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引言1.1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地质环境发生突变,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类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也在逐年上升。1.2应急预案的重要性针对地质灾害,制定应急预案是降低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应急预案,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预警、及时响应和有序处置,从而提高抗灾救灾能力,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援。1.3文档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阐述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应急预案制定原则与程序、应急预案内容、应急响应与处置、恢复与重建以及应急预案的宣传与培训等方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2.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2.1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发,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建设产生危害的突发性事件。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山体、岩体因地质原因突然失稳,发生大量岩块土体垮塌的现象。滑坡:地表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川湖泄溃等水源激发,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地面塌陷: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陷落,形成坑洞的现象。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因应力变化产生裂缝,影响地表建筑物的稳定性。2.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地质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水文气候因素:降雨、融雪、地下水位变化等水文气候条件是触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人为因素:过度开发、不当建设、采矿活动等人类活动可改变地质环境,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自然因素:地震、火山活动等自然因素可导致地质环境变化,引发地质灾害。2.3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员伤亡:地质灾害发生时,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痛苦。财产损失: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被毁坏,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地质灾害破坏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影响生态平衡。社会影响:地质灾害可能导致交通中断、供水供电中断、社会秩序混乱等,影响社会稳定。了解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及危害,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3应急预案制定原则与程序3.1制定应急预案的原则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依据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危害性等科学数据,合理预测,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实用性原则:预案内容应具体、明确,操作流程简洁,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执行。预防为主原则:注重灾前预警和监测工作,强化风险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协同性原则: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公众应共同参与,形成联动机制。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可持续性原则:在制定预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应急响应的持续有效性。3.2应急预案制定程序应急预案的制定通常包括以下程序:成立制定小组:由政府相关部门、专家、社会组织等组成制定小组,负责预案的编制工作。风险评估:收集和分析地质灾害历史资料,评估潜在风险,确定重点防范区域。预案编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应急响应措施、预警级别、疏散路线等。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预案进行评审,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公众参与:通过公告、座谈等形式,征求公众意见,提高预案的社会接受度和可行性。修订完善:根据评审和公众意见,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3.3应急预案的审批与发布审批流程:修订完成的应急预案需提交给有权审批的政府部门进行审批。发布实施:经批准的预案,由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正式对外发布,并明确实施日期。宣传培训:预案发布后,应组织相关的宣传和培训活动,确保各级人员熟悉预案内容。定期更新:根据实际情况和演练反馈,定期对预案进行更新和修订,确保其时效性和有效性。4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内容4.1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预案名称与版本:明确预案的名称、版本号及修订时间。编制依据:列出制定预案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等依据。适用范围:明确预案适用的区域、地质灾害类型及可能影响的对象。预案目标:阐述预案所要达到的目的,如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等。应急准备:包括人员、物资、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工作。4.2组织机构与职责建立地质灾害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职责:领导机构: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决策和指挥。办事机构:设立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专业技术组: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等技术工作。救援实施组:负责现场救援、应急处置等实施工作。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资金等保障工作。4.3预警与监测建立完善的预警与监测体系,包括以下方面:预警信息来源:收集气象、地质、水利等部门的预警信息。预警发布与传播: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监测技术手段:采用地面监测、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手段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数据管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预警和决策提供依据。预警响应措施: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转移危险区域人员、封闭道路等。以上内容构成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核心部分,旨在为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组织保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5应急响应与处置5.1应急响应级别与流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通常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个等级。应急响应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接到地质灾害报告或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现场调查和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等因素,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组织实施救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确保生命安全;加强监测预警,防范次生灾害发生;及时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地质灾害信息和应急响应情况;跟进灾害发展趋势,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和处置措施。5.2应急处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救援措施: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搜救工作,救治伤员,转移受灾群众;防控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地质灾害信息,防范次生灾害;安置措施: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住所、生活物资和医疗服务;交通管制:对受地质灾害影响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救援通道畅通;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地质灾害信息和应急响应情况;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保险理赔:协助受灾群众开展保险理赔工作;灾后评估:对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为恢复重建提供依据。5.3应急资源保障为确保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以下应急资源保障:人力保障:建立专业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培训演练,提高救援能力;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如帐篷、食品、药品、救援设备等;财力保障:设立地质灾害应急专项资金,确保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的资金需求;技术保障: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提高预测预报准确性;交通保障:确保应急救援通道的畅通,提高救援速度;社会协作: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同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法规支持: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相关法律法规,为应急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宣传教育: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6恢复与重建6.1灾后评估与恢复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的灾后评估是指导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基础。