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教案8篇_第1页
化学必修二教案8篇_第2页
化学必修二教案8篇_第3页
化学必修二教案8篇_第4页
化学必修二教案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化学必修二教案8篇化学必修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推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本领。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更改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推断。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紧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推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练习]学生自身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连续使用。[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推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身进行推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议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更改?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叙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板书][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怎样推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板书]还原剂氧化剂有还原性有氧化性被氧化被还原[思考与讨论]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化学必修二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试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连续学习起偏紧要的引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得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紧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紧要性和必需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便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高校生学习的困难。二、学情分析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识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得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得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忙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紧要性和必需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认得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敬重科学的思想。(2)调动学生参加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五、教学准备多媒体、黑板六、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紧要性。化学必修二教案篇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本领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本领,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试验基础上的分析本领和思维本领。2.利用试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本领和分析思维本领。情感目标:通过对试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试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得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布置了两组试验[试验7—2]、[试验7—3]和[试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相互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老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忙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1.通过[试验7—2],学生应当了解:(1)要推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需确定“确定温度”和“确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确实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得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实现它的限度时(假如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如何教学生推断是否实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连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察看到的宏观现象作为推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推断溶液已达饱和,又确定要以“确定温度”和“确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心义。[试验7—3]和[试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1)说明当变化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需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心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加添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打开讨论。2.为了除掉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特地叙述。通过[试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推断方法,来判别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劝服力的,老师应特别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引导阅读。在讨论时确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确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更改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实现了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教学建议(1)边试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乐观性,启发他们乐观思维,渐渐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老师演示试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渐渐培养学生分析思维本领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本领。教学设计方案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难点:利用试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本领和分析思维本领。教学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演示[试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老师活动]提问:在试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变化?水的量是否变化?这个试验说明白什么?[目的:为学生察看试验供应了确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试验结果。][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学生活动]察看试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结论]饱和溶液:在确定温度下,在确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确定温度下,在确定量的溶剂里,能连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老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确定要指明‘“确定温度”和“确定量溶剂”呢?[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试验7—3]。[试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目的:培养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本领。][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试验。[老师活动]参加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结论](1)只有指明“确定温度”和“确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心义。(2)(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值。[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老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大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察看现象。[学生活动]察看试验及所列数据,试推断正误。[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本领和分析思维本领。](投影)供应数据: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推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确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老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肯定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确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老师活动]引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四)总结、扩展(1)溶液:在确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2)扩展练习:试推断: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确定比不饱和溶液浓。②在确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假如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确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④确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变化,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⑤确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确定不能连续溶解硝酸钾。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仍然是饱和溶液。化学必修二教案篇4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合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本领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本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情感目标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得;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引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紧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料子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紧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试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料子、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实在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另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材料子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紧要目的不在于知识自身,而更多地应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教学建议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3.组织讨论: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4.阅读图表试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试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试验的结果是完全全都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料子等的实际情况,实在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另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材料子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化学必修二教案篇5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捉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议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本领,带动了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养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本领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本领。②培养学生试验察看本领和对试验现象的分析本领。(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3.教学重点、难点(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呈现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乐观性,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②通过试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认得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二、教法活用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自动探究科学的玄妙。2.试验促学法: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察看分析试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3.计算机辅佑襄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更改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三、教学辅佑襄助手段1、说试验: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试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全都,表面积相差不大。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乙醇紧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2)2ch3ch2oh+o2→2ch3cho+2h2o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化学必修二教案篇6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构成、性质及判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试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本领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试验本领,逻辑思维本领,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方法的训练。科学思想:让学生自身动手试验,对试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坚固结试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得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试验、共同分析、讨论试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科学方法: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试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方法的训练。重点、难点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试验方法及试验本领的培养。化学必修二教案篇7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难点:利用试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本领和分析思维本领。教学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演示[试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老师活动]提问:在试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变化?水的量是否变化?这个试验说明白什么?[目的:为学生察看试验供应了确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试验结果。][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学生活动]察看试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结论]饱和溶液:在确定温度下,在确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确定温度下,在确定量的溶剂里,能连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老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确定要指明‘“确定温度”和“确定量溶剂”呢?[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试验7—3]。[试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目的:]培养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本领。[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试验。[老师活动]参加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结论](1)只有指明“确定温度”和“确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心义。(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值。[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老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大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察看现象。[学生活动]察看试验及所列数据,试推断正误。[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本领和分析思维本领。](投影)供应数据: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推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确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老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肯定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确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老师活动]引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四)总结、扩展(1)溶液:在确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2)扩展练习:试推断: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确定比不饱和溶液浓。②在确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假如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确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④确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变化,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⑤确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确定不能连续溶解硝酸钾。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仍然是饱和溶液。化学必修二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定运动的反映。(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察看,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本领和推理推断本领。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定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肯定结果。二、重点、难点分析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察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绝息的无规定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绝息的无规定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2.学生察看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定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渐渐分散解疑。三、教具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试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四、紧要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让学生察看两个演示试验: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渐渐扩打开来。提问:上述两个试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上述试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绝息的无规定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中学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二)新课教学过程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察看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绝地做无规定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定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但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加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介绍显微镜下如何察看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察看,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很多颗粒,认真察看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绝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察看,老师用教鞭指一个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