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下近代旗袍的源起与流变分析研究 服装设计专业_第1页
多元融合下近代旗袍的源起与流变分析研究 服装设计专业_第2页
多元融合下近代旗袍的源起与流变分析研究 服装设计专业_第3页
多元融合下近代旗袍的源起与流变分析研究 服装设计专业_第4页
多元融合下近代旗袍的源起与流变分析研究 服装设计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5"\h\z\u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1)前言 (3)第1章旗袍的名与实 (6)第1.1节旗袍之名 (6)1.1.1旗袍在现代词典中的定义 (6)1.1.2旗袍词源之议 (7)1.1.3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 (8)1.1.4旗袍的始发群体 (9)第1.2节旗袍式样的源起 (10)1.2.1旗袍与“旗女之袍” (11)1.2.2旗袍与长衫、长袍 (13)第1.3节时人的旗袍观 (15)第2章社会环境与旗袍的演变 (17)第2.1节1910-1926年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旗袍初兴 (17)2.1.1旗袍雏形 (20)2.1.2旗衫(单旗袍) (22)2.1.3旗袍马甲(背心) (23)第2.2节1927-1928年代西风东渐下的新式旗袍 (26)2.2.1装饰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旗袍 (26)2.2.2“危险”的窄瘦旗袍 (28)2.2.3天乳运动与西式内衣 (29)第2.3节1929-1930年代国货运动与长短旗袍 (33)2.3.1国货运动与旗袍礼服 (34)2.3.2上海国货运动周与旗袍展示会的发端 (35)第2.4节1931-1937年中西交融的开叉长旗袍 (36)2.4.1开高叉着长裤 (37)2.4.2乳罩与曲线美 (40)2.4.3时人对长旗袍的看法 (41)第2.5节1938-1949年代战火中的短旗袍 (42)2.5.1“口红效应” (42)2.5.2节约运动 (43)第3章群体差异与旗袍的多元化发展 (46)第3.1节名媛、明星引领旗袍风尚 (46)3.1.1名媛与旗袍的典雅之美 (46)3.1.2明星求新求异的旗袍 (48)第3.2节女学生与蓝布旗袍 (48)第3.3节大众妇女的跟风模仿 (49)结论 (51)参考文献 (53)致谢 (57)附录 (58)摘要: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旗袍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遍检已知的这些成果,他们更多的是采用图像与实物的二重研究方法。通过对海量的旗袍文献资料,尤其是民国期刊、杂志的检索,发现存有大量的解开旗袍研究之惑的信息和线索。因为是当时人所写,本应成为研究的最有力证据,遗憾的是这些材料大多没有被纳入到前人的研究视野。本文将采取文献、图像和实物的三重考证方法,主要以近代上海、北京等地的报刊杂志中涉及到的相关信息与资料为基础,按照时间顺序,建立文字、图像、文字与图像结合的三类知识谱系,再结合老照片,博物馆、私人收藏的实物,相互佐证,重新梳理旗袍的起源,探究近代社会环境与旗袍款式变化的关系,以及群体差异对旗袍发展的诸种影响。本文的旗袍是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出现的旗袍,不是清代的“旗女之袍”。本文的时间限定在1884-1949年代。研究重点在于,首先,通过对文献、图像和实物的整理,厘清旗袍的词源,并重新加以定义;其次,总结旗袍与“旗女之袍”,旗袍与男子长衫和长袍的关系;再有,通过梳理近代社会环境与旗袍款式变化的关系,匡正1925年前后出现的旗衫、旗袍马甲与旗袍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旗袍的含义;最后,总结归纳不同群体对旗袍发展的影响。关键词:多元融合近代旗袍源起流变

Abstract:Althoughtheresearchoncheongsamathomeandabroadhasmadeconsiderableachievementsuptonow,whenexaminingtheknownresults,theymostlyusethedoubleresearchmethodofimageandobject.Throughtheretrievalofagreatdealofrelatedliteraturesoncheongsam,especiallythejournalsandmagazinesoftheRepublicofChina,itisfoundthatsuchdocumentspresentgreatamountsofinformationandcluestosolvetheconfusionoftheresearchoncheongsam.Giventhefactthattheywerewrittenbypeopleatthattime,theyshouldhavebeenconsideredasthemostpertinentandpowerfulevidenceoftheresearch.Unfortunately,mostofthesematerialshavenotbeenincludedinthepreviousresearchfield.Thispaperwilladoptthemethodoftripletextualresearchofliteratures,imagesandobjects,mainlybasedontherelevantinformationandmaterialspresentedinnewspapersandmagazinesinmodernShanghaiandBeijing,establishthreetypesofgenealogy,respectively,oftexts,imagesandthecombinationoftextsandimages,inchronologicalorder.Furthermore,attemptsaremadetoincorporateoldphotos,museumsandprivatecollectionssoastoexploretheoriginofcheongsam,therelationshipbetweenmodernsocialenvironmentandthechangeofcheongsamstyle,andtheimpactofdifferentgroupsontheevolvementfromafreshperspective.Thecheongsamthispaperreferstoistheonethatmadeitsappearanceafterthe1920s,notthedressofflagwomenintheQingDynasty.Thetimeframeofthispaperis1884-1949.Theresearchaimsat,firstly,clarifyingtheetymologyofcheongsamandprovidingare-definitionthroughsortingoutliterature,imagesandobjects.Inaddition,itrecapitul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cheongsamand"flagrobe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cheongsamandmen'slonggownandrobe.Furthermore,bycollatingthemodernsocialenvironmentwiththechangeofcheongsamstyle,wecancorrect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samaround1925,thecheongsamwaistcoatandthecheongsam,soastofurtherunderstandthemeaningofthecheongsam.Finally,itexaminestheinfluenceofdifferentgroupsonthedevelopmentofthecheongsam.Keywords:Multiplefusion;Moderntimes;Cheongsam;Origin;Evolvement前言课题缘起在当今的影视剧创作中,出现了不少民国题材的作品,以李安的《色戒》,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最为著名。这两部电影近乎完美地诠释了民国旗袍的魅力,笔者也因此对旗袍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通过大四第一学期的文献检索课,笔者掌握了运用各种数据库进行资料检索的能力,随后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和《申报数据库》中,发现了许多近代与“旗袍”相关的史料,因为在旗袍开始流行和时尚不断变化的三、四十年代,也正是中国出版业兴旺发达的时代。