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农业龙头公司农业产业化对策分析目录TOC\o"1-3"\h\u208511.绪论 196831.1研究背景 12426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155241.3研究方法 2182941.4研究现状 315871国外 318839国内 4319122.河源S有限公司介绍 7142342.1河源S有限公司简介 7187632.2.河源S有限公司产品介绍 8204342.2.1锡场灵芝 8163472.2.2圣仙湖茶 84033.农业产业化经营 10289013.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性 1019683.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比较 11200964.“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分析 14276914.1“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推广模式分析 14168374.2“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产生的背景 15262004.3“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的发展历程 15202084.4“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的运营方式 16326564.5“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的主要优势 164924.6“公司+基地+农户”交易费用分析 18198564.6.1.一般农业生产经营中交易费用的构成和特点 1810654.6.2.散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交易费用较高的原因 2078684.6.3.降低交易费用的两种途径及分析 20130815.农业产业化出现的问题 23113135.1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络机制不完善 23140955.1.1农企之间利益联系不紧密,农户所得收益少 23107425.1.2与农户建立紧密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的比例明显偏底 23299335.2“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下的违约行为严重 24200865.3“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主体地位不对称 25251465.4生产规模分散,竞争力弱 2658245.5利益机构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政府行为不规范 26304416.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28137406.1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2846986.1.1不断强化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28198076.1.2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改变利益观念 2854646.2加大对龙头企业及农户的法律、道德意识的培养力度 29199086.3积极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组织 30166796.4切实抓好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三要素建设 31266126.5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区域农业优势 31112316.6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宏观指导和调控,提高服务功能 33178207.总结 3627881参考文献 411.绪论1.1研究背景河源是传统农业大市,农村区域面积广阔,有农业人口284多万,常用耕地面积165.9万亩,其中水田126.6万亩,水浇地3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1.7万亩,水域面积96万亩。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20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1%。河源作为山区市,山林覆盖面广,生态环境良好,山区地域广阔,可利用资源充裕,而利用独特的生物资源、气候环境,开发山地绿色有机农业,具有转换周期短、开发成本低的明显优势,为山区发展高效生态的有机农产品提供了资源条件。[1]而且生态大头在“三农”,河源山区特殊的生态区位和所承载的特殊功能,决定了产业开发定位必须是生态经济,这不仅是服务全省科学发展大局的现实需要,也是转变山区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快“三农”发展其根本就在发挥山区比较优势,做好“三农”的生态经济的文章,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走生态崛起之路,重点在农村,焦点在农民,难点在农业,突破点在加快“三农”发展。只有切实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改善农村民生,才能为农业农村经济注入强大动力;只有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农村发展,才能赢得走生态崛起之路主动权,所以河源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崛起出路重点在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1.2研究目的和意义河源经济基础薄弱,限制因素多,发展条件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城镇人口比重,人均DG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要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具体路径就是全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通过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将农村多移劳动力转移出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收入。[2]农业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只要将现代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管理理念、科学技术、信息共享运用等新兴现代的、高科技的元素融入农业,农业还是可以焕发出蓬勃的、超强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大城市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安全的食品,为工业提供源源不断、廉价的、充足的的原材料,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因为无论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还是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立足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现代农业是绿色产业,低碳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它不但强调资源节约、力保环境零损害,还要求达到资源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追求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协调。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发展经济,实现“绿富”双赢,让河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成为科学发展的新典范。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河源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河源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珠三角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做大做强粮油、蔬菜、茶果、畜禽四大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为重要支撑,把河源打造成广东生态循环型农业模式的新标杆、示范地。1.3研究方法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3]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1.4研究现状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国外才开始研究现代农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强调突出的发展目的不同,刚开始强调机械化、工业化的石油农业,后来发展到强调传统技术运用于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再到80年代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直到当前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仍占据主流地位(1991年)。[4]国外一些经济学家主要从技术要求、结构特征、制度建设3方面探讨概括现代农业的内涵。从技术层面看,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当今年社会技术进步的结果,日本的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2000年)学者将劳动替代型的机械技术和土地替代型的生物化学技术作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约翰·梅尔(1988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则把农业发展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传统农业、低资本技术农业和高资本技术农业。从结构层面看,钱纳里提出“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的观点,约翰·梅尔认为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了经济体系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托达罗(1988年)则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研究,将它分为3个阶段:维持生存的农业发展阶段、混合和多种经营的农业转变阶段及专业化农业阶段。Dong和Dow(1993)在批评林毅夫的“退出权”假说时,强调了国家一系列政策失误在导致农业危机和人民公社失败问题上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看,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中国领导人偏好特定的农业组织形式,从而剥夺农民退出的权利成为一种必然性。