’专心做一件事情,十九年,而且杀了几千头牛,几
十年如一日,专心做一件事,而且长期反复练习,不想成为专家,也会变成专家。据说一
项技能反复练习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没有这一点,庖丁的成功可能直接止于一
介屠夫吧)
3.庖丁成功是因为他善于总结。他解牛达到如此境界,经过了三个阶段: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游刃有余。每个阶段进步都有对规律的探求思考总结。(学、思、行的结合是成
功的必然因素)
4.庖丁成功是因为他做事谨慎,不骄傲。(态度)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5.庖丁成功是因为他解牛时注意方法,不去碰硬骨头。(方法)"依乎天理,批大谷U,
导大藏,因其固然,技经肯紫之未尝,而况大甄乎!"庖丁解牛是按照牛的天然结构,顺着
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所以,他的刀具总是保持锋利无比,杀起牛来,也自然比别人干脆利
索。确实是庖丁成为大国工匠的原因。
6.庖丁成功是因为他喜欢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庖丁能成为大国工匠,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喜欢自己的事业,他陶醉在
自己的事业中。庖丁解牛成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他提着刀站立起
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打内心喜欢热爱自己
的职业,没有这种对事业的热爱,即使练习10000个小时,也不可能成功!
(对以上原因按照逻辑关系排序并总结,注意各点之间是否交叉重复,另外太过琐碎、
无关紧要的原因也可删掉。也可重点一二,其他简略。基本形成写作框架)
▼充分理解材料,从文惠君角度发散:运用了类比思维推演出养生之道。比如庖丁的
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就好比养生者渴望的长寿。比如从庖丁"依乎天理""顺
其固然"悟出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避开矛盾;从“善刀而藏"悟出养生要注重后期养护,
保全天性。可总结为:做到养生,就必须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小心翼翼,
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这样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采取"归纳”法得出普遍意义的启示:归纳法就是将一个具体事件中分解出的几个
要素分别上升为"上位"大类概念;最后进行综合概括,得出普遍的道理。比如庖丁解牛
的主体是“庖丁",在普遍事件中可以指"人们";事件是"解牛",可以扩展为“事业";
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开始、"三年之后"和"方今之时",这个过程代表对事件的思考探
求过程;最终达到的境界有"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研『,对于普
遍事件来讲,可以概括为: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事业,要通过长期的实践,依理,谨行,藏
锋,三足鼎立方可大成。这既是普遍的行动原则,又是行动的方法,更是这则寓言带给我
们的启示。
▼写作思路示例:观点"善行更要善思,打造匠人精神"。论证思路从《庖丁解牛》的
情节出发,归纳观点。基本思路是结合庖丁的做法,联系今天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展开
论述。先论述古代的匠人精神,举鲁班、卖油翁、建筑领域开宝寺塔的建造工艺等实例;
再结合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举例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等。
五、优秀范文
保四海,需仁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部落到国家,每一次的跨阶段都标志着人类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可
是为什么每朝每代最后面临的确实衰落呢?孟子曾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
妻子。"这究竟是不是一统河山的道理?