笔者在收集和整理这个阶段的杂志期刊时,竟然发现这些大量的资料,仅有极少部分被少数研究者引用过。由于这些丰富的资料都是当时人所写,多基于目力亲见,因而对旗袍的描述更加现实与直观。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更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一些至今不甚明确的问题,如旗袍的起源,旗袍之名的确立,旗袍定型的时间,以及传统旗袍与改良旗袍的分别等问题。研究现状迄今为止,国内已有不少对旗袍的研究著作与论文,而国外则少之又少。就笔者检索到的所有成果来看,早期对旗袍的研究基本属于梳理服饰史时一笔带过,并不深入,如周锡保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对旗袍作的简略描述:“在1923年间,《妇女杂志》刊登的上海妇女运动照片,照片上四、五十人中只有一个穿旗袍,足见当时旗袍还处于少数人穿的阶段。”虽然周先生对于中国服饰史的研究有开创之功,然可能受制于当时资料所限,仅通过一张照片便得出上述结论,还是有失偏颇。此后,随着我国学科建设的发展,对于服饰的研究愈来愈引起重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既有宏阔的文化史著作,也有深入的专题研究,研究视角也非常多元。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旗袍”二字,就有1246条相关的结果,最早是在1956年,从1985年开始逐渐增加,直到2018年达到最高值。总结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旗袍的起源与样式的变化;第二类是有关旗袍的面料、纹样及结构;第三类是对旗袍词义的解读。第一类,旗袍的起源与样式的变化。代表成果是包铭新教授的《中国旗袍》,他将旗袍分成了几个阶段:旗人之袍、旗女之袍、民初旗袍、改良旗袍和时装旗袍。包铭新教授与卞向阳教授都认为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后来马甲与短袄结合变成旗袍。而卞向阳教授推断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是1925年。包铭新教授也提到旗袍开衩的时间是在1933年,1934年便几近臀下。刘瑜在《中国旗袍文化史》中,则分别从北京、上海、香港和台湾四个地区,阐述旗袍的样式变化。大多数学者认为,旗袍风尚的始发群体是女学生,但却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纵观旗袍起源问题的研究,基本有四种观点:一是以袁杰英为代表,认为旗袍属于满族的民族服装,而袍服又可以追溯到商代;二是以包铭新为代表,提出旗袍源于清代的旗女之袍,却和旧的制度完全不同,它融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成为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饰。但他并没有就这些因素进行深入阐释;三是以卞向阳为代表,在他看来,旗袍风尚是中国服饰传统的西化变异,与清代旗装中的袍或许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四是香港的学者,指出旗袍的起源与长衫有关。第二类,旗袍面料、纹样及结构。研究者选取各个时期的旗袍,对其进行测量,绘图,分析与比较,让我们非常直观地看清旗袍从平面裁剪到立体裁剪的变化。如朱博伟与刘瑞璞的《旗袍三个发展时期的结构断代考据》一文,分别总结了旗袍在古典时期、过渡时期、定型时期所对应结构的典型特征。刘瑜与邵旻在《旗袍外轮廓型变化与流行内衣的关系研究》中表明,旗袍的外轮廓是随着女性内衣的流行而变化的。但是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女性内衣的变化,只选了三个时期的胸衣和旗袍进行配对,这中间缺少了过渡时期。卞向阳与周炳振在《民国旗袍实物的面料研究》里,对东华大学博物馆内收藏的439件旗袍实物面料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民国时期旗袍面料的基本特征。沈征铮的《民国时期旗袍面料的研究》一文,从旗袍面料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每个时期旗袍面料的特征,来研究旗袍的演变问题。温润在《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中,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的传承、演变及文化内涵。第三类,旗袍词义的解读。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对“旗袍”中的“旗”字有颇多争议。如1974年,台北市“中国祺袍研究会”成立,王宇清教授主持并发表题为《祺袍的历史与正名》的主旨演讲,主张将“旗袍”改为“祺袍”,提议获得了大会的通过,并形成决议案,确立“祺袍”为当代旗袍的官方称谓。朱博伟和刘瑞璞在《“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中推断:“旗袍,这一称谓源起于民间,是一种通俗的叫法,特指在1925年前后逐渐形成的、以清代旗人女子服装发展而来的、民众乐见的一种袍服形式[[][]朱博伟,刘瑞璞.“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J].装饰,2015(10):82-84页.研究方法及意义本文采取了将近代文献资料与旗袍实物,老照片、广告画和杂志封面为主的图像资料相参照的三重证据研究方法,通过不断地对比这些资料,来重新梳理近代时期旗袍式样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图像、实物与著作的相互引证,以得到较为可靠、完整的判断和结论。而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旗袍源起与流变的动因,亦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由于存在太多认识上的偏差和不确定性,影响了今人对于旗袍文化内涵及其意义的误读,如很多人就认为旗袍是清代旗人之袍,不应该被纳入到汉人的服装体系中,还有的人认为1950s以后的港澳台旗袍,才是真正的旗袍。殊不知这二者之间的时间段内出现的旗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旗袍。而在今天的众多民国影视剧里,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张冠李戴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将五十年代以后方才出现的旗袍放到了三十年代背景里,或者是让大家闺秀穿着舞女式样的旗袍等等。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民众并不了解旗袍的出身及其发展演变,存在认知上的盲区,造成了与现在的旗袍热现象极不相称的状况,而真正懂旗袍文化的设计师又非常少,有的设计师设计的旗袍仅仅为了博取眼球,完全不在乎旗袍极其注重品质的内涵,甚至往恶趣味的方向去挖掘市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旗袍和传统旗袍相比,就是一具表面亮丽但没有灵魂的躯体。更有甚者,为了逢迎他人口味而失去了设计的底线,许多设计师还习惯性地把这种有市场但受非议的现象冠以一个很概念话的词——创新。在笔者看来,如今的旗袍设计正在进入一个死胡同:一方面,多少懂旗袍历史的人,抱着十字裁剪的方法不放,并到处搜购以前的老布料来做,罔顾旗袍自其孕育时期就是多元融合的产物,而它的发展演变更是动态的,包容而又开放的。另一方面,不懂旗袍的人则大多采用立体裁剪的方法,装饰上拼贴一些所谓的“中国传统元素”,让人误以为这就是旗袍的本来面目。如果将当下的旗袍与近代旗袍相比,创造力几乎就无从谈起,对近代旗袍了解的越多,越发现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巨大的生命力。因此,真实客观地还原旗袍的近代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其文化内涵,对于我们复兴传统文化,还旗袍以本来面目,加强民族自信,真正推进旗袍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论文将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重新定义旗袍,阐明它与旗女之袍、与男子长衫、长袍的关系,梳理旗袍的演变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着装群体的内在联系,以期完整地展现旗袍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给当下的旗袍设计师或一些影视剧的服装设计师以理论上的引导。

