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新人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师:人生在世,不可能鲜花总相伴、掌声总相随,总会遇到坎坷和挫折,我们将如何面对呢?历史上有一个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答.这个人是谁呢?师: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贬官杭州时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时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品尝着鲜嫩的荔枝,欣然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个人就是苏轼。师:当他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但他却能自我解脱,坦然处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夜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一生读)1.体会语言的凝练含蓄2.感受作者特殊的心境三、文本解读触心灵师:我们先来初读课文,一篇生疏的文言文要想读顺,要先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些许的文言味。我们先来听朗读录音,同学们边听便做好朗读标记。(生听读)大家自由读,师巡视,找同学上黑板板书把握不准的字音和节奏,并找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师:下面找同学朗读。(一生读,一生评。再找一生读)师:读得很流畅,吐词也很清楚,可是总觉得缺少点韵味。同学们想不想声情并茂地朗读。(生答:想)那得理解课文内容。出示幻灯片:(先1后2)1、自主学习:根据文下注解,疏通课文,注意重要的词语的词义,力求能翻译课文。如有不会解释的字句,请画出。2、小组合作:组内交流,力求解决疑问。如有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生1:“欣欣然”是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点拨朱自清“春”中,小草“欣欣然张开了眼”)生2:“欣欣然”高兴的样子。生3:“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师:我们知道“足不出户”的意思吗?生:知道。“户”可理解为“门“师:很好。老师来个随堂小测验,男女pk赛。(出示幻灯片)1、译词欣然:念:相与:盖:但:耳:2、译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势均力敌,完成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齐读课文。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变化吗?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师:他被什么所吸引?生:月色师:所以应该读得欣喜,愉悦,你能够试一下吗?生1读。师读:念无与为乐者,作者想去欣赏月光,可是,“念无与为乐者”,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可谓形单影只,要读出——孤单。请你来读一读,好不好?(指名一生读)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师:你来读一下这种孤独、寂寞之情。(生2读)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作者的宽慰、惊喜之情。师:他为什么惊喜?

生3:朋友和他心有灵犀。

师引导:谁来读?读出这种高兴,大喜过望的语气。

又一生读。

师:一点就通,有进步。还有其他同学想来试试吗?后一句。

生4:两个好朋友在月下一边散步一边欣赏月下美景。师:月夜给人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氛围?生齐答:宁静、平和。生4试读该句。生5:我还从最后一句读出作者缺少志同道合者的失落感。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全文只有短短的八十余字,,可是作者的款款情思却经历了很多转折。所以,我们既要读出作者与怀民夜游的兴致来,又要读出月夜宁静的氛围,还要读出知音难觅的些许惆怅和失落.再找同学试一试。推荐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该生深情朗读)师:动情的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进了苏轼,了解了苏轼当时情绪的变化。一篇好的文章就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行的,还要细细品味,才会发现它韵味无穷。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师:老师把文章的几处作了适当的修改,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品味文章写景的语句,你觉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课件:品味下面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学生讨论。老师到组指导。

师:同学们有答案了吗?有!非常自信。我们来看看第一句,“如”字能不能删去呢?

生1:“如”是好像的意思,不是真实的,是作者的想象。把“如”字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出作者的感情。

师: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水呢?我们知道是在什么的照射下?(生:月色)所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月光照射下的庭院,静静的月色比作水,用了什么修辞?(比喻)以此体现月色之美、清明、空明。

这一句分析完没有?我们刚才抓住了比喻的修辞,分析完了吗?他还联想到什么?

生:水中的水草。

师:可是没有水啊!

生:月光照射下的竹柏成了水草。

师:月光照射下的竹柏的影子像水草。多么清晰的画面,多么清澈淡雅的景象,以此来体现月色,所以我们说这个“如”字是不能删去的。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贴切生动。这句我们通过删一删,品味了修辞。

师:第二个问题,能不能调换位置?师读原句。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首先是疑问,因为没有水,却有藻荇,后面带出了不是水藻而是松柏的影子。改了后首先说出是松柏的影子,没有了前一句的韵味。

师:没有了韵味。庭院中没有水,怎么会有藻荇交横呢?实际是把月色比作水,让我们有一种如临池水的感觉,水里有纵横交错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影子,让我们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出人意料的画面,使文章意趣横生,妙趣横生,所以这能不能调换位置呢?(生答:不能)作者以虚的藻荇来写竹影,来写月色,我们又通过调一调的方式来品味了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作者笔下承天寺的夜景,实在是一个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境界,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个美句,读出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读出苏轼的宁静喜悦。(生齐读两遍,当堂背诵该写景佳句)师:的确,苏轼在写夜景方面是一个咏月的丹青妙手。但是,“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景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可是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同学们找找看。苏轼为什么自称为“闲人”呢?结合背景资料和文本内容谈出你的理解生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生2.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生3.“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生4.“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师: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在这里,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一腔忠诚热血被生生的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令他感到人生的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苦难。所以他才能欣赏到眼下的月白风清之景,更是在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师生共读)师:此刻,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轼,你想说些什么呢?生1.如果我再面临生活坎坷师,我也要像苏轼一样乐观洒脱。师:老师看到了你的坚强。生2.回想我所经历的挫折与苏轼比起来相差太多,而我却不能豁达面对,实在汗颜。师:我们要像苏轼一样,乐观豁达,心怀天下。生3.今后学习中生活中再有困难,我一定乐观对待,相信风雨后彩虹会更加绚烂。师: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就请我们常读一读苏轼吧!一定会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的澄澈明净,我们的人生更加的豁达从容。下面我们再来齐读这篇美文。让经典永驻心间,让“苏轼”与我们同行!(当堂诵读)

拓展延伸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伴随了他一生,这样东西就是“月亮”。师:苏轼曾“悲月”——(出示幻灯片)

生:(齐读)“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师:苏轼曾“叹月”——

生:(齐读)“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qī),寂寞沙洲冷。”

师:苏轼更曾“问月”——

生:(齐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慨叹。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课文,记住苏轼,记住他的“承天寺夜游”(铃响,下课)

教学反思真正落实“以学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积累文言知识,又注重精神熏陶,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是我执教《承天寺夜游》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一、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语感从哪里来?我想,应该从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中来,在读中吃透文本,在读中消化、吸收。因此,课堂上利用录音范读来示范引领,力求学生听得明白;利用自由朗读让学生找找感觉,力求读出味道;利用齐读来感受郎朗书声的氛围,再现诵读经典的气势;利用指名读来深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至少让学生在读准、读通方面没有障碍,为读懂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学生真正进行自主质疑、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小组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组间互相解决。老师只在中间起到一个点拨、整合学生观点的作用,尽量不要包办代替。这样,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小组间的智慧分享既能够让学生“择善而从”,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在组员的交流讨论中,往往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三、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苏轼的情感从其胸中自然流出,与景物浑然一体,体会其情感是学习此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阅读面毕竟狭窄,无法从文字上获得真切的体会。因而适时简介写作背景与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只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一位政治上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受到重创后的心境,才能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