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小说的殖民书写研究分析 文学专业_第1页
凡尔纳小说的殖民书写研究分析 文学专业_第2页
凡尔纳小说的殖民书写研究分析 文学专业_第3页
凡尔纳小说的殖民书写研究分析 文学专业_第4页
凡尔纳小说的殖民书写研究分析 文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前言 3第一章:凡尔纳与欧洲科幻文学 4第一节:凡尔纳生平与创作背景 5第二节:十九世纪欧洲科幻文学 7第二章:凡尔纳笔下的殖民地图 9第一节:南半球大陆白人世界以外的遥远土地 10第二节:东南亚凡尔纳的东方情结 12第三节:南太平洋岛屿殖民计划 14第三章:凡尔纳小说的殖民叙事 15第一节:未知世界的探索发现 16第二节:“野蛮人”的拯救改造 18第三节:乌托邦的统治开发 21第四章:凡尔纳的殖民观 23第一节:表面指向与实际书写之矛盾 24第二节:自由平等观念与阶级种族观念之矛盾 25第三节:生态主义与人类中心之矛盾 26结论 28参考文献 29文献综述 30参考资料 32致谢 44摘要出生在十九世纪欧洲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其科幻探险小说不仅具有丰富科学性,更有着深厚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许多作品包含对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殖民地的书写,不仅是观察凡尔纳本人政治理念的直接素材,亦是研究十九世纪殖民的极好材料。凡尔纳的小说常以环球旅行为叙事模式,他笔下涉及到的被殖民地囊括亚洲、非洲、澳洲、拉丁美洲诸多地点,叙事方式则包括拓荒远洋之旅、对土著的改造教化、殖民地乌托邦的开发等等,描写详实,角度多样。他既能够针对殖民帝国的种种暴行展开猛烈批判,却又受着时代观念和历史进程的束缚,表现出潜意识的欧洲中心和人种优越,使他的殖民观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矛盾特点。关键词:凡尔纳;殖民书写;殖民观

ABSTRACTNovelsbyJulesVerne,aFrenchwriterborninEuropeinthe19thcentury,notonlyhasrichscientificmeritsbutalsohasprofoundpracticalsignificanceandculturalvalue.Manyofhisworks,whichincludewritingofcolonists,thecolonizedandcolonies,arenotonlythedirectsourceforobservationsofVerne'sownpoliticalideas,butalsoexcellentmaterialforthestudyofcolonialisminthenineteenthcentury.Verne'snovelsoftenuseglobaltravelasanarrativemode,coloniesthathisworksinvolvehadcoveredmanyplacesinAsia,Africa,Australia,andLatinAmerica.Hisnarrationusuallyincludespioneeringoceanjourneys,transformationofindigenouspeoples,anddevelopmentofcolonialutopias,etc.,withdetaileddescriptionsanddiverseperspectives.Hedaredtocriticizefiercelyontheatrocitiesofthecolonialempire,butwasboundbytheconceptofthetimesandthehistoricalprocess.ItshowshissubconsciousEuro-centrismandthesuperiorityofhisrace,whichmadehissenseofcolonialismtobecomplicatedandcontradictory.Keywords:JulesVerne,Colonialwriting,Colonialism

前言作为世界科幻小说史上绝不可忽视的一位巨匠,儒勒·凡尔纳在当今被赋予“科幻小说之父”的称号,长久以来都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盛名。他的作品因兼具极高的文学性与科普性,被译介至世界各个国家,使凡尔纳成为世界被翻译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UNESCO,Statistics:'Top50'Author[UNESCO,Statistics:'Top50'Author[EB/OL],IndexTranslationum(UNESCOCultureSector),/xtrans/bsstatexp.aspx?crit1L=5&nTyp=min&topN=50,2013

