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模拟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石蜡熔化 C.酒精挥发 D.水的电解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A.硫 B.木炭 C.铁丝 D.红磷3.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A.生铁 B.羊毛 C.塑料 D.棉花4.制作景泰蓝的轴料中常含钴元素。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钴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子数是27 B.元素符号是Co C.属于金属元素 D.相对原子质量是58.935.观看电影《流浪地球2》时,你一定会被影片中“太空电梯”(如图)的镜头震撼到,什么材料能胜任如此高强度的要求呢?中国石化仪征化纤研制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直径仅有0.5mm,相当于5根头发丝般纤细,它的承重能力却能达到35kg,拥有这种高科技材料,“太空电梯”或许指日可待。聚乙烯属于()A.天然材料 B.合成材料 C.金属材料 D.复合材料6.2022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循环制冰技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完成制冰。下列关于液态二氧化碳蒸发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B.二氧化碳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二氧化碳分子不再运动7.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如图为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镓属于金属元素 B.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C.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3 D.镓离子符号为Ga+38.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 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9.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涉及四种化合物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 D.生成丙、丁物质的质量比为22﹕910.用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酸碱度时,若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然后进行测定,则测得的结果与该稀盐酸实际pH比较的结果是()A.偏小 B.偏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11.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一定改变,原子种类、数目一定不变B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三种物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两种溶液中都含有OH﹣D把蔗糖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蔗糖很快“消失”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A.A B.B C.C D.D12.如图所示,下列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不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选项ABCD胶头滴管内液体H2O2溶液H2OH2OH2O锥形瓶内固体MnO2NH4NO3NaOHCaOA.A B.B C.C D.D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A.铜粉(C)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B.CaO(CaCO3)高温充分煅烧 C.NaCl溶液(Na2SO4)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D.CO2气体(HCl)依次通过足量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14.如图中甲、乙、丙、丁、戊依次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连物质之间件发生化学反应,且生成物之一为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和乙的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B.乙和丙反应后溶液可能为蓝色 C.丙和丁发生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D.若丁和戊反应生成气体,则该气体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15.向等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固体和碳酸氢钠固体,加入固体的质量和生成CO2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表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情况 B.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C.向b点对应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D.从该图像中可知,相同情况下,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快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1分)16.(5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1)煤、石油和被称为三大“化石燃料”。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不同,将各成分进行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2)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填字母)。A.鼓励民众植树造林B.推动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C.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D.提倡公民绿色出行(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科学家研究利用催化剂,实现了CO2与H2O反应生成CH4和O2,原理如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7.(6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1)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一周以后发现铁钉表面锈蚀。图中a、b、c三处锈蚀情况最严重的是(填字母),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3)请设计实验利用化学方法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并完成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100g某稀硫酸恰好与13g锌完全起反应。试计算理论上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24分)18.(8分)某实验室排放的废液中含有CuSO4、FeSO4和ZnSO4三种溶质,为减少水污染并节约成本,回收硫酸锌、金属铁和铜,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流程如图所示。(1)步骤1﹣4的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是。(2)固体a的成分是。(3)Y是(写名称)。(4)步骤1和步骤3发生的相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9.(16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1)生理盐水的溶剂是。(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B.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D.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3)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①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A、B两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烧杯A中溶解的溶质是(填“甲”或“乙”),烧杯B中的上层清液属于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②将t3℃时甲的饱和溶液150g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甲溶液,需加水mL(水的密度为1g/cm3)。完成稀释的主要操作步骤是:计算、、混匀。③现有t2℃时的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A.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均为30gB.分别升温至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分别降温到t1℃,析出甲的质量一定大于析出乙的质量D.保持温度不变,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混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5分)20.(5分)图中的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由H、C、O、Cl、Na、Ca、Cu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已知D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A、B、E属于相同类别的化合物,且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F通常为黑色固体。图中“—”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1)写出化学式:D。(2)写出B→A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H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21.(10分)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经典赏析】(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锌和稀硫酸制得“可燃空气”,他所说的“可燃空气”成分是(填化学式)。(2)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中可以加入硫酸钠来增强水的导电性,同学们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查阅资料】图Ⅰ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实验与讨论】甲、乙两位同学用图Ⅰ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1)实验中发现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说明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呈性,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的pH,具体操作为,测得pH小于7,管②附近的溶液呈酸性。