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科学素养六结合-模式的建构_第1页
高师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科学素养六结合-模式的建构_第2页
高师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科学素养六结合-模式的建构_第3页
高师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科学素养六结合-模式的建构_第4页
高师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科学素养六结合-模式的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师培育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六结合”模式的建构摘要:高师指向培育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的建设成果,对国家将来科学教化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探讨成果,从课程内容、教材选取、教学方法、教化资源、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六个方面探究高师培育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的模式。经过为期6年的试验及3年的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建构“六结合”培育模式,可以为提高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开拓新途径,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六结合”模式

一、基础教化对老师的科学素养要求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无论是哪方面的竞争,说究竟都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都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都是教化的竞争。目前人们对于科学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的相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老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化部颁布的《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培育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实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学问、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培育目标。基础教化老师作为科学爱好的启蒙者、科学学问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其科学素养的水平将干脆影响到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然而,我国基础教化老师的科学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提高基础教化老师的科学素养显得特别紧迫。

师范院校担当基础教化师资培育和培训任务,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的凹凸干脆关系到国家将来科学教化的成果。本课题通过调研基础教化老师的科学素养现状,摸清制约因素,建构“六结合”培育模式,以利于为提高基础教化老师的科学素养供应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利于推动高师教化制度的改革,最终达到使基础教化老师的科学素养能够适应将来基础教化的目的,藉此实现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高师培育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1年起,我们致力于如何提高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的探讨。了解到制约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如师资水平、学生素养等,客观因素如活动资源、课程资源等。

1.学生素养

由于传统应试教化的影响,学生缺少了对事物的干脆接触和动手操作,他们的试验实力普遍较低,科学探究的实力较差,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亟待提高。

2.课程设置

高师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科专业化,缺少文理的交叉和融合,造成学生的文理学问并不均衡。不少文科生、艺术类学生缺乏基础性、常识性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问,理科生缺乏人文学科学问,使得当前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3.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沟通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可以而且应当具有探究性,但至今仍旧很难找到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适合师范专业的高等教化教材。现行教材内容过多阐述“是什么”,而没有从“为什么”的角度给学生以具体解读,呈现给学生的是大量的缺少思索成分的陈述性学问,要求学生的也是对书本的机械记忆,让学生误以为学习科学就是驾驭一些现成的科学学问,极大地淡化了学生的追根究底的问题意识,压抑了学生的创建思维。

4.教学方法

高师教学方面存在着重科学学问传授、轻科学方法训练的倾向,课堂讲授侧重于讲解科学原理、概念,较少采纳探究方式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较少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学问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没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觉、综合、总结、归纳,使得学生未能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5.教化资源

探究式科学教学以学生的探究为主,主见学生在做中学,教学设备有许多新的改进。若要在师范院校有效开展探究式科学教学,须要建立资源支持系统,包括四大资源:理念资源(如理论探讨政策)、活动资源(如资料、器材、网络资源、媒体资源)、人力资源(如指导老师、辅导员等)、场所资源(如学校科技活动场所、社区科技活动中心、科普基地等)。

6.评价方式

高师传统的考试内容,没有将能体现对学生的科学看法、科学精神、科学技能考查的内容渗透到学科学问的考查中去,而是侧重于科学学问的再相识和重现等缘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关注做考卷、解习题、背教科书,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的驾驭和科学探究实力的提高,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本质缺少有效的理解和真正的驾驭。

7.培育目标

对基础教化师资的培育,目前强调教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多能一专实力,强调加深学生的教化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教化教学实力,但却较少培育学生的教化科研实力,缘由是在于开展科技活动须要肯定的经费、设备和资源,而且培育学生的科研实力、科学精神等不如干脆传授科学学问来得快。正是由于在培育目标上出现短视现象,从而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8.教化理念

由于很少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大部分老师教化理念滞后。如探究教学强调学生探究,而老师大多不习惯探究。一个自己都不会探究、不愿探究、不习惯探究式思索的老师,是很难教会学生学会探究的。

三、高师培育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的“六结合”模式建构

鉴于高师科学教化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尝试在科学教化中建构“六结合”培育模式,培育具有整合的自然科学学问结构,同时又能综合运用各科学问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基础教化师资。

1.课程设置: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基础教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特点,要求老师必需具有比较完整的自然科学学问体系。调查显示,当今学生的文理学问并不均衡,所以必需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削减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基础课,加强实践课,做到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具体措施是:构建“三段结构,五个板块,综合为主”的课程体系。第一阶段由理科学科群构成专业基础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学问面,提升学问层次,促进整体科学素养和思维实力的形成,包含了对各专业技能的培育。其次阶段则是教化课程,包含了对教学技能的培育。前两阶段是主修课程。第三阶段则是分流选修课程,主要有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特色课程包含了对动手实力的培育,实践课程包含了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力的培育,活动课程包含了对指导课外活动实力的培育。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爱好与特性发展要求,选择一个方向作为主修,同时可自由选择其它两个方面的部分课程进行学习,以扩充学问面。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留意加强对选修课教学的管理。选修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化和科学教化相互渗透、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问拓展和学问升华的重要学习环节,更是提高高校生的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多数学生未相识到选修课的重要地位,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在提高学生对选修课重要性的相识的同时,加强对选修课的考核力度,保证高校生这一重要的学习历程得到落实。

