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之散文之韵:缓笔写自然与疾笔话人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之散文之韵:缓笔写自然与疾笔话人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之散文之韵:缓笔写自然与疾笔话人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之散文之韵:缓笔写自然与疾笔话人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之散文之韵:缓笔写自然与疾笔话人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之韵:缓笔写自然与疾笔话人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文本,品味散文语言之美。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文本,理解散文内在思路。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散文景与理、物与情的关系。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特点,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余秋雨先生在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的确,面对永恒的自然,苏轼在清风与明月间找到了人生的慰藉,姚鼐在泰山之巅从冉冉升起的太阳中获得翻开崭新人生的力量;除此以外,朱自清在荷塘边月色下,得到暂时的解脱;郁达夫在北平庭院中槐树下,获得心灵的平静。可以说,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自然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抒发幽思。《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风物中感悟时空哲理1936年7月同济大学聘冯至任教授兼附中主任,不久其妻子姚可崑(kūn)带着女儿冯姚平来到上海。姚可崑在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教德文。虽然他们在这里结交了一些很要好的朋友和学生,但繁琐的行政工作、复杂的人事纠纷使冯至烦恼,特别是派系斗争更令他厌恶,所以坚决要离开同济。冯至1938年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德语教授。1941年,为了躲避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附近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此处远离尘嚣,风物原始,自然界的一切本真地显露出来,无时无刻不在跟人对话。茅屋时期是冯至一生中最沉渊于自然和玄思的时期,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三部书: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及小说《伍子胥》,都是在林场茅屋中诞生的。本文的题目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但作者并没有探究山村消逝的原因,而是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感悟和启示。(二)任务一:品读文本,体会本文语言之美和蕴涵的哲思【提问】作家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过高度评价,他说冯至先生的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意境含蓄、韵味隽永的散文,极能体现冯至散文的诗意和哲思特点。品读第一段,作者在本段中首先表达了一个对自然的什么观点?【明确】自然超脱于人类历史的演变之外。(换句话说,今天的森林与草原,与洪荒时代的森林与草原基本没有变化)【提问】但“我”来到这个消逝的山村中(我现在住的地方)的时候,却说“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疾泄露了一些秘密”,这些秘密是什么?(请往下读,第2-3段具体写了什么?)【明确】第2段写“我”对这条路的感受:路显露出新开辟的样子,但“我”感觉像一条旧路。走在上面有回家的感觉,更有“走到过去”的感觉——“我”想它是一条通向这里的消逝的山村的路,只不过现在这里变成了树木和草坡。第3段写“我”过了许久才知道,“我”现在住的地方曾经有过村落,七十年前,一场浩劫过后,开始衰落。每一座山,每一个地方都有名字,只不过现在这些名字只存于四邻村里的人们口里。【提问】那么第2-3段中所包含的“秘密”是什么?【明确】作者开始说,虽然感觉自然超脱于人类历史的演变之外,但自然中总会留下历史的痕迹,人类历史虽已湮没于自然,但仍存于人们口里,仍可以通过一草一木去感受。【提问】第4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齐读)【明确】第4段写“我”无法追寻这个山村的历史,只有在眼前的草木之间感受山村历史的余韵,引出后文的具体描写与感受。【提问】面对眼前的山村里的一草一木,作者展开联想想象,感受这个消逝的山村的历史,引发很多有关生命的哲思。阅读5-10段,完成下表。【明确】自然风物特点历史内涵引发的哲思小溪清冽养人养育古今的人们(溪水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在自然演变中,人类生命声息相通。鼠麴草纯洁坚强让“我”想到牧羊村女和那消逝的村庄,负担着一切。在静默的自然中,生命有宁静朴质之美。彩菌点缀民族童话滋养山村人们由眼前采菌热闹场景想到七十年前也是一样热闹。在热闹的自然中,生命的美好,古今一样。有加利树速长最高七十年前的山村人怎么也想不到,如今长满全山的却是一种外来树种。在自然的变化中,人类生命是渺小的,古今一样。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不能做主,是一种威胁。