(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Ⅱ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乙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Ⅲ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两位同学为了防止因U形管、碳棒等上有部分溶液残留导致实验不准确,分别用洗涤U型管、碳棒等,再将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经讨论与分析,乙同学的实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能是(1)中乙同学用(填实验操作),消耗了少量的酸。(3)甲同学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甲同学用紫色石蕊溶液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原因是。【解释与结论】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电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交流与反思】甲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后溶液的pH变大了,乙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H2SO4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后溶液的pH变小了,请从实验前后溶液成分和离子浓度变化的角度分别说出两位老师实验后溶液pH变化的原因。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考模拟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石蜡熔化 C.酒精挥发 D.水的电解【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干冰升华是固体变气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B、石蜡熔化是固体变液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C、酒精挥发是液体变气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D、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A.硫 B.木炭 C.铁丝 D.红磷【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3.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A.生铁 B.羊毛 C.塑料 D.棉花【分析】有机合成材料是指人工利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解答】解:A、生铁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故A不正确;B、羊毛属于天然材料,非人工合成,不属于合成材料;故B不正确;C、塑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属于合成材料;故C正确;D、棉花属于天然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故D不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是对合成材料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能对合成材料的范围有明确的认识。4.制作景泰蓝的轴料中常含钴元素。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钴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子数是27 B.元素符号是Co C.属于金属元素 D.相对原子质量是58.93【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7,表示原子序数为2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均为27,而不是中子数为27,故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Co,故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钴,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故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观看电影《流浪地球2》时,你一定会被影片中“太空电梯”(如图)的镜头震撼到,什么材料能胜任如此高强度的要求呢?中国石化仪征化纤研制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直径仅有0.5mm,相当于5根头发丝般纤细,它的承重能力却能达到35kg,拥有这种高科技材料,“太空电梯”或许指日可待。聚乙烯属于()A.天然材料 B.合成材料 C.金属材料 D.复合材料【分析】根据聚乙烯是塑料的一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聚乙烯是塑料的一种,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聚乙烯属于合成材料。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聚乙烯是塑料的一种、合成材料的种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2022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循环制冰技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完成制冰。下列关于液态二氧化碳蒸发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B.二氧化碳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C.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二氧化碳分子不再运动【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液态二氧化碳蒸发的过程,液体变为气体,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7.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如图为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镓属于金属元素 B.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C.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3 D.镓离子符号为Ga+3【分析】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氵”字旁。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D、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解答】解:A、镓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选项说法正确。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31=2+8+18+x,x=3,故选项说法正确。D、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镓离子符号为Ga3+,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 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解答】解:A、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不是清除可燃物,故A错误;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是不能改变的,故B错误;C、灯帽盖灭是通过隔绝空气熄灭酒精灯的,故C正确;D、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不是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9.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涉及四种化合物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 D.生成丙、丁物质的质量比为22﹕9【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4+3O22CO2+2H2O;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三种化合物,故错误;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故错误,D、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丁物质的质量比为(22×2)﹕18=22﹕9,故正确;故选:D。【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10.用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酸碱度时,若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然后进行测定,则测得的结果与该稀盐酸实际pH比较的结果是()A.偏小 B.偏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分析】根据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用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酸碱度时,若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然后进行测定,溶液的酸性变弱,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则测得的结果与该稀盐酸实际pH比较的结果偏大。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用蒸馏水润湿后稀释了待测溶液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1.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一定改变,原子种类、数目一定不变B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三种物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两种溶液中都含有OH﹣D把蔗糖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蔗糖很快“消失”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A.A B.B C.C D.D【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H2+Cl22HCl,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改变,说法错误;B、金刚石、石墨和C60三种物质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说法正确;C、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两种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D、把蔗糖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因此蔗糖很快“消失”,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2.如图所示,下列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不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选项ABCD胶头滴管内液体H2O2溶液H2OH2OH2O锥形瓶内固体MnO2NH4NO3NaOHCaOA.A B.B C.C D.D【分析】气球膨胀的原因可能是:①固体和液体接触产生气体,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②固体和液体接触放出热量,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解答】解:A、H2O2溶液和MnO2接触,H2O2在MnO2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气球膨胀,故A错误;B、NH4NO3固体溶于H2O吸收热量,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气球变瘪,故B正确;C、NaOH固体溶于H2O放出热量,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气球膨胀,故C错误;D、CaO与H2O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气球膨胀,故D错误。