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地球的表面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第1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首先,

教科书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

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

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

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想。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他们已经有比较丰富的

生活经验,他们在旅游途中或在网络、电视中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不仅可以作为

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思维线索,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

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

貌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想与解释。

难点: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

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自备)、学生活动手册(自备)。

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自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

级记录大表(自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你们对地球了解吗?地球表面是什

么样子的?地球现在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

子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单元的学习吧。(板书课题:地球的表面)

设计意图:一连串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地球表面的样子。聚焦

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

二、探索

(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1.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提问: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图,你们发现我们的

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海洋与大陆的分布、大陆板块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2.交流、研讨:地球的面貌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3.教师播放海陆变迁的相关视频,补充学生认知。

4.师生总结: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

部分组成。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

成几大板块。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

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形成

一个较为宏观的认知,初步认识到地球现今的整体面貌都是地球演化的结果。

为后续研究具体某一地形地貌形成原因作铺垫。

(二)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

(1)观察中国地形图,交流研讨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2)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家乡在哪里?你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地形地貌?它有什

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

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地貌的概念。

2.观察图片中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出示5种地形地貌图片,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图片中的地形地貌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几张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将学生观察的目光再次聚焦:

观察某个典型地形地貌,并描述它们的特点,为后面分析其成因做好充分的准

备。

3.把每幅地形地貌图的特点和自己对这种地形地貌主要形成原因的猜测填

写在记录表中。

4.学生填写记录表后小组研讨。

设计意图:发挥个人学习与小组交流研讨的优势,记录表达自己的认识,

为后面的全班交流,形成初步的共识奠定基础、提供线索。

三、研讨

1.各组汇报地形地貌观察记录表。

2.研讨:

(1)比较各组的解释,你认为哪组同学解释得更合理?为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地球的表面由各种各样复杂的地形地貌组

成。地球表面主要有哪些地形地貌?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综合全班同学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可能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都

有哪些?

3.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几种主要的地形地貌的特点,还推测

出这些地形地貌可能形成的原因,我们的推测是否合理呢?我们将在后续的学

习中展开深入的研究。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地球的表面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交流观察的结果和猜测,归纳总结影

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并将大家的意见用“班级记录表”记录下来,引

导学生对主要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激起后续探究的兴

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猜测(班级记录表)

主要地形地貌及特点猜测

1.弯曲的岩层:岩石一层一层地排列、整齐、弯曲……地震破坏

2.长白山天池:湖面平静、中间低四周高、周围有高

火山喷发

山……

3.敦煌雅丹地貌:石柱、平台形高地、沙粒粗大风的侵蚀

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千沟万壑、高原表面破碎、黄土堆

水流冲刷

积、植被很少……

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平坦、河流产生分支、扇形、堆

泥沙沉积

积……

2.地球的结构

【教材简析】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

学习内容的延续,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

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

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一

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

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

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

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学生对地壳由

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清楚。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

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

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

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

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

(自备)、学生活动手册(自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自备)、班级记录单(自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

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这是一个火山口的

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猜测?”

3.提问: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

球的结构。(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同

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二、探索

(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提问:地球的表面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教师: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

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

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

米。(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

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3)地

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

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

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1.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

幔、地核三个圈层,还知道了最外层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组成地壳的岩

石分为哪几类呢?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岩石又属于哪一类呢?

2.学生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自学后完成活

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3.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

的认识。

(=)了解地壳的运动

1.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

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2.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提问:“阅读

材料以后,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

4.学生交流研讨。

5.教师补充讲解: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

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

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

质构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

成原因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

识基础。

(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1.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

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

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2.提问: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

3.出示各圈层厚度的数据: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

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千米;地核的平

均半径约为3400千米。

4.教师与学生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

例,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

5.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

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研讨

1.提问: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

点?