第1章旗袍的名与实第1.1节旗袍之名1.1.1旗袍在现代词典中的定义《辞海》:“原为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饰。下摆不开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边绣有彩绿。因满人别称‘旗人’,故名。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款式和结构简单,圆领,捻襟(大襟),紧身袖,四面开衩,带扣襻。随着社会的发展,款式也在不断演变,现今的款式一般为:立领右开大襟,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或无袖之分[[][]辞海编委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420页.《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清代以来妇女服式之一。初为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着,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逐渐穿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普遍盛行。式样一般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上至膝下,两侧开叉。随着时式的发展,旗袍长短、宽窄及袖的大小、长短等不断变异[[]李华兴主编[]李华兴主编.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682页.《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因而这种长袍称为‘旗袍’。满族先民原居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一带寒冷地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分单、夹、皮三种。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穿旗袍。样式由肥变瘦,紧腰身,长及膝下,直领,衣袖由大变窄,并有长短袖之分,两侧开衩,显得更加美观大方[[]吴山主编[]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142页.《中国服饰大典》:“现代服饰工业制品。采用中式立领贴体剪裁形成紧身掐腰的传统中国女装。曾一度是中国妇女主选的礼服。设计上一般采用侧开衩,正面为斜或直开襟。衣袖有连袖和装袖两种,可以是短袖、长袖或无袖。衣长约至小腿处。使用材料范围较为广泛,可厚可薄。一般在前胸、袖口、下摆等处,采用刺绣、编花等方法加以装饰。旗袍极其适合表现女性体形的曲线美,既不失性感又颇显端庄。现多用于表示民族风格的正式场合穿着[[]徐海荣主编[]徐海荣主编.中国服饰大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78-579页.对比这些词典,不难发现它们对旗袍的定义集中于两点:第一,旗袍是满清妇女所穿的一种服饰,因“满人”又称为“旗人”,故而得名;第二,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穿旗袍。从中可以看出,它们都认为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所穿的旗袍与满清妇女所穿的旗袍是一种服饰。而《中国服饰大典》的定义,旗袍是现代服饰工业制品,就意味着旗袍是现代旗袍,这就否定了旗袍与“旗女之袍”的关系,忽略了旗袍的发展历程。总之,这些词典都片面地概括旗袍的定义,不是将辛亥革命以后的旗袍与满清旗袍混为一谈,就是直接忽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旗袍的理解,也给学术界留下了争论的话题。笔者认为,满清妇女所穿的袍服应称为“旗女之袍”或“旗装”,不能将它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的旗袍并称,否则不利于区分满清“旗女之袍”与近代旗袍。通过查阅民国史料,不难发现,当时人对旗袍的定义比现代词典的定义更清晰一些,然还不够完善。“民国纪元后适合新时代中华女子经变演出来的一种新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女子仿制以前满清旗女衣着式样的一件曾经改进的外衣[[][]尤怀皋.十五年来妇女旗袍的演变.家庭星期,1936,第2卷,第1期:7页.所以,究竟什么是旗袍呢?笔者试作如下解释:旗袍是中国女子仿制满清旗女之袍和男子长袍、长衫的式样加以改良的服装。它没有旗女之袍复杂的镶滚装饰,也不像男子长衫、长袍式样的单调简约,是多元融合的产物。初兴的旗袍严冷方正,而后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开始紧收。又因为旗袍的紧收,导致妇女们走路不便,所以实行两边开叉。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的款式也在不断变化中。1.1.2旗袍词源之议事实上,如果追述一下“旗袍”一词的起源,也可以纠正很多含混的认识。朱博伟和刘瑞璞在《“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一文中指出,“在近代的官方文件中,也很难找到‘旗袍’二字,不管是1912年的《服制草案》,1929年的《服制条例》,还是1942年的《国民党服及国民礼服图式》。这些文件中,都有与旗袍相似的图样,但都不叫旗袍,而是用‘女子礼服’、‘女公务员制服’或‘妇女礼服’等称谓[[]朱博伟,[]朱博伟,刘瑞璞.“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J].装饰,2015(10):82-84页.《申报》1884年6月10日,题名为“光绪十年五月初十京报全录”中的“江南织造奴才贵存跪奏为奉传庆典活计,先行诹吉开工并恳恩宽展限期恭”一文里,就提到了旗袍是与褂合在一起的,“暨各色縀绸纱旗袍褂料二千一百十四匹件约估工料银九万一千余两又”,而后又提到汉袍,“上用绣缂五彩十二章全洋金龙袍四章龙褂暨各色縀绸纱汉袍褂料八百二十八疋件约占工料银二万七千余两又[[]申报,1884年6月10日.]”,其中袍褂,是指“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张晨阳,[]申报,1884年6月10日.[]张晨阳,张珂编著.中国古代服饰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5:955页[]上海妇女服装沧桑史.申报,1946年10月7日.另据1919年的《雪宧绣谱》(此书是由沈寿[[]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48-1549页.沈寿,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宦。七岁学习刺绣,十四岁已小有声名。婚后,与其夫余觉在苏州创办同立绣校。清光绪三十年(1904),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绣制“八仙庆寿”等八幅绣品。被颁赏四等商勋。遂改名寿,在苏州设立福寿绣品公司。同年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手工艺等。三十三年在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任总教习。绣品“义国君、后像”作为礼品赠送给意大利王后,并在意大利世界博览会上获一等奖。1914年,应张謇之邀,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刺绣专门学校——南通女红传习所,任所长,并任南通织绣局局长。1915年,绣制“世界救主耶稣像”,获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她曾创造仿真绣,培养大量绣工。晚年病重时口述毕生经验,由张謇笔录,整理成专着《雪宦绣谱》。[]沈寿.雪宧绣谱.民国喜咏轩丛书本:1页.遍检《申报》,自1872年创刊后,从1884年开始,就频繁出现“旗袍”二字。而其他杂志、报纸则是从1921年开始。所以,“旗袍”二字在清末民初和二十年代的语义是不同的。在清末民初这一阶段,只是偶见于文献,指“旗人之袍”或“旗装”,1921年后广泛流行的“旗袍”二字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旗袍概念。总之,旗袍这一称谓在清代文献鲜有可见,到了近代方被频繁使用。1.1.3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卞向阳教授在《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中推断:“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为1925年[[]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J].装饰[]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J].