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劳动条件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其范围的明确与否对于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实施和劳资和谐关系与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劳动条件的范围存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法律实施和劳资关系产生困扰。本文从法教义学角度出发,对劳动条件的范围进行界定。首先,从法教义学的概念和功能出发,阐明了法教义学在法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接着,通过对法律条文和司法判例的分析,从法教义学的角度辨析了劳动条件的范围,包括法律条文和司法判例两个维度。最后,论文探讨了明晰劳动条件范围的意义,包括为司法提供理论依据,保障审判公正,以及彰显立法宗旨,充分保障劳工者合法权益。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旨在为劳动条件范围的明确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关键词:劳动条件的范围法教义学法律条文司法判例劳动者权益
AbstractAsanecessaryclauseinlaborcontracts,theclarityofthescopeoflaborconditionsisofsignificantimportanceinsafeguardingtherightsandinterestsofworkers,ensuringlegalimplementation,promotingharmoniouslabor-managementrelations,andmaintainingsocialstability.However,thecurrentlackofclarityinthescopeoflaborconditionshasledtoconfusioninlegalimplementationandlabor-managementrelations.Inthis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jurisprudence,thescopeoflaborconditionsisdefined.Firstly,startingfromtheconceptandfunctionofjurisprudence,theimportantroleofjurisprudenceinlegalimplementationiselucidated.Then,throughtheanalysisoflegalprovisionsandjudicialprecedents,thescopeoflaborconditionsisdistinguishedfromtheperspectiveofjurisprudence,includingthedimensionsoflegalprovisionsandjudicialprecedents.Finally,thesignificanceofclarifyingthescopeoflaborconditionsisdiscussed,includingprovidingtheoreticalbasisforjudiciary,safeguardingjudicialfairness,anddemonstratinglegislativeprinciplestofullyprotectthelegitimaterightsandinterestsofworkers.Throughtheresearchinthispaper,itaimstoprovidetheoreticalandpracticalreferencesforclarifyingthescopeoflaborconditions.Keywords:scopeoflaborconditionsjurisprudencelegalprovisionslaborrights
从法教义学角度界定劳动条件的范围一、问题的提出:(一)劳动条件范围不明确的现实近些年来,伴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中由广大劳动者组成的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其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相应地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与日俱增。笔者通过在裁判文书检索关键词“劳动条件”这一关键词,找到相关劳动争议一审案件多达四万余件。但目前,在我国劳动条件的范围并不明确,“劳动条件”的范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区分。从广义上讲,劳动条件是指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诸多方面。从狭义上讲,劳动条件就是劳动者为了完成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而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例如必备的劳动工具,工作设施,工作环境和劳动经费等。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十八条【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约定不明确的解决】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劳动条件范围不明确可能导致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这使得在劳动条件争议案件中,法律适用不明确,司法判决的结果难以预测。第二,如果劳动条件的概念模糊不清,造成司法裁量权过大,可能影响司法公正与裁判结果的一致性。第三,劳动条件范围不确定属于法律漏洞,可能使得劳动者滥用权利或用人单位利用法律漏洞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进而引发劳资矛盾甚至会引起劳动者抗议、罢工激烈行动,对企业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等。结合法律规定与司法判例,笔者认为工作场地、工作设备、经费以及其他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其他工作条件应属于劳动条件范围。此外,为了更加全面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条件应当作为一个兜底条款涵盖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等事项。(二)法教义学的概念与功能(1)法教义学的概念国内对法教义学的研究起步虽晚,却很快受到法理学者和部门法学者们的重视。在法教义学研究盛行之际,人们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即何谓法教义学?法教义学的概念虽然进入我国已十多年了,但是对何谓法教义学还存在着争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法教义学和法律解释学的关系问题。张明楷教授明确主张:“刑法教义学原本就是刑法解释学或者说就是狭义的刑法学”,“不认为刑法教义学与刑法解释学存在什么区别”。[1]然而需要反思的是,如果法教义学与法解释学含义相同,那么为何还要在“法解释学”之外提出“法教义学”这一概念呢?就目前国内学者对法教义学的定义而言,法教义学有着自己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具有特有的方法论意义。法教义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法律实证主义彻底性以及法教义学要求对实在法秩序持有坚定信念。正如诺依曼所说,“法教义学要以对一国现行实在法秩序保持确定的信奉为基本前提,这也是所谓的‘教义’的核心要义所在。”[2]需要明确的是实在法秩序并不同于实在法规范,实在法秩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整体法律体系和法律秩序,而实在法规范是构成实在法秩序的具体法律规范,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法教义学致力于解释的法规范,是“约束性或支配性规则”(bindingorgoverningrules)。只有具有约束力或支配力的有效规范,才是法教义学的研究对象。那些“不完全法条”,以及没有创造而只是适用具体规则的司法案例,都不构成实定法秩序的一部分,因此都不是法教义学必须尊重和解释的法规范。[3]由此可以得出:法教义学立场是对一国法律规定与司法案例中具有约束力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实在法秩序的尊重与信奉。