Reardon.T.Barret研究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表现为三个动态特征,一是农场生产之外的农产品加工、分配和农户投入供应的增长;二是在农户和农业加工企业之间的组织变革趋势,如纵向协调的增加;三是在此基础上的农场的内部结构的变化,如产品结构、技术等方面的变化。JamesM.Macdononald等认为农业产业化在组织方面有几个重要的转变,如农场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农产品的生产更具差异性,生产和销售渠道的协调度更高更清晰,农场主在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服务更加广泛等.加利福尼亚学派的代表人物AronSapiro主张农业应当实行合法垄断,按照商品类别来组建合作社,使之在各自的产品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以提高市场秩序;而EdwinG.North认为只要合作社可以被组建起来并且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可以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在市场的完善、服务、效率和竞争等方面发挥作用。近代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角度对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和治理制度进行研究,Staatz分析了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外部性及科层制对合作社产生的影响,认为只有采用合作社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时,合作社才出现,他还建立了一个由N个异质性成员构成的合作博弈,分析了合作社在成本和收益方面的决策问题。Hendrikse和Veerman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了社员控制合作社的需求与合作社的融资结构之间的关系[5]。Zusman根据契约理论建立了一个合作社的集体选择模型,解释了异质性成员的合作社的集体选择规则。国内林毅夫在《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中提出,技术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分水岭,农业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标志。周其仁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土地经营制度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改进的巨大作用和所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史月兰从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基础上对比分析,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经营模式的正确选择。牛若峰,夏英对农业产业化运行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刘国新、汪继福刘遵峰、杜丽娟、李瑛通过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了造成我国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客观、历史和现实原因,提出了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景云祥提出内部化和集群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两条基本路径。郎秀云认为人地矛盾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因此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都要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应该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以专业化合作为纽带的农业经营体制才是切合我国实际的现实选择。夏英、牛若峰,认为组织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和产业配置手段,世界各国的组织模式不外乎以下三种公司企业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生产模式。在组织模式相同的前提下,不同的是具体载体模式赵慧峰,认为美日选取不同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原因在于两国国情的不同,但在发展道路的一帮规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都是相同的,两国都重视合作社的发展而且在本国农业产业化体系内合作社都占有重要地位。王长友,`认为依据国外经验,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应该建立在完善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因为合作经济符合我国超小型的农业结构国情。应该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通过合同形式与实行专业化生产的农户组成经济联合体,营造自己的跨国农业企业。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结构应为食品公司和饲料公司主导下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黄祖辉、郭红东(1997)对“公司+农户”的研究发现:就“公司+农户”这一模式的创新动力而言,主要源于农户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对潜在外部利润的追求,这种外部利润来源于“公司+农户”组织对传统农业产业组织方式所存在的生产风险、交易费用以及不确定性的克服或弱化。具体说来,与公司和农户相分离的组织形式相比,“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对于交易费用的降低以及交易不确定性的减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虽然“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具有规避价格风险和销售风险的功能而倍受农民的喜爱,同时也因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和分散风险而受商人的青睐。但是“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有契约约束的脆弱性和协调上的困难的内在缺陷,其违约率之高极大地限制了订单农业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农业契约违约率高达80%(刘凤芹,2003)。周立群、曹利群(2002)对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契约在执行时,总会有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在这一组织框架下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制约这类机会主义行为,其原因就在于契约的约束力很弱。因此这种组织形式很不稳定。随着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业日益增大,关于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治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了学者的重视。范鹏对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加以分析,并在总结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践以及国际合作运动中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黄大学、刘国炳分析了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功能和运作模式,对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了分类和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潘劲对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思路。马彦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详细的制度解析。2.河源S有限公司介绍2.1河源S有限公司简介河源市S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农业种植、禽畜饲养、水产养殖的大型综合性民营企业,是河源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公司立足山区资源,坚持以“发展山区经济,带动农民奔康”为发展战略,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1000多户农户走上脱贫奔康之路。公司现有发展项目:1、位于万绿湖源头海拔1000多米高仙湖山东南面有1000多亩的茶叶基地,取名“圣仙湖”牌茶叶,公司生产加工的茶叶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2、公司自行培育、品种好、产量高,利用山区无污染种植的灵芝取名“锡场灵芝”。可与野生灵芝相媲美,它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完全达到野生灵芝的标准,现已取得了“绿色食品”标志,在国内灵芝行业产品中,第一家取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单位。3、引进国家星火计划,在原生态环境无污染的环境下,采用以蝇蛆虫为主饲料,野外放养的虫子鸡,取名“虫子山地鸡”,被誉为21世经人类全营养食品。以上三项是公司的农业发展计划,现已投入350万元,计划投入1000万元。发展1万亩以上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观光的茶园。在锡场形成连片的灵芝基地,完全以绿色食品的标准进行种植,并增加种植观赏灵芝品种,争取把灵芝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现有虫子鸡养殖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在市区设立虫子鸡专卖店,虫子鸡饮食店,提高产品销售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使S公司真正达到以农业种植、禽畜饲养、水产养殖的大型农业发展基地,将使更多的山区农民实现脱贫奔康计划。2.2.河源S有限公司产品介绍2.2.1锡场灵芝灵芝孢子粉对人体具有降血脂,提高血液供氧能力,改善血液循环,尤其是改善人体心脑血液循环和外周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使冠心病、高血脂动脉硬化症、心搏功能弱、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缺敌国症等病的症状得到缓解,可使眩晕、胸闷、气短、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灵芝孢子粉对神经衰弱效果最为显著,能改善睡眠,增进食欲,使头痛、头胀症状减轻或消失,记忆力逐渐增强,神疲、乏力现象消失,且无副作用反应,无瘾性出现。灵芝孢子粉对机体具有抑制组强胺及其他致喘物质释放,解痉,松弛气管平滑机,消除免疫过敏反应等作用,因此对支气管炎及哮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村里所种植的灵芝菌种由村民江金笾从山上的野生灵芝原体中分体培育而来。锡场镇对江金笾潜心五年研究出来的野生灵芝菌种进行了大力推广种植,由江作为技术员,向村民提供野生灵芝菌种和技术指导。