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_第1页
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_第2页
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_第3页
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_第4页
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改善我市居住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重庆市绿色建筑建设技术水平,结合我市气候资源特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具体情况,制定本标准。【条文说明】根据《重庆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2013―2020年)》渝府办发〔2013〕237号的要求,结合重庆市的发展现状,编制《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71-2016。目前,主城区及主城区行政区域以外的区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内已全面执行一星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银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推动了全市建筑节能向绿色建筑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推进绿色建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建发〔2019〕23号)的要求,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标准的基础上,自2020年1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居住建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实现主城区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和远郊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全覆盖。为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等相关标准的协调统一及落实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原有的《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进行修编。一是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的发布实施,标准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构建“安全耐久、服务便捷、舒适健康、环境宜居、资源节约、管理与创新”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指标体系,与现行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在标准内涵、框架结构、评价体系、评价条文等均有较大的区别,《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部分应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及地方标准进行对接与协调。二是《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城乡建设领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居住建筑是高质量发展具体载体之一,《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是提升绿色建筑质量,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标准,需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增强市民“可感知、可体验”技术的应用。三是建设科技的发展,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健康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BIM应用、智慧小区等),《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应与科技发展相适应,及时汲取并推广应用建设科技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成果。本标准根据上述的相关要求,结合现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等相关要求,针对我市气候特点、建筑节能等相关情况,修订本标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纳入绿色建筑相关内容,使我市居住建筑在满足节能要求的同时,满足国家基本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及重庆市基本级绿色建筑要求。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执行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设计。1.0.3按照本标准执行的居住建筑应至少达到国家和重庆市绿色建筑基本级的要求。1.0.4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性、气候条件,在满足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捷、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1.0.5当居住建筑高度超过150m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外,还应组织专家对其节能(绿色建筑)设计进行专项论证。【条文说明】因超高层居住建筑在风环境、围护结构节能系统安全、防火安全、能源系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与普通高度的居住建筑比有更特殊或更高要求,如何加强对此类建筑环境负荷及资源消耗的控制,提高能源系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应用方案的合理性,选取最优方案,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工作很重要。因此,规定建筑超高度超过150m的居住建筑在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时应通过重庆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主要复核其节能(绿色建筑)设计特别是外围护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建筑隔声设计、能源系统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节能(绿色建筑)措施的安全性,设计单位应依据论证意见完成该项目的节能(绿色建筑)设计。1.0.6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说明该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绿色建筑)措施。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按重庆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规范》DBJ50/T-228的相关规定,针对该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绿色建筑)措施提出相应的绿色施工要求,并宜说明其使用要求。【条文说明】为了系统分析与准确判断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措施的适用性、经济性及达标情况,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绿色建筑)措施应集中完整地体现在该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形式包括设计说明、分析报告及计算书、相关表格、设计图纸。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因此,绿色施工作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市于2015年发布了《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规范》DBJ50/T-228-2015,要求在进行绿色施工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编制绿色施工组织设计或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内容应涵盖施工管理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求,明确绿色施工目标,实施目标管理。明确设计单位应协助、支持、配合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做好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有关设计工作。为把节能(绿色建筑)措施准确传递到施工环节并按绿色施工的要求实现,设计单位在其编制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中除应明确绿色建筑等级和绿色性能的具体技术措施,绿色建材等级和材料与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外,还应针对上述内容从管理体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绿色施工的相关要求,并通过设计技术交底、图纸或建筑信息模型(BIM)会审等方式,配合建设单位做好绿色施工组织协调相关工作,配合施工单位完成绿色施工组织设计或绿色施工专项方案编制等绿色施工相关工作。