在自然的肆虐中,人类生命充满着恐惧,古今一样。麂子的嘶声温良机警少见如今见到以为是幻境。在平静的自然中,更要珍爱一切生命,古今一样。【提问】第11段中讲的“这一切”指什么?“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指什么?由此得出什么样的历史哲思?【明确】“这一切”指前文所写的自然风物。“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指现在的“我”与那消逝了的村庄的人们,共同走过那条小路,共同饮过这条小溪的水,共同陪伴过山坡上的鼠麴草,共同受过这个地方的风雨等等。这些自然风物不仅存在于现实,也存于在过去。换句话说,这里曾经的山村,在物理时空上是消逝了,但在自然风物之上仍存在着,依然可以从自然风物上感受到历史的存在,因为时空是关联的,我们通过永恒的自然依然可以想象它的存在,感受到生命的声息相通、生命的朴质与美好、生命的渺小与恐惧等。(三)任务二:理解景与理关系,总结哲理散文特点【提问】文章标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村庄真的消逝了吗?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明确】①从物理时空来看,山村已消逝,生活在这里的人和动物都已消逝。但作者并没有细写这此消逝的东西,而是着力去追寻这个山村的余韵,相信有些东西一直存在,和现在的“我”有着不尽的关联。曾经的那些自然景象并没有随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而消逝,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山村曾经的存在及辉煌,有力地补充了历史的空白和虚无,可以说山村仍然没有消逝。②文章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永恒与短暂的思考中,为了寻找这些永恒的东西,作者从草木之间以及他想象中的那些风物去寻找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也就是这些并没有消逝的风物,从它们身上还能追寻那个山村的点点滴滴,感受到那个山村的存在,引发作者对生命的启迪:人类共同属于大自然,生命之间的不可分离,因此更应该珍视生命的可贵,和平共处。【提问】作家梁衡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一是描写美,二是意境美,三是哲理美。而哲理美是散文的最高境界,读完本文你有哪些启示与感悟?(开放思考)【明确】1.人事的变迁并没有左右大自然生命的生生不息,历史并不会真正消亡,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2.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无论是小溪的水源、鼠麹草、有加利树,还是野狗,它们都是有生命力的,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特点。【提问】梁实秋说散文的创作需要“美在适当”,冯至的散文在自由与雕刻、潇洒与匠心之间实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实现了一种“文质彬彬”的诗化之美。请从语言、手法等角度分析。【明确】①诗化语言的使用。用词上多使用叠词,如“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宛宛转转”“默默”等,有音韵美。句式上多使用短句,形成一种舒缓而有韵致的动态美感,使叙事不急不躁。多使用疑问句式,这些问句的使用或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注意,或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或是作者与读者对话。修辞上,或使用拟人,或使用比喻,或使用夸张,在增加文学色彩。②用想象营造诗化意境。作家写了山村“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③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秦腔》:在场景中体悟风俗人情(一)教学导入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风人,生于1952年。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秦腔》是为生他养他19年的棣花镇写的。《秦腔》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有人称这是种“还原式写作”。秦腔是陕西地方戏剧种,秦腔又叫“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秦腔的风格与秦地的百姓一样,敦厚朴实、粗犷豪放,在表演极具夸张:舞台妆容浓墨重彩,面部表情丰富夸张,动作身段既有粗犷雄浑又有优雅婀娜,戏剧音乐既嘈杂又悦耳,弦乐管乐齐上阵,把观众带入情境之中。秦腔的唱腔声音高亢,直起直落,强烈急促,同时也不乏哀婉缠绵,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内心的跌宕起伏而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加上陕西闭塞的地理环境,使这“吼”出来的秦腔只流行于西北地区,有很大的地域性,最懂秦腔的人莫过于陕西人,正如贾平凹对秦腔的评价:“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欣赏一个《秦腔》片断)(二)任务一:品读文本,体会散文“形散”的特点【提问】阅读1-2段,思考为什么秦腔出现在秦川西府?【明确】原因一:擅长唱。与秦川人敦厚性情、说话多用去声有关系,声韵的发展,使秦川人擅长唱秦腔)。原因二:重视唱。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原因三:乐于唱。秦腔承载了秦川人的喜怒哀乐:劳苦倦极时可以涤荡困乏;快乐痛苦时可以尽情宣泄。【提问】阅读第3段,既然秦川人如此热爱唱秦腔,那么秦腔在西府一带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明确】1.秦腔在西府普及很广:村村在戏班,人人会清唱;2.