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四年(2020-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汇编(北京)原卷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四年(2020-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汇编(北京)原卷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四年(2020-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汇编(北京)原卷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四年(2020-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汇编(北京)原卷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四年(2020-2023)高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汇编(北京)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一模、二模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2020朝阳一模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

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

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日:'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

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

日:'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

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

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

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

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

最终受用于汤。

(2)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

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吠亩之中,不以其君无

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

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泯祀,伊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

国,晏安坐于皤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

得见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放.桀灭夏。先就其君而

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

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

之祀日且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直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

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

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迁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1】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

王讨伐商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伊汤为尧、舜俾:使

②又奚以博博憧憧:摇摆不定

③夏未年祀泯:亡

④然伊尹卒不得见听见:看见

⑤而成桀灭夏放:放逐

⑥国之祀日且坠矣且:将要

⑦京以归于文王直:径直

⑧商之社未迂矣迁:迁都

A.①⑤B.②⑦C.③⑥D.④⑧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晏安坐于稀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稀溪之中。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9.将下面语句译现代汉语。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10.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

理由。

11.从下面的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回答问题。

(1)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⑵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3)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①解释这则《论语》的句意。

②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谈谈你对“忠”的理解。

2020大兴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

住便其语气,有享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其体为古文之所未有,发端于宋,

至明而亭极变态,斯亦文章中之一奇也。

其道譬之于画家之写生者也。写生之技,莫妙于传神,然亦莫难于传神。差

子赡必为传神之难奏旦,其次在颔颊。目与雇页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

以增减取似也。吾以谓经义者,择圣人之言而命之题,夫题之目与翻颊者,其义

理也。题之眉与鼻口者,其语气也。目与歉颊之精神得,而眉与鼻口之精神亦无

不得矣。苟为不得其神,则注视者一人而无毫发之似,衣冠形骸之年具,而与其

人无与也。今之作者,大抵尽衣冠形骸之徒具者也,甚或衣冠形骸之亦不具者也,

岂可以代圣人而为之立言乎。

子瞻又言,传神之道,法当于众中阴察之。然则欲得圣人之天,亦不可无以

察之矣。夫惟沉潜反覆于《论语》《孟子》《易》《诗》《春秋》《礼记》,因遂旁涉

于庄、屈、韩、柳、苏、王之文章。夫而后一题入手,相其神之所在,而举笔毒

之,而圣人之天可察,而圣人之意可得也。

余少从事于经义,即厌世俗之文,而惟有明先辈之是尚。自是穷搜博采,选

录千余篇,多世间之所未见,而亦不拘于科目,凡诸生未遇者之文,皆入焉。余

之经义,大抵多得力于此。而今岁之春,友人为余可而布之。工既竣,而余乃以

传神之说发明经义之为道,以告今之作者,毋衣冠形骸之徒具,并衣冠形骸之不

具,而必思夫得圣人之意;又劝之以悉屏去世俗之文,而一意讽诵研穷于此书。

(取材于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有删改)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硕的一项是

①仿像其语气仿佛:体会,摹拟

②宏辜其义理发皇:阐明,阐述

③至明而行极变态穷:不得志

④衣冠形骸之年具徒:只,仅

⑤相其神之所在相:省视,查看

⑥而举笔驱之貌:描绘,摹写

⑦友人为余可而布之刊:修订,排版

⑧而一意网诩研穷于此书讽诵:规劝,劝读

A①④B.③⑧C.②⑥D.⑤⑦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卬聊的一项是

A.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

于是想像圣人的思想代他们发表观点

B.若是者谓之经义

像这样的文章就称之为经义之文

C.法当于众中阴察之

(画人物能传神)的方法应当在众多场合中暗暗观察这个人物

D.而惟有明先辈之是尚

却只是明代先辈们有这样高尚的品质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无项的一项是

A.世之学者写经义这种文体的文章,要摹写圣人的精神、语气和义理。

B.经义创作的规律与画家写生是一样的,前者传神在题目,后者在眼睛。

C.作者认为反复研读圣人们的著作,就可以学到圣人的根本立场和思想。

D.作者为自己搜集的小题文写序,用传神的说法形象阐明经义形成的道理。

9.将下面语句译为汉语

①苏子瞻以为传神之难在目

②又劝之以悉屏去世俗之文

10.本文运用类比论证法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二)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③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沏①”。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词乎?”(《论语•颜渊》)

