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湖北省明日之星高考历史精英模拟试题(一模)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先秦时期在古皖地区存在过的部分古国徐国嬴姓,多次抗周,后遭楚、吴、齐的攻击,率部逃离江淮。舒在今舒城县、庐江、桐城间,为吴楚蚕食并吞。萧国子姓,在今萧县西北,为殷人之后,与宋关系密切。许国姜姓,原在河南许昌,前533年被楚国强迁至亳县东南七十里的城父集。胡国归姓,在今阜阳市,胡与晋、鲁多有交往,曾从楚攻吴。根据上表可知,古皖地区()A.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 B.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C.主导中国先秦文化发展走向 D.频繁兼并战争滞缓文明迭代2.东汉光武帝奉行一条更为精巧、成熟的“经术”与“吏化”相结合的政治路线,其在上专崇“经术”,实际政务中又不弃“吏化”。这条政治路线()A.解决了东汉初年的冗官问题 B.凸显了对官员治理能力的重视C.确立了儒学官方正统的地位 D.导致了豪强地主垄断政治局面3.“之”字是天师道徒的标志,东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故祖孙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之”字。除此之外,带有信仰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这一现象()A.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响 B.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C.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4.据《元史》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材料揭示了()A.元朝治理远比汉唐优越 B.元朝地方管理制度形成C.元朝的统一与疆域奠定 D.元朝实现全国有效统治5.顺治十二年春,王夫之开始作《周易外传》,通过探索象数以穷理。在这部著作中,王夫之精辟地阐述了“器”(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和“道”(事物的规律)的关系,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他希望人们“勉于治器”。这一论断()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C.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D.确立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6.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新式高校勃兴,留学归国人员在缺乏必要考核的情况下迅速跻身教授,而本土学者却备受压迫。此时中国学术界,充斥着一批二三十岁的教授,形成了“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于近代中国的独有现象。据此可知,这一现象()A.推动了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 B.不利于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C.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 D.冲击中国传统教育和学术独立性7.自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就义后,上海报界就连篇累牍宣传烈士义行,并对清廷进行口诛笔伐。其中,尤以《申报》《新闻报》和革命派创办的《神州日报》等为最,连当时尚持君主立宪之说的《时报》也视其为大事,居然不避风险作详细报道,且不时流露出“热血之士,投袂奋起,殒首断颈,甘之如饴”等赞美之词。这折射出,当时()A.上海成为报业中心 B.民权主义基本实现C.预备立宪阴谋破产 D.革命潮流不可阻挡8.王奇生在《高山滚石》中曾说“1927年以后,一直是国共两党分别控制不同地域,只是控制的地盘有变化而已。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始终没有控制过全中国。两党的竞争只有部分输赢,没有全输全赢。”20世纪前半期国共两党关系()A.10年代是“相约建党” B.20年代是“国中有国”C.30年代是“党中有党” D.40年代是“一国两制”9.1940—1941年,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国际宣传委员会、海外工作委员会,主动向海外宣传八路军、新四军英勇事迹。与此同时,中共领导人还多次邀请美国记者斯特朗、美军观察组成员等参与延安当地的活动。上述举措()A.有利于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力图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C.促使美国调整了扶蒋反共政策 D.意在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10.导致下图中三线地区工业化程度变化率急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A.发展道路的探索 B.经济政策的重置C.社会矛盾的激化 D.国际局势的严峻11.中古前期,封臣率骑士作战的时间一般以40天为限。按封建法,如果服役期满,封臣就可以率军撤离战场。如果战争没有结束,而封臣因已服役期满要撤离战场,就必然导致战争失败。于是在12、13世纪,西欧诸国先后改纳盾牌钱,即封臣不再带领骑士为国王作战,而是将作战费用折算为物款向国王缴纳。这一转变()A.强化了国王的征税权 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加速骑士阶层的衰落 D.直接提高军事战斗力12.19世纪前期,英国确立了“委托立法”制度。到19世纪后期,“委托立法”的范围日益广泛,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内阁或某一行政部门去制定具体的施行细则,因此当时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立法机关的“第三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议会对内阁负责 B.政府行政权力膨胀
