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第4课《红楼梦》第55—120回《红楼梦》第55—120回阅读梳理与鉴赏学习任务一、情节脉络梳理二、“红楼”故事之经典情节欣赏三、阅读省思
《红楼梦》第55—120回阅读梳理与鉴赏
任务一情节脉络梳理《红楼梦》情节脉络梳理全书可分作五大段落:第一回至第五回,是全书的“序幕”第六回至第十八回为第二大段第十九回至第五十四回为第三大段第五十五回至第七十八回为第四大段第七十九回至第一百二十回为第五大段
第55—78回
第五十五回,是这一大段的开端,也是全书的一个转折点。同学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此后的贾府,已经走上了无可挽救的衰败之路。在第二回书中,冷子兴说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但从第五十五回开始,贾府不仅“内囊”已经尽上来了,而且“外面的架子”也有些支撑不住了。
第55—78回
这一大段,是通过以下七个层次顺序展开的。
1.第五十五回一开始,就写道:“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在家一月不能理事……谁知风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凤姐病倒,在贾府可不是小事。接着又写王夫人有许多“吊贺迎送”之事,“应酬不暇”。于是府中群龙无首,引出了“探春理家”。探春是一位有男子气概的小姐,接替风姐“理家”,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她庶出的地位,府中上下的重重矛盾,造成了探春的困境,其生母赵姨娘就首先出来与她为难,所以,探春理家虽有些小改良,但也难以改变贾府衰败的趋势。
第55—78回
2.第五十八回至六十一回,写了一连串的“嗔莺叱燕”“召将飞符”、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茯苓霜的故事。也许读者对此不感兴趣,但就《红楼梦》全书而言,绝非可有可无。
这些情节,充分表现了此时的贾府,上上下下矛盾重重,一片混乱。尽管“刚刚倒了一个巡海夜叉(指凤姐)”,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指探春、李纨、宝钗)”,但是,由贾府固有矛盾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这种混乱,已经是无法制止或清除的。这时,不仅探春、宝玉已深有家势败落的预感,就连“下人”们,如柳家的也感到了“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我劝他们,细米白饭,每日肥鸡大鸭子,将就些儿也罢了!”总之,一片混乱,败势已成。
第55—78回
3.紧接着,第六十二、六十三两回写了“寿怡红”的前前后后。这时的贾府,似乎只有在贾宝玉的怡红院里还有一些欢乐,女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贾宝玉的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构成了这“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而酒令签语,也隐约预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在这短暂、局部的欢乐之后,接着写的就是尤氏姐妹的悲惨命运。
第55—78回
4.在贾琏偷娶尤二姐的情节中,王熙凤先是被蒙在鼓里的失败者,但她知道实情以后,则后发制人,施展权术,把尤二姐骗进了荣国府,迫害致死,转败为胜。同时还敲诈宁府,大捞银子;并置张华于死地。凤姐的手段不可谓不毒辣,但读者也应该看到,此时的王熙风,与当年协理宁国府时相比,也有了微妙的变化,有病在身的王熙风不仅先被暗算,而且是费尽心机(请看她说服尤二姐人府时的语言、动作),采用“借剑杀人”的手段才达到目的,当年的“杀伐决断”似已大减。而由此所反映出来的贾琏、凤姐之间毫无信任可言的尔虞我诈的夫妻关系,更透露出风姐命运可悲的一面:她也是“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之一。
第55—78回
5.第七十一回写贾母八旬大寿。以贾母的地位而言,这应该是极隆重极显赫的一次“大典”,然而实际上,却是死气沉沉、草草收场。而且就在祝寿的当天,王熙凤遭到了邢夫人尖刻的嘲讽。对王熙凤来说,简直是一次不可容忍的突然袭击。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邢夫人与风姐矛盾的背后,隐藏着邢夫人与王夫人、贾母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正如探春所说,整个贾府中人,“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第55—78回
6.种种矛盾冲突,酿成了第七十四回所写的“抄检大观园”。这一场风波的直接导火线是傻大姐拾到一个绣春囊。贾府上下的淫乱之事,本来不少;一个绣春囊,实在用不着大动干戈。在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挑拨下,王夫人与风姐决定抄检大观园。但是抄检的结果,却是王善保家的“一心只要拿人的错儿,不想反拿住了他外孙女儿,又气又臊。”抄检大观园,就是贾府的“自杀自灭”。正如探春所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第55—78回
7.第七十五至七十八回,主要写抄检大观园之后王夫人到怡红院“阅人”。所谓“阅人”,就是藉抄检的气氛来查看是谁“勾引”了她的宝玉。实际上她早已心中有数。在她内心深处,整治晴雯等人,比与邢夫人斗法更为重要。(第七十七回)于是,晴雯首当其冲,被逐屈死;四儿等也被赶出大观园。这就是抄检大观园的结果。主人们勾心斗角,奴婢们蒙受灾难。贾宝玉作为这个家族的叛逆者,则站在奴婢的一边,对她们的不幸,寄予极大的同情,但于事无补,唯有无限的悲愤。