注:①初:说话迟钝

(1)根据第一则语录,用自己的话概括孔子在“言”与“行”的关系上的主张。

(2)请结合第二、三则语录,分析孔子这样主张的原因。

2020东城一模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

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

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节军簿至明,军

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日:“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千犯之,无以禁也。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

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

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

将,解鞍纵卧,然此耳裨将之器也。芳木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

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

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住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

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吟,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

公⑴则曰:“效不识,年无功犹不败;效李广,等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

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

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

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

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簿。将众以简易,则

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1】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无砸的一项是()

①士吏检军簿至明治:办理

②然虏卒犯之卒:士兵

③然此圉裨将之器也固:本来

④着本堂堂之阵若夫:至于

⑤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传:记载

⑥匈奴畏李广之略略:韬略

⑦里无功犹不败虽:虽然

⑧鲜不覆亡鲜:少

A.①⑥B.②⑦C.③⑧D.④⑤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项的一项是()

A.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

B.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挖苦程不识

C.叙广不啻口出

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

D.束伍严整,斥候详密

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

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②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9.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

加以说明。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0题。(共5分)

io.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

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其言之不,作也,则为之也难。”

(《论语•宪问》)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以上三则语录中孔子对言语的看法,并选择其中一则,结

合你的言语生活作简要分析。

2020房山一模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困处之以身者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

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陈无宇①之可斗亦

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

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西问曰:“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今至于我

而辞之,故何也?”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势,未罚而民畏。民不

知怨,不知说,愉愉其如赤子。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

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协而授②,遂不顾。夫为

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

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

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

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冬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辛

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乎周公,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

少者,弗识也。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

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③为鸿鹄凤皇④虑,则必不得矣。其

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愚康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目妄诽警,

岂不悲哉?

戎夷还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日:

“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

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土之衣

邃?”戎夷大息日:“嗟乎!道若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

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陈无宇:齐国大夫,与鲍文子攻打栾氏、高氏,栾、高出奔,陈、鲍就

分其土地财产。②穆:播种后用土盖上种子。③爵:通“雀”。④凤皇:凤凰。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无项的一项是

A.陈无宇之可?亦重矣丑:凶恶

B.未赏而民物劝:勉力

C.今者宽也让周公非:非议

D.戎夷通齐如鲁违:离开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困处之以身者也屈妄诽皆

B.禹趋就下风顾问曰君子博学所日参省乎己

C.无山林溪谷之险则未多识

D.道再不济夫基皆出于此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卬聊的一项是

A.愉愉其如赤子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

B.无虑吾农事不要打扰我耕种

C.子孙弥杀子孙杀人更多

D.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依次列举了伯成子高、周公、戎夷三人的事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

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

B.第2段将尧、舜时期百姓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说明伯成子高是因不满百姓

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

C.第3段写辛宽对鲁缪公提及先君周公受封之事,意在表达他对于太公望受封

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

D.第4段写戎夷天寒时把衣服给弟子,自己却冻死了,旨在赞扬戎夷在危难时

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

10.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论证的整体思路。

11.阅读下面《论语》内容,回答问题。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论语•述而》

④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

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注释:①放,依据。

结合这四则内容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孔子对“利”的态度。

(2)运用所选第二则材料的观点,评析前面文言文段中戎夷的行为。

2020海淀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尝谓医之在天下,其资生民之用,盖与谷帛等,窃怪世之工其道者何少也。