第一章:凡尔纳与欧洲科幻文学儒勒·凡尔纳一生著作无数,其科幻小说成为无数作家、探险家以及科学家的人生启蒙,被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开创人之一。在法国及欧洲,凡尔纳被认为是对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流派有着巨大影响的重要文学家;而在其他地区,儿童文学作家的头衔始终掩盖着其作品更深层次的学术价值,将其作为严肃文学进行研究的热潮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出生在科技大爆发时代的欧洲、并且以“描绘地球(depicttheearth)”Sherard,RobertH.,JulesVerneatHome,McClure'sMagazine,Jan.1894为目标的凡尔纳,他的作品如同一张十九世纪地球的全景地图,这张诞生于非凡幻想的地图一方面神奇地勾画了、甚至预见了自然地理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一方面也因此带上了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特征,尤其是他作品中大量的殖民地描绘、被殖民者角色的塑造,以及对暴力殖民的辛辣批判等等,无不透露出小说在探险之旅的外壳下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思想。这不仅与凡尔纳的阶级出身、成长环境紧密相关,更受着当时欧洲的时代特征和法国文学大环境的深刻影响。Sherard,RobertH.,JulesVerneatHome,McClure'sMagazine,Jan.1894第一节:凡尔纳生平与创作背景儒勒·凡尔纳1828年出生于法国南特港一个律师家庭中,富足的生活条件给予了他快乐的童年时代,也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文学创作中的资产阶级立场与视角。城外的海洋与船坞则在他的头脑中注入了出海旅行的幻想,在一些传记中曾记载了11岁的凡尔纳为给表姐寻找珊瑚而打算秘密出海的故事。尽管这一故事的真实性仍有争议,但极有可能存在与之类似的相关事实,故事里的表姐卡洛琳也的确是凡尔纳少时的爱慕对象,她的成婚与凡尔纳后来的恋人——埃尔米妮的成婚均给凡尔纳造成了深深的创伤,这种创伤在他的诗歌、小说作品中都留有痕迹。不可否认的是,凡尔纳日后作品中那些壮阔传奇正是孕育于他幼时所居的海港城市。大学时期,凡尔纳开始出入各种文学沙龙,并以此为契机见到了维克多·雨果,成为了大仲马与小仲马的熟客,还一度与大仲马合作创作戏剧。这几位作家对他文学风格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凡尔纳曾坦言自己“深受维克多·雨果的影响”,“可以背诵整本《巴黎圣母院》”;“欠了最深厚的感激之情的朋友是小仲马”Sherard,RobertH.,JulesVerneatHome,McClure'sMagazine,January1894。我们可以猜测,凡尔纳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现实主义尝试与人道主义立场正是来自于这段经历的熏陶。Sherard,RobertH.,JulesVerneatHome,McClure'sMagazine,January18941862年凡尔纳结识出版商赫泽尔,并在一年后成功发表《气球上的五星期》。从这以后,凡尔纳进入了高产创作时期,每年出版两部多作品,《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海底两万里》等经典作品均诞生于这几年。尽管凡尔纳早年受父亲影响信仰天主教,但在后来的时间里他逐渐与父亲在宗教态度上产生距离,他“只记住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原理,而尤其是只记住他自己的道德准则。”(法)让·儒勒·凡尔纳:《凡尔纳传》,刘板盛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第9页天主教的神话随着十九世纪生物理论的蓬勃发展摇摇欲坠,而未完全成熟的科学遗留下的未解之谜又困扰着发现者们,这种矛盾引导凡尔纳转向了自然神论。这种转变在作品中表现为基督的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冥冥中的天意和命运,这也就不难解释凡尔纳式科幻对技术和机器的格外钟爱以及探索未知、开拓荒土的资产阶级式抱负了。凡尔纳曾这样将自己与威尔斯作比较:“作为一个纯幻想的作家,我认为他应受到高度赞扬,但我们的创作方法完全不同……我必定要把我的所谓发明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必定让它们的结构安排和使用的材料不完全脱离时代的工程技术和知识领域。”(英)彼得·科斯特洛:《凡尔纳传》,徐中元.王健.叶国泉译,漓江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第236(法)让·儒勒·凡尔纳:《凡尔纳传》,刘板盛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第9页(英)彼得·科斯特洛:《凡尔纳传》,徐中元.王健.叶国泉译,漓江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第236页第二节:十九世纪欧洲科幻文学十九世纪,人类在科学领域迈开的一大步也将科幻文学推进至一个全新的阶段。