故选:B。【点评】了解影响瓶内压强的因素,并掌握物质溶于水时的吸放热现象及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A.铜粉(C)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B.CaO(CaCO3)高温充分煅烧 C.NaCl溶液(Na2SO4)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D.CO2气体(HCl)依次通过足量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分析】A、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C、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D、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解答】解:A、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除去了原物质铜,该选项不正确。B、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选项正确。C、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得到氯化钠溶液,该选项正确。D、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最终得到二氧化碳,该选项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4.如图中甲、乙、丙、丁、戊依次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连物质之间件发生化学反应,且生成物之一为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和乙的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B.乙和丙反应后溶液可能为蓝色 C.丙和丁发生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D.若丁和戊反应生成气体,则该气体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分析】A、根据甲为单质,乙为氧化物,甲和乙反应生成水的反应中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进行分析;B、根据氧化铜和酸反应生成蓝色的铜盐溶液进行分析;C、根据中和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D、根据碱和铵盐反应生成氨气进行分析。【解答】解:A、甲为单质,乙为氧化物,甲和乙反应生成水的反应中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故A正确;B、若乙为CuO,丙为HCl,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液为蓝色,故B正确;C、若丙为酸,丁为碱,则丙和丁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故C正确;D、因为丁为碱,戊为盐,反应生成的气体应为氨气,氨气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D错误;故选: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主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合理即可。15.向等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固体和碳酸氢钠固体,加入固体的质量和生成CO2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表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情况 B.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C.向b点对应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D.从该图像中可知,相同情况下,碳酸氢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快【分析】根据图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由题意、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10644NaHCO3+HCl=NaCl+H2O+CO2↑8444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多,故甲表示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情况,故选项说法错误。B、a点时反应未完全,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有生成的NaCl和未反应完的HCl,故选项说法错误。C、b点时,加入的碳酸钠过量,此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向b点对应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D、从该图像中无法确定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明确图像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1分)16.(5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1)煤、石油和天然气被称为三大“化石燃料”。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各成分进行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2)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ABD(填字母)。A.鼓励民众植树造林B.推动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C.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D.提倡公民绿色出行(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4)科学家研究利用催化剂,实现了CO2与H2O反应生成CH4和O2,原理如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H2OCH4+2O2。【分析】(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2)根据题意“碳中和”即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分析。(3)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分析;(4)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解答】解:(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2)A.鼓励民众植树造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保持大气中CO2含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B、推动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C、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正确;D、提倡公民绿色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故选:ABD;(3)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4)CO2与H2O在催化剂和红外线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H4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H2OCH4+2O2。故答案为:(1)天然气;沸点;(2)ABD;(3)2H2+O22H2O;(4)CO2+2H2OCH4+2O2。【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17.(6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1)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2Fe+3CO2。(2)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一周以后发现铁钉表面锈蚀。图中a、b、c三处锈蚀情况最严重的是b(填字母),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b处铁钉与水、空气同时充分接触。(3)请设计实验利用化学方法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并完成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取样品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过滤,洗涤,干燥。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Fe+2HCl=FeCl2+H2↑(合理即可)(4)100g某稀硫酸恰好与13g锌完全起反应。试计算理论上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分析】(1)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2)根据铁锈蚀的条件分析。(3)根据铁和铜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4)根据锌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解:(1)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2)图中a、b、c三处锈蚀情况最严重的是b,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b处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3)铁会与酸反应,而铜不会,可以选用盐酸,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铁会与硫酸铜反应,而铜不会,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4)设生成H2的质量为x。Zn+H2SO4=ZnSO4+H2↑65213gxx=0.4g答:生成H2的质量为0.4g。故答案为:(1)Fe2O3+3CO2Fe+3CO2;(2)b;b处铁钉与水、空气同时充分接触;(3)取样品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过滤,洗涤,干燥;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Fe+2HCl=FeCl2+H2↑(合理即可)(4)0.4g。【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24分)18.(8分)某实验室排放的废液中含有CuSO4、FeSO4和ZnSO4三种溶质,为减少水污染并节约成本,回收硫酸锌、金属铁和铜,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流程如图所示。(1)步骤1﹣4的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2)固体a的成分是锌、铜、铁。(3)Y是稀硫酸(写名称)。(4)步骤1和步骤3发生的相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FeSO4=Fe+ZnSO4。【分析】(1)根据步骤1、2、3都是过滤,步骤4是蒸发结晶来分析;(2)根据从滤液c中可得到硫酸锌晶体,以及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亚铁来分析;(3)根据固体a中有铜和铁,加入过量Y,分离出铜来分析;(4)根据相同的反应是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来分析。