自三代以来,以医名世者多矣,其为论说方术大备矣。又尝怪夫世之医者,皆忽

而不学。使孝子慈孙不能无恨于疾苦之际者以此也,可不悲哉!予少多病,世之

医往往与之游,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心得而能原其所以说者也。而世医不

以术?衣食者鲜矣,何暇及此哉!宜工之者寡,而古学之废也。意必有聪明微妙

之君子,悯兹学之不振,烂生人之疾疡,独治其道,修其术,而莫或知之者焉。

绍圣丁丑,予得罪谪官齐安,而得薪水庞君,%。其于医,殆所谓聪明微妙者

也。君讳安时,字安常,靳州靳水人。儿时读书,尝问医于父,父授以《脉诀》,

君日:“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迨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

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君时未冠也。已而病聋,君日:“天使我隐于医欤!”

7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贯通。时时为人

治病,率十愈八九。有舆疾自千里踵门求治者,君为辟第舍居之,亲视膳粥、药

物,既愈而后遣之,如是常数十百人不绝也。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亦不复习

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戊寅之春,予见君于薪水山中。视其貌伟然,听其议博而不繁,妙而易晓。

告予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也。予

欲以其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解》数万言。观草木之性与五脏之宜,秩其职任,

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以疗百疾,著《主对集》一卷。古今异宜,方术脱遗,备

伤寒之变,补仲景《伤寒论》。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

可遗也,作《本草补遗》一卷。”吁!其备矣。予问以华佗之事,君曰:“术若

是,非人所能为也,若史之妄乎!”

是冬而君疾作。明年春而剧。门人请自视脉,君笑曰:“予察之,矣,胃气

已绝,死矣。”因尽屏药饵,忽焉韵语数句,授其婿,盖超然达者语也。后数日,

与客坐语而卒,年五十八,时二月初六也。

(取材于张耒《庞安常墓志铭》)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硬的一项是

①而世医不以术易衣食者鲜矣易:改变

②悼生人之疾疣悼:为...•担心

③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治:研究

④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乃:于是

⑤靡不贯通靡:没有

⑥亦不复为治为:因为

⑦其史之妄乎其:恐怕、大概

⑧予察之审矣审:清楚

A.①⑥B.②⑦C.③⑤D.④⑧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硬的一项是

A.盖与谷帛等

大概是和谷物布帛相同的

B.天使我隐于医欤

这是上天让我无法行医了

C.秩其职任

整编排列它们功用的次序

D.因尽屏药饵

于是完全不服用任何药物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氐娜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表达了对当时部分从医者的不满,但也相信有“治其道,修其

术”的良医存在

B.庞安时医术高明,有仁爱之心,求医者提供居所,调理饮食,事必躬亲,

不取分文。

C.庞安时对古代医学理论常有自己的见解,对名医扁鹊的医书、华佗的事迹有

客观评价。

D.文章结尾处写庞安时痼疾加剧,却能够淡然处之,表现了他超然达观的人生

态度。

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心得而能原其所以说者也。

10.第三段中“吁!其备矣”,是作者对庞安时著述完备的感叹。请结合本段

内容,简述作者这样感叹的理由。

(二)(共7分)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日:“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日:“惜乎夫子之说君子

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春F犹犬羊之春。”

(《论语•颜渊》)

注释:【1】W(kuo):去毛的兽皮。

IL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人断句为“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断句方法,分别解释句意。

1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对于“质”和“文”关系的认识,

并选择某一个领域(文学、艺术、教育等),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

(二)(共7分)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日:“惜乎夫子之说君子

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春⑴犹犬羊之春。”

(《论语•颜渊》)

注释:【1】W(kuo):去毛的兽皮。

11.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人断句为“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断句方法,分别解释句意。

1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对于“质”和“文”关系的认识,

并选择某一个领域(文学、艺术、教育等),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

2021海淀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刚君,姓金氏,名辟疆,其先楚人也。七世祖镁居于越之耶溪,闻欧冶子

①者,通于天地阴阳五行变化之理,得铸人术,⑷往见之。欧冶子*视镁曰:“手

之质美矣,尝试«吾术治之,当为国器。”乃留与居,汰去粗悍,萃其精英,旬

锻月炼,磨者而淬砺之,文彩艳发,其材气天下亡双。欧治子抚之曰:“子所谓

铁中铮铮者昔孔子尝铸颜渊矣今吾铸子合则成体散则成章变化不测其犹龙乎?”