设计和施工达到节能和绿色建筑要求并不能保证建筑做到真正的节能和绿色。实际的节能和绿色效益,必须依靠合理运行才能实现。设计文件应为工程运行管理方提供一个合理的、符合设计思想的节能(绿色建筑)措施使用要求。这既是各专业的设计师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方面应尽的义务,也是保证工程按照设计思想来取得最优节能(绿色建筑)效果的必要措施之一。节能(绿色建筑)措施及其使用要求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设备及被动节能措施(如遮阳、自然通风等)的使用方法,建筑围护结构采取的节能(绿色建筑)措施及做法;2机电系统(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系统等)的使用方法和采取的节能(绿色建筑)措施及其运行管理方式。1.0.7居住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2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条文说明】本标准2016年版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本次修订从以人为本出发,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指导建设高质量绿色建筑为核心目标,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充分体现了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的初衷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指标体系内涵的丰富和要求的提高,必然提升绿色建筑的实际使用性能,而评价节点的调整,将改变设计标识项目数量多而运行标识项目数量少的局面,推动绿色建筑全面买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绿色设计greendesign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条文说明】该术语引自《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2.0.3建筑体形系数shapecoefficient建筑物与室外大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楼梯间内墙的面积。2.0.4凸窗baywindow突出外墙外表面的窗户。2.0.5围护结构传热系数thermaltransmittanceofbuildingenvelope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单位为W/㎡.K。2.0.6非供暖、空调房间non-heatingandnon-air-conditionedroom不使用供暖空调设备调节控制室温的房间,如厨房、厕所、面积不大于5㎡的储藏间、楼梯间、电梯间、公共走廊、管井、设备用房等。2.0.7参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基准建筑。2.0.8太阳得热系数(SHGC)solarheatgaincoefficient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投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热量两部分。2.0.9中空百叶玻璃doubleglazingwithshutter内置可调百叶的中空玻璃。2.0.10墙体自保温self-insulationwall以墙体材料自身的热工性能,通过采用特定的建筑构造,使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等指标满足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要求的构造方式。【条文说明】本条是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推广应用的通知》(渝建〔2018〕502号)的文件中发展而来,参考《建筑节能基本术语标准》GB/T51140的相关条文的含义。2.0.11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SEER)coolingseasonalenergyefficiencyratio制冷季节期间,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时从室内移走的热量总和与消耗电量的总和之比。2.0.12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coolingintegratedpartloadvalue在规定的不同环境温度情况下,空调设备按25%、50%、75%和100%负荷率进行制冷运行的加权平均制冷能效比。2.0.13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2.0.14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15再生水reclaimed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2.0.16年径流总量控制率annualrunoffvolumecaptureratio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0.17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条文说明】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物质基础。关于绿色建材的定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印发的《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一版)明确为: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本术语在此基础上,为响应新时代绿色建筑对健康的关注,增加了“健康”的特征。2.0.1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aterial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2.0.1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2.0.19新风系统outdoorairsystem由风机、净化等处理设备、风管及其部件组成,将新风送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排至室外的通风系统。2.0.20预测平均热感觉指标(PMV)predictedmeanvote根据人体热平衡的基本方程式以及心理生理学主观热感觉的等级为出发点,考虑了人体热舒适感的诸多有关因素的全面评价指标,是人群对于热感觉等级投票的平均指数。2.0.21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predictedpercentagedissatisfied处于热湿环境中的人群对于热湿环境不满意的预计投票平均值。2.0.22全装修decorated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2.0.23绿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3基本规定3.0.1居住建筑宜实施全装修,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宜一体化设计及施工。【条文说明】全装修指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建筑全装修交付能够有效杜绝擅自改变房屋结构等“乱装修”现象,保证建筑安全,避免能源和材料浪费,降低装修成本,节约项目时间,减少室内装修污染及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并避免装修扰民,更加符合现阶段人民对于健康、环保和经济性的要求,对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保证全装修的质量,避免二次装修,住宅建筑的套内全装修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规范》JGJ367、《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JGJ/T304及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的相关要求。公共建筑的公共区域全装修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的相关要求。全装修所选用的材料和产品,如瓷砖、卫生器具、板材等,应为质量合格产品,满足相应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此外,全装修所选用的材料和产品,应结合当地的品牌认可和消费习惯,最大程度避免二次装修。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要求对土建设计、机电设计和装修设计统一协调,在土建设计时充分考虑建筑空间的功能改变的可能性及装饰装修(包括室内、室外、幕墙、陈设)、机电(暖通、电气、给排水外露设备设施)设计的各方面需求,事先进行孔洞预留和装修面层固定件的预埋,避免在装修时对已有建筑构件打凿、穿孔。还可选用风格一致的整体吊顶、整体橱柜、整体卫生间等,这样既可减少设计的反复,又可以保证设计质量,做到一体化设计。实践中,可由建设单位统一组织建筑主体工程和装修施工,也可由建设单位提供菜单式的装修做法由业主选择,统一进行图纸设计、材料购买和施工。在选材和施工方面,尽可能采取工业化制造的、具备稳定性、耐久性、环保性和通用性的设备和装修装置材料,从而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室内装修一步到位,避免破坏建筑构件和设施。土建装修一体化施工,提前让机电、装修施工介入,综合考虑各专业需求,避免发生错漏碰缺、工序颠倒、操作空间不足、成品破坏和污染等等后续无法补救的问题。采用BIM技术在土建和装修的施工阶段进行深化设计,整合各专业深化设计模型,可以预先发现各专业的碰撞,提前解决各专业交叉作业的碰撞和空间预留不足等问题,实现土建施工后装修施工的零变更。3.0.2居住建筑宜实施装配式设计与建造技术。