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一、单选题1.明清时期,欧洲人东来,葡萄牙和英国对朝贡体制的挑战,表现在他们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居留地问题、行政管辖权问题等。葡萄牙最终采取了屈从的姿态,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给予一定妥协,但最终掌握了控制权。英国则拒绝臣服,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这反映出1840年前朝贡体制实践的走向是(

)A.保持自主特性 B.继续怀柔外夷 C.维持宗藩关系 D.延续羁縻政策2.1792年9月,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乾隆帝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就是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开始并不得到重视,但时过境迁之后,却深深的影响着后世。材料旨在表达(

)A.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B.满清统治集团盲目自大的优越心理C.马戛尔尼使团决定中英关系D.中国失去融入世界的机会而陷入被动3.慕天颜是康熙时著名封疆大臣之一,他在《请开海禁疏》中指出,“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该论述强调的是开海贸易有利于(

)A.富国裕民 B.缓和社会矛盾 C.社会转型 D.加强对外交往4.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A.根源于赋税制度变化 B.顺应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D.导致清朝政治腐败加剧5.马嘎尔尼在他的《纪实》中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一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马嘎尔尼来华时,所遇到的“船长”应该是(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庆6.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当时(

)A.禁绝了大宗商品的外销 B.对外贸易日益走向萎缩C.闭关锁国政策卓有成效 D.商人难以开拓海外市场7.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在广州城西南沿江设立洋货行,称“广州十三行”,下图是多国国旗飘扬的广州十三行,马尼拉大帆船风光不再。这可以用来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中国国际贸易处于出超地位C.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的确立 D.生产方式对国际地位的影响8.清初外国海盗假贸易之名行掠夺之实,出于国防的需要,中国采取了自卫性质的“禁绝”行为。嘉庆年间海盗活动猖獗,威胁海上航行秩序,嘉庆一方面建设海军武力打击海盗,另一方面引诱海盗投首。材料说明清朝前期(

)A.出现了近代主权意识 B.强化了闭关自守政策C.萌发了朴素海权意识 D.维护了世界自由贸易9.清中期,统治者把与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通商视为“加惠远人,抚育四夷”,当“夷情恭顺”时,以通商怀柔,当“外夷桀骜”时,停止通商作为驭夷之策。这反映出,当时清廷(

)A.意识到西方殖民扩张的危害 B.用朝贡思维处理对外关系C.尝试用国际法解决外贸争端 D.逐步改变闭关自守的政策10.《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A.破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11.面对罗马教廷无视中国传统,完全照搬西方圣经教义,试图将宗教的权威和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中国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做法,康熙帝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谕令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康熙帝这种态度(

)A.严重地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C.维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 D.使清朝文化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12.下列表述哪一项体现了“海禁”政策(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3.下列关于闭关政策表述错误的是(

)A.闭关政策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闭关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闭关政策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4.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后虽逐渐开放海禁,但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封建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 B.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C.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D.受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15.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据此可推知清朝前期(

)A.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B.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C.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D.人地矛盾已充分显现16.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开始禁止汉民到蒙地耕种,明令:“民人(汉族)所典蒙古地亩,应计所典年份,依次还给原主”,而内地诸省百姓往往蜂拥而至,难以阻挡。到道光元年(1821年),清廷遂议定:“(蒙古)敖汉旗招民(汉族)开垦之地一律给予印照,按亩交租”。清政府这一政策调整反映出,当时(

)A.国家财政亏空愈发严重 B.内地人地矛盾日趋尖锐C.朝廷极力奉行重农理念 D.蒙汉边地互市数量增多17.1656年,荷兰使臣携带农文和贡物来华觐见,要求“凡可泊船处,准我人民在此贸易”。顺治帝准其“八年一次来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携货物在馆交易,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缴卖”康熙二年(1663年),“荷兰国助剿海逆,并请贸易,奉旨,著二年贸易一次”。这表明清初(

)A.统治危机主要来自海上 B.海上倭寇活动猖獗C.沿用传统朝贡贸易体制 D.海外贸易繁荣昌盛18.马克思指出:“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闭关锁国)的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原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据此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中外反清势力勾结 B.前朝的外交政策不适应形势C.政府缺少对外交往经验 D.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19.据统计,十八世纪期间,中国的人口大约翻了一番,从1700年的一亿五千万左右,增加到1794年的三亿一千万左右。十八世纪中国人口的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