装饰,2003(11):68-69页.[]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540页.根据笔者查阅当时的资料显示,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应在1921年前后。见1921年,《解放画报》中“旗袍的来历和时髦”一文:“(辛丑)革命,排满很烈,满洲妇人因为性命关系,大都改穿汉服,此种废物,久已无人过问。不料上海妇女,现在大制旗袍,什么用意。实在解释不出”,“近日某某二公司减价期内,来来往往的妇女,都穿着五光十色的旗袍[[]病鹤.旗袍的来历和时髦.解放画报,1921,第7期:6页.]”;《礼拜六》中的“旗袍”与“世界小事记”:“今民国灭清,而旗袍反盛行[[]凤兮.旗袍(调寄一半儿):[诗词].礼拜六,1921,第101期:45-46页.]”、“上海妇女冬穿旗袍者居十之有二三[[]小人.世界小事记.礼拜六,1921,第102期:34-35页.]”。在1926年的《紫罗兰》“我不反对旗袍”中:“旗袍流行以来,已约摸有七八年的历史了[[][]病鹤.旗袍的来历和时髦.解放画报,1921,第7期:6页.[]凤兮.旗袍(调寄一半儿):[诗词].礼拜六,1921,第101期:45-46页.[]小人.世界小事记.礼拜六,1921,第102期:34-35页.[]周瘦鹃.旗袍特刊:妇女与装饰:我不反对旗袍.紫罗兰,1926,第1卷,第5期:2-3页.[]衣服的进步.申报,1925年12月21日.1.1.4旗袍的始发群体以包铭新和卞向阳为代表的研究旗袍的学者,都认为旗袍的始发群体是女学生。“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包铭新等编著.中国旗袍[M].[]包铭新等编著.中国旗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5页.[]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J].装饰,2003(11):68-69页.但据资料显示,民国初期,上海女学生群体都是在模仿妓女的着装。笔者认为旗袍始发的真正群体应是戏子和妓女。以下史料为证:“(庚子)年联军入京,光绪逃难,宫中宝贵物品,流散在外,细毛皮货,到处拍卖,衣庄店里,才敢收买,现在还有挂在门前的。那时戏子和妓女,都效他们的服饰,以为可以出风头(图1-1)[[][]病鹤.旗袍的来历和时髦.解放画报,1921,第7期:6页.其代表人物是北京著名妓女老林黛玉(图1-2),后因种种原因逃往上海,与陆兰芬、张书玉、金小宝合成海上四大金刚,后来傅钰莲取代了金小宝。“老林黛玉异时流,前度妆从箱底搜,一时学样满青楼,出风头,一半儿时髦,一半儿旧(笑意不喜旗袍,尝曰:老林黛玉卷土重来,因无时装自竞,乃于箱底出旗袍,一时风从,不亦可笑)[[]凤兮.旗袍(调寄一半儿):[诗词].礼拜六,1921,第101期:45-46页.]”。诗词中的“老林黛玉卷土重来”,是指当时从良的老林黛玉,在1918年悬牌为妓[[]力捧林黛玉的《新闻报》总经理汪汉溪免费送她一条封面广告,大书特写:“潇湘馆主老林黛玉重行出山弦歌应征”十六字.],因为没有新的时装可以和人竞争,所以从箱底翻出了旗袍,这里所指的旗袍应是旗人的“旗女之袍”。而后,便有人对凤兮的《一半儿》做出解释,“观此;是旗袍复辟,作俑始自老林黛玉,此说虽未可尽信,然与予创自北里中人,则距事实不远,彼时伎流犹有不喜此者,足知初非矜奇炫异斗艳争妍之工具也。厥后良家妇女效而尤之,乃蔚为风气矣[[]潘怡庐.纯孝堂漫记:旗袍流行之由来.绸缪月刊,1935,第2卷,第2期:104页.][]凤兮.旗袍(调寄一半儿):[诗词].礼拜六,1921,第101期:45-46页.[]力捧林黛玉的《新闻报》总经理汪汉溪免费送她一条封面广告,大书特写:“潇湘馆主老林黛玉重行出山弦歌应征”十六字.[]潘怡庐.纯孝堂漫记:旗袍流行之由来.绸缪月刊,1935,第2卷,第2期:104页.[]“说起‘小姐’,总与旗袍有不可分的关系,我嫌恶‘小姐’这称呼,因此也讨厌旗袍”。葛寿馨.这里没有旗袍.十日谈,1934,十日谈号外增刊:81-83页.第1.2节旗袍式样的源起旗袍式样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观点:一是以袁杰英为代表,认为旗袍属于满族的民族服装,而袍服又可以追溯到商代。二是以包铭新为代表,“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点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饰[[][]包铭新等编著.中国旗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5页.1.2.1旗袍与“旗女之袍”旗袍与“旗女之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旗女之袍与蒙古族的长袍又有联系。因而,要了解旗袍式样的起源就必须首先明白“旗女之袍”。清代的祖先满族,是一个多源融合的民族,它是由女真族、蒙古族和中原迁移过来的汉族居民共同构成的,居于我国东北长白山一带。由于当时满族的生活方式以狩猎、游牧为主,再加之气候寒冷,因此形成独具特色的袍服。满族属于游牧民族,与同地区的蒙古族有密切的交往,因此他们在风俗、服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后金时期,满蒙通婚十分普遍,有“满蒙不分家”的说法,而造成他们的服饰基本一致[[][]刘瑜编.中国旗袍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30页.满人入关以前,男女的袍服并没有什么区别,入关以后,满人的袍服才逐渐分出男女。清代中后期,汉族服饰与满族服饰互相借鉴与融合,“旗女之袍”演变成宽袍大袖,越来越重视装饰性,而忽略了实用性。有资料记载:“衣服之制,历来宽长,雅尚质朴……咸丰以来,渐起奢侈,制尚紧短。同治年又尚宽长……光绪年又渐尚短衣窄袖……妇女亦短衣窄袖(先行长至二尺八九寸),胫衣口仅三寸许(先行大口至尺二三寸)[[][]姚裕廉.范炳垣修辑:金山县重辑张堰志卷一区域志·风俗,转引自郑永福,吕美颐主编.近代中国妇女与社会[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76页.前面已经提及,八国联军入京时,光绪逃难,宫中的宝物都流散在外,到处拍卖,戏子和妓女都效仿他们的服饰,以此出风头。在申报中能找到大量关于旗袍的拍卖信息,“初八日上午十点钟下午两点钟在本行拍卖天津新到汉宋元明异样奇巧古董镶金嵌玉雕龙刻凤鼎炉花瓶翡翠汉玉玲珑假山?花旗袍衣片及第才子山水花卉单条堂画另物不计乙贺司格洋行启[[]申报,1901年5月25日.],”“如有各色打子绣花新旧旗袍出售者祈至本账房接洽可也南京路十七号丰茂洋行白。[[]申报,1901年5月25日.[]申报,1914年4月24日.这些拍卖信息,绝大多数都出自鲁意师摩洋行(鲁意师摩洋行创始自同治十三年即公历1874年),“准于廿三日上午十点半钟在本行不限价拍卖押欵过期肥大汉满男女家藏极好粗细皮货袍褂旗袍等数百件紫貂银鼠海虎青羊窝刀犴[[]申报,1915年11月23日.]”,“准于十二日上午十点钟在本行不限价拍卖押欵过期不赎肥大汉满装家藏珍贵上上乘粗细男女皮衣服六箱袍褂旗袍等数百件[[]申报,1917年11月23日.]”。直到1921年还有关于旗袍的拍卖信息,“准于初七日十时在本行拍卖绣花衣服旗袍天幔中堂屏条板刷牙刷袋以及灰鼠黑狐袖口衣领白狐一口钟獐绒补子洋琴打字器外国小狗铁床双人铜床花瓶画镜风扇铁裁缝以及磁料器一应外国木器什物不计礼拜四可看此布[[]申报,1921年5月23日.]”。这些信息也证实了[]申报,1915年11月23日.[]申报,1917年11月23日.[]申报,1921年5月23日.[]病鹤.旗袍的来历和时髦.解放画报,1921,第7期:6页.也有不少学者对旗袍和“旗女之袍”的结构进行测量、绘图、分析与比较。从这些结构图中,证实旗袍是继承了“旗女之袍”的结构,并发展出自己的新面貌。两者的裁剪方法基本相同,前后有破缝,前后身及袖呈前后左右对称连裁的十字型,采用接袖处理[[][]参考陈静洁编.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汉族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旗袍与长衫、长袍满清入关以前,男女袍服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旗女之袍制如长衫、长袍,因此旗袍的起源也脱离不了与男子长衫、长袍的关系。在近代,人们也并没有严格的区分长衫与长袍,他们认为长衫便是长袍,或者长袍便是长衫。在北方多用长袍或大褂之称,南方则多用长衫之名,或许是因为气候不同导致的名称差异。因此,笔者认为,旗袍式样的起源与男子长袍和长衫皆有关系。在广东方言中,并没有“旗袍”的说法,而是用“长衫”来指代“旗袍”,长衫是男子长袍和女子旗袍的统称。在英译里,“cheongsam”一词的发音[tʃɪɒŋ'sæm]与广东方言“长衫”的发音[coeng4saam1]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旗袍就是中国广东方言中“长衫”一词的音译[[]参考高凌主编.新编英汉大词典.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8.][]参考高凌主编.