禾石坑村及邻村的村民于是纷纷发展灵芝菌种植,目前已由2002年的11户种植户发展到了86户。其中禾石坑村有65户,培植灵芝菌种24万包。今年5月1日,江金笾还因此当选为东源县劳动模范。锡场镇正帮助江金笾联系有关部门申请灵芝菌种技术专利,同时邀请有关科技权威部门对灵芝菌品种作进一步技术鉴定,树野生灵芝菌品牌。灵芝属真菌,灵芝的形成和生长都需要较高的湿度。椴木覆土栽培灵芝,因为菌丝体可吸收覆土中养分,再加保湿,所以可增产。2.2.2圣仙湖茶"圣仙湖"灵芝茶是在锡场镇内利用无污染山区,从野生灵芝中分离出优质菌种,自行培育灵芝,并采用现代科技生物技术萃取,通过与原生态茶叶科学配比精制而成。茶叶是将灵芝与茶完美融合在一起,经开水冲泡后更易为人体充分吸收,为追求养生保健的爱茶人士开启了健康的茶生活。"圣仙湖"灵芝茶是公司在锡场镇利用无污染山区,从野生灵芝中分离出优质菌种,自行培育灵芝,并采用现代科技生物技术萃取,通过与原生态茶叶科学配比精制而成。茶叶将灵芝与茶完美融合在一起,经开水冲泡后更易为人体充分吸收,为追求养生保健的爱茶人士开启了健康的茶生活。圣仙湖茶叶是从仙湖百年老茶树上剪枝培育而来的,从源头上保存了仙湖茶香、甘、醇的优良品质。按照无公害管理规范严格管理,不打药、不施肥,要做成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圣仙湖茶口感甘、香、醇、滑,无污染,是上莞镇的拳头产品,更是岭南茶叶中的珍品。在海拔1000米的仙湖顶,生活在那里的农民世代种茶。仙湖茶的基地上有多年历史,在五指山,一年四季云雾缭绕,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山间云雾弥漫、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现在,仙湖茶每公斤售价600元,精品仙湖茶每公斤售价高达1500元。灵芝茶冲泡很方便,把水烧开,放进去泡五分钟就可以直接饮用,味道很甘,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冠心病等疗效很明显。3.农业产业化经营3.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性目前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关键是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就决定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性。(一)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优化农业结构家庭承包经营具有社会保障的作用,其生产经营首先是满足家庭主要生活消费需要。这必然会形成小而全的生产方式,致使各地农业结构趋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优化农业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着眼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深加工业,推进农业从单一部门、单一产业向多部门、多产业重组转变,实现农业结构提升。(二)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增强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的能力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户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6]这种经营体制,由于经营规模小、分散、生产链条短、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化程度低,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由于受到信息、资金、技术、劳力、运输、销售等各种条件的制约,适应不了国内外大市场的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消除家庭分散经营的局限性,突破农业小生产的瓶颈制约,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从而增强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的能力。(三)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规模效益由于农户经营生产规模过度狭小、生产要素过度分散,严重影响着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致使农业成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都比较大而经济效益却比较低的弱质产业。[7]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可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把若干农户联合起来,实行连片种植,采用统一的生产技术,形成农产品生产工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群,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获得规模效益。(四)只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本质差别在于科技含量低。我国分散的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影响着先进科技的应用与推广。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发达国家分别达到80%和60%,而我国仅均为35%左右。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给农业科技应用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通过一体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为农业科技应用奠定有利的社会基础;二是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为农业科技应用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这必然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3.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比较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8]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不容易把握市场需求。②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③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与市场大的矛盾。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有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农民利益,借服务为名随意加价收费;②有些社会化服务不扎实,随意性太大,农民难依赖;③有些服务抓不住重点,不能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这种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①典型示范作用强。②农业科技推广效应大。这种经营模式的缺陷在于:①资金投入巨大,受资金约束强。②科技水平要求高,受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不高因素的制约,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条件尚不成熟。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这种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①信息渠道畅通,便于信息沟通。②便于过协调上级、县市政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得到省(市、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避免不正当竞争。③方便合作开发,“农产联”在市场、产品、人才和生产企业等方面可进行合作开发,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素质、人才素质和产品质量,更高效地开发国内国际市场。这种经营模式的缺陷在于:①这种类型的中介组织主要是行业协会,其类型属松散型组织。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以上例举出来的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种典型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为适应所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成果的特性,一些非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各地是主要模式。由于各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成果的特性不同,产业化模式的优劣很难比较。不论哪种模式,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小农户进入社会大市场,促进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市场农业自立发展的能力。[9]但根据各个产业化模式的适应性及优缺点的综合评价可以选出相对适宜大范围推广的模式。根据近几年来中央关于农业方面的政策,“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这种非典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优势日益凸显。这种模式不仅继承了服务组织带动型产业化模式的优点,同时拥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协调型产业模式模式的优点。其中企业拥有资金和技术,合作社及充当中间协调的角色,又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逐渐成熟,可以预料,一些新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还会出现。农业产业化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4.“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分析河源S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点就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公司、农户等市场主体在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充分体现了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组织指导农户种植养殖,并负责产品的推销,起到了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10]事实上,公司与农户的结合是所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定义,农业合作经济,就是农户联合起来办企业为自己服务。这个企业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是农产品销售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企业,或者综合经营的企业。