⑷号日龙渊子,以荐于楚王。楚之所以霸诸候者,龙渊子之力为多。

亲属散居四方,时时窃借其名以行;独武刚君辟疆者,起于楚、汉之间,挺

挺有祖风烈。

辟疆之为人,明锐劲正,遇事立断。其学长于天文、地理、阴阳、刑法、兵

家战斗之术。性刚果,不喜人之为柔佞省",见有祸乱奸完②,必欲削平之而后已;

其志气凛如严霜秋水,毅然有不可犯之色。以故乱臣贼子奸邪见之,胆破股栗,

不敢仰视。其与人交,惟有德者,阴卫助冬,久而无致③。

秦始皇帝既灭六国,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兵。武刚君遁逃山泽间,

与一时布衣豪俊游,其耿耿自若也。项籍少年时,尝从君学不成,去,其叔父梁

怒之。籍曰:“君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盖不知君者也。独高祖微时,

雅与君普,尝俱行丰西大泽中,有大蛇当俟,前行者还报,高祖被酒日:“壮士

何畏!”乃与军俱前斩蛇,所谓白帝子者。复与项籍争天下,武刚君未尝不在左

右。即帝位,第功君居第一,在萧何、曹参之右;封之峡中,号武刚君,赐丹书

铁券。藉以锦绣,藏之金匮石室,使世世袭之。又取武库为君第,与秦人传国于

汉者公玉玺待遇略等。

至晋太康中,回禄氏作乱,劫武库,焚荡武刚君之第,因以失国。而君之远

族干将显T世焉。干将者,与其妻莫耶氏,得神仙幻化之术,隐于豫章丰城,怀

材抱德,气应于斗牛之间。

太史公曰:“古考五行物立,其官金姓,盖出于少昊④氏。其族散居五方,

而刚柔利钝,性亦不同。”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卒能佐汉以兴,传

国数百载,可谓盛矣!予来延平,感干将、莫耶氏之事,考诸传记,嘉武刚君之

烈,采苦行事大略著于篇。

(取材于李纲《武刚君传》)

注释:①欧冶子: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铸剑大师。②究(gui):坏人。

③数(yi):厌弃。④少昊:黄帝的长子,东夷部落首领,号金天氏。

6.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欧冶子加视镁曰轻车熟路

B.雅与君善多愁善感

C有大蛇当彳至独辟蹊号

D.又取武库为君第屡试不算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用往见之国号曰龙渊子

B.尝试以吾术治之以弱天下之兵

C.以荐手楚王而君之远族干将显于世焉

D.不喜人之为柔佞者古者五行物立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之质美矣子:七世祖镁

B.阴卫助W之:有德的人

C.乃与有俱前斩蛇君:白帝子

D.采茶行事大略著于篇其:武刚君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挺挺有祖风烈

挺拔刚正,有先祖的品格风范

B.其耿耿自若也

他虽心有芥蒂,但表面泰然自若

C.与秦人传国于汉者公玉玺待遇略等

与秦代到汉代的传国玉玺的待遇大致相同

D.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

武刚君姓氏的由来,大概与北方之地的强健有关吧

11.本文借鉴史书为人物作传的方法给宝剑作传,从不同角度将剑与人巧妙结合,

请选取两个角度,并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1西城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徐贻孙书

[清]方苞

苞白:去年五月中,得吾兄手书,出欲作书相报,违隔久远,所怀蕴积,措

笔不知皆从。日延月滞,以至于今。

苞尝叹近世人为交,虽号以道义性命相咨信者,察其隐私,亦止借为名声形

势。其确然以道相刻砥,见有利,止之勿趋,见有害,勉之勿避,谅其人之必从

而后无悔心者,无有也。理念朋好中,独吾子能行此于苞,独苞可行此于吾子耳。

苞与吾子性各僻隘,才用不宜于时,苟逮众人汲汲取名致官,承幸获之,适

足以来时患。私计所得为而不争于众者,独发愤于古人立言之道,以庶几后世之

传。然所争愈大,则其成也愈难。自有载籍以来,志节功业光显耿著之人,累累

相望,而文章之传愈久而彰者,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岂其为之者之不众欤?

