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至唐代书体观念演变与书法传统形成以“书体关键词数据库”为基础的书法观念史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秦汉至唐代书体观念的演变与书法传统的形成过程。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书法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书体关键词数据库”这一独特的研究工具,本文试图揭示书体观念在历史上的变迁及其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本文将概述秦汉至唐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包括篆书、隶书、楷书等主要书体的演变过程。通过对这些书体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进行梳理,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将利用“书体关键词数据库”对书体观念进行量化分析。该数据库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与书体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频次、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书体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本文将探讨书法传统在秦汉至唐代的形成过程。在书体观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审美倾向以及代表性书法家的贡献,从而揭示出书法传统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对秦汉至唐代书体观念演变与书法传统形成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书法史论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二、秦汉时期的书体观念演变在秦汉时期,书体观念的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由简至繁、由质朴至华美的趋势。这一时期,书体观念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篆书、隶书和草书的形成与发展上。篆书作为秦代的标准书体,承载着庄重、肃穆的官方气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将篆书确立为官方书体,使得篆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统一和推广。篆书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线条匀净,反映出秦代严明的法度和秩序。随着秦末社会的动荡和变革,篆书的严谨规范逐渐被打破,隶书逐渐崭露头角。隶书在汉代逐渐成为主流书体,其特点是将篆书的圆转线条改为方折,字形由长变扁,书写速度也相应提高。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开始走向实用化、大众化。在汉代,隶书不仅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书、碑刻墓志等场合,也成为士人日常书写的常用书体。隶书的流行,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为后来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秦汉时期,草书作为一种快速书写的书体也逐渐形成。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连绵回绕、结构简化、气韵生动。草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在快速书写时追求便捷和美观的需求。在秦汉时期,草书主要用于日常书写和书信往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逐渐为人们所认可。秦汉时期的书体观念演变呈现出由篆书向隶书、草书转变的趋势。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体现了社会历史背景的变迁。在这一时期,书体观念的演变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为后来书法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观念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混乱但文化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书体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秦汉时期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们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书体观念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成熟。楷书的形成与发展。楷书,作为后世书法的主流书体,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关键。此时,楷书逐渐摆脱了隶书的束缚,形成了独立的风格和特点。楷书的形成,不仅标志着书体观念的进一步成熟,也为后世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行草书的兴起。行草书,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流畅的线条,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一大特色。行草书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于个性化和自由化艺术追求的时代风尚。碑刻书法的盛行也是这一时期书体观念演变的重要体现。碑刻书法,以其雄浑大气、古朴典雅的风格,成为当时书法艺术的一大亮点。碑刻书法的盛行,不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传播,也为后世的书法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这一时期,书体观念的演变还体现在对前人书体的继承与创新上。