公司是合作组织成员联合投资、共同拥有并民主管理的,可以说是“农户+公司”,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农户+公司”;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经营中,公司是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休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是“公司+农户”。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所联系的农户越来越多,如果龙头企业与每一农户都签订合同,运作成本就会很高,还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一个中介服务组织,协调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正因为这个现实的需要,目前我国有众多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方式,已从“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11]如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走上通过饲养“草原兴发羔羊”、“草原绿鸟鸡”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户+公司”中的公司,是农户投资兴办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实行传统合作经济的原则,形成“共享、共担”机制。“公司+农户”中的公司,投资主体不是农户,完全采用合作经济原则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如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偿或低偿地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确定保护价,包销农产品等,使公司与农户形成“共享、共担”机制。本文主要讨论“公司+农户”这一组织形式。4.1“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推广模式分析“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即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龙头,围绕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基地,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模式。[12]这种组织模式,使公司与农户之间以合同形式规定双方在生产、服务、销售、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诸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结成比较稳定的交易关系和合作伙伴。在此模式中,公司向农户提供配套服务,如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产中服务,并由公司制定保护性的价格,集中收购农户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值后的一部分利润返还给与之结成契约关系的农户。而农户则按公司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并把大部分产品交售给公司,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相关联,承担生产风险,分享公司经营的部分利润。该种模式能够比较均衡地兼顾公司和农户的利益,农户能够解决农产品销路,获得生产技术指导,也有利于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发挥区域专业化的规模优势。4.2“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产生的背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村经济组织的确立,是中国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举,它重塑了农业生产组织的微观基础,激发了农业经济主体的活力。但是,它并没有解决农业产业的深层次矛盾。[13]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的发展,这种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对社会经济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农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出来。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在实践中就开始了对各种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模式的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了。4.3“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的发展历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推广模式从产生到现在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司与农户的自愿协商合作阶段。“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推广模式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起初是以企业与村社采取自愿协商进行合作,这样使得农户的意愿能得到较好的表达,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有了长足的提高。[14]但“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形式还处于不够规范、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的层次;公司与单个农民之间,还不可能真正享有平等的谈判地位,因而也难以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此时政府的职能转换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的引导、服务、监督机制尚未完善,处于缺位、补位的过渡阶段。第二阶段是农户以村委会为轴心联合起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农户以村委会为轴心联合起来,再与公司纵向合作形成一个利益整体,是20世纪90年代“公司+农户+基地”形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双方的责、权、利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和制约,这样既可降低公司与农户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保障农户权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为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4“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的运营方式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中,公司作为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基地(在其中基地可以是当地的农业局、农技站、农民合作组织、农场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以自身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带动千家万户对某种农产品的稳定生产。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一个或几个经济实体为龙头,以众多的农业生产者为基础,以生产基地为纽带,通过利益吸引,使农户、基地、公司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在该模式中,农户按合同进行生产并按时按量交售产品。[15]公司分工加工和销售农副产品,基地充当中介,为农户和公司提供各种服务。在运作上,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对价格进行预测,通过签订契约与基地约定该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和技术指标。在生产过程中,有的基地还为农户提供购买生产资料的服务。而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服务,一般是公司的技术人员在产前、产中、产后对每个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农副产品成熟后,由基地根据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合同,进行检验、收购,最后由龙头企业按合同收购产品并对其进行系列化加工后销往国内外市场。4.5“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的主要优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之所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采纳。是因为它更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在此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农户是基础,龙头企业是关键,基地是联系农户和龙头企业两者的载体和中介。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之间的矛盾。在维持农户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组织单元的同时,发挥企业优势进行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并联结农户进入市场。既保证了单元利益和生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又适应了市场网络和农户产品加工销售的规模性,给双方都带来了利益,实现了双赢。并能有效地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益,对于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缩小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可以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轨通过合同或契约这一纽带,使农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之间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纵向一体化关系。龙头企业充当市场的载体,外接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它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经营,从而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起来。