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良法与善治制度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中央官制等)经济制度(赋税制度等)法律制度军事制度……隋唐时期的制度有哪些创新?制度创新与隋唐大一统之间有何联系?制度从垄断到公平公开壹人才保障:科举制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门第商周时期战国、秦西汉初汉武帝魏晋南北朝才能隋至清1905年废除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选官制度高门(上品)寒门(下品)九品中正制是否公开公平,能否选出真正的人才?弊:造成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利: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家世、道德、才能家世门第为主(西晋开始)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1.九品中正制定义标准利弊垄断性封闭性制度弊端,士族衰落→九品中正制没落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材料1: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巩固。——钱穆《国史大纲》材料2: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材料3: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26%15%4%17.2%24.5%46.1%《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思考】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进步之处?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促进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②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文化教育的繁荣。④对后世和西方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采用更加公平的选拔方式,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3)科举制的制度化,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4)对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有重要影响.

材料二: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日知录》(5)消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个性和才能的发挥,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科举制的评价(意义、影响)士族出身仍占有重要地位寒门庶族势力上升25,541,1199,3294,33(2022·全国·模拟预测)下图反映了唐代前、后期入仕方式比重的变化。这说明唐朝(

)A.贵族的特权持续扩大

B.选官制度功能不断弱化C.阶层流动性逐渐增强

D.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门第商周时期战国、秦西汉初汉武帝魏晋南北朝才能隋至清1905年废除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选官制度选拔标准: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才能学识选拔方式:地方评定、推荐中央考试选拔选拔原则: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公正。选官基础: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从选官标准、方式等角度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从独相到群相贰政权保障:三省六部制秦朝汉武帝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尚书台三省制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枢体制的演变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为何不断调整?演变趋势如何?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起草诏令审议诏令执行诏令交于审议封驳(副署)审议通过吏部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兵部皇帝给予低品级官员宰相名号,增加宰相人数,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君权。

(1)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效率提高。

(3)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加强皇权。

(2)减少决策失误、制约皇权。

(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办一件事的流程是怎样的?(文成公主入藏)设立政事堂,提高行政性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1)从三者的位置可以看出政治职能不同(2)都在皇城内,空间布局体现出决策权和行政权的统一,提高行政效率。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太极宫两侧,便于随侍皇帝,参与决策和审议尚书省在承天门之外,离皇帝较远,距中央各官署较近,便于执行政务。吏、户、礼、兵、刑、工观察课本中三省位置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特点?与其职能有何关系?材料1: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2: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今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刘昫等《旧唐书》卷87《刘祎之传》减少决策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虽有良法,但制度的运行效果受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与君主个人素养有关。【史料对比】同样是三省六部制,为何两位宰相的命运截然不同?皇帝仍有法外行事的特权“良法”一定能实现“善治”吗?制度的运行与什么因素有关?从人头税到财产税叁经济保障:两税法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障国家赋税收入。与租调制相比,租庸调制有何历史进步性?魏晋唐前期租:粮食调:帛或布基础:均田制庸:用帛或布代徭役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唐以前岭南即盛产金银,到了唐代生产力提高,岭南道贡银的有二十九郡。

怀集县在唐代是一个很普通的县,当时当属边远地区,不能跟长安、洛阳这样的京畿大县相比,但是,能上缴这么多银饼到长安,从侧面反映出盛唐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

怀集庸银能到大唐长安,侧面说明唐朝道路的繁荣,以及当时政权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力。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以庸代役,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障国家赋税收入。与租调制相比,租庸调制有何历史进步性?魏晋唐前期唐德宗后租:粮食调:帛或布基础:均田制庸:用帛或布代徭役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材料: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历代食货志注释》土地买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国家财政收入困难安史之乱破坏户籍损坏,人口不实①安史之乱后,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租庸调制不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1.两税法的背景两税法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人头税到财产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材料:

凡百役之费,一钱敛之。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度支总统之。——《唐会要》卷832.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量出制入的原则实物税→货币税材料

凡百役之费,一钱敛之。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度支总统之。——《唐会要》卷832.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1.扩大征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2.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利于商业发展。3.简化税收名目,收税时间固定,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材料

凡百役之费,一钱敛之。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唐会要》卷832.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两税法有没有弊端?(1)田亩收成每岁不同(灾年减产),以收税最多的大历十四年的税额为定额,摊派赋税,显然是不合理的。(2)加征杂税,百姓负担沉重。(3)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