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训练】 小说的叙事特点-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1页
【小说训练】 小说的叙事特点-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2页
【小说训练】 小说的叙事特点-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3页
【小说训练】 小说的叙事特点-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4页
【小说训练】 小说的叙事特点-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5:小说的叙事特点练习

要点提示

《逝川》:现实与回忆交织

《父亲的影子》:第一人称双线结构反衬

《碑匠崖》:现实和回忆的交织对话的形式设置悬念

《凶犯》叙事紧凑

《高手》:蒙太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

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

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

暖,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

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

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缩,明眸皓齿,夏

天总是穿着曳她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

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

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

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

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

灾。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

n,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

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

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

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

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

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

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

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

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

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

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

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

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

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

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

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

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

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

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

惜时光。

B.“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他对妻子的忧心和对打扰吉喜的愧

疚。

C.面对接生的请求,吉喜在下雪天不顾严寒,也不顾捕泪鱼祈福的习俗便出门了,体现了她的热情善

良。

D.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

爱意。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运用复沓的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第三、四段将年轻的吉喜与“干瘦而驼背”的年迈吉喜作对比,表现她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C.

没有捕到泪鱼的吉喜惊讶地发现木盆里有“十几条美丽的泪鱼”。卒章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

D.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既呼应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2.迟子建说“逝川上的那种会流泪的泪鱼,当然是我的创造”,这个被创造的泪鱼与吉喜有相通之

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A(“提醒当珍惜时光”错误,本文写到了时间与岁月的流逝不可抗拒,表现了人在其中的悲怆,也

表达了对苦难的消化,对生命的礼赞。)

2.B(“内在生命力的枯萎和衰竭”错误,从后文“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

可看出,吉喜老而未衰,身体虽已干瘦,但仍有着坚韧的内在生命力。)

3.①生活:泪鱼生活在逝川中,从上游游到下游。正如吉喜住在逝川旁,从年轻至衰老,逝川见证了她

的一生。②悲伤:泪鱼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吉喜命途多舛,她怀抱着婚恋遗憾,孤

独终老。③安然: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

的人性中消化着苦难,获得精神的抚慰。(每点2分)9.①描写年老

的吉喜时,插入年轻的吉喜形象,重现吉喜的青春,突显现在的衰老。②在接生前后,插入吉喜年轻时与

胡会相处的情节,重现往昔美好时光,突显现在的孤独。③年轻吉喜的青春和甜蜜,与年老吉喜热心无私,

一同呈现她生命的美好光辉。④年轻与年老的交错,照应标题“逝川”,强化了美好易逝的伤感意味。(每

条2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事件与作用-一对应,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影子

段奇生

村人都极喜欢我,谁家有好吃的,如炒了蚕豆、花生,就大把大把地往我口袋里塞,不把我口袋装满

不罢休;谁家饭桌上有两条鱼非得夹条鱼给我吃。

村里的小孩都极羡慕我。他们都问过我,他们为啥都喜欢你,不喜欢我?我说,我也不知道。

后来我知道了。

那时的我成了孩子王,村里的同龄小孩都听我的话,我想欺负谁就欺负谁,我甚至敢欺负长得比我高

半个头的小孩。他们都不还手。有一回我拿石子扔大我三岁的石头,他只跑,不还手。我以为他怕我,便

追他。石头站在那儿对我说,你别以为我打不过你,我是让你。因你爸是个好人,你爸治好了我妈的病,

还没收钱。如果不是看在你爸面上,我早把你打得头破血流了。小子,别太猖狂了,村里所有的小孩都是

让你。

父亲也总骂我,我积攒了半辈子的好名声要毁在你手里了。父亲有时气得打我,母亲便把我搂在怀里,

与父亲转着圈。父亲便对母亲说,你会害了他的。

混到了高中毕业,我便整天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镇上混日子。父亲要我跟他学医,我看不上赤脚医