新编英汉大词典.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8.长衫,“形制修长的单衣衫。出现时间较早,但清及近代最为流行。清代时受满族的影响,男子多穿大襟右衽、长及脚面的长衫。成为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男子礼服。制如长袍,惟无棉絮,多用于春夏之季。穿着时多和马褂配用。它与袍的区别在于,袍的袖端收敛,并装袪口;衫的袖口宽敞,且不加袪口[[]张晨阳,张珂编着.中国古代服饰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5:360页.]”。“传统的中式男子穿着的单长衣,上下相连,南方地区称它为长衫,北方地区称大褂[[]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146页.]”。广东之所以会将旗袍称做“长衫”,与广东的气候有关。在广东方言中,“穿衣服”叫做“着衫”,在方言里也找不到“袍”或“袄”的音。广东整体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以南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因此在广东大多人着衫,不着袍。初时旗袍与男子长衫式样大致相同,所以广东人称旗袍为长衫(图1-5)。“那时旗袍不长不短,在膝盖与鞋跟的中央,下摆很宽,和男子的长衫无多分别[[[]张晨阳,张珂编着.中国古代服饰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5:360页.[]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146页.[]碧遥.短旗袍.上海妇女(上海1938),1938,第1卷,第12期:13页.[]长衫女.抱璞氏.民国日报(广州).1926年2月3日.转引自于振华.民国旗袍[D].东华大学,2009:28页.袍“形制不分衣裳的一种服饰”,“是长衣,又是里面实以棉絮的,用新棉装其里面的名曰襔,杂用旧絮的叫做袍[[]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51页.]”。长袍是“一种身长过膝的袍服,清代长袍有夹、棉之分。圆领,窄袖,大襟,下长过膝。多用于秋冬及初春之季。辛亥革命后,曾被用作男子礼服。制为齐领,窄袖,前襟右掩,下长至踝,左右下端各开一衩,质用丝、麻、棉、毛;襟上施纽扣六[[]张晨阳,张珂编着.中国古代服饰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5:201页.]”。长袍一般在秋冬和初春季节穿着,所以,旗袍在辛亥革命后兴起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御寒。“冬间的妇女,穿上了旗袍,实在比穿袄子暖和得多,可是穿袄子,虽一般可以穿羊皮灰鼠狐嵌的,而下面系的一条裙子决不能一样用皮的,左不过是易绸为缎罢了。系着这缎裙不足以御冬间的冷风,如今穿上旗袍,下身就好似有了挡风的屏风了[[]周瘦鹃.旗袍特刊:妇女与装饰:我不反对旗袍(附图).紫罗兰,1926,第1卷,第5期:2-3页.]”。“我记得在民国八九年间,女子的大衣,还没有出世,大半的女子,都用斗篷代大衣,但是没有斗篷的人,就用这旗袍代斗篷,但是她们在室内亦多穿旗袍御寒,式样是宽大,颜色多深暗,这是旗袍用来御寒的时代[[]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51页.[]张晨阳,张珂编着.中国古代服饰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5:201页.[]周瘦鹃.旗袍特刊:妇女与装饰:我不反对旗袍(附图).紫罗兰,1926,第1卷,第5期:2-3页.[]尤怀皋.十五年来妇女旗袍的演变.家庭星期,1936,第2卷,第1期:7页.[]男女平权.申报,1923年12月3日.通过男子长袍的结构图(图1-7)与初兴旗袍的结构图(图1-8)对比,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二者基本一致,十字平面结构,前后有破缝,采用接袖的方法。第1.3节时人的旗袍观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势必会引发许多议论,旗袍也不例外。对旗袍的争论,甚至一度上升到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旗袍从最开始出现被人们不理解、排斥,甚至有人要求禁止女性穿旗袍,到后来被人们接受、推广,成为“最普遍而决无阶级底平等服装,即便是出席盛宴,也不会有人指着你不体面,在家下灶烧饭,也没有人说你过于奢华,所以我说旗袍是妇女大众的服装[[]陈听潮.旗袍是妇女大众的服装.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20页.[]陈听潮.旗袍是妇女大众的服装.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20页.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而后在1895年春,又建立香港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中国同盟会,并宣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革命党人高唱‘复仇乃《春秋》之义’,那是一个‘排满’横议的年代”,“八月中秋杀鞑子[[]沈洁.1912年颠沛的共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5:9页.]”。朱执信在《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中说到,革命者,以去满人为第一目的,以去暴政为第二目的。章太炎在《定复仇之是非》一文中更是直接表示对满州的仇恨言论,“汉族之仇满洲,则当仇其全部[[]沈洁.1912年颠沛的共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5:9页.[]太炎.定复仇之是非.民报,1907,第16期:23-32页.在武昌起义后,汉族人排满的情绪持续高涨,“念华夷界限,必代春秋呼冤,展腥膻历史,誓为种族流血”,“这种族的感情,是从胎里带来的。对于自己种族的人,一定是相亲相爱;对于以外种族的人,一定是相残相杀。”革命后谣言四起,全国各地都有“满人惨遭汉人杀戮”的谣言,导致多数人信以为真,甚至有人以杀满人以求立功。以至满族人整日提心吊胆,特别是满族妇女,她们的服饰、发饰都与汉族妇女不同,最重要的是她们不裹小脚,因此也都纷纷购买汉族妇女的服饰,还有人开始给十岁的女孩裹小脚。旗人换姓改衣装的事情,在辛亥革命年变得异常普遍,想以此来躲避汉人的仇视。因此,旗袍初兴之时,大多数人对此是表示反对的,“旗袍——是满清妇女的服装,我们打倒帝国主义的新女子,如何反穿着去工作革命事业[[]乐天.旗袍.北平画报,1928,第1期:3页.]”,“清灭明后,有男降女不降之制,今民国灭清,而旗袍反盛行,亦男降女不降之谶也[[]凤兮.旗袍(调寄一半儿):[诗词].礼拜六,1921,第101期:45-46页.][]乐天.旗袍.北平画报,1928,第1期:3页.[]凤兮.旗袍(调寄一半儿):[诗词].礼拜六,1921,第101期:45-46页.[]程瞻庐.旗袍特刊:妇女与装饰:记旗袍女子之言.紫罗兰,1926,第1卷,第5期:10页.然而,西风东渐,旗袍的流行是必然的趋势。社会上的言论,不能阻碍旗袍的流行,只会让其更迅速地流行起来。当时的一位女士认为,马路上妇女们穿的旗袍,“明明是男子们所穿的长衣,或者又叫做长衫长袍”,并表示“我们是汉人,为什么要叫做旗袍呢?”,因此,提出“再不许有旗袍二字,留在心目[[][]徐青宇.妇女问题讲座:为什么要叫做旗袍呢?.女子月刊,1933,第1卷,第3期:27-28页.1935年,南京中委张知本,提出了几个小问题,关系民族心理至深且巨,未可忽略者,其中就有,“女子所着长袍,普通称为旗袍,实则女子长袍与当年之旗装不同,称为旗袍固属错误,鄙意正名为颀袍[[]张知本谈名称应纠正者三点.申报,1935年10月8日.]”。同年的十一月,便有人发文支持张知本的观点,“惟‘旗袍’之名,是沿用淸室女装的旧呼,民国肇造迄今,已阅念四年之久,应早有改称之必要,数年前,虽曾有人倡呼为‘旗袍’,更有改称‘齐袍’的,但于意义上总觉欠妥,故难普遍,最近中委张知本,在京发表谈话,名称应改正者三项,旗袍亦此中之一,据张委员说;‘旗袍’应改称‘颀袍”’按;(辞源)‘颀’字的解释为‘长貌’,(诗经)‘颀而长兮’,旗袍本为长及全身的女服,今改称颀袍,很为贴切,愿社会人士,即日更正此名为当[[]秋郎.旗袍应改称颀袍.申报,1935年11月11日.]。[]张知本谈名称应纠正者三点.申报,1935年10月8日.[]秋郎.旗袍应改称颀袍.申报,1935年11月11日.[]潘怡庐.纯孝堂漫记:旗袍流行之由来.绸缪月刊,1935,第2卷,第2期:104页.尽管以上诸论,在今人看来,不失为偏见,旗袍还是以不可阻挡之势,从“上海妇女入冬穿旗袍者,居之有二三”,到“上海妇女,无论老的少的幼的,差不多十人中有七八人穿旗袍[[][]周瘦鹃.旗袍特刊:妇女与装饰:我不反对旗袍(附图).紫罗兰,1926,第1卷,第5期:2-3页.