[16]使其在较大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在较高层次上组织生产加工,不仅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增强了市场的预见性,而且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产品总量与结构等方面的供求矛盾,较好解决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之间,以及生产、加工与市场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2)“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中,基地的介入对公司和农户的违约行为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基地的存在有助于维护各方面的利益,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由于基地在当地农户中有很强的信用,公司能够通过基地对分散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获得了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降低了中间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费用,减少了中间环节过多而导致的利益流失,因而相应地提高了经济效益。而对农户而言,也减少了农户搜集信息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使农户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人水平。在基地的作用下,农户的生产经营由分散变得相对集中,生产的集中有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同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基地还可集中农户个人的有限剩余形成批量交易,实现规模效应。(3)“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可以使农户得到更多的收益“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以改变过去自给、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实现种、养、加、销一条龙生产,从而大大提高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缓解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矛盾。[17]由于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利润在各个环节、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特别是由于基地的存在使得农户在谈判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可增强农户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讨价还价能力,有助于保护农民利益,改善农户在市场中的不平等地位,形成农户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既能实现各环节经济利益的互补,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也能有效的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4)“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可以起到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还不到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加大。而“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成与发展,能够突破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生产与流通分割的经济社会格局,使城乡生产要素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达到不断缩小了城乡差距的目的。资源、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通过产业一体化而相对集聚,又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的形成。4.6“公司+基地+农户”交易费用分析4.6.1.一般农业生产经营中交易费用的构成和特点(1)信息成本这里的信息成本主要指与人打交道时所发生的信息成本。信息成本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含着与物质世界打交道时发生的信息成本,也包含着人与人打交道时所发生的信息成本;而交易成本包含的,仅是与人打交道时所发生的部分,其中虽然也涉及到一定的关于物质世界、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的内容,但了解这些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受到他人的损害,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它的特定内容为:它是在与人打交道时所花费的,与潜在的交易对手相关的各种信息成本。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生产活动越是变成社会的活动,信息成本就越是具有交易成本的性质。[18]这时,信息成本中也就有更多的内容被涵盖在交易成本范畴中。对农户而言,其信息成本主要是进行市场调查,获取关于各类农产品、生产资料、技术以及价格和质量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获得与他们的行为有关的各种信息而必须付出的一定的成本。(2)谈判、订立合约的成本。主要包括为确定农产品品种、数量、价格、质量标准、交货时间、方式、地点以及其他事项所进行的谈判成本以及合约的起草、讨论所花费的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主要是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因此在合同签订时,首先必须经过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买卖双方都希望确定一个有利于自己的价格。其次是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议定。农产品质量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两个方面。外观质量标准主要有农产品使用的生产技术、产品分级、包装贮运等指标,内在质量主要是由营养、安全等指标来确定。这些指标的确定过程,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物质,也即要花费一定的成本。[19]再次,是对交货时间、方式、地点及其他事项的议定等等。(3)监督执行合约的成本。在签署了交易合约以后,还要监视和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防止合同执行人任何可能的违约行为。各种经济行为主体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合约的签订双方都必须监督合约的执行情况,这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同时,当一方违反合同条款,对另一方造成了损失,受损失的一方还要索赔,而“索赔”(这实际上也是贯彻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须付出成本。(4)界定、保护产权成本。所谓交易或交换,无论是物品还是劳务,归根到底都是一种权利即“产权”的交换。既然交换是产权的交换,那么首先就必须明确界定产权。“界定产权”的根本内容在于有效地保护产权。保护产权的行为包括:及时获得一切关于破坏产权行为的信息;对破坏产权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等等。而这一切行动,也都是要耗费人力物力的,它们构成保护产权的成本。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交易费用具有不可分的特点,无论农户经营规模大小,其交易费用大体相近。因此,农户经营规模越小,单位农产品所要分摊的交易成本就越高。在生产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交易成本越高,农产品的总成本也就越高。4.6.2.散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交易费用较高的原因(1)获取市场信息的费用高。农民依赖于自然环境,散居于广大的农村,并且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难度较大。在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千千万万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直接面对市场,自主决定生产经营活动,这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分散经营的农户要想及时准确地掌握激烈竞争的市场信息,是十分困难的,其花费的成本也是农户难以承受的。(2)由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农民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比较大。农业作为一个受动植物生理特性强烈制约的产业,密切依存于自然条件。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农产品有效供给将会受到损害,从而增加了农民履行农产品供给合同的风险性。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而且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特征,一旦农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出去,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周转速度,而且影响农民的收益。(3)农民谈判能力差,成本高。尤其在我国,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能拿到市场交换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单个的农民一般不会花费物力和精力去签订合同,且单个农民的知识水平,见识都十分有限,基本不具备谈判的水平和技巧。4.6.3.降低交易费用的两种途径及分析如上所述,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在市场竞争中,散户经营的成本要远高于规模经营的成本,而我国农民的生产规模,远小于其他国家。要改变小规模经营农户的不利地位,就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是农户内部经营规模的扩大,即通过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集中,使农户经营规模增大;第二是外部规模的扩大,即通过农户之间的合作或不同生产环节的合作,获得规模经济效益。(1)通过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集中实现农业规模生产的可行性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相继进行过几次重大的改革,每一次的改革都给农业发展以及国家的稳定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1949年,以“平分地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改革是中国农民的第一次大解放,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回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20]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把农村土地收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经营和分配,再加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农民生活非常艰难。