生这一职业。父亲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一看见我就唉声叹气的。

母亲也劝我,跟你爸学医也不错,既能糊口,又能受人尊敬。

可我就是不想做赤脚医生,觉得做赤脚医生一点也不好,有时半夜,都得被村人叫醒,睡觉都睡不安

稳。尤其是刮风下雨的冬天,得从热被窝里爬出来去病人家,真是活受罪。

父亲说,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

其实我不跟父亲学医主要的一点还是不想活在父亲的影子里。担心别人总拿我同父亲比,我也知道我

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父亲。

父亲的影子却时时追随着我,甩都甩不掉。

我在镇上玩电子游戏时,许多人都在说我,陈医生怎么生了这么一个不务正业的儿子,唉!那些人竟

都叹气,还用那种怪怪的眼神看我。

为了逃出父亲的影子,我便来到县城。我想县城里认识父亲的人总少吧。我不会再听到叹气声,再看

到怪眼神了。我们几个人疯狂地玩,县城里玩的东西比镇上玩的东西多。但玩要钱,吃也要钱,我们身上

的钱花完了。我们只有而铤而走险地偷。

但第一次偷就被抓住了。一男人要报警,我们都很害怕,怕坐牢,更怕家里人知道我们做小偷的事,

都跪下求他别报警。他仍报了警。他问我是哪个乡哪个村的?看你的脸比较熟悉。我说是鄱湖嘴村的。他又

看了一下我的脸,说,你不是陈医生的儿子吧?我不出声,同伴兴奋地说,是,他是陈医生的儿子。警察来

了,那人给警察一个劲赔不是,说我们同他是一个村的人,来他这儿玩,他以为是小偷,误会了。警察便

走了。他掏出一百块钱递给我,说,你们走吧。今天放过你们是看在陈医生的面子,陈医生是个好人,是

个好医生,那时我家穷,连看病的几块钱都拿不出,可你父亲见我没去你家,想我准是没钱,他便来我家

了,给了我药,给我打了针。那男人竟然掉眼泪了,我一辈子都记得你父亲,但我没想到你一点也不像你

父亲。你应该做你父亲一样的人。

我便来到市里,市里总没人认识父亲吧。

但我错了。我们喝多了酒,三个人坐一辆摩托车兜风。摩托车撞在一棵树上,我们都昏了过去。因马

悦坐在最后,伤得最轻。他醒来后,拦了辆“的士”,把我们两个同伴送到医院。医院竟要先收五千元押

金,马悦口袋里只有几十块钱。马悦一见医生就说,认识陈茂林医生不?马悦一连问了十几个医生,才有一

个医生说,你是说鄱湖嘴村的陈茂林医生?他怎么啦?马悦说,他儿子出了车祸,因交不起押金正躺在医院

门D。那医生忙叫护士把我们推进了急救室。

后来我醒来后,那医生对我说,你父亲是个好医生,小时我发了三天高烧,烧成肺炎。你父亲一边骂

我娘,一边背着我就往镇医院跑。如不是你父亲。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我学医同你父亲有很大的关系,

我想做一个像你父亲一样的好医生。

出院后,我来到了省城。

我不想再混日子,我四处找工作,却找不到,我连吃盒饭的钱都掏不出来。小偷小摸的事,我再也不

愿干了。我只有捡破烂卖。晚上就睡立交桥下。

后来我见一家公司在报纸上登了招仓库管理员的广告,便去了那公司。公司负责招聘的人见我落魄的

样,只说了两个字,不要。我说了许多好话,可他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我最后试探地说了句,你认识陈

茂林医生不?我是他儿子。我说这话一点也不抱希望,只是病急乱投医,只是掉进河中的人见了根稻草就抓

住。哪知奇迹就出现了,他说,你真的是陈医生的儿子?我点点头。他很激动,想不到你是陈医生的儿子,

真想不到你爸真是个好人,记得没钱交学费,一个人站在学校门口哭,你爸知道后,给我交了学费,他的

眼里泪光闪闪的

我便留下来了

过年时,我回家了、我对父亲说,爸,我要跟着你学医,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我也知道父亲的影子会一辈子紧紧跟着我。

[注]赤脚医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经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

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他们的特点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