第2章社会环境与旗袍的演变服饰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旗袍也不例外。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受西方服饰与审美的影响,旗袍的腰身和下摆开始收紧,下摆开始逐渐向上缩,直至缩到膝盖。三十年代后,旗袍下摆逐渐落长,并实行两边开叉,叉高至胯下,领口恢复高领,又高又硬。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长度达到顶点,大高叉变成小叉,最终演变到膝盖处,旗袍的袖子随着下摆的增长而开始缩小缩短,领口也开始变低。抗日战争时期,旗袍下摆又开始变短,回到了小腿中部,有的短到膝盖处,袖子被完全截掉。第2.1节1910-1926年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旗袍初兴民国初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特别是在衣着方面,“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闲评二.申报,1912年9月8日.]”。“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改良;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改良;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改良[[]劣僧.改良.申报,1912年3月20日.]”。因此当时有不少人呼吁要抵制女子服装风尘化[[[]闲评二.申报,1912年9月8日.[]劣僧.改良.申报,1912年3月20日.[]“查近日衣服样式竞为奇异,几于不中不西。西服女衣服日趋紧小,亦殊失大家风范,认为着此服装‘实于风俗观瞻两有妨害’,要求‘嗣后各宜自重,不得故着奇异服装致于例禁’”.北京警察厅通告.申报.1917年8月19日.转引自时影编著.时尚.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68页.[]上海当局发布告.天津大公报,1920年11月12日.转引自时影编着.时尚.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68页.中华民国元年六月二十二日(1912年6月22日),国务院议定《服制草案》(图1-9)。1912年10月3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向全国公布参议院决议通过《服制》。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中国货料仿西式,制用常服略仿中国古制,稍为变通,惟身长及胫,以便着靴。礼服、公服均着革靴,常服则革靴、缎靴任其着用。妇女服制,亦甚简单,衣裙均沿旧式,惟衣用,扣领口,服去红裙。“(十七)女子礼服为套裙”,“(十八)套式如第九图质用素宁绸或縀,周身绣花。不定式裙,式如第十图,前后不开,质色绣花与套同”,“(十九)前条礼服无论何种礼式均通用之”,“(二十一)女子便服式如十一图不限色料[[][]民国新服制将出现.申报,1912年6月22日.民国初年,不少女权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女子服饰是妇女处于奴隶地位的重要标志,是束缚妇女的一大绳索[[]郑永福,吕美颐主编.近代中国妇女与社会[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78页.]”。因此她们去女装,服男装,以达到男女平权之目的。正如秋瑾在《敬告姐妹行》中所说,“唉,二万万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一生祇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儿是常常的滴着。生活儿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秋瑾.敬告姐妹行.申报,1902年7月22日.]”[]郑永福,吕美颐主编.近代中国妇女与社会[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78页.[]秋瑾.敬告姐妹行.申报,1902年7月22日.[]高大伦,范勇编译.中国女性史1815-1958.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转引自郑永福,吕美颐主编.近代中国妇女与社会[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78页.正如张爱玲所说,1920年的女人容易多心,她们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沉醉在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认为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有区别,所以,“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张爱玲.更衣记.古今,1943,第36期:25-29页.清末民初,不少妓女也“喜作男儿装束”,“光宣间,沪上衏衏中人竞效男装,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46册服饰类·妓效男装.北京:商务印书馆,1917.转引自郑永福,吕美颐主编.近代中国妇女与社会[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79页.]”(图2-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各界人士都投入到了这场爱国运动中,这其中也包括妓女。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当军警拘捕北京爱国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后,上海即有三万余店员举行罢市抗议[[]转述自邵雍著.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3页.]。“租界各妓院妓女,乃亦激发天良,追随于学商两界之后,……将牌子门灯一律除去,或竟连堂唱亦谢绝不到”,6月[](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46册服饰类·妓效男装.北京:商务印书馆,1917.转引自郑永福,吕美颐主编.近代中国妇女与社会[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79页.[]转述自邵雍著.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3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03).转引自邵雍著.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4页.《敬告花界同胞书》原文如下:我们中国到了将亡未亡的时候了,现在所以未亡,全仗一点国民的志气。自外交失败的信息传来,首先由爱国的学生,发起惩警卖国奴,抵制日货。没有几日,全国各界万众一心,小至小工车夫,亦不肯与日人工作。可见人心不死,正是我国一线生机。惟我青楼一无举动。我本我的良心,想出几条办法,劝告我全国花界同胞,各本良心尽我国民应尽之天职。后并附办法八条:一,请花界同胞哀恳各界,一致救护被捕爱国学生。一,请花界同胞不可接受日本纸币。一,请花界同胞,将波兰朝鲜亡国苦处,择要印在客票后面。一,请花界同胞劝人文明抵制,不可稍有烈行为。一,请花界同胞普劝我国商家,国货万万不可涨价。一,请花界同胞量力捐助国民大会及学生联合会经费。[]同上,174页.五四爱国运动,女界纷纷上街游行,其中“妓女、瞎子也都拿着‘力雪国耻’字样的旗帜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转引自邵雍着.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主编.五四爱国运动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515页.2.1.1旗袍雏形清朝开国的时候,实行“男降女不降”政策,女子服装尚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遗风,但样式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旗袍还没有流行以前,妇女都是“上衣下裳”的两截穿衣(图2-5),材料大多是洋货,式样也都大同小异。