【条文说明】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具有环保、快捷、耐久等优势,施工工期短、能耗低、抗震性能更强,更符合新形势下“绿色建筑”的要求。《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7〕185号提出:按照分区推进、逐步推广的原则,明确主城各区及涪陵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荣昌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万州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为积极发展区域,其他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为鼓励发展区域,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现代木结构建筑,力争到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到2025年达到30%以上。重点发展区域从2018年3月1日起,积极发展区域从2019年1月1日起,鼓励发展区域从2020年1月1日起,以下项目应为装配式建筑或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1.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主导建设的建筑工程项目;2.装配式建筑发展专业规划中的建筑工程项目;3.噪声敏感区域的建筑工程项目。装配式建筑应满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及《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3等相关标准的技术规定。装配式建筑应用范围及深度应符合国家和我市相关规定的要求。3.0.3居住建筑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条文说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未来建筑设计方法的发展方向,其具有可视化,多专业协同、模型可进行性能仿真、后期可对运维管理进行指导等诸多优点。重庆市建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通知”渝建发〔2018〕19号,要求主城各区范围内政府投资、主导的建筑工程项目(单体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1000平方米的建筑工程项目除外)、全市范围内总建筑面积大于50万平米的居住小区项目(以规划方案一次性批准的面积指标为准)、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拟申请金级、铂金级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项目,都必须采用建筑信息BIM技术。因此,居住建筑宜在设计、施工及运维的全过程实施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范围及深度应符合国家和我市相关规定的要求。3.0.4居住建筑宜采用低影响开发海绵措施,并达到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污染去除率的相关要求。【条文说明】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保护、修复和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利用,并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6〕37号)提出:2018―2020年,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及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先行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试点区县(自治县)城市建成区30%以上、非试点区县(自治县)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初步形成完善的城市生态保护体系、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体系、排水防涝体系及初期雨水污染治理体系。2020―2030年,全市所有区县(自治县)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执行海绵城市的范围及深度应符合国家和我市相关规定的要求。3.0.5居住建筑可采用先进的智慧化技术,宜达到智慧小区的相关要求。【条文说明】“智慧小区”就是具备智能建筑特点的现代化居住小区,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从与小区相关的政务信息、物业信息、物业服务、商业服务等方面入手,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15〕135号提出:到2020年,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3G/4G/WLAN网络覆盖能力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更加完善,城市传感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其中,路灯感知覆盖率90%,社会公共区域视频覆盖率95%以上,重要隧道、桥梁等感知覆盖率100%。产业升级、政务应用、公共服务等近30个应用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并面向全市提供智慧化的信息服务。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单位,建设智慧小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和最关键的一步。重庆市2018年编制发布《智慧小区评价标准》DBJ50/T-279,截至2018年底有近100个小区通过了智慧小区评价,可以预见智慧技术将成为建筑的基本配置,也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执行智慧小区的范围及深度应符合国家和我市相关规定的要求。3.0.6居住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应为绿色建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不低于60%;2居住建筑中的星级项目的绿色建材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条文说明】绿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通过认证或备案的绿色建材是指按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中规定,依据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按照该办法确定的程序进行评价,确认其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建材产品。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中选用的建材,应当优先选用按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规定,通过认证或备案的绿色建材,设计文件应注明绿色建材的等级、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绿色建材评价机构管理办法等出台后,绿色建材的认证或备案应满足此类相关标准的要求。在此之前,绿色建材产品的判断,需结合国家产品标准、国家产业导向要求等,从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原料使用、产品的制造、产品的使用过程以及产品在使用后的再循环利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可参照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执行。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应根据按下式计算:P=(S1+S2+S3+S4)/100×100%式中:P—绿色建材应用比例;S1—主体结构材料指标实际得分值;S2—围护墙和内隔墙指标实际得分值;S3—装修指标实际得分值;S4—其他指标实际得分值。表绿色建材使用比例计算表计算项计算要求计算单位计算得分主体结构预拌混凝土80%≤比例≤100%m³10~20﹡预拌砂浆50%≤比例≤100%m³5~10﹡围护墙和内隔墙非承重围护墙比例≥80%m³10内隔墙比例≥80%m³5装修外墙装饰面层涂料、面砖、非玻璃幕墙板等比例≥80%㎡5内墙装饰面层涂料、面砖、壁纸等比例≥80%㎡5室内顶棚装饰面层涂料、吊顶等比例≥80%㎡5室内地面装饰面层木地板、面砖等比例≥80%㎡5门窗、玻璃比例≥80%㎡5其他保温材料比例≥80%㎡5卫生洁具比例≥80%具5防水材料比例≥80%㎡5密封材料比例≥80%kg5其他比例≥80%——5/10注:1.表中带“﹡”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1位。2.预拌混凝土应包含预制部品部件的混凝土用量;预拌砂浆应包含预制部品部件的砂浆用量;围护墙、内隔墙采用预制构件时,计入相应体积计算;结构保温装修等一体化构件分别计入相应的墙体、装修、保温、防水材料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推进绿色建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建发[2019]23号),2020年1月1日起通过施工图审查的绿色建筑项目应明确绿色建材应用要求,其应用比例不低于60%;2020年6月1日起申请星级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小区竣工或预评价的项目应用高星级绿色建材比例不低于60%。3.0.7混凝土等主体结构材料中的氨、TVOC、水溶性六价铬、水溶性氯离子等有害物质含量和装饰装修材料中的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氨、氡、等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等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从源头把控,选用绿色、环保、安全的建筑材料是保障人体健康、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基本手段。