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没有固定编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里人喜欢我,村里的小孩让着我,最重要的原因是或多或少接受过父亲的帮助,他们以这种方式

表达对父亲的尊敬。

B.“他教育我说,苦一点累一点怕啥?我赚到了好名声。”由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父亲把好名声看得高于

一切。

C.我不想当赤脚医生,固然有赤脚医生这一工作太过辛苦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我不想再活在父亲的

影子里。

D.“但我错了。我们喝多了酒……”这里不是对喝酒和车祸的悔恨,而是对之前以为父亲在市里没有

影响这一猜测的否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对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父亲形象,使其形象生动鲜活,特点突出。

B.小说通过母亲劝我跟父亲学医,阻止父亲训我的这些细节来正面描写母亲的庸俗和对我的溺爱。

C.以“父亲的影子”为标题,亦实亦虚,虚实结合,既强调了父亲的影响力,也暗示了父亲的人品。

D.小说通过同村人、县城里被偷的人、市里的医生等人之口,全面详细地刻画了父亲赤脚医生的形象。

3.小说中的父亲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文本概括父亲的形象并简要分析。(6分)

4.本小说在叙述上非常有特色,试结合文本加以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父亲助人是处于善良的本心,其初心并不是为了获得好名声,且好名声是父亲行医救人、

善良助人的结果,所以父亲视名声高于一切无从谈起。

2.A解析:B项,小说无意以正面描写着笔刻画母亲形象,母亲劝我学医这一处目的是表现父亲对

我的影响。C项,虚实结合错误,小说中无父亲影子的实写。D项,父亲形象的呈现是以侧面的、碎片化

的方式逐步丰富的。

3.①风雨无阻、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从我不想做赤脚医生的原因里,可推测父亲无论怎样的情况都

坚持出诊救人。

②重视教育、身正为范的父亲。父亲以自己善良正直的行为和影响,最终指引儿子走向成熟。

③心地善良、救急助困的好人。父亲在行医之时救人助人,在生活中亦是救急救难,是心地善良的好

人。

解析:形象应该是人物特征与身份的结合,且本文中身份是作者着意强调的,作为父亲强调他对我的

影响,作为赤脚医生强调的是他治病救人的行为,省城招聘负责人的话则有意不再让他局限于赤脚医生的

身份,让人认识到他是一个纯粹的、自发为善的好人,所以学生在答题时不能只答特征。

4.①小说以第一人称限制视角来讲述,以我的成长过程逐次展开对父亲形象的塑造,使得父亲形象逐

步清晰。

②双线结构:小说明线是我的成长经历,暗线是父亲对他人的帮助,小说明暗线交织,使得父亲的事

迹愈加丰富,我对父亲的理解逐步深刻。

③反衬:小说通过我小时候的顽劣和成长过程中的放纵,反衬了父亲的善良品性。

解析:本题考查叙述特色,可从情节叙述手法,如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顺序等角度思考;亦可

从情节安排技法角度思考。本文中“我”既是亲历者,亦是叙述者,解题时应重点关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碑匠崖

张港

“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在早先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

硅子。“

“成子?”

“皮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

“咋叫的碑匠崖呢?”

“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俺们这儿呀,来了抗联五团。抗联打仗厉害,这不

奇,奇的是啥呢?奇的是五团有个碑匠。我说大记者,你经多见广,你听说过部队有碑匠的吗?”

“碑匠,就是石匠呗。”

“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石匠打个碾子整个磨,抠个马槽子啥的。

碑匠可不是。碑匠,头一样得力气大,能把大石头翻得来倒得去。二是识文断字,跟你们记者一样,是识

字分子。不识字咋刻字?三是能攀山,为得块好石料,什么悬崖绝壁都得上去。”

“你问部队要碑匠干啥?那用处可大了。打仗哪能不死人?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

五团有大事,碑匠也蓼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

“没有碑可箜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

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团长说:

'一个碑匠,顶得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啥?他叫啥名呀?别打岔,你听我说呀。”

“有这么一天呀,碑匠正琢磨事儿,团长、政委走来了,二人争吵得厉害。碑匠听明白了。啥事呢?