【解答】解:(1)步骤1、2、3都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是过滤操作,步骤4从溶液中得到晶体,是蒸发结晶的过程,则步骤1﹣4的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2)从滤液c中可得到硫酸锌晶体,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硫酸锌,步骤1中加入过量的X,可得到硫酸锌溶液,则X是锌,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亚铁,所以固体a中含有过量的锌和生成的铜、铁。(3)固体a中由铜和铁,加入过量Y,分离出铜,稀硫酸和铜不反应,而铁和Y的反应物后续能转化成硫酸锌,则Y是稀硫酸。(4)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则滤液b中含有硫酸锌、硫酸亚铁和过量的硫酸,向滤液b中加入适量锌,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与步骤1中的反应相同,则相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FeSO4=Fe+ZnSO4。故答案为:(1)玻璃棒;(2)锌、铜、铁;(3)稀硫酸;(4)Zn+FeSO4=Fe+ZnSO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9.(16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1)生理盐水的溶剂是H2O。(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BC(填字母)。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B.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D.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3)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①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A、B两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烧杯A中溶解的溶质是乙(填“甲”或“乙”),烧杯B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②将t3℃时甲的饱和溶液150g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甲溶液,需加水350mL(水的密度为1g/cm3)。完成稀释的主要操作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③现有t2℃时的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填字母)。A.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均为30gB.分别升温至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分别降温到t1℃,析出甲的质量一定大于析出乙的质量D.保持温度不变,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混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分析】(1)根据生理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溶剂是水进行分析;(2)根据溶液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但并不一定是无色的,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进行分析;(3)根据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t3℃时甲的溶解度为50g,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未指明饱和溶液质量,故无法比较析出固体质量的大小,无法计算溶质质量进行分析。【解答】解:(1)生理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溶剂是水。(2)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但并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就是蓝色的,故A错误;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B正确;C.只要是被溶解的物质就是溶质,溶质可以是多种,也可以是一种;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故C正确;D.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故D不正确。故选:BC。(3)①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A、B两只烧杯中,充分搅拌,乙溶解的更多,A烧杯中完全溶解,B烧杯中有固体未溶解,故烧杯A中溶解的溶质是乙。烧杯B中固体已不能再溶解,故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②t3℃时甲的溶解度为50g,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150g××100%=(150g+x)×10%,x=350g,则需加水的体积为350g÷1g/cm3=350cm3,即350mL。完成稀释的主要操作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③A、未指明饱和溶液质量,故无法计算溶质质量,选项A不正确;B、由图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此时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升温至t3℃,溶质、溶液质量均不变,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选项B正确;C、未指明饱和溶液质量,故无法比较析出固体质量的大小,选项C不正确;D、未指明饱和溶液质量,故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混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选项D不正确。故选:B。故答案为:(1)H2O;(2)BC;(3)①乙;饱和;②350;量取;③B。【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5分)20.(5分)图中的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由H、C、O、Cl、Na、Ca、Cu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已知D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A、B、E属于相同类别的化合物,且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F通常为黑色固体。图中“—”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1)写出化学式:DNa2CO3。(2)写出B→A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3)写出H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CuO=CuCl2+H2O。【分析】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由H、C、O、Cl、Na、Ca、Cu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D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则D是碳酸钠;A、B、E属于相同类别的化合物,且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B能转化成A和E,A能转化成碳酸钠,E能转化成F,F通常为黑色固体,则A是氢氧化钠,B是氢氧化钙,E是氢氧化铜,F是氧化铜;氢氧化钙能和C相互转化,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铜、氧化铜都能转化成C,则C是水;氧化铜、碳酸钠、H都能转化成G,H能和氢氧化铜、氧化铜反应,则G是二氧化碳,H是盐酸;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D是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2)B→A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3)H与F的反应是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uO=CuCl2+H2O。故答案为:(1)Na2CO3;(2)Ca(OH)2+Na2CO3=CaCO3↓+2NaOH;(3)2HCl+CuO=CuCl2+H2O。【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10分)21.(10分)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经典赏析】(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锌和稀硫酸制得“可燃空气”,他所说的“可燃空气”成分是H2(填化学式)。(2)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Fe3O4+4H2。(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中可以加入硫酸钠来增强水的导电性,同学们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查阅资料】图Ⅰ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实验与讨论】甲、乙两位同学用图Ⅰ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电解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1)实验中发现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说明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呈碱性,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的pH,具体操作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溶液的pH,测得pH小于7,管②附近的溶液呈酸性。(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Ⅱ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立刻消失。乙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Ⅲ所示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两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房合同电子版本(10篇)
- 山西省吕梁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小升初模拟((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七年级上册说课稿2-2自然环境1
- 228国道项目质量策划书-A版
- DB32T-中小学校节水管理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 2024年金融贷款连带责任保证合同版B版
- 2024年高速公路养护派遣司机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西安地铁中标企业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棉纱行业环保技术创新合同3篇
- 2024年超兔CRM销售管理云系统定制合同3篇
- 内墙涂料工程监理实施办法
- 如何识别早期休克
- 危险化学品MSDS(聚乙烯)
-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件(全)全书教学教程完整版电子教案最全幻灯片
- 纸箱类检测讲解
- DB32∕T 3216-2017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服务规范
- DB22∕T 2880-2018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规程
- 进化生物学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
- 2022年新媒体编辑实战教程试题带答案(题库)
-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报告
- 【课文翻译】新人教必修三 Unit 1-Unit5 课文翻译(英汉对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