C.政治民主化完善 D.代议制度受到冲击13.1893年,恩格斯在《致保尔·拉法格》一文中写道:“如果法国——可能如此——发出(革命的)信号,但斗争的结局将决定于……德国;而只要英国还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那么即便法国和德国都不能保证最终赢得胜利。”他意在强调()A.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B.工人斗争应突破民族国家范围C.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 D.西欧国家阶级矛盾呈现不平衡14.下表为某国1928年至1937年工业生产发展的部分情况表(1913年为100%)据此判断该国是()种类1928年(%)1932年(%)1937年(%)钢100140419石油126232309棉织品104104134砂糖9561180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法国15.1951年,英国学者玛格丽·佩勒姆宣称:“非洲没有书面语言,因而也不存在历史”。1963年,牛津大学教授特雷沃尔·罗珀也曾断言:“可能在将来会有非洲历史可以讲授,但目前还没有,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其余是一团漆黑……而黑暗不是历史的题材。”上述言论()A.推动了非洲历史观的非殖民化 B.客观呈现了非洲的文明轨迹C.意在维系英国在非洲殖民统治 D.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5分。16.【基层治理】(12分)材料一:明朝杰出思想家王阳明无疑是余姚乡贤的代表,其门人弟子更承先师遗愿,积极弘道于百姓以对抗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等社会危机,尽力树立民众中的道德信念、试图教人于心。明朝中后期、阳明后学在建立乡约制度的基础上,以“良知”为旌使百姓自觉形成对伦理的认同;又通过扩大“经世致用”的影响力,促进了实用儒学的民间化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传学脉,觉民众”的实践通过不同分支的代表人物下渗到各地基层群众,最终对重建晚明时期各地的伦理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洪紫千、赵海辰《重塑乡贤文化的历史必然与时代特色》材料二:当前,由旧时士绅团体参与制定的传统村规民约,其维护秩序的价值发生嬗变。在价值转化的现实下,乡村共同体重构需要正视不同村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在重构中乡贤文化要寻求法律权威。乡贤作为乡村社会的传统因素,在现代法理语境下得到新的阐释,被定位为乡村治理参与者、协作者。传统乡村共同体解体之后,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乡村组织和个体的自主性;若缺乏法律的确定性,乡村共同体的重构将难以实现,进而难以推进乡村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因此,乡贤文化嵌入法治乡村建设应形成规则治理模式,而非单纯的“权威统治”治理模式。——廖茜琳《同构与互嵌:乡贤文化与法治乡村建设的耦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及其弟子为代表的乡贤对晚明基层治理的作用。(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时乡村治理模式与当下乡村治理模式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7分)17.【学前教育与社会文化变迁】(13分)材料: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幼儿(3-6岁)进行的教育。我国对幼儿的教育源远流长,近代又发生了显著变化。下表为我国各时期学前教育发展概况。时期发展状况西周王宫中设有孺子室,这是专门教养王室幼儿的机构两汉魏晋南北朝学前教育主要设置在家族内部,家教理论著作开始出现唐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小学,甚至农村的乡、里也不例外;私立的小学、蒙学较多;朝廷实行童子科考试北宋政府已开设有慈幼局、举子仓、育婴社等慈幼机构,对孤贫幼儿进行一定的教育;家训、家诚、家范一类家教论著层出不穷明清儿童从小开始就被要求读经诵经;除中央某些官学外,地方学校特别是地方义学也兼收幼儿清末至1903年,教会在中国纷纷设立幼教机构,为入小学打基础,但总体而言,“它关心的是信仰而不是孩子”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该章程借鉴日本的做法,规定幼儿教育以家庭为主,以蒙养院的教育为辅,女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儿童最喜好之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北洋政府1915年,公布《国民学校令》,基本沿袭了清末蒙养院政策;1916年,对其进行了修正,删去了“读经”“预备学校”等字样;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该案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尊重儿童个性发展,提倡生活教育——摘编自宋立会《清末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围绕“学前教育与社会文化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8.【营黄泛区农场小麦丰产】(14分)1951年国营黄泛区农场小麦的丰产,黄泛区形成于1938年河南中牟县黄河的决口。国营黄泛区农场建立于1950年秋天,全场土地分布在河南西华县南部和扶沟县西北部。那里气候良好,土壤大部分是黄河淤积土,地势平坦集中。在1951年麦收时,农场组织了麦收指挥部,拟订了详细的麦收计划,全场各单位,直到生产小组,都按照统一的计划来制订计划和工作进度,做好拖拉机和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的检修、运输工具的配备和康拜因试割等准备工作。在1951年的麦收、夏耕和秋种中,全场职工展开爱国主义丰产竞赛运动,如屡夺红旗的孙海山康拜因小组利用六号拖拉机康拜因收麦,创造了二十四小时收割小麦79050斤的新纪录。在8450亩土地上,农场每亩平均达到209斤的高额产量。比较河南全省总平均产量高出一倍,比较附近农民亩产量高出百分之四十。农场的丰产成绩,使附近的农民开始看到中国农业的美好远景。他们纷纷组织起来,学习采用农场的农业科学技术。——据李春桂柳培良《国营黄泛区农场创造了小麦的大面积高额产量》,《人民日报》,1952年2月28日(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1951年国营黄泛区农场小麦丰产的原因。(4分)(2)结合所学知识,对当时《人民日报》报道这一新闻的意图加以解读。(9分)19.【公平贸易】(16分)材料一: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1988年),宣布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这些法案赋予总统以动用各种手段来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权力,包括因贸易逆差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原因向其他国家发起报复性贸易制裁。在具体适用层面表现为,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与此同时,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对“公平贸易”政策的青睐逐渐超越党争,在美国高层政客中达成共识。——摘编自朱洁《美国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整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谈谈你对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认识。