地质学家莱伊尔《地质学原理》于1830至1834年出版,该书在打破《圣经》中地球年龄小于六千年的概念的同时,直接影响了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自此人类对生命的认知迎来巨大的颠覆,真主和上帝第一次被如此强有力地拽下神坛。因此,十九世纪的科幻文学很大一部分怀有对未来的乐观主义倾向,形成了一股探索未知、畅想未来以及超越自然的思想热潮,作品的幻想内容包括且不止于环球旅行和宇宙冒险、对未来机器和技术的预想、公社乌托邦的建立等等。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有亚当·西波恩《西姆佐尼亚:发现之旅》描绘了北极深处的一块未知之地;托马斯·厄斯金《阿曼达》为地球虚拟出了一颗双子星;50年代罗伯特·兰多《阿里图萨泉》与《地心游记》类似地,讲述了沿地下河进入地心的奇妙旅程;与《从地球到月球》中用大炮发射太空舱类似的构想,可以在阿希尔·埃罗1865年作品《金星之旅》中找到;探讨殖民与乌托邦问题的作品,则有詹姆斯·戴维斯·艾利斯《Pyrna,一个公社,或者在冰川之下》、安东尼·特罗洛普《定期退休》等。事实上,这些科幻母题都不是十九世纪全新的创造,而是对十八世纪作品的一种沿革。十九世纪后期的作品在之前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加进步和大胆的科技设想,类似《弗兰肯斯坦》中对造人过程含糊其辞的现象很少再有;神秘主义和有神论依然普遍地存在,但人们开始为超自然现象寻找科学根基。乌托邦题材早在法国大革命时就已经被作为挑战意识形态教条的载体在地下文学中流行起来,这一形式也在十九世纪得到了延续,并被赋予了更加明确的环境设定和更加鲜明的政治讽喻意义。这些特征都可以在凡尔纳作品中得到对应。除自然科学外,我们也必须将世界格局与政治思潮纳入讨论,凡尔纳成长与写作的时期正好跨过了欧洲向现代帝国主义过渡的分水岭。1815至1870年间,西班牙、葡萄牙、法国陆续失去了几块重要殖民地,英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在加勒比地区、美洲大陆(尽管北美殖民地赢得了独立,加拿大仍是属于英国殖民范围)、非洲等地均掌握着大量土地的控制权,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英国成为了凡尔纳在谈及殖民问题时最常见的攻击对象。从法国大革命传遍欧洲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发酵,同时殖民压迫在那时已经与奴隶制度和贸易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反殖民思潮在理论界取得了主导地位,这深深影响了凡尔纳的创作倾向。1870年之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对外殖民成为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再度得到重视,战争中被挫伤的民族自尊也成为帝国主义政策的一大推手;其他欧洲国家也在殖民经济理论的推动下燃起殖民野心,帝国主义活动席卷全球。种族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支撑殖民理念的有力武器,除了政治家们宣扬“统治的权力在严格意义上而言是纯种白人的特征”(荷)H.L.韦瑟琳:《欧洲殖民帝国》,夏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116页、“一切都是种族,没有其他真理”同上,第(荷)H.L.韦瑟琳:《欧洲殖民帝国》,夏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116页同上,第117页

第二章:凡尔纳笔下的殖民地图在凡尔纳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里,涉及殖民书写较多的除了三部曲以外,还有《十五岁的小船长》、《八十天环游地球》、《气球上的五星期》这几部篇幅较短的小说。这些小说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详细描写了澳洲大陆与新西兰岛风貌,《十五岁的小船长》聚焦非洲贩奴,《气球上的五星期》多写非洲土著与白人主人公之间的摩擦冲突,《八十天环游地球》则对印度中国两地有所描绘。《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是两部较为特殊的作品,前者虽然以海洋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仅有少数章节提及陆地上的土著人,却塑造出了凡尔纳笔下最具传奇色彩的角色——以反抗殖民统治、追求极端自由为目标的斗士尼莫船长;后者虽未直接描写现有殖民地,却讲述了一群来自文明世界的美国人在荒岛开垦建设的全过程,甚至在岛屿毁灭后给予了他们转移这个乌托邦、继续殖民事业的机会。本章节就将以这些作品为主,梳理凡尔纳幻想世界所勾勒出的殖民地版图,直观地观察凡尔纳对殖民地的描写方式。第一节:南半球大陆:白人世界以外的遥远土地上文已经提到,十九世纪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在欧洲催生出了前所未有的种族优越感,与之而来的是白人们对欧美洲以外的世界的猎奇心理。