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分析其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过程。北宋时期,文人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经历了从初创到成熟、从粗放到雅致的转变,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本文将通过梳理北宋文人词的发展历程,揭示其雅化趋势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影响,以期对北宋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回顾北宋文人词的起源和背景,探讨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土壤。接着,将分析北宋文人词在初创期的主要特点和风格,以及其与当时社会风尚和文人心态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北宋文人词的雅化过程,包括其如何逐渐摆脱粗俗、追求雅致,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本文将总结北宋文人词雅化历程的意义和影响,评估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通过对北宋文人词雅化历程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创新。2.北宋文人词雅化的社会背景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大量文人进入仕途,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修养,还具备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人生阅历。这些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人生理想与艺术趣味,为文人词的雅化奠定了基调。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得新兴歌曲和文学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成为当时文学领域的主流。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和参与,推动了词的雅化进程。他们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融入词的创作中,使词从质朴粗糙的民间状态和绮艳柔媚的花间境界中走出来,与士大夫的情感世界更为接近,与士大夫的艺术世界更为相通。文人词的雅化也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产物。由于词本身没有“雅”的传统,因此文人词的雅化是向诗歌等传统文化形式学习的过程,通过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使得词不断诗化,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北宋文人词的雅化是社会背景、文学传统和文人创新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使得文人词成为宋代文学的璀璨明珠,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北宋文人词雅化的文学传统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与文学传统密切相关。文人词的雅化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产物,尤其受到宋代文化自身的制约。由于词本身没有“雅”的传统,因此文人词的雅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词体不断诗化的过程。文人词雅化与诗化的关系也值得探讨。例如,晏欧词对花间词的传承与雅化,文人诗歌中积淀的含蓄手法与比兴艺术对词之雅化的作用苏轼词对柳永词的改造与雅化,诗言志传统对词之雅化的作用等。文人词雅化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古代名士传统对北宋文人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人生理想、人格追求与艺术趣味在文人词中得到体现,使词从质朴粗糙的民间状态和绮艳柔媚的花间境界中走出来,与士大夫的情感世界更为接近,与士大夫的艺术世界更为相通。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词作中体现其特有的人生理想、人格追求与艺术趣味的过程,也是词体不断诗化、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过程。这一历程不仅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4.北宋文人词雅化的过程北宋时期,文人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经历了从俗到雅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文人审美观念的变迁。以下是北宋文人词雅化的几个关键阶段:北宋初期,词主要流行于民间,其内容多以描写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和男女情感为主。这些词作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贴近民生的主题受到广泛欢迎。随着文人阶层对词的逐渐关注,开始尝试将词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随着文人的介入,词开始出现明显的雅化趋势。文人们借助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对词进行提炼和创新。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模仿民间词的创作模式,而是力求在词中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使得词作更加丰富和深刻。在北宋中后期,词牌的使用逐渐规范化,词的艺术形式也趋于成熟。文人们开始注重词的结构、韵律和音律,创作出更加精致和优美的词作。同时,词的主题也从早期的娱乐性质转向更加严肃和深刻的社会、政治议题,反映了文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北宋文人对词学的研究和理论探讨,对词的雅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不仅在实践中推动了词的艺术创新,而且在理论上对词的审美特征、创作原则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理论成果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为后来的文人词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北宋文人词的雅化过程,与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词作不仅是文人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是他们社交互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词的创作和交流,文人们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品味,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词艺的传播。北宋文人词的雅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体现了文学形式的发展和变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文人思想的演进。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精神。5.北宋文人词的艺术特点语言的精炼与雅致:北宋文人在创作词作时,注重语言的精炼和雅致。他们追求字字珠玑,句句精彩,力求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通过对字词的精心挑选和排布,使得词句既符合音律,又能展现出文人的才情和学识。情感的真挚与细腻:北宋文人词作中的情感表达更为真挚和细腻。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抒情,而是深入挖掘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复杂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的真挚和细腻,使得词作具有了更强的共鸣力和艺术感染力。意境的深远与含蓄:北宋文人词的艺术特点之一是意境的深远和含蓄。他们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典故的运用以及象征和暗示等手法,构建出层次丰富、意味深长的意境。这种意境往往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形式的创新与多样性:在北宋时期,文人词的形式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词人们不拘泥于传统的词牌和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词牌和结构。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和多样性,使得词作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能适应不同场合和主题的表达需求。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北宋文人词作中,还体现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词人们在创作中吸收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如佛教、道教以及民间文化等,使得词作具有了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6.北宋文人词的影响及意义北宋时期,文人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文人词的雅化过程,不仅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新途径。通过对传统词牌的创新和对语言的精炼,北宋文人词展现了更为细腻和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得词这一文学形式能够更好地承载和传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北宋文人词的发展,促进了文学与音乐的结合。词最初是为歌唱而作的,北宋文人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词与曲的和谐统一,使得词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也在音乐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这种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对后来的戏曲和民间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再者,北宋文人词的雅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文人词的创作往往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日常生活的抒发,文人词展现了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这种文化现象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审美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见证了文学形式的演变和发展,也体现了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通过对北宋文人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进而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北宋文人词的影响及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为现代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7.