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们,在继承秦汉时期书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创新思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这种对前人书体的继承与创新,不仅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推动了书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体观念演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楷书、行草书等新的书体形式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碑刻书法等书法形式也得以盛行。书法家们在继承前人书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这些变化不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也为后世的书法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四、隋唐时期的书体观念演变在隋唐时期,书体观念的演变进入了新的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楷书的进一步规范化与行草书的艺术化。这一时期的书体观念演变,既是对前代书体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唐代文化繁荣与书法创新精神的体现。楷书在隋唐时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唐代皇帝对楷书尤为推崇,不仅将其作为官方文书的主要书体,还通过设立书学馆、科举考试等方式推动楷书的普及与提高。这一时期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严谨规整,法度森严,形成了唐代楷书的独特风貌。与此同时,行草书在隋唐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行草书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艺术性的表达。唐代行草书家如张旭、怀素等人,他们的作品奔放不羁,气势磅礴,展现了行草书的独特魅力。隋唐时期的行草书还吸收了草书、隶书等其他书体的特点,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隋唐时期,书体观念的演变还体现在对前人书体的总结与继承上。唐代书法家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书体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的书体体系。唐代书法家还注重对前人书法的理论研究,如孙过庭的《书谱》等著作,对书体观念的演变与书法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的书体观念演变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楷书的规范化与行草书的艺术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同时唐代书法家还注重对前人书法的总结与继承,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这些演变不仅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与书法创新精神的体现,也为后世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唐代书法传统的确立与影响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在书法艺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传统得以正式确立,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书法传统的确立,离不开前代书体的积淀与发展。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书体经历了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至唐代,这些书体已经发展成熟,为唐代书法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在此基础上,唐代书法家们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书法传统,更在技法、风格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书法风格。唐代书法传统的确立,更离不开唐代书法家们的努力与贡献。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张旭、怀素等为代表的唐代书法家们,在继承前代书法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唐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更为后世书法家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唐代书法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唐代书法家的作品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的范本,推动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唐代书法家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风格,也激发了后世书法家们的创作灵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唐代书法传统的确立与影响,不仅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为后世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入研究唐代书法传统,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六、书体关键词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在深入研究秦汉至唐代书体观念演变与书法传统形成的过程中,书体关键词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显得尤为关键。这一数据库不仅是我们研究的基础,更是我们理解历史书体观念、探索书法传统形成机制的重要工具。书体关键词数据库的建设,首先需要对各类历史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类。我们通过对秦汉至唐代的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书法批评等文献进行深入挖掘,提取出与书体观念、书法传统等相关的关键词,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的关键词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文本挖掘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抽取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书体关键词数据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数据库中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时期书体观念的演变趋势,从而揭示出书法传统形成的内在逻辑。