上边下了令,要打下白石镇。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

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

“第二天一早,碑匠不见了。有人想起,昨晚吃饭就没见这人。”

“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

“啥意思呢?不管啥意思,备马备枪,打白石镇。”

“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器下五团说碑匠。这头呢,碑匠爬上白砖子顶上,用大绳把自己顺下。

就挥大锤,使大钎,刻出两个大字,一个字有一铺炕大。”

“白萩子下就是俺们屯。人人抬头仰脸看新鲜,慢慢看明白了,俩字:抗日。”

“唯——这家伙,厉害,抗日抗上了白石破子。”

“'抗日’俩大字刻得了,大绳上吊着的碑匠冲屯里反复喊‘全来瞧全来看——打走日本王八蛋——'”

“人人抿嘴笑,相互嘱咐着:'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白石壁上的碑匠,一边把字往深处扩,一边唱上了二人转'刘为大来关某我为二呀,涿州范阳你是

老三哪...,”

“这么折腾,日本人能不知道吗?日本兵用迫击炮,照白成子就是猛轰,可是,炮弹上去,打个出溜

儿滑就掉地上了,皮子上只留个白点儿。”

“炮弹打得火星子乱迸,碑匠照样扩字,还唱:'想当年大哥无食他把草鞋卖呀哈——二哥我身担着

豆腐盘——’”

“炮这么打,人还有个活命?有敢看的说,人肉一块一块往下掉,掉了大腿掉胳膊。不说了,不说了。

——白崖壁成了红崖壁。”

“别哭呀丫头。你一哭,我不好往下讲了。”

“怎么打炮,‘抗日'两个字还在。你想想,有这么俩大字明晃晃立着,日本鬼子哪受得了?镇里的

日本兵全调来了,一齐开枪,子弹一打一个白点儿,跟碑匠的攀子似的。子弹打光了,算是看不出字了。”

“再说五团这边。老乡跑来报告石崖刻字的事,团长心痛得一脚踢翻一块大石头,就掏枪喊人要给碑

匠报仇。政委说:'碑匠这是引出镇里的鬼子,让咱们打空城,拿下白石镇。'”

“后来?后来那还用说?拿下了白石镇呗。子弹、炮弹全打石头破子了。没子弹的日本兵,那还扛收

拾?”

“完了?没完。没过多长时间,你说咋的,白政子上又出字了,比上回的‘抗日'还大。这回刻的是

'消灭小日本'。”

“打哈尔滨来了日本工兵,吊绳子打上炮眼,一炮一炮,炸掉了‘消灭'和‘小'o'日本’俩字不

敢炸了——炸'日本’,那不成了自己炸自己?”

“还没完。过了些日子,'日本'俩字上头,又刻出字来,成了‘打倒日本'。'"日本人还是得炸

呀,这回连'日本'俩字一块儿炸个利索。”

“人人传说,‘日本’都炸了,小鬼子要完蛋了。真的,没过多长时间,日本鬼子投降了。”

“你问碑匠叫啥名呀?让我咋说呢?头一个,后来知道是姓耿,名就不知道了。第二个是谁,都不知

道,第三个就更不知道了。反正是中国人,没留下姓名呀,你就记这事吧。”

“没完,没完,还有事?我说呀,你们记者说话顶用,跟大领导说说,这碑匠崖,老这么光着板儿也

不中呀,还得刻上字呀还得刻上字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中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当即决定备马备枪攻打白石镇,这说明团长对碑匠

的信任。

B.文本中团长、政委之所以争吵,是因为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又多,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又不得不

打,却不知怎么打。

C.文本中老人说,碑匠与石匠并不相同,原因在于碑匠能识文断字,一个碑匠,顶得上一支队伍,调

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D.文本中碑匠悬吊在石崖上,唱着二人转,刻着抗日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日本兵,为大部队攻打

白石镇赢得机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别哭呀丫头”这处描写,一方面说明老人故事讲述得很生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场战斗中