(8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古皖地区的古国与周、楚、吴、齐、晋、鲁、宋等多个广泛分布的政权存在或渊源、或战争、或联合等各种形式的交往,故成为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选A;材料没有涉及古皖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文明状况的内容,也没有将皖地区的文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作比较,不选B;C项中的“主导”和D项中的“滞缓”在材料中没有支撑性内容。2.答案:B解析:西汉武帝以来,选官和吏治高度重视“经术”,东汉光武帝在此基础上,关注“吏化”,重视“实际政务”,即凸显了对官员治理能力的重视,选B;材料没有提及东汉初年是否存在冗官问题,也没有说明重视“吏化”的实践效果,难以得出“解决了东汉初年的冗官问题”的结论;儒学官方正统的地位的确立在西汉武帝时期,不选C;材料内容和“豪强地主垄断政治”没有关联,不选D。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世奉五斗米道”与“带有信仰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与道教等信仰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影响到社会的许多方面,侧面反映出儒家正统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受到冲击,C项正确;“世家大族示范”对于信仰影响力的扩大影响有限,不是本质原因,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魏晋时期的信仰影响力扩大,没有涉及道教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道教与佛教地位的对比,得不出“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C解析:元朝的统一与疆域。材料未涉及治理,A错误;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主要是行省制度,材料未提及,B错误;材料体现了统一历程以及疆域四至,并相比汉唐更广阔,C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全国的有效统治,D错误。5.答案:B解析:B.依据材料可知,王夫之精辟地阐述了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和物的规律的关系,这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B项正确;A.材料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C.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制度的批判,C项错误;D.依据材料“通过探索象数以穷理”可以看出王夫之并没有完全摒弃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故D项错误。故选:B。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留学归国人员迅速跻身教授,而本土学者却备受压迫,不利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而且“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于近代中国高校,使国内高校更容易依附于西方学术体系,从深层次上威胁着学术独立,D项正确;材料强调“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于近代中国高校,未体现文化事业发展状况,排除A项;新式高校勃兴和留学人员归国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排除B项;“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于近代中国高校,不代表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两者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自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就义后,上海报界就连篇累牍宣传烈士义行,并对清廷进行口诛笔伐”“连当时尚持君主立宪之说的《时报》也视其为大事,居然不避风险作详细报道”可知,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报刊对革命烈士进行大肆宣传,说明的是革命潮流不可阻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上海同其他地区报刊业的对比,无法得出上海成为报业中心的说法,排除A项;当时民权主义并未实现,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预备立宪阴谋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D解析:材料取自王奇生的《高山滚石》,国共并未相约建党,A错误;20年代是“党中有党”(中中国共产党团员加入国民党),B错误;30年代是“国中有国”(中华民国之内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C错误;40年代是“一国两制”(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国民党承认中共边区的合法存在)。D正确。9.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向“海外宣传八路军、新四军英勇事迹”,并邀请“美国记者斯特朗、美军观察组成员”等参与延安当地的活动,有助于外界对中国抗战和中共军队的了解,争取国际社会中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支持中国抗战,B项正确;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1月,与“1940-1941年”不符,排除A项;美国对中共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项;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主要是因为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以及中国的持久抗战,而不只在于中国方面的宣传,排除D项。故选:B。