法教义学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所采取的具体方法,这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把一个国家立法与司法中实在法规范体系化地整合在一起。(2)法教义学的功能法教义学存在于法律虚无主义与法典万能主义之间,是以法律文本为基础,根据法律规范的内在逻辑和体系要求解释、应用及发展法律的方法。法教义学的基本特征,在于通过可检验的、可沟通与交流的机制来确立、解释与适用规则。[4]法教义学乃是法学研究者与法律实务人员共享的立场与方法,法官和法学家均声称运用它,并成为法教义学更新其教义(体系)的两股主要力量。由法院的权威性裁判和法学家的理论研究构建而成的教义命题和解答方案彼此依存、相互塑造,最终推动着法教义学及其教义体系的发展与完善。[5]综上所述,法教义学对于解释、应用以及发展法律具有重要作用。王泽鉴先生总结的法教义学的四个功能很能体现学者们的普遍共识:体系化功能(“有系统的整理分析现行法律的概念体系”)、稳定功能(“为司法实践及特定裁判提出适用的法律见解”)、减轻论证负担功能(“减轻法学研究及法院裁判论证上的负担”)和修正与更新功能(“探寻符合体系的新的合理解决方法途径”)。[6]尽管包含其他如助力法律承担行为规范的功能,法教义学的“最终目的”(ultimateobjective)仍是“确立用以决定案件的规则”。[7]显然,服务于司法裁判是法教义学发挥多种作用的基础。法教义学所具有的价值判断,规范引导,预测控制等多种功能都需要通过对司法活动的分析来实现。法律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而施行的行为规范应具有稳定性。只有法律具有稳定性才能使人根据其理性地选择行为,评价他人行为,并利用法律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从而产生对法律的信念,进而产生稳定的社会秩序。然而受限于立法者知识的有限性以及立法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法律总会有不尽完善之处以及滞后性,此时需要用法教义学来解释和发展法律。本文意在从法教义学角度明确界定劳动条件的范围,统一司法认定标准,为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司法工作人员认定劳动条件提供理论支持。二、从法教义学角度辨析劳动条件的范围如前文所言,在法教义学视角下,可以通过对法律条文、法律精神、司法判例来解析进而界定劳动条件的范围。法教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法律规定及司法判例,因此笔者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界定劳动条件的范围。(一)从法律条文角度界定劳动条件的范围法律条文是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仔细研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可以解读其中关于劳动条件的规定,从而明确劳动条件的范围。广义的法解释学包含了法教义学,因此法教义学并不排斥解释法律,各种法律解释方法都可以服务于法教义学。根据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九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一)劳动合同期限;(二)工作内容;(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四)劳动报酬;(五)劳动纪律;(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以及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九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一)劳动合同期限;(二)工作内容;(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四)劳动报酬;(五)劳动纪律;(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十七条【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此外,笔者试图通过比较法研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及司法判例进行比较研究,学习其成功经验及对其不足进行思索,探寻如何界定我国劳动条件的范围。根据查阅英国《就业权利法》、美国的《劳工法》等法律与判例,得出如下结论:英美法系国家认定的劳动条件一般涵盖最低工资、工时限制、休假权利、安全与健康等事项。劳动条件通常由法律法规进行规定,并由劳工监管机构进行监督,以保障雇员的权益。根据查阅德国《劳工法典》、日本《劳动基准法》等法律,得出如下结论:在德国,劳动条件的认定通常采用实质性原则,即以实际工作条件和实际权利义务关系为基础。同时判例对于劳动条件的认定也有一定影响,法院在作出判决时通常会考虑类似案例。在日本,劳动条件的认定通常包括工资、工时、休假、工作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劳动基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时限制、休假权利、劳动条件变更通知期限等一系列规定,同时也对劳工的权利保护、工会权利等方面做出了规定。综上可以得出,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倾向于保护处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在立法和司法中都对劳动条件的范围都作广义的解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基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应当对于劳动者一方倾斜保护。根据我国劳动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一条【立法宗旨】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二)从司法判例中明晰劳动条件的范围法教义学摆脱了立法中心主义,具有本国实定法的裁判维度,这也是其与狭义法解释学的主要区别。正如前文所说,法教义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法律规范还包括司法判例。这是由于法官运用抽象规则办理具体案件和撰写裁判文书时,还对规律作了进一步归纳,使其融入到既存规则中去,从而推动规则不断充实和发展。[9]对此学者的概括尤为精当:“判例的一大意义在于渐进地、稳妥地、有理由地、有说服力地演进法律,为法教义学体系输入新问题和新素材”。[10]“判例研究与法学发展存在着休戚与共、相辅相成的关系”。[11]因此可以说,“法教义学的发展乃是在法官的推动下进行的。”[12]这是因为,“一般法教义学,尤其是民法、刑法教义学的服务对象是法官。它从法官的角度看待法律问题,因而是以法庭为背景的学问。”[13]虽然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但是司法判例对法官审理案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指导性案例对于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案例指导制度具备的明显优点,例如它能够弥补实在法体系的不足、有效拘束法官的自由裁量、节约司法成本等。[14]因此,应当重视司法判例,在法教义学和法律实践中加以应用和研究,促进法律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对司法裁判和仲裁裁决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情境下法院和仲裁机构对于劳动条件的认定,从而为界定劳动条件的范围提供参考。下面,笔者将结合几个案例分析劳动条件的范围。