在他们自居文明顶端的视角下,非洲、澳洲、南半球海岛这些曾经因为航海条件限制而未被涉足深处的遥远大陆,尤其成为了充满神秘谜团的珍奇之地,而凡尔纳的探险小说几乎就是当时白人各种臆想的具象化。非洲是一块在殖民进程中比较特殊的土地,在1870年以前这里没有一个国家被欧洲国家占领,而随着资源丰厚的亚洲和美洲殖民地已经无法满足接连崛起的欧洲大国的需求,非洲注定已无法逃脱帝国主义的铁蹄。瓜分非洲的过程仅用时二十年,在1914年只剩下两个非洲国家还保持独立。出版于1862年、为凡尔纳的文学之路打响第一枪的畅销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以及出版于1878年的《十五岁的小船长》,恰恰表现了六、七十年代欧洲人对非洲燃起的浓厚兴趣。在《气球上的五星期》里,土著人将乘坐“维多利亚号”飞行的主角三人视为天外来物是书中最常见的桥段。他们或是因极度惊恐表现出攻击性:“那些未开化的土著居民聚集在他们连为一片的茅屋四周,徒劳地用他们的诅咒追赶着三位旅行家,直到‘维多利亚号’在他们视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法)凡尔纳:《气球上的五星期》,曹剑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9页,或是因闭塞落后表现出夸张的崇拜:“原来‘维多利亚’被他们当成了月亮神,而如今这位可敬的女神带着他的三个儿子亲临此地——在这块得到太阳神格外恩典的地方,这种荣耀将永远不会被忘记。”同上,第104页(法)凡尔纳:《气球上的五星期》,曹剑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9页同上,第104页同上,第156页类似的描写也出现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对新西兰土著的描绘中,详尽书写土著人吃人的风俗成为表现他们冥顽愚昧的最有震慑力的手段。他写道:“转眼间,6具还散发着腥臭味的尸体,就被他们一窝蜂地大卸八块,切成一块块的碎肉了……他们在腥风血雨下摸爬滚打,如同发威的虎豹在同它们的猎物搏斗……要不是由于分食人肉引发的大骚乱和从那些吃惯了人肉的喉咙发出的叫嚷声,俘虏们也许还能听到吃人怪兽嚼骨头时发出的喀嚓声。”(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下(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下]》,王仁才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216页相比起“吃人海岸”新西兰,凡尔纳对澳洲的描写则相对温和,他将澳洲土著的贫穷困苦作为了描写重心。这些被主人公一行称作“猴子的近亲”的澳洲土著“住在斜坡式的棚屋里”,“穷困潦倒,过着非人的生活”同上,第49页,妇女们“只是奴隶”,“从早到晚,忙忙碌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吃的是主子吃剩下的东西”同上,第49页同上,第50页与这两部直接描写土著风俗有所不同的是《十五岁的小船长》。虽然书中仍有不少对非洲土著猎奇夸张的描述,但它对黑奴贩辛辣猛烈的抨击使它成为体现凡尔纳反暴力殖民的有力材料。凡尔纳直截了当地指出,“这种令人憎恶的交易长期以来为欧洲那些拥有大量海外殖民地的国家带来了巨额利润”(法)凡尔纳:《十五岁的小船长》,海狸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201页(法)凡尔纳:《十五岁的小船长》,海狸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201页第二节:东南亚:凡尔纳的东方情结中国国内对凡尔纳的研究普遍认为,凡尔纳对亚洲有一种独特的东方情结。他相当多的作品中有来自中国的角色或途经中国,这或许与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中国哲学热潮有关。《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是一部完整地设定在中国清朝的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囊括广州、上海、南京、西安、天津、北京等多个大都市,凡尔纳依据他尽可能收集到的资料在十八万字的篇幅中细致描写了晚清天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各面,他不仅对晚清时期英法联军战争、剪辫运动、太平天国等系列事件略知一二,也对妇女裹足、寡妇守贞、丧葬仪式等民风民俗有所了解,更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自己的认识:“在中国,铁锹生锈,刀剑亮;监狱挤满,粮仓空;面包师闹饥荒,医生酒肉穿肠。”(法)凡尔纳:《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王仁才.(法)鲍卓贤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21页他写中国菜,有“人参炒鸡丁、红焖鲟鱼鳃、甜腱、淡水蝌蚪、炸螃蟹、麻雀沙囊、大葱羊眼、牛奶煨萝卜、春笋糖酱和甜沙拉”同上,第6页;写上海码头一景,“有各种层次的商人,许多卖柑橘、落花生、柚子的小贩;有来自各个国家的水手、挑水工、算命先生、佛教大师、穿着中国服装的天主教牧师、地方兵‘地保’或叫做地方警察”(法)凡尔纳:《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王仁才.