那时真正的时装是番装(完全洋式的服饰),但只限于小孩子的衣帽,妇女们只在照相馆的镜头上扮番妹时偶然穿它,穿起来在街上走的很少。“上海香港等地,或能看见,内地绝对没有”。“后来留日之风大盛,日本服装也为一般时髦女子所醉心。当时流行的衣衫是既窄且长,裙上也无花纹,其色尚玄。配上手表,椭圆的小蓝色眼镜,加以皮包和绢伞,是最时髦不过的。此由留日学生介绍而来,表示她是一个具有‘文明’思想的女子[[]上海妇女服装沧桑史.申报,[]上海妇女服装沧桑史.申报,1946年10月7日.初兴的旗袍,样子并不高明,两边不开衩,下摆因为要便于行走的原因,所以像男子长袍一样阔大。“腰部到臀部,并不分出宽窄[[]挹奇女史.女子新装谭.申报,1926年3月10日.[]挹奇女史.女子新装谭.申报,1926年3月10日.[]上海漫画,1928.第1期:3页.[]国货评论刊.旗袍的美,1928,第2卷,第1期:2-4页.[]周瘦鹃.旗袍特刊:妇女与装饰:我不反对旗袍(附图).紫罗兰,1926,第1卷,第5期:2-3页.寒冬里,不少女性因旗袍袖口短而宽大,而不得不饱受寒风的摧残。“年来服尚宽大,以免血管压迫,是固甚善。但女衣袖短而大,冬日虽御重裘,而两臂暴露,皮手套仅顾其手。旗袍袖祇及其肘,致雪肌皓腕冻成红紫,甚或冻疮横生[[]一谔.[]一谔.寒妆琐话.申报,1924年1月23日.可见,旗袍初兴之时,本是一种追逐时髦的心理驱动,样式也并不稳定,功能上更接近于棉袍。2.1.2旗衫(单旗袍)1925-1949年,报纸杂志上都出现了旗衫的“身影”。但是过去对旗袍的所有研究中,基本没有提及。“在过去的几年中,还不多见夏季的旗袍[[]旗袍的美.国货评论刊,1928,第2卷,第[]旗袍的美.国货评论刊,1928,第2卷,第1期:2-4页.[]申报,1935年11月11日.自旗衫盛行后,女性皆爱着之。“唐瑛女士第一日御淡红之旗衫[[]张寄近.会场余闻.申报,1927年7月20日.]”,“胡女士身衣印花白印度绸旗衫[[]金华亭.参观歌舞大会记[]张寄近.会场余闻.申报,1927年7月20日.[]金华亭.参观歌舞大会记(二).申报,1927年7月4日.[]申报,1935年9月23日.艳雅奇特旗衫料花色极多价目[[][]新货贱卖.申报,1928年5月3日.如阔电机华丝纱每尺九角真丝细格纺每匹四元五角印花明华绸每尺四角八分条子重盛纺每匹四元八角阔条晚霞绸每尺八角五分印花印度绸每尺九角五分从当时旗衫料的价目表中,可以看出选料以薄料为主,式样新颖,颜色齐备。“本公司新到大批新式软绸软缎乔其绸物希纱丽侬绢人造丝等衣料。花素俱全。最合夏季妇女旗衫之用。因其质地精良。不退颜色。非常经济。固不仅以美丽胜人也[[][]申报,1929年5月19日.当上海的天气越来越热时,纱质旗衫成了上海妇女的救星。“在这天气一天热似天的时候,一班站在时代线上的小姐太太,也渐渐地更换伊们的服装。由臂部,腿部,以至颈部,胸部,背部,一部部裸露出来,以至一切的一切,在薄如蝉翼的纱旗衫里,凹凹凸凸的露出了周身的曲线[[]申报,1934年6月15日.[]申报,1934年6月15日.女性大多喜欢穿薄如蝉翼的旗衫,里面再套一件长背心(马甲、衬衣),以度过炎热的夏天。“薄薄的细纱的旗衫像游泳池里上了岸一样地淋漓[[]申报,1934年8月13日[]申报,1934年8月13日.2.1.3旗袍马甲(背心)许多学者认为旗袍式样的产生与旗袍马甲有关,旗袍是旗袍马甲与短袄结合的产物。其实不然,旗袍马甲大约在1925年前后诞生,是在旗袍产生后才出现的。北京称背心为坎肩,上海称背心为马甲。在当时关于旗袍马甲的诞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黎明晖女士所创。黎明晖女士(图2-10)是最早穿旗袍马甲之人,“现已影息之黎明晖女士,创着旗袍马甲以代裙,旗袍马甲一时为小儿女之风尙[[]李寓一.新装五年来之一回顾.申报,1931年1月11日.]”。“有一时期盛行一件长马甲,加在旗袍的外面。这是从旗装的坎背变化而来的。据说为影星黎明晖所创始,有人见过黎明晖的一封信,内云:‘我的新衣早就做好了,一件长背心,一件薄纱旗袍,背心单在旗袍上,又好年,又大方。这是我的新发明,别人没有穿过,你愿意来参观吗?’”继黎明晖后,旗袍马甲流行了起来,“电影明星与北里中人行种罩在外面的长马甲[[]申报,1925年8月21日.]”,于是妇女们纷纷摹仿,成为一时风尚,“今新妆多穿旗袍于裹,而披长背心于外[[][]李寓一.新装五年来之一回顾.申报,1931年1月11日.[]申报,1925年8月21日.[]俊超.服装之色泽.申报,1925年9月11日.[]上海妇女服装沧桑史.申报,1946年10月7日.图2-12旗袍马甲左:图中两女子,一将短旗袍马甲套在长旗袍外,一将长旗袍马甲套在短袄外中:1920s谢之光《最新艳芳美女屏》右:棕色织锦缎绣花边长马甲(图片来源:左:龚建培《摩登佳丽图2-12旗袍马甲左:图中两女子,一将短旗袍马甲套在长旗袍外,一将长旗袍马甲套在短袄外中:1920s谢之光《最新艳芳美女屏》右:棕色织锦缎绣花边长马甲(图片来源:左:龚建培《摩登佳丽-月份牌与海派文化》;中:摄于江苏省美术馆;右:中国丝绸博物馆)[]旗袍的美国.货评论刊,1928,第2卷,第1期:2-4页.笔者猜测,旗袍马甲的诞生可能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盛行的男孩风潮有关。“盖旗妇之衣袍,且加马褂背心,正与男子之衣服相同,惟缘边及领袖,均加花锦而已。至今日海上之旗袍,则袖口大而袍身较小,左方已无开衩,亦复不加马褂背心等,若其加马褂背心者,则又直名之曰男装[[]申报,1924年1月1日.]”。也就是说,女扮男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套上马褂背心,从当时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不少穿长衫马褂的女性(图2-14)。然而,爱出风头的女子并不能满足式样简单的马褂,为了区别于他人,旗妇的坎肩被翻了出来。女子将马褂与旗妇之坎肩相互融合,最终演变成旗袍马甲。因此,旗袍马甲的式样可能源于[]申报,1924年1月1日.图2-15左三图为长马甲内搭倒大袖短袄,右二为倒大袖旗袍(图片来源:左一:北京民族服饰博物馆;右四:1928年《今代妇人》)可以肯定的是,旗袍马甲是在旗袍产生以后才出现,一开始是套在旗袍之上,之后里面的长袍换成了短袄,最后在旗袍的肩上做一线缝,假充旗袍马甲,受到倒大袖短袄的影响,旗袍的袖子也变成了喇叭袖。(图图2-15左三图为长马甲内搭倒大袖短袄,右二为倒大袖旗袍(图片来源:左一:北京民族服饰博物馆;右四:1928年《今代妇人》)第2.2节1927-1928年代西风东渐下的新式旗袍“中西文化的融汇,传统与时尚的交锋,竟给服饰造成一种兼收并蓄、多样而又有特点的艳丽之美,而旗袍就是这种美的一个典型[[][]包铭新等编著.中国旗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122页.2.2.1装饰艺术运动影响下的旗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洋货输入中国,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开设洋行,创办工厂,想尽一切办法倾销产品,于是以月份牌为代表的商业广告兴起。后来中国民族企业兴起,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要招揽来更多的顾客,就要利用商业广告的手段,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有大量的广告需求。因此,在上海形成了一支专门为商业广告服务的工艺美术队伍。商业广告在上海的蓬勃发展,与外国资本家对其的重视有密切关系。1911年,英商烟草公司引进了胶版印刷机,为印刷大量的彩色图片创造了技术上的条件。又在1915年,专门设立了美术学校,培养人才,“并在公司内成立了广告部门,延揽中外画家与设计家从事月份牌及其他宣传品的设计绘制[[]张燕凤.老月份牌广告画上论述篇[M]:65页]”。欧洲美术渐渐输入,因此,国内美术学校都兼采欧风,而留学欧洲学习美术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在法国占的比例最大。1924年,留法学生组成的霍普斯会和美术工学社在法国史太师堡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为参加1925年巴黎[]张燕凤.老月份牌广告画上论述篇[M]:65页装饰艺术运动(ArtDeco)是一种视觉艺术风格,第一次出现在巴黎的建筑和设计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装饰艺术运动影响了建筑、家具、珠宝、时装、汽车、电影院、火车、海洋班轮和诸如收音机和吸尘器等日常用品的设计。ArtDeco是ArtsDécoratifs的简称,出自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巴黎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法国巴黎是这场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装饰艺术运动受到立体主义的几何形态、野兽派和芭蕾舞团的鲜艳色彩、路易·菲力浦和路易十六时代家具的最新工艺、以及中国和日本,印度,波斯,古埃及和玛雅艺术的异域风格的影响。