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_第1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_第2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_第3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_第4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作品艺术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特点:心中常怀不平,词中爱用典故人赞其:“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出生时期,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就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辛弃疾逝世,年68岁。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辛弃疾,色彩更为绚丽。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众

2000多人起义,参加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他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归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有利国便民举措。从

43

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任内因力主抗金而不能被掌权者支持,抑郁而殁。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欣赏之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楚地天空,晴空千里,空气清爽,长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整体写景〕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山:“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咏桂林山水》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皮日休《缥缈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远望遥远的山岭,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不是美景,却是无限的愁与恨。移情及物,把心中的愁转移到景中。化用诗句,把山峰比喻成“玉簪”“螺髻”。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那么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块垒。

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比喻国势衰微的南宋王朝。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江南游子:指代作者自己。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拍栏干:“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北宋刘概“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把腰间的宝剑看了一遍又一遍,一次次拍打着眼前的栏杆,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心思。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断鸿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江天山景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看、拍、登“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衬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迫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慨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上片:

景色:江天、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登

寓情于景比喻

上片小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朝廷认为他属于归正人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孟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处困境如何自适?〔1〕尽西风,季鹰归未?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思考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说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照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疑心: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单独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知相差上下床呢?”——《三国志·陈登传》思考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干略,不逮魏武……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思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思考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思考张翰

:乐于归隐

有家难回的乡思,以及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许汜:谋取私利

不学、不愿,刘备

:雄才大概

赞赏,志在为国为民桓温

:叹时光流逝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反例正例用典登临意飘零江南的孤独抑郁,报国无门的苦闷渴望建功立业却时不待人壮志未酬但依然坚守理想下片小结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概桓温—叹时光流逝用典—为国为民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时机,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时机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

梁衡《把栏杆拍遍》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表达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

①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②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③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到达高潮。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苏辛词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