)A.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 B.经济的繁荣和国土的开发C.生产工具出现革命性的变革 D.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20.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清政府规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据此推断,十三行(

)A.统揽对外贸易事务,是清政府重要的外交机构B.与英国、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属性殊途同归C.在清政府授权下有征缴关税、协调商贸等职能D.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开始走向没落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咭唎国护货兵船事件(1814年)粤省地方濒海,向准各国夷船前来贸易,该夷商远涉重洋,懋迁有无,实天朝体恤之恩,然怀柔之中仍应隐寓防闲之意。近来英咭唎国护货兵船不遵定制停泊外洋,竟敢驶至虎门,其诡诈情形甚为叵测,蒋攸铦示以兵威,派员诘责,该大班始递禀谢罪,此后不可不严申禁令。该夷船所贩货物全籍内地销售,如呢羽、钟表等物中华尽可不需,而茶叶、土丝在彼国断不可少,傥(倘)一经停止贸易,则其生计立穷,《书》云:“不宝远物则远人格。”该督等当深明此意,谨守定制,内固藩篱,不可使外夷轻视,嗣后所有各国护货兵船仍遵旧制不许驶近内洋,货船出口亦不许逗留,如敢阑入禁地,即严加驱逐,傥(倘)敢抗拒,即行施放枪炮,慑以兵威,使知畏惧。所有该督等请严禁民人私为夷人服役,及洋行不得搭盖夷式房屋、铺户不得用夷字店号……——《清代档案史料选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廷对此事件的处理方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对当时中英贸易的认知,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清圣祖实录》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370年,明政府实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许出海”,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禁造成沿海民众贫困,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1513年,葡萄牙人阿尔瓦雷斯抵达广州,进行贸易活动。1518年,葡萄牙国王派遣使团来华,使者皮莱资得到明武宗的接见。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材料二

戚继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民间商人的出海贸易获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颁布“银钱兼使”法令,规定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外国商人来华,在广州、澳门、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开辟阿卡普尔科(西属墨西哥)—马尼拉(西属菲律宾)—广州等地的贸易航线。1655年后清政府数次颁布“禁海令”和“迁界令”,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于1684年设立江海关(连云港)、浙海关(宁波)、闽海关(厦门)、粤海关(广州)四个海关,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间商人前往东南亚,不久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再次实行开海,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等地买卖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准英国、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实行垄断经营。英美等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经济史研究现状及趋势》、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并概括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中国在海上所受威胁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93-1794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受命尽一切可能收集有关中国的思想、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哲学等情报,打开东方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并与中国发展条约所规定的关系。关于清王朝的前景,马戛尔尼作出了相当犀利的评价:“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而又古怪的一流战舰,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继的能干而警觉的官员设法使它飘浮着,并凭借其庞大与外观而使四邻畏惧。但当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领航时,它便失去了纪律与安全。它可能不会立即沉没,它可能会像残舸一样飘流旬日,然后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却无法在其破旧的基础上重建起来。”无论外交上的结果如何,东印度公司的一名要员评论说:“仅仅是通过这个使团所获取的情报,就远远可以补偿所花费的费用了。”——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册)》材料二