(2021)粤0104民初16025号广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黄辉华劳动争议民事一审民事判决书广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黄辉华劳动争议民事一审民事判决书(2023)京02民终3723号北京励立长平科技有限公司与史超劳动争议二审民事判决书北京励立长平科技有限公司与史超劳动争议二审民事判决书(2014)沪一中民三(民)终字第2011号上海求远电子有限公司诉车立云劳动争议一案二审民事判决书上海求远电子有限公司诉车立云劳动争议一案二审民事判决书(2023)鲁11民终569号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李国峰劳动合同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一审人民法院认为上诉人先后多次调整被上诉人工作岗位并降低工资本薪,但未有证据证明双方协商一致,亦未能举证证明调岗降薪行为的合理合法性,故该调岗降薪的行为属于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情形,亦符合“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形,被上诉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上诉人认为一审法院适用法律错误,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依法改判。二审法院在开庭审理后,认为上诉人先后多次调整被上诉人工作岗位并降低工资本薪,上诉人未举证证明调岗降薪的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正当性,其的单方调岗降薪行为违法,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的情形。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李国峰劳动合同纠纷民事二审民事判决书通过在裁判文书网检索“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这一关键词,笔者翻阅了近百个相关劳动争议案例,将劳动者的主要主张的事项总结为以下五点:(1)未按约定提供工作岗位;(2)未按约定提供工作环境;(3)未按约定提供工作地点;(4)未按约定提供履行义务必备的设备;(5)工时过长或工作强度过大。笔者认为,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的,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要件:一是劳动条件是劳动者履行其义务所必须具备的,用人单位如不提供劳动条件,劳动者就不能正常履行义务;二是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提供工作条件,使其不能正常履行义务的行为欠缺合理性。综上,基于我国国家性质、立法宗旨、法律体系以及司法实践,笔者认为从法教义学角度界定的“劳动条件”的范围除了包涵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义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外,还应作为一个兜底条款涵盖工时、工作强度、“软件”设施以及“硬件设施”等,但与员工履行义务毫不相关的因素除外。三、明晰劳动条件范围的意义(一)为司法提供理论依据,保障审判公正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因劳动条件发生纠纷时,先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如不能协商一致,适用集体合同的规定办理,如无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中没有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没有与劳动者签订集体合同,合同中没有约定劳动条件的条款,这一规定中的“适用国家的有关规定”显然是泛指,而没有明确的指向。这就导致法官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在法官素质不高、法制不健全的社会可能会导致任意司法、有损法制权威。笔者意在通过从法教义学角度明确界定劳动条件的范围,为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提供依据,统一同类案件的裁判标准,为法官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提供理论依据,保障同案同判,实现实质正义。实现同案同判对保障法治统一、构建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法治统一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来分析。就静态的法治统一而言,其要求一国法律体系的内在和谐一致,即各种法律规范之间不存在矛盾与冲突。就其动态方面而言,就是法律适用上的统一,也就是一国内部各级人民法院对类似案件所作出的裁判不应互相矛盾和冲突。另外,对社会公众来说,同案同判是民众评判司法公正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同类案件的裁判结果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差异,利于公众对该裁判结果的认可,从而又确保了裁判结果的有效落实。裁判结果能否顺利贯彻实施,对法治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彰显立法宗旨,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正如前文所言,我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均在于保护处于相对弱势一方劳动者合法权益。如若劳动条件范围不确定,可能导致用人单位利用法律漏洞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虽然通过检索案例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法官在认定条件时都倾向于从广义角度认定劳动条件,维护处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受到自古至今“忌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的影响,绝大数劳动者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并不选择仲裁或诉讼等公力救济手段,而是倾向于选择“私了”或“忍忍算了”。因此,如若明确界定劳动条件的范围,劳动者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将能够准确定位相关法条,从而为其提供便利的公力救济手段,促使他们更有可能采取仲裁或诉讼等合法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四、结语“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意是治国应并用善德与法令,在现代法治理念下,或可转义为——仅有法律本身,若无法教义学,法律也无法施行。[15]法律作为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其应当具有稳定性,但稳定性与社会生活剧烈变动又存在冲突,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商标共注册协议模板版A版
- 上海市黄浦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4工程拆除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城市渣土运输法律协议集版B版
- 佳木斯大学《成人护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暨南大学《数学模型》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国际物流运输服务长期合作协议
- 暨南大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题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学院《歌曲写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汽车改装技术 课件 8.2加装立柱罗马灯
- 云计算白皮书(2024年)
- 创新创业创造:职场竞争力密钥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 AQ 1119-2023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条件
- 地买卖合同5篇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名校真题检测卷(解析版)
- 兼职转全职离职合同样本
- 汉字与对外汉语教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北师范大学
- 精液基础检验 要求和实验方法
- 手术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
- 船舶船员健康与安全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