2.学生研讨、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结

构的认知。

【板书设计】

地球的结构

「地壳「岩浆岩

内部结构"地幔地壳岩石种类-沉积岩

地核变质岩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在认识地球内部结

构、地壳的组成及地壳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

改变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一聚焦,围绕地震的成

因、地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

分一一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

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

互救的知识。第三部分一一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

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

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

并不是非常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

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

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

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活动材料:塑料盒、保鲜袋、小铲子、泥土(自备)、水(自备)、

学生活动手册(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表(自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本课首页图片,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景。

2.讲述: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了,出现了塌陷、断裂的现象。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的描述,帮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

影响形成初步认识,由此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使

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

(-)了解地震的成因

1.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2.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并将学生提出的假设

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

(2)用水将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4.提问:模拟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什么?(教师明确:两半拼接

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

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5.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不仅观察“地面”的变化,还要注

意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6.出示岩层弯曲、断裂、错位的图片,学生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

地震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实验前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的成因进行假设,明

确模拟实验的目标。同时,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含

义,使学生将自然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将实验中

获得的证据用于解释自然现象。

(-)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2.提问: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教师提供唐山地震、汶川

地震的资料,请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图片。

3.学生交流从资料、图片中获得的信息: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

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培

养从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海报

1.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互救?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2.搜集相关知识,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三、研讨

1.提问: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我们能推测出岩石弯曲的原因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说说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会给地表带来哪些

改变?这些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3.学生研讨交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梳理地震的成因以

及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各种变化,从而形成全面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地壳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了

更为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的原因,完善学生对自

然现象的解释。同时,通过第二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的学

习内容,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剧烈的。

【板书设计】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六大板块不停运动:碰撞、分离

地壳或岩石圈机械'形、变位:升降、漂移、褶皱、断裂

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4课。在第3课研究地震

成因之后,本课将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火山

喷发。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一聚焦,围绕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

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

——探索,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

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部分一一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从‘'利、弊"两方

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从电视、

网络等多种渠道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陌生,是因为他们对火山喷发的了

解仅限于视频、文字、图片等,并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与探究。本课将引导他

们通过模拟实验、阅读并分析资料等方法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

影响进行深入地学习、探究,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难点:基于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火山喷发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自备)、土豆泥、番茄酱、锡

纸碗、铁架台(自备)、酒精灯(自备)、护目镜(自备)、学生活动手册

(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资料(自备)、班级记录单(自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导入: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讲述: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也是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火山喷发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它形成的原因是什

么?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复习,学生领会到火山喷发与地震都

是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立相关科学概念的内在联

系,从而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二、探索

(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1.课件展示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并为学生提供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

下的火山喷发的资料。请学生阅读并思考:火山喷发时,会伴随哪些现象?

2..全班进行交流、汇总:形成裂缝、熔岩喷涌、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

3.阅读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的资料,请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资

料,分析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4.交流:我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文字资料,深入了解火山喷发时的情景以

及给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对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形式有更为深入的

了解,同时为后面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奠定认知基础。

(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1.请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对火山喷发的原因进行猜测。

2.梳理、归纳为三点: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着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着

大量的气体。

3.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原因。

(1)介绍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材料代表的含义。

(2)讲述模拟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

一个小洞。

•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当稀释),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

泥封住洞口。

•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

•注意事项:不要用手摸热的罐头盒,带好护目镜,注意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材料代表的含义及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

中。

4.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设计意图:实验前,引导学生依据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对火山喷发的原

因进行猜测。将模拟实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理解模拟实验每一步骤的目

的,以及每一个现象所代表的含义,由此获得解释火山喷发原因的证据。

(三)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交流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进一步交流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知识。

三、研讨

1.通过今天的学习,说一说,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会给地表带来哪些

改变?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探究方法来交流总结,提升认知。

2.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能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进行交流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的研讨,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

【板书设计】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火山喷发的原因:高温高压

地壳中存在着薄弱地带

岩浆中存在着大量的气体

5.风的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5课。本课由三部分组

成:第一部分一一聚焦,教材对风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帮助学生初步了

解风也是改变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呈现风蚀桥的照片,学

生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在思考:“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呢?”这是本课要研究的主题。第二部分一一探索,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交流关于风力改变地形地貌的初步想法。这是一个由猜测形成观

点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风的作用的初步认识,为后面的模拟实验明确了

实验目标。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初步

探究风的侵蚀作用。第三个活动是了解更多的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教科书提

供了沙漠、戈壁、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学习、分析这些

资料,加深对风蚀作用的了解,丰富对风力作用的认识。第四个活动是总结风

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三部分一一研讨,教科书设计的三个研讨问

题,主要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第一个问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回