对重庆地区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测试数据表明,室内环境空气中以化学性污染最为严重,造成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有毒有害物质(氨气污染除外)主要是通过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具等释放出来的。因此,建筑全装修所选用的材料和产品,如瓷砖、卫生器具、板材等,应为质量合格产品,满足相应产品标准的质量要求。此外,应结合当地的品牌认可和消费习惯,最大程度避免二次装修。目前采用的有关建筑材料的放射性和有害物质主要现行国家标准有: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0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限量》GB185815《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26《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37《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59《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610《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用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释放限量》GB185871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混凝土外加剂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注意各种装饰材料和构造材料的使用及搭配,防范各类达标材料的污染叠加,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在设计时采取措施,对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进行预评估,预测工程建成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情况,指导建筑材料的选用和优化。宜综合考虑建筑情况、室内装修设计方案、装修材料的种类、使用量、室内新风量、环境温度等诸多影响因素,以各种装修材料、家具制品主要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如释放速率)为基础,以“总量控制”为原则。选择典型功能房间使用的主要建材(3~5种)及固定家具制品,对室内空气中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水平进行预评估。

4规划与建筑设计4.1一般规定4.1.1合理进行项目选址,确保场地安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及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控制要求;2场地应避开滑坡、崩塌、断层、危岩、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3场地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应无电磁辐射、氡等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条文说明】建设项目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1) 一般项目,不涉及保护区或文物古迹的,只要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即为达标。2) 风景名胜区的项目,根据已批复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有关图纸及文件,核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出具的同意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证明文件。3) 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项目,根据已批复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总体规划的有关图纸和文件,核查是否符合《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4) 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应由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有关文件,明确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或核查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是否满足有关法定规划或相关主管部门对文保单位有关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建设控制要求。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惊的安全防护距离等控制要求,对场地中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对场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符合各项安全标准。场地的防洪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的有关规定,选址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14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电磁辐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的有关规定;土壤中氧浓度的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有关规定;场地及周边的加油站、加气站等危险源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安全防护距离等的控制要求。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要求:各类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根据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对防洪安全的要求,统筹协调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论证确定。有条件时,宜进行不同防洪标准所可能减免的洪灾经济损失与所需的防洪费用的对比分析。国家《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要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应以所在江河防洪规划、区域防洪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为依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国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要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城市的抗震防灾需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要求:与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的距离,必须满足有关安全规定。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及强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均要求,存在噪声污染、光污染的地段,应采取相应的降低噪声污染和光污染的防护措施。噪声和光污染会对人的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居民的居住舒适度。临近交通干线或其他已知固定设备产生的噪声超标、公共活动场所某些时段产生的噪声、建筑玻璃幕墙日间产生的强反射光或夜景照明对住宅建筑产生的强光,都可能影响居民休息、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因此,建筑的规划布局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护或隔离,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对居民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尽可能将商业、停车楼等对噪声和光污染不敏感的建筑邻靠噪声源、遮挡光污染,可采用设置土坡绿化、种植大型乔木等隔离措施,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对住宅建筑的不利影响。依据环境保护部《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土壤存在污染的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居住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有可能被污染的建设用地上规划建设居住区时,如原二类以上工业用地改变为居住用地时,需对该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情况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确定为污染地段的,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治理和修复,在符合居住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规划建设居住区。