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各是怎样看待对方的,双方的看法带来怎样的后果?(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时期中国的外交。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郑和为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明仁宗说:耗资甚大,留待商量……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技术、规模等方面远远领先于同期的西方国家。——《海外华人》德勃雷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国内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面对西方殖民者日益猖獗的侵扰活动,清朝统治者从国家安全出发,关闭国门。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况郑和海洋意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闭关自守政策对中国的影响。(3)结合明清时期不同的对外政策,联系当今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想。参考答案:一、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葡萄牙最终采取了屈从的姿态,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给予一定妥协,但最终掌握了控制权。英国则拒绝臣服,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可知,当时中国政府在朝贡体制实践中保持比较强硬态度,A项正确;“怀柔外夷”与材料“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不符,排除B项;当时葡萄牙和英国与中国并非宗藩关系,排除C项;“羁縻政策”与材料“朝贡体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为了和清王朝建立经贸关系,是资本主义英国对外发展关系的产物,乾隆帝的拒绝是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必然,中国由此失去了主动和平融入世界的机会,直到19世纪中期西方用另外一种方式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D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结果,无法体现其失败,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失去融入世界的机会,并不是说明满清统治集团有盲目自大的优越心理,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可知,慕天颜在《请开海禁疏》中认为,开放海禁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改善民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明清时期受专制体制的影响,并未成功进行社会转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开放海禁有助于国计民生,非加强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至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C项正确;赋税制度变化属于重要原因,而根源是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B项;人口增长与政治腐败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乾隆时期,马嘎尔尼来华,其将清朝描述为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嘎尔尼来华时的清朝皇帝是乾隆,而非康熙、雍正和嘉庆,排除ABD项。故选C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清朝时严格限制出海船只携带的粮食数量,意在限制出海的时长和距离,阻碍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D项正确;清朝时期,丝、茶等大宗商品大量外销,并非“禁绝”,排除A项;清朝时期对外贸易继续发展而非走向萎缩,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规定,未体现实行效果,不能断定“卓有成效”,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6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垄断了亚洲和美洲的海上贸易,17世纪是“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时代;1686年后的广州十三行各国旗帜飘扬时,宣告了西班牙在亚洲影响力的终结;而西班牙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生产方式的落后,D项正确;工业革命后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A项;当时中国外贸确实处于出超,但是从材料无法得出贸易出超和入超状况,排除B项;英国是18世纪确立起日不落帝国的,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不管是清初采取的自卫性质的“禁绝”行为还是嘉庆年间建设海军武力打击海盗和引诱海盗投首,其目的都是为了了巩固海防,体现了一定的海权意识,C项正确;清朝前期还属于中国古代,尚未进入近代,排除A项;“强化闭关自守政策”与材料“建设海军武力打击海盗”不符,排除B项;“维护了世界自由贸易”与题意不符且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朝贡体系下,统治者将通商作为牵制“远人”的手段,通商是“天朝”的一种恩赐,材料中清朝统治者把与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通商也视为朝贡贸易,体现了清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用朝贡的思维来处理对外关系,B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清廷才意识到西方殖民扩张的威胁,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当时清廷用朝贡思维处理对外关系,而不是用国际法解决外贸争端,排除C项;当时清廷仍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可以得出,所述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破坏了经济发展,无法维持生计的沿海居民转为盗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的消极作用,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属于积极作用,因此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罗马教廷无视中国传统,试图将宗教的权威和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中国,这就是文化侵略,对此康熙帝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康熙帝的态度和做法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B项正确;康熙帝只是拒绝了罗马教廷文化侵略要求,并非禁止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项;康熙帝拒绝罗马教廷的文化侵略要求,这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地位没有关系,排除C项;康熙帝反对外来的文化侵略要求,这体现的是对中国主权与尊严的维护,与清朝的文化专制发展与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反映的是天朝上国的思想,体现了“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D项正确;AB项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反映的是农工商同样重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闭关政策并不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仅保留广州一口通商,B项不符合题意;CD项均是古代中国实行闭关政策的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相继东来,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因此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是海禁政策推行的直接原因,A项正确;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是海禁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自然经济的影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儒家思想有一定影响,非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初期人口快速增长,但耕地面积并未增加,说明人地矛盾已充分显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地矛盾,并非阶级矛盾,排除A项;清朝经济结构没有变化,依然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排除B项;材料反映清朝人地矛盾突出,未涉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开始禁止汉民到蒙地耕种,……到道光元年(1821年),清廷遂议定:‘(蒙古)敖汉旗招民(汉族)开垦之地一律给予印照,按亩交租’。”