顾;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

解;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将风的作用与火山、地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风的作

用是缓慢进行的,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并不陌生,他们从电视、网络和书籍

中获得了一些相关的信息,有的学生也许到过风蚀地貌地区,看过真实的风蚀

地貌。但是他们对这种地形地貌形成的具体原因及过程并不清楚。在本课的学

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蚀作用对岩石的影响,通过阅读文字资

料、分析图片和研讨,了解风蚀作用、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对地球表面地形地

貌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

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

据,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2.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意识到探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认识到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

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研讨、模拟实验对“风对地表的作用”进行探究。

难点:运用探究成果对“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进行推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岩石(砂岩)、砂纸、实验记录表(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风蚀地貌照片(戈壁、沙漠、风蚀蘑菇)(自

备)、雅丹地貌的视频资料(自备)、班级记录表(自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火山喷发和地震塑造和改变着

地球表面。除了火山喷发和地震,还有哪些自然的力量会改变地球的表面呢?

(学生回答:风、海水、河水、下雨、动物、植物等)

2.教师:地球表面被一层空气包围着,叫“大气层”,大气层对地形也施

加着缓慢的作用。例如,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风能改变地形吗?风又是怎样改

变地形的呢?(出示:风蚀图片)这块岩石是怎样形成的?是风作用的结果

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风的作用)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聚焦到本节课探究的主题“风是怎样

改变地球表面的”。

二、探索: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1.讨论并记录我们的看法。

(1)教师讲述“研讨”方法:围绕着“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这个问

题,每位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认真倾听组内其他同学的发

言,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哪些想法是相同的,哪些想法是不同的。思考

别人发言中哪些是合理的,自己的看法中哪些是不正确的,需要改进的。小组

长要组织组员归纳本组的主要观点,并记录下来。

(2)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完成小组研讨记录表。

(3)全班交流分享。教师把全班学生的看法归纳成几点。

(4)小结:风的力量可以搬运沙和土,也可以改变岩石的形状和大小。风

卷起的沙子像磨刀石一样不停地打磨岩石,缓慢地改变着岩石的大小和形状。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行研讨,充分发挥研讨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1)我们的看法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2)怎样做模拟实验呢?岩石用什么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用什么

来模拟?(3)教师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边讲解边演示)。①用砂岩来模

拟岩石,用砂纸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②先用放大镜观察砂岩,然后用砂纸打

磨砂岩。③打磨结束后,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砂岩有什么变化。④做好观察记

录。

(4)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填写模拟实验记录表。

(5)全班交流分享。

(6)小结:我国西部有的地区常年降雨稀少,气候干燥,经常刮大风。当

大风卷起沙子从岩石上刮过时,就像用磨刀石打磨一样,不断对岩石进行侵

蚀,慢慢地改变着岩石的大小和形状。经过成千上万年的作用,岩石就变成了

奇形怪状了。

(7)你能根据模拟实验得到的结果,解释风蚀桥和风蚀蘑菇形成的原因

吗?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风卷起的沙子对地球表面有磨蚀作用,让

学生得到直观的、真实的体验。

3.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1)风除了对岩石有磨蚀作用,还对地球表面有哪些影响呢?

(2)观察戈壁、沙漠图片,分组研讨。

(3)全班交流分享。

(4)教师讲解: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

下大大小小的石砾,便形成了戈壁滩。在风和流水速度减小时,被刮跑的沙子

沉积下来,形成了沙漠。

设计意图:在认识了风的磨蚀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图片和研讨,让学

生进一步了解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4.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填写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实验记录表。

(1)风对岩石的磨蚀作用,改变着岩石的形状。

(2)风能搬运沙、土,形成戈壁。

(3)风力减弱时,风搬运的沙土沉积形成沙漠。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风对改变地球表面有一个较全面的清

晰的认识。

三、研讨

1.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学生回答:是风卷起的沙子,像磨刀石一样不断对岩石进行侵蚀,是磨蚀

作用改变着岩石的形状和大小。

我国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我们刚才的研究进行

推测吗?学生研讨前可观看雅丹地貌的资料片或者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解释,加深对所

学知识的理解。

3.地球表面的变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和地震、火山喷发相

比,引发的改变有什么不同?