秦腔在西府的文化底蕴深厚:田野里是帝王陵墓,石碑残字(秦腔里是历史故事,王朝兴替);3.秦腔在西府的生活气息浓郁:土屋里飘出二胡声,叫驴打滚有秦腔味。【提问】阅读4-8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了一场秦腔演出,请分别概括作者描写了演出的哪些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填写下表。【明确】段落场景概括场景特点具体表现第4段排演的场景男女老少乐此不疲①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②秦腔表演面前人人平等。③秦腔排演的条件艰苦。(环境烘托)④观看时间之长、热爱之深。(侧面烘托)第5段演出的前奏观众期待热闹非凡①全村盼望之急切。(繁笔烘托)②戏台建造之讲究。(侧面衬托)③开演前观众活动: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场面宏大,人头攒动。叫卖声,呼喊声,骂声,哭声。(“面”的描写)④秦腔宪兵维持秩序:忠于职责。(“点”的描写)。第6段演出的精彩技艺精妙观众动情①演员技艺高超。(正面描写)②观众好声不绝,酥爽过瘾。(侧面烘托)第7段观众的痴迷兴致如一各得其乐①总写:无论什么季节,不肯散场。②分写:老秦腔迷,两侧听戏。③分写:野孩子们,居高忘险。④分写:更有甚者,扒草洞看。第8段秦腔的影响评价考场悲喜后续①演员要受全村人的评价。②外村人通过看秦腔相亲。(喜中之悲)③老头看秦腔入迷误孙子。(喜中之悲)④刁钻老汉早起拾捡财物。(秦腔喜事)⑤馋嘴孩子趁戏偷弄瓜果。(秦腔喜事)【提问】通过前面的具体叙述与描写,可以看出秦腔已经完全融入秦川人的生活,秦川人的喜怒哀乐中,所以作者在第9段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并进一步作了哪些论述?【明确】结论: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论述:①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②尊敬秦腔名角与其亲属;③侮辱秦腔会招来麻烦;④生死与秦腔相伴。所以,者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抒情强调: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小结】一方面秦腔融进了秦人的生活,是秦人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神享受。秦腔是秦地农民大苦中的大乐,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悲喜剧,展现了潜藏于秦人意识深处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秦腔在秦人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腔是秦地人平庸、苦难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宣泄和精神升华,是秦人生命中美感和欢乐的源泉。这就是秦腔的文化意蕴。(三)任务二:分析语言特色,探究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问】《一个消逝的山村》描写的对象是山村风物,作者冯至用缓笔写自然,流露出对生命的感受与思考,文章清朗、飘逸、隽永;《秦腔》描写的对象是秦腔,贾平凹则用疾笔话人文,将秦地人民的生活与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章开阔、深远、厚重。请具体分析其表现。【明确】①场面描写有声有势。第3段黎明黄昏时分一人独立,苍穹田埂间的二胡声与秦腔叫板,是肃静苍茫中的独来的一股力量与气魄。第4段戏班排演时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夏虫火堆地上的孩子,演员散后热闹不熄的场面,是欢腾人气十足的温暖人情。第5段起,秦腔正式上演,台上先不着笔墨,单单观众便是一出好戏。前呼后拥,乱杂无序,作者活画了一众争抢看戏的百姓,尤其在用文字表现声音方面下足了功夫,为大幕拉开作铺垫。第6段开头是一处巧妙的留白,台上锣鼓停,而演员背身对观众,只见动作不岀声音,台下渐渐进入状态,然后“那角色儿猛一转头,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安静中一腔亮相,“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而台上演出的正面描写与各式观众的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语言丰富形象,情绪饱满。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同时具有音乐美,短句长句错落,对话式语言穿插,和谐搭配的众多虚词,重叠反复的手法等,让文章语言在生动准确之余,读起来利落而有节奏感。③主题讲求“张扬、大度、力度”。作者将秦腔与三秦大地草野乡间紧紧联系到一起。从搭台、排练到演出,他们全程参与,充满仪式感。艺术的欣赏,浓郁人情的寄托,还有生老病死层面上的“迎来送往”……“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将秦腔这有血有肉,有魂有魄的艺术形式与八百里秦川农民的生活紧紧合为一体。【提问】读完《秦腔》这篇散文,谈一谈你读到作者的哪些情感?【明确】①对遥远家乡的依恋:文章开篇写道:“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这段文字看似在交代秦川的地理位置,实则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八百里秦川”意韵悠长,“八百里”言土地之广,展现了一幅辽阔的画卷。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的丹凤县,对三秦大地的人文风俗极为熟悉,而且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创作《秦腔》一文,既是为当地的民间艺术“秦腔”立传,也是为了表达内心深处对故乡强烈的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