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三线地区工业化程度变化率”及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由此可见,三线地区工业化程度变化率急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局势紧张,战争的威胁,D项正确;1956年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但“经济政策的重置”并不是三线建设的原因,排除B项;三线建设的出发点是应对外部战争的威胁,与社会矛盾无关,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只是将封臣带骑士随国王作战的义务改为纳盾牌钱,没有赋予国王新的征税权,不能反映国王征税权的扩大,A项错误;国王将盾牌钱拿去雇佣别人作战,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封臣带领骑士为国王作战的传统改变,雇佣军的地位上升,这直接加速了骑士阶层的衰落,C项正确;改革只是改变了封建法带来的弊端,不能直接反映军队战斗力状况,D项错误。12.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19世纪后期,随着“委托立法”制度的发展,英国议会的立法权逐步为内阁所控制,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行政机关的权力不断膨胀,故B项正确,A.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材料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13.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无产阶级革命相关知识。A.根据题目材料“而只要英国还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那么即便法国和德国愿意放弃殖民地,也不能保证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意在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故A正确;B.题目材料主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材料并不能够说明工人阶级要建立自己的国家,故B错误;C.题目材料主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材料并不能够说明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故C错误;D.题目材料主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材料并不能够说明西欧国家阶级矛盾呈现不平衡,故D错误。14.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1928年到1937年之间,钢和石油的增长率非常高,而棉织品和砂糖的增长率则相对缓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在斯大林模式之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符合表格信息,故选B项;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之下,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挫伤,其重工业发展速度不会有所增长,排除A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英国也不会例外,其重工业发展速度也不会有所增长,排除C项;在经济大危机之下,法国的工业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也不会出现增长现象,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非洲没有书面语言,因而也不存在历史”“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其余是一团漆黑……而黑暗不是历史的题材”和所学可知,西方学者并不认可非洲的历史,这在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学者对非洲历史的不认可,因此推动了非洲历史观的非殖民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客观呈现了非洲的文明轨迹的说法与材料“非洲没有书面语言,因而也不存在历史”矛盾,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维系英国在非洲殖民统治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1)对抗政治腐败,有利于政治清明;在民众中树立道德信念,利于重建晚明时期的伦理秩序;促进实用儒学在民间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发展。(5分)(2)变化:由“权威统治”治理模式向规则治理模式的转变。(2分)原因:不同村落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传统乡村共同体的解体;乡村组织和个体的自主性增强;法治乡村的建设;乡贤职能的重新定位;乡村秩序维护的价值转化。(5分)解析:(1)王阳明所处时代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作为那个时代的乡贤代表,其力倡的心学尽力在民众中的树立道德信念,以“良知”为旌使百姓自觉形成对伦理的认同,用以对抗政治的腐败和社会道德沦丧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其门人子弟下渗到各地基层群众,最终对重建晚明时期各地的伦理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又扩大儒学中“经世致用”的影响力,促进了儒学脱虚向实,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新旧社会乡村治理模式的不同,由旧社会的“权威统治”治理模式向法治乡村建设中规则治理模式的转变。在分析转变原因时,依据唯物史观对此进行解读,首先,传统乡村的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旧时士绅团体参与制定的传统村规民约,其维护秩序的价值发生嬗变。在现代法理语境下乡贤的作用得到新的阐释,被定位为乡村治理参与者、协作者。再加上乡村组织和个体自主性增强和国家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乡村治理模式的改变。17.答案:示例1论题:先秦至宋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折射出文化教育普及化的趋势。(1分)阐述:先秦时期,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以官学为主,由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教育为维系统治服务,各级贵族和宗室子弟成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春秋战国以来,私学出现并发展,学前教育也得到扩展,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儒家重教传统得到延续,教化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家教理论著作开始出现。唐代,科举制的实施,使得社会尚学风气兴盛。私立蒙学发达;童子科的设置,鼓励幼儿求学,儒家教化深入到学前教育中。