灾后评估主要包括对地质灾害范围、强度、影响以及灾害损失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恢复计划,包括临时安置、基础设施恢复、生活救助等。在灾后恢复阶段,要确保救援物资和人员的安全,同时恢复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权益。6.2重建规划与实施重建规划应遵循安全、科学、合理的原则,结合灾后评估结果,制定长期和短期的重建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住房重建、公共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恢复、产业结构调整等。实施过程中,应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重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重建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公众参与:确保受灾群众在重建过程中能够参与决策,尊重其意愿和需求。资源整合:有效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资源,形成重建合力。生态环境保护:在重建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6.3防灾减灾长效机制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需要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这一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确保防灾减灾工作有法可依。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科普宣教:加大地质灾害知识的科普宣教力度,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技术研发与应用:鼓励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防治能力。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通过建立和完善上述机制,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7应急预案的宣传与培训7.1宣传教育与普及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与普及是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如公益广告、社区讲座、学校教育等,对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以及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进行普及。7.1.1建立宣传教育机制构建包括政府、媒体、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化宣传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活动。7.1.2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宣传教育计划,确保宣传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7.1.3宣传教育材料制作制作图文并茂、易于理解的宣传教育材料,如宣传册、海报、动画片等,以提高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7.2培训与演练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是提高应急队伍和公众应对地质灾害能力的关键环节。7.2.1开展应急培训组织针对应急救援队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的应急培训,提高其应对地质灾害的技能和水平。7.2.2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和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7.2.3组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际效果,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7.3公众参与与协作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协作。7.3.1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与志愿者团体、民间救援组织等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与培训。7.3.2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7.3.3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宣传与培训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8结论8.1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与价值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应对地质灾害、降低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预警、应急响应及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明确应急预案的意义与价值,有助于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前预警,减少损失。通过建立健全的预警体系,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有序应对,提高效率。应急预案明确了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资源等,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各部门、各环节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强化协调,形成合力。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强化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了防灾减灾的合力,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效果。提升公众意识,促进社会共治。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8.2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以下挑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难度大。地质灾害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给预测预报带来了较大困难。应急预案实施效果有待提高。部分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组织不力、措施不具体等问题。公众参与度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目前公众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展望未来,我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强化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各部门、各环节的应急响应能力。8.3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需资金。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引进和研发先进技术,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水平。深化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促进社会共治。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引言1.1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地质环境发生突变,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2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降低灾害损失,提前制定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行动方案。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序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提高救援效率;规范应急管理和响应程序,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1.3文档目的与意义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方法和主要内容,以便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同时,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本文档的意义在于:指导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2.地质灾害类型与成因2.1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动力作用引发,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灾害事件。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地表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崩塌: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翻滚坠落的破坏现象。泥石流:山区突发性含泥砂石流体,具有高速、大流量、强破坏力等特点。地面沉降: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岩溶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地表高程降低的现象。地裂缝:地表岩土体产生裂缝,影响地表建筑和设施的安全。土地沙漠化:由于气候变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矿山灾害:包括矿坑突水、冒顶片帮、瓦斯爆炸等。2.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地质灾害成因复杂,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以下为几种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因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等。气候因素:降雨、融雪、气温变化等,尤其是极端气候事件,容易触发地质灾害。水文因素:地下水位、地表径流、水库泄洪等。人为因素: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2.3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资料收集:收集研究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资料。灾害识别:根据收集的资料,识别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分析: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触发因素。风险评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风险区划: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划分地质灾害高、中、低风险区。