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苞近者自悔向所学,皆登枝而学其本,背源而涉其流。欲抱经穷山,以求古

圣贤人之意,而日为事物凌杂期困。吾兄居远州部,夙少人事,宜聚古圣贤人之

书,沉潜翻覆,穷探力索以藕其径途,然后行之不息,以待其久而至焉。人生少

壮而老,事境参差百出,其得从容无为、委身于问学者,常无几时,失而不为,

则终不可复。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时过而昏,不能复为我用,虽欲不

与世愚无知人混混以没世,岂可得哉!

又凡骨肉天属,争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竭吾心而正其道可也;而悲忧穷

蹙以苦其生,则君子亦无取焉。忆在京师,吾子为我叙述平生遭遇,扼腕欷歙,

若无所乐其生。时时如此,恐致疾病他患,意绪日以鬼敝,且将不能复发愤于《诗》

《书》以自强。吾子勉之!

苞以朝夕不能自赡,仍将北游托所知者,旬日间必发,恐吾兄不晓,故留此

以报。贱贫屯塞,各竭蹶以谋其身,非以事故,适然会合,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

一朝解手,终不知继见之期,惟各淬厉,毋自同于众人,其义乃不相负。苞白。

(有删节)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IE娜的一项是()

A.年欲作书相报比:先前

B.顾念朋好中顾:关心

C.皆登枝而捐其本捐:舍弃

D.苞以朝夕不能自赠赡:供给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措笔不知防从而日为事物凌杂踮困

B.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适然会合

C.里幸获之里古圣人、贤人不可奈何

D.则其成也愈难数十百年中往往而绝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颂的一项是()

A.谅其人之必从而后无悔心

相信对方一定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此后也不后悔

B.亦所积者薄而精气不足以自存也

也不过是积累浅薄因而文气不足不能够长存罢了

C欲抱经穷山

想到深山中读书

D.且聪明智虑,当其时浚而导之

况且就算是那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也应该时时刻刻指导他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不能特赁舟车以相存

10.文章三到五段写到了作者对朋友的劝勉,请具体说明这些劝勉的内容是如何

逐层展开的。

2021东城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中中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⑴得,剖刑西英邪⑵已。然而不剥脱,不

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蠡]⑶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

亦强国之剖刑已。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

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

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

谋倾覆幽险而亡。

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绡则时,爱利则形,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

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

之威。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错则不时,爱利则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

苏诛不服也审,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非劫之以形势,非振之以诛杀,

则无照有其下,夫是之谓暴察之威。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

百姓欢敖⑷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夫是之谓狂妄之威。此三威者,不可不弟,察也。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

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

子发⑸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日:“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

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既,楚发若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两敌退,是主威也;

徒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

荀子讥之日: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

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

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

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

下一心,三军同力,是?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

国之法,堕兴功之臣,平受赏之属,无修⑷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案独以为私

廉,岂不过甚矣哉!故曰:子发多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

(取材于《荀子•强国》)

注释:[1]火齐:火候。【2】莫邪:古代宝剑名。【3】蠡U:割]。【4】欢敖:喧嚣。

[5]子发:楚国令尹。【6】修:羞辱。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萼正刑范:铸剑的模子

B.举皆则时错:错误

C.不可不熟察也孰:仔细

D.联受赏之属耻:使……感到羞耻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剖刑明莫邪已发诫布令加敌退

B.基诛不服也审楚发若赏

C.则无以有其下是以百事成

D.古者明主之举大事子发之致命也恭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碰的一项是()