除了风之外,动植物、雨水、河流、冰川等对岩石和土地都有着不同程度

的影响,这些都属于外部因素,它们对地球表面的改变是缓慢的,而火山喷发

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属于内部因素,对地球的改变是剧烈的和迅速

的。

填写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实验记录表”

对地表的

改变特点的比较

改变

磨蚀地震火山喷发风

风搬运、堆

快速快速缓慢

【板书设计】

风的作用

我的看法(班级记录

表)

课件

1.

6.水的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6课。指导学生认识水对

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

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降

雨对地表的侵蚀现象;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的影

响与重塑作用。本课对应的是第1课中对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

洲的形成原因的猜测,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方式,建立对两种典型

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学生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有

了一定的了解。和风的作用一样,水的作用也是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外在因

素。降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他们并不清楚作为地表流

水,降雨、河流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

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认识河流对地

形地貌的改变,并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流水”这一外力

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认识。最后,学生利用前几课的知识分析、解释

地震、火山喷发、风、水的作用,使他们对于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2.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3.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

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

形地貌。

科学态度目标

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2.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减少雨水对土地侵蚀的重要性。

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观察降雨对土地的作用。

难点:归纳总结降雨、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泥土(自备)、彩沙、报纸(自备)、小桶(自备)、自制

喷壶(自备)、塑料盘。

老师准备:教学课件,河流侵蚀、沉积作用形成地形地貌的图片及资料

(自备),班级记录表(自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请同学观察。

2.提问: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进一步聚焦: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

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今天我一起来学习《水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激发学生对水会给地表带影响的探究兴

趣。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关于“水的作用”的课题。

二、探索

(-)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观察降雨对土地的改

变。小组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

2.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

3.出示实验方法指导课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1)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

带有颜色的沙子。

(2)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土

壤和带有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

(3)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用图画描绘出实验前后土壤的

样子。

4.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方法。

5.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6.学生汇报交流。

7.师生小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雨水”对于土地的影响。

同时用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记录观察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

(二)了解河流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1.通过模拟实验,我们观察到降雨对土地的改变。河流对地形地貌又有哪

些影响呢?观察两幅照片,试着分析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

2.同学们分析得是否正确?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36页资料,了解河流是如

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3.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方法。

4.学生研讨后填写活动手册。

5.师生总结: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

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分析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了解河流对地形

地貌的影响。教科书提供的文字资料,印证了学生的分析是否正确,也丰富了

他们对河流改变地形地貌的认识。

三、研讨

1.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认识解释图中沟壑的形成原

因。

在学生发表观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斜坡上留下的许多细沟是雨水

汇集在一起侵蚀斜坡土地形成的切沟,许多切沟又形成下面的一条水平的大冲

沟。

2.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

的地形地貌?根据你的认识试着进行解释。

指导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解释。

3.水在改变地形地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地震、火山喷发、风

的作用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填写学生活动手册。

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水在改变地形地貌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前面学习的

地震、火上喷发、风的作用相比较,发现水的作用与地震、火山喷发不同,它

是缓慢的,这一点与风的作用相同。

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及过程,基于已获得的证

据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对水的作用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水在地

形地貌变化中起到的作用,并且通过与地震、火山喷发及风的作用相比较,发

现水在改变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并为下一课的总结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水的作用

降雨侵蚀

河流侵蚀、沉积

7.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7课。经历了前面6课的

学习,学生分别从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地球表面

变化的因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本课是对本单元学

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评价。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

与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一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猜测”选项进

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帮助学生重建更为科学的解释,感受自己

在《地球表面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二是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引

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从而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

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将科学知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联系起来。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随着探究活动的不

断深入,获得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形

成原因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

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对典型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再次做出解释。最后,学

生还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对对比实验中要控制

的变量进行细致地指导。在研讨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

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

地球表面的形态。

2.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2.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反思,建构科学解释;知道斜坡上有

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难点:控制变量完成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自备)、有植物(人工草皮)覆盖

的土(彩沙)、塑料盘、降雨器(自备)、水(自备)、学生活动手册(自

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自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它们形成的原因应该有了

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这节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