(法)鲍卓贤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21页同上,第6页同上,第24页同上,第42页《八十天环游地球》里对印度的书写也值得我们注意。书中写了一场婆罗门教教徒的游行,正是在这场游行中主角一行人救下了后来成为福格夫人的爱欧达夫人。这位娴静端庄的爱欧达夫人就是凡尔纳印度情结的化身,他这样描写这个异族美人:“这是一个年轻的女子,皮肤如同欧洲人一样白皙,她的头上、脖子上、肩膀上、耳朵上、胳膊上、手指和脚趾上都戴满了项链、手镯、耳环和戒指之类的首饰。她身穿绣金的紧身胸衣,外面罩着一件透明的纱丽,身材窈窕,体态优美。”(法)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海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74页她不仅有着能够满足男性对异国一切幻想的美妙外貌(虽然肤色却必须像欧洲人那样白),还与凡尔纳笔下的其他许多完美女性一般,安静顺从、充满母性,时常“对一切一无所知”,在重要探险经历中没有话语权。结合凡尔纳对印度蛮荒地区民风的描述:“……如果她不殉夫又能怎样?……她会被剃光头发,每天只能吃到一点点饭,而且还会被家人赶出去,被人视为下贱的女人,最后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一样死在某个角落。……那些不幸的女人才不得不心甘情愿选择被活活烧死,这根本不是出于爱情或宗教信仰。”同上,第75(法)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海狸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74页同上,第75页第三节:南太平洋:岛屿殖民计划《神秘岛》是这批作品中较为特殊的一部,书中的岛屿并不真实存在,而是一个凡尔纳用以展现他理想的殖民方式的虚拟场所。从美国南北战争逃出的五个北方人乘热气球流落到南太平洋中的荒岛上,他们为纪念伟人和怀念祖国为岛屿取名“林肯岛”。这个岛与《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荒岛大有区别,它除了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以外与“荒”的概念完全相反——岛上有着丰富的山珍野味,提供了充足的肉食来源;有淡水湖和流向海洋的溪流,解决了极其重要的水源问题;偶然发现的一粒小麦为殖民者们带来成百上千倍的收益,从此主食不用再发愁;花岗岩洞穴的开辟成为安全舒适的住所;在其他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残暴土人也不存在于这个岛上,虽然有野兽和猴群,但主人公们总能凭借进化过的头脑将其战胜,甚至从中得到好处;岛上甚至有着丰富的铁矿供他们冶炼钢铁、提取硫酸,并在此基础上制造炸药、玻璃、陶器、推车乃至电报机等高级工具。随着故事的推进,殖民者们不仅将小岛建设成了自给自足、繁荣富庶的乌托邦,还完成了拯救前作中被放逐的水手艾尔顿、驯化野生猩猩杰普的壮举。如果说之前的作品显示的是凡尔纳探索自然、传播文明的热忱,《神秘岛》则真正表现了他超越自然、缔造文明的野心。尽管他让海底火山喷发将这个桃花源般的孤岛毁于一旦,却又让逃生者们拿着尼莫船长的财富重新购置了土地再创辉煌,并“和过去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法)凡尔纳:《神秘岛[下](法)凡尔纳:《神秘岛[下]》,文思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294页

第三章:凡尔纳小说的殖民叙事凡尔纳所有直接或间接涉及殖民描写的作品往往有规律模式可循,同一种书写或重复的主题会在几部作品出现。除去最显而易见的地理发现套路,上文已略有提及的文化输出、乌托邦主题也都是凡尔纳所偏爱的殖民叙事模式。本章即从未知世界的探索发现、“野蛮人”的救赎教化、乌托邦的统治开发这三个方面,结合《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这两部经典长篇和其他一些中篇小说,解读凡尔纳作品的殖民叙事特点。第一节:未知世界的探索发现欧洲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进入现代帝国主义阶段,而在这之前的七十年,正是地理大发现之后、新生的经济体系催生出资本主义的一个积蓄期。地图上新增的航路和大块陆地使欧洲政府看到了解决种种贸易难题的途径,而对于民众来说则让他们憧憬起未知土地上的奇珍异宝。这种倾向接着又引起欧洲人自发远航和向外移民的热情,包括淘金挖矿、获取香料和茶等稀有货物、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等都成为了移动到殖民地的诱人动机,印度支那地区红河、湄公河,非洲尼罗河、刚果河等地区都一度成为欧洲人探险的热门地点。与物质欲望一同膨胀起来的就是科学界和文化界对异国社会的兴趣——在启蒙运动影响下成立起的各种艺术、科学、地理社团,此时不约而同地将视野聚集至亚非拉大陆,收藏东方的物品或分享与“非洲野人”打交道的经历都是使人得意的事。