数据库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各个时期、各种书体之间的关联网络,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关系。数据库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支持,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各种书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书体关键词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秦汉至唐代的书体观念演变与书法传统形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完善和优化数据库,以期在书法观念史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七、结论与展望经过对秦汉至唐代书体观念演变与书法传统形成的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书体关键词数据库”这一独特视角,对古代书法观念史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结果显示,书体观念在这段时期内经历了由简至繁、由粗至细的演变过程,而书法传统则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化。在秦汉时期,书体观念相对简单,主要以篆书为主,体现了文字书写的实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至汉末魏晋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等新的书体开始崭露头角,书体观念逐渐丰富和多样化。至唐代,随着文化繁荣和社会开放,书体观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书体相互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在这一过程中,书法传统的形成也至关重要。通过对“书体关键词数据库”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书法传统在秦汉时期已有雏形,至唐代则逐渐成熟并固定下来。这种传统不仅体现在书法的技巧、风格上,更体现在书法的审美观念、文化内涵等方面。唐代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作品,既是对前人书法的继承,也是对书法传统的发扬和创新。展望未来,对于书体观念演变与书法传统形成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例如,不同历史时期书体观念的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度如何?书法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书体关键词数据库”等新型研究工具也将为书法观念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秦汉至唐代书体观念演变与书法传统形成的研究,揭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未来,我们期待在更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将这一研究领域推向更加深入和广阔的境地。参考资料:陈奕禧是中国清代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影响深远。本文将探讨陈奕禧的书法观念,并分析这些观念在他的作品中的体现。本文也将阐述陈奕禧书法观念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以及对当代书法家的启示。书法观念是指在书法创作和审美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原则。这些理念和原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传统。书法观念的内涵包括用笔、结字、章法、墨法等方面,这些方面在陈奕禧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陈奕禧的书法观念可以概括为“中和之美”。这种观念强调书法作品的和谐、适度与美感。在用笔方面,陈奕禧注重笔法的自然流畅,追求笔势的稳健、厚重和多变。在结字方面,他讲究字形的和谐匀称,重视字势的呼应和变化。在章法方面,他强调整体布局的统一和连贯,追求气息的畅通和神韵的贯注。在墨法方面,他善于运用墨色的变化和层次感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陈奕禧书法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对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清代书法的典范之一。他对当代书法家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书法观念强调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为当代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的书法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中华文明、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陈奕禧的书法观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他的书法观念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与贡献。研究陈奕禧的书法观念也对当代书法创作和审美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进一步陈奕禧书法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当代书法创作与教育中。行书体,汉字的主要书体之一,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中唐之后的一千年间又有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行书体,是继楷书之后产生的一种新书体,是六大书体之一。六大书体,即篆书体、隶书体、草书体、楷书体、行书体和马书体。六大书体,前五种是古代产生的书体,马书体是当代书法家马永安独立创作完成的一种新书体——马书体,也称马体、马体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六种书体。