古代从汉朝开始便将儒学作为国教,确立了其正统地位,以“仁政"为核心开始恢复
国力,减轻赋税徭役,从而使汉朝达到了国力鼎盛的汉武帝时期,而后来的“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何不是因为遵循"仁政"而达到鼎盛的呢?所以在古代君主只有以民为本,
顺从民意才会天下太平,就如同孟子所说“发政施仁"。可为何这些盛世却又由于各种原因
还是没落了呢?这其中便是那些后来昏庸无能的君王所为,所以"推恩足以保四海",这显
然是正确的。
而"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又是从何而来?举一个例子,在安史之乱期间,君王昏庸,
天下混乱,民不聊生,于是便开始各种起义,最终推倒唐朝,而当时的玄宗却仅仅连自己
的妃子杨玉环都保护不了。这便足以论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但是古代政治仅仅只是"仁政"就可以发展下去吗?并不是的,所谓“仁政"有其局
限性,君王一味的放宽,而不立法的约束也是不行的,那样只会使百姓一味地陷入安逸无
法自拔,就如同宋朝后期那样,虽经济繁荣却陷入了边疆问题之中,所以不管是仁政,还
是法治,都需结合使用,这样的社会与国家才会有一直发展下去。
而放在现代,孟子的"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对我们现代的发展也
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现如今,我国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其中
就少不了儒家思想的借鉴。建国初期我国积极开展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积极发展
农业经济,使百姓得到一定的经济保障;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积极确立各种法律制度,推
进法治国家的初步形成,在这其中便借鉴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与思想。虽然我国积极借鉴孟
子的"仁政’思想,但是却是与其它制度结合使用的,并不像古代中国一味的主张“仁政",
所以中国才走上了经济高速发达,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而强前进,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
现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积极开展,在这其中所取得的成功都离不开中国制度的推进,也
离不开从古至今儒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孟子主张的借鉴。
所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孟子的主张其实并没有过时,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效果
也就不同,虽然它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只要肯去创新化局限为有限,那么它对今
后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与推动作用的。因此"保四海,需仁政"是值得肯定
的。
手段与目的
有不少人认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中国民主思想的发端,我则不
以为然。诚然,孟子的“仁政理念"和他的"民本思想”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中的瑰宝,其
流露出的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爰民的意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润滑剂的
作用,但是要说孟子的思想中具有一种"民主意识",我觉得多少有些牵强。
要辨清这个道理,首先应当厘清孟子思想与今天的民主意识究竟是将"为民"当作"目
的"还是"手段"的问题。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记载了孟子这样一句话:"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
子。”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孟子是将"推恩"作为一种手段,“保四海"才是根
本目的。其所言,至多是为了给君王提供一种君王与百姓"双赢”的治国策略——让民众
能够享受君王的仁德,更让君王更能安享民众奉献。客观上,人民确实可以因君王的仁政
安居乐业,而其主观上不过是希望君王借此使"天下可运于掌"也!
而今天我们所推崇的“民主",却是一种"目的"。对这一目的加以破解,就是让人民
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享受治理国家的权力;而国家管理者和各种行政机构、服务
机构只是人民所委托用以掌管国家事务的“代理者"和具体"手段"。
中国共产党推出的"人民至上"的理念,便是对新型的民主思想的最好的诠释。所谓
“人民至上",便是以民生为为政之本,一切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目的——这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人民幸福成为"目的"。
当然,我们不会否认封建时代那些具有民本思想、具有忧国忧民意识的思想家们和仁
人志士对推进中国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方面作出的贡献,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对中国历史的
发展都是渐进的、量变的,他们带给这个世界的,只是缓和社会矛盾、化解统治者和被统
治者紧张关系的润滑剂,而非拯救社会的救命丹。只有从五四运动开始,从中国共产党建
立,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才真正有了"德先生"的身影,中国人民才真正体会到民主的滋味。
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掀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人民无须靠统治者"推恩"
而活着;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华大地上消除了贫困,人民拥有了中华民族梦想了数
千年的“小康"生活——而这些,都是我们革命与建设的"目的",而非借此达到拥有天下
之目的的手段。这与孟子"推恩足以保四海”的理念是有着本质差异的。而这差异就是孟
子的“民生情怀”是一种手段,而今天的“民生工程"本身就是我们奋斗的目的。
当然,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传统文化,应当将其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
考量与探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孟子思想已经具有超越世俗甚至惊世骇俗的意义,孟
子倡导的“仁爰"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一直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而且造
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这一点,就值得
我们向这位两千年前的思想的巨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作文评点】
这篇作文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它的深度。作者没有人云亦云地赞美孟子的仁政思想,而
是将其与今天的民主理念进行对比,突出了"仁政"思想与"民主”理念的巨大差异——
就在于仁政思想中的亲民爱民只是一种手段,而巩固统治才是目的;今天的民主体制乃是
人民当家作主,"为民"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文章条分缕析,层层推进,说理透彻。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
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
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
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
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
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
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
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
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挫,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
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
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
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
"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
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
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
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
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
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
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
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
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
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
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
就通天大道。
《人民日报》(2016年04月30日04版)
六【读题延伸训练】
结合单元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类设置训练题,继续强化双线教学要求。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全国I卷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
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
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
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
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
也。"(材料内容)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
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任务引导)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要求)
二、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关系型材料作文)
齐桓公要任用贤才宁戚,有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