碑匠牺牲的惨烈。

B.文中老人在讲述白石镇情节时,采用平叙方式详细叙述五团如何打下白石镇,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

C.小说中碑匠并未正面出场,而是借助老人的讲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让读者认识到碑匠鲜活

的形象特征。

D.小说主要写了抗联队伍中特殊的战士一一碑匠。他们身上展现的高贵的品质,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

仍有启发意义。

3.怎样评价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在石碑和石崖上“签字”或“想要刻字”的行为?(6分)

4.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述故事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原因在于……”以偏概全,还有其他原因。

2.【答案】B【解析】“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错,是为了衬托碑匠。

3.【答案】①小说中部队要碑匠在石碑上塞出文字是为了留给后人当作纪念。

②小说中抗日战争期间几位碑匠多次在石壁上刻字是在积极抗日,彰显了碑匠们的爱国精神。③小说

结尾处老人要求在碑匠崖上刻字,表明在当下也要传承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每点2分,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答案】①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碑匠,而是通过一个老人的回忆,将碑匠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在现实和回忆的交织中更有利于揭示和深化主题。

②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故事,通过女记者与老人的问答讲述碑匠的经历,使叙事节奏紧凑情节集

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小说从对“碑匠崖”的询问切入,引出碑匠的故事,入题新颖。④讲故事时设

置悬念,营造紧张气氛,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注意力。⑤讲故事的语言风趣幽默,以口语和说

书性的语言讲述紧张的抗日故事,行文张弛有度,极具感染力。(每点2分,三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完成后面的题目。

凶犯

[俄]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

的脸上胡子拉磕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牵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

还光着脚。

“丹尼斯•格利果利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

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

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

“是的。”

“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嘛?”

“啥?”

“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嘛?”

“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丹尼斯声音撕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

“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儿。”

“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

“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

“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

“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丹尼斯嘟嚷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

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丹

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钓鱼坠儿了?”

“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

“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的……”

“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好……很沉,

而且有个窟窿。”

“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

有可能出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

“大人!我干嘛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

“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虽然你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

为这而出了事!”

丹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

“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

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

“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

“这个我们懂……我们又没狞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

丹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

“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出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

了……我终于弄明白了!”

“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不过就是个乡

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

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难……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

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

“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

“我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问……没有钓鱼坠儿只能钓到欧篁鱼。”

“嗨,住嘴……”

整个法庭鸦雀无声。丹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个巴着眼睛,

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可以走了吗?”丹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丹尼斯不斯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

“住嘴,别吵了……’

“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

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

“我烦透你了,喂,谢敏!”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

“我们家三兄弟,”丹尼斯嘟喷着,两名强壮的法警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务……

兄弟交不上税,而我丹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们应该靠本事断案,不应该无

中生有……哪怕是该被刀刻,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丹尼斯因为拧铁轨上的螺丝帽而被带上法庭,成为审判对象,理由是他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伤

害。这篇小说逼真地刻画了丹尼斯的真实状态,为我们展现了他受审的全过程。

B.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及关系。丹尼斯下意识地将“我”说成“我们”这个细节,

表明他的言行举止完全是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遵从了本阶级固有的认知与习惯。

C.“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属于语言描写,这里的丹尼斯是真诚的,他是真的不懂,他完全

没有“撒谎”.在有没有撒谎这个细节上,审讯官是真的冤枉了丹尼斯。

D.丹尼斯开始并不懂法,但是文中提到他彷佛看到了“刺眼的阳光”,意味着经过这场审判他终于意

识到自己触犯了法律。他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也反映了从无知到醒悟的转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篇小说的情节并不曲折离奇。小说开门见山,引出主要人物,从正面交代了庄稼汉的贫穷。”他