这两种倾向都在凡尔纳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凡尔纳一腔热忱地表达了他对地理发现的憧憬:“试想,一个航海家在海图上一点一点地把他的新发现标上去,天下有比这更愉快的事吗?看着陆地一片片出现在眼前,小岛、海岬从波涛中一个一个涌现出来。……历次发现的陆地渐渐补充进去,线与线连接起来,虚线变成了实线……最后,形成了一片新大陆,有湖、有河、有江、有山、有谷、有平原、有村落、有城镇、还有都市,瑰丽壮观,展开在地球上面,多美啊!朋友们,新大陆的发现者真了不起!”(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上]》,王仁才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70页这段话出自《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的地理学家巴加内尔,这个角色博学多识、理智乐观,他的言论常常成为凡尔纳本人思想的载体。他称赞皮萨罗兄弟为“勇敢的冒险家”,赞扬他们“创建了许多城市”,他们的发现“和麦哲伦的发现正好联系起来,地图上就有了美洲海岸线,当时的学者深感满意”同上,第69页。这种对曾经的探险家的崇拜出现在凡尔纳的很多作品里,他对探险家夸张的大量列举常有出现。而这些探险家在现在看来未必都是功大于过的英雄,同上,第69页就像巴加内尔为“新大陆、新世界,一切都被发现了,都被探测过了”(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上]》,王仁才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70页而神伤,凡尔纳对世界上剩余的未知之地充满探索欲,这种欲望可以在人物对话中轻松发现,也更加明显地体现在他作品的主题上——讲述探寻尼罗河源头的《气球上的五星期》是传统探险类的代表,更接近现代科幻的作品则有(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上]》,王仁才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70页第二节:“野蛮人”的拯救改造细数凡尔纳作品里正面的白人角色,贵族阶级或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掌握某种高级工具或先进技术的探险家或航海家、端庄仁慈的夫人小姐、健康而充满胆识的英雄少年都是常见的设定。这使不同作品的不同人物在形象上呈现出相似和单一,而这实际上无意识地暴露出了凡尔纳本人在殖民书写中的视角——这些白人在性格、出身、经历上的共性,正是他自己所持有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的标志。我把他对生活在亚非拉地区的有色人种的态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育儿童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里,凡尔纳描写了这样一段趣事:主角一行偶遇土著男孩托林勒,这个孩子曾被送到由英国人开办的“墨尔本师范学校”读书。他们通过谈话却发现,孩子受到的教育荒谬到了滑稽的地步——他以为整个欧洲、大洋洲都在不列颠保护之下,西班牙、俄罗斯、奥地利、法兰西这些国家都是省份,几乎全世界都为英国所有。这一段里,凡尔纳再次借由写巴加内尔的反应极尽对英国殖民手段的嘲讽:“他开始认定了这种英国狂的地理学了”(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下]》,王仁才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27页、“‘师范学校的老师教得太棒了!……有这样巧妙的教育,那些土著人肯定驯服了!……月球也属于英国人吗?’”(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下]》,王仁才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27页同上,第28页同上,第28页施舍穷人同样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中对澳洲土著的描写,在第十六章中凡尔纳写了一个由英国移民圈定的“黑人区”,土著被迫居住在这里,“凡是白种人均可以走进这些被划定的区域来,而黑人则不准从这些地域里走出去。”(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下]》,王仁才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47页第二章中已经提过,这里的描写以突出土著人生活环境的破落、物质上的匮乏为主,尤其描写土著人乞食的文字令人胆战心惊:“那些饿瘪了肚子的可怜虫看着车上的食品,睁大贪馋的眼睛,咧着龇牙,让人胆战心寒。……他们又是叫又是喊,像笼子里的野兽见到人来给它喂食时一样,咆哮不停。”(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下]》,王仁才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47页同上,第51页同上,第51页同上,第50页教化“野人”凡尔纳在多部作品里对传教士这一人群做出了极高评价,这实际上显示了他对传播西学、教化土著人的支持。