70年代末,农民自发的土地制度改革在安徽等地开始出现。1978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农民自主生产,坚持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1993年完成了第二轮的土地承包,稳定了广大农民的基本权益,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大多数农民迅速脱贫致富。2002年8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把所有权配置给乡村集体,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部分处置权配置给农户家庭。农民对土地拥有了接近法律意义的所有权。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的大规模集中和兼并在短期内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再加上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土地被许多农民当作最重要的资产甚至是命根子,因此,农户内部经营规模的扩大以目前的情况看来,缺乏现实性,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因此,要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目前只能通过外部经营规模的扩大。正是在这种要求下,“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在实践中诞生了。(2)“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在节约交易费用方面主要作用若分散的农户各自设法进入市场,每个农户均需支付可观的搜寻、加工、整理市场信息以及与交易方协商、谈判和敦促履约的费用,而在“公司+农户”的组织框架中,公司和农户的交易对象及交易关系均变得相对清晰和稳定,这就大大降低了公司或企业和农户各自在市场中不断寻找合约伙伴和确定交易关系而发生的交易费用。尤其是在市场体系不完善以及农户分散化的情况下,农户进入市场,拓展市场的代价尤为高昂。我们知道,交易费用大小与交易次数成正比。假定存在m个农户,都需要到n个市场去购买生产资料或销售产品一次,则其交易次数为K(m,n)=m·n。如果上述交易活动经由公司来实现,则其交易次数为K(m,n)=m+n。如果以F(m,n)=m·n/(m+n)度量交易的相对效率,则当m>2,n>2时,F(m,n)>1,说明“公司+农户”模式是有效率的,而且交易者越多,“公司+农户”模式带来的交易费用节约也越明显。另外,公司与农户的合作生产使交易不确定性的减弱。由于在短期内农产品供给缺乏弹性,单位交易量较大,农业生产的土地具有明显的资产专用性质,与此同时,农产品相关企业的投资也同样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交易双方任何一方的不确定性行为,即违约行为,均会给另一方带来较高的风险和较大的损失。如果仅靠市场的自发交易,那么交易双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就会增长,并且极易出现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而通过“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则可以比较有效地减弱违约行为所引致的交易不确定性,使农产品交易双方的市场风险下降,从而各自获得稳定的收益。5.农业产业化出现的问题5.1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络机制不完善5.1.1农企之间利益联系不紧密,农户所得收益少农户所得与农产品质量的联系比较紧密,而与农产品制成品销售价格联系较少。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合同中约定的价格关系,农企之间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一种买断关系,不能够分享或者只能少量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增殖利润。从农户近年来所得收益情况看,较以往明显提高,但与企业所得相比,农民所得收益明显偏低。以玉米制种为例:从2000年起,玉米制种销售价格10元/kg左右,高的年份甚至达到16元/kg,但农户所得只有3/kg元左右,绝大部分利润被企业独自占有。5.1.2与农户建立紧密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的比例明显偏底据表1中数据显示样本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农产品购销“合同关系”的比例为62.92%,建立“利润返还”机制的比例为10.79%,建立“按股分红”机制的比例为2.07%,企业为农户“提供服务”的比例为35.82%。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润返还、按股分红”机制是利益联结关系较紧的典型指标,两者合计仅为12.86%,比例明显偏底。表1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内容表(%)联结关系全部企业国家级企业省级企业市级企业其他级企业合同关系62.9248.6757.8967.1085.29利润返还10.7922.127.578.0322.06按股分红2.071.771.642.591.47提供服务35.8225.6629.6142.7541.18其他19.9822.1227.9613.7316.18注:此表中数据由彦玉科教授2005年组织广东海洋大学师生调查得来此外,农户承担了比企业更多的风险。按合同规定,对于因技术、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企业全部承担,对因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企业也按一定比例予以分担。但在实际运行中,农户几乎承担了全部风险。5.2“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下的违约行为严重据前几年报道,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中违约事件屡有发生,其中公司占七成,农户占三成。签约双方或一方不履行合同规定的承诺,损害对方利益,被视为违约行为。缘何部分龙头企业和一些加盟农户均有违约行为?原因有三:一是诚信观念淡薄,违约“不吃亏”,“无所谓”;二是制度缺陷,使违约不可避免;三是受环境条件和难料偶然事件的影响。首先,一些龙头企业和加盟农户违约,当然是诚信观念淡薄的表现,但并非“无所谓”。违约是当事主体的理性行为,是有所谓的。在实践中,如果违约“不吃现亏”,违约收益大于违约成本,当事主体倾向于违约;反过来说,如果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则当事主体倾向于履约。相当多的案例证明,在中国处理合同违约行为要付出很大成本,且很麻烦,难料预期,无论龙头企业还是加盟农户大多不主动对违约行为付诸法律,甚至面对违约行为进行法律调查时倾向于表示“沉默”。然而不讲商业道德,缺乏道德支撑的信誉,任何商业经营都是难以维待和发展的。其次,由于制度缺陷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也使合同当事人有机会违约,其中有的合同本身不完全性,例如某些条款规定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或者双方疏漏而对有些事项未作规定,有的由于信息不完全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无法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有的双方或一方隐藏知识信息、行为,而又难以观察证实或者观察、证实须付出太高成本,使信息不对称而发生机会主义行为。还有的合同对如何分担风险未作明确规定,对违约如何处罚也未作规定,这样一来,合同缺乏刚性约束,有可能导致违约。5.3“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主体地位不对称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主体地位不对称是初级发展阶段最为突出的问题。“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主体地位不对称,主要是龙头企业与加盟农户的主体地位不对称。由表2得出,相对而言,作为龙头企业的公司处于强势、主动和制导地位,而加盟农户则处于弱势、被动、从属地位。形成这种状况,有来自相关主体本身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从相关主体发育的状况来考察,龙头企业与加盟农户之间存有很大差异,后者在许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表2龙头企业与加盟农户不对称表征状态表征龙头企业加盟农户法人地位独立企业法人自然农户经营制度集中化企业经营分散的准个体家庭经营规模较大超小(大户较少)经济实力有一定的资本实力资本很缺乏组织化程度组织严密,公司或集团公司行业协会成员分散,无组织状态,组织化程度很底人文素质员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建有企业文化受教育程度底,家族文化信息源流来源广泛,快捷,顺畅来源不广,迟缓,不顺畅与大市场的关系能单独进入现代大市场,受公司法保护和约束不能单独进入现代大市场,没有农户法加盟农户的劣势状况,一方面源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同时与国家政策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民只取不予或多取少予,造成农户贫薄,多数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发育滞后,除了农民自身原因外,主要是政府支持不力,迟迟没有出台明确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门政策和法律法规。农民组织化,发展农民合作社,是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称主体的需要,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应当是21世纪头10多年中国“三农”发展的一大战略。这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5.4生产规模分散,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经营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耕作的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而全”,难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主要体现在:农业劳动率低,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低,农副产品商品率低,单位产品成本费用高。这种经营方式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大路货多,名优特新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和劣质品多,高档和优质品少。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低,过分偏重于产中环节,产前和产后环节的发展严重不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我国仅为0.6:1,发达国家则高达3:1。目前我国现在的农产品加工主要是初加工。尽管许多初加工行业已经过剩,却仍在大量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严重不足。据有关玉米加工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玉米可加工出2000~3000种产品;在我国其只能加工出百余种产品。