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这一细节,为后文丹尼斯审判时的反应和态度埋下伏笔。

B.本文擅长使用典型的生活语言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如丹尼斯说“又不能当羊拐

子玩儿”,从中仿佛能看到丹尼斯作为庄稼汉的生活日常,使读者身临其境。

C.丹尼斯与审讯官身份、看法迥异,这构成了基本的矛盾冲突,二人的对话带来了极具感染力的讽刺

幽默效果。从“笨蛋”“住嘴”可看出作者对丹尼斯这类顽劣之人的鄙夷和强烈的批判。

D.契诃夫的小说多短小精悍,朴素精练,学者称这种写作特色为“加倍的简练”。本文运用大量的白

描,主要通过审判官与丹尼斯的动作、语言呈现了一出法庭荒诞剧,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相象空间。

3.全文有多次对丹尼斯眼神的描写,请结合前后文,分析划线处几次眼神描写背后的人物心理活动。

(4分)

4.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结构紧凑著称,本文使用了哪些方式来使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参考答案】

L(3分)D【解析】文末提到“兄弟交不上税,而我丹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你是什么狗屁法

官”,这意味着,丹尼斯到最后都不认为自己偷螺丝帽有罪。

2.(3分)C【解析】“笨蛋”“住嘴”是小说中审判官对丹尼斯说的话,并不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

契诃夫在这篇小说中叙事冷静克制,并没有流露出他对丹尼斯的鄙夷和强烈的批判。

3.(4分)(1)第一次“斜着眼睛”表现丹尼斯面对法官的质询,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法庭的

审讯是可笑的,“斜着眼睛”透露出他对法庭法官的藐视:(答到认为自己正当、藐视可以给分,1分)

(2)第二次“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虽然丹尼斯还是不相信法官的话,但是内心已经出现疑虑松动,

开始有意识的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答到有疑虑、松动可以给分,1分)

(3)第三次“使劲儿眨巴着眼睛”,面对法官提到火车翻车的实例以及可能会面临的刑事处罚,丹尼

斯开始有些惶恐和紧张;(答到惶恐、紧张可给分,1分)

(4)第四次“丹尼斯不再眨眼”,丹尼斯如梦初醒,再次从法官处确认自己可能会坐牢,意识到事

情的严重性,感到十分震惊,但是依然不愿认罪。(震惊、意识到严重性可以给分,1分)

4.(6分)

(1)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场景,本篇小说选取庭审的一段来进行横断面的描写,将情节、人物都尽可能

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紧凑精巧;

(2)利用对话的叙述形式,交代/丹尼斯受审的前因后果以及经过,同时对话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社会

背景,减少了冗长的背景叙述和说明;

(3)安排了推动情节的重要线索,“螺丝帽”作为串联起小说情节的关键元素,是行文的线索,更是

矛盾的焦点,前呼后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每点2分,共计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手

侯发山

在乱世,习武的人不在少数。说得高雅一点儿,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说得俗一点儿,是为了能够保护

自己,保护家人不受他人欺负。康百万和周二爷都是河洛地区数一数二的士绅,有钱有势,有头有脸,家

里少不了看家护院的。外人不一定靠得住,他们更愿意把至亲培养出一身的本领。于是,康家的少爷康小

勇,周家的少苓周明便结伴来到了温县陈家沟。

“上至能能,下至哼哼,大人小孩,都会扑腾”“喝了陈家沟的水,都会翘翘腿”……这些都是从陈家

沟流传出来的顺口溜,可见陈家沟人习武成风,民间诞生了不少太极高手。陈长兴便是其中一个。陈长兴,

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陈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陈长兴成年后

以保镖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名,被称为“牌位大王”,意即平日练拳姿势端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

是站立,都立身中正。无论看戏还是赶会,站立于千万人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双脚丝毫不动。凡近

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自从陈长兴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规,收下“偷拳”的杨

露禅为徒后,上门拜师学艺的蜂拥而至。

康小勇和周明有幸成为陈长兴的徒弟。陈长兴教他们的是太极拳之老架,其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

不偏不倚、稳如泰山。从起式、金刚捣礁,到当头炮、金刚捣椎、收式等七十四式,一招一式看似简单,

实则暗含着无穷之力,真是“劲牵四两动千斤,变化神奇后制人。掌扫狂风驱虎豹,拳击霹雳震乾坤”。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年期满,康小勇和周明辞别师父,回到了巩县。