启功先生形容书法,楷书是坐,行书是走,草书是跑。启功先生还讲了坐怎么坐,走怎么走,跑怎么跑。启功先生讲,写楷书不能慢,慢了则呆则滞;写行草不能快,快了则飘则滑。有人习惯把行书和草书相提并论,其实行草完全是两码事,行书和草书产生的年代相去甚远。草书产生要早于楷书,而行书却是楷书的一种辅佐书体,差着辈分。行书,有行开楷、行书、行草之分。行楷近于楷书,行草近于草书,行书介于两者之间。史书称,东汉颍川刘德升,小变楷法为行,被称为“行书鼻祖”。刘德升是桓公、灵公时代书法家,大约在公元147年。行书到了东晋王羲之,达至成熟和顶峰。王羲之至今约2000年,书法史上无出其右者。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所谓之行书。”从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局部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1)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2)笔势流动A: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否则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了。B: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如“秋、有、戎、半”四个宇,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3)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4)体态多变: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王羲之(321—379,另作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朝廷公卿着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709--784),汉族,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汉族,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年。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岁。庞中华,重庆市人,1965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勘探专业,硬笔书法教育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自1980年以来,有100多种字帖和专著出版发行,其中代表作有:《谈谈学写钢笔字》、《庞中华钢笔字帖》、《庞中华现代硬笔字帖》、《庞中华书法集》、《庞中华诗抄》、《庞中华散文集》、《庞中华电视讲座》、《庞中华人生感悟》、《硬笔书法简论》等,主编了多部书法教材,包括《硬笔书法普及班教材》、《硬笔书法高级班教材》、《中老年人硬笔书法教材》,以及适合中小学生课堂使用的《写字课本》、《写字字帖》、《书法艺术》、《庞中华快乐练字》等,其图书总印数已突破亿册。他还应邀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办了《硬笔书法讲座》、《庞中华硬笔书法艺术讲座》等,听众数以千万计。他创办的庞中华硬笔书法中心及学院,迄今已培养学员120余万人,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黄继成,湖北部县人,著名的青年硬笔书法家。黄继成先生自幼酷爱书法艺术。1986年参军进入武警部门工作,空余时间专研硬笔书法理论,临摹书法名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字体端庄俊美、清新洒脱、运笔流畅,极富节奏感。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三等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黄继成先生出版了上百种硬笔书法专著,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并被多所中小学指定为专门习字教材。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北河间。先后毕业于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书法研究生。历任中国国务院任命书书写员,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主任,国人书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画人才资格审定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首任会长,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客座副教授,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书艺会顾问,欧阳询书法研究会会长等职。田英章先生3岁随父兄学习书法,主学欧阳询楷书,兼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赵子昂、成亲王、黄自元、潘龄臬、华世奎等名家诸体,书法功底深厚,技艺超群。他用笔端庄舒朗,涵蕴丰富,结体严谨自如,意态多方,沉雄中多有飘逸之感,潇洒中更具清劲之姿,是一个正统派、功力型、软硬笔皆善的中年书法家。自1997年起,他先后五次获得国内外书法大赛一等奖,1988年获日本写研新印字体竞赛中国最高奖,1990年获日本国际新字体森泽世界最高奖,1991年获当代“国际书法精品展世界文化艺术金奖”。他还7次赴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书法艺术交流,4次在日本举办“中国田氏兄弟”书法展览。作品和简历已编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田英章编写的《田英章系列书法字帖》是现国内唯一一套适用于教学、自学的上乘教材。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章草,是隶书演进到草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它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遂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所以说,把当时规范化的、章法化的草书称之为“章草”,还是十分允当的。一是俗体的章草,即通常所谓的原始状态,笔画简直、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如“平复帖”、“济白帖”和简牍中的草书墨迹。其最根本的用笔方法基本延续了篆隶书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线条用得较多,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有人将这些书体称之为草篆、草隶、隶草。