及所学可知,清前期,政府对汉民入蒙的禁令日益严苛,这源于清政府担心汉民大量入蒙,会危及其政权统治;道光年间,清政府允许内地汉民向蒙地迁移开垦土地,规定移民按亩交租。由此可见,清政府对蒙地开发政策的调整折射出了内地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的问题,B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国家财政亏空愈发严重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理念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移民开垦蒙地的信息,与蒙汉边地互市数量的增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的对外贸易仍然被限制在朝贡贸易范围内,扔需要遵守贡期、贡道、人员安排等朝贡体制的规定,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朝统治危机的来源,排除A项;荷兰人属于西方势力,与倭寇无关,排除B项;受政府政策影响,海外贸易昌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原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体现的是清朝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防止中外敌对势力勾结,威胁满清统治,A项正确;材料与前期外交政策无关,排除B项;政府缺少对外交往经验不符合史实,当时朝贡外交体系已经成熟,对外交往经验丰富,排除C项;材料与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为清朝康乾盛世期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土的开发,促进了中国人口大幅增长,B项正确;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是人口增长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仍然是传统的生产工具,没有革命性变革的出现,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已经得到推广,排除D项。故选B项。2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规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在清政府授权下有征缴关税、协调商贸等职能,C项正确;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并不是外交机构,排除A项;十三行与英国、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十三行属于封建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而东印度公司本质上是为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开始走向没落,排除D项。故选C项。二、1.(1)清廷对这次事件的处理方案是驱逐护货兵船,并严申禁令和加强戒备。这一方案维护了国家领海主权,防范了外来侵略,是正义的行为。但是这一方案执行了闭关政策,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外来侵略,并非维护国家主权的长久之计。(2)清廷认为中英贸易影响英国生计,中国在贸易中占优势。①考生若认为清廷的认知不合实情,可从英国机器棉纺织品具有贸易优势、清廷昧于世界大势(不了解世界形势)、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等角度说明理由。②考生若认为清廷的认知符合实情,可从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英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及内需不足等角度说明理由。③考生若认为清廷的认知不完全符合实情(或者部分符合实情),可从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但英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强;英国外贸依存度较高但其具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等角度说明理由。【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14年的中国、英国。由材料“近来英咭唎国护货兵船不遵定制停泊外洋,竟敢驶至虎门,其诡诈情形甚为叵测,蒋攸铦示以兵威,派员诘责,该大班始递禀谢罪,此后不可不严申禁令。”可得出清廷对这次事件的处理方案是驱逐护货兵船,并严申禁令和加强戒备;由材料“粤省地方濒海,向准各国夷船前来贸易,该夷商远涉重洋,懋迁有无,实天朝体恤之恩,然怀柔之中仍应隐寓防闲之意。”及所学可得出这一方案维护了国家领海主权,防范了外来侵略,是正义的行为;由材料“该夷船所贩货物全籍内地销售,如呢羽、钟表等物中华尽可不需,而茶叶、土丝在彼国断不可少,傥(倘)一经停止贸易,则其生计立穷”及所学可得出这一方案执行了闭关政策,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外来侵略,并非维护国家主权的长久之计。(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14年的中国、英国。第一小问认知:由材料“该夷船所贩货物全籍内地销售,如呢羽、钟表等物中华尽可不需,而茶叶、土丝在彼国断不可少,傥(倘)一经停止贸易,则其生计立穷”可得出清廷认为中英贸易影响英国生计,中国在贸易中占优势。第二小问评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认为清廷的认知不合实情,可从英国机器棉纺织品具有贸易优势、清廷昧于世界大势(不了解世界形势)、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等角度说明理由。若认为清廷的认知符合实情,可从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英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及内需不足等角度说明理由。若认为清廷的认知不完全符合实情(或者部分符合实情),可从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但英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强;英国外贸依存度较高但其具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等角度说明理由。2.(1)原因: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影响: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2)目的: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3)积极影响:人民富足;社会安定。消极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4)根本出发点:维护封建统治。【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原因:据材料“以绝接济台湾之患”得出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影响:据材料“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得出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目的:据材料“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得出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积极影响:据材料“闽广家给户足”得出人民富足;据材料“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得出社会安定。消极影响:结合所学,“海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4)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本出发点:据材料,清朝实行“海禁”是出于收复台湾需要和为了防范清除海贼,“开海”是为了解决沿海居民的生计和维护社会稳定。无论“开海”还是“海禁”,都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3.(1)原因: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对海外商品需求少;防范沿海民商勾结倭寇;农民起义对政权的威胁;巩固统治的需要等。变化:由倭寇变为西方殖民主义者。(2)影响:对外开放促进了明清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对抵制西方殖民者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后来鸦片战争落后挨打埋下祸根。【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原因:可从经济、政治和对外等三个角度分析作答。结合所学,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对海外商品需求少;政治上,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如张士诚、方国珍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互勾结,严重地威胁到明朝新生的政权;海禁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等。对外方面,据材料一“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