宋代理学兴盛。理学家致力于普及理学思想,加强儒学教化,家训、家诫、家范一类家教论著层出不穷。同时,宋政府建立了慈幼机构,实行教养合一的政策,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一些不能享受学前教育的群体。也纳入了学前教育中来,学前教育更为普及。(10分)总之,先秦至宋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华文明进步的体现。(2分)示例2论题:清末的学前教育折射出近代中华文明的进步与沉沦。(1分)阐述: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传教士也深入中国传教,他们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旨在传播西方信仰文化,属于文化侵略,体现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性,折射出近代社会的沉沦,但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中国自办学前教育提供了一个可参照或学习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重,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国人逐步加深了对新式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清末新政时期,出现了国家从法制层面上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规范性文件。该文件学习日本学制。规定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强调家庭教育的主体地位,是对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理念的继承,同时又要求设立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学前教育的理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具有进步性。但该文件又强调“女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不让进学堂,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10分)总之,清末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屈辱、保守中彰显出近代性,为以后学前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2分)解析:如果选择多个时期,根据材料“王宫中设有孺子室”“学前教育主要设置在家族内部的”“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小学。甚至农村的乡、里也不例外;私立的小学、蒙学较多”等,可拟定论题:“先秦至宋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折射出文化教育普及化的趋势”,联系所学知识阐述。如果选择一个时期。如清末。根据材料“它关心的是信仰而不是孩子”“女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儿童最喜好之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等,可拟定论题:“清末的学前教育折射出近代中华文明的进步与沉沦”,联系所学知识阐述。18.答案:(1)农场自然条件优越;实行统一组织;采用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化生产;职工生产积极性高。(4分)(2)1952年,我国处在过渡时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是当时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人民日报》对1951年国营黄泛区农场促进小麦丰产的一系列措施、农场取得的成就及其带动效应的详细报道,意在展示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后高度的工作热情、在农业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增强人民对新生政权的认同;同时通过宣传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作铺垫。(9分)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经济建设。(1)从材料关键词“气候、土壤、麦收指挥部、麦收计划、职工、爱国主义丰产竞赛运动”得出答案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成立农场机构,制定统一的计划;职工的建设热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竞赛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回答,新中国成立,国家政权的巩固。(2)从材料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进行分析。这一新闻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国家经济建设的成果,反映了人民建设国家经济的热情,但是从材料的数据有点急于求成,不合实际。报道体现了国家建设的信心及对未来充满希望,也表现出了缺少经验,急于求成。总之是国家为了调动人民建设的积极性。19.答案:(1)评析:英国“自由贸易派”观点是在工业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停车场设备施工合同
- 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结转分录
- 《薄壁不锈钢管》课件
- 2025年鄂尔多斯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
- 2025年邵阳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
- 2025年铜陵货运上岗证考试多少道题
- 2025年连云港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
- 《EYEQ项目说明完整》课件
-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 建筑工程维修合同
- 贵州医药市场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
- HGT 4095-2023 化工用在线气相色谱仪 (正式版)
- 直流输电的基本原理课件
- 2024年口腔科医师工作总结个人述职报告(四篇合集)
- 志愿服务证明(多模板)
- 煤炭加工工艺的智能化控制与自动化技术
- 动力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 30题调度员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 《能源概论》课件
- 计划运营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