结论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不仅是一段文学风格的演变,更是一次文化精神的升华。从初期的俗艳到中期的清新,再到晚期的深邃,文人词在北宋时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词的语言、形式、技巧上,更体现在其背后的审美观念、文化精神和人生态度上。在北宋文人词的雅化过程中,词人们逐渐摒弃了早期的浮艳与轻浮,开始追求词作的艺术深度和文化内涵。他们不仅在词中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更将词这种原本被视为“小道”的文学形式提升到了与诗、文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转变,无疑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一次挑战和颠覆。同时,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也反映出当时文人的文化自觉和审美追求。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开始追求创新和突破。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文人词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北宋文学的面貌。参考资料:北宋时期,文人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渐走向雅化。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背景、文学传统和文人的创新精神共同作用,使得文人词成为宋代文学的璀璨明珠。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大量文人进入仕途,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修养,还具备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人生阅历。文人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成为当时文学领域的主流。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文人词还处于起步阶段,题材较为狭窄,表现手法较为简单,主要抒发文人的个人情感,如离别、相思等。这一阶段的作品以李煜、柳永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其词作情感真挚,语言清新,但尚未完全脱离民歌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文人词逐渐走向成熟。苏轼、欧阳修等著名文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敢于创新,将诗的表现手法引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表现出豪放奔放的风格,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作品则呈现出清新婉约的一面。到了北宋晚期,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争奇斗艳的局面。文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风格,开始尝试将不同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貌。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秦观、晏几道等,他们的作品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息,也不失清新婉约的韵味。如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等作品,将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完美结合,深受人们喜爱。北宋文人词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具有真情实感的特点。文人们在词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北宋文人词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他们不仅善于运用民歌俚曲的表现方式,还将诗歌的表现手法引入词中,使得词作更加丰富多彩。北宋文人词还具有高尚雅致的审美情趣。文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艺术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艺术表现,使得北宋文人词成为当时文学的典范之一。北宋文人词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在宋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还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文人词的出现打破了以往诗歌独占文坛的局面,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北宋文人词在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方面的创新,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北宋文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来源。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是宋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为当时的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背景、文学传统和文人的创新精神共同作用,使得北宋文人词成为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北宋时期,文人集会和诗歌成为了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文人集会是指一群文人在一定时间、地点聚在一起,共同欣赏诗词、交流思想、探讨文化的一种文化活动。这些集会不仅促进了文学的交流和发展,也对于当时的文化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的文人集会通常是在官方或私人场合举行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西昆体”和“江西诗派”的诗歌集会。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形成的一种文学流派,它的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等人,他们以写作优美的诗歌为荣,注重形式和技巧,推崇唐代李商隐的诗风。而江西诗派则是在南宋时期形成的,以黄庭坚、陈师道等人为代表,强调诗歌的“性灵”和“神韵”,注重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情感。在这些文人集会中,诗人之间互相唱和、互相点评,促进了诗歌的交流和发展。他们不仅探讨诗歌的写作技巧,还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文学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些集会不仅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北宋的文人集会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在当时的社会中,文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这些集会也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推动。北宋时期的文人集会和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集会和诗歌不仅促进了文学的交流和发展,也对于当时的文化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们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途径。明代中晚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文人雅集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这些由文人墨客参与的雅集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交流场所,更是社会名流与精英们的聚集地,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文化艺术活动也变得异常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雅集应运而生。这些雅集通常由地方官员、文人墨客或富商巨贾发起,吸引了各个阶层的人士参与。雅集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展示才艺的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思想的机会。参与者的广泛性:文人雅集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当地的文人墨客,还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如官员、商人、手工艺人等。活动的丰富性:文人雅集的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诗词唱和、书法绘画、古琴棋局、品茗赏花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文人的才情和艺术造诣,也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场所的特殊性:文人雅集通常在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园林或寺庙举行。这些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宁静、舒适的氛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时间的限定性:文人雅集的时间通常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如某个节假日或季节。这使得雅集更具仪式感和节日氛围。明代中晚期的文人雅集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播。通过雅集,各地的文人墨客得以互相学习、切磋技艺,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它拓宽了文人的社交圈子。