这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链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提高。5.5利益机构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政府行为不规范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若干经济实体,每个经济实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经济利益通过利益机制来实现。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类经济实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存在随意性和非规范性,导致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扭曲,尤其是作为各类经济实体基础的农户成为转嫁经营风险的对象,其经济利益没有保障。这样,利益机制激励和调节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类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关系的协调和稳定。同时,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有关政府部门仍延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政府“越位”。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过度,存在着拔苗助长和“拉郎配”现象。二是政府“错位”。政府与企业、市场的职责不清,以政府投资的方式代替政府支持,通过行政命令搞“富民工程”。三是政府“虚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文山会海多,抓落实少;形象工程多,实效工程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正是由于政府行为不规范,增加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本和风险。6.农业产业化的建议6.1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担”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担”的预期。为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必须建立和完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6.1.1不断强化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作为农村家庭生产经营单位,也是市场主体,其地位与企业一样,是平等的竞争和合作伙伴,都享有各自的合法权益。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证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和应得利益。一是作为政府部门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保护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避免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出现损害农户利益的现象。二是作为企业要充分认识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农户合理得利,是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享有的权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农户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料,比在一般条件下生产这种原料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农户分享利润理所应当。6.1.2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改变利益观念“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是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利益的一体化,是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的一体化。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户分享到加工和销售利润,是双方多重博弈的结果,不是谁对谁的恩赐,也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以相互需要为基础的共同利益使然,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的利润是参与主体共同创造的。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两个主体,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近期利益是对立的长期利益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更新观念,变只顾眼前利益为谋求长远利益、谋求双方的共同利益;变单方利益最大化为双方或总体利益最大化,正确处理单方主体利益与总体利益和不同主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合体。6.2加大对龙头企业及农户的法律、道德意识的培养力度不论龙头企业还是加盟农户,都应树立利己与利他统一、自利与守德统一的价值观,信守合同承诺,不受他人如何为之的影响,这是道德自律的基础。他人如何为之的影响,这是道德自律的基础。要把行为道德自律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将商业道德贯彻于产业化经营运行全过程,渗透于企业文化和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此来克服市场失灵现象才能实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行为道德约束光靠自律是不够的,还需有他律。他律,就是通过社会公道、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的约束,使经营活动按市场规则运行,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规避违约行为,必须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首先要规范和完善合同。其次发展和引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持久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再次要共同进行专项投资,设置专项投资,对于双方都是一种约束,有助于促进双方的长期合作。再就是要建立风险基金分担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不仅要在合同中得到体现,而且要有公正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督,尤其是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6.3积极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龙头企业和加盟农户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对称的。虽然加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已占到30%以上,但是实际参加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者不过占农户总数的4%左右。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营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在经营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枢纽作用。加盟农户作为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初级产品(原料)生产者而发挥基础作用,在经营决策中处于次级或被动地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形成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主体地位不对称格局。而要改变这种不对称状态,需要加速农民组织化、合作社发展成长过程。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有利于其发展壮大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如资金支持机制、生产经营机制、自我服务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它在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之成为利益分配机制运作的载体。一要加快立法步伐,尽快明确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法人资格,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和经济地位,引导合作组织走向规范化、法制化。二要加强对合作思想、合作制原则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发展合作组织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农户加入合作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四是要畅通农村融资渠道,构建信息服务网络,完善基础设施,保证合作组织的信息能够及时更新。6.4切实抓好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三要素建设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柱,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加强这三要素的建设,对实现农业产业化至关重要。1、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资源是创办龙头企业的必备条件,市场是龙头企业能否生存的决定因素。在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不能主观、简单地用政府行为去创办“龙头”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通过营造有利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环境,由投资主体通过公平竞争产生和形成能真正起龙头作用的“龙头”企业。2、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它能够带动农户按照市场导向进行商品性农业生产,并能够把收购的农产品经过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和包装后运到市场去销售,实现作为商品的农产品的价值。因此,龙头企业与农户应该逐步建立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以避免可能由于龙头企业到收获期不来收购,农户不能及时出售农产品,造成产品霉烂腐变而农民受到损失,或者由于农户惜售,企业无法及时收购到农产品,造成企业原材料短缺。进而停机、停工带来的经济损失。6.5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区域农业优势农产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之一,各地应结合自身优势,科学调整产业结构。