2.教材选取:国家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

老师要选好用好教材。目前高校教材版本许多,要依据专业特点选择基础性、先进性和老师应用性关系处理好的教材。要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就必需在国家课程的大体框架下,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任教学校的实际状况、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发与国家教材配套实施的校本教材,做到国家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

校本教材应以探究性的教材为主,选择、补充对学生有益的内容和探讨主题,供应探究空间和资源,才能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和创新精神。校本教材应具备如下三点:一是教材应为学生供应大量相关的情境文字,在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爱好的同时,将他们置身于教材供应的情境当中,易于产生疑问,就能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教材便于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把自身融入老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当中,就简单发觉并明确问题;三是教材中设置开放性问题,提出现实生活中须要解决或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创建性思维,有利于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教学方法: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究相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变传授学问为提高学生实力,在导学上下功夫,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敏捷性,做到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究相结合,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引导他们驾驭科学探讨的过程和方法。

课堂教学中开展理论探讨,引导学生将他们目前所驾驭的科学学问与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科学学问联系起来,相识各种科学学问间的关系,并能将所获得的科学学问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使学生既得到逻辑思维训练,又得到科学方法和动手操作实力的熬炼,以培育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理解和运用实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深化生活,用自己所学的学问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亦能使学生刚好摄取科学发展的学问,不断完善自己的学问结构,了解和驾驭并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促进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4.教化资源:课堂内外与学校内外相结合

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时间特别有限,且他们在课内习得的学问、技能、看法若不向课外、校外、家庭迁移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而课外、校外、家庭又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为课内学习供应广袤的智力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真正做到课堂内外与学校内外相结合,应采纳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广泛宣扬科学,创立良好的科技教化环境,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深厚的爱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具体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宣扬资源,如宣扬橱窗、校广播、校内网,介绍科技发展史、科技新发觉、世界科技新动向和新成果、科学新学问、科学名人名家。二是挖掘、整合科技教化资源,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开放试验室,让试验室成为学生的科技操作室,使学生耳闻目睹,达到自然地渗透科技教化的目的。三是创新科技活动内容,如举办科技文化节、高校生科技讲坛、科技学问竞赛、科技制作竞赛、科技文化展览、科技讲座、放映科教电影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高校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不断提高。四是激励高校生主动参与社会科普宣扬活动,激励高校生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深化到社区或乡村,开展义务实践活动;宣扬科学学问,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宣扬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思想。让高校生志愿者以科普宣扬员、科普报告团成员、科技馆讲解员等身份出现,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的学问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5.培训方式:职前培育与在职进修相结合

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基础教化老师应是一个具有较强自我建构、自我培育、自我成长实力的老师群体。因此,高师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培训,同时将老师的职前培育与在职进修相结合。

为形成良好科学素养,老师的职前培育应包含四类学习方式。一是建构性的学习,驾驭各学科学问与技能的基本结构,找寻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注入自己的理解、体验和经验,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学问结构。二是探究性的学习。通过探究、试验等多种形式学习,使学生具有深厚的科学爱好,激发创建力,培育探究精神,且能使学生驾驭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养成科学探讨的习惯。三是开放性的学习。通过不断“进入生活”,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丰富的情境之中,尝试在生活中发觉问题,并真正运用所学学问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以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四是自我指导学习。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选择并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因此可以在设计与管理独立学习中体验到胜利。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源自自身的需求、爱好和理想,他们通常都会更深化地探究自己的爱好。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基础教化老师在日后教学实践中要显性或隐性遇到的,因此必需凸显对这些学习方式的培育,并创设条件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实践运用这些学习方式。

当前,基础教化老师科学素养现状不容乐观,须要在专业学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在职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老师的科学素养。老师的在职进修,提倡以“课题式”为主,运用多种老师培训模式,针对基础教化面临的一些问题提炼培训主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案,学员围绕问题的解决,通过实践、沟通、探讨绽开学习活动。通过系列培训,基础教化老师的科学素养至少应符合如下要求:一是对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以及确定这些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基本领实达到“精通”的程度。二是在深刻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刚好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学问结构。三是了解、驾驭、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只有老师了解和驾驭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的特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从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实力。

6.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充分相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才能将学校教化活动中各种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提高的外部可能性因素,通过努力转变成为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通过九年的探究总结,笔者尝试提出: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伴随整个教化过程,发挥评价的诊断、教化和发展功能。在活动过程中,采纳一些体现过程评价及自我评价的新奇、可操作的方式方法,如连续视察和面谈、实践活动评价、书面测试、个人经验记录等,留意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留意对学生教化活动过程的评价,使学习与评价相结合,以评促学。为了能系统地记录在教化活动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还可尝试用“档案袋”记录学生个人成长经验。档案袋中有反映学生科学素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如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调查报告、探讨报告、科学方面新的设想、摄影作品,以及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等。此外,对活动过程中表现特殊突出或改变特殊大的学生,还采纳视察、面谈等方式,深化了解这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

总结性评价留意对学生科学教化整体结果的评价,切实将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考核题型的设置上,有意识地将能体现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