总的来讲,这些书迹应该称之为篆书或隶书草化的产物,或称之为草书的雏形,它们都是草书最古老的形态,是章草艺术的源头,是章草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二是严格意义上已经规范化了的章草,字势基本取横势,且每字中有明显的波折特征,虽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与严谨,显然已(基本)衍变为一种新书体了。我们只能从其明显而夸张的波折来认同它与隶书的亲缘关系,这一类作品以皇象急就章为代表,后世书家习章草者,宋克、赵子昂等多以此法为宗。规范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经很少能见到隶书的痕迹了,用笔的提按使转渐趋成熟,字法结构也更加严谨而精美,几乎无异于行楷。”因为纸张的出现,简牍书写机制的失传,真迹埋藏在地下,章草的源头渐被人们遗忘。在庞大的新章草资源面前,研究、整合、消化、再创作是当代章草(草书)艺术家们面临的新使命。“章草”,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且各都有其根据和道理。其一:史游作草书《急就章》(本名《急就篇》),后来省去“急就”二字,但呼“章”。其二:因汉章帝喜好这种书体,并命杜度等奏事用之,故得名。如唐韦续撰《五十六种书》云:“章草书,汉齐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唐张怀瓘《书断》说:“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边茹,上下牵连”,“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而谓也”;“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张怀瓘的这些话,基本勾勒出了章草书体的来龙去脉。后代的学者们,不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基本没有脱离以上几种说法,只是有所侧重或偏爱罢了。章草由隶书直接演变而来,“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起于西汉,成熟于东汉。章草的起源,按照唐朝张怀瓘主张,“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章草起于史游所做的《急就章》,得名于汉章帝。另有因《急就章》得名和因用于章奏而得名的说法。西汉元帝时史游通过整理后编写了《急就章》,使这一新书体规律化,这就有了章草书的体的范本。章草的书体特点是字字独立,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它的笔画特点圆转如篆,点捺如隶。一字之内笔画间有牵丝萦带、缠绵连接,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较大,有些横画往往与成隶书捺脚状向右上方重笔挑出,纯似隶书收笔。如何对章草分类,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论述:因为章草传帖较少,风格近似者,每类人数也寥寥,三两个人便说已成流派,毕竟有些勉强。正因为如此,这一部分只就章草的纯正程度及章草所占比重的大小做一个划分。以纯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为七个类型:一是原始型。其特点是章草法度在字中当属不稳定状态,或者说正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还具有初步的性质。各种汉简属于此类;二是简章型。其特点是章草带有一定的汉简风格。陆机的《平复帖》和一些西晋残纸墨书属于此类;三是标准型。其特点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稳定,在简率的笔意中显现隶书的底蕴,堪称章草之典范。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是其代表;四是章今型。特点是以章草为主,间或参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长门赋》等属此类;五是今章型。特点是各字细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笔法,带有浓厚的章草韵味。敦煌章草,孙过庭《佛遗教经》等属于此类;六是正章型。特点是全帖皆用章草笔法,但每个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杨嘉祚的《先文贞敷仁庙碑》等属于此类;七是章篆类。特点是章草融入了篆书的笔意,而显得高古厚朴。王蘧常的《千字文》属于此类。由于章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书不同,绝对不是把上述“蚕头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笔调参杂写成的,要参考前人的书迹,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谬误。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故其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其特点多体现在横画之末,依然上挑,纯留隶法,它虽字字独立,但每字笔画之间,却加进了飞丝萦带,圆转如圜,索连的笔法,形成了章草独特的“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横画有波折、且简率连笔”的笔法和“字字有区别、字字不相连,字体有则、省便有源,草体而楷写”的总体特征。第一笔起笔和最后一笔收笔的横画,常带有隶书“蚕头雁尾”的笔调,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则不重二。字的部件之间连写比较普遍,尤其是笔画之间联系频繁,大量使用牵丝,且笔画多为圆弧形,俯仰卧盼,相互呼应,分写的点,连势也十分强烈。章草的一些字和行书差不多,有些和草书差不多,极少数字和楷书差不多。草书创始于秦末汉初,卫恒说“汉兴,始有草书”《四体书势》。实际上到了汉代草书已开始流行。这种书体起于民间,只有到了汉章帝时,才允许用这种书体写奏章,才被官方承认,而成为社会上的通用书体。人们称这种书体为“章草”。章草是对隶书的改革、简化而成的,是一种书写比较快捷的书体。其实章草的产生就是因为事情急迫而潦草书写的。梁武帝萧衍《草书状》:“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是也。”也就是说草书起于实用,出于应急之需。张怀灌也有类似的说法,他引用王惜的话:“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书断·章草》)章草就是为了应急,书写快捷,而史游的《急就章》又深得汉章帝宝爱,同时又是用章草书写的,因此章草又叫“急就书”。章草、今草和狂草是草书的三个阶段,表明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若欲今草大成,当学章草。书家王世镗曾说:“初学宜章,即成宜今”又说:“今处于章,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为见其可也。”