在雅集中,文人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了他们的人脉资源和社会影响力。雅集还为当时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契机。许多商人在雅集中展示了自己的商品,扩大了商业渠道和品牌影响力。文人雅集不仅是一个社交场所,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在雅集中,参与者通过诗词唱和、书法绘画等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了民族文化精神。文人雅集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参与者通过互相品评、欣赏作品,共同追求艺术美和诗意生活,彰显了文人雅集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明代中晚期的文人雅集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交流思想的平台,也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对文人雅集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明代中晚期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心理,进一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中国北宋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年稍长入学,学习句读、属对、声律,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后开始游历名山大川。27岁又开始读书。在考取进士和茂才时,都未中。不久,苏洵之父去世,其归家守丧。服除后,仍居住在乡里,闭门读书,文章一新,著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送其二子入京应试,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嘉祐五年(1060年),苏洵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完成《太常因革礼》100卷。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卒。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大部分是议论文,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其散文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妙喻连篇,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苏洵的散文在当时就颇具影响,对改变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权书》《衡论》诸作,纵谈古今,议论圆转,纵横恣肆,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苏洵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约于此年苏洵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18岁。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苏洵尚未发奋读书,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苏洵仍未发奋读书,其父“纵而不问”。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苏洵游成都,于重九日至玉局观见青城山张仙师画像,用身佩玉环换回安置于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是年冬生长子景先。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苏洵二十五岁,“始知读书”。程夫人生次女。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苏洵发奋读书,立下壮志。程夫人生幼女,因排行第八古称“八娘”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兄长澹居家中,仲兄苏涣为开封士曹官有两子两女。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苏洵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未被录取。长兄澹病逝于家。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苏洵次年又举茂才异等不中,返回家中,继续闭门苦读。长子景先年仅八岁而亡。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苏洵居家竭力苦读,考究古今治乱得失。程夫人生幼子苏辙。是年苏洵到阆州(现在的四川阆中县)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不久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现在的湖北襄阳县)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北宋宝元三年(1040年),苏洵经过五六年的刻苦研读学问已成,仲兄苏涣从开封士曹移任阆州通判。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苏洵在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并教授苏轼读书。是年苏洵次妹病亡。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苏洵送苏轼入天庆观北极院小学读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苏洵居家读书,教授苏轼。是年离家出外游学,自眉州出发到嘉州,游峨眉山,然后顺流而下从夔州巫峡下荆诸,准备前往京师。程夫人在家教授苏轼范滂传。北宋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苏洵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年间苏洵的幼女八娘在舅父(公公)家遭受虐待,苏轼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忧愤而死,苏洵苏轼苏辙与程浚及程之才断绝来往。苏洵也多次远游,和成都官员张方平交好,张方平曾向欧阳修举荐苏洵,未果。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啊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日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是月命苏洵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是月仲兄苏涣出知涟水军,未行提点利州路刑狱,苏洵父子于西郊送别。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苏洵的散文多为论辩文,据王水照《新选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统计,苏洵论辩文与杂文的比例为六比一,而字数之比为十比一,前者字数约有七万字,后者则只有七千字。论辩文必须把道理说深说透,使人没有反驳的余地。苏洵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他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对战国纵横家的爱好,说“吾取其术,不取其心”,即汲取纵横家的雄辩手法,不学习他们的为人。纵横家往往善于用对偶、排比等铺张的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所至,所向披靡,给人一种雄健、刚强的感觉,极具鼓动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般的议论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或阐明个人见解的文章中。苏洵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在他的论说文中,论点精深,说理透彻。他所发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把道理说得清晰明了。苏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但不管文章内容多少,也不管是议政的还是议兵的,是议经的还是议史的,苏洵都在文章的结构上,精心布局谋篇,因物赋形,构思出工整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形体。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大师,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建筑。苏洵文章的语言,字字珠玑,句句珍宝,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用表格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其谱例以五世为表,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曾巩:“其文言当世之要,颇喜言兵”。“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欧阳修:“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毛泽东:“看何等渊谷。若大河深溪,虽有勇者,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皆书生欺人之谈。”苏洵发愤读书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苏涣问苏洵:“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苏洵忙问:“什么心愿?”“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他写了许多有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效授课服务合同
- 酒店用品招标采购流程
- 苗木种植购销合同
- 土地使用权流转协议书修改
- 唯一住房保证书范本
- 智能化船舶监控系统招标
- 国内购销合同书版
- 石粉购销合同范本
- 饲料青贮采购平台
- 优化劳务分包合同制度
- 事业单位工勤技能综合知识试卷及答案
- 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冬季如何预防脑卒中
- 消防管道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 习思想教材配套练习题 第一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课件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3课《我不拖拉》教案(含2课时)
- 2023-2024学年成都市成华区九年级上英语(一诊)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南平市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解析
- 木材的艺术与工艺品
- 校长离任审计2022-2023年度述职报告工作总结(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