与“自杀自灭”相呼应的,还写了贾府的经济日趋窘迫:用上等米作的饭,已经只够老祖宗一人食用了,只好“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裕也不能的”(第七十五回);王夫人翻箱倒柜也找不出二两可用的人参(第七十七回)……此外,中秋节的悲凉,宁国府的乌烟瘴气(第七十五回),都显示出了贾府的没落与衰败。
第79—120回
这一大段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黛玉之死和宝玉、宝钗完婚。黛玉之死,是后四十回中较为精彩的部分,它不仅符合黛玉性格、命运的发展逻辑,而且文章也较有感染力,保持了《红楼梦》全书的悲剧性。宝玉与宝钗结为夫妻,也是符合前八十回的思路的,但闹剧式的“掉包计”,写得实在不很高明。二是写贾府被抄的前前后后。三是写了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其中宝玉出家,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笔,显示了这个叛逆者对社会的绝望,表现了他的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四是写宝玉出家后贾府的“复兴”,即所谓“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这显然与前八十回中提到的“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第五回)不相符合。
《红楼梦》第55—120回阅读梳理与鉴赏
任务二“红楼”故事之经典情节欣赏经典情节1:探春勇斗赵姨娘(第55回)凤姐生病,将荣国府内务交给李纨和探春。恰逢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探春以惯例对待,赵姨娘认为自己女儿没帮到自己,然后跟探春大闹。最后,还是平儿出面解决了这个问题,支持探春的做法。探春好不容易得了管家的位置,有机会在众人面前立立威风,可赵姨娘却不理解。尽管探春心中有万般委屈,最后还是规劝姨娘安心静养身体。不管赵姨娘身份如何卑微低下,都改变不了她是探春母亲的身份和事实。探春不是对赵姨娘没有感情,而是感情被压抑得太久,无法表达。在探春远嫁的那一天,她与赵姨娘都哭成了泪人,探春那一句久违的“娘”让人心酸,母女二人紧紧相拥,也许这一刻才是探春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她终于能堂堂正正地叫一声“娘”了。经典情节2:探春理家(第56回)“才自清明志自高”的贾府三小姐探春是有政治风度的封建社会补天派,只可惜她“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兴利除宿弊”,大刀阔斧地施行改革,一是“节流”,蠲免削减银两,严格财务纪律,禁止破例冒领;二是“开源”,将大观园里的田地、苗圃、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提高了劳动积极性,除了按规定上交的,剩下的都归承包者所有。探春的改革虽然只触及了大观园内的收益问题,却引起了各方面的矛盾冲突。第57回至第61回所写的种种风波都直接间接地与大观园的土地承包有关。随着凤姐的复出,探春的改革也无声无息,不了了之。其失败,实乃一种必然。经典情节3:湘云醉卧(第62回)贾宝玉、薛宝琴、邢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生日。宴席上史湘云醉酒,便出现了《红楼梦》里面最美的场景之一“湘云卧石”。“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这其实是作者很精深的一个安排,作者写了那么多人物最根本的还是在写人性,在写不同的生命。大观园里虽然很美,但终究是缺少一种原始的自由的美,于是安排了这一戏码。但这样的事只有既是大家闺秀,性格又如此豪爽的湘云做才合适。(湘云不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子,却是最健康的美女。)经典情节4:抄检大观园(第74回)
园子里发现了绣有春宫图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这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于是晴雯、司棋都被逐出贾府。经典情节5:晴雯之死(第78回)
受王善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回到家中,卧床不起。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自己早知今日,也不如此痴心傻意。她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将贴身穿着的旧绫袄脱下,与指甲一起交与宝玉,并要宝玉把袄儿脱下给她穿。当夜晴雯死去。第二天,宝玉前去凭吊,并作《芙蓉女儿诔》。
晴雯之死原因有二:一是她长得太漂亮,很像林黛玉,而王夫人生怕有这样一个“狐狸精”在宝玉身边,会把宝玉的魂勾走,所以一定要把她赶出大观园;二是因为袭人忌妒,袭人怕自己在宝玉身边的地位受到动摇,于是向王夫人告状,说晴雯的不是,这又加深了王夫人对晴雯的仇视。经典情节6:掉包计(第96回)宝玉丢玉之后,终日糊涂。贾府悬赏万两寻玉,悬来假玉。贾政将外调,贾府决定给宝玉结婚冲喜。袭人得知是宝钗要做宝二奶奶,把怕黛玉承受不了此事的担忧说与贾母。凤姐决定用掉包计。宝玉听说娶的是黛玉,身子也健旺起来,待洞房之中得知不是黛玉,糊涂得更加厉害了。经典情节7:黛玉之死(第98回)
黛玉无意中听说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的消息,急火攻心,吐出血来,病日重一日。此时贾府上下人都忙宝玉的婚事,黛玉病榻前冷冷清清,她把以前的诗稿和题诗的旧帕全烧了,只求速死。就在宝玉和宝钗成亲时,黛玉只叫了声:“宝玉,宝玉,你好……”便香消玉殒。而此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娶亲的音乐声,潇湘馆外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而不是黛玉,哭闹着要去找黛玉。得知林妹妹已死,他便昏死过去,醒来后,坚持去了潇湘馆,哭祭黛玉。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称林黛玉之死为“壮美”。经典情节8:查抄贾府(第105回)