《书学概论》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学帖而无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欧阳中石先生说:“在我国书法史上,这种章草字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更为我书坛艺术提供了一种字体的特殊风貌,成了一种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不能用它来解决实用,但作为艺术却流传至今,尤其在行草中偶一为之,极见情致,既显得古雅,又显得深沉;既显得丰富,又显得隽逸,很能展示艺术的表现能力。所以我们学习草书,不能把章草置之其外,哪怕是稍作涉猎,也应是必修的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学习章草的重要性。章草“因其别具一格,且有古朴厚重的特点,两千年来,深受书家的青睐。古代写今草的大家,大都会写章草,王羲之、赵孟頫、祝允明等就是卓越的代表。不少有影响的书家认为,学习今草者必须学习章草,否则今草会缺少深层的内涵”(语出何继善院士《章草大典》序)。再者,章草“不仅在汉字学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我们对章草书体的特点、成就及影响进行一些探索,无论对书法史的学习研究,还是书法作品创作,都是有意义的。”如何学习章草,辛一夫先生在《怎样写草书》一书中有全面的论述,摘要如下:研习章草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临摹皇象的章草《急就章》,前一阶段要求酷肖,待结体、使转熟练后,再融入陆机的《平复帖》的笔意,求其简峭古拙;第二阶段,临摹皇象的《文武将队帖》、《顽闇帖》,隋人《出师颂》,献之《江东帖》,羲之《豹奴帖》及《亮白帖》,最初力求肖似,而后放大临摹,用以壮大自己腕下的气宇,书势自然逐渐走向开张、雄阔;第三阶段,临摹索靖的《月仪帖》,宋克的《急就章》,郭雍的《兰亭序跋》,用以丰富章草的笔意,求其结体变化多姿,矫健有力,而又气韵生动;第四阶段,临摹分析研究秦、汉期间带有浓厚篆书笔意的简书,一方面要理解:古人书写的初期章草出现幼年期稚拙感的成因;同时辨别清楚哪些是僿陋之作,以及它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要有分析的进行约取。深入研究这些原始章草,其主要目的在于浸润吸收简书的气韵和结体上的简峭巧思,最后达到简古痛快的境界。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研习,大体上可以领悟到章草的结体、用笔特点和章法要求。比如:章草的结体有如隶书,应当方而略扁一些;运笔时,环转取篆书法,其它和隶书接近;章法要求竖成行,而不必强调横成列;字与字之间不相牵连(意应连,但不以萦带相连);一幅作品中,单字各有姿态,同体字不使雷同,又省便有源。掌握了章草的特点和丰富的结体变化,又能融会吸取众家之长于腕下,积时长久以后,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这种书体抒发情怀时,自可穷通妙造、风格独具了。沈鹏先生在2009年香港《书谱》杂志(总第九十五期)举行的“十家论坛之名家访谈”时,在谈到学习章草注意事项时说:“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是章草的延续,如果能把两者融汇起来,可能达到一个高境界。……学习章草应注意避免习气,章草具有特征性的笔法比如波磔,倘若过分夸张,便失去内在的美;如果没有这样的笔法,又失去了章草的味道。”“今章二体有异同,今草可以连续书写,所谓‘字群结构’。章草承隶法,每个字是独立的,所以我认为章、今二体结合会更完美。……明代宋克写章草有很好的成就,习气也比较明显。……有人一开始就学宋克,我觉得不好。钟繇、皇象都是章草的源头。”……“汉代的木简、晋唐人写经,还有陶砖瓦文等,都可以学习的,如果可以追求某些笔法,可能令人生厌。我一向主张融合、博取。”陈巨锁先生近三十年来致力于章草创作,他说:“草书的产生,是实用之需,所谓“趋急速耳”、“赴急之书”。章草作字非因急速而使然。我数十年来作章草,是对艺术的追求,无“赴急”之为。故所作书,一是下笔有源,无不遵循章草法则和规律,绝不臆度生造。我在章草学习中转益多师,铸熔百家,以为我用。汉魏迄今两千年来,章草由盛而衰,流传的作品也不是很多。凡所能见到的、我无不临习。从皇象急就章,到索靖月仪帖,到隋人出师颂,以及赵子昂、郑文原、俞紫芝、宋克、祝允明,到近代的沈曾植、王世镗、郑诵先、王遽常、李志敏、于右任等名家作品,无不揣摩品味,以汲取营养,丰我羽翼。三是忘我,作书每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经意,嫌拘谨;不经意,则粗疏毛糙,流滑近俗。情之所至,沉着痛快。不沉着,难得醇厚高古;不痛快,常失风采韵致。四是不求变而自变。人之面目,由少年而青年终至老年,形态在渐变。若骤然变脸,人将不识某甲某乙。蒙养三味,不求速化,老而弥坚,境界也将不断升华。五是不求工,一任自然,下笔不激不厉,不温不火。心态平和,法而无法,有而不为法缚,无而不离矩矱。”(以上摘自2009年香港《书谱》杂志(总第九十五期)十家论坛之名家访谈)谢孔宾先生(菏泽学院教授)在所著的《怎样写章草》一书中说:“在学习写章草时,要注意笔画的轻重,结字的体势和章法布局。书写时选用硬毫笔或兼毫笔为宜,用墨要浓润。在运笔的韵律中多半是:左轻右重,上轻下重;入笔较轻,出笔较重。在结字的特点上有些字是一字多写、一字多姿,姿致变化美轮美奂。章法上要求通篇和谐,气脉连贯,给人以水到渠成灿然成章之美。”又说:“古代的章草字数有限,因而我们能取法者也有限。文字学家余德权先生说:‘写章草要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书写时尽可能选择简率成度不很高的体型。如果没有简率成度不很高的,亦可仿行书创造,只要用章草的笔法来写就行。’真是至理名言。所以我们在认真继承传统时不可故步自封。应该在多写多读中不断积累书识;练手、练眼、练心,以求化古生新。”张芝(公元?-约192年),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皇象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三国吴书法家。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幼工书,师于杜度。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索靖(239-303年),中国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献之(33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萧子云(487-549年),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齐,南兰陵人。鲜于枢(1256-1301年),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邓文原(1258-1328年),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邓巴西、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迁寓浙江杭州。