19世纪时期的殖民教育除了教会学校,最重要的就是传教团的各种活动,来自欧洲的天主教、新教传教士广泛积极地活跃在各个殖民地大陆。上文提到的土著孩子托林勒就把成为传教士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希望教育自己的同胞,将他们从穷困和愚昧中拯救出来,而主角一行听闻此话也“对这年幼的虔诚教徒赞赏不已”,“对他增添了一份理解和尊重”同上,第24页。这又一次印证了凡尔纳要指责的对象是傲慢的英国教育而不是西式教育本身,他的确将类似传教行为的文化输入视作帮助土著“进化”的途径。更加直接正面的书写出现在《气球上的五星期》中,书里塑造了一位仁慈无私却命运悲惨的年轻法国传教士。他在非洲一路传教落入残忍的土著部落之手,被主人公们救上气球后没能康复,不幸死去。凡尔纳不仅对他的生平遭遇做了动情的描述,更是将传教士死去的画面描写得无比崇高:“他的脸上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渐渐离开了这个没有带给他欢乐的尘世。在这个沐浴着温柔月光的夜晚,他的灵魂犹如圣母升天的时候一样升入了高空,向着天国飞去。他仿佛已经获得了新生。”同上,第24页(法)凡尔纳:《气球上的五星期》,曹剑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74页在凡尔纳所构想的伟大冒险中,他笔下那些仁慈宽厚、近乎完人的欧洲贵族和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无非旁观者、救世主、传道者这几种身份,而不论哪一种,其背后所隐含的那种居高临下的视野都是显而易见的。第三节:乌托邦的统治开发在凡尔纳的小说里,人物远洋航行寻找世外桃源、在荒野或海岛建立人类文明的叙事模式也出现在了数部作品里。在这种叙事下,包括建立殖民地的土壤、殖民者以怎样的方式获取土地统治权、殖民地的开发过程等方方面面均可由凡尔纳任意操作,他有广阔的空间和极高的自由来模拟出自己理想的社会样貌和政治体制。除了最具代表性的《神秘岛》的荒岛殖民,写于1878年的《蓓根的五亿法郎》也是凡尔纳的一本知名乌托邦小说,在这部作品里他更是设置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工业城市作为田园式乌托邦的对照。书里对立的两人——法国人沙拉塞恩医生和德国人苏尔策教授分得了蓓根夫人的五亿法郎遗产,他们怀着雄心壮志分别在美国建立起了一座城市。沙拉塞恩医生的法兰西城“幽雅地伸展在喀斯喀徳山麓下……呈现出一幅悦目的令人精神焕发的景象”(法)凡尔纳:《蓓根的五亿法郎》,联星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10月第1版,第129页,依山傍海,鸟语花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田园牧歌式乌托邦。这个城市建立时就以“具备一切精神方面和生理方面的卫生条件,来发展人类各种天赋和培养强壮勇敢的年轻一代”同上,第46页为目标,而最终也的确做到了这点:“当一个旅客乍到法兰西城的时候,一定会对人们健康的气色和洋溢在街头的一片蓬勃的朝气加以注意”(法)凡尔纳:《蓓根的五亿法郎》,联星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10月第1版,第129页同上,第46页同上,第129页同上,第47页事实上除了这两部作品可以使我们明显地注意到凡尔纳对乌托邦的向往外,格兰特船长当年远航的目的也是为了“找出一片可供苏格兰人进行大规模移民的陆地”(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上](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上]》,王仁才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30页

第四章:凡尔纳的殖民观总体而言,凡尔纳对殖民暴行敢于提出直接有力的批判,也对推进民族解放的人权活动多有支持,这是可以从他作品中直观感受到的,他本人的一些生平事迹和政治倾向亦可作为佐证。传记记载他虽然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政治集会,但他受个人经历和时代思潮影响站在自由主义一边,欣赏无政府主义理论;他长期保持着对美国奴隶战争的高度关注,甚至在北方军胜利后邀亲友举行了庆祝仪式。然而他的反殖民是一种受阶级身份和历史进程所局限的反殖民,有学者认为他的殖民批判属于“‘怒’殖民者‘不争’”张岳庭:《殖民:自由的锁链》,《时代文学》,2015年9月下半期,比起对殖民事业的全面否定,更偏向对殖民弊端的纠正。这种局限不易在他直接表明意识形态的文字中发现,但的确隐藏在种种情节设置和事物描写的背后,我上文中已经多有分析。因此在当今视角下看来,凡尔纳的殖民观始终是一个矛盾体,是糅合了几种对立倾向、徘徊于几种对立立场的不彻底反殖民。张岳庭:《殖民:自由的锁链》,《时代文学》,2015年9月下半期第一节:表面指向与实际书写之矛盾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凡尔纳能够清醒认识到欧洲对外扩张和殖民行动伴随着对异族的迫害、屠杀与奴役,也明白欧洲首先的侵略是造成土著的残忍和排外的原因之一,譬如他在《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中提出“法国的干预、英国的大炮及其他国家的虎视眈眈所造成的影响不亚于天朝大国封闭的城墙”(法)凡尔纳:《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王仁才.