元春死后,贾府种种行为触怒皇上,贾府被奉旨查抄。在贾琏房中,抄出两箱房契、地契和高利贷借票。贾赦、贾珍、贾琏被押走。贾母、凤姐惊吓病倒,后来贾琏放回,贾赦、贾珍被割去世袭官职,发配边疆。经典情节9:凤姐托孤(第113回)
贾府被抄后,贾母去世,刘姥姥三进贾府,没想到贾府已败落不堪,内忧外患,凤姐见姥姥,往事难回首。凤姐病重,临终含泪把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并从手腕上褪下一只金镯子交给她,村妇刘姥姥却拒收了,但她爽快地答应日后照顾巧姐。刘姥姥也因此成为了《红楼梦》重要的收场人物。经典情节10:宝玉出家(第120回)
贾政从任上写信回家,要宝玉和贾兰(李纨之子)在今年秋闱赴考。赴考前,宝玉向王夫人磕头,与宝钗话别,并夜访潇湘,告别含恨而死的黛玉。宝玉就趁赴考的机会,独自出走了。多少天后,大雪封江,贾政官船停于毘陵驿渡口岸边,忽遇见宝玉,宝玉已做了和尚。宝玉出走后,王夫人把袭人打发回了娘家,袭人“不得已”与蒋玉菡结了婚。
贾宝玉有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残酷的现实摧毁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也摧毁了他心目中一个个美好的形象,使他的理想彻底化为泡影。贾宝玉参加科举于他个人而言也是一个极大的悲剧,因为这是他在万般无奈之下的被动之举。看破红尘是宝玉出家的直接原因,也是宝玉逃离社会制度束缚的最简单的方法。
《红楼梦》第55—120回阅读梳理与鉴赏
任务三阅读省思
《红楼梦》永远是一部刚刚出版的新书
“《红楼梦》是表现人生忧患意识的宇宙之大著作。”——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与其说是作者伟大、精细、深沉、华美、天才……不如说是展示着真实的生活,原生的生活,几乎全息的生活。”
——王蒙《红楼启示录》“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蒋勋《蒋勋说<红楼梦>》
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意义
(1)体验——培养庄严的人生态度(2)探究——追问生命的意义(3)应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任务阅读省思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有一个林黛玉,一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寄语
醉心阅读,真心省思,倾心表达,人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我们志在星辰大海,也要走好荒漠高原。惟有语文可以在你我心魂深处辟一方领地,那里天朗气清,山幽水静,桂馥兰香,鸟鸣风吟,澄澈空灵,堪诗堪画。
谢谢观看!高一—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第4课《红楼梦》第55—120回答疑问题1
贯穿《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女性是谁?作者为何对她“情”有独钟?她就是香菱,原名甄英莲。香菱是《红楼梦》众多“女儿”中,唯一贯穿了全书一百二十回的人物。甄英莲(香菱),开篇出现,“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本应是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的她,在三岁那年的元宵节,被人贩子拐走。十二三岁时,被卖给冯渊,后被薛蟠裹挟进京后改名香菱,成为薛蟠的小妾,寄寓贾府。薛蟠迎娶了夏金桂,夏三番五次折磨香菱,逼其改名“秋菱”,甚至试图毒死香菱,结果阴差阳错,反倒毒死了自己。最终,香菱难产,在生下一子后,“香魂返故乡”。香菱,一个被命运无常的海浪拍打无数次的柔弱女子,她一出场即是悲剧,她的形象有一种“定调”的作用,也暗示着《红楼梦》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凄苦命运。问题2
《红楼梦》第70回里的“春天”有何寓意?离散:《红楼梦》的第三个春天
这个春天流露出感伤和悲凉的气氛这个春天,不如意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
“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又一重,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症。”(张爱玲文集《红楼梦魇》)
黛玉结社、湘云填词,群芳放风筝,都充满着悲凉的意味,一幕幕悲剧已经在上演。情动:第一个春天(第二十二回到二十八回)这个春天散发着青春和爱情的气息盛宴:第二个春天(第五十五回到六十三回)这个春天恣意绽放着鲜活的生命离散:第三个春天(第七十回)这个春天流露出感伤和悲凉的气氛问题3
在《红楼梦》里,同一类人大多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身份地位,作者为何能塑造出众多鲜活而富有个性的典型形象?天才作者善于同中求异,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互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特点和差异,塑造了众多堪称经典的文学形象。比如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有沉鱼落雁之貌,出口成章之才。然而在《红楼梦》中,她们是两个对立的形象,这在二人对宝玉的感情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黛玉对宝玉的感情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