未经治理或者治理后检测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不得用于建设居住区。根据支撑材料识别危险源与污染源,审查项目的防护与治理措施是否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核查项目防洪工程设计是否满足所在地防洪标准要求。核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抗震防灾的有关要求。对场地存在潜在污染问题的(如原用地为二、三类工业等用地转为民用),查看原有污染情况、有无残留物危害及主要环境问题。查看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根据2004年国家核工业航测遥感公司测氡公司绘制的全国1955~2001年全国航测铀含量数据,重庆地区属于土壤氡低、中背景区(低背景区≤5000Bq/m3,中背景区≤5000~9000Bq/m3),其土壤氡浓度最高为≤9000Bq/m3。根据《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CSUS/GBC05-2014第4.2.1及条文说明,当地土壤氡浓度测定结果平均值不大于10000Bq/m3时及绿色建筑所在城市区域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结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要求。可不进行场地土壤氡浓度现场测试。),建设项目应保障场地内及周围土壤氡浓度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建设项目未进行区域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的,应进行建筑场地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查看相关设计图纸及文件,了解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是否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控制要求;对于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是否已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止、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查看采取措施后的检测报告。4.1.2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条文说明】建筑场地内不应存在未达标排放或者超标排放的气态、液态或固态的污染源,场地废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应达标排放。例如:易产生噪声的营业场所,油烟未达标排厨房,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垃圾堆等。小区内无法清除的污染源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并达到无超标污染物排放的要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应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的规定。商业部分餐饮厨房应设置排油烟净化装置,设计、施工安装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554和重庆市地方标准《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试行)》DB50/859的规定。社会生活噪声排放应符合《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的规定。4.1.3建筑设计应尊重并利用现状自然资源条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大开大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保护自然山体、自然水系和植被,保护古树、名木、大树及具有地域性代表性的乡土植物;2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3合理控制土石方工程量,应通过挖填方量平衡计算,场地设计方案应通过土石方工程量与防护工程量分析测算后确定;4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条文说明】建筑基地内的地表形态、土壤状况以及水系、生物群落、都是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具有生态平衡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应对基地原有山体、水系、绿色植被、既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价值进行评价,充分保护、合理利用上述资源,不仅能减少能源与材料资源消耗,还保留了和谐的自然秩序和不可复制、不易雷同的历史文化特征或个性特征。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既可以固定施工过程排放的CO2,又可以提升绿化投资的效益。在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古树指树龄一百年以上的乔木,名树指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大树指胸径五十厘米以上的乔木。重庆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其中山地(中山和低山)占幅员面积75.8%,丘陵面积占18.2%,平地占3.6%,平坝面积占2.4%。山地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对建设工程投资、工期、安全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在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精心规划,在满足各项使用功能和保护现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合理的竖向设计。《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要求,建筑基地场地自然坡度小于5%时,宜采用平坡式布置方式;当基地自然坡度大于8%时,宜采用台阶式布置方式;面积较大和地形较复杂的基地,建筑布局应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量。场地方案设计阶段应首先遵循“就近合理平衡”的原则,根据规划建设时序,分工程或分地段,充分利用场地取土和弃土条件实现土石方量就地平衡,同时应有利于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4.1.4建筑群的规划布局、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与立面、剖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日照;场地内应减少硬化地面,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充分利用自然水域,改善居住小区夏季室外热环境。【条文说明】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节能设计对建筑能耗和建筑增量成本存在重要影响,应有效调控建筑朝向、体形系数和窗墙面积比等影响因素。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及强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均要求,噪声和光污染会对人的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居民的居住舒适度。临近交通干线或其他已知固定设备产生的噪声超标、公共活动场所某些时段产生的噪声、建筑玻璃幕墙日间产生的强反射光或夜景照明对住宅建筑产生的强光,都可能影响居民休息、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因此,建筑的规划布局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护或隔离,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对居民产生的不利影响。4.1.5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且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居室夏季宜避免东、西向日晒。【条文说明】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以及楼群的布置都对通风、日照和采光有明显的影响,因而也间接影响建筑供暖、空调能耗以及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与否,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筑物的主要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建筑平面布置时,宜使采暖空调空间朝向南偏东15°至南偏西15°,不宜超出南偏东45°至南偏西30°范围。居住建筑60%以上的户数朝向宜为正南正北(朝向为南偏西30º度至南偏东30º范围内)。4.1.6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和风冷空调器时,空调器(机组)室外机布置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平面和立面设计应考虑空调器(机组)室外部分的位置,应稳定牢固,不应存在安全隐患,且不应影响立面景观,并便于清洗和维护室外散热器;2空调器(机组)室外机宜布置在南、北或东南、西南向的靠外墙处或屋面上,室外机的支撑结构应采用与建筑主体同寿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3空调器(机组)室外机的安装应有利于通风换热,在建筑外立面的竖向凹槽内层布置室外机时,室外机置于凹槽的深度自风机出风口起算不应大于4.2m,当凹槽内层布置多个室外机时,凹槽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0m。