A.敌国不敢婴也敌国不敢侵犯

B.礼乐则修礼乐制度美好

C.非劫之以形势(如果)不是用权势去威逼他们

D.为善者劝做好事的受到劝阻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无硬的一项是()

A.国家、百姓都是需要礼义法度来磨砺的。

B.国家安危与国君治国理念形成的威势相关。

C.荀子认为子发不居功自傲是符合礼法的。

D.古代圣明君主依靠奖赏激励臣民建功立业。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

11.简要概述本文是如何论证礼义法度的重要性的。

2021朝阳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有劳有勤,报

恤追崇。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

铁门,为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日:“归

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

后,虽武康公亦习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

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洛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

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

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

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日:“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

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多有量。

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

节度使,知澧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拿其过,居顷之,土皆可用。契丹

使人理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

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椁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

无声,乃下令日:“备梭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

兵解,佐知陈州。

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

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

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

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钻

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

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再死事,不敢复

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表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

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日武恭。

(取材于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思硕的一项是()

A.亦不筑其过贷:宽恕

B.契丹使人胡其军觇:参观

C徒知陈州徙:迁任

D.足以再死事具:准备

7.下列对各句中“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句子“为”字的几种解释

(甲)为先锋

①充当,担任。②对,向。③成为,变

(乙)虽武康公亦习之按辔

成。④行为。⑤替,给。⑥因为。

(丙)而士大夫服公多有量

A.(甲)③(乙)⑤(丙)④

B.(甲)①(乙)⑥(丙)④

C.(甲)①(乙)②(丙)⑤

D.(甲)⑥(乙)②(丙)③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硬的一项是()

A.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

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都像平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

B.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椁鼓誓师

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

C.备模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

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挥舞旗子指挥大家返回故乡

D.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财赠

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项的一项是()

A.武康公侍上治军都颇有功劳,被怜恤推崇。武恭公因父亲的原因,担任了相

关职务。

B.面对元昊的叛乱,朝廷军队久战无功,朝臣意见多被修改,武恭公却赞同这

些意见。

C.作者认为武恭公是朝中的著名将领,恩信能抚慰士卒,声望可震动四方。

D.武恭公去世,皇帝十分悲伤,不仅重金厚慰其家人,还下诏为其刻墓碑。

10.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

11.欧阳修的碑志文借鉴了史家笔法,注重用简洁的语言记述人物事件及结果影

响。文中用“由是士卒无敢先后”“由是知名”“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三句写

出了武恭公言行的结果或影响。其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事件?根据文意,简

要概述。

2021丰台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综字伟则,汝南固始人也。少孤,母将避难江东。孙策领会稽太守,综年

十四,留吴与孙权共读书。策薨,权为讨虏将军,以综乃金曹从事。权为车骑将

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粤军国密事。刘备下白帝,权以见

兵少,使综料诸县,得六千人。吴将晋宗叛归魏,魏以宗为薪春太守,去江数百

里,数为寇害。权使综与贺齐轻行掩袭,生虏得宗,加建武中郎将。

黄武八年夏,黄龙见夏口,于是权称尊号,因瑞改元。又作黄龙大牙,常在

中军,诸军进退,视若所向,命综作赋。

蜀闻权厚昨,遣使重申前好。综多盟文,文义甚美,语在《权传》。

权下都建业,详、综并为侍中,进封乡侯,兼左右领军。时魏降人或云魏都

督河北振威将军吴质,颇见猜疑,综7伪为质作降文三条……此文既流行,而质

已入为侍中矣。

二年,青州人隐蕃归吴,上书曰:“臣闻纣为无道,微子先出:高祖宽明,

陈平先入。臣年二十二,委弃封域,归命有道,赖蒙天灵,得自全致。臣至止有

日,西主者同之降人,未见精别,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于邑三叹,曷惟其

已。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权即召入。蕃谢答问,及陈时务,甚有辞观。综

时侍坐,权问何如,综对曰:“蕃上书,大语有似东方朔,巧捷诡辩有似祢衡,

而才皆不及。”权又问可堪何官?综对曰:“未可以治民,且试以都辇小职。”