(法)鲍卓贤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6页,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亦谴责了英国人侵占毛利人土地、烧毁毛利人村庄的恶行,并将其作为解释毛利酋长意欲虐杀主人公的原因之一。然而这种谴责却往往止于一笔带过的交代或浮于表面的说明,凡尔纳更多的笔墨总是集中在展现亚非拉民族的落后蒙昧上,他笔下的被殖民者不是单纯的受害者,甚至常会是威胁善良仁厚的白人的加害者。他看似为毛利人的残忍做了解释和开脱,却在接下来花数个章节描写“啃骨魔”是多么暴虐成性,部落的“神禁”风俗又是多么迷信愚蠢。同样地,《十五岁的小船长》里他批判白人贩奴者,却用了更甚的力度描绘黑人内部的同类相残,写作为奴隶打手的黑人强盗是如何反过来强迫奴隶贩子屈从于自己、写卡佐徳的昏庸国王作风怎样淫靡、怎样残忍地要饮白人的血。更讽刺的是,小说中常有一些欧洲驻守殖民地的军官、总督作为主人公们的救星出现,他们向奔波的主人公们施以援手,凭借他们贵族阶级的风度、礼仪、理性与前后章节出现的可怜土著形成对比,宛然鹤立鸡群的“(法)凡尔纳:《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王仁才.(法)鲍卓贤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6页第二节:自由平等观念与阶级种族意识之矛盾在凡尔纳的作品里,他不仅对废除黑奴制度态度坚决,亦对一些落后地区的住民不乏充满人性美的描写,似乎是在传达这样一种精神——不论多么贫穷可怜的国家,多么愚昧封建的民族,他们与白人一样是鲜活的生命,一样需要被尊重和保护。只要经过适当的教育和一定时间的开化,他们能够成为与白人一样的“文明人“。这种观念乍看将自由平等的启蒙精神贯彻进了作品,事实上是一种相当伪善的平等——一方面,人道主义使他反对黑奴制对黑人生命权的践踏,而阶级视野却让他意识不到社会等级差异对中下层群体个体自由的剥夺。凡尔纳十分热衷于描写充满资产阶级温情的主仆关系,喜爱塑造对雇主忠心不二的仆人形象。《气球上的五星期》中的乔、《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万事通、《神秘岛》中的纳布、《海底两万里》中的康塞尔这些仆人角色无不例外地对主人忠心耿耿,轻则甘愿为主无私奉献自我,重则将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完全寄托于主。他们毫无理由地就对雇主们盲目信任,而他们身上的好动、马虎、天真这些个性和特点则更加衬托着贵族雇主身上的仁慈慷慨和冷静博学。凡尔纳这种不明确划分等级却也不强调雇佣关系的暧昧书写,正体现了十八世纪主仆等级制在十九世纪的残余,这证明凡尔纳对被殖民者和奴隶的袒护的确更多地出于人道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对人权平等的呼吁。另一方面,十九世纪的欧洲享受着地理发现与科技革命带来的优厚成果,社会上弥漫着不可抗拒的种族优越感,这使凡尔纳潜意识里边缘化被殖民地的异族。他能够塑造出塔卡夫这样道德观接近文明人且具有一定理性的智利土著、塑造出托林勒这样掌握一定自然地理知识的非洲儿童、塑造出爱欧达夫人这样温驯美丽又知书达理的印度妇女来佐证他的“平等观”,却又毫不掩饰地频繁描写土著人的面相怪异、异族妇女的肥胖丑陋,或将土著人与猿猴等动物做类比。在《气球上的五星期》中,对于土著部落间相食的场景,弗格森博士说出了这样的话:“世界上那些伟大的统帅们,如果能像我们这样居高临下看到他们取得胜利的场面,或许他们最终会憎恶流血和战利品。”这似乎是凡尔纳借由部落械斗讽刺西方战争的反战话语,但该表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种优越也不言而喻,正如贯穿这整部小说的、荒诞的热气球上帝视角一样洋洋得意。第三节:生态主义与人类中心之矛盾凡尔纳曾在个人信件里谈及他那被工厂包围的南特旧居:“从前一度充满花果香味的空气,现在已被乌黑的浓烟所污染。但个人又有什么办法呢?似乎现代文明非要采取这种令人不堪入目的外观不可。”(英)彼得·科斯特洛:《凡尔纳传》,徐中元.王健.叶国泉译,漓江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第207页真挚的笔调反映出了凡尔纳晚年对工业文明的厌倦,而这种环境意识其实在他的作品里一直有所体现。在他的探险类小说中,他一直对未开发地区的自然环境极具兴趣,他很早就提出了人类的现代化开发不应破坏自然本身的风貌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尤其是殖民扩张活动不应伴随着滥砍滥伐的粗暴开荒手段。我们常可以在他的作品里看出尚未成体系的生态主义观念(英)彼得·科斯特洛:《凡尔纳传》,徐中元.王健.叶国泉译,漓江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第207页然而这种生态主义同样受着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