4空调器(机组)室外机间的排风口不宜相对,相对时其水平间距应大于4m;5室外机位置处采用的遮挡或装饰,不应导致排风不畅或进排风短路,避免散热条件恶化;6空调器(机组)室外机的安装应采取减振措施,室外机的噪声对相邻住户的影响应符合现行国家与地方标准对声环境噪声的规定。【条文说明】1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和风冷空调器时,空调器(机组)室外部分的布置和安装会直接影响到空调器(机组)实际运行的能效比和使用效果。2空调器(机组)室外部分宜布置在南、北或东南、西南向的外墙,主要是避免空调器(机组)室外部分长时间处于强烈的日照之中,导致机组冷凝放热恶化。空调室外机支撑结构要求与主体同寿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依据《建筑外立面空调室外机位技术规程》(DBJ50/T-167)第5.2.2-1条提出,目的在于满足空调室外机支撑结构同建筑的全寿命使用要求,便于空调室外机的安装、清洁和拆移,提高牢固可靠性和安全性,也避免不同户型的业主在安装空调室外机时产生纠纷。3室外机出风口正对凹槽开口方向时,要求凹槽的宽度不大于3m主要是满足两个以上的空调室外机的安装尺寸需求,便于安装、清洁和拆移;室外机出风口未正对凹槽开口方向时,要求凹槽净宽度不大于3m主要是满足散热需求。室外机置于凹槽的深度自风机出风口起算不应大于4.2m。建筑紧邻凹槽的房间多为卧室、书房等,如设置1P分体式壁挂机,冷量为2300W,房间内部循环风量500m³/h,估算室外机风量为2160m³/h,按照自由等温圆射流计算,射流长度为1.88m处,射流核心速度是0.50m/s,该处射流直径2.45m;射流长度为4.20m处,射流核心速度是0.25m/s,该处射流直径4.97m。如设定进入自由空间时,射流核心速度应不小于0.25m/s。同时,考虑实际凹槽的宽度往往小于凹槽的深度,如凹槽的宽度小于4.97m,射流由于受到墙面制约,4.2m深度的凹槽出口处射流核心速度会大于0.25m/s,因此,可以依据设定,认为射流能够进入自由空间,从而避免沿凹槽内部成为上升气流,造成上部住户空调恶化的效果。即本条旨在重点控制自空调风机出风口起算的凹槽的深度不应大于4.2m。当凹槽的净宽大于4m时,对凹槽深度不作要求。4空调器(机组)室外机间的排风口不宜相对,相对时其水平间距应大于4m。室外换热器的排风不宜相对,相对时其水平间距应大于4m。对吹现象都是发生在建筑紧邻凹槽的的空调房间,同前款,安装的空调机是分体式壁挂机。如按分体式壁挂机室外机风量2160m3/h考虑,按照自由等温圆射流计算,射流长度为1.88m处,射流核心速度为0.50m/s,考虑热射流有向上弯曲的特征,故选择4m。5空调室外机常用的遮挡或装饰类型有一字百叶和格栅等,为便于安装与维护,遮挡或装饰宜采用设活动扇百叶,其安装尺寸不应占用空调室外机的最小进深。当采用一字百叶或格栅时,百叶叶片或格栅净垂直间隔宜为70~90mm。应保证百叶或格栅设计的有效通风面积不小于60%,空调室外机百叶严禁使用防雨百叶。6空调器(机组)室外机的安装应采取减振措施,室外机的噪声对相邻住户的影响应符合现行国家与地方标准对声环境噪声的规定。采取减振措施,既是保证室外机的支架(座)的可靠,同时,也避免增加室外机的噪声。本条旨在重视室外机的噪声对相邻住户的影响。国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制定了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对于昼间和夜间的环境噪声限值白天为规定:0类,昼间50dB(A)、夜间40dB(A);Ⅰ类,昼间55dB(A)、夜间45dB(A)。当居住建筑由业主选用、安装房间空调器时,建设方应提出本要求,同时提供可供选择的房间空调器机型与配置方案,供业主选择。4.2节能设计=1\*ROMANI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2.1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并应符合重庆市有关节能设计的要求。4.2.2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应符合表4.2.2的规定。表4.2.2居住建筑体形系数限值建筑层数≤3层4~6层7~11层≥12层建筑的体形系数≤0.55≤0.45≤0.40≤0.35【条文说明】体形系数的大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非常显著。体形系数越小,单位建筑体积(或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小,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越小。从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应该将体形系数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体形系数不只影响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它还与建筑造型、平面布局、采光通风等紧密相关。体形系数过小,将制约建筑师的创造性,造成建筑造型呆板、平面布局困难,甚至损害建筑功能。因此确定体形系数的限值必须权衡利弊,力求合适。对于体形系数的计算,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楼梯间隔墙和户门的面积,不包括女儿墙,也不包括屋面层的楼梯间与设备用房等的墙体。突出墙面的构件,如空调板,在计算时忽略掉,按完整的墙体计算即可。4.2.3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应按国家和我市相关规定采用墙体自保温系统。【条文说明】墙体自保温系统具有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可与建筑物同寿命等特点,能有效降低建筑节能增量成本,提高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鼓励推广应用。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推进绿色建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建发[2019]23号),装配式建筑、高星级绿色建筑、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以及建筑高度超过100m以上的民用建筑应采用墙体自保温系统。采用自保温体系时,可按照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填充墙砌体自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要点》的通知》(渝建[2019]153号)文的自保温技术要点中的《简化计算表》进行设计。当设计建筑按《简化计算表》采用后,可认定该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满足我市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若设计建筑未采用《简化计算表》,该建筑的节能设计应符合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和技术要点的规定。采用墙体自保温系统时,应对热桥部位进行保温处理,以保证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4.2.4围护结构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条文说明】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等相关标准及主管部门的要求。4.2.5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应符合表4.2.5的规定。表4.2.5-1非透明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的限值围护结构部分传热系数KW/(㎡.K)热惰性指标D≤2.5热惰性指标D>2.5体形系数≤0.40屋面K≤0.5K≤0.7外墙K≤0.8K≤1.0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K≤1.2分户墙、楼板(含分户楼板)、楼梯间隔墙、外走廊隔墙K≤1.5户门K≤3.0(通往封闭空间)K≤2.0(通往非封闭空间或户外)体形系数>0.40屋面K≤0.4K≤0.6外墙K≤0.6K≤0.8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K≤1.0分户墙、楼板(含分户楼板)、楼梯间隔墙、外走廊隔墙K≤1.5户门K≤3.0(通往封闭空间)K≤2.0(通往非封闭空间或户外)表4.2.5-2不同朝向、不同窗墙面积比的外窗传热系数和太阳得热系数的限值建筑窗墙面积比传热系数KW/(m2·K)太阳得热系数SHGC(东、西向/南向)体形系数≤0.40窗墙面积比≤0.30≤3.2—/—0.30<窗墙面积比≤0.40≤2.8夏季≤0.35/夏季≤0.390.40<窗墙面积比≤0.45≤2.5夏季≤0.30/夏季≤0.350.45<窗墙面积比≤0.60≤2.3夏季≤0.22体形系数>0.40窗墙面积比≤0.20≤3.2—/—0.20<窗墙面积比≤0.30≤2.8—/—0.30<窗墙面积比≤0.40≤2.5夏季≤0.35/夏季≤0.400.40<窗墙面积比≤0.45≤2.3夏季≤0.30/夏季≤0.390.45<窗墙面积比≤0.60≤2.2夏季≤0.22注:1表中的“东、西”指从东或西偏北30°(含30°)至偏南60°(含60°)的范围;“南”指从南偏东30°至偏西30°的范围;2当设置外遮阳构件时,外窗的太阳得热系数=外窗本身的太阳得热系数×外遮阳构件的遮阳系数;外窗本身的太阳得热系数=玻璃的遮蔽系数×(1-窗框比);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按附录C计算,窗框比按附录D取值;3楼梯间、外走廊的窗可不按本表规定执行。4星级绿色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指标应符合其标准相关的要求;居住建筑底部的商业服务网点、物管用房、社区服务用房等配套公建,当其建筑总层数不超过两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且分隔单元之间相互完全隔断,每个分隔单元至少有一面墙临室外或外走廊时,可不进行节能计算,但其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墙应按照其上部居住建筑外墙节能设计措施执行或按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不大于其上部居住建筑外墙平均传热系数执行。