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农业不以市场为导向,就容易出现“卖难”现象,农副产品价值就得不到实现。因此,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从“我们生产什么就卖什么”转变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每个地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一定要从“产业化”出发。产业化的前提是产量的规模化,没有产量规模,意味着没有产业资源。山东的苹果、新疆的番茄实现产业化取得良好效益,首先是拥有了产量规模这一产业基础。2、发挥区域优势,走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农副产品和特色农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农村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产业化需要规模生产,需要形成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市场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为此,只有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发展关联性比较强的产业,发挥地方优势,走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路子,促进优势农副产品和特色农业向优势产区集中。3、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技术进步贯穿于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围绕农业产业化,加快组织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同时要继续放宽搞活科技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度,特别要注意稳定农村科技队伍,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还要注意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4、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培植产品优势长期种植一种品种,即使是优势品种也会成为一般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如广东茂名的冬种北运蔬菜,原来在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随着邻省、市竞争的加强和北方大棚蔬菜的冲击,优势明显下降。该市及时加强优良品种的种植比例。在抓好现有品种提纯复壮的同时,加大对本地更优、更新、更有特色的品种开发力度;积极抓好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逐步淘汰一般品种。使新一轮的结构调整达到品种更优、市场更灵活、效益更高的效果,把种植提高到新的水品。6.6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宏观指导和调控,提高服务功能发展农业产业化需具备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但这绝不意味着政府对发展农业产业化只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我国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借鉴国际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验,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使原来传统的单纯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应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这必须由政府出面,把国家在乡镇的农用工业、农业生产资料、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科站、供销社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农业产业化服务机构。实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网络,开展好各项服务。尤其是要注意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户和企业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户、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二是企业化经营服务。企业化经营服务体系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从事农产品的运销加工等。企业化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企业行为,应通过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其经营服务行为。三是农协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农协组织,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自身利益,共同对抗商业垄断组织的不正当竞争,是非盈利性组织,政府应在法律、政策乃至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壮大各级农协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2、制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倾斜政策要在投资政策上予以倾斜,应从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支农周转金、农业发展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项目开发和优势商品基地建设;还应鼓励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等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向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投资。要在税费上予以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3、完善分配机制,注意兼顾农民利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多种行业、多种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必须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完善分配机制,注意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矛盾冲突,维护好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大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调控力度,加强价格指导,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本平衡点确定较为合理的价格,兼顾好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必须采取适当的让利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将加工、经销环节的利润向农民返还,适当提高农民的比较利益,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失。总之,推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营发展的要求,是加快发展农村经营的重要战略决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因而必须认真做好这一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抓好落实,为实现全面的小康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7.总结第一,目前我国农户在市场上遇到的种种困境,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极小规模的农户直接面对大市场或企业这种极不对等的交易关系所造成的,无论是通过直接签订契约的方式还是加入生产基地等方式,只要没有改变这种力量悬殊的局面,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户缺乏定价权、话语权、剩余索取权等方面的弱势地位。农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横向联合的方式扩大交易规模,从整体上提高了交易双方的力量对比,但由过小经营规模农户所组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会也存在大量的内部协调问题。合作经济组织的本性要求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大部分由极小规模农户组成的组织同样会带来协调成本过高,集体行动困难,容易被少数实力更强成员所控制等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市场交易能力与组织合作能力,提高生产单元的主体地位,促进整个市场均衡力量的发展,改善非对称市场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必须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农户单位生产规模的关键是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近几年来,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正在不断得进行调整,土地的有偿转让在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也得到了承认,规定“通过家庭承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
-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指导》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软件项目管理》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电工学实验》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中国古典园林》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现代控制理论基础》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嵌入式系统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期中考试表彰大会成功无捷径不比聪明比进步学习当奋斗动态PPT
- 闽菜(英文PPT)
- ADAScog(老年痴呆量表—认知)
- 热污染评价及标准
- 脱硫检修方案
- 乐理试题(音程-三和弦)
- 三资系统操作手册
- 绵阳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
-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图
- 微信公众账号授权书
- 钣金折弯K因子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