预防措施: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区域,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通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提供决策依据,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应急预案制定原则与方法3.1制定应急预案的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原则:应急预案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在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合法性。科学性原则:制定应急预案应基于科学分析和评估,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特点、规律和潜在风险。实用性原则:预案内容应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指导应急工作。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质灾害和应急响应需求的变化。协调性原则:预案制定应充分协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确保应急响应的协同性和整体性。3.2应急预案制定方法成立制定小组:组建由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政府部门代表组成的预案制定小组。收集资料:收集地质灾害案例、当地地质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法律法规等资料。风险评估:评估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编制预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应急组织体系、预警和监测、应急响应流程、处置措施等内容。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预案进行评审,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协调性。征求意见:向社会公众、相关部门和企业征求意见,完善预案内容。3.3应急预案的审核与发布审核:预案制定完成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实际需求。批准:经审核合格的应急预案,报请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批准。发布:批准后的应急预案,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更新与修订:根据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更新与修订,确保其时效性和有效性。4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主要内容4.1应急组织架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应急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1应急指挥部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应急指挥部由政府相关部门、地质部门、气象部门、民政部门等组成。4.1.2专家组成立地质灾害专家组,负责为应急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专家组由地质、气象、水利、土木工程等领域的专家组成。4.1.3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负责实施现场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救援队伍包括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社区救援队伍。4.1.4基层应急组织在基层设立应急小组,负责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巡查、排查和初步救援工作。4.2应急资源保障应急资源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2.1人力保障确保应急组织架构中的人员数量充足,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2.2物资设备保障储备必要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如救援工具、通信设备、监测设备等。4.2.3资金保障设立地质灾害应急专项资金,确保应急预案的实施和应急工作的开展。4.2.4技术支持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引进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救援技术。4.3预警与监测预警与监测是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3.1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包括监测站点、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预警阈值等。4.3.2监测工作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包括地面位移、地下水位、岩土体变形等关键指标的监测。4.3.3预警信息发布通过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确保公众及时获取并采取相应措施。4.3.4预警响应制定预警响应措施,明确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和行动要求,确保预警信息得到有效响应。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详细规划与落实,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将更加完善,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5.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与处置5.1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是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的核心环节,关系到灾害发生时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应急响应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灾害预警接收: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及时获取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发布:将预警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发布给相关部门和群众。启动应急响应:根据地质灾害等级和预案要求,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应急队伍集结: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包括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等,迅速赶赴灾害现场。现场救援与处置:开展现场搜救、疏散群众、抢修基础设施等救援工作。5.2应急处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是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和灾害程度采取的具体救援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场搜救:组织力量对受困群众进行搜救,确保生命安全。疏散转移:及时疏散危险区域内的群众,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医疗救治:为受伤群众提供医疗救治,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生活保障: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包括食物、水、衣物等。次生灾害防范:加强监测,预防次生灾害发生,确保救援人员安全。5.3信息报告与沟通信息报告与沟通是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灾情信息收集:实时收集灾害发生地点、时间、范围、受灾人数等信息。信息报告: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情。沟通协调:与相关部门、救援队伍、社会组织等保持密切沟通,协调救援力量。信息发布:通过新闻发布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灾情和救援进展,回应社会关切。信息公开:确保信息透明,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以上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处置措施和信息报告与沟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能够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救援和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6.应急预案的实施与演练6.1应急预案的宣传与培训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推广和普及是实现有效应对的基础。首先,通过各种媒介,如电视、广播、网络、宣传册等形式,加大应急预案的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此外,组织专业的应急预案培训,针对各级应急管理人员、救援人员以及志愿者,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识别、预警信号理解、应急响应流程、救援处置技巧等,确保每一位相关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应急预案。6.2应急预案的实施保障为了确保应急预案能够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这包括: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操作步骤;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定期检查和更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读书心得
- “针灸高质量发展”系列专栏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5篇)
- 学生资助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 学生社团管理与活动制度
- 小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 2025监控系统维护合同书
- 2025天然气购销合同
- 2025保洁承包合同范本
- 2025软件购销合同范文
- 全国各地光伏电站最佳安装倾角、峰值日照时数、首年发电量等速查表
-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 《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教学建议
- 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表(实验场所)
- 国开作业《公共关系学》实训项目3:社区关系建设(六选一)-实训项目二社区关系建设方案-参考(含答案)98
- 1.焊工资格备案表
- 招聘求职简历制作表格模板可编辑下载 精品简历模板 简历封面 17
-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总结)
- DB13∕T 5542-202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指南
- 【股票指标公式下载】-【通达信】六脉神剑(底部来临止跌牛势股票)
- 拔牙-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