2)保温系统及其材料的防火性能应满足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3)屋面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0.7W/(m2·k)。4)外门采用全玻门时可采用单玻门,外窗传热系数不应大于3.2W/(m2·k)。5)上部居住建筑底层楼板应按分户楼板进行节能设计。【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围护结构各部分传热系数限值,其中分户墙、分户楼板、楼梯间隔墙、外走廊隔墙、户门的传热系数限值一定不能突破。这里的分户墙、楼梯间隔墙、外走廊均是在封闭空间在的,无封闭的外走廊隔墙视为外墙,应按外墙处理。分户墙、楼梯间隔墙、外走廊隔墙的传热系数均为不考虑热桥影响的填充墙传热系数。与50%节能设计标准相比,外墙、屋面、外窗等的传热系数限值做了适当提高。目前均有相关的产品作为支撑,建筑节能增量成本也较为适中,符合目前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居住建筑中某住户使用空调或供暖时,如果其上下层和同层邻居未使用空调或供暖,这时,大量的冷、热量会通过分户楼板和分户墙、户门向上、下、四周传递,能耗增多难以达到节能要求,与建筑节能的目标不相吻合,故本条对分户墙和分户楼板、户门的传热系数作出规定。提高外窗热工性能的要求、限制外窗的传热系数是重庆建筑节能设计的特点之一。重庆夏季太阳辐射强,冬季日照率低、阴天多,固定遮阳在减少夏季空调能耗的同时也会增加冬季供暖能耗和照明能耗。为了达到规定的能耗目标,本标准对外窗的太阳得热系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4.2.6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墙的传热系数应考虑结构性热桥的影响,取平均传热系数;2应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规定验算屋顶和东、西外墙的隔热设计要求;3当外墙、屋面的面密度ρ≥200kg/㎡时(如砖、混凝土等重质材料构成的墙、屋面)可不计算热惰性指标,直接认定外墙、屋面的热惰性指标满足要求。4.2.7当设计建筑为多功能建筑时,不同功能空间的隔墙及楼板均应按分户墙及分户楼板的传热系数进行节能设计。【条文说明】本条中的多功能建筑是指附带有商业、办公等功能空间的居住建筑。居住建筑底部两层商业服务网点、物管用房、社区用房等配套公建的层间楼板可不执行本标准第4.2.5条对于分户楼板要求。对于上部为功能房间,下部为地下车库或设备用房的分隔楼板,当地下车库或设备用房为封闭空间时,按分户楼板的传热系数进行节能设计,当地下车库或设备用房为开敞空间时,按架空楼板的传热系数进行节能设计。4.2.8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的窗墙面积比应符合表4.2.8的规定。表4.2.8不同朝向窗墙面积比的限值朝向窗墙面积比北≤0.40东、西≤0.35南≤0.45每套房间允许一个房间(不分朝向)≤0.60注:1表中的“北”指从北偏东60°至偏西60°的范围;“东、西”指从东或西偏北30°(含30°)至偏南60°(含60°)的范围;“南”指从南偏东30°至偏西30°的范围;2非封闭凹槽内的外窗按朝向计入该朝向外窗面积;3朝向窗墙面积比指单一朝向立面上窗户面积(包括阳台门透明部分)与该朝向外墙建筑立面面积(不包括女儿墙面积)之比,窗户面积按洞口面积计;4阳台不封闭时,按阳台内门窗洞口计算窗墙面积比;阳台用窗封闭时,按阳台的全部透光外窗计算窗墙面积比(阳台内的门窗不再计入)。【条文说明】本条根据太阳辐射对建筑的影响推荐了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限值。4.2.9居住建筑不宜设置凸窗。当外窗采用凸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凸窗的传热系数限值应比表4.2.5-2中的相应值小10%;2计算窗墙面积比时,凸窗的面积按窗洞口面积计算;3对凸窗不透明的上顶板、下底板和侧板,应进行保温处理。保温处理后板的平均传热系数不大于2.5W/(㎡.K)。【条文说明】凸窗对节能不利,本条对凸窗面积的计算和保温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4.2.9-1条规定,单一朝向所有凸窗的传热系数均应满足。4.2.10东、西向外窗(包括幕墙)宜设置可以遮住窗户正面的活动外遮阳,南向的外窗(包括幕墙)宜设置水平遮阳或可以遮住窗户正面的活动外遮阳。设置了展开或关闭时能完全遮住窗户正面的活动外遮阳,则视为完全满足表4.2.5中的遮阳要求;其中卷帘、百叶窗、中空百叶玻璃等对外窗传热系数改善取表4.2.10修正系数。表4.2.10正面活动外遮阳的外窗传热系数修正系数外遮阳卷帘中空百叶玻璃百叶窗修正系数0.850.900.95【条文说明】本条为减少外遮阳设计与应用的计算量,规定展开或关闭时能完全遮住窗户正面的活动外遮阳可自动满足遮阳系统的要求,无需再作计算,活动外遮阳措施是目前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措施之一,根据同地区相关省市的经验及有关单位提供的实测数据,从引导活动外遮阳措施在我市应用的角度考虑,对采用不同种类的活动外遮阳的外窗给出了相应的修正系数。条文中“东、西”指向东偏北30°至东偏南60°、西偏北30°至西偏南60°范围。4.2.11居住建筑屋顶天窗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3.2W/(㎡•K),太阳得热系数不应大于0.35,且天窗面积不应大于房间地板轴线面积的10%。【条文说明】屋顶在夏季受太阳辐射非常强烈,尽管面积较小,能耗却很大,因此规定此条。4.2.12建筑物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规定的6级。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和水密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建筑物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规定的6级,即在压力差为10Pa时,单位开启缝长空气渗透量不大于1.5m3/(m•h)和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不大于4.5m3/(m•h)。非透明阳台门,其气密性等级应按外窗要求执行。特别指出,此分级方法与原《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7107-2002存在差异,但是具体指标并未发生变化。考虑到城市各类交通噪声干扰日益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休息,严重时甚至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条在原标准基础上提高了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要求,统一提高到不低于6级要求,来提升外窗的隔声性能。4.2.13建筑物幕墙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21086规定的3级。【条文说明】建筑物幕墙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21086规定的3级,即在压力差为100Pa时,可开启部分的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不大于1.5m3/(m•h)和整体幕墙试件(含可开启部分)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不大于1.2m3/(m•h)。4.2.14屋顶、外墙的表面宜采用浅色,以减少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平屋顶宜采取绿化、涂刷隔热涂料等隔热措施。当外墙使用性能指标符合《建筑反射隔热涂料外墙保温系统技术规程》DBJ/T50-076规定的建筑反射隔热涂料作外饰面层时,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应按下式修正:Km=β1·Km′,其中Km为采用建筑反射隔热涂料的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为未采用建筑反射隔热涂料的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修正系数β1按表4.2.14取值。表4.2.14修正系数β1取值Km´Km´>1.301.0<Km´≤1.30Km´≤1.0β10.850.900.95【条文说明】当外墙使用反射隔热外饰面层时,由于外墙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夏季空调能耗,但也增加了冬季供暖能耗。在重庆主城区,由于冬季日照率低,外墙反射对冬季供暖能耗增加不多,因此外墙反射隔热对降低全年总能耗仍然有贡献,这种贡献可以采用对传热系数进行修正的办法来补充,修正系数值用DOE2能耗计算得出。表4.2.14中数值是由反射系数为0.6的外墙与反射系数为0.2的外墙的能耗计算结果相比较得出的。4.2.15平屋面应采用种植屋面,且绿色屋顶面积占可绿化屋面面积比例不应小于30%,其构造应满足《种植屋面技术规程》JGJ155和《民用建筑立体绿化应用技术标准》DBJ50/T-313的规定。当种植屋面覆土种植面积不小于平屋顶面积的70%时,种植屋面当量热阻可取0.50m2.K/W计入屋面传热系数计算。【条文说明】种植屋面是指铺以种植土或设置容器种植植物的建筑屋面和地下建筑顶板。屋面绿化是提高屋面热工性能的重要措施,对降低空调能耗,改善顶层住户居住舒适度,美化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为鼓励该项技术的应用,规定此条。为方便操作,给出了相当于导热系数0.76w/m•k,厚度380mm的厚土层绿化热阻,该热阻可纳入设计计算。本条中屋面可绿化面积指除坡度超过15°的坡屋面、大跨度轻质屋面、局部突出的屋面楼梯间和设备用房屋面外的屋面视为可绿化面积,屋顶绿化的面积比例可按照单栋可绿化屋面比例计算,也可按照项目整体可绿化屋面面积比例计算。4.2.16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供暖、空调房间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地面和供暖、空调地下室(半地下室)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外墙应采取防潮、防结露的技术措施,热阻不应小于1.2㎡.K/W。2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外墙和屋面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处理,内表面不应结露。