“装饰艺术运动结合因工业文化而兴起的机械美学,以比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流线型线条或齿轮、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胡蓉.民国时期文学书籍插图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32页.二十世界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前期,装饰艺术运动之风也吹到了中国,并蓬勃发展起来。当时几乎所有的艺术品都融合了装饰艺术的元素,之后因为战争的关系,装饰艺术才在中国慢慢消退。图2-16橘红地几何图案长袖旗袍图2-16橘红地几何图案长袖旗袍(图片来源:摄于宁波博物馆)从中可以看出,旗袍的演变还与世界艺术思潮相同步。融合了西方元素的旗袍,其时尚先锋性可见一斑。2.2.2“危险”的窄瘦旗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这就迫使女性走出闺阁,进入社会从事生产工作。“为了工作便利,符合机能性、方便生活的职业服装就成为战争时期女装的发展重点。”20世纪20年代,欧洲女性推崇“帅气、潇洒”的气质。不再追求坚挺的胸部,纤腰被放松。“体态轮廓呈‘直线型’(LinearPattern)。”“此外,无论裙装还是上衣,都有套头装(JumperBlouse)的趋向[[][]贾玺增著.中外服装史[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294页.中国女子历来就有束胸的陋习,因此初兴旗袍的胸围都收的很紧,腰身与下摆与男子的长袍一样宽松,整体呈现A字型。“新时代摩登的仕女总觉得中华民国的女子的衣服无论如何华丽,可是它的式样不及西洋女子的美丽,于是有新奇的适合身材欧化的新式旗袍出现了[[]尤怀皋.十五年来妇女旗袍的演变.[]尤怀皋.十五年来妇女旗袍的演变.家庭星期,1936,第2卷,第1期:7页.对比当时中国与外国的时装画(图2-20),二者的人物都是轻佻细长的,因此,可以肯定窄瘦旗袍是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而当时的上海女子认为,对衣服的样子最重要的条件是“窈窕轻俏”四个字,“旗袍在她们强有力的改革和淘汰之下,也就慢慢的由呆板而趋于轻俏了。她们修小腰身和下边,因为她们认定这是所以呆板的主因[[][]旗袍的美.国货评论刊,1928,第2卷,第1期:2-4页.这个时期的旗袍不开叉,即或开叉,也只有两三寸高,等于未开。当这样的旗袍一出现,立刻招来了议论。有的女子把旗袍做的紧小,乳部被紧紧地裹住,臀部高高地耸起,能够看见屁股缝。怀孕的妇人穿上也会非常的不舒服,这也不利于腹内小人的发育。“她们以为是曲线美,而这是带有妓女化的[[][]胡尧昌.对于女子旗袍的小贡献.妇女(天津).1928,第1卷,第5期:25页.有人甚至从危及性命的角度大加鞭挞,主张改装更衣。当时有不少妇女因穿这种紧窄不开叉的旗袍受伤或丧命的新闻。如《申报》1928年1月16日:“近年提倡旗袍以来,一般爱好时髦者,争相趋尚,风行一时。讵知服之不中,身之灾也。宁波火车站于月之八日上午十一时许,到站时,有一妙龄女郎,身着旗袍,袅娜异常,下车时为旗袍所束,(因旗袍自上至下密缀钮扣不能放大)失足仆地立时毙命。爱服旗袍者亦可以戒矣[[]骆漱清.旗袍致命之惨闻.申报,1928[]骆漱清.旗袍致命之惨闻.申报,1928年1月16日.[]颜波光.穿旗袍的危险.妇女(天津),1928,第2卷,第1期:9页.于是女界打倒旗袍之创议,逐随之而起。有不少人卸去旗袍,改着短衣。女界同志认为,旗袍是肇祸之物,“非实行打倒不可,其中热烈份子,且奔走四方,宣传甚力,痛陈旗袍闯祸之种种惨状,婉转恳切,声泪俱下,语既中肯,闻着莫不动容,”“急将旗袍卸去,改易短衣云[[]桑涧鹏[]桑涧鹏.湖州城里的四打倒.申报,1928.年4月7日.2.2.3天乳运动与西式内衣五四运动后,在妇女的解放声中,缠足陋习逐渐革除,而后便有人提议废除束胸。西风东渐,欧美人以挺胸凸乳为美,并逐渐影响中国人的审美,人们渐渐认识到束胸的危害。“中国旧礼教的观念已影响数千年,从来父母教导子女,都是循规蹈矩,要做文质彬彬的样子,对于女子,更不许他们有活泼的气象[[]陆礼华女士.女子体格美与人生.申报,1926年1月7日.]”。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他们以平胸为美,认为挺胸凸乳有伤风化,违背了礼教。妇人束胸以悦男子,若如西洋妇女挺胸凸乳,则会受到路人的指笑[[[]陆礼华女士.女子体格美与人生.申报,1926年1月7日.[]转述自张舍我.沪滨随感录.申报.1920年4月25日.原文如下:数千年来,吾国女子,历受男子之束缚,其种种不平等、不自由,决不为二十世纪之时代所容。今日盛倡解放,乃当然之趋势,无足奇者,至解放论之极点,乃有谓须从头做起,剪除发髻,以免虚废宝贵之光阴,并谓由此可不用装饰品者,立意如何,吾且不论。所怪者,妇女之束胸,何以无人提倡解放也?乡间妇女,事多任其自然胸乳夙已解放,固不待提倡,独大埠如上海者,则除婢仆乳媪一类人外,妇女束胸之风最盛,主张剪发者,谓女子非男子玩物,故不应以发髻为美观,是承发髻为美观也。妇女之束胸亦求美观也,不然挺胸凸乳,若西洋妇女者,则受路人指笑,为之面红耳赤矣。梳髻束胸同一美观,何以发髻则盛倡剪除,而胸则无人提及解放也,岂挺胸凸乳之不美观,过于无发无髻之不美观耶。须知少女束胸过紧,最足阻碍其身体之发育,而成不健全之女子,则将来为人母时,安能望其产生健全之婴儿。若有子女之妇女,束胸过甚,则足以损害乳腺,因以损害乳汁,婴儿吸之,乃妨碍其生长,其结果往往有犯孱弱之病者。此吾闻之医学家与生理学家之言,不敢臆造也,观乎此妇女之胸,能不解放耶。欧美人以挺胸凸乳为美,观吾国人则反之,今既不欲效之以为美,以悦男子,正不妨一任其自然。若由小足而放成天足也,吾愿今世之提倡妇女解放论者,与吾二十世纪之新妇女,于此问题注意及之。[]陆礼华女士.女子体格美与人生.申报,1926年1月7日.据载,早在1911年,便有人提议“改良服饰,转移风气”,“今以衣服,窄小之故,乃不得不以幅巾束而平之。致呼吸不畅血气不和,积久焉有不病者哉[[]申报,1911年9月26日.[]申报,1911年9月26日.图2-21俯首压胸的女学生(图片来源:北京民族服饰博物馆)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女子束胸之习,既不美观,且抑制肺部发达,有害身体。当时的人认为,束胸有六大危害:一是乳房束久后不能充分发育,妨碍哺乳;二是呼吸不舒;三是肺在胸廓的里面,因为胸部的压迫而萎缩,呼吸障碍;四是心在左乳的右下方,乳被束缚了,导致心搏动不舒,而引起循环系统的疾病;五是肝在右乳的下方,因为胸部的压迫而引起绞窄症;六是胃虽然不在胸腔内,但是紧贴在左乳下方,也会压迫而得下垂症。这六项都是束胸者所难以逃脱的疾患。因此,有许多人“劝诫女子起而改之,以复天然之美观[图2-21俯首压胸的女学生(图片来源:北京民族服饰博物馆)[]毕梦飞.女子束乳之害.申报,1922年2月21日.1927年4月5日,妇女革新团主张改革女子装饰,认为女子要解放,就要打破爱美观好妆饰的习惯与心理,要求政府下令,并由各省省市党部妇女通告,“严禁缠足束胸;提倡女子剪发(不是为时髦,为表示女子解放与革新);废弃一切手饰脂粉及衣服上的花边[[]申报,1927年4月5日.]”。广州粤省政府最先行动,“广州粤省政府令全省女校实行天乳运动(二十二日上午八钟)[[]粤省政闻纪.申报,1927年7月22日.]”。随后,其他政府也纷纷响应,“省政府令各机关,以后对于保障人权,务须特加注意,民政厅长朱家骅将严禁女子束胸蓄发缠足[[]杭州快信.申报,1927年12月18日.]”,“禁男子蓄辫,女子穿耳束胸缠足[[]苏省十七年度施政大纲.申报,1928年6月15日.]”。最后禁令下放到各个学校,“中华民国大学院经四七一号训令上海特别巿敎育局云,为令行事,案准内政部公函第三七四号开案,据崇明公民祝荪如等呈称,以妇女束胸,妨害卫生,并足弱种,呈请明令禁止等情到部。查妇女束胸,实为一种恶习,不但有害个人卫生,且与种族优盛有损,亟应查禁,以重卫生。除批示并通令查禁外,诚恐学校女生,或有染此恶习,弱身弱种,为害非轻,用特抄送原呈,函请贵院查照核办,实纫公谊等由,并抄送原呈一件,准此查妇女束胸既由内政部通令禁止。各学校女生,自应一律遵守,除分行外,合行令仰该局长即便遵照禁止,并分饬所属一体遵行可也。此令,巿敎育局接令后,当即分令所属各校查照禁止矣[[]大学院严禁妇女束胸.申报,1928年7月7日.][]申报,1927年4月5日.[]粤省政闻纪.申报,1927年7月22日.[]杭州快信.申报,1927年12月18日.[]苏省十七年度施政大纲.申报,1928年6月15日.[]大学院严禁妇女束胸.申报,1928年7月7日.[]“第一,要改良社会思想,对于乳房较为大方,第二,要改良衣装,将上衣系进裙里去。旗袍和中国的短衣,都不适于乳的解放,因为其时即胸部以下掀起,不便,也不好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