邙山头上盘踞着一股土匪,头目唤作“座山虎”,去周二爷家滋扰了两次。第一次,周明施展拳脚,-

脚踢折一个喽啰的腿,又一掌打死一个喽啰。第二次,“座山虎”的一只眼让周明给打残了,若不是“座

山虎”逃得快,怕是要一命归天。周二爷很是高兴,心说犬子去陈家沟没有白学,至此,不再心疼自己付

出的几十两银子的学费了。

后来,康小勇上了邙山,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招数,居然收编了“座山虎”,壮大了康家的团练。为此,

官府还奖励了康小勇,老百姓也到康家门前敲锣打鼓,既有庆贺的意思,也有感激的成分。周二爷气不过,

以为陈长兴让康小勇吃了偏食,把自己的绝招传授给了康小勇,如若不然,“座山虎”也不会服帖。

周二爷便乘船过黄河来到陈家沟,找陈长兴问罪。

陈长兴听了周二爷的一番诉说,捻着胡须,呵呵一笑,说:“周掌柜,老夫给你讲讲两个徒儿在习武期

间的一件小事。”

“悉听尊便,周某洗耳恭听。”周二爷心气难平,满不在乎地说。“有一年冬天,那一天下着大雪,我

让徒弟们去野外跑步。每天跑十里地,雷打不动。途中,看到一个小乞丐饿晕在路边,小勇就把自己身上

的棉袄脱下来给小乞丐穿上然后背着他回来了。老夫当时还质问小勇,师父若是不收留呢?小勇说,您要

是不收,我就背回康家庄园……”

周二爷打断陈长兴的话,说:“这跟练武有何关系?”

陈长兴没有接周二爷的话茬,继续说道:“那天小勇救助小乞丐的时候,贵公子却阻拦他,让他别管闲

事。小勇把小乞丐背回来后,又坚持出去跑完十里路才回来。从那天起,老夫就相信,小勇这样的孩子能

干大事。”

“所以您就把绝招教给了他?”

“老夫对徒弟们都是一样看待,也从来没有留一手。”陈长兴摇摇头说。

“康小勇为何能制服‘座山虎’?明摆着是他比周明技高一筹嘛。"周二爷不服气地说。

“学艺先学德,做人德为先。德有多高,艺有多深。”说罢,陈长兴意味深长地看了周二爷一眼。

周二爷听罢,脸红了一下,似乎还想辩驳。陈长兴接着说道:“那个小乞丐在老夫的武馆休养了一段时

间,后来自己走了,上了邙山,跟着‘座山虎'混饭吃。第一次去周家抢劫,就让周明把腿给打折了。”

“活该!"周二爷愤愤不平地说。

陈长兴说:“若不是小勇上山说服他们,让他们改邪归正,听说‘座山虎'还准备伺机报复周家呢。这

些土匪有些是良民出身,被逼无奈才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

“就应该把他们千刀万利!”说这话的时候,周二爷咬牙切齿。“真正的强者,不在于打趴下多少人,

而在于扶起多少人。”陈长兴轻轻叹了口气,像是说给周二爷,又像是自言自语。

(选自《天池》2022年第1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的习武风俗介绍,交代了康小勇和周明习武的原因,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第二段的顺口溜的引用,沾泥土,接地气,原汁原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C.康小勇收服土匪,受到了官府的奖励和百姓的拥戴,周二爷气不过的原因是要强。

D.陈长兴质问康小勇收留背回小乞丐,因为此人毕竟来路不明,贸然收留不够妥当。

2.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周明这一人物强烈的反差对比和陪衬,突出了康小勇“善”与“美”的鲜明形象,使主题

更加突出,故事情节更为摇曳多姿,文章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

B.文章对太极高手陈长兴着墨甚多。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牌位大王”形象,铺叙了陈长兴教授的

内容,招式变化神奇,暗含无穷之力,为后文周明勇斗土匪埋下伏笔。

C.作者“以小见大”,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他从平凡的小事中发掘“亮点”,悟出道

理,从''小”的形象和故事里,写出了深邃隽永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