3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4供暖建筑的屋面、外墙内部不应产生冷凝。5屋顶和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条文说明】土壤的热工参数不纳入节能计算。规定此条是为了避免结露现象的产生。条文规定判定的前提条件为“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另外,短时间的结露并不至于引起霉变。=2\*ROMANII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4.2.17当设计建筑不符合本标准第4.2.2条、第4.2.5条、第4.2.8条中各项规定时,应按本章的规定对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综合判断。综合判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方可进行:1外墙平均传热系数≤1.5W/(㎡.K);2屋面平均传热系数≤0.8W/(㎡.K);3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的平均传热系数≤1.5W/(㎡.K),分户墙、楼梯间隔墙、外走廊隔墙传热系数≤2.0W/(㎡.K),户门、分户楼板传热系数≤2.5W/(㎡.K);4外窗传热系数≤3.2W/(㎡.K);5当任一朝向窗墙面积比≥0.4时,该朝向外窗传热系数≤2.8W/(㎡.K);6当任一供暖空调开间窗墙面积比≥0.55时,该开间外窗传热系数≤2.5W/(㎡.K)。【条文说明】本条给出了对热工性能进行权衡判断的基本条件和门槛,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局部强,局部弱”的情况出现,这样既可保证该建筑围护结构各部分均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同时有利于进行建筑节能管理。开间窗墙面积比计算中墙体长度按外窗所在房间的开间尺寸计算,房间轮廓不规则的(如“L”形起居厅)按与外窗最近的功能房间的开间尺寸计算。任一朝向窗墙面积比大于0.4时,该朝向所有外窗的传热系数均应满足要求。4.2.18当对建筑围护结构性能进行综合判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冬季供暖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供暖空间室内设计温度18℃;换气次数1.0次/h。2夏季空调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空调空间室内设计温度26℃;换气次数1.0次/h。【条文说明】对建筑围护结构性能进行权衡判断时,为便于确定计算参数,按照统一的参数进行选取。4.2.19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应以建筑物在第4.2.21条规定条件下计算得出的供暖和空调年耗电量之和为判据。设计建筑在规定条件下计算得出的供暖年耗电量和空调年耗电量之和,不应超过参照建筑在同样条件下计算得出的供暖年耗电量和空调年耗电量之和。【条文说明】重庆市是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冬季有供暖需求,夏季有空调需求。故本条指出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是建筑物的供暖、空调年计算耗电量之和。4.2.20参照建筑应按以下规定构建:1参照建筑的建筑形状、大小、朝向、平面划分及使用功能均应与设计建筑完全相同;2当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超过本标准表4.2.2的规定时,按同一比例将参照建筑外墙和屋面的面积分为传热面积和绝热面积两部分,使得参照建筑围护结构的所有传热面积之和除以参照建筑的体积等于表4.2.2中的体形系数限值;3参照建筑外墙和屋顶的开窗位置应与设计建筑相同,当某个朝向的窗面积与该朝向的传热面积之比大于本标准表4.2.8的规定时,应缩小该朝向的窗面积,使得窗面积与该朝向的传热面积之比符合本标准表4.2.8的规定;当某个朝向窗面积与该朝向的传热面积之比小于本标准表4.2.8的规定时,该朝向的窗面积不作调整;4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应符合本标准第4.2.5条和第4.2.9条的规定。4.2.21建筑物在规定条件下的供暖和空调年耗电量应采用动态方法计算。供暖和空调年耗电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条件:1整栋建筑每套住宅室内计算温度、供暖和空调时换气次数,应按本标准第8章有关规定执行;2供暖计算期为当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空调计算期为6月1日至9月30日;3室外气象计算参数采用典型气象年;4供暖、空调设备为家用空气源热泵空调器,制冷和供暖时额定能效比取2.8;5室内其他得热平均强度为4.3W/㎡;6建筑面积和体积按本标准附录B计算。【条文说明】由于重庆地区的气候特性,室内外温差比较小,一天之内温度波动对围护结构传热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夏季,白天室外气温很高,又有很强的太阳辐射,热量通过围护结构从室外传入室内;夜间室外温度下降比室内快,热量通过围护结构从室内传向室外。如果用室内外平均温度来计算室内外的传热,上述这种昼夜反方向的传热就可能抵消掉了,出现没有空调负荷或很小空调负荷的情况,而实际是肯定有空调能耗的。因此,为了比较准确地计算供暖、空调负荷,并与现行国标《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保持一致,需要采用动态计算方法。与静态计算方法相比,动态计算方法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计算的时间步长很小,通常都采用一个小时作为计算的时间步长,因而负荷的计算比较准确。故本条规定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采用动态方法计算。本条规定了建筑物节能综合指标的计算条件。1.典型气象年是一种室外气象模型。它是用统计的方法选出典型月,然后由典型月构成典型气象年,最接近历年(比如30年)同月平均值的某年某月即是典型月。将选取自不同年的12个典型月用三次曲线平滑连接,即构成典型气象年。典型月的气象指标是水平总辐射、干球温度、露点温度的极大值、极小值和平均值,风速的极大值和平均值。各指标的权重分配是辐射占50%,其余指标合占50%;2.居住建筑中使用的供暖、空调设备多为空气源热泵房间空调器,一机两用。=3\*ROMANIII自然通风设计4.2.22外窗可开启面积(含阳台门面积)不应小于外窗所在房间地板轴线面积的8%。每套住宅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地板轴线面积的5%。【条文说明】外窗开启面积的规定,主要是为了夏季、过渡季节通风降温的要求,且春、夏、秋季加大通风量也可改善室内热环境和空气品质。外窗所在房间是指供暖、空调耗能房间。每套住宅的通风开口面积与地板轴线面积比计算包含非耗能房间。外窗可开启面积的计算方法为:1平开窗、推拉窗自然通风的有效开启面积按可开启窗扇洞口面积计算;2上悬窗、中悬窗、下悬窗自然通风的有效开启面积按外窗开启扇面积×开启角度的sin值计算;当开启角度大于70度时,有效开启面积按100%计算;3玻璃幕墙自然通风的有效开启面积均按可开启窗扇洞口面积计算。4外门可开启面积可纳入外窗可开启面积计算。具体执行时,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居住建筑(含居住建筑中的物管用房、社区服务用房)地下室、半地下室耗能房间或大于5m2的储藏室等无法满足外窗可开启面积要求时,可不执行,但应采取其他通风措施,满足标准对通风季节的通风要求;2居住建筑中的地上物管用房、社区用房等耗能房间应执行;3含跃层的居住建筑,与客厅相通的楼梯间应为耗能房间,该楼梯间可不执行;4当封闭阳台纳入建筑节能计算时,视为耗能房间,外窗可开启面积按封闭阳台可开启的全部透光外窗面积计算,阳台楼板视为分户楼板;当封闭阳台不纳入节能计算时,可开启面积按封闭阳台内的可开启透光阳台门(窗)面积计算,但封闭阳台的外侧开启面积应不低于阳台内的可开启透光面积。4.2.23在满足防火要求的情况下,楼梯间、走廊、电梯间的外窗应采用可开启的外窗。4.2.24建筑外门窗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门窗工程的防火性能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等相关标准的规定;2门窗工程应符合《民用建筑外门窗应用技术标准》等标准规定,门窗框与洞口墙边的缝隙,应采用有保温性能的弹性材料填实,并做好防水密封。【条文说明】住宅建筑安全房间外窗耐火完整性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第5.5.32条规定,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安全房间外窗耐火完整性不宜低于1h。4.2.25居住建筑每户在通风季节应达到10次/h的通风换气量。【条文说明】通风季节指一年中室外气象条件使人感到舒适的季节;通风时段指一年中某建筑采用通风方式能达到室内的舒适性热湿环境质量要求的时间称为该建筑的通风时段。在确定通风季节时,为了工程应用方便,没有考虑温度波的衰减和延迟,通过计算通风条件下的日平均室内温度是否在通风舒适区内判定是否为通风日,如果在通风舒适区内,则认为具有适宜通风的气候条件,称该日为一个通风日。(如果按逐时模拟计算结果,将日通风小时数大于8h认为是一个通风日,通风季节划分结果与上述按日平均简化计算方法是一致。)由于天气的波动性,并非一出现通风日就认为通风季节开始。根据气象学原理5日为一候,确定通风季节划分以连续5日均为通风日为起算时间。根据通风季节判定计算,可得到重庆市通风季节的划分。重庆主城区全年有2个通风季节,这里将其称为春季通风季节和秋季通风季节,它们的起止时间见下表。表4.2.25-1重庆地区通风季节划分表通风季节开始日(月.日)结束日(月.日)持续天数春季通风季节3.15.3192秋季通风季节10.111.3061评估重庆地区通风的节能潜力按下式:原空调能耗计算:Qc=K(T0-Tb)δc原供暖能耗计算:Qh=K(Tb-T0)δc式中:K———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W/m2·℃;T0———室外温度,℃;Tb———平衡点温度,供暖取18℃,空调取26℃;δc———如供暖季节T0<18℃,取值1;如空调季节T0>26℃,取值1;否则为0。原总能耗为:Q=Qc+Qh利用通风后的空调能耗计算:Qc′=K(Tfr-Tupper)δc′式中:Tfr———室内自由温度,℃;Tupper———通风舒适温度上限,℃;δc′———Tf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