权以蕃盛论刑狱,用为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称蕃有王佐之才,普尤与

之亲善,常怨叹其屈。后蕃谋叛,事?伏诛,普见责自杀。据禁止,历时?解。

拜综偏将军。辽东之事,辅吴将军张昭以谏权言辞切至,权亦大怒,其和协彼此,

使之无隙,综有力焉。

性嗜酒,酒后欢呼极意,或推引杯觞,搏击左右。权爱其才,弗之责也。

凡自权统事,诸文诰策命,邻国书符,略皆综之所造也。初以内外多事,特

立科,长吏遭丧,皆不得去,而数有犯者。权患之,使朝臣下议。综议以为宜定

科文,示以大辟,行之一人,其后必绝。遂用综言,由是奔丧乃断。

赤乌六年卒。

(取材于陈寿《三国志》)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氐哪的一项是()

A.与是仪、徐详俱联军国密事典:掌管

B.蜀闻权眼昨践:登临

C.权又问可晕何官堪:可以

D.事堂伏诛。觉:败露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综为金曹从事综为盟文

B.视若所向不后必绝

C.综乃伪为质作降文三条历时乃解

D.顾主者同之降人而才皆不及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无理的一项是()

A.黄龙见夏口,于是权称尊号

从黄龙能够看到夏口,在这个时候孙权被人们称尊号。

B.赖蒙天灵,得自全致

幸亏受天灵保佑,自己才能够安然到来。

C.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

谨此前来拜求,呈递奏章,请求能蒙您引见。

D.且试以都辇小职

姑且试着在京都安置一个小职务。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延硕的一项是()

A.胡综在父亲去世后,跟从母亲避难江东,在孙策府中陪同孙权读书,受到孙

权的重视。

B.胡综以文才见称,亦有武略,在现有兵员不多时,能征集士兵,后又与贺齐

生擒叛将。

C.胡综在吴定都建业后,因假托吴质之名而写的三篇投降书广为流传后,被授

予侍中。

D.胡综能够客观评价他人的才能,能制定并严格执行律令,不足是性嗜酒,且

酒后打人。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

11.陈寿评价胡综“文采才用,各见信任”,结合全文,概述胡综的“文采”和

“才用”。

2022东城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菱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日:“祭我必以芙。”及祥⑵,宗老

将荐芙,屈建⑶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

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做楚

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日: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

人有鱼炙冬荐,道豆、脯酸则上下共之。不港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

干国之典。”遂不用。

(取材于《国语》)

注释:[1]菱:菱角。【2】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

[3]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

材料二

屈到嗜菱,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菱。”及祥,宗老将荐

芙,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两道。”唐柳宗元非之日:“屈子以礼之末,忍

组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菱,安

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半死如事

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

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

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

同,然皆写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3之贤,闻于诸侯,

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

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茜忍为此乎?故日:是必有

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

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

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芙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

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黄。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

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差于病革之中,

为不仁之甚也。

(取材于苏轼《屈到嗜菱论》)

【注】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不奉珍异玉盘珍拿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B.忍绝其父将死之言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蒲松龄《促织》)

C.事死如事生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D.然皆尊于大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筝(李密《陈情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虽徵楚国徵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B.庶人有鱼炙之荐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

传》)

C.违而道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D.子木基忍为此乎今甚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思碰的一项是()

A.屈建在祭祀父亲的时候没有使用菱角,而是使用了更合乎祭礼的祭品。

B.后人对屈建去菱褒贬不一,柳宗元持批评态度,苏轼则持认同的态度。

C.父母去世以后就不再读书和劳作,苏轼认为这是子女真情的自然流露。

D.苏轼认为,按柳宗元的逻辑,曾子病危时仍恪守礼法的做法是不仁的。

9.将文中画线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