康里巎巎(1295-1345年),色目康里部(蒙古族人)人,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宋克(1327-1387年),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祝允明(1460-1527年),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傅山(1606-1684年),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翁方纲(1733-1818年),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王世镗(1868-1933年),字鲁生,中年号积铁子,晚年号积铁老人,天津人。梁启超(1873-1929年),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邓诵先(1894-1964),字诵先,号昙殊,别署从心先生,现代广东南海人。于省吾(1896-1984年)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汉族,辽宁省海城县人。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赵溶、张溶,乳名张旺,中国山东胶县人。高乐三(1900-1987年),原名广育,字乐三,以字行于世。号罗珊、乐翁、滈滨居士、神禾老农。男,汉族,陕西长安人。王蘧常(1900-1989年),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嘉兴人。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李志敏(1925—1994),是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法学泰斗。早年求学武昌艺专,后常年授业北京大学。精通英、法、德、俄四国外语,又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工诗文,擅绘画,篆隶楷行草皆能,尤精魏碑和狂草,其狂草填补了20世纪中国狂草史空白。同时,书法理论研究贡献颇巨,著有三春堂《书论》和《草论》。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与林散之并称“南林北李”。高二适(1903-1977),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人(解放前属江苏东台)。原名锡璜,中年曾署瘖盫,晚年署舒凫。斋号证草圣斋、孤桐堂。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善书法,尤擅草书。圣书体,或称碑铭体,正规体,俗称埃及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种文字体系,由图形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构成。它是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书写正规,图画性强,使用时间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纪。俗称埃及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种文字体系,由图形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构成。它是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书写正规,图画性强,使用时间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纪。“圣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ιερογλύφος)“神圣的雕刻”,“圣书”一词的使用反映了希腊人对古埃及文字的最初认识,即这种文字一般刻写在神庙和各种纪念性建筑物上,而且只有少数祭司通晓;而埃及人自己也称之为“神的文字”,即古埃及的原称mdwnṯr。在早期,圣书体用于书写各种文献,出现在各种书写材料上,如纸草纸、石碑、陶片等等。随着新的书写体的出现,它的使用范围才逐渐局限于神庙和纪念性的建筑物上,成为装饰性很强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刻画精致,有时还被涂上亮丽的色彩,书写方向非常自由(阅读时以人或动物面朝的方向为起点),而且还可以根据画面空隙的大小安排行文,决定词语的繁简。相比之下,写在纸草纸上的圣书体文字要相对简单粗犷一些。1890年代在Hierconopolis发掘时发现的纳尔迈石板(公元前3000年)多年来被认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献。在1987年德国考古队在阿比多斯(现在地名为Ummel-Qa'ab)发现了前王朝的一个统治者的U-j坟墓,复原了几百块骨片,从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规模的埃及象形文字。这一坟墓的年代为公元前3150年。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种字符:音符,包含单音素文字,还有许多单音节文字和多音节文字;意符,表示一个单词;限定符,加在单词的最后以限定语意的范围。商博良对这一文字系统作了如下说明:当文字发展并在埃及普及时,对文字的简化也就发展了。这就导致出现了僧侣体和世俗体字体。这些字体适合于在纸草上书写。但是圣书体并没有因此而衰落,而是与这些字体共存。罗塞塔石碑就包含了圣书体和世俗体。在波斯人的统治期间(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间断),在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泥水作业班组承包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收益权转让合同范本与收益分配3篇
- 二零二五年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合同协议模板2025版3篇
- 二零二五年金融产品居间服务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化设备技术入股合作协议范本3篇
- GRC材质2024装饰构件定制合作协议版B版
- 二零二五版汽车租赁转让与保险责任合同2篇
- 2024混凝土施工劳务分包合同
- 2024年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 西安工商学院《MAPLE编程及工程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HG-T+21527-2014回转拱盖快开人孔
- JTS-167-2-2009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
- DBJ-T15-81-2022 建筑混凝土结构耐火设计技术规程
- GB/T 22849-2024针织T恤衫
-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 人工智能在电影与影视制作中的创新与效果提升
- 新生儿肠绞痛的课件
- 酒店民宿自媒体营销策划
- 消除母婴传播培训课件
- 包装过程质量控制
- 通用电子嘉宾礼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